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脱产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2-12-09 03:3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培脱产研修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

篇1

__年,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__省各项目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__师范大学顺利完成了__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两项目。项目的实施为__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养了1936名“种子”教师,我校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研修。这些教师将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__年元月,在学校“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培项目组织单位对__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经验与不足进行及时总结

__年上半年,学校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中的有益经验。

__师范大学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__年“国培计划”两个子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该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在于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在于确立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组织原则;在于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努力;还在于__师范大学七十年办学历史的积淀。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要确保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国培计划”项目达到实效,__师范大学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保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和置换脱产研修的培训教师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通过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的骨干和“种子”教师,成为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保证顶岗支教实习的师范生能够顶住岗,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在承接__年“国培计划”项目前__师范大学对该项项目进行了充分准备和认真策划。

在总结__年“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的承担部门教务处和相关学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师范生顶得住支教实习岗位。__年3月至6月,从学院选拔到校级竞赛,组织了历时3个多月的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提高了2008级师范生教学技能;7月份,各学院有计划地培养师范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技能;本学期,要求学生提前一周返校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大练兵;从各方面夯实师范生顶岗基础。在此基础上制订了《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__)”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对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学院及学科、实习地点、时间与内容安排、管理方式、准备工作、实施要求及政策等方面作了系统策划。

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在总结__年“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前到中小学教学一线摸底,把国家的要求、__省基础教育实际和基层教师的需求有机结合、以问题为中心优化培训方案,突出需求导向,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优化培训方案。另一方面严把师资关,聘请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名师作为施培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国培计划(__)――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 __师范大学班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时间、内容、研修方式、专家团队等作了科学的规划。

本项目共涉及九个县168所中小学,1073名2008级顶岗实习学生,650名置换离岗研修教师,为期105天,三个地州约70余所的跟岗学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九

个学科,学校的9个学院参与该项目。针对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承接到这一项目后的短短十五天时间内,分解任务,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先,校领导的高度重视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召开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受培需求调研会、从需求的角度搞清需求,从基层受训教师的需求出发,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颁发《__师范大学关于调整国培计划——__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任务、职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规划。教务处负责顶岗实习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育科学学院承担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教师的培训工作。第三,召开__师范大学校内各部门协调会,教务处、校长办公室、计财处、学工部、后勤集团、校团委、各顶岗实习学院参加会议,对__师范大学学生赴各顶岗实习学校的组织、交通等工作做了部署。第四,各顶岗实习学院负责人到本学院负责的项目学校实地考察,解决学生到实习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等相关问题,在学生赴实习学校前召开培训会,落实顶岗实习的相关事宜。

篇2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03)02-024-04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素养,建设教育大国的基本保证。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新一轮教师培训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农村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尤为重要。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也指出,要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各地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选择了陕西省代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3市6县作为样本,分别是:陕北的榆林市及靖边县、横山县;关中的宝鸡市及扶风县、户县;陕南的安康市及旬阳县、石泉县。在以上3市6县,课题组成员分别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学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先后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230余人参加;课题组还深入到十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与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

一、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陕西省目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是院校集中、送培下乡(阳光师训)、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等四种模式。

(一)集中培训

院校集中培训主要指国、省两级下达的脱产培训任务,也包括市县级培训集中脱产培训。

1.国、省级培训计划。2011年,“国培计划”下达给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任务共5100人,其中:3个月脱产培训1300人,10-15天脱产培训3800人。“省培计划”6820人,其中:长期培训1100人(未实施);7-15天的培训5720人。

国、省教师集中培训的优势是由高校统领,使基层一批骨干教师有机会接受省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培训时间相对集中,使受训教师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名校、名师的观摩学习,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好的经验。同时,各地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市级培训计划。三市本级集中培训情况是:榆林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市本级培训有六大类(包括教师全员培训、队伍建设专项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教育管理者培训、基础教育课改培训、苏榆合作计划)35个项目,集中培训5912人。宝鸡市、安康市是教育部改革试点市,国、省安排的培训计划多,市本级安排的相对少。其中:宝鸡市安排脱产培训六个类型17个项目,2539人参加;安康市安排脱产培训8个项目,1118人参加。

市级集中培训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任务繁杂。有来自国、省下达给市的培训计划,有市自己安排的培训项目,还有市集中送培到县的项目。

(2)培训内容都是以聚焦高效课堂教学为主,更关注针对性与实效性。

(3)培训机构不仅限于高等学校,如安康市由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承担;宝鸡市由宝鸡教育学院承担;榆林市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还邀请有关方面如电化教育等部门参与。

(4)各市都注重了专家团队建设。安康市组建了由安康学院、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市教研室、安康市电教中心及有关县区师训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师训骨干教师参与的专家团队。宝鸡市的专家团队中高校教师占10%,教研机构专家占20%,一线优秀教师占62%,域外专家占8%。

3.县级培训计划。六县都建设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县本级集中培训为主,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等单位组织,培训对象是全体教师,着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班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

送培下乡分为三类:一类是省级送培到县,二类是市级送培到县,三类是县级送培到乡镇。

陕西省2011年“省培计划”为63520人。其中,送培下乡54000人,占全部培训人数的85.01%;其中,市、县送培50000人,占全部“省培计划”的78.72%,占送培下乡任务的92.59%。

各市还有自己的送培计划,如榆林市分别在两个县进行了1500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集中培训。

各县基本上都安排有送培到乡镇、学校的培训。如靖边县2011年送培24项,参训教师2574人次;户县参训教师1630人次。

送培下乡是最受基层教育部门和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

1.便于集中;不影响正常教学,参加人多,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费用低,效果好。

2.基于教学,聚焦课堂;示范引领,针对性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观摩研究、课例分析、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式培训。

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模式,例如,组织模式:联片设点,送教下乡是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如旬阳将全县28个乡镇按相对集中原则联为片区,在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再分科、分批安排培训。

(三)远程培训

在“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占比很大。“国培计划”(2011)――“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为71100人,其中远程66000人,占全部“国培计划”的92.83%。

基于“省培计划”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共计3900人。

基于市级的远程培训也有,如榆林市安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120人。

远程教育由新思考网、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课程。

好的评价是:工学兼顾,不影响工作;内容和课程同步,可指导教学;名师多,有示范引领作用;课程门类多,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要求;符合大规模,成本低的原则。

(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切培训的落脚点,也是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学校主抓的项目。各县、各学校都有校本培训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和相对成熟的经验。概括如下:

1.培训宗旨:教、学、研一体化;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训原则:面向全员,整体推进;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3.管理模式:以县统筹;县、乡(镇)、校相结合。

4.运行模式:联片研修、联组研修、送教下乡等。

5.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大类。

6.研修模式:课程引领,研修一体。

7.考核模式:各县、各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教育教学效果考核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与常效教学结合,与教科研活动结合,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优树模挂钩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院校集中培训方面的问题

1.培训院校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各省、市陆续撤并了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省级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任务就交给了普通高等学校,且通过邀标、招标的方式分配培训任务。如陕西省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共有20家高等学校,其中5家是外省的院校。

这些院校大多是以学历、学科知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数没有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培训任务由负责成人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宏观管理任务,包括牵头制定培训项目方案,负责培训学员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具体任务实施由相应学科的各院系承担,包括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选派教师和班主任等。由于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不是从事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职人员,致使一些培训项目方案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

2.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职培训者队伍。教育部文件规定: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培训任务分配到各高等学校后,各高校再分配到院系,由其制定培训方案并选派教师。各院校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师资培训的教师。由于受现行学校考评制度的制约,多数教师更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师资培训任务上,更没有把师资培训任务作为事业或职业来规划。

3.不了解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受训教师对院校集中培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培训缺乏针对性。在授课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也没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培训者讲自己想讲的,受训者听不到自己想听的,无法形成互动。二是培训内容重复,缺乏统一性和递进性。有教师反映,在省上参加的培训和在市上参加的培训内容差不多。也有的是在同一学科领域里,由于所请专家不同,对相同的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使受训者无所适从,感觉不听还好,越听越迷惑。还有一些培训是系列培训,如心理学,但每次从内容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没有层层递进。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少培训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上大课,满堂灌,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等在培训中鲜有所见。一些培训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提供给学员大量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送培下乡方面的问题

送培下乡以聚焦课堂教学为主,是基于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辐射面广,使大批基层教师能够享受优质的课程资源,得到高水平专家的现场指导,因而是基层较为欢迎的培训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的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深入研究,在指导中针对性不强,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将集中培训的模式带到基层,以空泛的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比较少。

(三)远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人员层次不齐。目前,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的在市,有的在县;组织者各异,有的是项目办,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招办。在管理员和辅导员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也有学员自己担任的,层次参差不齐。他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没有对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学员所提出的问题,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对各学科缺乏指导力。

2.远程网络服务不到位,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网络课程资源播放一般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并且教学实录、专家讲座、教学内容均不许下载。因此,如果学员没能在指定时间内看完,过时间就打不开了,本期学习作废。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网络支持有困难,还有的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够,教师自己又没有,影响学习。

3.远程学习自由度大,质量监控有待加强。远程的特点是过程考核,学习主要靠自觉。学员自主选课,自由点击,通过登陆时间、作业、研修日志、主题帖、回帖等进行考核。有的网络有点击时间要求,如20分钟必须点击一次,证明你在线学习;有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点击就算学习了,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学习检测由作业、发帖、发表文章组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员的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也判合格或良好,都认可了。总之,远程学习自由度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员的学习质量监控,还有待研究和改进。

(四)校本研修方面的问题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和各个学校都在校本研修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调研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本研修的理解、执行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研修内涵和战略地位理解不到位,二是对省级文件执行不到位。

2.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省已经明确了“3+1”的校本研修行动推进机制,但各地落实不到位,仍然是单独练兵,各自为营,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缺少总结、评价及专业引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没能在有效的层面进行很好的总结、评价并使之推广,同时缺少专业引领。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模式的建议

教育部倡导的几种培训模式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应以提高质量为原则。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集中培训的质量

1.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而研究、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最重要的途径。

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首先要建立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梯队组成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由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把握培训方向,统领培训全过程,同时吸收年轻教师参加,在培训过程中使其成长。要鼓励教师从事专职培训工作,或抽出主要精力从事教师培训,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要注意吸收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数量不少于50%。专家团队人员既要相对稳定,又应有所流动;稳定以保证其质量,流动以保证其活力。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院校集中培训反映最强烈的是“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把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要能给受训者提供合适的“菜单”;二是培训者要深入到中小学课堂,深入到中小学教师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应强调针对性、时效性

1_明确培训总体模式。各科培训都应以聚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都应包括理论引领、教学引领、互动研讨、研修应用等环节。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课例分析、观摩研究、自我反思等参与式、共享式培训模式。

2.充分发挥地方教学、教研部门的优势。实践证明,由市、县教学、教研部门组织的送培下乡效果最好。他们知道教师最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时间安排培训最合适,知道怎么评价和安排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作用。

3.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受训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真正得到了提高。一些地区采取“一课两上”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是不错的方法。

(三)大力改善远程网络培训机制,提高质量

1.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议以县管理。即以县报名、管理,市备案,省统计。各县应建立远程培训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行政上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是把握全局;业务上可多种形式,由电教部门、教研部门、专门机构管理都行,负责督促上网、检查学习、反馈信息、考核等。这样,网络培训就可以和其他形式的培训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师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各大网站的课程资源应向学员全方位开放。网站开放时间应与学校教学规律结合起来,避免学校常规活动的高峰;每个模块开放的时间应适当放宽,即在某门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在任意时间上网学习;个人需要时也可下载。这样,让受训教师有所选择,不必再为安排课程、参加会议而影响学习。

3.加强考核和质量监控。远程学习考核除了目前要求的过程考核,为确保学习质量,建议在学习结束之后,由各县管理部门对其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等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

(四)校本研修要因地制宜,为教学实际服务

篇4

根据国培精神,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实现目标,构建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引导教师常态化研修。一般采用的方针策略为,思想重视(省级政策宣传到位,领导督促到位,个人思想认识到位,有利于调薪,有利于职业发展,有利于未来教育)、方法对点(抓准热点,找准痛点,发展重点,攻克难点)、行动有力(读准政策,整合团队,四级协同,课程准确,经费保障,机制得力)。

一、项目整合设计,培训下行走向

认识:骨干研修(置换研修、种子教师培训、提升工程)

全员研修(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

校本研修(省级送教到县达到名师示范,县级送教下乡指导校本研修)

研修一体是前提,初期由教师管理股牵头,教研室仪器站继教中心三部门共同编制培训规划,共同制定年度计划,共同设计活动方案,共同组织活动开展。团队建设是关键,建立团队资源库,选聘首批培训库,依据文件制订切实培训管理方法。课程体系是核心,以制度引领,优选途径,依据标准要求,形成课程体系。县级经费是保障。

行动:实行省县镇校四级联动,层次化管理团队,切实做好培训下行。落地为支持提升校本研修,直击课堂教学问题,一线教师协同研究,县级主责学校主修,诊断示范研课磨课,培养区域团队校级骨干。

通过“送教下乡”和“乡村教师访名校”等项目,选择县直学校――乡村片区进行横向对接试点,实施创新教、学、研组织形式、三级教师(入职型、合格性、成熟型)培养项目、丰富“试点项目”五大培训项目的资源建构和优配方式的实践形态。

通过“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充分发挥省、县两级培训师的引领作用,在各乡镇进行纵向“教、学、研、做”四位一体的乡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同时,通过两级培训师的传带,引导乡村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学案等系统性学习。

二、机构支持体系,服务专业发展

教师通过学校研修社区成为团队骨干再跨校研修成为优秀培训者。

借力国培,立足区县,整合资源,培养队伍,创新机制搭建体系育县域指导团队,聚外部资源,抓全体研修,带团队业绩。实行海陆空的全面支持体系。建立36 个县站,120个校站。按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30:1比例遴选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参加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选派对象为省市县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培训团队要紧紧围绕承担网络研修、送教下乡和校本研修等培训任务,积极参加院校集中研修、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的培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用两年时间为我县打造一支“干得好、用得上”的县级教师培训团队。

三、统筹三类培训,引领常态研修

规划二三年培训持续性培训,用置换育种子,送教下乡网络研修促常态,通过访名校校园长培训抓重点,统筹送培送教,协同机构高效,探索成熟方案,精细研磨过程,注重资源建设。

以“助力教师常态研修,服务学生有效学习”为宗旨,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网络与校本研修培训、送教下乡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建立高校+研修网+县教师发展中心+县教师培训骨干团队+县优秀中小学的培训体系,构建通城县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形成全县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促进山区教育均衡发展。

三年预设主题:

第一年主题――工作触发学习 尝试解决策略

聚焦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建设,遴选团队成员,并组织成员参加脱产置换培训、名师培养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打造培训团队。围绕一线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重难点问题,触发教师的兴趣,由教师选择基于自身工作场景(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包班教学和复式教学等)的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自身的解决策略,形成优化课堂教学课例资源包和转变学习方式微课资源包。在名师工作坊中通过梳理重难点,分析重难点、提供示范解决策略、设计研修活动计划等培养全县学科坊主研修领导和指导力,并在县级学科坊中进行实践,引领全县学科教师重点开发微课资源包。

第二年主题――互联网聚智慧 汇聚解决策略

聚焦重难点,充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团队的主体作用,通过国培建立的网络研修社区,采取任务驱动、示范引领、成果导向等模式,汇聚一线教师智慧,继持续引导参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并能就不同层次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积极参入全国优化课堂课例资源库与转变学习方式微课资源库建设,实现跨县、市、省的资源共享,为教师日常工作提供具体到单元的优质教学资源支持。

第三年主题――创新改变课堂 形成解决策略

以优化课堂教学与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以学校为单位,推广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过去汇聚而成的优质课例与微课资源,在乡村,特别是村小与教学点普遍实践适应包班教学和复式教学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我县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四、提供组合资源,促进混合学习

篇5

我非常感谢冷水江市进修学校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于2014年7月18日至2015年1月31日,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湖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班”的学习,分四个阶段集中研修。

此次研修,围绕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主题设计,名师专家教授云集,优课荟萃,各显风流。研修活动,多元化、多角度地诠释了“新课标”的要义,给予了我们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一、破冰之旅――开启美丽邂逅的旅程

7月20,我们在生活班主任帅小伙李佳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破冰”的活动,开启了美丽邂逅的旅程――国培学习。

活动由“引子”“美丽邂逅”“征集签名”“团队建设”“驿站传书”五个部分组成。在“团队建设”中,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争分夺秒,群策群力,在15分钟的时间内设计好了本组的组名、口号、组训、组歌,并以海报的形式呈现。五个创意非凡的组名应运而生:十全十美、铿锵玫瑰、超越自我、新芽、梦之印。

整个活动热闹中迸发着上进的激情。每位学员由最初的拘谨尴尬到后来彼此的心灵相通,为将要开始的学习旅程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高校高密度集中培训

第一阶段,7月18日至8月15日,在娄底人文科技学院听取专家讲座,30天的高校高密度集中培训。这个阶段,各位教授主要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素养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主题讲座。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与讲座,使我们明白:在语境视野下凝望和审视语用现象,从中不仅发现树木,更关注整片森林;不仅有技术分析,更有灵魂铸造,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李杰老师教会我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欧阳丹卉老师用案例生动阐释:小组合作不是目的,是手段,也只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伍新春教授用大言温暖我们疲倦的身心:从职业倦怠的角度来讲,教师的最佳工作状态应该是适度的投入,而不是全身心投入。赵年秀教授娓娓道来:传统授受范式下,学习者往往来者不拒,逆来顺受,不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造就创新型人才。李夫泽教授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教师修养与阅读方法清晰讲出……

教授们的讲座,观点真实、不高深、不做作,让我们禁不住认真地听之、记之、叹之。几十个讲座听下来,我们切实提高了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增强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解读与实践的综合能力。每天,白天七节专家讲座,晚上学术讨论。高密度、高水平的专家培训,我们累并充实着。

三、名师引领――影子实践培训活动

2014年10月20日至2014年11月8日,第二阶段影子实践的培训学习。

在听课议课中,我们发现,名师们课堂安排得精妙,看似平常的教学内容总被演绎得精彩纷呈。教低年级的老师让我们分享了低年级活泼的课堂;教作文的老师让我们感受语文底蕴的魅力,感叹作文教学的精妙;教中高年级阅读的老师,让我们领略了阅读课的厚重,深悟到认真备课的重要;这些名师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的丰富内涵,明白了放眼看世界的美好情趣。

这样的影子实践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诊断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习到了几所基地学校名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体验与感悟,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有效行为能力。

四、学以致用――返岗实践培训

2015年1月9日至12月9日,30天的返岗实践培训。我返回原单位原岗位,把集中培训与影子实践阶段提升的专业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了学以致用。具体实践如下:

一是观察指导同行,二是热心细致地辅导顶岗学生曹×的课堂教学。三是主动承担了多次对外交流的公开课。四是认真反思,勤于写作。五是一边带头做好学校课题研究工作,一边指导同事科学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因为我在此次国培中的勤奋努力,我在本地的小语教学领域,各项成绩斐然,影响力日增。在领导、家长、同行、学生的眼里,我的专业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得到了扎实的提升。

五、提升总结――高校研修培训

篇6

关键词:

幼教国培;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Moodle平台

1幼师培训的现状调查

1.1促进幼师参培的原因

促进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因如下:专业成长的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服从上级安排,培训是免费,领导的硬性考核指标,能够带来某些收益(如职称评定、工资奖励)。

1.2阻碍幼师参培的原因

阻碍幼师参加培训的原因如下:培训机会少,名额有限,工作量大、没有空闲时间,个人支付的费用过高,交通不便、耗时费力,培训对自己的帮助不大,自己能够胜任工作不需要培训,学历高用不着培训,年龄大、参加培训对自己意义不大。

2影响幼师培训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2.1参培教师的主观态度

有些老师参加培训是评职称的需要或者是有个免费的培训名额,有的是为即将跳槽做准备,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为了提升学历。由此可见,很多教师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在职培训,是被动地参加培训。只有改变参培教师的消极态度,带着积极主动学习和求知的欲望参加培训,多思考,多与老师、同行进行交流,不断学习、思考、交流、总结,这样自己的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得到提升。

2.2幼师培训的培训内容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参差不齐,幼儿园的性质多样。当前很多承担培训的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了解的信息和自己现有的教学条件来制定培训计划,不是特别了解一线幼儿教师的实际状况。另外,各级培训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规划,培训内容经常会出现重复或者冲突,参训教师感到很迷茫。

2.3幼师培训的形式

传统幼师培训大多以课堂讲授、专家讲座为主,忽视主动参与,经常是台上专家讲得头头是道,台下参训教师听得昏昏欲睡。当前,很多培训方也在大力提倡参与式培训方式,但这种方式对参与者要求较高,如果班级人数太多、个人素质太低,效果较差。

2.4幼师培训的考核

大部分幼师培训结束后,通常是进行一次考试,或者是写篇学习论文或心得体会,这种考核方式很难真实反映幼师参训水平。另外,有些老师也反映,培训时听得懂,有时甚至是听得热血沸腾,但培训结束回原单位后,发现自己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而大部分培训单位在培训结束后缺乏对受训教师的反馈指导和跟踪评价,培训效果很难得到巩固。

3幼师培训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1评价体系系统性不够

目前的“幼师国培”虽然都是参照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精神在开展,但基本都是各自一套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也不够,缺乏科学全面的调查,评价体系系统性不强,操作性不够,测评时不能得到真实的评价结果,从而也难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构建一个指标明确、科学、操作性强的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2评价体系健全性不足

评价者、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目前主要从这三方面对幼师培训的实效性进行评价,但评价者主要是培训方自己或兄弟院校,评价内容主要是知识技能,评价方式主要是汇报演出和书面总结,培训组织者既是教练又是裁判,缺乏相应的监控管理机制。

3.3评价体系缺乏反馈

一般的培训在集中培训完后,培训就相当于真正结束,培训结果及对结果的评估缺乏反馈机制。另外,培训结果评估的结果不分等级,只看是否合格,不与薪酬、奖励、职业发展相关。为了提高参训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评价体系应注意及时跟踪和反馈,及时改进。

4建立幼教国培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确保幼教国培质量,必须对其实效性进行评价。而要对幼教国培的实效性进行准确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科学、操作性强的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各培训单位在培训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有共同的指导思想,但幼教国培效果评估仅依靠受训者带有主观性的个人感知,系统性不够,缺乏对培训全过程质量和效果的监督和评价,导致了幼教国培质量难以保证,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为了使幼教国培的国培工作更加规范化,培训过程的各项指标更具操作性,培训质量更有可测度,构建幼教国培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已刻不容缓。真正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建立在丰富的资料、数据基础上,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系统地对幼教国培的实效性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4.1幼教国培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具体、明确、详略适中,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过分抽象。使用方法也应尽量简便易行。本着科学性、目标一致、独立性、直接可测性、可接受性、可行性等原则,制定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

4.2幼教国培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从2011年开始,长沙师范学院开始承担幼教国培项目,先后开展了湖南省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园长高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远程培训、培训者高级研修、转岗教师培训、送教下乡培训、乡村校园长培训、新任园长培训等多个项目,培训人数达数万人。为了更好地检验上述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选取了短期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3个项目,进行了为期三轮的实践。同时,为了更好地收集参训教师的资料,跟踪参训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搭建了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在Moodle平台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有论坛、测验、资源、问卷、投票、作业、聊天等模块功能。利用Moodle平台,通过平台的学习档案袋、论坛、即时消息、学习区来收集参训学员的相关资料,不管是在培训时还是培训后,参训教师都可以通过平台来进行学习和交流,平台会记录学习者的一举一动,通过资料的收集,实时或异时地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后拓”跟踪指导,及时把握学习者学习状态,阶段性总结培训学习效果,找出实效性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后一期的培训中进行改进和提高。经过三轮的实践和探索,从实践上很好地检验了幼教国培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了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幼教国培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为了保证其科学性和完整性,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培训单位、受训教师及所在学校等相关社会力量的资源整合与协同配合。真正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检验和修正,才能真正有效地对幼教国培实效性进行评价。不断健全完善培训评价体系,实现幼教国培评价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全面推动幼教国培工作有效开展,进而保证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全面提高,实现幼儿教师自由全面的发展,使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后雄,皇甫倩.“国培计划”项目绩效多维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5(3).

[2]周拓.基于柯氏评价模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2013(4).

[3]陈霞.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10.

篇7

抓重点就是突出“国培计划”在各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要求各级各部门通过实施全员培训,完成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个学时的基本任务。每年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非常多,但我州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培计划”任务,其他各类教师培训均安排在“国培计划”之后。州里成立“国培计划”实施工作领导组,并明确规定各县、乡、校也必须成立项目实施领导组,统筹安排“国培计划”有关事宜,县属中学、乡镇中心学校由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为实施“国培计划”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州每年都专门召开“国培计划” 工作启动会议,如2013年“国培计划”启动会议于2013年8月15日召开,会议对上一年的“国培计划”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对2013年的“国培计划”工作进行了安排,将“国培计划”培训结果纳入州对各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再次强调了对参加“国培计划”培训不合格的教师不计发2013年秋季学期绩效工资的政策。要求各县市将“国培计划”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中,纳入到“开学学校工作检查、学校教研活动、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活动中”。

二、强管理

(一)认真遴选参训教师。根据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按培训对象的遴选条件,优先遴选可塑性强、责任心强、爱岗敬业,通过学习培训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同时要求各县市下发各个子项目名额分配方案时要尊重基层学校关于名额分配方案的意见建议,在乡镇学校之间进行微调,确保不浪费培训名额。要求各县市建立“人事调整应急预案”,确保因人事调整带来的信息变更得到及时处理上报。我州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的实际合格人数为4 498人,比下达计划数多8人,并且全部合格。

(二)做好培训动员,明确培训任务。以学校为单位,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让参训教师带任务参加培训。要求参训教师开展“两个一”活动(一个主题讲座,一堂示范课或研讨课)。具体要求是:参加脱产置换研修的教师,承担县级组织的二级培训任务,先由相关乡镇中心校组织,再由县教育局(或教师进修学校)从中选择部分教师组织开展县级培训。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教师,承担乡镇组织的二级培训任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由所在学校组织安排汇报研修成果并在校内组织安排讲授公开课。培训结束后及时进行培训总结、反思,组织好培训心得体会交流及示范课,做到派出有要求,回来有汇报、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三)切实做好“脱产置换研修”项目顶岗大学生管理。每所项目学校有专人负责协调及后勤保障,每个大学生有至少一名指导教师辅导帮助。对置换顶岗学生严格考勤,做到“要么人在学校、要么假条在学校”。

(四)建立州、县、乡管理员,各辅导教师QQ群和通信网络,认真做好上下衔接工作。管理员及时将“国培计划”的置换项目的置换高校信息、顶岗大学生信息、置换教师报到学习时间、短期培训承办机构、培训时间地点、学习要求、远程培训各网站、学科注册时间、课程安排、如何正常收看培训课程视频、如何上传资源等在群空间里。特别重要的通知、信息直接以邮件或电话的形式通知各级管理员和相关教师,让各级管理员和所有参训教师及时了解培训信息。我们还要求各级管理员手机24小时开机,方便各乡校教师随时联系,确保了“国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将远程培训管理作为师训专干(负责人)的日常主要工作。各级管理员随时关注本辖区内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州县管理员向各中心学校或学员及时通报参训教师的学习进程,对少数行动迟缓、进度慢的教师由师训办电话及时催促,保证了培训学习的顺利进行。州、县、乡管理员,各辅导教师利用QQ群、电话、短信、邮箱、班级公告和简报为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辅导教师和管理员之间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群里学员可以随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困惑,使辅导教师和管理员能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对学员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六)严格财经纪律。根据省里的相关文件精神,我州下发了《大理州财政局大理州教育局关于下达2013年国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将培训的经费及时划拨到相关学校,并要求项目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列支。2013年我州共安排10个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工作点,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大理州教育局从中央专项资金中给每一个工作点6 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三、重实效

(一)参训教师开展“两个一”活动。为确保“国培计划”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做到资源共享,我们对参训教师要求开展“两个一”活动:一个主题讲座,一堂示范课或研讨课。在参训教师外出学习之前给任务、提要求。培训结束后督促学校组织安排成果汇报,为参训教师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开展二级培训和强化校本研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二级培训和校本研训,让参训的和未参训的教师有机会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了解,最终达到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目的。二级培训和校本研训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培训与教学相结合的目标。

篇8

“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集中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

第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为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者等。

第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第三章 培训内容

第六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

第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施主题式培训,为学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八条 教育部评审认定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由教育部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五章 学员选派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参训学员,优先选派承担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及本地教师培训任务的骨干教师。

第十一条 参训学员选派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程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推荐参加同类项目。

第十二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网站(),及时报送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参训。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六章 培训管理

第十三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原则上省域外专家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整合优质资源,同时注重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择优遴选生成性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注重培训方式方法创新,采取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将专题学习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注重学员参与,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培训设备、食宿条件等,为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提供保障。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制定教师考核、学员评价等相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课题合作研究、跟踪指导等手段,做好学员训后服务。原则上训后跟踪服务期不少于3个月。

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网站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要将学员学习情况与其考核奖励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员“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主管“国培计划”实施工作,指定项目统筹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教师教育水平较高的院(系、所)或部门承担培训任务,完善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八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认真做好绩效自评工作,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报送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九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2

“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远程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机构

第四条 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确定远程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要求,做好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远程教学与辅导、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等环节的工作。

第三章 学员选派

第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

骨干培训者要遴选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研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参训学员选派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

第八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及时报送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注册和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四章 课程资源

第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第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按照模块或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应包含专家授课、文本解读、案例分析、研讨主题、学员作业等。视频与文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要搭配合理。视频课程(包括专家讲座和案例)学时原则上不少于培训总学时的50%。

第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择优报送课程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各机构提交的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将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教学与辅导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培训、教学引领、集中辅导答疑、培训简报编发等工作。原则上按生师比不高于500∶1配备,每学科(领域)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人,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指导市(地)、县级教育部门遴选骨干培训者,组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按生师比不高于100∶1配备。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班级的教务管理、研讨组织、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班级简报编发等工作。

第六章 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负责对骨干培训者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解读培训方案和学科培训主要内容;讲解网络平台功能与操作流程,包括平台注册、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简报制作、作业提交及评价等环节的操作方法;讲授远程培训学员管理的职责与技能等。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采取专家讲授、研讨交流、操作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间应组织不少于3学时的网上操作演练,特别是在远程培训开始前,应安排不少于1次的远程演练。培训结束后,各机构须向教育部提交不少于1期的集中培训工作简报。

第七章 远程教学与辅导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组织教学专家团队认真做好远程培训的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专家在线值班制度,原则上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值班,引领学员交流,包括主题研讨、作业点评等方面。定期开展集中辅导答疑,原则上每10学时不少于1次,要利用视频、音频等手段,核心专家须全程参与。编写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反映学习效果,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和重难点问题,点评优秀作业,引领下阶段学习等。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会同省级教育部门组建网络班级开展教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培训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学员按进度学习、参加集中辅导答疑,进行班内交流研讨等;解答学员疑问,评阅学员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推荐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编发班级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教学专家团队与地方辅导教师的交流协作机制。

第八章 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远程培训平台,要为教学专家团队、地方辅导教师团队、参训学员等提供课程学习、教学引领、辅导答疑、互动交流、培训简报、作业评价、问卷调查等方面支持。原则上要具备视音频双向互动交流答疑功能;要提供项目主页、区域主页、学科主页、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等多种主页,便于远程培训管理;要提供平台操作手册。

第二十条 远程培训平台要监控学员学习过程,加强信息监测与反馈管理功能,及时反馈学员注册、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服务团队,设立服务热线,及时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定期向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报送培训工作监测报告,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期。

第九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和审核课程资源,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管、评估,并按时报送工作简报和培训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地)和县级教育部门负责本地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工作和参训学员的学习;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做好本地项目的总结评优工作;将参训学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第二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组建教学专家、管理与技术服务团队,认真做好教学指导、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会同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参训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十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培训绩效自评工作,并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培训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十一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九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3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幼师国培)管理,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引导各地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由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和模式

第四条 中西部项目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参训教师与指导教师如影随形,全方位参与备课、授课、研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下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组织高年级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中小学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培训,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三)远程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采取网络远程培训和线下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对教师进行80学时左右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第五条 幼师国培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幼儿园“影子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或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幼儿园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培养一批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学前教育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参与式培训”为主,重视优质幼儿园观摩实践,促使幼儿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保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转岗教师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培训新入职的转岗教师。以院校集中培训与优质幼儿园实践为主,组织转岗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20学时左右的集中培训,可根据需要辅以远程培训方式,远程培训学时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一。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保教能力。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培计划”总体要求,制订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每年5月,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预算,从本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出发,制订培训方案。

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符合资质条件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发挥省域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作用,承担集中培训任务的省外院校比例不少于25%。各省(区、市)的招投标通知要在“国培计划”网站()公布。

第九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及时将年度实施方案和招投标结果报送教育部、财政部审核。经审核通过后,按照培训方案启动实施培训工作。

第五章 培训管理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核定承担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任务的院校(机构)资质,指导各地遴选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教师实践基地。

第十一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明确参训学员条件要求,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确定选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选派参加同类项目。要加强学员管理,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十二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管理,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相关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要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资源整合,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建设新资源,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十五条 教育部、财政部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省(区、市)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中央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自我评价和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绩效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要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培训工作简报(每单位不少于5期)、绩效考评报告、学员信息统计表等,绩效考评报告须报送文本及电子版,其他材料报送电子版。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实施,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各省(区、市)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省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等因素核定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八条 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交通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有关规定,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向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提出拨付经费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由省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各地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篇9

在校本研修方面,我是一个起步很晚的学员,第一次想到要进行校本研修,搞样本研修活动是2012年的年底。但,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通过一系列的反思,学习,研修,总结,再研修,我个人认为自己的成长是比较快的,但这种进步目前还只是处于单纯的个人成长,还没有力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

从2012年暑假的“国培计划”短期培训开始,我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班级管理中的得与失,他人教学的得与失。对于他人的成功经验,我也不是照搬,而是经过思考与自己教学风格,教学班级实际情况人分析批判时进行学习和改进;对于自己的得失更是对的加以发扬,错的严格改正,天天如此,日日发此,每天的教学笔记和随笔是我的知己,每天的生活都有载,一段时间后,再去翻翻,发现自己在思想上,理念上,风格上,态度上都有了明显的转变,而且教学的效果和班级管理的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我成长的第一步,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成长,让我找到了自我成长的方法。

篇10

1 项目实施的背景

为了在2020年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1]。“国培计划”的 实施,对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2商丘师范学院实施“国培计划――初中地理短期集中培训”的实践总结

商丘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在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推进课程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从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商丘师范学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创新性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历年的教育部网上匿名评估中,我校综合排名始终名列全省前列。自2013年到2015年连续三年承接了“国培计划”项目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初中地理学科培训子项目,累计培训学员237人。通过对参训学员的问卷调查,参训教师对我们的培训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意度均在95%以上。我们的经验总结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领导,组建高效管理团队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成教院、教科院、教务处、财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商丘师范学院“国培计划”项目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成教院,具体负责协调、管理、监督项目的执行。项目实施单位环境与规划学院也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党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初中地理国培”项目实施工作组。各部门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分工,充分调动、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良好教学和后勤保障条件,为“国培”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科学制定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主的研修目标

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和国家关于实施“国培计划”的有关要求,本项目的研修目强调“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每次培训前,我们都会对农村中学一线教师、教研员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并到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召开项目论证座谈会。根据调研资料,科学设定培训目标,根据目标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制定具有很强针对性、实效性的研修培训方案,真正做到按需培训。

2.3合理设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的研修内容及课程模块

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结合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研修内容遵循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原则,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取向;以激发教师专业自主性、提高终身学习力为基本着力点,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研修内容。

2.4创新实践活动方式

开辟形式多样的主题课程,例如带领学员参观商丘师范学院地质标本馆、商丘区域地理环境考察等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国培学员的理解与提炼,特色活动课程获得学员的高度赞扬。

2.5适时进行以提高培训效果为主的考核评价

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达到课程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综合考核。培训过程中,坚持培训工作检查制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定期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制度、学员“评教、评学、评管”制度以及相关的激励约束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使培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2.6有效做好以巩固效果、完善培训体系为主的培训后服务

培训结束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后期跟踪指导方案,定期追踪返校工作的受培教师,观察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变化,认真听取受培教师的建议,进一步改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2.7对学员进行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主任对班级进行人文管理,学员是培训的主体和核心,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围绕这个中心,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每天都通过飞信向所有学员发一条关于天气与生活提示等方面的信息;二是每天晚上班主任和项目团队都在QQ群里与学员交流,随时了解学员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三是分组形式多样化,不同的活动采取不同的分组模式,尽可能让所有学员之间都有合作交流的机会。

2.8注重培训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1)在培训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观摩考察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相互渗透融合,在理论培训中强调实践案例分析,在实践训练中突出理论与能力提升,在交流研讨中分享经验,在反思中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2)以参训教师的需求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创设参与式的教学情境,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引领学员研讨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在参与、合作和专家指导下主动建构、总结反思教育教学经验,发展实践智慧,提升实践能力。

(3)灵活采取对话式、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增强培训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课程实施的实效。

3 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规培计划实施时间较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各高校都是在探索中实施,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就我们承担的河南省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3.1部分学员的遴选不合规范

从学员身份来看,学员中兼职地理教师较多,有部分的学员以其它学科为主科,地理只是兼任(表1)。部分中学领导担心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愿意派遣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而是随意调换与教学无关人员。这些学员地理专业基础不扎实,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以上这些学员参加培训时,一般纪律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给我们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他们回到工作单位时也难以有效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反而挤占培训名额,造成国家资源浪费[3]。

3.2学员专业基础差别较大,培训需求有所差别,难以面面俱到

从学员来源地来看,学员来自市区、县城、乡村,有城市教师也有农村教师,他们的层次、水平、需求差距太大,给我们进行针对性培训带来了困难(表1)。农村中学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往往围绕平时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展开。具体表现在:在培训内容方面,他们渴望的前三种分别是:教学方法和技能、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这表明农村中学教迫切渴望掌握相应的学科教学方法与技能,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我们培训调研和培训跟踪调查中了解到有部分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很难开展,虽然在培训中感受到了新的模式,但很多都适应与城区学校而农村学校则难以开展。我们的培训也充分考虑到“城市模式”与农村学校实际的结合。

3.3后期跟踪指导缺乏有效途径

由于短期集中培训只有短短的15天时间,在此时间内很难保证所有参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产生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培训后期对学员的跟踪指导,通过培训后续跟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使教师成为持续、自主的专业学习者,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善。但就前几年的情况分析,后期跟踪指导会流于形式,仅仅局限于日常交流,大多数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效果不明显。

4 进一步做好河南省初中地理教师国培计划的思考

(1)做好前期调研,增强培训的针对性[2]。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培计划,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在每次培训前都要对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主了解目前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的需求,从中分析、收集相关数据,以作为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依据。做到培训目标明确,满足培训学员需要。

(2)地方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参加“初中地理国培”的教师严格审查资格,从申报人员的任教学科、任教年限、年龄等方面严格把关,不能把外出培训当成福利对待,禁止非本学科教师及即将退休教师纳入培训范围,真正把农村第一线的专业地理骨干教师选参加培训。

(3)完善国培计划工作绩效评估标准、体系及机制。现行的国培计划绩效评估体制主要是依托第三方机构组织的网上匿名评估,此举会对培训高校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分学员在评价时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培训高校为了提高得分而往往会在教学管理上降低对学员要求。

(4)加大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设备投入。很多来自农村的地理教师认为培训期间所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回到工作岗位后由于教学硬件设施的欠缺而难以实施,地理教学本身对地理用具的使用率较高,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能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要发展地理教育,笔者觉得地理设备的大力投入必不可少。农村中学每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应当有配套的地理设备,如:挂图、地球仪、GPS以及多媒体教学用具[4]。

参考文献:

[1]靳蓬.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探索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5):133-138.

[2]马如彪.楚雄师范学院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89-94.

篇11

河北师范大学承接了“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以下简称教师置换培训),笔者承担了美术学科的培训任务,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培训具有显著的成效。本文中的教师置换培训是指,由河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到河北省各地参加顶岗支教实习,由此置换下来的教师可以有时间进行脱产研修。参与美术学科培训的主要是河北省农村和县城的初中美术教师。笔者曾经在第一届的教师置换培训中,对参加培训的美术教师和培训后对河北省县域内的初中美术教师做过调查,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在对调查做过分析之后做了一些思考。

一、对河北师范大学初中美术教师置换培训的建议

1、关注教师需求,提高教师置换培训的针对性

在培训前对参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他们的美术基础及其对培训内容、方式的需求。然后组织学科教学专家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并论证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力求方案符合县域内初中美术教师素质提升的切实需要。每期培训结束之后,根据参培教师的反馈情况再次对培训方案作相应的修改与调整,使下一轮培训更加贴合参培教师进行专业提升的实际需求,从而大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师置换培训方式应多元化,并关注教师的主动参与

教师培训的方式是整个培训工作的载体,从县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带来的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观摩研讨、经验交流、专题讲座、案例评析、微格教学等方式。丰富的培训方式,不仅能够使参培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也能够促使参培教师与授课教师进行探讨、解答困惑,同时也使参培教师之间能够保持良性互动,进行校际经验交流。

教师培训应把参培教师作为主体和中心,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调动参培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成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领域,培训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或给予材料,使参培教师反思、评价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在平等、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整合原有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只有在参培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学习中来,他们才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体验。

3、教师置换培训内容应同时并重美术学科教学知识、美术前沿知识和美术技能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美术教师缺乏的一般是学科教学知识,但是由于县域内美术教师有一部分是非美术专业出身,他们欠缺美术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急需在此方面得到提升。教龄时间在10年以上的美术教师相对比较缺乏美术专业的前沿知识,笔者发现,在调查的初中美术教师中,教龄达到10年以上的教师比例占到五分之二多,所以培训内容不能忽视美术前沿知识和美术技能知识。因此,教师置换培训在重视美术学科教学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关注美术前沿知识和美术技能知识。另外,在调查中也发现县域内初中美术教师对科研持淡漠的态度,不少美术教师觉得科研比较难做,还有一些教师不知道教研该怎样做。 所以,教师置换培训应适当关注美术科研课程与活动的设置。

4、教师置换培训应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拓宽美术技能

参加教师置换培训的初中美术教师的个体差异比较大,他们不仅年龄跨度大、教学经验不同,职前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即使是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在职前学习期间或学油画、或学国画、或学设计、或学动画等等,美术专业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更何况有一部分美术教师是非美术专业出身。因此,在教师置换培训中尤其是进行美术专业知识教学时应当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特点,设定不同的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使参培教师都能在原来的美术专业基础上得到提升。

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的美术技能一般比较单一,这是由师范美术院校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所决定的,但是却不适合美术新课程教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要求降低美术技能的难度,并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置换培训的美术技能学习应当以拓宽为主,而且这也适合非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参与学习,并且充满兴趣。

5、教师置换培训应关注激发教师的培训热情和职业激情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教师培训不断,尽管培训者为培训煞费苦心,然而不少一线教师却是应付式的、被动地培训着。另一方面,从教师工作的热情来看,如果一位教师长期在一所学校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教龄的增加,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进取心减弱、工作中缺乏激情与创新等种种状况。更何况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地位非常不平等,在县域内的教学环境中常常不受重视,这就更加容易造成县域内初中美术教师教学激情的缺失。

然而教师培训一般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心教师如何掌握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如何更好地工作,却很少关心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主体的情感发展和精神世界,而这正是激发教师热忱地投入到工作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师置换培训应当关注激发县域内美术教师的培训激情和职业激情,可以有计划地为他们安排精神生活菜单,用活动构建参培教师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样既可以使参培教师在置换培训中快乐学习,丰富培训期间的生活;又能够促使参培教师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涵养理想,增强调适生活的能力,由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里的挣扎转为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教师的精神世界得以构建才能在美术课上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把人文精神引进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联小,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山村小学现已在全国教育界声名鹤起,于2007年9月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他们成功的秘密,就是用激情实现超越。校长董春玲从做校长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让教师在激情与理想中开心的生活着。因为她觉得: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会培养出一个有激情的生命;一个没有梦想的教师不会培养出有追求的学生”。如果通过培训能焕发县域内美术教师的职业自信和生命激情,使其成为一个顽强向上、充满激情的群体,把职业转变为事业,那么县域内的美术教育必定会绽放光芒。

二、河北师范大学初中美术教师置换培训的目标定位

通过以上几点的思考,笔者认为河北师范大学初中美术教师首次置换培训(第一次培训之后,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后还会有提升性的置换培训)的目标应当按照三维目标编制,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员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式下,能够主动提高和拓宽美术技能,致力于提升美术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并在激励机制的促使下参与科研、关注科研,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员在校际交流——学习规划——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展评总结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学习、合作学习、专家授课、微格教学、导师带教等学习方式,完成理论提升、作品展览、课例展示、教学比赛、课例研修等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趣味的学习活动、丰富的课余生活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学员能够体验到愉悦和意义的价值,能够在开发潜能的基础上,涵养理想和激发职业激情。

篇1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2-01

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免学费政策研究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对部属六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减免学、宿、膳费。董美英,董龙祥认为高师生应该实行免费,作为义务服务期5~6年即可,对违约免费生实行轻微罚款,设立保人制度,以便追回款项。曾华认为不仅要使部属高等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而且还应在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云师大原校长、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骆小所委员表示,2011年云南师范大学是唯一一所获得师范生免费的省属师范大学,这将深刻影响云南师大的招生和云南教师培养。

(二)云南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罗明东认为“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具有整体性、重点性、选择性和宽口径四个基本特点。伊继东因地制宜,探索并实践具有云南区位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东南亚国家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可为边疆地区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照。罗明东,陈瑶,牛亚凡等分析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分科”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状况,提出了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特别是适应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三)云南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

国务院于2011年5月6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云南省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提及了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云南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也是省内唯一一所师范大学,设置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是必然要求,在全省高校中尚属首例。经省教育厅批准,云南师范大学于2008年增设了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双学位教育。依据2005年3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云南师范大学结合本校实施学分制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分为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

(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顶岗实习政策研究

2010年开始,师范生2:1置换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国培计划启动,经过激烈投标,最终确定由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13家省内外培训院校和远程培训机构承担培训我省农村教师的任务。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培训机构之一,2010年11个学院分别承担我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等15个学科共计881人的培训任务。另外,经过云南师范大学严格挑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与到这个顶岗实习计划中。顶岗实习计划是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国培计划的具体践行实例,是一个双赢政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评析

(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热点是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中最突显,可考文献资料最多的便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对此卓有贡献的当属罗明东老师。他对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研究,并以此提出了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深受教育界的好评,被引用的频率极高。除此之外,“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也是比较受追捧。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走向与发展,需关注。

(二)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主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对象范围广泛,但研究对象选定呈现集中化趋势,主要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主。伊继东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论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罗明东、陈瑶、牛亚凡等人提出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伊继东,曾华,罗明东,邹敏,陈瑶详细论述云南师范大学试行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探索等。

(三)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学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顶岗实习五大方面,研究者对其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都偏多,挖掘深度逐渐升级、强化。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在上述五方面研究成果多,可检索的文献亦较多,且研究视角呈现逻辑体系化的趋势。

(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的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

在大量文献检索基础上,发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绝大多数论文思路均为检索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或是某一教育问题、体制的溯源研究。因此,研究方法应不断推陈出新,以理论分析为主、加强实证研究,融合多种方法优势,实现互补,以便其相关教育研究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坤.《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

[2]罗明东.“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1).

[3]伊继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36(4):7.

[4]罗明东,陈瑶,牛亚凡,解继丽,张琼,杨杏利.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