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01:20: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硕复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每一条宏观的政策,都会影响每一位卑微的社会个体。以“考学硕还是考专硕”这一问题为例,从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专硕学位教育,到2014年,专硕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专硕从遇冷到受追捧不过5年时间。到2015年,专硕与学硕招生比例持平后将不再上升。一边是专硕越发受社会、考生认可,一边是招生人数即将封顶,可以预见,专硕的录取门槛将会上调,竞争很快将变得激烈,“考不上学硕就报专硕”的好日子很快会一去不返。对每个考研人来说,2015年,很可能是专硕“易考”的末班车。这便是宏观政策影响个体的佐证。
需要读懂的宏观,不仅包括考研政策,还有行业的发展态势。在“找一份好工作”就是考研最大动力的今天,行业活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你考不考研,考什么专业,读哪所学校。以报考机械类专业的考生为例,上一轮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来全球经济疲软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影响越发显现,市场持续低迷,反弹乏力,企业人才招聘策略总体呈现紧缩状态,对大学生的需求缩减;再细分到船舶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呈现出陆上“日出”海上“雨”的冷热需求不均的景象。如果打算报考机械类专业,不了解这些,你心里能踏实?
解读:
有虞者胜源于《孙子兵法》中的“以虞待不虞者胜”,意为有准备的军队与无准备的军队作战会取得胜利。
提前一年备考,会太久吗?时间管理法则告诉我们,用12个月准备一次考试,不赶早也不赶晚,是最黄金的备考时间。
如果你有足足12个月来备考,你至少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占据主动:
首先,你不仅可以提早准备英语、专业课等科目,还能充分了解专业及目标院校,并有充足的时间供考生调整报考目标。尤其是对于跨校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目标院校的信息收集需要耗费一定精力,打好提前量至关重要。
其次,可制定4段灵活全面的复习计划:基础计划、提升计划、巩固计划、冲刺计划。显然,少任何一段计划,都可能让你的考研陷入被动。
最后,可以让你自如应对来自情绪波动、计划调整、大四实习,以及类似于“家里突然有事”这样的突发事件给你复习带来的影响。
解读:
古代动兵打仗,讲究的是“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意为懂得用兵打仗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策略措施能变化多端而不会穷竭。动而不迷就是要求考研人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要常常困惑、纠结,要给考研一个充分的理由。
明确,意味着你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考研理由;自信,意味着不管任何人对你冷嘲热讽,横加阻拦,你仍坚信你考研动机是正确的。考研有明确而自信的理由,是为了让你在日后少些麻烦。
减少择校择专业的麻烦:动机决定行动。没有明确而自信的理由,就容易在择校择专业过程中产生误差――当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时,还希望能一选一个准,只能祈祷你之前人品攒得够够的。
减少复习备考的麻烦:当不那么明确、坚定的考研理由遇上挫折――漫长的复习时间、做到世界末日也做不完的习题、刻板无趣的生活……你会更容易怀疑考研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为什么我要受这些苦?”“我这么做值得吗?”进而开始出现反复、纠结、动摇、后悔、茫然、懒惰等考研人欲除之而后快的负面情绪。最坏的情况是,在内耗中成为错过招聘黄金期的考研“酱油党”。
减少复试的麻烦:除了你,还有一个人也很在意你的考研动机――导师。因为动机不仅会影响考生读研期间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反映考生的诚信。中国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数年前曾面试一名考生,该考生说自己考研是为了做科研,走学术之路。当吴霓问及他的具体计划时,他却支支吾吾,难以自圆其说,最后才坦陈,他是为了能和女友在同一个城市才考研。“我宁可他直接告诉我,而不是编个谎话。”吴霓说,“现在很多学生是为了就业才考研,这是我作为导师非常理解的一个现实理由,但有些考生偏要说是为了做科研。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这个理由难以启齿,为什么还为了它考研呢?”
解读:
以迂为直出自《孙子・军争》,意为用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保研是大学生进入研究生行列的一种保险的捷径。
从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上最新的《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来看,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出现了热度趋缓的现象,同时各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的招生比例也在下降。《报告》显示:“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预计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将达1:1。”这就意味着,高校学术型硕士的招生名额将会越来越少,其报考难度也会随之越来越大。
《求学・考研》记者在查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2013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后发现,不少专业的硕士生推免所占比重超过该专业招生总名额的一半,有些热门专业可达70%到80%,个别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2011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等单位的接收推免生比例约85%,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和汉青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在保研一片繁荣的背后,考研生的考试难度显著加大。如2008年天津某名牌大学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计划招5人,在9月份的推免生招生中就已招满,但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导致28名考生参加了该专业的全国统考,却根本不可能被录取。随着全国各高校推免比例的不断上升,以及越来越多的高校获得推免资格,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愈加明晰。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能保研就保研。
解读:
在《史记・礼书》中提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比喻事物的发展要合乎规律。然而,在考研择校择专业这件事上,就要本着本末相顺的规律。
考研真题阶段(10-11月),这阶段研习真题非常重要,近10年的真题(留出最近两年的最后做)要做2遍以上,并严格地按照考试的时间进行练习,做完后及时总结,查缺补漏,对照考试大纲排查自己的弱项。
考研冲刺阶段(12月-1月),此阶段政治、专业课是重点,对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强化记忆,并做适量的模拟题,用最后2周的时间完成近2年的真题。
由此可见,有效的复习计划不在于“全”,更应结合自身的基础水平和备考条件灵活调整了,高效的复习计划必须“私人定制”。
解读:
战道必胜的意思为按照战争的规律打仗一定能胜利,想要在考研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也要摸清备考的规律。
每个人复习专业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仍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通用方法――“五轮复习法”。
在专业课备考之初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必要的,需要确定自己总共要复习几轮,每轮复概耗时多久,每天花多久时间。确定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考生在运用此方法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五轮复习,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慎用此方法。
第一轮:把指定书目大概通读一遍,熟悉其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这部分主要是7月份之前做。在通览参考书的同时可以扩展一下知识面,这对于加深理解和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有帮助。
第二轮: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笔记,按照书本上的结构体系把知识点一一总结。这一轮从暑假开始。在总结笔记时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一是把往年的考试真题在笔记中标明,二是把扩展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也补充到对应章节中,这样总结出来的笔记不仅是书本内容的精华版,还是试题库和知识的延伸版,这个阶段的工作做扎实了,对于以后的复习会非常有利。
第三轮:把笔记概括成纲目,即每章用一个简明的网络描绘出来。这其实是整理笔记框架的过程,框架整理出后对整体知识有了宏观把握,每看到一个标题就会立刻联想出一串内容。这轮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仍然要用心,要自己动手动脑,不能简单地把书目照搬。
第四轮:对照整理出来的框架回归笔记。前三轮复习其实是把书本从厚读到薄的过程,而后两轮则相反,是要把简化了的东西重新充实起来,看着章节的目录背框架,把框架背过之后按照框架背笔记,要仔细回忆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最佳的效果是在 脑海里有笔记每一页的模样。这是一个十分艰难但有效的方法,背过之后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五轮复习最关键的阶段正在于此,这个阶段结束后你会觉得书上的知识基本上全知道了,因此也是信心最强的时候。
第五轮:带着脑海里已经背过的笔记回归书本。此时,脑海里已有书本上的大体内容,这时再看书本的感觉会和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会发现以往从未发现的一些细节,同时一些看法和观点也会在这个时候冒出来,以这种状态去迎接考试自然是胜券在握。这个阶段大约需要2周的时间。
解读:
出自孔子的《论语》:“适可而止,无贪心也。”凡事皆有度,但最难的事也是把握好限度。锲而不舍有时候是个贬义词,越重要的事,越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该停止。为考研三战、四战,通常不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首先,年龄可能会成为限制你发展的因素。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年轻人流向主要集中在几所大城市,这些城市近些年由于人口骤增,政府纷纷出台了控制外来人口的措施。以我国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北京为例,近两年北京市的相关部门明确提出了控制进京人口指标,亦即控制户口指标的相应措施,其中有一条对考研生影响巨大:年龄超过27周岁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无法在京落户。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此说得很直接:“目前一些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人考研的目的并不纯,只是想以研究生身份获取进京指标,我们不欢迎为了进京而考研的人。”
算一笔简单的账:假设你22岁那年开始考研,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也没考上,第三次终于考到北京一所心仪的学校,硕士读3年,毕业时你28岁,根据上述政策,你毕业时已经失去了在北京落户的资格,你未来在这所城市长期生活,娶妻生子的人生道路将变得极为曲折。
以上假设基于你19岁即上大学,且本科是四年制的,如果你高中曾经复读,或者大学时攻读的是某些五年制的专业,那么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
其次,你必须考虑一考再考的机会成本问题。当你三战的时候,跟你一战的人都快毕业了,等你毕业的时候,大学同窗可能已经成为部门主管。1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3年时间,沧海桑田。
查漏补缺,全面的系统的掌握所有考点,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灵活的快速的解题,点押重点题型和应考技巧,并针对当年最高概率的可能考点进行深度学习,保持好良好的状态进行考试。
适用人群
全体考生。
产品介绍
跨考教育是以专业考研出身的,在专业课上,跨考分统考与非统考,专硕三个方向,比较有特色的便是非统考方向的SAP通关班(包含复试课程)。进入10月份以来,便进入冲刺阶段,这一阶段跨考的辅导班以习题讲解为主,强化专业基础。
勤思考研网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专家教授共同倡议筹建,以“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为理念,师资囊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统考专业实力较强的国内知名高校,凭借优秀的师资、优质的课程质量,完善贴心的全程服务,着力打造考研专业课辅导领域内的旗舰品牌。
勤思的辅导课主要分为视频教学和面授两部分,主要通过各个专业课的领域的名师进行专业辅导,VIP小班则进行1对1针对性的教育,提供比较全面的知识咨询。
清航
清航号称最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考研辅导机构,里面有众多的计算机名师如殷人昆王成鲁士文等。提供全国各个计算机名校的内部考研资料,VIP小班进行一对一跟踪辅导,提供热情教导服务。
专家一:跨考教育 邓利军老师
记者:郑毅
记者:邓老师,您对我们的考生在这一阶段的专业课复习有哪些建议呢?
邓利军:专业课这一块比较繁,也比较杂,没有一定的定式的东西。专业课目前有两大块。一个就是统考,一个是非统考。统考是有大纲的。很多同学都是9月份才开始决定复习专业课的,因为觉得之前可能会出现变动,统考的大纲会出现变动,非统考的参考书会变动,今年来看,统考的大纲是有变动的,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变动很多,操作系统变得很难,计算机组成原理都有所变动,加大了难度。然后,非统考经济学这部分,很多学校连参考书都变了,这也是很多学生9月份复习专业课的原因。
但实际上这有个误区。专业课比较繁,但不难。不难是因为它的基本知识点就这么多,繁在于,可能各个学校用的是同一本参考书,但考察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都考经济学,高鸿业的那本《西方经济学》,北大侧重一二章,清华侧重三四章,这就造成很多同学一开始不想复习。但我们建议,同学们对专业课的知识应该有所重视,特别是跨校跨专业的考生。我们一般的辅导体系都是建议同学们从3或4月份开始把基础的知识复习一遍,把目标院校的几本参考书所对应的本课程,包括一些名师讲的课,都可以看一些。
到了6、7月份,进入基础知识习题的演练,9到10月份,我们建议同学慢慢介入真题。对专业课来讲,真题是最重要的东西,可能比英语,政治更为重要,因为真题代表的是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的方向,考试的重难点,但我们不能9月份一下就开始做真题,因为有的同学水平还达不到,所以我们建议再分两个阶段,细分是三个阶段。从9月到11月,11月到12月,12月到考前。9~11月份是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共性的知识点要全部熟悉。跨考有小班可以专门做这样的辅导。有医学,管理学等,老师会帮同学进行知识点的梳理。11~12月,以各个院校的真题为蓝本练习,比如经济学,有的学校不考《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章节,那这些章节的东西就不用看了。实际上这也是重难点的训练。这是最能提高分数的一个阶段。最后阶段就是一个重难点的提示。
再一个就是专业硕士的问题,现在专业硕士的地位可能在逐渐提高,很多同学关注专业硕士的问题。今年专业硕士的变动很大,从管理类和经济类来看都是,管理类变动非常之大,初试的科目由原来的四门――英语、综合、政治、专业课,变成了两门,政治和专业课初试取消,这就导致原来的复习计划要做出调整。到9月份以后,我们对学生的建议就是要加大初试科目的复习力度,这样的调整就变成了高分的竞争。如果是跨校跨专业,比如工科类的想要报考经济类、会计类,那我们建议考生要复习专业课,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专业的视频,本专业的学生还是要将精力放在公共课的考试上。
记者:请您谈谈专业课的应试技巧。
邓利军:统考科目没有太多应试技巧可言,因为它基本就是一样的东西,就看你专业的知识复习的程度。非统考的,实际上是有技巧性在里面的。非统考的技巧在于出题的倾向性。如果你不太熟悉这个专业课知识,你要抓住倾向,比如同样一道经济学的题,如果你的基础知识非常牢,你可能会往三、四个方向去答,但学校老师出题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他要你答的可能就是某两个方向,这就是非统考最具技巧性的东西,就是要熟悉出题人的风格,这实际上是一对一老师能为你解决的。
专家二:万学海文 李国丽老师
记者:易安静
专业课复习方面,考生首先要清楚学科的整体架构,这跟以前的被动学习不太一样。专业课考得是两门,各150分,对学生学科理论框架的要求比较高。可能考生自己还没有什么新的观点或想法,但要求学生对这个学科领域的架构有个宏观上的把握。比如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学科结构都要求能很好地掌握。其次,对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也应该把握,攻破重难点,有选择地去复习,否则在考试的时候就会不着边际。当然专业课考研并不是要求所有问题都能明白,只要针对考试把重点难点掌握好了就够了。专业课考研是考察你够不够科研的基础水平,而不是考察你现有的科研水平。
学科结构和重难点主要依据的是对真题的研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拿到几所学校的真题,然后做一下统计表格,看这几所学校都考了一些什么样的题,如果近几年都在考这几个题,那么这就是学科的重点。学科结构和学科重难点这两个问题,学生应该在9、10月份就解决,这样后面复习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因为架构搭好了之后,无非是往里添东西和认识深浅的问题了。
接下来,我们要求同学在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后要去演练,虽然基本水平有了,但还没有在卷子上呈现,因此这个阶段,我们要求同学要做模拟题,至少要做1~2套的模拟题。做模拟题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知道他在具体考试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对自己题答得深浅程度以及答题方法方面才能心里有数。模拟考试的目的,一是要检测学生学科应用性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是否有考试的现场感觉。
我们指导学生讲求出成果,讲求务实。考研是一个高水平的考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很高,学生自己也有一定的判断力,因此我们要肯定学生的判断力,引导学生要自信,同时也要给他们指出一条路来,这样他们复习起来才有成效。对那些考名校的同学,还要求他们对这个学科前沿的良好把握和开阔的视野,因为指定的书就4、5本,很快就可以看完,这时只能说跨过门槛了,然后考生要考虑的就是能否再提高,使自己的思路跟那些改卷老师在同一水平上,要达到这个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到期刊或是网站上去找找这些老师的研究领域和成果,来熟悉老师的论证思路。
考生一:孙宏婷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对于考生文科生来说,最后一个月如果复习得法,考研中提高10~20分是不在话下的。短期内,专业课和政治的上升空间最大,因为其知识点比较成体系,有明确的脉络和复习思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月的强化记忆,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绩。
备战专业课的过程中,如果说之前的打基础是“把书读薄”的阶段,即把课本上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理解、掌握,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总结出简单明了的知识脉络(一看到标题就能够清晰地表述标题所涵盖的核心内容,并且能否对知识点间的联系有所把握,在头脑中要形成一个大的框架图)。那么复习冲刺的阶段就应该完成“把书读厚”的工作了,即通过翻阅本专业核心期刊或CNKI等学术网站,了解把握本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前沿观点,把它们与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进而补充、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宽自己的研究视角。
因为对于文科生来说,专业试题除了考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通常还要考一些学术研究层面上的较为灵活和疑难的问题,这种题一般都表现为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如果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只重视课本上有限的知识点,而不去了解报考院校所关注的学术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那么在考试中遇到十分灵活的题目时,就会感到陌生和束手无策。所以在考研复习的冲刺阶段,建议大家努力搜集、分析报考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们的学术研究范围及对象,特别要注意那些与专业课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往往会成为专业课试卷中最难、最活、分值最高的大题,往往会占到40分左右!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另外,就是要通过练习真题帮助自己查漏补缺,且合理地控制做题时间,进一步培养和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建议大家尽量买到五年到十年内的专业真题,因为真题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无论是题型、难度,还是范围、重点都有相对连续性,不会变化太大,甚至有的知识点还会一再出现,所以,研究真题有助于我们把握复习的方向和难度,明确复习目标。
初次接触真题时,大家都不可避免的错误百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进而怀疑自己之前的付出,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强化自己的抗击打能力,毕竟真题还是有相当的权威和难度的,小试牛刀后遇到点挫折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相信自己最终一定能战胜之。每一次做真题的过程都应是分析、反思、总结的过程,仔细分析真题的题目设置,答题思路和解答技巧。以我曾备战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为例,分析一下每道题属于课本上的哪一章节,是属于“词汇”章节,“语音” 章节,“语法”章节,还是“语义”章节,各章节考察的分值比例是多少?考察的重点集中在哪些知识点上,自己做错的题目又集中在哪些方面?对这些有了宏观地把握后,复习、答题时就更能有的放矢了。
或许我的备考经历和众多考生大同小异,但值得一提的是,我本科所学习的是城乡规划专业,与我的考研目标――北师大编辑出版专业毫无共通之处,所以我在专业课的准备上比别人花费了更多的心思。
我认为,关于考研的专业课,特别是文科的专业课,有两个重中之重。一是要把握好目标学校所规定的专业书籍。虽然研究生要求比本科生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严谨的分析能力,也许在专业课的考试上会出现超纲甚至超出大学生能力的分析大题,但老师最终所要考察的,仍旧是大家对于基础知识的熟识程度和理解程度,所以只要按照考试要求将所规定的课本掌握得滚瓜烂熟,在考场上讲发散思维和回归知识原点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取得判卷老师的认可,得到一个理想的成绩。
另一方面,就是一定要仔细研究该专业历年的考试题,这不仅是因为文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可能会重复出现,而且因为即使考试的内容不同,历年来的考试形式却是基本一样的,这将是一个最有利的提分机会,如果对于往届考题的分析得当,提高10分便显得轻而易举。
譬如我所考的传播学一科,曾经在往年的时候考察过对著名传播学者的名字进行名词解释,因此我就将所有可能考到到传播学者的简历及贡献都进行了充分了解,结果在考试过程中果然考到了此题,分数轻松入手。当然,这两点还是通通都要回归到勤看苦背当中去,在最后一个月的冲刺时段,我每天都在早晨六点之前起床,利用记忆能力较强的时候将专业课的知识点反复背诵,争取每三天就将全部内容都背过一遍,这样,在真实的考场上才能把答案信手拈来,因为考研的题量较大,在答卷的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竞争,也是速度的竞争,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马不停蹄的书写答案,来不及慢慢思索,这就要求大家对于答案非常熟悉。
当然,对于那些在十二月份已经将专业课复习的较为扎实的同学,不妨抽时间在站上下载一些相关的、特别是报考老师所写的论文来阅读了解,这样在答题过程中,就更容易表达出重点,迎合老师的研究方向,更有可能获得额外的较高分数。
考生三:邵叠 南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我们都知道木桶效应,考研也是一样,我们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每门课的成绩应该通过目标学校的最低线,然后才是追求高分。如果你某门课的成绩不够,即使总分再高那也不行,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下客观的审视。
本人是跨地区,跨专业考的南开管科,而专业课却是本人最有把握的一门课,本人考的是管理信息系统,得分129为管理信息系统最高分。能够达到这个分数,主要还是对于该类知识点的积累,分析,长期的运用和实践。对于一般同学而言,最后一个月应该仔细分析真题,对于以前涉及过得知识点进行重点记忆,对于书本换版所出现的新知识点进行重点记忆。了解该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了解一点该课题的发展趋势。老师一般都比较喜欢能够紧跟时展,有深度和广度的答案。如果没有时间,就看看推荐的书,如果有时间,一定要花几个小时查一下该课题的发展情况,作为最后答题的杀手锏。在最后答题的时候,切莫只答书上背的内容,不管自己情况如何,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阐释。
考生四:张佳静 中科院在读博士,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
我考研的时候不考数学,所以两门专业课也是我复习的重点。因为很早就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前几年专业课的真题,所以对于老师的出题思路我大概有了把握,所以在专业课的复习中我一直能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一些。
通过对真题的琢磨和总结,我发现了要考的专业课的重点,以及老师的出题风格。比如有一个理论,每年的真题都会考到,那必然是重点,要加强复习;比如专业课考卷中都是分析和论述题,所以在复习时不必在细节上过于纠缠,要着眼于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