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5 03:33: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理性消费议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传统基督教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及其观念受到强有力的冲击,作为“欧洲近代长子”的意大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的丰富多样,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就意大利人炫耀式消费观形成的原因,以及在吃、穿、住等方面的表现来简要叙述一下其消费观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炫耀式消费兴起的原因
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大利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意大利的商业在欧洲最为繁荣,商人足迹遍及整个地中海世界,甚至远达北非和亚洲。意大利人在上古时期就与东方各国保持着频繁的商业联系。东方的香料、丝绸和珠宝等奢侈品很早就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14世纪上半叶,一个意大利商人弗朗切斯科・佩科罗蒂写过一本《经商指南》,书中广泛涉及欧亚非三洲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路,欧洲的城市是意大利商人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意大利本土自不用说,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城市都有意大利商人的常驻之地。除欧洲的城市外,他还提到土耳其、蒙古和中国的商业城市,甚至还精确地计算出从克里米亚的卡法到元朝的大都(北京)的旅程需要250天。?在长期的国际贸易中,意大利人积累的巨额的财富,“在十三世纪初,商业利润一般是20%-50%;即使在黑死病之后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达到5-8%”,在商业繁荣时期,利润则高的惊人。因此,意大利成为地中海世界繁荣的商业中心。
巨大的商业利润刺激的意大利城市的繁荣与复兴。意大利式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国家之一,到1350年,意大利半岛上的城市已是星罗密布,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体系。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都是以手工业生产而闻名的,前者的纺织业和后者的造船业在欧洲都是遥遥领先的,随着商业的繁荣,行业不断增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也为意大利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此外,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城市中出现了新兴的银行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银行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意大利的商业活动中,银行业非常活跃,佛罗伦萨在十四世纪便拥有100多家银行,各国上缴教廷的税款均存于当地银行。欧洲三大货币经营家族巴尔迪、佩鲁齐和阿奇乌里都出自意大利。据估计,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期间,在欧洲通行的9亿枚金属货币中,意大利就占5亿枚,即超过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总和的25%。佛罗伦萨的银行主要从事存款和放贷业务,且银行利润极高,例如对外放贷,通常收取7-15%的利息,若是外国人则高达30%的利息;同一时期,银行的利润远远高于工业利润,如1435年-1450年期间,美第奇家族经营的银行利润竟达26万佛罗琳,而当时该家族操控的工业生产取得的收益只有2.9万佛罗琳。银行业的巨大利润,也为意大利人敛聚的大量财富。
可见,巨额财富以不同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财富已经积聚到十分惊人的地步。意大利出现了一批巨商豪富。在15世纪中叶,柯西奠・美第奇和乔凡尼,卢西莱依的家产都在10万佛罗琳以上,是全欧最大的富翁。殷实的家产逐渐地改变了商人、企业主、银行家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影响其消费观念及其消费方式。城市的富裕对社会的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时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节俭,逐渐转向奢侈和享乐方面。
二、炫耀式消费的表现
(一)饮食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食物种类变得丰富,人们对食物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餐具和烹饪技术的要求更加讲究,更为注重宴请宾客的排场。这些充分体现了人们在餐饮方面的享乐、奢侈化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大城市更为明显。
由于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发展,人们财富的日积月累,意大利周边城市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了,只有通过大规模的进口来满足城市对食品的需求。每年收获季节,大批运载食物的商船在意大利往来穿梭,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大量消费。所以在意大利随处可见来自欧洲其他地方的农产品,奥当西欧・兰第在1550年出版的《意大利奇闻异事录》中罗列了意大利各地额佳肴美食:博洛尼亚的香肠、莫德纳的夹心肘子、费拉拉朱圆馅饼、勒佐的■酱、皮亚琴察的奶酪和蒜味烙面、锡耶纳的小杏仁饼、佛罗伦萨的三月奶酪、蒙扎的细香肠和肉糜、齐亚威娜的野鸡和栗子、威尼斯的鱼和牡蛎、帕多瓦的精致面包和各种美酒。而且人们在烹调时大量使用各种香料,像胡椒、丁香、豆笼、肉桂、杜松、姜等辅佐材料来增加食物的风味和刺激食欲。不过,从总体上看,十五世纪早期曾颁布“禁奢令”,人民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质朴。但在十五世纪中期前后,一股消费的热潮或“奢侈之风”开始在富有的城市显贵和市民当中弥漫开来。1470年,那不勒斯国王的私生女莱奥诺拉到达罗马时,举行的宴会的疯狂之举让人叹为观止;克莱芒五世继位时的贺宴花费1.5万金币;佛罗伦萨每年要消费掉4千头公牛和牛犊,6万头羊羔和绵羊,2万头山羊,3万头猪,佛罗伦萨住在城里的人每天要消耗140莫吉亚的谷物,每年有5.5万加仑的酒运进城里。而且一度被视为奢侈品的蔗糖,在同时期的欧洲,只有少数贵族和富商才有机会使用,意大利人在十五世纪也曾大量使用。
另一方面,餐桌礼仪亦逐渐发展起来。上菜的顺序、餐桌的摆放朝向和客人就坐秩序都有合理的安排。在15世纪时,人们渐渐以刀叉代替双手吃饭,到16世纪时,意大利人餐桌上已经出现做工精细的陶瓷餐具。比较讲究的人吃饭时,还放着音响,随兴吟诗、助兴,偶尔也会招来一两个陪侍。一些欧洲人到意大利旅行时,看到其餐桌上成堆的食物和餐具都大为惊叹。
(二)服饰方面
摘 要: 影子教育作为学生在主流教育之外的培优补差的课外补习活动,近些年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别盛行。通过对影子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盛行的文化、教育、经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原因分析,得出其产生的必然性,并在对影子教育广泛影响的解构中,得出其存在的复杂性。学校、政府部门对其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无规范的发展,也不能完全禁止取缔,而应对其进行更好规范、监督、管理,积极引导其在合乎法、理、情的道路上发展。
关键词: 影子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盛行原因、影响
一、引言
影子教育,指的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补差的活动,因其补习内容基本类似于学校课程,故而也被称之为“影子教育”。提出影子教育的概念并对其做出开创性研究的当属Stevenson和Becker(1992)[1]。他们对日本高中生所做出的调查发现,影子教育发生在主流教育之外,但目的是为了提高主流学校的学习成绩,其接受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高质量、多元化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就与我国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班额教学以及缺乏个性化指导产生了矛盾。同时近些年,我国政府一直推卸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大大减少了家庭的学校教育支出,这也为影子教育提供了成长发展的土壤。有研究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城镇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校背景等因素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和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2]。对于课外补习的声音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补习教育的支持者往往是自由主义者,他们普遍坚持家长拥有对子女的教育选择权;而补习教育的反对者则往往是教育机会平等的支持者,认为补习教育使得家长陷入“囚徒困境”,不满于这样的选择,却又“欲罢不能”,并对教育机会平等分布产生影响[3]。无论是影子教育的支持者亦或是反对者,都是站在其合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影子教育近些年在世界,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的盛行也说明了其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存在的复杂性。
二、影子教育盛行的原因
(一)从文化的角度
根据马克・贝磊2005年的调查发现,影子教育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同时也存在于非洲、中东、南美、东欧等地,但西欧、北美与澳大利亚的课外补习活动并不十分普遍[4]。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的传统显然对这些东南亚国家的补习活动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西方更多强调的是能力,而能力并不是能通过课外补习培养的。
(二)从教育的角度
目前,在我国实行的仍然是精英选拔机制,以选拔性考试为中心,虽然政府一直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减负”、“素质教育”,但是如果教育体制机制没有改变的话,学校的“减负”往往会为课外补习活动的盛行提供了条件。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对高质量、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与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大班额教学以及缺乏个性化指导产生了矛盾,许多家庭不得不去向校外寻求出路,以帮助学生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中取得成功。
(三)从经济的角度
家长纷纷投资于教育补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与教育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率有关,在很多家长看来,教育补习有助于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高层次的教育一般也意味着一份好的就业,在我国就业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投资于孩子的教育对多数家长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四)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
影子教育在我国的盛行不仅与文化、教育、经济这些方面有关,同时也和与其相关的政府、学校、补习供给方(补习班、在校大学生、在职教师)以及补习需求方(家长、学生)有密切的关联,这些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相互需求,同时彼此之间也在进行着相互的博弈。
1.补习供给方与需求方
补习班、在校大学生以及在职教师作为影子教育的主要供给方。而在职教师作为影子教育的主要供给方之一,一方面与教师的工资购买力持续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不在编制内的合同教师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存在联系。同时影子教育作为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它这种门槛低,收益快的特点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大军,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还有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各类补习班层出不穷,鱼龙混杂。学生、家长作为需求方对它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它满足了学生和家长不同类型的需要,这是他们自愿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在补习教育问题上像是陷入了“囚徒困境”:不满于这样的选择,却又“欲罢不能”[5]。
2.学校与补习需求方
当前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各类学校一直都在强调“减负”、“素质教育”,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业负担非常重,不断的成绩排名也是学生造成严重心理负担,由于大班额教学,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特别对于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更是无法予以关注,而那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为了保持成绩排名也不得不去参加补习。学生、家长渴望在学校得到优质、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的心理与学校无法满足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也就是学生、家长在校外积极寻求辅导的原因之一。
3.政府与补习供给方
从政府角度看,对影子教育的矛盾心理同样存在,一方面补习供给方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削减教育公共开支,同时还可以满足部分家长不惜成本进行教育投资的意愿;另一方面,又担心影子教育的繁盛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长此以往会加剧社会不公,并且现在补习市场鱼龙混杂,补习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很多学生在补习活动中得不到好的教育,相反增加了学业的负担。
4.政府与学校
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最基本的利益关系,从学校角度看,政府与学校之间具有两重性:一致性和非一致性。这种两重性是有政府所行使的功能和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因此对待影子教育,一方面学校响应政府指示,不允许在职教师去进行校外辅导;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相对独立性,考虑到课后补习即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减轻教师负担,又能在给一些在职教师增加收益,对待学生的补习活动,学校采取即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态度。
三、影子教育的广泛影响
(一)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影子教育的支持者认为,补习对学校教育有益,如果补习能帮助学生理解并喜欢学校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一所学校不可能在所有科目上都有一流的老师,也不可能拥有全部超过平均水平的学生,而有效的补习能增强学生和他人竞争的信心。持支持态度的人所持的视角是自由主义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影子教育的反对者认为,补习会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首先,补习可能导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兴趣下降,因为他们已经提前学会了学校的知识,而且可能会厌倦学校老师的教学风格;其次,在职教师给自己所教的学生补习,会导致他们在学校教学中偷工减料,引诱学生去参加补习;最后,补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达不到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6]。
(二)对社会的影响
1.影子教育具有弥补主流教育体系不足的功能
如果足够明亮并且确保光线从各个方向投射,影子是可以不存在的。但是,作为主流教育体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尽管朝着多样化方向努力,但并不能满足所有要求,于是,“影子”教育体系就难以回避。任何一个体系都有设计上的弱点,义务教育体系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国民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因此,它在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方面就存在一定不足,“影子”教育体系与正规教育体系相伴而生互为补充,在结构和功能上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
2.影子教育可能会扩大社会阶层间已经存在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在控制其它因素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收入、家庭抚养负担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表示)对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其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快;从地区差异来看 ,与西部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比西部地区家庭分别高15%和25%[7]。因此,家庭经济情况、所在城市、学校层级的差异决定了补习教育可能使较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给了富裕的家庭,这正是很多地方政府和公众对补习教育持反对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
3.影子教育不一定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但对个体具有功利性效果
尽管各科辅导占用了学生及其家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很多家长和学生依然“乐此不疲”。有人抱怨补习教育只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成绩,但损害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无论对整体教育效果的影响如何,课后补习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否则,家长也不会为此付费。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提高了成绩,都意味着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好的工作机会[8]。
(三)对经济的影响
影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增加额外收入;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于辅导班的创办者而言可以增加创造收入的同时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很多补习机构具有照管学生的功能,父母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弥补教育支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在为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小结
影子教育尽管只是主流学校教育的“影子”,但与一般物体的影子不同,补习已经主动的影响到学校教育,同时它也对社会与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通过对影子教育广泛影响的解构可以看出影子教育的存在具有复杂性。首先,政府部门面对旺盛的补习需求,应该反思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可能存在的偏差,比如学校在照顾不同学生多元化需求方面存在欠缺、学校教育加剧了学生的考试竞争压力同时学校将部分教育负担转嫁给家庭,从而刺激了校外教育补习活动;其次,面对不断繁盛的影子教育市场,政府部门要积极的引导、规范,使其在合法、合理、合情的道路上发展,同时开展对补习教育效果的专项调查,帮助家长认识补习教育的局限性,引导家长进行理性消费;再次,面对影子教育可能带来的不公平现象,政府解决此类问题可能有两种途径:要么直接向社会弱势家庭提供财政资助,以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低收入阶层学生支付教育补习费用的能力;要么以财政手段鼓励学校扩大供给能力,以低收费政策吸收社会不利群体[9]。最后,从长远看,政府管理部门还需要将素质选拔性考试制度改变为“素质+社会责任”式的选拔制度,将家庭的自利性竞争行为转化为对社会有利的公共行为[10]。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Stevenson&Becker. Shadow education and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9,(6): 1637-1657.
[2] [7]薛海平.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实证分析[C].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6:807-821.
[3] 曾晓东,龙怡.对补习教育体系的争论及其政策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2,(10):72-75.
[4] Bray, M.2005.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Sep.13-15. Oxfo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5] [10]曾晓东.补习:正规教育难以走出的影子[N].光明日报,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