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06:49: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刺激,所以要想发挥出创新精神的影响作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入手,积极探索激发创新精神的措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辅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只有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并在自觉对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进行挖掘,启发学困生提问和质疑,才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从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1.鼓励质疑,敢于创新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质疑是创造力之母。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是都爱问个为什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的积极性。语文教学中,鼓励学困生大胆设疑,勇敢提问,且让他们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他们敢于求索的精神。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学习学生困难质疑:桂林的山是怎样的?桂林的水是怎样的?教学《船长》一课时,学困生提问:谁是船长?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虽然这问题看似很简单,可对于一个学困生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们懂得对课文“质疑”,作为教师又给他们增加一些难度,让他们去读课文,在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他们会觉得有很大的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2.引导观察,激发创新
思维与观察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将思维作为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困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认识外部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教师启迪学困生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的特点,才能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终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看图识字、看图学文,有些课文还有插图,就针对课文这些特殊的设计,引导学困生思考、想象,训练他们用词句,把自己观察到的表达出來,发挥语言在想象中的调节和表现作用。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文时,先引导学生困难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继而启发学生想象:秋天的山野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变得怎样了?为什么说秋天的山野是勤劳的人们画出的图画?借助这样的问题打开学困生的想象之门,驰骋于想象的王国。借助图画激发学困生的想象,呈现在他们头脑中不仅是画面上的形象,而且透过画面感受到画中之情,画外之音,学困生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能力由此得到锻炼和发展。学了《黄山奇石》一文后,提问学困生:黄山奇石的形状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之外,你还想到还想到哪些形状?让他们想一想,说一说,这样不仅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还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无穷。
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发展创新能力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充分调动和挖掘学困生的内在潜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1.激发想象,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创见。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可见,培养学困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困生的想象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如教学《爱之链》一文,我让学生续写“当乔依醒来后......”,有位学困生写道:“当乔依醒来后,他的妻子就坐在他的身边,把老妇人在店里吃饭留下一些钱的事告诉了乔依。乔依一听,立刻做起来,对自己的夫人说‘亲爱的,我们虽然穷,但人穷志不穷,老妇人的钱我们不能收’......”,还有很多学困生能写出许多富有人生道理的话。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的“空白处”,巧设问题,为学困生展开想象,给课文“补白”。再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首诗歌后,让学困生模仿第二到第六节诗的格式再写一两节诗歌,这样的教学,可以发展学困生的创新能力,又可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2.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发展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无错原则。让每一位学困生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经过一番思考,毫无顾忌的托盘而出。即使学习困难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错误的,老师也对其参与加以赞扬,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创新的火种。语文课上,学生经常会对一个问题争个面红耳赤,此时,所有的学困生也都参与了其中,教师在这时要多关注他们,哪怕送给他们一个赞扬的眼神,都是给他们极大的鼓舞。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所以,关注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老师共同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表扬、引导学困生,让他们找到学习的目标,使他们各方面的素养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在过去就普及众多的民众,而且在当代素质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也十分有益。深入学习并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必将使今天的素质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施,人们逐渐对素质教育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直至今天,对素质教育的评定仍然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从而造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产生不同的效果。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也是评价教育的一种方式。拿什么来对比素质教育的高低程度呢?这又是摆在现实中的一个难题。而陶行知先生为了全面地评价教育的标准,他在吸收各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现实思想为主要评断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现实生活,认为实现对教育全面评定的标准应该是有强壮的体魄,勤劳的双手,科学发达的头脑,对艺术的兴趣以及拥有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想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就要拥有强壮的体魄。教育和生活也是相同的,健康的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想要提高劳动和生活的效率与质量要有科学的头脑才是关键。艺术的兴趣则是能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欢乐;改造社会的精神则是要求不管是哪个人这种精神都要从小开始培养,让它成为人生前进的动力以及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教育中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就需要不断的动力来支撑,这对当前素质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评价标准制订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理论与方法体系都是以生活教育为基础的
以生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价值观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如果想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法和系统进行辅助。他所认为的生活教育,就是在教育中不断地融入生活,达到教育和实践相统一的目的。
传统的教育往往都是为了升学,它没有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脱离了生活和社会的需要,真正的素质教育也没有体现,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成为只会念死书的机器。心灵无法得到释放,不利于个体在未来社会健康地生存,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生活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活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脱离个体和生活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教学规律,实践要和教育内容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有效运用教育内容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抛弃应试教育带给个体存在的危害。
首先,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教育都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存的弊端。如果在现行的教育中没有将改造社会这种精神有效地融合进去,那么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局限了自身在社会的发展。用传统教育去谈素质教育,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受教育期间他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都没有得到体现,是没有意义的教育。
其次,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如果学校在实现素质教育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消除掉以往那种对社会有芥蒂的心理,如果教育不懂得社会的需求那就是无效的教育。为社会真正的服务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唯一目标。
第三,传统的教育总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书中的内容,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所传授给学生的教育方法是具有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教与学,学与做像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一不可,三者也是统一的关系。生活中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让学生能独立面对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是唯一检验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准,不能只靠一纸文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教育既注意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同时也十分注重全民性、终身性。
三、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标准以及以生活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孜孜追求的良苦用心。我从事小学教育多年,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学生正处在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其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对孩子过度溺爱,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其今后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均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陶行知先生提到,成功的素质教育需具备艺术的兴趣,要懂得学会爱,爱身边的人,爱社会,才能让整个社会充满真善美。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陶行知提出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是我十分欣赏的。身为教育一线的我们,应该大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关心学生,在细节中去关心学生的成长,这是奉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素质时,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建立发自内心的爱,因为只有从内心去爱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在被爱的同时,学会爱别人,学会与人分享,并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
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我践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基础。我总是鼓励学生回家后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递递拖鞋、洗洗脚、刷刷碗等。尽管这些都是小事情,但是我认为,教育就是这样,生活中每个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学生素质提升的基石。爱别人,才懂得被爱的幸福。只有真正体会到别人的爱,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爱。课间,我喜欢与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并要求学生轮流做母鸡,同时,鼓励做母鸡的学生尽量减少小鸡的伤亡。“母鸡”需要学会爱。生活中,爱和被爱不可能一直固定不变。因此,轮流做母鸡就是让学生懂得学会爱别人。
随着我对陶行知“爱满天下”等教育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我将“爱满天下”教育理念引入我的音乐课堂。每次上课时,都会帮助学生做一个简短的发声练习,打开口腔,帮助学生更好地唱歌。素质教育不仅是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更需要学生去爱整个社会,接纳社会,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发声练习时,我要求学生面带微笑,学生们称这个为爱的发声练习。学生的歌声就像大片绿油油的草原,而他们的微笑就恰似隐藏在草间的小红花,既让人新奇,也更让人在心底深处平添了许多暖意。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一直激励着我们。献身于教育的教师们,肩上责任很重,我们不敢消极怠工,也不能忘乎所以,可以做的只能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内涵,给予学生更多,教会学生更多,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素质。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当代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础。他提出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标准以及以生活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体系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中西教育思想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一)乡土文化背景。陶行知博大的儒学底蕴、徽州独有的厚重文化是在他特有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侵染下孕育的。陶行知父亲曾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晚清秀才,母亲勤俭持家、好学求真,因为生活条件所限,陶行知的启蒙教育由他父亲在家中完成,但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熏陶,才培养出了陶行知毕生教育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乡徽州不仅仅是著名的徽商的故里,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传承千年,陶行知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徽州人学风极佳,这造就了陶行知治学的良好习惯;徽州人重视教育,注重从小抓起,这也深深影响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徽州人乡土观念很重,成功的商人往往回乡资助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成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徽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对陶行知将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的思想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政治经济背景。陶行知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均将改变落后状况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事业之上,陶行知正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这个时期中国采用旧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陶行知自身的求学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是无法“救国”的。唯有让教育走向大多数的平民,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才能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
(三)我国近代落后的幼儿教育现实。我国近代的幼儿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但是学习的内容、方式,不是照搬日本的幼儿教育,就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化渗透。民国以后,虽然政府提出要加强幼儿教育,但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国内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靠一些私人的资助和提倡,或是教会办学。后,新式教育开始在国内兴起,但是农村幼儿教育仍几乎为零。于是,陶行知提出并亲自实践建设中国的、平民的、乡土的、省钱的幼儿教育。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期。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幼儿教育法,都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关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并期待针对国内落后的教育状况,以“教育”实现救国。
(二)发展期。1926年开始,陶行知发表了多篇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这一时期的陶行知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开始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将女子幼儿教育和农村幼儿教育看做未来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加大对平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实践期。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立幼儿师范学院,并且在他的奔走努力下,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成立。陶行知强调要将生活材料用于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方法。后来在他以及一些幼儿教育先驱者的努力下,以陶行知具体鲜明幼儿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幼儿园纷纷建立,给当时的中国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生活教育理论上的,他认为学习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他批判传统教育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读书而读书。在语文教学中,他提倡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倡导“教学做合一”。[1]
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但这创造的萌芽却被传统教育扼杀了,因为语文教学没有根植在生活的舞台之上。因此他提出了针对传统教育的“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儿童的眼睛;二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三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巴;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学生创造能力时,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造精神。“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因此,教师要如其中所说,争做创造、开辟的教育家,做第一流的人物,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的沃土。
二、 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1.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语文教师明白,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
1.1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沟通,教学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的经验和范围,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时,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还原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如果脱离了生活背景去进行语文教学的话,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或实物,从而激活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生活信息组块。这样语文知识就通俗易懂了。
1.2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根据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新途径。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脑学习。所以,语文教师要构建“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跳出书本、跨出课堂、走出校园;学生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学社会生活知识,这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2.以创造论,构建创新教学观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号召,语文教学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在语文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六大解放”。
2.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小学课本中精心选用的课文中,有很多给小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往往会消耗学生想象的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多读,养成边读边想象的习惯。让学生自由地在想象王国中遨游,语文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语文知识是一样重要的。
2.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大脑使用比较多,而双手仅仅是举手而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的双手也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呢?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动起手来,往往能起到“ 它山之石可攻玉 ”的教学效果。
2.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儿童的眼睛是纯真的,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去伪求真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堂氛围,不能盲从教师,迷信教材。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老师的板书有错别字时,应该让他们大胆地提出。教师不能顾及自己的尊严去呵斥他们,应该对大胆提出错误的同学加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2]
2.4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的机会多了,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但课堂上学生问的机会并不多。有“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问的习惯。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2.4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扩大眼界
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囿干课堂,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来丰富语文知识。比如上语文实践活动课时,就应该让他们在大自然、在社会里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带领学生到街上、商店前的广告标语中找出错别字;带领学生去春游、秋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