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范文

时间:2022-02-05 13:53: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设计艺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设计艺术

篇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06X

国内刊号:42-1661/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2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82-01

以工业革命为界,工艺美术史被分为“工艺史”和“设计史”两个部分。刚开始是以传统手工生产为主。直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兴起,这个运动对建筑、装饰、书画印刻、灯具、纺织品、家具等等实用艺术领域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0世纪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诞生,是一所开辟了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的道路提供了思想武器的设计院校,为史14年,但这短短14年却为推动设计教育和设计艺术本身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那时起到现代,现代设计既是传统工艺美术中分化出来的,现代设计的创新与传统设计的不一样,其表现出了其特点和创新之所在。传统设计的创作主体是明间艺人,而现代设计的主体是专业设计师,其设计师是在设计一个建筑或者主要物体时更多的是考虑其功能性,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而不是为社会阶层和宗教服务,也不是传统工艺程式化的成品,而是真正体现出技术的人性化,而不是人被技术所异化。还有就是现代设计的创作以机器化为制作手段,现代设计在作品形态上也是不同的,包括了物品形式,又包括过程与环境的形式。在早期,一些设计师一味的追求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从而忽略了其最重要功能性、安全性、合理性、简洁性、舒适感,导致设计的成功品在事实上却是失败的,由于这种设计屡屡皆是,这就让设计师们深思了,从而现在设计逐渐意识到设计人性化的重要性,从而这就要求不断在个性化与要求之间追求平衡。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计是经过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其深度,不断地为人类编织出新的文化史观。

现代设计的特点: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体现出技术的人性化,设计家可以满足自身的创作要求,又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即功能性,对使用者有什么功能,达到这两者的统一,在个性化和要求之间得到了平衡,便是人性化的设计艺术成果。

现代设计还体现在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现代设计的创新在与其艺术与技术、创造性与工艺性的有机结合。在设计中不单单追求其艺术性,还要结合技术,体现出设计师的创造性,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我认为作为现代化的设计师必须通晓特定的科技知识、材料知识和工艺技术知识的行家里手;必须在充分的技术背景下去施展艺术家的才华,但是现在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要通晓这么多事不现实的,注重的是设计专家和生产人员的充分合作。因为在这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现代,一个人是不可能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还是要合作的运用各种资源和技术。

在现代设计中是“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统一。按照艺术作品的功能为标准划分艺术分为:审美艺术和实用艺术。所谓的“审美艺术”就是纯艺术。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然而“纯艺术”是在精神上满足精神需要,而“实用艺术”确是在人们生活中满足物质需要,这两者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这又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因为人在追求了精神上的满足的同时,还会追求物质满足,这是两者都是人生命体的有机构成,如果单追求“纯艺术”的表现,忽视了实用性,追求“实用艺术”而忽视了“纯艺术”的满足,是无法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的。

现代设计还要体现时代性与开放性。现代设计时代性和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代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生活,如果没有跟上社会的开放性,设计的艺术作品没有跟上当时社会时代,那是一个落后和没有跟上时代的设计,就不能体现出但是社会的时代特征,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你是没有创新的吧。

我对现代设计的展望是非常向往和值得深思的,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大大改变了我们对“技术”的看法,这种成果必然会影响设计艺术的发展,这是由着非常大的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也是必然的,所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沟通的桥梁便是设计,设计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领域。我经过对现代设计艺术的了解和浅析,我时刻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刚进入设计领域的初学设计人员,需要了解的设计理念和知识、实践更是少之又少的,我从了解传统工艺的同时,还要以现代设计理念为基础。因为在今后的设计必然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设计领域,没有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程式化的特点,而是注重反映出时尚趋势,创意成分浓厚。

参考文献:

篇3

设计艺术本来就是以艺术学为主干的交叉学科,特别是现代意义的设计艺术专业,应是学科兼融或有针对性的汲取相关专业有益成份而发展的新兴学科。长期以来,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沿用绘画专业的教育模式,四年本科,从上绘画的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是以绘画、绘图为主的训练手法,教学单一,真正涉及设计艺术最本质的课题太少,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是欠缺。我们要打破以往设计就是画图的老观念:平面设计首先是设计创意、文案构想,然后才是设计方法与形式;工业设计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功能特征和受众习惯,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与美学特征;广告设计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然后才能设计出吸引消费者的作品。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符合设计艺术专业的培养规律,有利于塑造有创造素质的设计艺术家。设计艺术家区别于画家和雕塑家,从知识结构上他应该熟悉当代比较尖端的自然科学,深入了解人文科学,精通设计学原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和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所以从设计教育方面来看,我们从工艺美术向设计艺术转化过程中做得还很不够。其一,传统的手工艺、特艺和工艺美术的精髓没有从教育方面总结传承,有的甚至已从国家本科教育目录中删除,的确令人深思。其二,现代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从宏观的规划上没有形成,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脱节,教师专业面过窄,大部分院校、系、专业仍沿用纯美术的授课形式和内容,或是增加一部分“画设计”的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设计艺术教育的观念。如何从目前绘画倾向、惟美顷向和单科倾向中脱离出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学术上的研讨与论证。

设计艺术不仅是一门边缘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需要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或者说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设计家的修养,因为设计艺术不应是美术或绘画的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理论修养、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本科教育和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设计师和设计艺术研究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作为设计师他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设计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专业设计方面,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知识经济在中国虽然才是萌芽阶段,但对设计艺术界应该有所启示,设计应该是超前的,是对未来的筹划,它应该是知识经济转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设计艺术的发展还应该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密切联系。设计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科学如何与艺术结合是设计艺术家回报社会的答卷,也是设计家的使命,它要求必须提高设计艺术家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李政道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这可谓一语中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艺术,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丑恶的机器”已为人们所厌恶,技术和艺术在实现着结合的趋向。我们应该把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而作为一个设计艺术家更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任务和责任,设计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更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现在使用的设计艺术或艺术设计的概念已超越了工艺美术的范畴,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实用的审美设计。当然,在设计现代生活用品时,还要考虑民族传统的因素与现代生活空间的关系,工业产品、民众用品也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设计艺术与其他行业、市场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设计产品要直接投人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专业导人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以后尽早适应。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但要当学问去做,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从事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基础,但如何把握分寸尤为关键。先生也曾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的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让学生读书期间走向社会也是教书育人之目的”。

设计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近20年迅猛地发展起来,诸如广告业、装修业,设计事务所等,社会需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又不免夹杂了些社会风气带来的不良因素。诸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设计的价值仅为了转化为商品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播的多方面修养欠缺等问题。设计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设计艺术教育与实践应该提倡的,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还要以做有品格的设计家来要求自己和青年学生,这才是教育之根本。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教育融入各学科已势在必行。当市场经济大潮裹挟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席卷而来的时候,人文精神不能失落。作为大学,特别是设计艺术专业不仅要承担保护传统、唤起民族精神和理想的责任,同时还要将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融入设计之中。

篇4

人类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礼仪之邦,有着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遗产,如儒家伦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以“孝”为主要内容,重视个人品德修养,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西方的伦理思想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主要以强调个人幸福,即人的至善为特点的伦理思想传统。古代埃及和印度的伦理思想与宗教结合,其以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总体来看,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人为主体研究伦理思想的学说。

本文从设计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以设计艺术道德、艺术表现、艺术审美与伦理三个层面为内容,进一步研究设计中所体现出的伦理思想。

一、设计艺术道德与伦理

在设计艺术作品中,伦理道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特别在现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在古代有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说法,“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德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仁是最高的德,艺是仁的具体表现形式。”[1]在当代,主要以法律和道德修养来约束,表现在设计艺术作品中亦是如此,作品涉及很多关于道德及法律的问题,一种是在道德及法律之上,维护其尊严和基本社会规范;另一种是与道德及法律相抵触,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产生严重的后果。

目前,社会上有些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无视社会,甚至还违背法律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设计出的广告作品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以药品包装设计为例,药品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然而,有些药品包装设计却置伦理道德于不顾,破坏了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所以,事关国计民生的药品包装必然要具备一种道德和基本的社会规范,与其他商业产品包装相比较,药品包装设计具有其特殊性,要把握好宣传尺度,维护好药品的信誉质量,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反映在包装设计中,用伦理道德来约束监督药品的质量,达到包装设计宣传的目的。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也要体现伦理道德思想。民以食为天,任何设计都与人有关并为人服务,而且设计的产品也是时代的产物。正确处理好商品生产和生活间的关系,承载起消费与商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包装设计就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生活间的自然情感。然而,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从策划到广告设计的宣传过程中就欺骗了观众,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漠视,是伦理道德的一种丧失。

从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伦理道德在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的作品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会对宣传导向有很大影响。正确的导向对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导向对社会起消极作用,甚至会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要加强行业管理,把设计艺术的道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在作品中要充分体现出伦理道德的思想,使之成为精神上的象征。

二、设计艺术表现与伦理

中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曾说:中国古代居于核心地位的伦理思想是“仁爱”学说。其表现在设计艺术中,主要是处理物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就是设计中体现出“仁爱”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当代设计艺术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设计的伦理性角度分析,使作品形成一种比较和谐的“仁爱”关系。

那么,这种“仁爱”的伦理思想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环境艺术中,其不仅体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成为影响建筑设计的一种完美追求,同时还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其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

设计伦理体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从价值体系上、思想上以及理论上反映的一种精神性的伦理;另一方面,强调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物、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性的理论。此外,设计还要美观大方、无碍风雅,是获得精神层面上的一种享受,是一种审美性的伦理。最后,从经济的层面来理解,如何把设计与社会再生产相结合,并且获得经济效益,其反映了一种经济性的伦理。

中国在古代就十分推崇伦理道德,在设计中从伦理学的角度思考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是如何把伦理思想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如何把伦理思想通过作品表现出来,这才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点。例如,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所体现出的秩序、权利、礼仪、道德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综合体现,在建筑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通过人、建筑与环境等诸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建筑设计的伦理秩序,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作用,同时,也通过传统庭院式的住宅的严格布局,反映了社会礼仪、等级秩序森严的封建制度,显然,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伦理观的完美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有很多社会现实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消费问题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设计艺术却走向了追求表面的奢华,内容空洞乏味;另一方面追求一种轰动效应,完全不管伦理道德,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这种境遇下,设计艺术更多的需要人文关怀,强调设计的伦理思考,在作品中充分考虑伦理道德的思想,把这些思想与作品表现融为一体,既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的需求,同时又适应社会精神层面的需要。

三、设计艺术审美与伦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充分享受丰富的物质资料的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物化”与“非物化”、“秩序”与“非秩序”混杂交织进行,干扰了人们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设计艺术的审美也陷入一种“非秩序”的胶合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设计艺术审美要建立一种具有伦理“秩序”的发展轨道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一方面,正确理解艺术审美与伦理的关系,就是需要让人类自身重新回归到一种有“秩序”的状况,理清人、物、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思想及价值标准中建立伦理道德观念,对于重新定位具有秩序化的人与物、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设计艺术是一种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载体,是人与人、人与物相互关系的探讨,其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增强更多的人文因素,把伦理思想融入设计艺术中,符合设计新的艺术发展方向。显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物”,重视设计艺术的人文精神,把设计艺术的审美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重新建构和谐秩序的设计艺术的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途径。

把设计艺术中的伦理作为一种伦理理论形态,如何在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一种良好的伦理秩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建立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设计样式,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反映,同时也是一种伦理观的表现。

结语

尽管在中国建立设计艺术伦理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然而,伦理学作为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方法论,为研究设计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合理性、合法性,规范社会生活的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结构转型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一方面是建立自我约束的精神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一种具有内在发展机制的新“秩序”。在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时代大背景下,不仅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研究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注释:

①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

参考文献:

篇5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向人们表达一定的涵义,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通过创造典型性的符号特征,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作为视觉图形,有强烈的视觉传达功能。它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容易被人们理解、沟通、使用。标志有不同的对象和种类,根据功能和分类有许多用途。标志主要包括商标、徽标和公共标识。它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现代标志设计也就成为各设计院校或设计系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设计课程。

标志(logo)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不同于古代的印记。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一块铜版,为宋代时的文物,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中间是一只白兔子抱样的图形,右边写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该标志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早印刷在包装纸上的标志。现代标志是企业综合信息传递的媒介,商业的繁衍,使标志在商品的销售与塑造企业形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志作为企业CIS战略的最主要部分,在企业形象传递过程中,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元素,因为在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尤其是视觉识别系统,实际上都是标志的宣传应用。企业强大的整体实力,完善的管理机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都被涵概于标志中,一个标志会将企业形象深深的留在受众心中。

作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始终要记住一点,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得让大多数人在欣赏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你的设计意图,标志符号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标志所传达的信息能否被公众所接受、所认同,取决于标志是否能被受众识辨和理解,这就是标志的识别性。所以识别性是企业标志的重要功能之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不断加剧,公众面对的信息纷繁复杂,各种logo商标符号更是数不胜数,只有特点鲜明、容易辨认和记忆会含义深刻、造型优美的标志,才能在同业中突显出来,不然就被知识的海洋所淹没。它能够区别于其它企业,产品或服务,使受众对企业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升了logo设计的重要性,为企业赢得效益;标志设计要符合形式美法则,标志的形式美是影响标志信息传达的重要因素,给人以美感、动人的形象,就必须具有和谐、悦目的形象。图形美是构成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是标志最后成败的关键。强调在追求标志设计的形式美时,不应忘记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只有在兼顾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前提下追求标志的形式美,才能设计出美的成功的标志作品。必须讲究组织格式和运动变化,而后才有图形美。所谓图形美,并不单是外在的美,还应有意象的内在美。这是从设计构思到组织形式,善于运用构成法则的运动变化,发挥单纯的和谐美。图形美并不像一般图案那样用添枝加叶的填充式的手法,而是巧于利用结构的简化,形象的净化,强调强化和精简的艺术处理,以便产生一种特有的标志造型美,所以说标志设计既要造型美,又要符合表现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标志才是一个成功的标志。

标志设计的表现方式无外乎具象与抽象。作为一种表现方式,抽象和具象表现在标志设计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具象的表达世界是人类客观地反映世界的原始需要。人们需要客观世界提供稳定的或确定的具体物象,从而能认识和判断在物理上的外部世界。具象表现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练,概括与简化。具象艺术的突出特点首先是它的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按照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来描绘对象。具象的标志具有图形的通俗性与高度清晰的识别性,表现较为自由,充满个性,容易以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传达标志的神髓而为受众者所接受。在造型艺术领域和设计美学领域探讨中,通常所说的具象是指客观存在的形态,具有自然形态的特性和特征,如动物、植物、风景、生活物品、人物等,这种自然具象形态具有现实性、直观性。虽然具象艺术强调再现性,但并非只是处处原封不动地描摹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事物的样子,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创作需要和美的规律与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概括和综合的艺术处理,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具象类图形设计与其它几种图形设计相比在实际运用中显得薄弱,其独特的表现特点、艺术特点与传播优势并未得到有力的发挥。标志是一种信息载体,接收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具象类标志设计,由于其直接描绘客观对象形态特征的具象造型手法具有强烈的识别性,能够获得更加直观、充实、感性的视觉效果,适当运用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标志设计的个性化、风格化、艺术化,容易以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传达标志的中心思想而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现代社会,新型的商品品种日益增多,还有那些提供设备技术以及资料的机构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标志。抽象类标志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标志含义的,它是象形图形的抽象引申;抽象类标志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或符号来进行表现,因而图形具有深邃的抽象含义、象征意味或神秘感。这些标志的设计,如果仍用一般的表现方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创造出一种暗示含义或表示机构的抽象特征的符号。抽象标志易于产生吸引力,但过分怪诞的抽象,也难于使观者理解,标志始终要具有可读性,做的抽象变形不论有多么的有韵味,外形有多漂亮,只要读者看不懂,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标志。为了使非形象性转化为可视特征图形,设计者在设计创意时应把表达对象的特征部分抽象出来,可以借助于抽象形的点、线、面、体来构成象征性的形象。抽象形式的标志,单纯地表现对象的直接和意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意味感。造型简洁,产生一种理性的秩序感,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以良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这样的标志才能进行正确的视觉传达。这种标志表现形式图案感极强,其构成有一种抽象的美感,往往更具强烈的现代感和符号感,有很高的记忆值。抽象类标志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其意义表达不甚明确,因而不像具象图形那样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歧义。这是设计者在设计前要注意和考虑到的,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及简洁、漂亮,又符合企业的标志。

参考文献:

篇6

设计是人类按照相应的目的对物质进行创造的一种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与实现目标后所产生的结果两者的综合。设计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对艺术进行设计,设计必须满足相应的艺术特征,所以具有艺术性;对艺术进行设计是一种创新过程,因此具有科技性;如果设计得当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标志美感,因此其也有符号性等等,下面就让我们研究一下设计艺术的特征。

一、设计艺术的多重特征

(一)艺术性

设计艺术的艺术性强调设计本身就是一项通过人而进行的与艺术有关的活动,我们人类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造物的活动,所以设计是早于艺术的,随着艺术的产生,人类逐渐将设计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些年来,由于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使得艺术与设计在实际的工作中联系越来越多,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很亲密,相辅相成,都是对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美感的物质往往能得到更多的注意,更易于让人们去喜欢和应用。由于设计与艺术之间拥有很亲密的联系,使得现代设计本身就具备艺术性,这就需要我们对现代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设计水平,在美术方面也要有很好的基础,否则其工作质量就会缺乏新意,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1、与传统艺术相比的设计

中国一些视觉效果工作者往往从传统的艺术中得到很多的营养,特别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研究,通过运用这些画中的特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强视觉对人们的冲击力。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日本设计人员的作品中看到,这些日本作品中都存在日本传统艺术的影子。这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艺术环境产生丰富的色彩,从而使设计与艺术进行有效地结合。

2、与现代艺术相比的设计

很多设计人员通过对现代艺术的研究,从中吸取一定的营养,从而能够使设计更加形象、生动。比如一些抽象主义、象征主义的作品其灵感都是来自现代艺术。

(二)符号性

符号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物质的一种载体,也是我们人类精神的象征,它能够有效地将人与自然、社会进行有效地连接,从而进行联系,所以设计具有符号性是一种很合理的现象,设计与符号密切相关,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可以利用符号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

随着研究人员对符号学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研究人员认为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体现人们的心理,而一些研究人员则侧重符号的逻辑性,认为符号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与逻辑学相联系。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对符号的研究,而对现代符号学进行研究需要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了解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涉及面较广,除逻辑及心理学外,更要侧重其传达方式的研究。设计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物质进行设计从而使其作为媒介传送信息,设计人员能够使用这些信息进行相关的工作,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整个设计工作中,符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美感的追求,还传达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像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古人在对进行创造的时候,每个图腾都是代表不一样的意义。产品在整个人类的生活过程中起着载体的作用,它有很强的符号性,例如,一块木头在未经人们设计雕刻时,它不具备任何的意义,但是当人类把它制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时,它的存在意义就能立刻显示出来。这时的物品就会构成符号,建筑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具有不同的符号和功能,这些部分从符号的角度来说,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

符号在实际生活中主要有三种类型:1、通过对相关对象进行模拟或者是与有关对象相似而形成的符号,我们把这种符号称为相似符号。就拿现如今广告进行说明,很多广告在其拍摄手法上都运用相似的技术,从而营造一种很好地环境氛围,从而能够体现物品的美感和质感。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图像符号相继产生。2、符号与相应的对象之间具有相关的关联,我们称这种符号为规约符号。比如公共场所中的一些指示牌,我们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这种符号能够被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接受,有很强的识别性。具有一定意义的元素都会形成符号,在对产品进行设计的工作中,产品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会有它自己的意义。3、符号与相应的对象之间没有联系的称为相关符号,它是由社会习俗而得来的,就像我们一旦看到八卦图,就会想到事物的轮回等一些思想。

符号的特性:1、普遍性、对事物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它需要被大众所接受。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要认真分析人们的审美观,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设计,如果对个人性格进行追求,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2、识别性。这种性质是符号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这种性质,符号就没有任何意义,不能有效地完成其重要使命。3、文化性。在对一些不真实的元素进行设计的时候,为了使设计效果更加形象,我们必须按照相应的文化背景进行设计。各个民族及地区对于同一元素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任意一种设计只有放在适合它的环境中才能被人们所理解,只有拥有与其相对应的文化背景的人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理解,否则就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符号主要是由点线面体组合而成的,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有相应的内容。点在大小、形状等方面都有区别,通过对其进行不同的布局能够得到不同的效果;线,给人带来一种流动感,体现产品的一种内在能量。面是现代抽象的具体表现,其形状的不同,也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三)科技性

随着各种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设计结果越来越趋近于人性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各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扩展了设计空间,提高了设计人员的想象空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未来设计的方向。目前,设计已经形成了多种学科共同工作的形式,这样设计人员就不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对其产品进行制作,可以把重心放在对产品进行构思和科技创新上。在这一点上,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

将电脑与其相应的设备进行联系的工作方式,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设计人员可以运用该项技术进行相应的操作,从而使设计成果更具新颖性,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我们可以对数码技术进行使用从而可以把各个时空、各个地点、性质不同的图像进行拼接,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很丰富的视觉效果,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脑海里进行相关整合,进而形成相关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更加清晰,色彩丰富、质感真实的视觉效果越来越趋向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震撼,从而感觉身临其境。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学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这种效果。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到来,需要工作人员开发新的材料和能源,这就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生产时间,促进多种功能的集成。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给人们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设计艺术拥有多重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其进行有效的发展,给设计艺术这门学科带来了很好地发展前景,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创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丰富设计艺术的内容,从而加快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篇7

唐宋两朝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宋朝对唐朝有着大量继承和发展,但就社会审美趣味和设计艺术风格来讲,由于两朝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的不同,却存在天壤之别。唐朝和平开放,可谓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形成了雍容大度、华丽丰腴的设计艺术风格。而宋朝虽只有“半壁江山”,确是古代设计走向成熟、走向市场的黄金时期,宋朝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朴素自然,空灵简意,比唐朝更显典雅质朴,清新大方。

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宋朝与唐朝设计艺术之不同。

陶瓷设计艺术: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是宋朝陶瓷艺术的突出特点。宋瓷功能合理,形体简洁流畅且富有变化,与唐朝浑圆饱满的瓷器造型相比更显轻盈洒脱。装饰上,唐朝多采用堆贴捏塑的手法,风格华丽且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而宋瓷装饰釉色浑厚,以单色为主,体现了对和谐淡雅的追求和对天然之美的渴望。

铜器设计艺术(铜镜):唐朝铜镜多为圆形,只有少量方形、菱形等,而宋朝推出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炉形和带柄的铜镜。唐朝铜镜纹饰构图新颖,丰富多彩,装饰技法除浮雕、线雕外,还有金银平脱、嵌螺钿等,其用途主要作为生活用品和珍贵礼品;而宋朝由于铜料缺乏,除徽宗时的仿古镜较精美,多数铜镜熔炼不精,装饰粗放。

玉器设计艺术:唐朝玉器造型丰富多彩,配饰内容和形式新颖独特,生活器皿也充分考虑实用和观赏性。宋人爱玉,但由于玉材缺乏,形体较小,装饰技艺精湛。

金银器设计艺术:唐朝金银器发达,无论装饰品还是日用器皿,其造型都生活化,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体现了功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装饰上在保留金银本色的前提下,通过丰富的装饰纹样和装饰手法充分展现金银的材质之美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而宋朝的金银器已具有商品性,尤其是银器全面走向市场,其装饰纹样多以自然生动的花卉瓜果、亭台楼阁、人物小品和其他吉祥如意的图案来吸引消费者。

家具设计艺术:唐朝时我们便能看出日用家具形体由低向高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形式,传统床榻高度继续增高,新式高足家具品种增多;到宋朝,逐渐形成了高足家具的完整组合。唐朝家具装饰图案花纹增多,还在有关部位增加了装饰部件,特别是用图案雕饰来完成;而宋朝家具的突出特点是装饰线性脚和绘画艺术的普遍应用。

建筑设计艺术(城市、建筑、陵墓):唐长安城布局仍承前制,采用规整对称的全封闭设计,建有宫城、皇城、外郭三大部分。宫城与皇城集中在全城北部中心,以南则建有棋盘形街道分割坊里,形成北宫南市的城市格局。其建筑多采用木构技术,雄伟壮丽的宫殿和某些庙宇佛寺都成为我国古代木构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

宋朝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突破了唐朝城市封闭的访市制度,而代之以临街设店铺,沿巷建住宅的开放型新格局。宋朝居民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私人宅第的园林化,此时,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技术发展的更为成熟,并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框架锯和刨子,也有了大型官式建筑法规——《营造法式》。宋朝的陵墓多用砖刻表现建筑形式,平面布局上整齐划一,与唐朝陵墓相差很大。

印染织绣及服饰设计艺术:唐朝的印染织绣具有富丽神秘的风格,纹饰以花鸟为主,反映生活,受宗教影响,纹饰中佛像也增多,这些纹饰造型丰满,形象写实,色彩富丽。而宋朝的印染织绣却一反唐朝的富丽堂皇追求淡雅和谐的风格,纹饰花鸟渐少,花卉居多,构图曲折,清新柔婉,与唐朝构图常用团花,端庄饱满的风韵迥然绝殊。另外,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也用来做装饰,以天下乐和一年景最为重要。

由于唐朝思想观念开放,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宽松飘逸款式多样,且出现袒露样式;首饰与配饰设计也用料丰富,样式新颖。宋朝提倡朱程理学,服饰较唐朝则显得拘谨、保守、等级严格,其款式简洁,色彩清淡;首饰和配饰也做了严格规范,不如唐朝丰富。

以上我从部分器物的造型、装饰、制作工艺以及家具、建筑、织物服饰设计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宋朝的设计艺术与唐朝相比存在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其他多个方面,比如漆器、石窟雕塑、平面设计等等。总的来说,唐朝的设计艺术可谓色彩斑斓,富丽华美。而宋朝则是含蓄天然,淡中见浓,浅中显深,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范,对后世的设计艺术影响极远。

篇8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篇9

一、板书设计的重要性

1、板书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

板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和整理,经过科学和艺术加工而提炼出来的教学内容的精华。教师可通过板书把教学内容表现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授课的基本思路;也通过板书可清理教学内容的层次和各种复杂的关系,使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可通过板书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方向。

2、板书综合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

精湛的板书艺术渗透了教师的学识、智慧和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板书可以弥补课堂语言的不足,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教师多方面的才华,有利于教师威信的确立。

3、板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

板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板书可以掌握教学内容的思路、基本结构、重点难点等;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强化记忆;学生也可通过板书,通过教师示范,学会归纳、总结、说明等学习方法。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1、直观性。板书是一种直观性教学活动,是教师语言教学的有利补充。它通过简洁的语言文字、形象的教学符号等形式,将课堂内容清晰、准确、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所以,直观性是板书设计的重要原则。

2、形象性。板书是一种视觉性艺术。一面好的板书,应该是字迹端庄、整齐、秀美,板面精巧、独特、耐看。既使学生对板书的内容认识深刻,又能使其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所以,板书设计应力求形象。

3、简约性。板书是教师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板书内容应力求简洁、提纲挈领。

三、板书设计艺术的要求

设计板书,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做到大方美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还要有创意,让学生看得懂、受启迪、想参与、有收获。

1、板书设计要准确、实用

板书是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板书必须能准确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层次、逻辑结构等,这样才能发挥板书的作用。板书设计也要考虑实用性,在设计板书时,要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态度,考虑各种因素,将三者有机结合,使板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2、合理布局、主副分明

教学板书的合理布局是指对在黑板上要书写的文字、图表、线条,做出严密周到的安排,既符合书写规范要求,格式行款十分讲究,又能充分利用黑板的有限空间,使整个教学板书紧凑、匀称、协调、完整、美观、大方。主副分明是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做艺术处理,有的内容可直接表现,有的内容可隐去,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述去领会、思考。这样既节省教学时,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配合讲解,书写适时

板书要根据教学实际所需,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浓缩,力求达到语句洗练,表达精确扼要。板书内容书写的次序和时间也要着意考究。书写太早,学生会觉得突兀;书写太晚,学生又会觉得多余;只有当学生需要写的时候写出来,板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按照教学需要,有的板书内容可以先讲后写,有的则要先写后讲,而有的必须边讲边写。

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一面成功的板书,应该是详略得当、难易分明。一般而言,对教学中的重点知识、易混易错之处要用稍大的楷书突出出来,也可用色彩鲜明且醒目的粉笔加以标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的难点、难解术语等,要随时讲随时标,以吸引学生注意,为突破难点创设条件。但彩色粉笔的使用切忌过滥,否则会缩小“背景与对象”的差异,造成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的局面;重点的标示也不易过多,过多也就意味着重点的消失。

5、形式多样,书写规范

篇10

所谓室内设计,就是在建筑物内通过空间的规划、布局与设计,达到空间功能改进、室内环境优化效果的艺术创作。它涉及建筑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强调整体效果,以创造优美的室内环境,合理的人类生存空间为目的。

一、室内设计理念的变化

室内环境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存在着从里到外,从小到大,从形式到功能的全面创新。过去,室内设计较多考虑的室内舒适性和装饰,把室内设计仅仅作为视觉愉悦来对待,较少把侧重点放在对于人的生活、环境设计的人情味与生态效果方面考虑,没有充分重视室内环境的主体是人。从实质上看,这是由于设计人员错误的把室内设计理解为简单的制作、装饰及陈列等,缺乏通盘考虑的整体设计思想所造成的。室内环境的最终效果,必须通过对影响室内环境因素的各方面综合构思而获得,不是每个因素本身的特点。各因素之间和谐的关系才能产生美。因而,在室内设计中,要根据功能的、美学的和行为学的导向采用全面研究室内系统的整体化设计方法。

现在,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即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便成为下一个攻击。由此,人们对人文现象关注、对人性方面的关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倾向。然而,发展了的物资生活却没有相应层次的精神生活已之匹配;反差在逐渐增大和矛盾的日益激化,最终导致新的平衡点的诞生,与之对应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形成。反映在建筑领域、室内设计创作观念上,就是开始注重人的因素,关心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心理,乃至情感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开始广泛而普遍地体现在当今室内设计作品中。

二、以人为本创作理念的内涵

目前,室内环境设计的内涵已远远超过了“室内装修”或“室内设计”的范畴。人们对设计的需求已经超越物质、实用、工能的层次,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人性角度来看,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一方面失调,可能就会导致生活的不正常,甚至产生某种不良症状。就室内环境的整体设计而言,情调意境的精神性生活创造,比起物质生活享受更重要。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活为重点,关注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倾听他人的内心深处的声音

针对使用者的个性特点、生活规律和生活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以求得完善的生活机能和满足多重的生活需要。室内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不是纯艺术,却具有技术加应用的纯艺术因素。这种因素提升了室内环境的品位与价值,体现了人们在室内空间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美的追求,但室内设计不是单纯地追求艺术美,要顾及功能、舒适等方面。

在设计时,设计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图形、色彩和最直观的手段,将那些地域性的哲学直接打入心灵深处,撼动人性最底层的神经。那些已成为经典的符号加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一段跨越时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发自于心腑,往往会触动人性中最为深远的部分,继而最终留驻于人的心中。舒适于惬意,或神秘,或崇尚,或浪漫,或朴素。人生活于其中,直接体验和感受着环境,调剂精神和陶冶心情,使人产生共鸣,达到忘我的程度。正是由于室内环境的这种心理功效,较其它艺术更能支配人的情感,使室内环境设计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而注重内涵的表现和意境创造。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兼顾人的室内活动规律和活动尺度,考虑各种不同活动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形式和正确的设计手法

既重视人类生活需要的一面,又不容忽视人为环境与自然协调的一面,达到室内环境和提高生活机能效率的统一。例如室内陈设的设计。室内陈设的是人们每天所接触的生活器物,是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居住因素。它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头实用价值的,如家具、灯具、家电、窗帘、地毯、台布等日用性陈设;另一类为装饰性饰物,如艺术品、植物等。家具是室内环境设计中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整个空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室内环境的创造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具的设计与布置。像建筑一样,家具或家庭陈设可能象征着一个阶级、一个社会阶层、一个民族力量的兴起,使时代的象征。同时主要还是构成室内空间环境的要素,它与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家具还具有组织分隔改造和丰富室内空间的功能。在西方设计发达的国家,将家具和建筑本身连在一起进行整体化设计,这样环境的整体性比较好。目前,我国设计还没有完全做到,往往是空间做好再考虑配备家具。在整体色调上,比例尺度上,材质上很难产生协调与统一。因此,无论家具、设备,还是艺术装饰品、植物等,对环境效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选择或设计时,务必统一构思,精心设计,谨慎选择,一切服从于整体效果。

篇11

一、设计艺术传播

设计艺术传播是指传递设计艺术信息的整个过程,它是一切设计艺术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也是人们实现对设计艺术信息认知、传递、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对于设计艺术传播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应当把设计艺术当做信息来看待,这是一个基本点,因为设计艺术传播研究的各种具体问题,都需要在这个基点来展开。设计艺术传播,是设计艺术实现其功能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最简单的表现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将设计艺术以一定的形式传递给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设计艺术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博物馆、美术或设计馆、展会等实施的设计艺术传播活动;纸质媒介(印刷品、报纸、杂志等)和电子媒介(主要是广播、电视、网络等)的设计艺术传播行为等等。从传播内容来看,设计艺术传播既有对设计艺术作品的传播,又有对设计师、设计艺术事件的传播。

二、构建设计艺术社会形象

设计艺术传播行为,必然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社会公众在了解、认识设计艺术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印象和评价。设计艺术的社会形象就是指社会公众对设计艺术及其各项活动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由设计艺术本体、设计艺术展示等要素共同构建的一个形象系统。在传媒社会中,设计艺术传播深刻影响大众对设计艺术社会形象的构建。设计艺术传播,为公众认识、比较、评价设计艺术提供了依据,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设计艺术的社会形象。传播批评系统对设计艺术社会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能否进入传播系统,以及如何传播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取决于其批评系统。正是通过这种批评系统,才能更好引导大众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完成设计艺术社会形象的构建。目前,大众缺乏对设计艺术完整的认知,设计艺术有待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方面,设计艺术应该积极通过传播资源来展示自己形象;另一方面,提升设计艺术传播的观念和传播水平,强化设计艺术的文化身份,拓展设计艺术文化的影响力。社会公众是由不同价值判断和知识结构的群体所构成,对设计艺术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因此,良好设计艺术社会形象的构建,就要依据不同社会群体和设计艺术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不同形态的传播策略,从而合理、有效地构建起良好的设计艺术社会形象。

三、促进设计艺术交流

设计艺术传播,深刻影响了设计艺术文化的社会交流。在设计艺术传播过程中,设计艺术交流相伴相生;从设计艺术交流的角度看,设计艺术传播本身就是设计艺术和受众之间进行的一种设计艺术交流活动。它丰富了设计艺术交流的方式和渠道,引发设计艺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多元交流与碰撞。目前,我们正处在设计艺术文化繁荣时期,传统和现代设计艺术交相辉映,设计艺术观念此消彼长,设计艺术交流日趋活跃。传播构筑了一个设计艺术与大众交流的平台。传播介入设计艺术世界,促进了设计艺术交流功能的充分发挥。与传统的设计艺术交流不同,设计艺术传播的交流功能发挥,其形式多样:既可以通过媒体介绍国内外设计艺术动态、设计艺术观念、设计师和作品,让越来越多的大众了解国内外设计艺术,也可以通过博物馆、展会让大众真实接触设计艺术,或组织观摩、座谈,让设计思想发生相互碰撞等等。这些设计艺术传播行为都有力地促进了设计艺术的交流。

四、提升社会品质

社会品质表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品质、政治品质、文化品质、环境品质等等。从文化品质来看,它包含文明素质、文化氛围、文化含量等方面。设计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直接完善我们的文化品质,同时又能促进其他社会品质要素的提升。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近代学者、丰子恺等,都曾有类似的论述。设计艺术文化积淀深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抚慰心灵、帮助人们挖掘生活意义的重要途径。设计艺术传播不仅仅传播设计艺术文化,为受众提供丰富而优秀的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人的艺术修养和造物艺术品质得以提升。

篇12

从设计艺术美的发展过程研究其设计艺术发展的规律性。这里我们从自身规律和社会生活两大方面讨论设计艺术美的制约关系。大体如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体格特征、精神面貌、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等的概括。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它和周围各民族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因素对于设计艺术发展是自身发展规律、是艺术传统流传和积淀。所以民族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在自己设计作品里重视研究本民族文化,并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精华,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责任。不同时代、文化思想会在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上留下时代的烙印。然而,在世界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虽然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艺术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艺术设计对传统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全面认识、宽容选择、推陈出新。设计艺术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并存。所以只有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才有世界艺术的发展。

2 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设计使得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风格总是会表现出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设计艺术作品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与面貌。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审美情趣等因素直接影响艺术发展,在艺术审美、风格特征、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都产生影响。例如盛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裕,到艺术品种中的绘画艺术、宫廷建筑、服饰的特征;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女性装束的性感开放;化妆的多姿多彩等。而今天的设计师则更加理性,以大量计算为基础的,其表现手段已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时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艺术形式。

设计艺术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艺术,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绝对成正比,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决定艺术形态和面貌。如从早期青铜器到商周秦汉成熟的青铜器艺术。再如现代社会中一些新生的艺术形式,像电影电视艺术,形象设计艺术、电脑设计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与高科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整体经济密不可分。

政治思想及伦理道德对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是经济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政治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和影响力发挥政治教化的作用。 例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米朗琪罗的《大卫》雕像等。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宗教对艺术起制约作用。例如中国的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佛像、壁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艺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宗教趋势。

综上所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对艺术设计都有影响但艺术也作用于经济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设计的质量和社会效应,与社会内容联系,更取决于它的审美特质、内涵、创意意蕴。

3 技术性

技术性是指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技术问题,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设计理念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还要考虑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转化为商品。技术性与时代性直接联系。设计艺术史的发展历史表明,设计艺术风格的重大突破,都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不可分。如青铜器的形制的发展,冶炼技术编钟的铸造,世界建筑艺术奇迹之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又如现代主义设计的“机器美学”也直接与新材料及冲压成形技术相关。每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反过来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与真、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艺术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对翅膀。一位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密切关注科技术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善于利用这些最新技术的人。西方的设计师中有相当多的人曾经是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有一种特有的职业敏感。我国的设计艺术要取得大的突破,不仅要在艺术上和创意上有新的发展,在新技术利用新材料方面也应有很大重视。对于设计师来说,技术因素在设计中的艺术魅力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更好地应用。

4 商业性

其实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双赢。商业性在现代设计中是设计师必须正视的一个因素。艺术作品在商业上的成功,有两种情况,功能优先于艺术的作品,适合大众口味而且获得良好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属于经济实用型,可以被公众所接受,能刺激大众消费。另一种是艺术优先于功能的作品,属于奢侈消费,充分体现出商品所有者的地位身份而受欢迎,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则要求设计师自觉意思到自己的设计究竟是为那些人服务,一个设计师总是具有特定的审美倾向和消费价值取向,而这可能正对应于社会中的某一阶层,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应该有这种自觉地。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应该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而且从消费的层面也会有价格高低之分,但只要这个设计师自己的设计定位是准确的,他的作品在这一既定的消费阶层是受欢迎的,这个设计师就是成功的。实际上设计艺术的发展 与商业文明的发展也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正视商业文明的竞争刺激了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使传统设计艺术走向现代设计艺术。可以说商业性是现代设计区分于传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设计师也应该在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一原则,创作出商业上成功的作品来。市场不仅仅是意味着商业,例如一部好电影会有一个好的口碑,一定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质量,才能得到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是推动票房增加的因素。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