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09-03 23:09: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论文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论文工作计划

篇1

(3) 课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4)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5) 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

(6) 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另附清单)

篇2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2.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3.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4.要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选题。

5.要根据研究方向及自己的基础和特点,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并与导师共同确定。

二.基本要求

1.查阅文献资料博士生一般不应少于50篇,硕士生一般不应少于30篇。

2.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开学初进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开学 初进行。

3.书写格式:

(1) 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

(2) 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进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问题

(3) 课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4)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5) 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

(6) 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另附清单)

篇3

1.对审计线索的作用

在传统的会计记账中均采用纸张的形式对各种会计资料进行登记及存储。审计人员通过对这些纸面信息的查阅搜集审计线索、完成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只需要将会计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就能完成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对于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讲,由于作为审计线索和凭证的原始数据经过了计算机的数据盘查和信息处理,从而大力加强了漏洞查找、查错、防弊等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对审计内容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环境十分复杂,使得审计内容相应改变。审计的顺利完成需要流程图及数据测试,而执行数据文件中主要依靠计算机软件的运行和审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等方面。

3.对审计人才的作用

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审计基础性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及会计处理系统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部门应该兼具审计人才、计算机人才、系统分析人才、系统操作人才等复合型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建议

1.不断健全审计准则和标准

“无规矩不成方圆”,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审计制度的约束。时展变化快,旧的审计准则难以满足新形势的会计需求。因而不断健全相关审计制度势在必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设计过程中对审计线索的保留和存储也极为重要。例如: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应该详细记录并保留下来;系统中的某些暂存文件,超过一定时间段后就应该立即处理;对于审计需要的文件,应及时进行备份等。

2.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

会计电算化以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作为衡量标准。基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不仅审计中要对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考虑周全,还要重视对系统设计、开发阶段的审计。通过对事前、事中审计的落实,有利于协调审计与会计职能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审计人员应该进行软件开发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对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监督。保证审计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之间的协调性。事前和事中审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是否严格按照相关开发控制标准进行整个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信息提供的管理制度和安全保密措施是否健全;信息系统是否建立了及时防止会计人员对信息有意的舞弊或偶然失误情况下的相应措施;信息系统的操作是否实用合理、功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用户管理及数据处理的要求;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流程应该与我国会计纪律、法规的规定相符合等。

3.培养复合型财务审计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审计工作的开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审计、财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当下,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软件操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培养,促使审计人员能够熟悉会计电算化的环境,快速、准确的进行信息查阅、提取、审核,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学校方面应该注重复合型财务审计人才的培养,在会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日常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入计算机内容的教学,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篇4

1.2教学内容设置职业的典型项目是基于工程过程化的具体环节,又称职业行动领域,反应该工作的内容、流程及相关职业标准。项目选定标准:项目是园林招投标工作实际发生的,且在行业内有代表性的;选取项目在难度上不能太大,且是企业投标环节经常发生的;项目能包含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因此,教学内容设置3个项目,分别是园林绿化种植工程预算书编制、园林铺装及园桥工程预算书编制、园林景观工程预算书编制。每个项目贯穿以上五大知识专题(表1),分别是预算定额的使用、定额子目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清单设置、清单计价、造价软件操作及编写园林工程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

1.3教学内容突破教学内容中强化了工程造价软件操作、定额合理套用和费用调整(政策)。在投标过程中,经济标编制是整个投标工作的重点,在每个项目里,设置有招标文件、施工图等方面的工程条件,项目难度上逐渐提高,基本覆盖园林行业招标的单位工程范围,从招标文件为出发点,研究招标文件—施工图识读—费用文件熟悉—定额选用—人、材、机单价调整—费率调整—预算书打印及电子刻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覆盖投标环节中的各个工作,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使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2课程目标及情景实施创新

以“基于工程过程项目”为主线,项目分解、策划,实行“教、学、做、评”有机结合。具体情景按照“任务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分解任务编制开标评价”的模式,分层次逐步消化知识点。项目尽力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以小组为单位组建投标单位,依据招投标流程创设情景式教学,具体内容见表2。

3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

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教学环节互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3年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园林工程预算课程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实景参观教学“园林工程预算”现场教学环节可以解决学生对景观构成不清楚问题,景观现场成品教学讲解有的放矢,重点讲解景观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工程量计算要求,让学生与公司预算员、施工人员进行交流,参观当地的开标会过程及现场。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园林预算基础识图、工程量计算及招投标流程。

3.2研讨式和调查式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由各个小组查阅、探讨得出问题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另外,园林工程预算中材料价格直接影响工程总造价,可由学生独立实施一种贴近现实的调查询价活动。例如,在石材认价方面,教师要求调查各种石材市场价,各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到石材市场去了解收集材料的信息及相关价格,然后按照材料类型、规格收集材料市场价和异性加工费等,进行归纳整理后分组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相关园林工程主要材料市场价,并为将来进行施工预算及成本分析奠定基础。

3.3模拟教学法教学过程采用模拟教学能让学生感受职业工作情景和氛围,主要通过开标会议形式完成相关项目考核及评价,在招标准备阶段,招标文件编制由招标小组完成,并完成工程控制价编制;在投标阶段,投标小组各自编制投标书,按照真实流程,签字并密封好递交招标组;在开标、评标和决标阶段,投标组宣布评标方法,开标、初步评审、详细评审并形成评标报告和评审投标书,并推荐中标小组,同时还与中标小组签订模拟园林工程施工承包合同。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们熟悉邀请招标和投标的程序及招投标过程相关法律规定。

4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已经具备从事园林工程预算相应的实际技能。但教学环节还有一些问题仍待改进。

篇5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其为重点,是因为搞好议论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为难点,是因为初中一、二年级教材里议论文篇目较少,到了初三,只有两个单元的议论文,如果照本宣科,就很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议论文的一般知识。近年来关于议论文的考试,重文本理解分析,轻文体常识记忆,部分教师对议论文教学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学起来满头雾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一、认识议论文

从表达观点、驳斥观点的角度看,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类型。立论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先驳斥对方的观点,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术语称谓,在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里都有不同的名字,比较容易混淆,需要加以区别。如“比喻”这种手法,在议论文中叫做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叫做比喻的修辞方法。再如“对比”这种手法,在议论文中叫做对比论证,在说明文中叫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记叙文中叫做对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术语和称谓的不同叫法,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和本文的文体联系起来,就不容易弄错。

二、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议论文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简洁。分析时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从逻辑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在注释什么是“敬”的时候说:“凡做一件事,将全部精神集中在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句话准确说明了“敬”的外延。做事全部精神投入,就是敬;做事心无旁骛,就是敬。从修辞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辩论说理为基本内容,晓之以理的文章体裁。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它占了初中课文的一定数量。议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名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衡量学生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通过议论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和人生,训练辩驳思维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写作,因此无论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对议论文的学习,除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外,还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写一些读后感,或针对某些事件、现象写一些一事一议的篇幅短小的议论性作文,将分析和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学习议论文的能力。

三、深入浅出,系统讲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全面了解议论文

轻文体常识记忆并不是不要讲文体常识。一种知识的学习,一项技术的掌握,都离不开对其基本常识的熟练掌握,熟练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如同学习汉语拼音要熟悉声母韵母,学习汉字书法要熟悉基本笔画、笔顺。这种熟悉不是记忆式的熟悉,而是眼见心应的直接反映。议论文教学也是一样,其基本知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般论证的方法(例证法、理证法、对比证法、比喻证法)等。再如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标题的一般形式等,也应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熟悉这些基本常识,不是靠讲解这些术语,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议论文的讲解中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就不是单靠课本中的几篇议论文的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找一些课外的议论文让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记忆,在阅读中掌握。

四、找准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所在。只有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中的论点一般是一个陈述句或判断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何辨析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呢?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真正所指,其次要掌握其表现形式。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是相对分论点而言的。在没有分论点的论文中,论点与中心论点是一致的,在有分论点的议论文中,论点与分论点不同。中心论点起统率分论点的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议论文中中心论点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指示型,即在文中明确标出中心论点,我们较容易看出来。另一种则是蕴含型的,即无明确所指,表述又不集中,而是作者把自己的观点蕴含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当中。对于前者只要明确文中论点的指示位置即可顺利找到中心论点,论点常出现的位置:有的文题(标题)就是论点;有的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的则在文尾,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收篇得出结论;文中,作者在展开议论后才提出中心论点。对于蕴含型的论点,则要经过仔细阅读,归纳段意、层意之后才能概括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五、初中生怕写议论文的探究

篇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有待完善。虽然,在近几年的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相关的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具体认识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最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兴技术,我们必须要严格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才能将其顺利普及,并创造更多的效益。现如今,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深入到会计工作中,但是,部分企业就是随波逐流的,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盲目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不能将其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可以给企业提供完善的数据库系统,让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精确完善,但是,许多企业只是表象地认为它只是代替手工记账的一种方式,这样,企业就不会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发展目标等运用会计电算化,这对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是非常不利的。

(二)企业中财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步发展,对于财会工作人员也有了相关计算机知识、财会软件等的要求。但是,在会计工作的这个行业中,工作经验是企业非常重视的,对于有经验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会计电算化对于他们来说,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年来说,他们更了解计算机知识,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他们的会计经验就会稍逊一点了。这种状况也是企业在普及会计电算化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对策。

(三)会计电算化的有关软件有待完善。在目前,设计会计软件的工程师对会计专业知识的了解还是不够完善,导致所设计的会计软件缺乏一定的通用性,这会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效率,有时也可能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另外,部分财会软件也会缺少必要的安全性、保密性等,以至于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时可能会导致企业的信息外泄等危险,这对企业普及会计电算化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的对策

要想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普及会计电算化是比较有效的途径,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会计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探索相关对策来解决普及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强化企业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要想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普及会计电算化,首先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的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所有功能、作用等,才能有规划地将其运用起来,也能有效引导更多的人全面认识并使用。

篇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县文化馆是社会群众文化的基层单位,是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场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终身学习的一个学校。广大人民群众由于自身各种条件的不同,对文化生活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需要、爱好和选择。因此县文化馆应当坚持多样原则,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才乐于参与,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蓬勃持久地开展起来。

一、县级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现状

县文化馆在县城、乡镇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一般包括举办展览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活动以及举办培训班等。近几年来这些活动的规模、次数、质量都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从这些活动的发展趋势上来看,不仅呈递增态势,而且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春节文化活动是每年参加人数最多、受众面最广的一项文化活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都有一些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县城里彩灯齐亮,公园里还有灯谜晚会,灯展、小曲演唱,为节日营造温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各个重要节庆日期间,比如国庆节、春节、元宵节等,各种文艺演出层出不穷,比赛时有举办,这种演出浓厚的现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阵容大,水平高,深受城乡群众欢迎,是老百姓近距离欣赏现代文艺演出的难得机会。

(二)新农村文化墙逐渐成为农村特有的文化景观,是农民受众面最大的、教育意义较好的文化载体。固始县各个乡镇均在新农村显耀的地方绘制了彩画、广告画、政策宣传。农村的文化墙较好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美化了农村的环境,为农村天然的自然风光增添了艺术元素,为农民道德建设、陶冶性情、提高素质发挥了直接作用。

二、县级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是文广新局的一个部门,是县政府下属的的一个公益性的事业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县文化馆的发展速度不是特别快,县文化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方式、内容较为单一

我县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组织方式单一,缺乏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文广新局其他部门的合作,仅靠文化部门单枪匹马搞群众文化活动,收效甚微。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需要各单位、各阶层广泛参与,用各种方式兴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是我们各级领导和文化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

(二)人才队伍素质不强,结构有待优化

就目前我县文化馆人才队伍现状来看,第一学历偏低是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已是影响业务发展的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文化馆干部管理体制流通渠道不畅,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馆干部队伍老化,很难适应工作。专业人员队伍的重组和配置工作完善的不太到位。

(三)思想观念需进一步解放,工作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群众文化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创新,才能唤起人们的强烈美感。这些年我县文化馆在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中虽然也有创新,但创新的力度仍然不够,这些都会影响普通民众对群众文化的理解、认可、接受程度。

三、县级文化馆搞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对策

(一)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与内容

1.加强与文广新局其他部门合作,发挥群体优势。运用政府、新闻机构的力量开展群众文艺活动,让文化、教育、体育、企事业单位及社会方方面面文艺人才高度统一、协同作战,是一条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引领群众文艺活动的健康发展,还能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有关群众文艺活动,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锻炼文化队伍,培养文艺骨干,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县的人文优势和投资环境,一举多得。

2.e极发动广大群众全员参与。群众文化创作要讲求群众性,这是群众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群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个性与特征。群众文化与其它类型的文化存在着很大不同之处在于:群众文化更多的是侧重于人民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开发、自我娱乐等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求县文化馆高度重视全民参与,积极调动所有民众的参与热情,使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二)积极创造条件,注重专业队伍建设

文化馆是公益型的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馆工作的各种各类专业人员,他们工作的重任是把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落实到千家万户,而专业人员的素质,是文化馆建设和发展的助推力,决定着公益型文化活动的质量高低。因此,县文化馆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一支德艺双馨、业绩显著、爱岗敬业、敬业乐业的职工队伍,是搞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

第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经常性举办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班,提高专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与时俱进,为文化馆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做好准备。第二,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文化馆的职能仍然是以公益于广大群众。因此,文化馆在抓专业人员队伍业务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升华,从而提高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第三,要注重新老文化队伍的交替、传承与更新,注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让二者在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只有通过新老两代文化人的不断传承与创新,群众文化事业才会后继有人,群众文化活动才会大有可为。

(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创新是群众文艺活动的活力与源泉,同时也是文化馆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源不尽的动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一要创新活动内容,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结合县文化馆实际广泛开展既贴近百姓现实生活又富有现代气息的群众文艺活动;要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比如我县的花挑舞),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要创新活动载体,要以创建文明村镇、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群众运动会、科学技术讲座、劳动技能比武、计生保健知识宣传等为载体,积极做好群众文化活动,让我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10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众多的优秀文化,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虽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弘扬光大,但是文化工作仍然需要创新和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为文化工作带来活力。尤其是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当中,文化工作者要体现出自身价值,把握方向,加强文化传承及创新,义不容辞的承担文化创新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鲜血。

一、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足,于是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至关重要,其中群众文化在文化工作中体现出较为独特的作用,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有效提高群众的自身素养,从而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群众文化作为基础文化工作的重点,创造性地参与和开展社会性文化活动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创新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许多历史悠久,深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所以能形成传统,相沿成习,世代相传,就是靠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继承和弘扬。群众文化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总是不断地衍生和发展新的活动形式。长山子镇素有“花儿之乡”的美称,顾名思义长山子镇具有“花儿”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长山子镇不忘推进文化创新,加快以“新疆花儿”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讴歌时代、反映现实生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出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疆花儿”精品,不断开创“新疆花儿”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

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近年来,长山子镇在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新疆花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长山子镇推陈出新,以个体为单位,在长山子镇马场湖村村民王秀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自治区级传承人)家中开办“花儿小院”,将“新疆花儿”传承下去,在弘扬民族文化,挖掘和继承民间文化遗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016年长山子镇将金穗苑小区绿地广场打造成“花儿大院”,以及长山子镇“丝路花儿苑”的建成,通过这些平台,搭建百姓舞台,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学唱、传唱“花儿”的平台,更为东西南北疆、区内外“花儿”文化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长山子镇在充分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一切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实现真正的文化创新。将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把“新疆花儿”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业当中,发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做大做强旅游品牌,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观赏旅游胜地,将“新疆花儿”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传承、继续弘扬光大,从而发挥“新疆花儿”在旅游产业中的主导作用,以此带动长山子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创新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在文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群众文化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要想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唯有在鞒写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文化创新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是提高文化经济效益、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促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丰富人们生活乐趣等。

文化创新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就要求在乡镇要下大力气协调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和工作机构,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文化工作队伍,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力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效益在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应当受到重视,而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开展是文化工作的基础,群众文化的创新和多样化才能够正确的引导文化工作的具体方向,确定更为广泛的发展道路,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更好地带动群众文化的传承。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更加多样化,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承方式的创新越来越多,不同的创新为群众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多的机会,增加了文化的传播途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在不断的创新,所以文化工作也要进行创新,才能够有机的结合文化的特征进行传承和发扬。

四、文化创新促进乡镇的发展

综合长山子镇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建设实际情况,长山子镇的文化传播既发扬了传统文化,又进行了文化传播的创新。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花儿之乡”的优势,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疆花儿”等精品活动,大大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兴趣,丰富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乐趣,带动了群众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乡镇的发展。

篇11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篇12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方向就是会计、出纳、审计、电算化操作员等。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算化课程的工作任务主要为账务处理业务、薪酬管理业务、固定资产管理业务、采购销售业务、编制报表任务等。通过对各项任务所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1.2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分析

从具体的工作过程出发,明确会计电算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备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灵活的应用所学技能,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举一反三的操作各种会计软件,最终成为一名应用型的优秀会计人才。

1.3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定位分析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定位于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通过真实的企业财务资料,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的一般工作流程进行会计核算,掌握必备的能力;第二,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整体框架,培养学生全面的处理电算化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各个岗位的职业需求的能力。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时候,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架,为学生搭建会计电算化的具体的工作框架,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处理一个相对简单的微型企业的各项会计电算化核算任务。

2会计电算化内容的具体开发

2.1会计电算化内容的选取

第一,从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选取根据来说。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具体职业行为的分析,确定会计电算化岗位所需的要求,进而确定出该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根据这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分析出相对应的岗位领域,并将这些岗位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安排学习内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在综合考虑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以及完成具体工作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课程内容的。整个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工作流程,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第二,从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工作内容集中于账务管理、出纳管理、报表编制、工作管理、往来业务管理等方面。为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求,也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在构建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三,从教学软件和案例的选择来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内容体现主要依靠教学软件的帮助,所以选择代表性和实用性强的软件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丰富。在选择主流软件的同时,还要引入真实的业务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使该课程真正的体现出会计职业的特色。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开发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要引入项目学习法,密切结合主流软件应用技术,在真实的企业背景资料情况下,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采用真实的财务资料,让学生按照具体的工作任务去完成每一项会计电算化工作,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并理解相应的工作原理。

2.3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载体

第一,从具体的教材和实训资料来说,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工作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内容分化到各个工作模块之中。通过模块学习强化专理论知识,锻炼职业能力,完善职业素养。第二,从网络资源来说,引入多媒体教学,构建互动式的学习网络。采取动态的资源库承载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共享网络资源。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模块化特点,采取真实的财务资料,并按照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运用案例分析和任务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方式和流程的方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建议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技能操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真实环境进行分组安排,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氛围,并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业务人员,如业务人员、出纳会计、审计会计、记账会计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掌握各个会计岗位职责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好地适应日后的会计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