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时间:2023-01-10 18:47: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篇1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制造人员的缺口也越来越严重,根据汽车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211.68万辆,与12年相比增长率为13.9%。就湖南省来讲,2013年1-11月,湖南省共生产汽车36.1万辆,同比增长128.44%,近五年湖南省内汽车制造与装配人才缺口约2万人,目前湖南省内开办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年招生1500左右,但是这个数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里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方向大多是希望培养从事装配、检测和生产加工、现场工艺以及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岗位。基本上是希望全才,但是实际上毕业后大多还是去了装配一线,从而导致读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不是汽车制造与装配吗?怎么到最后都变成了装配?

改革设想:应增加制造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的更改、授课方式的改变、评价制度的完善。

二、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职业院校,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培养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了校企联合、订单培养,这样的模式好吗?当然好,否则不会那么受欢迎,毕业即就业,零距离上岗,当然是很好的保证就业的方式。但是问题是毕业生没有达到我们的希望,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与企业真正的融合。

改革设想:与企业深度融合,不仅仅要与企业共定确定招生规模、共定人才需求、共定就业岗位,还需要与企业共定课程标准,共定考核评价,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五共”,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图1 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下列的课程进行教学,见图1,但是实际上我们发现这些课程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是那么的相似,没有突出汽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本身的特点,导致学生们认为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跟学汽运专业的区别模糊。甚至于很多老师也会灌输汽车制造与装配向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靠拢即可这样的思想,这是很可怕的,是不是先是靠拢,最终干脆被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合并了呢?其实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是汽车前市场,汽车运用技术是汽车后市场,怎么能靠拢呢?

改革设想:突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制造和装配特点。强化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CAD应用基础、整车拆装实训等内容。

(一)课程衔接

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我们高职的课程与中职和职业本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讲解深浅不同。比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总装技术、CAD应用基础等课程都是重复的课程。那么怎么样更好的衔接高职、中职和职业本科呢?

改革设想:对于基础课程中的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等课程的讲解,衔接中职,对于专业课程中的汽车总装技术、汽车检测技术等课程的讲解,衔接职业本科。

(二)课程体系改革

从课程体系上来看,大多数高职采用的都是相似的课程教学,但是要真正突出高职的特点,突出汽车制造的特点,我们就应该花些功夫了。

1.授课内容改革。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适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需要把制造这块强化,增加机械制图、CAD应用基础、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课时,并适当增加设计内容。

2.授课方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应增加课堂互动、视频教学、企业现场授课、利用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管理与评价

常规的教学管理一般采用教务管理系统、实训与顶岗、实习OA系统等,常规的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采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相结合。

改革设想:(1)教学管理方面还应增加大学城空间管理系统和学生自我管理模式;(2)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除了常规的,还应增加社会评价和职业考评相结合的方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5-02

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部落户中国,中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产业需要靠人才拉动,汽车产品持续的“消费热”也拉动了对汽车人才的“需求热”,根据《汽车人才供需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将在2015年突破500万大关,到2020年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在未来15年内,我国汽车人才需求面临极大的缺口,特别是汽车工程技术类人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和汽车制造装配行业发展需求,以该专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服务市场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适应市场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据企业行业调研报告,通过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构建“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立足新疆、服务南北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较高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能胜任汽车制造、汽车改装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要求,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根据“订单”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企业用人,学校育人,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根据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能力培养的特点,以“一条主线、两元结合、四种能力、三个平台”素质教育全程贯穿教学全过程为特色的“工学结合,德能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成企业认可的并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条主线(能力主线)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以两元结合(校企)为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与有效实施,重点抓好“三个”平台(学习领域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顶岗平台)建设,学习领域平台主要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校内实训平台主要进行“热爱行业、忠于职守、依法管理、团结协作”的汽车制造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汽车制造基本技能实训和生产环境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平台主要进行“行业规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就业理念”教育,进行生产性顶岗实训,学习企业文化,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最终使学生具备四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从而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要求。

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尤为重视加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程贯穿式教育,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到毕业,利用各种方式与形式始终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涵盖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过程性课程的实施,形成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

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情境的设计,校企的深度结合,促进“工学结合”的持续发展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类汽车服务企业专家的建议,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阶次递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编制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突出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的平台。

图1 “工学结合,德能并重”“1243”人才培养模式

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汽车制造企业调研,进行基于汽车制造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进行归纳,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任务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对应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的各行动领域,按照学习认知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模块共三个模块。工学模块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又要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对行业、企业专家(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管理的人员)进行深入调研,进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2:

(二)课程体系构建

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项目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项目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突出实践技能养成,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根据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构建了由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拓展能力课程模块组成的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图2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三、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照职业能力本位,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确保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建立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来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确定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时间。

(二)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经验、协作等;在评价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回答、技能测试、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

(三)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建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按照一个专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建设一批实训、就业“双基地”的专业建设思路,实训基地建设既要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功能,又具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使实训基地正真能实现与校内外紧密结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3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LIN Fenggong, CHEN Zhen

(Dept.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The course exa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vocational, which has a strong guiding role. In the paper, we have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xplored and practiced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with some succes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reform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高职专业课程的考核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它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①我院已有“过程性考核和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大框架,但因专业不同、课程不同,课程考核模式也应不尽相同。探索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模式,使之更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才更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使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更加贴近企业和符合社会的需求。现结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历程,谈谈本专业的做法。

1 原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原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分析,认为原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高职教育的目的,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②③④⑤

(1)课程考核模式单一,不够多样化。大部分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采用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平时课堂表现、作业、考勤等)按比例构成的课程考核模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无法合理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导致学生及格率低下、教师登录成绩时的“痛苦和困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课程考核内容片面,不够系统化。因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情况的考核,忽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并且一张试卷很难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此外,教师在试题设计时只根据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和自己主观意愿,未能与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进行有效沟通,所考查的知识、内容是否符合行业企业实际需要不得而知。这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甚至考试时搞“小动作”,不仅不利于考查学生知识结构,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考风端正、考纪严肃,更甚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有悖于高职教育的真正目标。

(3)课程考核主体单一,不够多元化。除了认知实习、生产见习和顶岗实习以外,课程考核主体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教师,未能将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引入课程考核中来,并且学生很少参与评价,或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这导致任课教师成了教、考、评的主体,课程成绩由教师自我把关,成绩由教师“说了算”,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4)考核对象层次不一,不够差异化。虽然目前专业学生普遍层次较低,但是矮子里也能拔将军。实施面向全体专业学生设计的统一命题的标准化考核,未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也未给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

2 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1)转变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课程的负责人、实施者,通过教研室组织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国家相关文件和重要讲话的精神,把握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新常态,通过外出考察、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了解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考核观。总结和反思从事职业教育以来的做法、面对的问题和困惑(如课程纪律不好、及格率低下等),充分认识到传统考核方法的弊病,坚定课程考核改革的信念,树立以“素质养成、能力提升和技能掌握”为中心的考核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2)深入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确定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与专业教研室教师一起深入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就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入手,融入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确定各专业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3)将专业课程分门别类,顶层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和集中实习实训,其中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归属公共课部,其余归属专业教研室。专业课程考核框架模式为“过程性考核+水平性考核”。 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设置过程性考核和水平性考核的权重。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五五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七三开”,素质拓展课程“七三开”,集中实习实训“八二开”。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提升。职业素养考核涵盖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如出勤、作业练习、答问等)、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职业能力考核涵盖工作方法和步骤、工作的规范和严谨、工作结果的合理与正确性等方面。水平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满足“必须、够用”原则,并适当兼顾学生职业提升和取证的需要,以期末卷面测试(闭卷、开卷、半开卷)、实践操作考试、成果性考试(课程设计、论文、总结报告等)、现场模拟考试、以证(职业资格证书)代考等考核方式进行,教师可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水平性考核方式。

(4)鼓励教师深化课程整体设计与开发,细化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对照课程标准,教师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课程研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与开发,划分学习项目或学习情境,细化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给每个学习任务赋予不同权重。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考核方案,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考核主体、成绩评定等,给每个考核内容赋予不同分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需要,将企业人员、学生纳入考核主体,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长评价、企业人员点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组合来考核评价学生。

(5)针对学生的差异化,创新考试内容,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一是拓宽考试内容覆盖面,丰富考试题型,创新考试内容,平衡好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二是丰富考试题库,有针对性地设计标准题和选做题,并各占一定比例。标准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主要是考核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选做题是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分三种层次:较难题目、一般题目和较易题目,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也便于考核不同层次学生。

3 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成效

通过深化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构建出“考核模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系统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实施易操作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发挥了考核环节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了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凸显端倪,职业技能的掌握日益熟练,考试成绩明显好转;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完善和提升;教学秩序更加稳定,教学效果更加良好,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更受企业认可和欢迎。

4 结语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技术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企业有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动,因此,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跟踪、反馈、总结、探索、研究、改进以提高实效。

注释

① 张明芳.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1):293-294.

② 曲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09(5):41-42.

篇4

1 关于再制造技术的内涵及其研究范围

产品的再制造是相对于制造而言。再制造就是把使用过并达到使用寿命的产品进行重新的加工制造过程。具体来讲,再制造生产首先要把经过回收的达到使用寿命的产品进行拆卸分解、清洗等步骤。然后,利用特定的加工技术或高新表面工程技术对部分零部件进行翻新和再装配处理。这样,才能恢复这些零件的尺寸、形状、性能,使其能被重新利用。再制造生产技术是一项统筹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再制造利用方法。它把资源和环境作为中心理念,着重考虑到相关产品的种种环境属性,如它的可回收性、可拆卸性、可维护性、可再制造性等。从而确保生产产品能达到优质、高效、绿色、节能、环保等目标。

广义上来讲,再制造所包含的对象范围很广,涵盖了系统、设备、设施、零件等,即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再制造工程一般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再制造加工,二是过时产品性能升级。再制造加工所针对的对象都是报废产品。针对这类产品,首先要进行失败分析及相关的寿命评估,然后,挑选出还有使用寿命的废旧零件当做再制造的毛坯。最后,利用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加工,让其恢复原有性能,或者超过新产品性能。过时产品性能升级技术主要针对那些技术寿命已尽或者部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然后利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处理。这样,极大提高产品的相关技术性能,同时增长它们的使用周期,降低环境污染。

2 汽车零配件再制造概念及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2.1汽车零配件再制造的概念

汽车零配件再制造工艺顾名思义就是把废旧汽车零部件经过拆卸、清洗、检测、分类后,通过一系列的再制造加工技术后,让这些零部件恢复原有的品质和技术性能的制造过程。在此制造过程中,要利用到多种表面修复技术,如激光加工、高速电弧喷涂、纳米刷镀等技术。因此,经过再制造的零部件在耐磨、耐腐蚀、耐高温氧化等性能甚至超过新产品。汽车零配件再制造分为零配件的再制造加工和相关过时产品的性能升级。

汽车再制造零配件种类繁多,有发动机、水泵、变速器、油泵、离合器、空调压缩机、制动总泵、分泵、转向器、刮水器电机、起动机、发电机、轮胎、电动机等。再制造汽车零配件用途广泛,被大力应用到汽车维修行业当中,其市场份额几乎为100%。比如,经过再制造的汽车起动机及发电机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至少在90%以上。再制造的发动机及自动变速器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至少在70%以上。特别是欧美及北美地区,它们经过几十年的行业发展,汽车零配件再制造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和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

2.2国外汽车零配件再制造的研究现状

美军从再制造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再制造工作。隶属于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2010年后国防制造工业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当年国防工业制造技术框架,把武器系统的再制造工作上升到国防工业的重要公关研究领域。欧洲是通过汽车生产企业来引导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北美则直接通过市场调节来引导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总的来说,欧洲、英国、德国、法国关于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最为完善、成熟。它们的重要特征就是基本都是通过汽车制造企业级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控制来发展再制造业。

再制造行业在国外发展到如今已有50多年的时间。各个环节都十分配套、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链条。同时,长期的实践也使他们积聚了丰富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现在,再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也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一个产业。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转向机、起动机、离合器、闸瓦、变速器、化油器、空调压缩机、水泵、油泵、雨刮器马达、制动总泵、分泵、轮胎及减振器等。这些零部件的技术理论和研究起步早,因此,其投入和应用再制造相较而言比较成熟、配套。他们关于再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深入研究分析其零部件老化以及其机械、物理等方面性能所产生的变化;

(2)利用模拟工况、失效分析、有限元分析等手段,仔细分析并判断相关产品的结构、材料、几何尺寸等,正确评估产品的老化机制;

(3)再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需的相关技术,积极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绿色环保的相关技术。比如,检测、表面清洗与修复、寿命评估等技术,这些先进技术都被广泛运用于再制造业中;

(4)为了精准评估、预测出产品的余下使用寿命,深入研究能够评估其零部件性能的相关设备和工具;

(5)关于再制造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2.3国内汽车零配件再制造的发展现状

国内对此的技术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再制造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相关单项技术的研究上面。诸如再制造的部分关键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品质控制技术、再制造工程基础理论等,极少深入到汽车再制造的生产实践过程。从国内外来看,目前我国汽车零配件再制造技术不论在技术研发还是在具体的应用领域都还有很多的不足:(1)相关理论研究底子薄,尤其是全寿命周期的相关理论以及专题研究都有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相关理论支撑;(2)在核心技术方面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工程技术,并且其应用范围有限;(3)企业作为再制造设计的主体,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忽视长远规划,真正参与相关设计的非常少;(4)缺少一定的法律支撑,如需要进一步健全有关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产品认证体系等;(5)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

3 结论

(1)再制造业是通过把废旧产品经过高新技术的修复、改造而形成的新产业。再制造产品在质量和性能方面都不逊色于新品,甚至还会超过新品。但是所需要的成本仅为新品的一半,实现节约材料70%,节约能源60%。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经济。

(2)我国再制造业发展迅速,当前关于再制造的问题已经纳入国家法律体系,并且还在基础研究领域及产业化实践过程中都获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我国已上升为国际再制造中心之一,今后会在全球再制造业显现出更重要的作用。

(3)为了更好地促进再制造的发展,今后应着重加强关于再制造的科学基础、积极创新相关的核心技术、建立健全相关的行业标准等工作。

再制造领域还有许多急需攻关、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毛坯再制造成型技术、综合诊断、工艺时变性、寿命评估等。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更具柔性的工艺方法。比如,可以认真探寻怎样从传统的制造系统向集制造与再制造于一体的系统方法。毫无疑问,今后再制造技术会对我国的机械加工工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不能仅仅按照经济评价来进行判断决策,更应采取客观的方法,还要综合环境因素,通过探寻人、社会、技术三者的和谐发展、综合利用制造资源、形成绿色制造,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此来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