五年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5-01 23:24: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五年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五年学习计划

篇1

   假期中任务繁多,想做的事情也很多。要把这些事情逐一筛选、调整,根据暑期时间合理安排,制定一份“暑假活动表”。一切活动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表”进行,但还是要注意劳逸结合。

   二、认真复习,迎接奖学金考试

   这个测试是暑假后初一下学期的一个总结,暑假中,要把初一下学期学习的所有内容认真复习一遍,还要制定一个“复习计划表”。争取测出好成绩。

   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如:绘画、书法、音乐、英语、信息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勤奋读书,注意积累,善于写作,灵活运用

   利用暑假充足的时间多阅读一些好书。如:世界名著、历史典故、优秀书(报)刊、寓言、童话故事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陶冶情操。

   此外,暑假中还可以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家长多干些家务,参见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只有抓住机会,不断展示自我,拓展视野,才会健康成长。

一、时间安排

1、每天的四个“1小时保障”

每天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或数学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英语自学;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

2、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以上计划;

每天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

如果因外出旅游、回乡下度假等意外安排,可临时不予执行;

可以偶尔睡懒觉,但不要影响当日计划的实施。

二、学习计划

1、不参加语文、数学的培优,不请家教,相关课程自己独立完成。

2、语文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把自己的藏书系统再读一遍,重点读历史、百科知识大全、漫画、中外名著导读等丛书;

假期可以自己买三本自己喜欢的任何书籍;

把以前稍显薄弱的阅读题的规范回答、错别字系统复习。

3、数学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假期完成五年级《奥数提高班》的自学,基本掌握其要领,有选择性挑选典型题目做。

自己注意计算细心化的纠正。

4、英语课程计划

英语学习能力和成绩一般,要重点加强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校课本系统复习一遍,每天坚持听剑桥英语的磁带,时间不限;

假期把以前记得的英语单词都记在小本子上,分类汇总;

若有兴趣、有机会,可以把语音和音标接触、巩固一下,尽量保证发音标准。

三、活动安排

1、随父母至少省内出去旅游一次,争取省外旅游去一次;

2、至少去乡下亲戚家2次,体验生活,其中爷爷家族亲戚去一次,外公家族亲戚去一次;

3、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散步、溜冰、找小朋友玩等,要注意安全;

4、每两天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10分钟以上),洗衣服、择菜、简单做饭等;

5、一个人尝试独立在家呆1-2天;邀请同学或者小朋友在家玩若干次,并独立招待;

篇2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大小的比较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 

第二周(6月2日——6日)学习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 

周二,四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2节) 

第三周(6月9日——13日)学习内容: 

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 

第四周(6月16日——20日)学习内容: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复习,第五单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周二,四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2节) 

第五周(6月23日——27日)学习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复习 

周一,三,五收看空中课堂五年级数学(共3节) 

第六周(6月30日——7月4日)学习内容: 

总复习第一,二,三单元,课本P125-P127,P130-P131 

第七周(7月7日——7月11日)学习内容: 

总复习第四,五单元,课本P127-P130 

具体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定时收看空中课堂,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时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注意思路和方法的学习. 

遇到疑问要用心钻研,或打电话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3在每周一到周五上午9:10-9:40空中课堂有高年级数学课,同学们要安排时间及时收看.(具体安排以电视台预报为准) 

学习建议: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系统学习分数的重要单元,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基础,务必认真学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整数,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的进行约分和通分. 

3,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进行分小互化. 

4,初步树立实践第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你正浏览的文章由 第一整理,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具体安排: 

第一周(5月26日——30日) 

分数的意义:5月26日——27日,教材P75-P79 

注意要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要注意"平均分"的含义.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例如:教材P81练一练,教材P77例一. 

理解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概念时,尤其要注意分数单位这个概念.分数单位实际上是单位"1"的若干分之一,不同分母的分数有不同的分数单位,任何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作业练习:课本P77练一练,P77-79练习12 

5月26日上午9:10-9:40收看空中课堂——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5月28日——29日,教材P79-P82 

注意要点: 

要利用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例2的方法. 

例3和例4是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具体运用.例3要掌握聚法的方法,进率使用要正确;例4要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问题,分清谁是被除数(比较数)谁是除数(标准数). 

附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除法 

一种运算 

被除数 

除号 

除数(不能为0) 

商 

分数 

一个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不能为0) 

分数值 

作业练习:练习13,课本P81-P82 

5月28日上午9:10-9:40收看空中课堂——约分 

分数大小的比较:5月30日,教材P83-P85 

注意要点: 

掌握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比大小. 

掌握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比大小. 

学习新课,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的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比较,归纳出结论.学习例5和例6重点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学习P102练一练,要说出比较分数大小的依据.  共2页,当前第1页1

作业练习:课本P85练习14 

5月30日上午9:10-9:40收看空中课堂——通分 

第二周(6月2日——6日) 

真分数和假分数:6月2日——3日,教材P85-P87 

注意要点: 

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 

理解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作业练习:课本P88练习15,第五题要注意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规律. 

6月3日上午9:10-9:40收看空中课堂——分数和小数互化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6月4日——5日,教材P89-P93 

注意要点: 

本节内容是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知识,带分数化假分数是学习的难点,要认真阅读例题.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依据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初学时应把过程写出,通过一定的练习熟练后,可以用口算直接说出结果. 

作业练习:课本P92练习16,其中P92第4题,P93第5,10,11题要认真练习. 

6月5日上午9:10-9:40收看空中课堂——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6月6日,教材P93-P96 

注意要点: 

篇3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在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

6,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9,在习作方面,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10,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二、教学重点

(一) 读写重点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3,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6,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7,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8,抓住主要内容,揣摩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二)习作教学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学写简单的书信,发言稿,研究报告等应用文。

3,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三)口语交际

1,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稍作准备后能当众作简单的发言。

2,学会通过讨论策划活动,学习介绍自己 ,交流趣事和学习劝说,讲故事,表演课本剧,聊热门话题等。

(四)综合性学习

1,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2,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三、复习措施:

1.根据本册的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背好每堂复习课。以单元内容复习为主,归类复习相辅助。着重抓好阅读与作文。?

2.让学生进行有准备的复习。即复习前要求学生先找一找本单元自认为难读、难写、易错的字。不理解的词句,默写本单元中要求背的课文。

3.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我复习情况,能者为师。

4.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和解答。

5.检查巩固:读读写写、听写有关词语、每单元的重点段落在默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进行讨论问题。

6.对学生的复习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所布置的回家作业必须是老师亲自检查。对认真完成的给以鼓励,对少做或不做的要求当补好。对个别不会正确利用时间的用午间或课间抓紧补好为止。

7.对个别困难生除直接抓外,再请好生进行一帮一。

8.对好生要帮让他们明白帮什么,对帮的认真,负责有成果的要给于表扬。困难生完成得好,进步大得,不但表扬,而且给以奖励。

9.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心,多给发言、板演、面批的机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力。

10.多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复习中遇到的新情况,以便及时应对

四、分项复习要点:

识字听说

〖 (一).能听清音节,正确写出词语,句子.

结构复杂,笔画较多的字,词.注意书写时的间架结构,行款.如:禄憨憋澜檀粼

注意形近字的比较,不混要淆,如:蓬篷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如:屐裕蛰

书写要求:端正,整洁,行款整齐,竖不倾斜,横不能太平,写得舒展,不瘦小,不独长,写方块字。特别要写好结构复杂的字,笔画多的字。

(二)、拼音:在语段中看拼音写词语或选择读音。

(1) 注意读错的字音:如:区域颤动等(包括平翘舌音)。

(2) 注意拼读习惯的培养.

(3) 能听懂短文的意思。

(4) 选择字意:抓住关键语素,破解词语意思。基本方法:语境揣摩(据词、据句、据段、据稳定义)

阅读

(一)、正确背诵规定的课文、段落。

(二)、正确使用标点、读懂标点,感受标点的表达作用。(重点省略号)检测方法:根据省略号前面的内容概括或合理想象补充内容。

(三)、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包括关联词语)

1、 基本方法:联系上下文。

2、 练习要求:提供丰富的语境表述;提供词语比较、辨析选择.

(四)简要复述课文

主要作用:

1. 培养以简单复述的能力,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

2. 培养说话能力。简要复述与复述不同: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描写的内容要改换,主要内容要保证完整:同时也允许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保留。

(五) 列题纲背诵是背诵课文的一种方法.

列背诵题纲可先找出每段中的重点词句,再整理成一个背诵提纲.

习作

篇4

学生能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初步能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部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多次旋转后图形,容易出现错误。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基本概念,知道因数与倍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少数学生混淆了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等概念;虽然理解并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但在综合运用情况较差。

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体积和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感受了每个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少数学生没有理解表面积、体积等公式的算理,因此实际运用中不能准确使用公式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实际生活中的特例(如:粉刷教室、游泳池贴瓷砖等)不注意观察实际生活现象,不能正确解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了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理解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的进行通分和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很多学生“量”、“率”不分;通分时找不到最小公倍数,导致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增加无谓的约分步骤;部分学生约分时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个别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往往不能对结果进行约分;在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学生错误率较高。

第六单元:统计

理解了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掌握了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生在求项数较多的一列数的中位数时找不到准确数据进行计算;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时比较片面,语言缺乏准确性。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在解决找次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个别学生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找出最优方法。在解题思路的叙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准确地用恰当的方式来合理解释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

5、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6、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0

复习难点:

1、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0。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际运用。

3、生活中的某些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及计算。

4、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尤其是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5、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6、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三、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探索轴对称图形及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画轴对称图形及旋转图形,认识众数及作用,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册知识的系统归类、整理、综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加强对知识点的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和分析能力,能正确解答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4、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以及正确性。

四、复习措施:

1、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如: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知识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复习时可将这两个单元合并在一起进行复习。

注意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质数与互质数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强。

如:这样的练习题,始终有学生混淆不清

把一根3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每段长米,是1米的,是3米的

这样的练习题要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以及分数的意义上去理解: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是把3米长的木条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列式为1÷7,所以应填;每段长米,是把3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7份,列式为3÷7,所以应填;而从分数的意义上来理解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也可以表示把3米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米既是1米的,又是3米的。

3、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的体系,分层、分类,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要深钻本册教材,仔细领会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现状,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

4、加强作业设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到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但绝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负担。复习中的练习设计,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每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尝试做智力冲浪式的题目,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时,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掌握简单的求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对于优生,可适当增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拓展提高练习,如:“切、拼”长方体与正方体后,求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解题的灵活性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建立一个优生与一个学困生结对的互帮小组,对学困生的作业尽量进行面批。

五、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期末复习,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注意复习题设计的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鼓励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与合作。

4、加强复习考试期间的安全教育。

六、复习课时安排:

1、长方体和立方体 2课时

2、分数加减法 1课时

3、分数意义和性质 2课时

篇5

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条件等,努力进取,为中国的明天奋发向上。

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

3.初步欣赏一些小型的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5.通过集体舞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

本学期通过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素质。本学期,我还加强了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的学习力度,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改革进取,加快教育现代化,使学生能在他们的薄弱环节上加强学习,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大大提高。

主要措施

1.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发声练习曲;

2.注重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知识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3.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

4.每节唱歌课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教师正确处理、引导;

5.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6.通过律动以及集体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7.在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中渗透德育,深化教育改革;

8.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使

学生参与耳、眼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生活,开拓音乐视野。

9.以素质教育为本,不断提高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落实于教学,充分发挥音乐课益智、促体、辅德的功能

篇6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学生能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初步能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部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多次旋转后图形,容易出现错误。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基本概念,知道因数与倍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少数学生混淆了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等概念;虽然理解并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但在综合运用情况较差。

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体积和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感受了每个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少数学生没有理解表面积、体积等公式的算理,因此实际运用中不能准确使用公式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实际生活中的特例(如:粉刷教室、游泳池贴瓷砖等)不注意观察实际生活现象,不能正确解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了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理解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的进行通分和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很多学生“量”、“率”不分;通分时找不到最小公倍数,导致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增加无谓的约分步骤;部分学生约分时没有

约成最简分数; 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个别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往往不能对结果进行约分;在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学生错误率较高。

第六单元:统计

理解了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掌握了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生在求项数较多的一列数的中位数时找不到准确数据进行计算;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时比较片面,语言缺乏准确性。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在解决找次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个别学生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找出最优方法。在解题思路的叙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准确地用恰当的方式来合理解释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

5、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

计算。

6、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0

复习难点:

1、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0。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际运用。

3、生活中的某些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及计算。

4、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尤其是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5、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6、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三、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探索轴对称图形及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画轴对称图形及旋转图形,认识众数及作用,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册知识的系统归类、整理、综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加强对知识点的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和分析能力,能正确解答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4、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以及正确性。

四、复习措施:

1、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

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如: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知识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复习时可将这两个单元合并在一起进行复习。

注意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质数与互质数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强。

如:这样的练习题,始终有学生混淆不清

把一根3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每段长米,是1米的,是3米的

这样的练习题要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以及分数的意义上去理解:每段是这根木条的,是把3米长的木条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列式为1÷7,所以应填;每段长米,是把3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7份,列式为3÷7,所以应填;而从分数的意义上来理解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也可以表示把3米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米既是1米的,又是3米的。

3、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的体系,分层、分类,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要深钻本册教材,仔细领会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现状,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

4、加强作业设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到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但绝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负担。复习中的练习设计,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每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尝试做智力冲浪式的题目,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时,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掌握简单的求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对于优生,可适当增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拓展提高练习,如:“切、拼”长方体与正方体后,求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解题的灵活性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建立一个优生与一个学困生结对的互帮小组,对学困生的作业尽量进行面批。

五、复习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查漏补缺。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期末复习,对相对比较薄弱的内容要加强复习和练习。

2、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注意复习题设计的层次性。

3、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去。鼓励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与合作。

4、加强复习考试期间的安全教育。

六、复习课时安排:

1、长方体和立方体2课时

2、分数加减法1课时

3、分数意义和性质2课时

4、因数和倍数1课时

篇7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各单元复习目标与措施:

        1、小数的乘法与除法:

        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要重点复习计算中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复习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理解数量关系,运用运算定律、求结果的近似数,要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解题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处理运算结果。

        2、简易方程:

        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数,列出方程,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1)、复习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

        (2)、借助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提高解方程的技能。

        (3)、引导学生抓住题中的数量间最基本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多边形的面积:

        重点复习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记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观察物体:

篇8

1、通过复习将小数四则运算加以系统整理,加深理解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在掌握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决和方程式的解法。

4、在复习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二、复习题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2、判断。3、选择。

(二)计算。

1、口算。2、竖式计算及验算;3、简便计算;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5、解简易方程;6、文字题。

(三)操作部分。

1、公顷与平方千米。2、测量的有关知识。3、实际应用。

(四)应用题

1、解题思路。2、列方程解应用题或算术方法解应用题。3、适当加深题。

三、复习策略建议

1、强化目标意识。复习时要树立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下力气,花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2、在复习计算部分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照搬硬套。而应该看作是训练思维,发展智能,激发兴趣,培养正确学习习惯的过程。(1)重视口算。(2)弄清算理与法则。(3)掌握运算定律与性质:复习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弄清使用的前提条件,同时要求学生能自觉地根据题目结构的特征进行简算。(4)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尺度。先澄清学生对运算法则、性质、定律等基础知识方面的模糊认识,再组织练习,老师应不断了解反馈信息,及时点拨评讲。一方面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复习计算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能针对学生的缺陷帮助剖析错因,教给纠正方法,减少出现类似失误。

3、复习土地面积计算时:(1)沟通联系形成网络,应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几何知识纵横沟通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几何系统,以便学生从整体结构来认识单个知识。(2)深化理解,提高能力,领悟数学思想,会联系生活经验对结果进行估算检验。(3)操作实践、动手操作技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复习时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有关工具,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新晨

篇9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免费。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 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 2 的

    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巧设练习,不仅突出了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篇10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初中物理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1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意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而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生的观察、实验、参观、调查、考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

但是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化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它的教学方式都过时了,都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都应当摒弃。这种认识是极端的,对倡导探究式教学出现了认识偏差。《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并非将其它方式一概否定。传统式教学如讲授法、启发法、实验操作法、分层教学法等也不能放弃,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

误区二、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据此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改过去讲述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问题,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问到底,学生疲于应付。而提出的问题往往因为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甚至有的老师竟然让学生自己备课,轮流讲课,而自己光听。从而造成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主次不明,学生心中的疑惑仍然在提问中延续。

其实《新课标》在肯定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和学的角度分别考察,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教师们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学习探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提问的艺术,诱导学生作答,点燃其思维的火花,高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形成教学发展的合力。

误区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重难点的讲授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物质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极强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但是,有的教师无视教学内容的需要,也不管课件跟教材是否相符,全盘下载课件。盲目地使用多媒体,从而造成下列问题:①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简单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②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③有些课件使用了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图案背景,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课件的变化上,从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冲淡主题,使学生成了忠实的多媒体观众。

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清晰地认识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地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教师不能以此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机械训练。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并不能全面代替化学实验的作用,我们不能以此代替化学实验。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但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

误区四、片面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化学的学科性

篇12

科 目 信息技术

年 级

五实

教 师 翁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 9 月

2004 学年度第 1 学期小学 信息技术 第 五 册教学计划

2004年 9 月

一、班

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兴趣浓厚,可以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和综合练习。在课程整合等方面可以实践性操作。同时也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也有不少的差距,要针对性地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材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电子邮件使用、制作网页、学科整合内容

电子邮件使用可以考虑构建校园Email服务器,便于使用和维护;

制作网页也可把学生制作的内容到校内的服务器上,“所见即所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感。

学科整合内容,有个别例子不适合教学实际,可以参考改进,使用适合本校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

三、

一、学会申请和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贺卡;初步掌握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二、初步学会使用FrontPage2000-2002来制作简单的网页和个人网站。

三、初步掌握“计算机工具论”,利用电脑来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工具,形成“学会学习”的理念。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四、

1、主要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评析的方法参与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运用网络教学,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

4、采用新颖的课程整合思维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注重利用机会,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人文思想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2

9.1-9.7

1

发送电子贺卡

2

3

9.8-9.14

上机:发送电子贺卡

2

4

9.15-9.21

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