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00:12: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上政治课思想汇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227-03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改革要做到行之有效、切实可行,必须落实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而且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体系的建设,突破口也应选择在“建”上。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需继续开展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并且要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统一。
(一)教与学的统一
一般地说,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既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还包括教学工作与教师自身学习的关系。要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个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目前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双主体论、单主体论以及主导主体论等。笔者以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不可能达成这一目标。但是,如果仅有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响应、参与,这种转化显然难以实现,这个目标也不可能达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思想认识的引导者,必须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是主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则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两者的统一,才能顺利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教与学的另一重要关系是教师的教与自身学习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实践的眼光、创新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知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掌握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客观分析现实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学者型的、研究型的理论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任。
(二)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本身既是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实践的产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才不断创新,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学习的原则,也是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和重要方法。但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状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我们一些教师对理论掌握得不深、不透,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联系实际;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一些教师只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理论性,而看不到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不善于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认真学习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教风,善于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并通过实际事例验证、说明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掌握,从而更加充分地认识理论的科学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坚持以下几点:一是要以时代的眼光、发展的观点看待理论;二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因势利导;三是对于当前人们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看似与理论相悖的现实情况,以及与我们所倡导的思想道德相违背的丑恶社会现象,做到不回避,敢于正面应对。如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问题,对腐败现象和社会道德滑坡问题的评价等等,要敢于触及,善于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三)知识传授与思想理论、观念品德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向大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知识,但这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终是要使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将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政治取向和思想品德的过程,即内化过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察其情,导其行,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以达到思想理论、观念品德内化的目标。也就是说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行动。围绕这一要求,要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把讲授、讨论、社会实践、演讲、辩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及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答卷式、论文式、思想汇报式、日常行为表现跟踪考评、课堂答辩等多种形式综合进行,既考核学生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情况,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平时表现,考核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考出实情、考出成效。总之,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更要让学生信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更要让学生真正认同并身体力行。
(四)主渠道与辅助渠道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抓住这个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最终是在人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道德的相互关系中,在校内外诸因素的综合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可见,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要受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实施学校教育影响的其中一种途径。除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外,学校还有许多其他辅助渠道,如其他课程的教学、学校的正式和非正式团体、各项管理活动等等。针对影响因素和教育渠道的多样性,学校应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视并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能只是一门心思放在课堂教学上,而应主动走出课堂,积极参与校内各种辅助渠道,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第二课堂,施加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开辟和参与以下途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渠道:开设相关选修课或讲座,与党群部门搞好配合组织指导学理论、学小组,与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配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兼做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等。这样不仅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长,而且能更广泛地接触学生,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和了解,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灵活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要力求灵活多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讲,原则性是根本、是前提,灵活性是方法、是保证。失去原则性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灵活性就会陷于教条、僵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遵循原则性,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严格按照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安排,认真落实好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强调灵活性,就是要大力倡导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学手段现代化,在教学中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原则性不强、灵活性不足的问题都还存在着。有的教师过于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教学游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敢离开教材半步,照本宣科,方法单一。这两种片面倾向都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收到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要避免的。
(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哲学范畴的两个命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教育目标统一性与学生个体差异性、教育方法普遍性与教育对象特殊性的矛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在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承认、尊重并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发展其个性,承认、尊重并鼓励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其教学个性。党性和个性关系,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特殊性是普遍性存在的基础,普遍性是特殊性存在的条件。说,党性和个性或者说特殊性和共性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抹杀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杀特殊性也就没有同一性”[2](rs4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党性,就是中央规定的四门新课各自普遍性的目标和教学要求,个性就是教与学的双方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创新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公民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的建立,人们个性意识的隆起和发展个性价值诉求必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反映,思想政治课理论的教育教学应当承认和尊重各种教学个性和学习个性的存在,鼓励和保障各种“创造性的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一、学生中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学校德育实效低的几种表现)
1.逆反心理: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二、切实有效地开展行为指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学生分清是非曲直,明白什么行为是不能做的,什么行为是必须做的。
教师开展的德性认知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智力的时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缘故,他们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行为和价值取向还处在比较盲目的状态,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要使行为指导有效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让学生懂得坚持真善美和反对假恶丑的道理。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人的道德认识有直接关系。良好的道德认识支配下的行为往往是正确、合理的;而错误道德认识产生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要注重疏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鼓励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使学生更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明确目标,反复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要遵循四个原则:(一)内容要具体。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内容具体、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避免口号式、成人化的倾向;(二)贴近实际。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的发展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抵制能力和批判能力;(三)内容要注意知行统一。不能道理讲得多,行为指导少,知行脱节,要抓养成教育;(四)内容要讲究层次。人的成长是有序的,那种突击性、运动式、一刀切的做法往往是“雨过地皮湿”,并未在学生身上扎根,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德育内容、空间和时间进行科学的序列安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性、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来的目标应当具体,有的放矢。
对初中学生,可针对其“心理断乳期”出现的性意识觉醒,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等心理特点,要以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制定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要求,并针对身边一个个日常行为、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活动为载体,把说教变成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
对于高中生,可针对其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这一过渡性的特点,就要侧重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爱国意识,培养文明待人的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训练可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不能单纯靠说教而形成的,只有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稳定的动力定型,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重视对“问题”学生的重新塑造。
“问题”学生主要是其行为习惯、个人态度、心理智力方面与正常学生存在差异,导致意志品质、道德规范、学习成绩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有耐心、有信心,有热情,循环渐进地开展工作,运用正负强化手段,帮助学生重塑自我。例如,我校专门设立了“问题”学生档案,制定了《违纪学生处罚条例》,加强对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要求“问题”学生每月写出思想汇报,说明自己有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帮助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针对学生进步情况,及时在全校通报表扬,鼓励学生转化。
行为指导应当渗透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诱导还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践行。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使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先从校内做起,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使学生在道德情境中得到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树立“四自”精神,即“人格自尊、处世自重、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习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言行与家庭的影响密切相关,教师应注意分析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分类分层次和家长进行"做合格家长"、"做孩子的朋友"、 "做老师的伙伴"的讨论,成立家长委员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更好地推进行为指导。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组织、有要求、有评价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沉默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智能并应用于实践,与社会同步发展。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使学校德育从教育者的行为控制、动机激励达到被教育者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最优化。
青少年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的素质,他们的行为,决定了祖国的明天。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性的大课题。从学生的行为指导入手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基本规律,也符合小平同志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求真务实和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两大原则,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作者简介
依据《监狱法》的规定,未成年犯管教所应该对未成年犯实施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但必须以教育改造为主。教育改造分为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即在监狱系统通常所说的“三大教育”或者“三课教育”,而法制教育属于思想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调查分析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离不开探讨分析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改造工作的整体发展状况与背景。近年来,有的监狱受功利主义以及过分严格的监管安全观的影响,在观念认识、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运作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监狱工作重心一直围绕着监管安全和生产劳动效益方面运转,使得教育改造罪犯成了“软指标”,①受到忽视和冷落。“当前监狱罪犯三课教育安排在每周三晚上或节假日期间进行。罪犯在白天参加了8-12个小时紧张的生产劳动后,晚上参加三课教育学习,精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根据司法部规定,罪犯三课教学时间,成年罪犯每年不少于500课时,未成年犯每年不少于1000课时。为了尽力争取完成三课教育课时数,罪犯大量的业余活动时间被占用,他们很有反感,学习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形下,《监狱法》所要求的三课教育在绝大多数监狱徒具形式,存在走过场、作假应付的现象,有的甚至连形式都没有,全凭造假。在思想教育上,主要采用几十年一贯制的集体大课教育,教条主义严重,枯燥无味,不能引起罪犯共鸣,不能触及罪犯灵魂。”②未成年犯管教所作为监狱系统的一员,自然也不会例外。由于深受成年犯监狱运作模式影响,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功能被不适当扩大化了,其管理体制、运行模式、考核机制与成年犯监狱基本一样,也是监狱、企业合一的混合体。“部分未成年犯管教所由于生产任务压力大,便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抓生产效益上,全力以赴组织未成年犯生产劳动成为主业,有时甚至昼夜加班加点劳动,势必导致与三课教育教学工作争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未成年犯受教育时间被挤占,休息时间无保障,单位将有限警力向管理和生产一线倾斜,多数教师下放到中队带工,致使教师配备少,三课教育开课少,到课率低,流于形式,远远达不到司法部所规定的人数和课时的要求。”③对此,近年来各地许多调查结果都有强烈的反映。湖南所:“部分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监狱体制改革后,在收支两条线的整体运行中并未真正减轻生产任务,因此,工学矛盾问题还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长期存在。除了部分发达地区外,未成年犯的半工半读大多出现因谋利性生产劳动而产生工学矛盾问题,甚至出现了为完成课时数而造虚假报表的情况。”④湖北所:“毫不讳言,长期以来主要受经济因素困扰,监狱重生产轻改造、重监管轻教育的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狱内办学工作出现了停滞、倒退的局面。本应以教育改造为主的未成年犯管教所也如此,许多单位陷于教育机构被撤并、教育工作人员被抽走、教育时间被压缩、教育资金被挪用、教育场地被挤占的窘境,致使狱内办学工作大打折扣,甚至名存实亡,教育改造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①新疆乌鲁木齐所:“近年来,各地未成年犯管教所虽然已经实行了监企分开,但由于财政经费保障不足,教育硬件跟不上,重劳动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试想,如果把主要精力用于组织未成年犯进行生产创收来弥补经费不足,甚至还为警察的奖金福利发愁,哪有精力来搞好教育改造工作。此外,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必要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以到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是难以发挥作用,直接制约着教育改造质量的提升。”②山东所:“为了发展生产,突出抓好经济效益,单位超负荷关押着大批已经成年的罪犯组织生产劳动,又由于监管安全压力大,经济创收任务重,在警力配备上势必向监管和生产方面倾斜,致使从事三课教育的警察越来越少,在押犯课堂化教育入学率仅占10%左右,远远达不到司法部规定的95%入学率的要求,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③未成年犯法制教育仅属于思想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体三课教育都如此不受重视的背景情形下,其更是务虚化、边缘化了。有的单位开展法制教育仅仅是应付上级对教育改造工作的检查要求,追求的是卷面及格率,喜欢走程序、讲排场。例如,有的采取请法律专家进监所作法制讲座,有的组织狱内法制宣传日,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有的则组织观看几次有关法制教育内容的电教片、幻灯片等,然后就利用图片编信息,作报道,表面上法制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就是通过一些讲排场的形式代替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由于平时忙于完成生产任务,而没有组织系统学习法制教育教材,但为了应付上级统考测试,便选拔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未成年犯,集中起来昼夜复习应试材料,表面上作业和考试卷工工整整、成绩喜人,造册归档,目的是顺利通过上级考查验收。对三课教育崇尚务虚,直接决定了把法制教育作为“软指标”检查考核。上级主管机关也明白,在当今以监管安全和生产效益为主的运作模式下,未成年犯法制教育不可能实现正规课堂化系统教学,也不可能完成上级下达的教学计划,因而对法制教育的检查考核便是重结果轻过程,重实物轻效果,只要法制教育课上了就行,作业有了就行,测试成绩多数合格就行,至于法制教育课是怎么上的、作业是怎么做的、考试是怎么考的也就无所谓了。
(二)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法制教育失之偏颇,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1.法制教育内容失之偏颇,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和单一性,缺乏内在连续性、系统性从实际需要和法理上来说,未成年犯法制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罪悔罪教育。依靠法律手段,以法律的威严和震慑力,促使未成年犯认罪悔罪,认识到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必要性。未成年犯只有在认罪悔罪的基础上,才能够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实现刑罚的目的。二是法制威严教育。主要包括法律的基本特征教育、犯罪的基本属性教育和刑罚执行目的的教育,特别突出法的强制性、权威性教育。三是公民常用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旨在提高法制素质,增强法制观念,遵守法律规范,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预防重新犯罪。但有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的法制教育,只是从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稳定的目的出发,围绕着未成年犯日常出现的违规违法问题或苗头而开展的“就事说法”的法制教育。例如,经常开展典型案例的专项法制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严防出现未成年犯脱逃、行凶、自杀、自伤自残事件,打架斗殴事件,暴力袭警事件,破坏生产事件,树立监所正气,目的就是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的稳定,实质上就是监规纪律教育活动。至于如何系统地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完成国家规定的公民普法教育的内容,如何增强未成年犯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培养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那就无所谓了。2.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目前,全国未成年犯法制教育尚缺乏统一、成套的适合其教育改造特点的教材。司法部为促进全国各地监狱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曾于2004年组织专家编写了《监狱服刑人员普法教育读本》的教材,并下发到全国各监狱统一施用。但该教育读本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缺乏说服力,缺乏生动有趣的贴近罪犯改造的案例。教材本身编写得较早,一些最新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现象无法在教材中体现,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劳动合同法》等,尤其是该教材基本上是针对成年罪犯的教育,很少顾及未成年犯的心理行为特点。例如,缺乏与未成年犯休戚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的教育。目前,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水平状况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低层次,管理不规范,结构松散。例如,学员不分文化层次一起学,采取上大课形式,基本上采用填鸭式封闭式教学,满足于上大课照抄照读、“一讲众听”,空洞说教,出现了层层搞应付,教师念教材、学员混时间的现象。不管什么内容,一概强行灌输。你不想学,我逼你学。而且形式单一,习惯于上课(包括开会)——法律知识作业(包括讨论)——考试(包括写思想汇报)三部曲式的刻板模式。教育标准不一、教学内容随意、课时无保障,空洞乏味的条款、苍白无力的说教,怎能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效果?可以说,长期以来,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没有多大改变,基本上处于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的地位,缺乏内在连续性、系统性,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实用性、单一性,仅是为了增强未成年犯遵守监规的意识,把维护监管稳定作为主要任务,尤其是忽视了法制教育所应遵循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与教育改造工作“培育合格社会人”的终极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限制了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制造了不少“监狱人”,有负社会的希望和历史的重托。
(三)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且素质有待提高
根据司法部规定要求,“未成年犯管教所应当配备符合国家规定学历的警察担任教师,按押犯数百分之四的比例配备。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禁止罪犯担任教师。”①据调查,有的未成年犯管教所配备的专职教师(警察),仅占在押犯总数的1.2%,远远达不到司法部规定的教师人数比例要求。目前,多数法制课教师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担任,或者由中队管教警察兼任,有的教师从来都没有专门进修过法律,自身的法律知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致使教育方法、内容、形式比较枯燥、呆板。近年来,许多有一定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纷纷离开了教学岗位,到中队去带工值班,为的是多挣一点奖金,或者政治上进步快一点。
(四)教育经费保障不足
据有关资料介绍,从2011年开始,山东省农村小学每生每年700元,初中每生每年900元,而未成年犯学员年人均拨款仅200余元,与社会上一般中小学的财力投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看出,未成年犯管教所要对未成年犯进行正规课堂化的三课教育,尤其是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目标,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导致一些必要的教学用具、教学资料难以购置。作为三课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制教育当然也不会例外。
二、原因剖析
(一)对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
在部分警察(包括领导)的主观意识中,把监管安全首位意识片面地理解为只要监管工作抓住安全稳定,不逃跑犯人,不发生凶杀,不出现监管、生产事故就行了,大多停留在“法制教育就是让犯人认罪悔罪,只要认罪服管了,不出现大的违规违纪,老老实实劳动就可以了”的感性认识上,不了解法制教育的原则、特征、内容和教学要求,热衷于制造吸引“眼球”的轰动效应,做表面文章,教育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久而久之,便造成法制教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忽视了教育改造的矫正与治本的作用,没有把法制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来对待。
(二)未成年犯管教所整体工作运作模式
与考核机制方面的问题导致法制教育被忽视和冷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受利益驱动,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监狱工作重心围绕着监管安全和罪犯生产劳动效益方面运转,是比较典型的浮夸浮躁,追逐实惠、急功近利的行为。上级主管部门在对未成年犯管教所整体工作绩效考核中没有特殊优惠政策,采用与成年犯监狱一样的奖励措施,即在保证监管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年度完成生产效益情况实施一定比例提成的经济奖励政策,实质上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制度。因此,单位为了追求生产利润,为了多发一点奖金、多搞一点福利,实行“基层单位监管安全和生产效益双承包责任制”,导致基本上放弃三课教育教学,全力以赴组织生产劳动,追求经济利润就不难理解了。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生产效益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在扭转全省(市、区)监狱系统企业亏损、促进监狱生产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冲击是严重的,对未成年犯教育工作的冲击尤甚,①自然难以顾及到未成年犯法制教育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虽然近年来监狱在监管安全与生产利润成绩方面逐年提高,但在另一方面,刑释人员犯罪率居高不下,致使监狱两次以上判刑的人数持续增加,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周期缩短,危害加重”。①
(三)法制教育教学工作运转机制上的原因
一是法制教育的“教师”一般是“拉郎配”,“学员”则不分文化层次、犯罪类型、刑期长短等进行集中授大课。二是评价机制不科学。衡量“教师”讲得好坏的标准既不是由“学员”说了算,又没有专家考核组来评定,大多根据上课率、作业完成情况和工作汇报来推定,根本不注重考核法制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实质性效果。三是考核机制不合理。法制教育考核结果没有与“教师”的职务、级别晋升、评先评优、奖金福利等挂钩,也不能与“学员”的减刑分考核、等级评定、生活处遇等实际利益挂钩。可以说,教与学在管理上缺乏动力和压力。
三、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对策措施
从未成年犯管教所担负的职责和任务来看,就是确保未成年犯在服刑期间得到有效改造,达到“重塑新人”的目标。实践证明,对未成年犯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让他们树立必要的法制观念,深刻反省犯罪行为,自觉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的重要举措。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型运作模式和考核机制,确保在教育改造工作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开展未成年犯法制教育
1.尽快将未成年犯的教育教学纳入国民教育行列坚持开展系统的道德、法制教育与文化、技术教育,尤其是保障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文化、法制素质和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预防和减少其重新犯罪的大事。但狱内办学工作,仅靠未成年犯管教所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各地省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劳动等行政部门必须从预防违法犯罪高度去重视狱内教育工作,尽快将未成年犯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列入本地区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在有关教学计划安排、教研活动、师资培训及教育设施建设和教学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条件。狱内教育教学应当接受当地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并及时通过它们向财政主管部门申请必需的教育经费、职业技能培训经费②和学员助学金,③以便于尽快解决目前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也是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的基础与保障。2.尽快转变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运作模式和考核机制,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的中心地位建议上级主管机关充分考虑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特殊性,尽力减轻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生产经济指标任务,并给予警察职工一定优惠的奖金福利政策,以确保其收入不低于本地区监狱系统警察职工的平均水平,考核机制应以未成年犯学会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增强法制观念,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确保全所警察集中精力去踏踏实实抓好教育改造工作,切实纠正全力以赴组织未成年犯生产劳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也才能确保对未成年犯开展系统化的法制教育活动。3.进一步办好狱内特殊学校,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做到教学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未成年犯管教所应当利用多年来创办狱内特殊学校的成功经验,加大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按司法部规定的标准配备足够的具有相应专业资格的教师(警察),创办中等职业文化技术学校,为开展系统的三课教育,实现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创造条件。为保证办学质量,应当逐步过渡到全日制办学模式,每周内除安排一日休息、两个半日劳动实习时间外,其余四日一律组织课堂化教育教学。只有实现全日制办学模式,才能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正规化、校园化、制度化提供充足的人、财、物以及时间条件,也便于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做到教学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应将法制教育教学列入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
(二)加强师资培训,打造专业化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未成年犯管教所应从法律专业和监狱管理专业的警察中选拔配备足够的专职法制课教师,打造一支“专家型”、“学者型”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只有法制教师的法律意识强,理论功底深厚,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法律,并且也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员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以案说法、以例释法,寓教于乐。同时,在教学管理上要与其他教育同等对待,列入绩效考核。
(三)创新法制教育的内容,编制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
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未成年犯法制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与成年罪犯有所不同,主要是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在内容上应选取与他们生活、学习有直接关联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以及交通法规,特别要突出反映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为未成年犯刑释后顺利回归社会提供“法律指南”,使他们通过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树立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为使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常态化、务实化、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建议司法部组织专家力量,根据未成年犯改造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等因素,编写出一套统一标准、体现时代特色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法制教育教材,力求使教材内容新颖,贴近未成年犯改造实际,表达尽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最好采用“条款+案例”、“文字+图画”等编写方式,配送光碟、卡通宣传画等,以满足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实际需求。
(四)创新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1)分类编班。可按照未成年犯的犯罪类型、文化程度等分类编班,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惯犯累犯、“二进宫”以上的未成年犯则应集中编班,并强化法制教育。(2)联系实际教学法。考虑到目前大多数未成年犯文化水平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切忌长篇大论,应用朴实精练的语言讲解,应少讲理论知识,多联系案例进行分析,注重联系社会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进行剖析,注重联系未成年犯改造实际进行引导教育。(3)寓教于乐,注重互动教学。通过组织分组辩论,开展“模拟法庭”,表演法律小品等方式,让未成年犯在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改变“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探讨式教育,提倡未成年犯“头脑风暴”,鼓励自由发问和讨论,换位思考,开展教学互动。2.教育形式的创新(1)强化个别教育时的法制教育。集体教育固然是对未成年犯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不能仅限于此,还应强化个别教育时的法制教育。在个别谈话教育时,警察适时地引入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个别教育针对性强、灵活性强、渗透性强、稳定性强等特点,真正发挥个别教育的作用,使未成年犯从思想上、心灵深处意识到违反法律的后果,从而树立守法意识。(2)运用电化教育。配合法制教育教材,通过播放电教片、幻灯片,实行多媒体教学。发挥现代网络的功能与优势,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办监所网站,开通《法律天地》、《普法热线》、《普法论坛》、《信息交流》与《留言板》等一系列普法教育栏目,使普法教育变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互动性强。(3)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邀请社会上教育工作志愿者以及未成年犯的家长来监所作法制教育报告,也可组织余刑不长、表现较好的未成年犯走出高墙大门,到社会上法制教育基地接受教育,与社会上大中专学校联合办学、办班,共建普法帮教平台。由未成年犯管教所与办学(班)单位签订协议,监所付费,提供硬件设施和负责日常管理,办学(班)单位选派师资到所内授课,把过去由未成年犯管教所警察承担的法律常识课,改由学校的教师或社会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负责传授。(4)营造狱内法制教育文化环境。围绕监狱“教育人、改造人、造就人”的工作宗旨,从人文关怀出发,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狱内法制教育环境与文化,对调节未成年犯情绪,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未成年犯,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利用报纸、墙报、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普及和强化法律知识,营造人人学法守法的氛围,优化学法环境,重塑未成年犯对法律的敬仰,激发其学法的热情。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科研、创新、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点。我校在实施教育科研上,以“构建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为龙头,积极建设了以特色德育为主导、学科知育为主线、创新管理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特色学校发展模式,努力探索特色建设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发展规划并完善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标准与方法。纵观学校发展的历程,我们常常把教育科研只局限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割裂了德育、智育、管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德育和管理科研,使得德育和管理延续过去传统的方式方法,使德育和管理工作目标理念陈旧、大而空、繁而杂、站位不高、缺乏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往往以空洞说教、行政命令代替德育和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成效甚微。根据新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科研观,以德育为首,以管理为手段,以课改为核心,以科研为引领,拉动和促进教育教学和学校方方面面工作协调并进,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这种认识,我校提出了德育、知育、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实施了“探索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构建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管理模式”、“构建新课程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三大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重视科研成果推广
(一)德育上“探索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这是我校承担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本课题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全体师生员工为对象,结合校情将我校系列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资源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融合互动,发生和建立多种关系,并达到功能互补。我们实验研究的操作点是,将典型的社区道德建设资源引入到学校中来,对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学校一级子课题“探索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指引下,结合不同班情,构建各班级的二级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我们的具体做法、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是:
一是创建基地,构建学校德育和社区道德建设和谐互动发展的平台。建三江分局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她特有的多元文化。为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我校分别与分局检察院、法院合作建立了青少年法律维权基地,与看守所合作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与二龙山雷达站合作建立了国防教育基地,与分局种业公司合作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等。通过这些基地作为载体,开展了系列专题报告会,社会实践调查、现场参观、犯人现身说法,采访老铁道、老官兵、老、老知青、老模范、老垦荒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北大荒精神教育”。
二是打造特色德育,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我们建三江一中在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打造了我校特有的“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创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1941年生于美国旧金山的马丁・甘拉克先生于2000年自愿来到北大荒的建三江一中任英语教师。他盛赞中国,更爱三江,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讲课八年,分文不取,还拿出8 000余元资助贫困学生。他讲课认真,风趣善诱,自学汉语和中国文化。他带病上课,一面点滴一面辅导学生。马丁的事迹是感人的,马丁的精神是伟大的。“义务支教,热心助学,诚信敬业,热爱三江”是我们对马丁精神的高度概括与赞美。
香港友人张载村、陈慧中夫妇成立了“希望之光”载村慧中扶助贫困学生基金会。自2001年起至今,他们每年拿出18万元资助优秀及贫困学生。拳拳赤子心,悠悠大荒情――对年近花甲的夫妇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育人成才,构筑北大荒的“希望工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敬佩的义举,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爱国情操!现在,张载村夫妇已全额、半额资助高中生2 400人,其中有考入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的142人,奖励特别优秀学生350人,奖励进步幅度大的学生806人。学子感激涕零;奋发图强,誓成栋梁。他们的事迹是动人的,情怀是高尚的。“怀恋故土,关爱师生,巨资助学,热爱祖国”是我们对“载村慧中情怀”的最好的诠释。
“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是我们三江社区特有的德育资源,我们紧紧抓住社区这一道德建设资源,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几年来,我们每年都定期举办马丁、载村慧中先进事迹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并聘请张载村为学校名誉校长,他每年都定期来学校给全体师生作有关名校师德、德育工作报告;聘请马丁先生演讲美国的先进文化,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美式纯正的英语,提高了师生的英语口语和英语交际能力,还使师生学会了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把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加强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多一分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多一分对事业的敬业与奉献。为了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激励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奉献教育事业,加强师德修养,为学校快速发展贡献力量,我校每年都要定期搞系列活动,搞一次以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为主题的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开展拜师活动,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展开一次师德问题大讨论等等。通过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我校良好的校风、师风、学风、考风;打造了一批团体协作、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教职工队伍,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王红香和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刘思成老师为典型的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把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用他们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激励每位学生,使他们都能笑谈人生,把信心留给自己。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把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一次优秀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一次主题团活动――如何将学习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发扬光大,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还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报告等等。与此同时,我们结合新课改理念,做到了五育并重,德育居首,要求政治教师利用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要求全体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进行课程健心。通过这些做法,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这些举措,都是我们学习“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精心打造,一定会把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北大荒精神融为一体,在北大荒这片沃野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新一代北大荒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
目前,我们建三江一中全校上下正在掀起学习“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的新,学习“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已成为每一名师生员工自觉的实际行动。“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极大地焕发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了弘扬“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我们通过评选,在三个学年分别成立了“马丁班”、“载村班”、“慧中班”、“振裕班”、“宛思班”,打造一中的特色德育。我们做到了“四个结合”:把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创建文明班活动相结合,争创优秀班集体;与学习雷锋和“八荣八耻”活动相结合,把爱心献给社会、献给学校;与加强师德建设相结合,多一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多一分对事业的执著与奉献;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用他们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和激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笑谈人生,把信心留给自己。
三是办好“两个学校”――青年军校和青年党校。为了有效开展国防教育,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校教育,传承中华美德,我们高度重视军校和青年业余党校建设。通过开展军训和青年业余党校学习、国防教育课、党课、定期谈心、写思想汇报、定期举办党的基础知识竞赛、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军营,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强化了军人的品质,受到了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知荣辱、促和谐、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在一中校园蔚然成风。
德育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带动和促进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做到了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科学施教。
(二)管理上“构建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的管理模式”
我校在育人管理上,实施了“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管理模式”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这种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的着力点是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重心,压缩管理成本,将金字塔的组织形式被压缩成偏平状的组织形式,使管理者能够植根于基层,既能起到服务基层的作用,又能起到指导、管理基层的引导和领导的作用。
我们的具体做法、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是:
一是从管理方式入手实行精细化管理。我校在校生有3 600余人,其中住校生2 300人,管理难度大,安全责任大。我们首先改革了值班制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党政班子领导、中层干部和干事组成的领班、值班组织机构,分为八人一组共七组,每个星期每组值班一天。领班、值班领导实行24小时工作制,从早晨5:40到第二天5:40,校级领导晚上在校过夜;值班人员负责早自习、晚自习查岗,维持早、中、晚就餐秩序,全天负责,全面负责,堵塞了学校管理的漏空时间,实现了学校提出的安全零事故的工作目标。其次,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144项,规定了管理人员每日的工作流程,做到了制度管理精细化。再次,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层层签订责任状,校长与副职签,副职与部门领导签,部门领导与教职工签,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安全小组,每名学生都写出书面安全自重、文明守纪承诺书。
二是从体制入手推行扁平化、捆绑式管理。根据建三江一中职代会讨论通过的《建三江一中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精神,我们将“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管理模式”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具体做法是,将全体干部承包到一线。教务主任、副主任、政教主任、副主任,全都包到学年组,学年主任包到学年部,班主任包到班级,实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成绩在85分以上的拿回绩效工资,85分以下的分别扣除10%~90%,考核成绩60分以下的扣除学期全部绩效工资。这样全体干部都深入到了一线管理和教学中,管理范围扩大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参与考核,人人参与竞争,人人眼中有目标,人人肩上有责任。
三是从“家长委员会”入手加强家校联合办学。我校是建三江分局唯一一所重点高中,下设17所初中分别分布在15个农场,学校所联系家长的面积大且比较分散,给家校联合办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我们一改过去那种只是将局直地区的部分家长定期集中到学校开会座谈的办法,在每个农场分别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发展建设、学校收费、德育管理、招生计划、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交由“家长委员会”互相商讨,征得他们的监督与合作,并定期召开全局的家长会议,报告学校的工作,从而增加了学校办学的透明度和知名度。
四是从教师入手开展大练兵、大比武。要创造一流的教育,必须首先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校新班子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了教师大比武、大练兵系列活动。我们每学期,在请进来、走出去参加培训的同时,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我们本着以“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为原则,由校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政教主任、一线骨干教师等主讲,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同时组织教师参加文化考试,提升业务水平。2009年从4月11日至5月9日,我们先后分别组织教师进行了三次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高考试题等考试,并将考试成绩列入学期考核。
学校通过推行“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真正走向了科学管理轨道,加速了创办垦区一流教育和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
一是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工人队伍建设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增强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二是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物质基础。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走读生实行“亮牌制”;住校生除了星期天(接待家长开放日)以外,每天不准出入校门。校园内建有5 000平方米的综合餐饮楼,包括:话吧、浴池、小卖店等,为封闭式管理创造了条件。学校每天中午实行“静校日”,要求所有住校生必须回到寝室午睡,整个校园内空无一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保证。校园内实现了绿化、香化、美化,所有科室和班级做到了花香溢校园,成为了“校在园中,楼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型、文化型、人文型的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育人环境优化了,更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三是全体干部直接包干到学年组,参与、服务、指导学年的德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样,不但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责、权、利融合在了一起,改变了过去那种有权无责、有责无为、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实现了一日工作流程制、预案制和问责制,工作不留死角,安全不留隐患,实现了扁平化、精细化管理。五是打造文明校园品牌。通过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高了全体师生员工的文化品味和素质,学校真正成为了书声琅琅,歌声悠扬,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正,文明守纪、生动活泼,爱岗敬业争一流的工作和学习的乐园。六是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呼唤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真正参与到新课改的建设当中去,改革传统的教学行为,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开展系列的新课程教师考核、教师论坛、龙东地区十校联考和“走进新课程引领示范课”等活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七是加强了联合办学。我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先后与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等名校联合办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际联谊活动,不断引进、吸收、消化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超前的办学理念,积极的工作热情,使建三江一中连年受到省、总局、分局的表彰和奖励,连续三年被总局、分局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学校”,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居垦区之首。学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热爱、家长的信赖、社会的认可,在垦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建三江一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三条线”管理,推进“四个转变”,坚持“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创建新型建三江一中而努力奋进。
(三)智育上“构建新课程下和谐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着力构建了“构建新课程下和谐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学校一级子课题的指引下,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分别实施了文综合、理综合以及各学科的二级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各学科的二级子课题,主要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实验研究。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和心育,以科学的管理对课题的实验研究进行统一归档、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统一协调。将通识培训与个人自修、统一指导与分别指导相结合。在课题的实验研究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我们不摆花架子,求真务实,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学校课题组在听实验教师课时,我们采取了“一查、二问、三听、五看、一指导”的办法进行考核、评估和指导。“一查、二问、三听”,即:一查实验教案,看其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实验的内容、操作环节和操作过程;二问其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措施;三听实验教师答辩其操作过程。“五看”即:一看教学理念,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二看教学形态,看课堂教学是否构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三看教学内容,看教学内容的容量、科研含量是否科学合理;四看教学手段,看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激趣,是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五看教学效果,不但要看教师教的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效果如何,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水准。学校在政策上,给科研以很大的倾斜与支持。对实验教师我们做到了“六优先”、“一保证”。“六优先”是:实验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优先;选送读研究生优先;职称评聘优先;先优模评选优先;提拔干部优先;教师聘岗优先。“一保证”是:课题经费必保。通过教育科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经过两年多的新课程实验教学,使师生树立了“四种意识”,培养了“四种习惯”。四种意识:一是培养了学生新课程下学会学习的意识;二是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三是拓宽综合新知识观的意识;四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四种习惯:一是培养了学生好疑好问的好习惯;二是培养了学生分散性思维的习惯;三是培养了学生评价批判的习惯;四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让思维与实践互为补充和转化。实现了学生的“三个转变”:一是对自我认识的转变。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解脱自我、超越自我,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二是对学习目的、态度的转变。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打消了厌学、弃学念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使他们乐学、会学、学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转变了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指导,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探究,使他们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参与,学会综合创新,学会作业,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自我制定计划等学习方法。在新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需要我们不断地思索、去探究、去解决。
三、科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