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09:34: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学生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逐渐完善学生会的自身建设,加强学生会内部建设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动作体制。
目前正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由于我系学生会主要干部均为级同学。如何加强学生会的自身建设,发展积极作用提高学生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重大意义。加强自身建设是学生会永葆青春的秘诀,学生干部的自身素质的及健全的工作体制是学生会工作的合理积极地进行的强有力的保障。系学生会将严把招新关,吸纳优秀人才为学生会补充新鲜血液。新学期我将根据经验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制度的逐步完善将有力保障学生会工作积极稳健的向前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规模扩大化,以文体为特色,突出优势展现亮点形成多元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校园有限的空间内以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学科领域多方面的广泛交流为基准,结合学生群体文化的时代特点,通过一些简单而又搞有创意的活动来丰富同学们的生活是我们计算机工程系学生会工作的重要课题。在健全学生会组织的工作方面,我系拥有系内的足球队、篮球队、科技协会,篮球协会,简易羽社,轮滑社,文学社,摄影协会等。我系学习部举办了“计算机工程系第二届辩论赛”。在文艺方面我们承办了有校团委主办的“手工才艺大赛”活动。在体育方面我们系篮球比赛第二名,定向跑比赛第三名,足球赛第四名,我系的运动员们为我计算机工程系增添了光彩。在校园文化方面我系举行了宿舍卫生文化评比活动,使同学们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为展现我系学生个性风采,我系成功的举行了“感恩的心”送毕业生晚会,晚会上同学们展现自我,展现了我们计算机工程系的风采。
3.加强各系学生会工作的联系,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系学生会是直接面向广大同学,直接服务同学的先锋队。把握协调好各系之间的关系,使各个学生会和我系学生会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为我校的学生工作共同努力。
二、基本经验:
1.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和配合精神,这是学生会开展工作的法宝。有了这种精神,学生会的工作才会出成绩、出效率,才能够应对个方面突如其来的困难。
2.坚持民主,集思广益,保证每个学生干部都有发言权。多方面征集意见,这样才能够减少工作失误。
3.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困难面前锲而不舍。
4.充分调动广大继承干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
5.深入班级,走进同学中,多与他们交流。我们的活动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当我们的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阻力时学生干部要深入到同学中调查,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交换意见自然减少了工作的阻力。
6.活动之前要精心的策划和筹备,活动之中要精心组织和控制,活动之后要进行总结,做好信息反馈。
三、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到位,活动奖品偏少。
2.有些学生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不够,致使活动处于被动,以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惊慌失措。
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理念,成为人们越来越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特点及模式出发,结合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探讨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课程的效用
研究性学习重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重视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的学习特点,对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具有很大启迪作用。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革新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采用“自主选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总结交流”的学习模式,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渗透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计算机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同时,会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工作服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计算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因选择的课程内容不同,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多种表述,本文主要根据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主要依据研究性学习的四阶段模式:“自主选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总结交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对计算机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讨论。
1.学习目标的设计
现代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提倡从认知、情感、操作(动作技能)的三维度来全面进行设计,把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及兴趣的激发。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应用及创造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在认知、情感、操作(动作技能)的三维度设计基础上,要注重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实际,结合学生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以计算机学科传统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
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要注意以“直接经验即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内容。在具体选择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层次差异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科性的;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的,也可以是思辨性的;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中的,也可以是前瞻性的;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此外还可以选择上述各种角度的交叉与综合的内容。但笔者认为,在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要紧紧围绕以下两方面:(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2)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实际,选择既有基础性、典型性,又有挑战性,扩展性,创造性的内容。
3.学习策略的设计
计算机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计算机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计算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阶段性结果与总成果的评价,即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评价学生的不同能力。
三、计算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不断革新传统计算机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现就笔者基于研究性学习《Word2007的应用》课程的实例《制作“班刊”》作一简要叙述:
1.研究课题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通过制作“班刊”,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及处理一份文档的完整过程,包括文字录入、编辑、排版、页面设计、打印文稿等等。以便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熟练地运用Word等字处理软件处理文稿。
2.研究课题的内容
《制作“班刊”》课题内容主要包括:
(1)确定班刊的《刊(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名》。要求学生结合学校、班级实际及班刊内容给班刊确定一个主题、名称和风格。(2)封面设计、页面设计。封面封底设计的新颖、富有班级气息将会大大吸引读者,页面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审美意向,也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学生对班刊栏目及板块的设计。要求栏目及板块设计新颖、合理。(4)内容的选择及编辑排版工作。在内容选取上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选取校园学习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话题进行撰稿,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学生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大家可大显才华,或用漫画、或用照片,或用散文、或用诗句、或用经典对白等多种形式反映校园生活。在内容编排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参照杂志排版中的一些规范,图文并茂,编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版面。(5)排版合成,打印作品。把分组内容编辑排版完成后,要将所有小组的内容合成一体,进行整体效果的预览及修改,编排页码及目录后打印装订成册。
3.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
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选择栏目及板块。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特长、爱好进行栏目设计及内容构思。在进行《班刊》制作之前,由老师安排一次课,介绍研究制作该课题的意义,大致涉及内容及注意事项,并且给学生演示一些优秀校园刊物的制作实例。
第二阶段:设计方案。让学生上网去检索一些刊物资料或从学校阅览室仔细浏览优秀校园刊物的设计思想,然后,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共分为4组(每组10人)进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构思,并且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简单的小组、个人分工,大体形成组内、组外既有合作又有分工。
第三阶段:展开研究。主要进行收集稿件资料及其稿件资料的编排。在收集稿件时主要以本班人员撰写稿件为主,结合向全校征集稿件进行稿件资料的准备。收到稿件后,要充分运用所的Word知识,进行文字录入、编排、设计、美化等工作,设计编排出赏心悦目的版面。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采取过程及结果相结合,评语式及记分式相结合。在制作过程中个人、小组特点或是有创意的地方,主要通过评语式进行评价。而对栏目板块设计的适当性、分析的正确性、内容的充实性合理性、资料的多源性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页面的美观性则采取记分式评价。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几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运用知识的方法是否独特,能否有合理的奇思妙想。
1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1重视力度不够在国内一些小学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小学生计算机教学,导致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另外,一部分小学计算机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质量。1.2教学方式的滞后对小学计算机教学重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要求小学生学习和演练有关知识,并没有应用新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小学生在学习和演练计算机知识中自然没有任何兴趣,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2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2.1课前主动预习在上课前,小学计算机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利用智慧课堂系统传输到小学生个人终端中,这样小学生就能在个人终端中了解这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并在课下练习和查找资料中为掌握好这节课程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学习水平。2.2创设情境在实际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小学生通过个人终端了解和预习了有关课程内容后,教师可以创建出一个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情境,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这节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完整此情境,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防止由于小学生事先知道所要完成的场景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降低了教学效果。2.3小组交流在任课教师向小学生布置完此节课的学习任务后,可引导小学生讨论这节课程的任务,将小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讨论和研究这节课程,对自身怎样完成这节课程的学习任务做一个总体的规划,并与其他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在互相交流和共享下让小学生可以对完成这节课情境任务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小学生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着详细的计划后,便会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2.4老师引导小学生在初步形成对完成情境任务的想法后,任课教师就能够在自身演示和利用其他教学方式来指导小学生系统、有效地学习,在小学生掌握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步骤后,并要求生生之间总结自身在完成任务思路的不足之处,这样既能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用思维导图探索和总结出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具体方法。2.5纠正错误在小学生了解正确完成情境任务的方法后,有关教师就能够让小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的情境任务,并对小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相对应的指导,确保每位小学生都能够顺利、正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2.6加强训练在小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后,计算机教师还应该几个与小学生完成的情境任务相似的任务,小学生可利用个人终端选择某个任务,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演练,完成这一情境任务后,计算机教师还应对小学生在完成任务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刚刚学习的计算机知识。2.7预留作业在小学生完成自选情境任务后,这节课程就要结束了,这时候计算机教室应拓展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任务,并将其作为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让小学生在课后温习和巩固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而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2.8课后沟通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小学生可借助于个人终端自身的作业成果,计算机教师和其他学生评价其成果,并利用个人终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有网络,小学生就能够请教教师问题,将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小学计算机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电脑知识,而且还需要结合机房状况和教学进度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调动起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唯有做到这样,才能让计算机课堂有趣、丰富,这样小学生才会愿意小学这门课程,并且在完成作业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计算机的魅力。计算机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要有自身的看法和思想。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对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和丰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让自身成为一名受小学生喜爱和欣赏的教师。想要不断丰富自身教学手段,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本内容全面理解,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进行这堂课才更加有效果、有价值。计算机教师要确保每一堂课程都能够给小学生一种新鲜感,这样小学生才会始终对计算机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教师可使用教学道具讲解小学生如何提高计算机技能,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课堂魅力。如:在课堂中,以现场PPT讲解与个人操作相融合的形式,分解传授这堂课的内容。还可举行打字比赛,以速读与正确率为主要考核标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计算机这门学科对实践性和操作性有着很强的要求,教师需要给小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时间,在操作中小学生才能验证所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结合小案例和小游戏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既简单又有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也会使其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给小学生多一些操作机会,对于操作正确的小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好计算机知识的信心,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电脑的巨大魅力,进而更加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实践能力强,涉及岗位多的专业,由此,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的更加严格,更加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遵循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终极目标。
一、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
1.无法找到理论和能力的平衡点。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考察,在考试的内容上也是大同小异,全部是课本上有的,老师讲过的,甚至专门划重点,圈定考试范围,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完全靠死记硬背,学生根本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试卷上缺乏具有“营养”的问题,无法突出学生个性、创新、逆向思维等思维能力。
2.重笔试,轻操作。
在我国,笔试一直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课程考试也一直通过笔试进行。但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仅仅通过笔试考核大大限制了其发展。通过笔试考试,虽然方便了阅卷和题目分析,但是却限制了学生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很难提高技能操作。
二、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方式
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标准,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立足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而采用的最新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方式,其提点在于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学生提点,拓展其潜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立足过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将布置项目任务的形式给学生,考核由项目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其中每个任务考核中都要对分析报告、设计思路方案或总结报告等规范性文档作评价。按完成项目任务的态度(15分,含出勤、纪律、态度等)、方案设计与项目效果(65分,含需求分析、方案可行性、技术选型、突发问题处理、项目展示等)、文档编制(20分,文档规范、文档格式等)进行综合评价
2.坚持全面评价。
在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考核中,不能片面的进行总结,应该遵循全面评价的原则,比如在“成绩评价表”中,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学习态度,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多个项目,深入了解学生,从而对一个学生做出更加科学、公平的评价。
3.重视发展性评价。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完全一样的学生,由于每个人都存在差异,因此每个人的各方面能力也不相同,但是,要抱着发展的目光去评价学生,比如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深入了解,发现学生每个阶段取得的进步、变化,从而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4.采用激励性评价。
学生要取得学习的进步,不仅仅需要获得教师专业性的指导,更加需要积极的评价,正面的引导,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取得的没一点进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这些激励的话语,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提倡多次评价。
教师在做出评价是要慎重,特别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急需帮助的时候,当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后,教师可重新计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评价主体
在以往的评价工作中,教师一直作为评价的主导者,为了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应该逐渐向同学间互评及自评转移。
四、评价操作
1.自评。
学生通过完成某个阶段的任务而学习到新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使其融会贯通;学生的潜力是否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各种办法收集学生学习发展数据,从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通过对学生自评进行指导,促进教学改进。学生在进行任务时肯定会碰见很多问题,如果觉得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或者需要什么帮助,下次遇到相同情况能否妥善处理。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
2.互评。
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我们经常通过小组方式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按照小组的实训任务完成质量评定个人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组织协调力及团队创新力。
3.专家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独立完成一项项目时,教师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专家、技能竞赛获得者等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完善和总结。比如,当某位学生接到了某网吧的业务,网吧老板由于经济效益好,打算对网吧规模进行扩容,现有以下要求:第一,具备一定的数据容错与恢复能力;第二,能针对不同用户给予不同的磁盘配额;第三,在网吧内建立服务器,方便网吧内客户通过此服务器进行电影和游戏的下载。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通知老师点评,或通过老师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以便及时了解自己不足,明白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4.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其实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把学生的课堂笔记,完成作业的质量,课堂上发言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获得综合评价。
5.评价标准。
学生的最后成绩是多少,有什么样的标准呢?我们要进行综合考虑,当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分别是100分,那么总分等于自评和小组评的各30%,加上教师评的40%。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影响到今后的前途,因此,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以积极评价为主导,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黄仙姣.浅谈网络安全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尽管信息技术教育和传统教育均可以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而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实质上来看,两者的差别任然普遍存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新的知识,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学内容看,信息技术教育对于教学内容没有限制,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特长可以得到发挥。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教育需要通过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计算机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结合,教师仅仅只是起到了辅助和铺垫的作用,而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到、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教育中很少重视学生个体特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
二、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一)教学时空的延伸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面对面的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通信工具,异步或同步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资源的共享
Internet的应用可以是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传到网上去,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分享资料、交流心得,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名师”不再是小集体的“名师”。
(三)教学手段的交互性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实时交互,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和时间的选择,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很有帮助。
(四)教学媒体的集成性
教学媒体不再仅仅是粉笔和黑板之类的原始教具,而是将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处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初中信息化教育主要是培养兴趣为主,避免过于深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商务、无纸化办公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使得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也就成了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然而在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由于高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区差异性比较大,加上个体之间良莠不齐,先天资历和后天条件各不相同,故而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显然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故而在高职计算机应用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将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在内,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所以需要在高职计算机应用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的课堂教学应用
分层教学法自古就有,当初孔子广收学子,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所长就是分层次教学的典型事例。分层教学法是以学生当前基本状态为基础,包括知识基础、个人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分层,老师根据分层结果对学生有针对性地以不同的教学标准进行分层教学,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学,各有所长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方法。然而由于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情感相对敏感,所以在实施分层的时候一定要设定严格缜密的分层规则,并在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调查之后才能进行分层,决不能凭任课老师一己之私、主观臆断,以避免由于分层方法不当而引起学生反感,为学习先丧失兴趣而适得其反。此外,由于学生个人后天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学生分层决不能一成不变,且分层期限不宜过长,要随着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推进,根据学生们当前的知识掌握程度而都弹性变换。同时,分成初期要富有人性化,在一定的原则内要积极遵循学生们的主观意愿,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小团体,有益于计算机应用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
2.1 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关键的一步,只有分层合理,后面的教学分层才能顺利实施。在分层之前,老师要对血神进行认真调查,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应用程度,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情况,上网冲浪等,以及初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情况等,而后通过计算机应用理论考核和上级操作考核来对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情况做深入的了解。最后老师根据了解的学生基本情况和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并听取学生们的分层主管意愿为辅助,对学生们完成基本分层,包括a层、b层、c层。其中a层学生为对计算机应用比较了解且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的一次;b层为对计算机应用有了解、操作一般的学生;c层为对计算机应用没有了解的学生。
2.2 教学分层
计算机应用分层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学分层,其中包括了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其能逐步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a层学生目标为达到掌握教学大纲目标,并初步掌握教学大纲知识的外延;b层学生是尽量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大纲内要求的计算机应用知识;c层学生目标为尽量达到大纲要求的基础内容。而后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来完成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过程,a层学生由于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引导其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b层学生应该保持其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采用以做促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c层学生由于基础差,老师应该孜孜不倦地完成教学,加上手把手的个人演示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3 辅导分层
由于每层学生设定的目标不同,所以应该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来完成他们能力的培养。a层和b层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后的辅导上,老师应该采用引导的方式,只告诉他们解决方法,而后让他们以自己的方
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c层的学生应该以讲解为主,要耐心地为学生们解疑答惑。
3 总结
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学生基本情况为依据,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层次,而后设定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辅导方式来完成分层教学,最终使所有的学生有所学、有所长,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波,徐爱兵.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0(23)
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专业特色。
目前,我校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性差,并且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时安排等方面都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领域不一样,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程度也不同,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2)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地域和城乡的差异,发达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要比贫穷地区学生好,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要比农村学生好,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要比家境贫困的学生好。由于专业的差异,理工科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要比管理、经法和外语专业的学生好。
3) 教材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
教学内容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在社会得到应用。实际上,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中许多内容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课本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内容可能不是现实中最实用的知识。
4) 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创新意识差。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授课理念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没有学习兴趣,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1]。
2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结合专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不得不考虑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技能,为日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介绍一些基本的技能之外,还要设计符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2]。我们可以根据毕业就业方向的需要,让学生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和一些最新技术,建立起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一个“接口”,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工作。例如,针对不同专业的高年级,可以开设一些网络实用技术、计算机绘图和网页设计等课程。总之,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既有基础课的性质,又要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2.2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2]。按网络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将这门课的教学分为4个环节:一是自学教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选择自学,对教材归纳和总结,形成理解和认识;二是重点讲解,教师对课程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辅导,教师利用这个环节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网上复习,将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CAI课件和程序例题代码放在校园网上,学生通过上网浏览,进行复习提高;四是网上自测,学生调出题库中的习题自行测试,系统自动进行评分,以此来测验学习者对课程内容及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生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型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3]。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还给学生营造了创新的空间。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关键是设计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特点、兴趣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与速度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学习的需要[4]。例如,在指导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这种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教师可以在幻灯片设计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强调有专业特点的制作要求,对于艺术和动画专业的学生,则可在内容和版面要求方面提出比其他专业学生更高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弹性教学。
3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3.1培养自学和创新能力
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全校积极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短期竞赛和长期研究两种形式,短期竞赛就是在学生完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开展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竞赛,例如微机组装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等;长期研究就是选拔一些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参加计算机协会、足球机器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等科研活动。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长期的研究小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3.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合作精神,设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协作完成,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设计出适合协作学习的“任务”。这可通过以下3方面来进行:
1)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来分组,组内一般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或者熟悉不同应用软件的学生搭配。
2) 设计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任务,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带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3项任务:上网查找有关人生合理规划的资料,应用Word制作一份人生规划的专题报纸;应用PowerPoint制作《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演示文稿;应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
3) 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等形式实现多向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和合作,然后进行集体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团队合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4结语
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积极关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向,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重视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旭生,郭颂. 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 教改纵横,2009(2):55-57.
[2] 冯博琴,张龙.迈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高度[J]. 中国大学教学,2009(4):8-11.
[3] 樊明智. 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140-141.
[4] 袁驷. 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0(1):41-43.
Exploration abou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Cultural Base for Non-Computer Major
ZHAO Ji, WANG Jie, YANG Kai, ZHANG Yuan-yuan
[作者简介]刘建荣(1974-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与教务教学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33-02
计算机这门综合性的科学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又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基础更是实践性非常强,做好计算机基础实践性教学将极大培养学生的工作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计算机基础实践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1.计算机基础的现状。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公共课程,在培养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北省高校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修读人数209907人,2009、2010年计算机一级考试两次考试通过总人数165289人,未通过人数44618人,全省平均通过率为76.70%。河北省高校2009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修读人数217943人,2010、2011年计算机一级考试两次总通过人数167718人,未通过人数50225人,学生全省平均通过率为72.88%。没有通过的学生大多是高职的学生。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
2.客观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不错,很早就买了台式电脑或笔记本,计算机应用起步就早,水平相对就较高;还有一些学生是从中等职业学校考试升学上来的,在中职阶段已学习了较多的计算机知识,一部分已通过了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在初中、高中学过一些基础知识,但也只是一点点,现在几乎是计算机盲。当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既浪费了部分计算机水平较高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所学内容,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培养计算机基础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略
1.明确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注重实践、强调应用,但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教学,要具有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可协调发展,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知道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计算机是获取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21世纪,不懂计算机就等于“文盲”。二是,教师备课不仅要掌握教材,还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高职学生不久都将走上各种工作岗位,面临社会多种多样的压力,他们更想学到对将来就业或深造有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认为所学内容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真正对他们有用,他们才会有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传授给学生就业急需的,在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对个人发展有益的东西。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实用性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做到:一是从应用性出发,面向工作岗位;二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拓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基础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主要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在初中或高中有所了解,对传统的讲解方式有的已经厌倦,因此,非常有必要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只有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内容,他们才会有强烈的兴趣。比如可以采取“蹦一蹦”的原则,对教学内容适当加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学到的知识,才有挑战性。坚持把握好拔高原则,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度要适当,难度过大的话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握教材内容,还要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另外还要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现代的搜索手段来服务于工作和生活。还要教导学生能够在参差不齐的网络背景下,明辨是非,不沉迷于网络,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3.真正发挥省一级考试的作用,以考促练。在上课时以省一级考试为载体来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的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与学的每个步骤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制约的。省一级考试的分数是客观的,任课教师不能够改变,完全由学生自己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不得半点侥幸。
省一级考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平行班级的成绩的比较,就形成了良性的竞争环境。考试的内容覆盖面广,深度难易适中,题量较大,这就要求平时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教材,知识掌握牢固,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较高,应试心理素质强。经过多年的考试,省一级考试的信誉已经得到了认可。因此,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针对省一级考试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能够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以考促学、以学带考的教学目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的过程中组考监考人员更要严格执考,严格考试纪律,严禁抄袭、作弊、替考等行为的发生,杜绝考试中任何舞弊现象的发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形成良好的考试环境,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上下级学生的言传身教,形成整个学校的良好学风。
笔者认为教师课前备课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大纲牢牢掌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指出:应该坚持以广度为主的原则,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掌握计算机一些相关内容。该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概念、Windows基本操作、文字排版、数据处理、课件制作和网络知识,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达到计算机一级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当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在积极的状态,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个别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扮演教师角色。把班里同学分成若干组,成绩好的同学可以辅导差一点的同学。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氛围,也使同学间形成了竞争协作的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更应该熟悉教材,熟练考题,能够总结出近几年和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尤其是一些难题和不常出现的题,更应该及时给学生讲解。和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题,要设置情境,让学生来解决,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对于一些容易做错的题,教师可以有意叫一个学生来做,如果做对了,可以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做错了,可以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不要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计算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实际操作的学科,计算机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我们采用的是开放式的考试练习系统,这个系统针对考试大纲设置了7个练习模块,每个模块有9套题,每套题100分。在每套练习题中都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考生目录下作答。这既要求学生的熟练程度,又要求其准确度。
5.引用实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时,教师应多举一些与实际密切相关的例子。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时,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份成绩单,其中可以插入漂亮的图案,从而练习图文混排的内容;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可以自己喜欢的地方为题,制作演示文稿,运用各种切换方式和动作按钮,设置放映机效果,然后在全班进行演示介绍;学习网页制作时,制作简单的个人主页;学习网络和电子邮件时,让学生自主到网上查找有用的学习素材,建立自己的邮箱,申请QQ号码,成立QQ群,班长作为管理员,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有什么事情在群里进行沟通。
经过这样巧妙的教与学,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也变得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努力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各种困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计算机基础实践性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及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生活的紧密联系。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学生个人素质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清洪.论高职生计算机基础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遵循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的总体教育理念,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地讲解。该课程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上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让每位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是我们每个计算机教师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在2011~2012年上学期执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们的一项日常教学工作,打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和首要目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我们计算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尤为注意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举例如下:在讲解Word 2010中的作品制作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日常实际生活,初步构想自己怎样通过一份电子小报来做自我介绍。先在制作小报的说明中提出具体的内容要求、详细的格式安排,接着,补充说明作品在制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及其应采用的方法。同学们在经过几分钟的认真思考后,笔者先用大屏幕展示几份相关的优秀作品,然后要求同学们自行通过互联网寻找另外优秀的word作品展示,以使他们对自己将要进行的创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制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期待。笔者紧紧抓住这个机会,鼓励他们“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做出比观看的优秀作品更加精美的作品。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进行学习,学习更为主动和自觉,去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去获得丰收的喜悦,去赢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和信心。
二、建立互助分组教学,组织学生讨论
互助分组是解决学生之间学习差距的一个很好的组织方式。首先笔者依照此前实际情况,采用学生个人愿望和学生推选等方式,有目标地选择一些相对优秀的同学作为小组长。接着采用“优差结合和自由分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分组,每组4~6人。小组长作为老师的帮手,主要任务是:组织小组内各个成员思考、分析、讨论该模块的任务要求,归纳总结出所涉及的知识,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自己选择或由小组长分配具体任务;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小组长也无法解决的,再由老师帮忙解决;最后通过该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每个学生对此模块知识的充分掌握。各小组任务完成后,既要考察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是否充分完成,还要考察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情况。只有每个成员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这个小组才算获得通过,小组长才能获得相应的表彰。如此,不但发挥了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促进了小组内成员的协作学习,加强了团结互助,促进了和谐,同时也减轻了我的负担,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教会学生编辑排版文章、处理表格、制作ppt、网络应用等,学生往往觉得很有用、很有趣。我便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学习过程共同探讨:利用计算机可以做一些什么事?
三、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重视课外活动
结合实用需求,讲解课本外的计算机知识。比如,在介绍到主机时,给学生讲解主机背后接口知识(如键盘、鼠标、USB等接口),并打开主机箱,让学生认识机箱内部的硬件,还讲解一些简单的电脑维修知识以及如何安装系统等,以帮助他们解决自家或朋友、邻居家的电脑小故障。在讲到网络应用时,教学生下载手机铃声、音乐、图片等。
笔者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校沟通,开放微机室,来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此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协会,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还有,在课外活动课中通过对课本以外的知识学习或对书本知识细化,再加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争取更大进步
2教学改革措施
2.1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积极引导、面向实用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和任务来驱动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做成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行讨论,再随机提问各组,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教师给出答案,对同类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做出归纳总结。这种方法既能解决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的问题,带动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激发他们对上机操作的兴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前,将下一次课堂教学内容公布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前去练习,寻找答案,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提前肯花时间在研究计算机操作上,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对上次课堂教学内容的练习,第二环节是下次课堂内容的练习和查找。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每个人的问题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在小组中询问,小组中也不能解决的,再问老师,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就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大家积极向学,不甘落后。另外,计算机基础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机房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以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学校应主动创造多元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建立师生互动性的教学网站,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和答疑解难。
2.3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手段。考核的重心放在实际应用能力上,促使学生重视基础应用能力的掌握。因此建议考教分离,采用机试形式,即建立网络平台,因在平台上由题库随机出题,同时考试,且每个学生的题目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必须自己掌握操作,独立完成。这就避免了相互复制粘贴、作弊等,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合理。虽然考核方式只是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对促进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9-02
一、引言
当代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高校学子们,更应该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首先,必须认真抓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一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者;与此同时,还必须突出抓好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
早在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就有人提出了“计算机文化”教育的观念。人们已经愈来愈明显地认识到,不掌握计算机文化是新时代的文盲;计算机使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所从事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尺度。对于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计算机的作用已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各学科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本身,还是为了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水平打好基础。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这不仅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也是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在认真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时代特点和作用,总结近年来计算机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其一就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重点在人才的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软、硬件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的初步使用等内容。学生应掌握怎样使用、管理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要使学生广泛树立“计算机意识”,提高他们对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要随着中等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课程。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在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存在人文教育欠缺,很容易导致学生成为计算机技术全面而对社会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出现计算机犯罪的极端现象。所以,重视计算机教育的人文性,是对学生负责的行为。
(二)对课程与内容安排不合理。计算机所涉及的知识系统庞大,高校的学生有文科、理科、工科之分,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教学并没有正确区分学生的类别,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需要,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仅仅为了在就业时能够有一个计算机能力的证书,而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另外,有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全结束后再进行上机操作,造成以前的学习内容已经遗忘而难以达到实验课程的目标。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还停留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阶段,完全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讲授,没有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师资力量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初入高校时存在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学习基本都是应试性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填鸭式教学法,采用的是题海战术,强调的是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等等,一切都以教师为主体,所教即所学,所学范围很少有超越所教范围。虽然所学知识面很广,基础内容丰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容易抹杀学生的创作性、独立性和个性,从而产生负面效应,如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不感兴趣,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自学能力等等。而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要求就不在以固定的考纲为限制,虽然有基本的范围,但各大学所设专业都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进行变化,这也说明了学生应该具有时刻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若仍以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很难融入社会工作,所以学生会“学”比学生学了什么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此,笔者以计算机基础操作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了一些改良。
(一)“教”与“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摸清班里学生的基础情况,为以后的任务式教学法提供前提。课程前半部分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让学生了解自己要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之后逐步运用任务式教学法,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难点不易超过两个,但要有一定的工作量,不宜繁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和了解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而训练学生掌握如何去“学”。对于基础较差学生应仔细讲解所需知识点,而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任务,为避免学生有抄袭现象出现应在学习过程中插入测试环节,既监督学生学习又时刻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但由于个别学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相当薄弱,此时应给与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帮助,如开展双休日工程,降低任务难度或安排基础较好学生的帮带工作等。
(二)“练”:常规要求下的“练”指的是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巩固性学习,一旦该课程结束学生就再不会想到去练习,因而所学内容很快生疏甚至遗忘。为此,笔者特意设计了这一“练”的环节,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要求学生进行就“加练”。根据该课程的成绩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完成定向任务。分组式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学习者的个人独特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不能替学生指定学习目标,而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对目标的制定,教师应只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助学生了解目标包括的大致范围及具体应到的深度。教师同样不能参与目标的管理和成果评价,一切活动应均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师只能在方向和内容上予以关注,给出建议,不能强加干涉。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分组教学的具体实施一直影响着分组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按照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在教学中,对小组的分类标准可按如下两种进行:第一类按成绩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所反映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优、良、有待提高三种组类。第二类按接受能力分组。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在学习网页、网络技术方面能力强,有的学生则在学习编程技术方面能力强,因此,根据同一能力类里能力的大小和其发展速度分组。开展分组训练目的仍是巩固所学知识,但更强调学习方法(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如图1。
四、分组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设计分组方案。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教学分组方案是否顾及学生的差异以及分组教学的可操作性。同时,教师在设计课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分组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小组内的相互学习。
(二)设置合理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目标反映教学统一的要求和基本标准;个性目标反映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特长的发挥。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评价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兴趣和进步情况,真正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同学在鼓励中提高能力,获得自信。
(三)注意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了解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图1 教学改革方案图
五、结论
总之,计算机急促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工作中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探索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来武装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开放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实用性原则
开放教育和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不同,因此开放教育计算机的教学更应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合理设置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该课程是以计算机基本原理和计算机基础应用为主的课程设置特点,设置合适的课时以保证讲述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时应当集中注意力等。还有,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实施自主学习策略应当注意要坚持实用性原则。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极其不合理,有的甚至还是以讲授传统的OFFICE的3大软件为主,忽略了网络基础知识,忽略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将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应用到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因此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当对专业口径进行适当拓宽,结合学生的实际条件来对课程和实验进行合理设置,注重实用课程的开设和实验实践,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其计算机的应用水平。
(2)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在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中,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使信息资源得以全面调动,进而调动起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在对较为混乱无序的信息进行处理时能明确其性质、范围,进而实现对其的分析、管理分类,之后再对信息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新问题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于开放教育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处于分离状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开放教育中具有充分的自,能够自由地进行思维的创新和发散。另一方面,要重视在开放教育中同伴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以组成小组,使得各组员之间开展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等,也便于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分配,随着组员之间交流沟通能力的加强,学生自学实践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4)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便捷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通过网络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的探索性学习,然后让学生对每一章节的个人心得体会进行总结,由教师进行学习评价,将形成性练习和论坛相结合,不仅增加了知识容量,提高课程效率,还梳理了教学中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