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6:51: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网络原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全球带来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信息系统的建立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原理这一课程。这一课程面向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以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目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开发设计、使用、维护网络、能够基于网络开发应用程序,为学生成为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尖端知识,培养出在思想、知识、技能方面,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这门课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外语教学,课堂采用英语课件、中文讲解的方式,在选择的教材上直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通过原版教材的学习,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1.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通过采用英语原版教材,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了英语的学习。同时,我们在考试环节,采用英语试卷的形式,在客观上,督促学生平时着眼于原版教材的学习,掌握英语阅读的同时,掌握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词汇,从而达到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同步提高。
2.使学生了解国际前沿技术。虽然我们国家近几年随着经济上GDP的快速提升,科研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反映在知识体系上,就是教材的内容和更新不够快,不能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和科学研究方向的发展。而国外原版教材在这些方面要优于国内教材。我们从几年之前就开始一直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影印版教材,并且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讲授的内容也和国外的大学同步,这样使得我们的学生能以更快的速度接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沿,对学生将来工作以及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低年级阶段,已经选修过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络原理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重点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该课程基于Internet,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Internet是熟知的公用网络,以此网络的TCP/IP协议为模型,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使学生充分结合实际生活,了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科研内容融合到教学内容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研究型探索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发散型、创新型能力发展提供了空间。在以Internet协议TCP/IP为基础的内容中,通过学生设计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根据各种路由算法亲自动手编程、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掌握协议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在课时分配上,采用48学时课内讲授,16学时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其亲自动手的实验能力。计算机网络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中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搭建了《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环境。该实验环境提供了网络实验的平台。该平台可以达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水平。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针对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自行设计了Internet协议各个层次协议工作过程的flash动画演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理论更加形象。如讲授HTTP协议工作原理时,把从发出网页浏览的请求到接收到所请求内容的过程,通过flash演示,将连接的建立、请求和响应的发送过程一一呈现,使得抽象的概念得以形象化,易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把课堂讲授和自学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知识接受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教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1],针对难以理解的概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中结合实际具体应用。同时我们自行设计编写了相关实验的教学指导书,加大了本科生网络系列课程教学的实践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地安排了一系列实验,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实验的对象和环境是一个模拟了计算机网络的系统,主要由硬件环境和运行在硬件上的软件所构成。主要由组成计算机网络的主机通过各种接入设备和网络接入介质以及网络互联设备构成计算机网络运行的硬件环境,然后由运行在主机以及终端设备上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用户安装的各种应用系统和网络互连设备上的软件构成的软件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功能和服务。我们设计的所有实验都运行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我们设计的实验主要分为四大类:设计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
三、精选国外优秀教材,采用双语教学
由于国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比较迅速,在网络技术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优秀教材的选择是培育高质量高效人才的必要条件。而在国内采用的一些教材大多内容相对滞后,另外,现阶段各个高校也都在大力提倡学生阅读国外原版教材,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原版教材能够很快地跟踪国外最新技术发展,同时提高了英语专业阅读的能力。我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组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搜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料,选用了大学计算机教育国外著名教材教学用书的影印版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用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2],原版教材阅读和中文课堂讲解相结合,对学生阅读原版教材中较难理解的部分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领悟教材的内容,同时考试采用英文实体,中英文解答,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掌握程度。
四、实验环节设计
实验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环节。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同于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实验,需要独立的实验环境。我校计算机学院配备有大型综合实验室,针对我院本科生各门课程开放实验室,除了配置了上机的相应软件环境之外,还在独立的空间配置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必备的硬件设备和环境,包括有线和无线的局域网,各种交换和路由设备,为实验的开设提供了环境的支持。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认识并了解网络理解网络协议工作原理使用网络维护管理网络开发网络应用的最终目的。
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课程之后,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设计相关的实验内容,提高实践能力。我们自行编写并设计了验证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各种实验,巩固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配以相应的课题,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独立完成网络工程的设计和开发。
1.实验预习。因为实验中需要了解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多,所以预习工作非常重要,是整个实验必不可少的步骤。在预习环节中,需要学生明确试验目的,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熟悉实验用到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我们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并参阅相关理论和有关设备的说明书,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环境、实验步骤和预期效果,并对可能出现的运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原理;功能;发展趋势;讨论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theory;function;development trend;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217-02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结合了电脑技术与通信技术两大高端科技的优点,它主要涉及了IT与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此后的30多年里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将全球电脑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资源共享中心,在这个网络体系内的所有计算机都能够实现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本人以多年来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经验,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前沿科技新资讯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软件与硬件两个部分组成,在实现信息的传输时,需要的最基本的核心设备是数字信号至模拟信号转换设备与模拟信号至数字信号转换设备。实施转换过程时要求实现实时控制,且主机的可靠性要高而且还要能够响应及时,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是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相应的扫描检测,然后再输入主机。然后,由主机对采集到的数据状态量进行分析,并且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控制规律,进行下一步的控制操作。最后,根据运算结果,对执行程序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操作任务。通过对上述三个主要步骤的重复操作,就能使整个网络系统按照预先设定方式进行工作,并能够对数据和设备的异常情况及时地做出处理。
计算机网络从根本上讲,就是将单一分散的计算机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实现该系统内所有的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的共享,并能够在一个大型的公有数据库中存储各个用户所能使用的各种数据信息。
然后再根本不同权限设定,在整个网络体系中的所有用户都能在权限范围内调用和共享这些资源,在这样的网络中所有资源就能够实现自由流通,无障碍传输,这不仅节约用户大量的时间,还极大地改善了系统内所有资源的利用情况。另外计算机网络还可以通过网络对信息、数据实现实时在线传输,这一功能使得数据传输的双方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反馈,免去了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使人们在相互联系的时候更加直观,互动性更强,同时使得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再者,由于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体系中,所有网络中的计算机是彼此相通,互相备份的关系,现代的网络技术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网络中运用备份设备以及调试数据容错技术,这样的技术为网络提供了无数的备用方案,即网络中的某些计算机出现问题时,利用这一技术,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可以在系统的调度下,自动按照程序设定将故障计算机的工作接手过来,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不会出现单机系统那种一旦出现问题,就全盘熄火的窘境,这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更高,更理想。计算机网络另一项功能就是可以将某个相对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子任务,通过分散到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进行单一的运算处理,利用这种方法,常常可以将一些繁杂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分解成为相对简单的多个问题进行分别的处理,这不仅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还大大节约了成本。
最后,计算机网络还具有将网络中所有节点产生的大量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将这些信息按照各个用户的需求进行自由的传送,从而实现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实现所有信息数据的相互传输及有序的处理。
2 当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情况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要特点就是对网络中的资源实施共享,并对各终端实现信息交换功能,它的这一功能是其他任何系统所不能取代的。计算机网络得以广泛应用,主要归功于它的高可靠性,易扩充以及高性价比等特点,这些特点是计算机网络得以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可以说是遍及整个社会体系的方方面面,现就其几个主要的方面展开讨论。
2.1 办公自动化
即将每一个办公室作为一个接入点,并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其全部联接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办公体系。它能够将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图文处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全新模式的信息处理方式,它能够取代传统的办公模式,达到办公自动化的目的。
2.2 电子信息交换
此方法就是将数据以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实现其在各行业,各个实体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并完成贸易活动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贸易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完全成熟,在我国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
2.3 远程数据交换
其主要方式为将散布于各个不同地域的工作人员与中央办公室实现计算机通信,即SOHO(在家办公)。同样,该方式也适用于机构庞大的集团公司,集团总公司对下属分公司可以通过远程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分布式办公。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地加强企业活力,并能够让公司决策层在第一时间实现对公司运作的指导,从而大大地提高公司对商机的把握能力及对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4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利用在线服务方式,对学生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完整地对学员提供当前大学里的所有课程,让学员能够免去时间,地域的烦恼,达到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的目的,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不会影响学员获得学历。通过远程教育系统,不仅为很多人圆了大学梦,还为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2.5 网上购物
随着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网络电子商务活动也随之逐渐活跃起来,发展到现在,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取代传统行业的现象。像类似于淘宝网等大型的网络购物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代人的购物习惯,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将衣食住行全部一次性解决,而且花销还仅仅实体店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调查数据显示,网上购物销量占整个行业的销量比重呈逐年上升的势态。鉴于此种情况,有的专家预言不久的将来,大多数日常生活用品的实体店,将被网络上的虚拟网店所取代。由此可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学习及生活造成的改变可谓是翻天覆地的。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于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世界第一个计算机网络体系,即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以此网络为基础经过10年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硬件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计算机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下,为了实现各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及相互传输数据,这样的情况使得对近距离高速通信的网络的研究得以提上科技发展的议事日程,于是具有数据交换传输功能的局域网网络应运而生。局域网以产生之日起,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局域网的发展使得上世纪80年代,被冠以局域网十年的特殊称号。并且到了90年代局域网技术更是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变革,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计算机网络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并且迎来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黄金季节。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高速发展,具有卓越性能处理器的计算机的出现,推动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多元化发展,在计算机网络将影响范围不断地扩展到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时,同样也对网络本身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得计算机网络能够承载如此庞杂的应用和功能,网络的传输速率就不得不大幅提高,而且当时的网络带宽已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局域网网络在当时出现的瓶颈,网络技术人员研究出了高速局域网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最先出现了以光纤分布式接口的高速局域网系统,利用这种技术可使局域网网络的传输速率达到100M每秒。而在80年代中期,美国IBM公司首先推出了以令牌环网为核心技术新兴局域网技术,到了90年代初,更是在此基础之开发出了快速以太网技术,使得传输速率及带宽提高到了原来的10倍之多。在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三网合一(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电信网)成了新的发展趋势,三网合一不仅降低了社会成本,更加方便了用户使用,同时还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重复建设,最终达到了提高经济及社会效益的目的。而互联网的横空出世,直接摧生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就连周边产业也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从电子商务,到办公自动化,远程数据交换,远程会议,远程教育等等,让用户能够完全不用在乎时间、地域的限制,相比以往可谓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向着智能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制造业的大力发展,更是将计算机网络硬件的可靠性及性价比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些因素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不断地扩大,影响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广,可以说人们当前的学习及生活是一天无法离开网络了。总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依存度将会越来越高,因此在这样高速的发展趋势下,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前沿科技及发展状况,这对个人或是群体都将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第五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彼得森.戴维(叶新铭译).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孔宪君.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M].全国高等工科教育计算机类规划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施晓秋,计算机网络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成先海.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96-02
作者简介:崔炜荣(1983-),男,陕西汉中人,硕士,安康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0 引言
自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net在美国诞生以来,经过40多年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无比深刻地融入到人类社会中去,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方面面的变革。因此,《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抽象的协议和原理,真正建构其自身对“网络”的正确理解,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1 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作为计算机与通信的交叉学科,计算机网络涵盖了太多的内容。从物理层到应用层,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网络安全到网络编程,各种各样抽象复杂的协议、算法、原理,无论对教师的授课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基于多年的授课经验,经过调研、实践和思考,认为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主要存在两大难点。
1.1 合理规划授课内容难
计算机网络原理在笔者所在高校的的授课课时为64课时,在规定的课时中完成对大纲所有知识点的“有效”讲授是非常困难的。如果面面俱到的讲授,其效果只能是面面俱浅,学生学习的“专业性”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对课程内容合理规划,是开课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在面广量大的内容中进行细致规划,要求教师首先对计算机网络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其次,要能够结合课程学习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综合的考虑。
1.2 学生理解抽象的网络原理知识难
各种各样的网络协议和算法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石,而这些协议和算法往往是复杂、抽象的,学生在理解上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甚至在学习完课程后依然无法对网络体系的分层有正确的理解。因此,“如何教”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第二大难点。这要求教师摈弃单一的以讲为主,缺乏互动的授课方式,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探索、实践和总结各种教学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研究
2.1 明确课程定位,精心组织课程内容
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综述性课程,其内容的合理规划依赖于对本课程的正确定位,即紧扣“基础”和“典型”。所谓基础,即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各个层次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设计方法等。所谓典型,即指各个层次的典型协议、算法等。尽管如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是新技术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与“典型”上。因此,该课程的定位应该是“开门”,即通过对“基础”和“典型”的网络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首先建立起对抽象的网络结构的意义构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专题知识打下基础。
2.2 因材施教,合理控制教学难度
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针对此客观现实,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因材施教。首先,所选的教材应该编排合理,难度适中。这样的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学,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规划。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讲课的“粒度”、“深度”。根据课时的长短,合理规划“粒度”,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合理安排“深度”。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在学习复杂知识中形成的挫折感,从而使得课程的教学是真正有效的。
2.3 善用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遇到大量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种“人造”的事物,其中的概念,原理都是由对人类活动的观察导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善用类比法,多用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例子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抽象,枯燥的知识。比如,在讲解网络体系结构时,可与邮政系统进行类比,见图1。要实现两个单位之间的人员的邮件通信,需要很多要素参与,比如写信人和收信人,单位的收发室、邮递员、邮局等。根据各自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将其划分到不同的层次中去,与网络体系结构相类比,写信人与收信人工作在应用层,收发室工作在传输层,邮局工作在网络层,而邮递员工作在物理层。这种类比的大量使用,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思考,积累素材。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沟通,建立起共享的素材库,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
图1 与网络体系相类似的邮政体系
2.4 增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虽然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手段相比,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在运用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加紧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吸收能力,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概括而言,就是多媒体教学互动缺乏的问题。对于抽象程度高,理论性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而,如何增进互动值得教师认真研究。
首先,“问答”依然是目前教学条件下最为有效的互动方式。在知识的讲解上,教师要循循善诱,不断的由浅至深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课件的制作上,善于通过PPT自带的动画效果,制造课堂教学“问答”的氛围。其次,教师可以开发出一些简单的游戏,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抽象知识的直观映像。例如,在讲解网络体系结构时,笔者让5位同学分别模仿计算机网络5层结构的功能,来演示信息如何经过层层加工,后被传输的过程。这样的游戏引起了同学极大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5 利用仿真软件,增加教学直观性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些实验对所学原理进行验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这样做往往是困难的。因为多媒体教室中很难搭建起网络实验的设备平台。并且网络协议都是由软件实现,即便是使用真实的设备实验,学生也难以观察到协议的工作过程。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网络仿真软件来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环节。网络仿真软件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虚拟的网路平台,来实现对网络环境的模拟。在此,笔者推荐Cisco公司的Packet Tracer 仿真工具。使用Packet Tracer 用户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如图2所示。Packet Tracer不仅支持多种协议模型,而且提供了大量的设备仿真模型,并可以在IOS环境中对虚拟设备进行配置,帮助使用者熟习网络设备的各种配置命令。所以,利用Packet Tracer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络组建、设备配置、协议测试等网络技术实验,满足计算机网络教学对实验以及师生互动的需要。
图2 利用Packet Tracer 进行网络仿真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巨大,因此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无论对于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考研、就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但随着网络知识的日新月异及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武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
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检测,根据检测技术的执行主体进行划分可分为主机和网络两种。一般通过计算机的远程安全扫描技术、防火墙的扫描技术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扫描,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进行实时的监控。
2计算机网络安全扫描技术
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扫描技术是计算机进行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的基础,在计算机的主动防御中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进行扫描,对计算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扫描。将扫描中获得的各种参数反馈给系统的管理员,管理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可能存在的漏洞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计算机的运行中进行实时的监控,将运行中的风险站点对管理员进行提示,保障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计算机网络安全扫描技术能够对计算机存在的漏洞及时的发现,及时的处理,保障了计算机的系统安全。
2.1计算机网络远程扫描技术
计算机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在外界恶意攻击下的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大大提高。但是计算机网络远程扫描技术在应用中也一度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弊病,黑客进行黑客活动是常常使用计算机网络远程扫描技术对入侵电脑进行远程的扫描,发现其系统存在的漏洞,针对这些漏洞对目标主机实施入侵。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计算机网络远程扫描技术对实现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也有着其特殊的意义,管理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扫描技术对计算机进行扫描,及时的发现计算机中存在的漏洞并予以修复。
2.2合理配置系统的防火墙系统
计算机网络安全目标的实现是通过防火墙系统的合理配置来实现的。计算机防火墙系统的合理配置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配置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测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计算机防火墙的配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进行配置是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相关的从业人员在进行配置时因为防火墙的复杂性,常常会在配置上出现一些微小的错误,这些需哦唔的产生极可能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隐患。计算机的防火墙系统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运行,当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出现运行的异常时,防火系统安全扫描系统会对计算机进行扫描,判定其运行环境是否符合。
2.3系统安全扫描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测技术的建设时,计算机系统安全扫描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计算机系统安全扫描中将目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将检测后的参数发送给系统的管理员,管理员通过对相关参数的分析,对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改。系统的安全扫描技术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3网络安全实时监控技术
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监测技术对计算机的防护离不开对计算机运行的实时监控。计算机的实时监控技术是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对计算机进行网络流量的监控,在实时的监控中能够对计算机所受到的恶意攻击进行及时的处理,将有攻击企图的是举报进行过滤。在计算机网络的实时监控中将计算机的网卡设置成为广播的状态,在次状态下进行数据包的监控和分析。将可疑操作的特征码放入到计算机网络入侵特征库中进行比对,及时的发现入侵行为。
4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测技术的现实意义
4.1对防火墙安全构架的补充
在时代的发展中,计算机的防火墙系统不足以承担起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的重任。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测技术是对防火墙系统的补充,二者协同作用,共同完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在计算机的安全维护中,一旦恶意攻击活动避开了防火墙的监控,可能会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等软硬件造成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测技术在计算机的运行中国能够及时的发现计算机的网络弱点,并对这些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二者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的保障了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2实现有效的网络安全评估体系
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为网络安全的评估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在一些公司和事业单位进行内部网络的建设时,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对简称的内部网络监测系统进行检测,检测的数据提交给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对建成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整改。
5结语
在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之中,进入数字时代的人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建设时,相关的从业人员一定要结合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利用计算机网络检测技术的实时监测功能,发挥防火墙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测技术的协同作用,将计算机的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我相信通过相关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叶忠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
[2]龙冬阳.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是我系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的《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组建与维护企业网》等专业课程起着核心基础的作用,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及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趋势,具有对简单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安装、调试、使用、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对该门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指导思想
在当前学生素质普遍下滑的实际情况下,传统的在教室先讲授理论然后再进实验室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脑海中理论与实践成为分开的两部分内容,无法进行很好的融会贯通。所以,我们对《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原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填鸭式"课堂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抽象且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即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简单组合,不是把一门课程简单的加大实践课时,削减理论课时,甚至是去除理论教学,只让学生学会动手就行,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好基础。
所以在进行整个课程的教学改革时,我们始终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路贯穿始终,以实际操作为主,通过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
2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作为我系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影响巨大,学生只有通过本门课程掌握了网络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后续课程,所以我们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思路对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和设计,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八个学习情境,八个学习情境分别为:认识计算机网络、制作跳线和打接模块、小型网络组建、机房网络组建、校园网络组建、网络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以及网络设计规划方案。针对每个学习情境又设计了相应的子任务,共划分出二十一个子任务。在每个子任务中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际案例,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先动手会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将相应的基础知识点带进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把实践与理论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针对理解能力和接受知识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又设计有拓展知识点,使这部分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在本门课程的传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讲解学习情境二制作跳线和打接模块中的子任务一制作双绞线跳线中,传统的方式是先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讲解双绞线的概念、分类、每类双绞线的特性和优缺点以及选购,再演示双绞线的制作,然后在下一次上课时进实验室让学生动手制作跳线, 这样一来两次课有间隔时间,学生又没有复习的习惯,老师在实验室必须得将上次课中的实验步骤再重复演示一遍,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也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联系,无法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因此教学效果一般。所以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本门课程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项目任务。利用设计项目任务的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再结合成功的项目给予演示。由项目任务引出教学内容,由点到面,砌砖式地演练整个项目任务的制作过程,通过项目任务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实现整个教学内容。
(2)六步法
每个学习任务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所做结果”,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案例教学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针对每个学习情境的子任务都设计好案例,然后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分析案例明确任务、教师演示案例、学生进行设计、展示成果与评价等。
(4)分组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程通过项目分组的方式把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实现分组设计。分组设计过程中,课程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每个项目分组扮演企业中的项目团队负责制作项目,授课教师扮演企业中的业务经理,负责向项目制作团队分配项目并对制作过程和制作结果进行监督与验收。
(5)课堂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场地上的安排上,将课堂安排在实验室,教师通过投影设备演示制作过程,讲解知识点,评点学生团队作品。学生就地实践,一边学习理论内容,一边进行实践操作。
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的,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互相支撑,交替进行。学生即学即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使用以前纯理论的考核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水平就会有失偏颇了,而且也不能体现出我们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重点--实践教学。所以本门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包括学生个体评价、组长评价与学生自评、项目完成评价和期末考试等,其中学生个体评价是指教师对小组每个成员上交作业、讨论活跃度等方面的评价,占总评价的10%;组长评价指小组长对本组组员的评价,占5%;学生自评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给自己的评价,占5%;项目完成评价指教师根据每个组员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的评价,占40%;期末考试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占40%。这样可以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对以后的学习有一个指导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理实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原理概论》课程,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还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随着Internet的膨胀式发展,其可用的公网IP地址越来越少,要想再申请到一个新的公网IP地址已是很不容易的事了。NAT技术很方便的解决了这些问题。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翻译,指的是将一个内网私有IP地址转换成外网(公网)IP地址。利用NAT技术,公网IP地址可以对外代表一个或多个内部地址。我们一般可以把NAT技术分为三种:静态NAT,动态NAT和NAPT,其中NAPT又可以称为PAT。
1、静态NAT
静态NAT的工作原理很简单。NAT将网络分为内部网络(inside)和外部网络(outside),内部网络指的是单位内部局域网,外部网络指的是公共网络,一般是指Internet。静态NAT将内部本地私有IP地址与外部合法公网IP地址进行一对一的转换,且需要指定到底内部IP和哪个合法地址进行转换,即需要建立一张网络地址转换表;内部地址与全局地址一一对应,每当内部节点与外界通信时,内部私有IP地址就会转换为对应的公网IP 地址。
某学校内部局域网使用的IP网段是192.168.0.0/24,现在它们申请了一段公网IP:100.0.0.3—— 100.0.0.100/24。静态NAT就是要求内部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假设PC1有一个私有 IP:192.168.0.3/24,当它需要访问Internet时,它先向路由器发出请求,路由器会根据静态NAT的设置,把私有 IP(192.168.0.3)转换为公网IP(100.0.0.3),然后把数据包发送出去。Internet需要返回数据时,返回的数据是发送给 100.0.0.3,然后由路由器根据对应关系,把这个数据包发送到192.168.0.3。
可以看出,静态NAT实现的是一对一的转换,将内部私有IP固定的转换为外网合法IP,这是不可能节省IP地址资源的。但是静态NAT的好处是,如果内网中建立了服务器,比如Web,Ftp,E-mail等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往往同时为内网和外网提供服务,对于这样的服务,就必须建立静态 NAT进行转换。
CISCO路由器的配置命令是:
端口模式下:
Ip nat inside !将某端口指定为内部端口
Ip nat outside!将端口指定为外部端口
全局模式下:
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inside_ip outside_ip
Inside_ip,指的是内部IP地址
Outside_ip,指的是翻译成的外部IP地址
2、动态NAT
动态NAT也是实现私有IP和公网IP之间的一一对应转换,但是它们的关系是不固定的,就是说私有IP访问外网时也要进行转换,转换成公网IP,但是转换时不是固定转换成某一IP,而是随机的。
(1)首先还是要地址转换,内网转换成外网。(2)和静态的不同,是动态的转换。动态NAT是定义了一个地址池(pool),其中地址池中的地址是一组连续的外网IP地址,所有内网中允许的IP都可以使用地址池中的任意一个进行转换。所谓允许的IP是指可以在路由器上使用访问控制列表来定义, 允许哪一部分内网IP使用这个地址池进行转换。根据访问控制列表的命令要求,允许的IP一般是某一个网段,如192.168.0.0/24等。(3)动态 NAT的外网转换IP是动态的,不固定,当需要时从地址池随机选择。用完后(通信结束)就需要把这个地址放回地址池,供其他主机使用。这样就可以部分缓解外网IP地址压力。(4)注意,静态NAT和动态NAT可以共存。如果有需要内、外网都访问的服务器,可以采用静态NAT,别的可以采用动态NAT。动态 NAT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内网主机访问出去的IP经常随机变化,增加了网络安全性。
3、PAT或NAPT
PAT是NAT技术中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可以将一段私有IP转换成一个公网IP地址,从而节省了公网IP地址资源,这种技术称为 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端口地址翻译。有的地方称为NAPT(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网络地址端口转换,意思是一样的。
实际上PAT和动态NAT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地址转换的时候没有地址池,或说地址池内只有一个地址,所有的私有地址都转换成同一个公网IP地址,转换时对网关路由器的外网接口IP地址进行复用(overload)。复用技术是通过利用对话的端口号来实现的。
端口模式下:
Ip nat inside !将某端口指定为内部端口
Ip nat outside!将端口指定为外部端口
全局模式下:
(1)Ip nat pool name start_ip end_ip netmask netmask
其中:name指的是地址池的名称
Start_ip end_ip指的是地址池的开始IP和结束IP,在PAT时,这两个IP地址是一样的,但要写两个,不能省略。如100.0.0.1 100.0.0.1
Netmask指的是地址池的IP地址的子网掩码
(2)access_list number permit source wildcard
其中:number指的是访问控制列表的号码,1——99
source wildcard指的是允许地址转换的地址段和对应的通配符。
(3)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number pool name overload
其中:number还是那个2号命令中的那个访问控制列表号
Name还是那个1号命令中地址池的名字
Overload是实现PAT的关键字,不能省略
和动态NAT对照比较可以看出,PAT仅仅在定义IP地址池的地方换成一个IP地址和最后增加overload两处不同。
最后,NAT隐藏了内部IP地址,使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我们绝不能将NAT作为网络单一的安全防范措施,尤其是静态NAT。因为: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009IM010400-2-02)。
作者简介:刘鹏,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电定位技术。
大学教育带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并不完全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法[1-3]。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是人类获得知识、发现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人类创造新技术、新发明的基本思维方法。每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不闪烁着科学思维的光芒。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如果只着眼于知识点,忽视这些结论是如何产生的,关键的突破是如何取得的,学生就无法了解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极富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而思维方法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缺乏对知识发现过程的感悟,也导致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淡漠,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通过教学设计,恰当地把讲授具体课程内容与训练科学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是必要的、有益的。通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发现的过程和规律,可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这也应该成为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4-5]。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其中有大量鲜活的反映科学思维特点和规律的案例。受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的资助[6],我们依托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的问题如
下:1)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3)在专业课程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面临哪些挑战。
1教学方法改革――科学思维训练的基础
要在授课中达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训练科学思维能力的双重目标,首先要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方法[7-8],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课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形成发言稿或PPT。课内,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梳理、归纳和总结学生提出的方案,去除其中不合理、不完善的细节,提炼出共同的原理和方法。随后,在实践环节,让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这些原理和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布置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将师生互动和研讨延续到课后。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很强的现场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都有比较显著的提升。
2教学内容优化――科学思维训练的载体
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空洞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对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如果都按照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再加上课时有限,这种做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哪些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要根据知识点所反映的技术特征而定。我们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能够比较好地体现科学思维的规律和特征;二是要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效果。其他教学内容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增加提问环节,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灵魂,也是课程内容的主线。协议的设计体现了很多重要的工程思想,协议的分析融合了多种典型的数学建模方法,协议的演进反映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因此,让学生参与协议设计、分析、验证、优化的整个过程,对于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根据网络协议分层原理,从每个层次中精选一种协议,按照研讨式方法组织教学,着重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图1所示。图中的每个教学内容分别集中反映了工程设计的不同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方法,正是科学思维训练的主要目标。此外,这些协议至今仍在不断演化和更新,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性这一本质属性。
图1集中体现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
图2以“路由选择协议”为例,说明了它对“网络层协议”一章中其他教学内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中,网络层编址、选路算法和因特网选路协议都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
图2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网络层为例)
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学生对我们选择的内容很感兴趣,在他们提出的方案中,也能看到很多科学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例如类比、联想、直觉等。这说明,这些教学内容适合于采用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授课,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教学实施环节――科学思维训练的途径
科学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之一,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渗透,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渐领会科学思维的真谛。我们受一般科学发现模式的启发,将教学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按照“课前猜想、课堂研讨、实验验证、课后思考”四个步骤组织教学,带领学生探寻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将科学思维的训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图3给出了这四个环节的内涵和相互衔接关系。
图3基于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实施环节
3.1课前预习:问题驱动的小组讨论
只有在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之后,科学思维才能形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不能只让学生在课堂上“拍脑袋”,而要让他们经过充分的预习之后,带着“有准备的头脑”参与课堂研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提升思维训练的水平。
在预习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些问题。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1) 提示性。在预习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以直观思维和类比思维为主。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提示信息,让学生能够将问题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的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 层次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让主动性强的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直观层面。
3) 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鼓励学生破除思考中的条条框框,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为提高预习环节的效果,我们采取了学生分组的组织方式。每3~5名学生组成一个研讨小组,相互交流、讨论,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上网收集资料、准备课堂发言等任务。每名学生轮流担当组长,在课前向教师简要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根据教师的意见加以改进。教师从中挑选出3~4个优秀小组,在课堂上集中报告预习成果。
3.2课堂环节:平等对话的师生研讨
课堂教学是开展研讨式教学、进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的主要环节。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泛指人对某一事物与现象的利弊、真伪的剖析和评断,即通过对认知对象的分析、质疑和论证,形成独立、异同和正确的见解[9]。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学生很容易将教材或教师看做学术权威而难以提出批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主持对预习问题的讨论,轮流担任发言者(小组)和提问者(小组)。后者质疑前者的方案,前者则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每次辩论的获胜方能够获得加分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进行评判,而是通过穿插提问或发言引导学生聚焦问题的本质,正确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同时,教师还要适时进行小结,提炼具体的技术方法中所体现的工程思想,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高度;或者引入恰当的模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3实验环节:实践导向的知识发现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科学精神的基本要义是尊重事实,任何思维结果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得以确立。在课程教学中,实验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的主要渠道,也是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增加了实验课时并加大了计分比重,鼓励学生多到实验室做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直观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树立起相信科学、向往科学的态度。同时,设计了多个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只对实验目的和方法进行了粗线条勾勒,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验证只是科学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而非终点,鼓励他们在验证现有原理和方法的同时努力发现问题或异常现象,开始新一轮的猜想和思维过程。
3.4课后环节:彰显个性的自主学习
课后环节是科学思维训练的收尾阶段,对于扩展科学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有重要作用。人的思维活动是高度个性化的,认知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在课堂研讨环节,教师以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课后环节中,我们积极倡导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理念,通过选做实验和延伸阅读两种方式,让有余力的学生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网络协议,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我们改革了课程考核方法,将学生在上述四个环节中的表现都纳入到评分体系中,并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目前的计分规则如下:课堂与网络讨论占8%,预习占6%,实验占20%,作业占6%,理论(闭卷考试)占60%。
4教学条件建设――科学思维训练的保障
教学是一个闭合的反馈过程。要提升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训练的成效,教与学的反馈周期要尽可能短。尤其是在课后环节的自主学习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予点拨,带领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进取。学生思考得越深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越多,教师的指导就愈发重要,这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平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多管齐下,通过网络虚拟教室、电子邮件、FTP、教学微博等多种平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纽带。同时,我们还在探索建立一套与科学思维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能够将开展科学思维训练的各个教学环节固化,还能对课程教学实施全过程管理,帮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按设计的流程开展学习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5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院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开展的以科学思维训练为牵引的教学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中,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科学思
维和方法的训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表明,这项改革举措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是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破解。例如,思维活动是抽象的、主观的,我们很难对训练的成效进行定量的、客观的评估。尤其在以考试和分数为主导的学习效果评价体制下,思维方法训练的成效更难以体现。此外,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门课程的教学一蹴而就,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仍然是传授专业知识。脱离了这个目标,学生的专业基础打不牢,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思维方法的训练就只能是海市蜃楼,无法取得实效。这一点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牢牢把握。
参考文献:
[1]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 计算机科学,2009(1):1-4.
[2] 朱亚宗. 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 计算机科学,2009(4):53-55.
[3] R.J.斯滕伯格, L.斯皮尔-史沃林. 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7-50.
[4] 李梦超. 接续科学思维的链环:中国人民大学探索文科高等数学教育之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02(6):44-45.
[5] 陈秉乾,胡瑞阳,陈福臻,等. “电磁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举措[J]. 青海师专学报,1997(2):46-49.
[6]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关于印发“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立项课题的通知[S]. 高教研[2010]31号文件.
[7] 郭汉民. 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8-111.
[8] 黄世虎. 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9] 洪淑媛.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87.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Principles of Computer Network Featuring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
LIU Peng, CHEN Ming, XIE Jun, CHEN Weiwei
1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隐患
1.1计算机病毒
校园计算机网络中,学校会有学校专设的机房,在一些特定课程中,会有相应的实验课程,学生在这些计算机中做完实验之后,由于课程要求,绝大多数的实验课程都会要求将实验的结果或者是一些图片保存下来,在课程结束之后会用于实验报告中。所以学校计算机中的病毒就会通过优盘传到其他地方,从而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困扰。除此之外,学生自己使用的电脑中,由于杀毒软件的问题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病毒,这些病毒的产生都是网络安全的隐患。电脑病毒不是一个突然的或事故的原因,而是因为我是谁偶然事件,如突然停电或偶然误差,会导致电脑磁盘和内存或指示。计算机病毒有一些特点,包括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等等,这些特定都决定了计算机病毒的快速传播和破裂的困难,所以计算机病毒的破解还是需要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破解。
1.2非法访问
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于一些非法访问。一些非法访问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技术在正常使用,通常对于一些非法访问拦截页面,但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是自动通过一些非法网络,窃取信息,财产损失。非法访问,相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问题不太常见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1.3网络诈骗除了计算机病毒和非法访问,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诈骗。网络诈骗随处可见,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一些金钱,将矛头指向了在线学生,因为他们涉世未深,严重的缺乏一些社会经验,所以将他们作为诈骗对象是最好的选择。目前校园计算机网络诈骗中主要有贷款,淘宝刷单、打字等等,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费相对来说比较多,而且绝大多数大学生又想通过网络可以赚一些零花钱,综合多方面的原因,大学成为了主要的诈骗对象,而且还比较容易诈骗成功,很多大学生因为网络诈骗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工作,还学生们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2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隐患的管理措施
2.1安全口令设置
安全口令设置是网络安全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所谓的安全口令,目前已经运用到网银和各种游戏中,网络游戏中,为了保护游戏帐号的安全,对账户设置了安全口令,这些安全口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游戏帐号不被其他游戏玩家所偷盗,目前将这一技术引用到各种网络安全中,比如说在进去某些网线的时候可以需要通过相应的安全口令,尤其是与金钱交易有关的软件,像淘宝、支付宝、美团、购票系统12306等等。安全口令的设置给人们上网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保障。比如说购票系统12306,在提交购票订单的时候,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和验证码的提交,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
2.2IP地址隐藏
首先我们要了解IP地址隐藏是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技术,而且IP地址隐藏对于网络入侵和防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关于internet上的计算机有两种,一是Server,二是Client。关于Server,主要是提供服务的计算机。当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回啦我们所使用的服务和相应的IP地址告诉Server,在Server接受之后就会把服务传送带IP地址中,所以我们通常会使用Server的服务,因为它知道我们的IP地址。如果我们想要把我们的IP地址隐藏起来,可以把我们和Server的连接中加上一部计算机,其中的主要原理就是我们连接一部计算机,这部计算机再连接Server去提取服务,当中我们只会把自己的IP地址告诉这台计算机计算机,而Server也只知道这台计算机的IP地址,我们是没有和Server有任何连接,这样我便把IP地址隐藏了。这种隐藏IP地址的方法是最简单方便的,当然还有其他比较简单的隐藏方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2.3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是基于用户的身份和属于一组定义限制访问某些信息或一些限制,一些功能如电流一般大学南京网络访问控制系统是基于的原则设置。访问控制策略是现在生产珍贵的通常是基于服务器管理员,目录和文件访问网络资源。访问控制策略是为了防止非法主体受保护的网络资源,但也允许用户输入合法的。主要用于网络访问控制、网络访问控制、安全控制、财产安全控制目录,Web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和防火墙控制等等。访问类型包括两种类型: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策略是用于网络安全技术能更好地保护网络安全。
3结束语
随着现在网络技术不断的深入我们的生活,校园的计算机网络发展,在一定程度是得到了促进,随之而来的就是校园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抑制网校园网络发展的得要因素。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校园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安全口令设置、IP地址隐藏和网络控制系统等的策略,促进校园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文.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策略分析[J].江西建材,2015(23):84-8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30-02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组建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数字化学校的建设,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必然。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 现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枯燥抽象,学生难以接受
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采取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课程内容多为网络原理、工作过程或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概念众多,理论复杂,知识体系结构陈旧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既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又有通信技术方面的,所以概念众多,理论较复杂。另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更新快,而大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3.实践教学环节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现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网络实验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网络理论的理解。而在实际教学中,网络实验因为硬件、软件种种局限无法顺利开展。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软件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视频教学录像、题库、软件素材等,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功能,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现代化的数字化学习,真正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改革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大都比较抽象,单纯用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帮助学生来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协议等相关知识。比如利用投影仪,使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将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DNS的解析过程等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而网线的制作和局域网的组建等内容也可以使用图片或录像来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网站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繁杂,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际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差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划分成熟练掌握和一般了解两个目标层次,如学生应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络工具和建立、配置网络,包括Unix/Linux系统的简单应用、Internet浏览器使用、建立对等网、Web和FTP服务器的安装与测试等。而对于其它较为高级和复杂的网络应用操作技能则作一般要求,或者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讲解,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书本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利用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中的在线课堂、教学辅导、作业与讲评、IP课件、课程论坛等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并不断进行更新补充,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阶段,便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学校提供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备有网络服务器、工作站、三层核心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路由器等先进网络设备。实验的内容与理论教学保持同步,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验教程,并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相关实验指导书,对每个实验的目的、有关知识点、步骤、注意事项等作明确的说明,同时也制作一些实验的视频录像,将这些内容全部放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参考。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熟记相关的配置命令,利用虚拟网络实验软件,通过校园局域网形式向学生开放,学生在网上练习并将相关配置发给教师进行评讲,充分利用了网络学习资源,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必须采用一种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如在线课堂提问等,占1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10%)、实验完成情况(占30%)。
以上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激发了学习和发现的兴趣,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也促进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8-48-0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各个高等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在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课程目标和定位不清楚,很多独立学院采用原母体大学的“一本”本科生标准进行课程规划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上与“一本”的相同,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对教学也不满意,效果不理想,没能反映出独立学院的教学特色等。本人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主讲计算机网络课程多年,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抓住省级计算机重点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标和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和探讨。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能从学习中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本文深入探讨了面向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有效措施,以与独立学院的教师同行交流探讨。
1 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目标和定位
目前,我国多数独立学院在教学目标和定位问题上存在着偏差,课程都采用原母体大学的“一本”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制等,无法反映独立学院的特色。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综合应用两个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一个自己独立的体系。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它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对实验环境要求特殊,在人们生活中接触、应用得较多,因此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硬件的结合,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学校和市场的密切联系。它基本上是一门跨专业课程。
根据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标、定位与“一本”学生的课程目标、定位应有所不同。比如:“一本”学生的课程目标是要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强调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而独立学院学生的课程目标是具有合格的基本理论知识,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目标和定位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最基本的协议原理,注重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网络知识进行建设、配置、管理和维护中小型网络系统的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型、应用型网络人才。
2 适合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和探讨
根据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标及定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考核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讨。具体表现为,把重点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改为理论知识和实用性应用知识相接合,理论和实践并重,加强实用性的实践教学,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教学等。
2.1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开始的热情很高,对计算机网络非常有兴趣,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接触到的网络概念和原理越来越多,并且都比较抽象、难懂,如协议、CMSA/CD、滑动窗口、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等等[1],学生就开始跟不上,会出现有点厌倦、畏难的心理。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要进行改革,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们特别制订了有别于“一本”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立足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重点研究和解决了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更新,使现有基础课的难度降低一些、内容减少一些, 更加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够学懂,学好,学得主动、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主要思路是,压缩和裁减较难的知识点,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淡化具体计算推导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有些较深的理论可以不必深入讲解,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概念和原理。加强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所需要的技术,熟悉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方法。
此外,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讲授时,既分析经典的网络基本理论,也注意到目前最新的网络技术,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知道所学、掌握所用,明白所学知识将来如何用,为今后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这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3-0503-02
计算机病毒一般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微型程序,主要是能够自我复制并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它会影响受感染电脑的正常运作,或破坏计算机的系统和数据。如今网络的普及加快了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因此现在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关的法律来打击病毒制作者,如罗马尼亚西一位计算机爱好者用十几分钟编写的“冲击波”病毒大约感染了好几千台计算机,按其国家的相关法律会被判十五年有期徒刑。还有我国的张勇就是用计算机病毒(木马病毒程序)获取了股票账户及密码,非法盗卖股票价值千万元以上,获利三十八万元人民币,被公安机关逮捕并被判无期徒刑。当今世界上大约有200多万有能力写较成熟电脑病毒的程序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爱好计算机的青年研究人员,他们自己会编写一个小程序或代码,复制到对方的计算机中,小程序会给计算机制造一些麻烦,如能使计算机屏幕上出现异常情况,能销毁对方磁盘上的信息数据等,看看对方计算机水平怎么样,能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人们认为这些小程序或代码就是早期计算机病毒的“雏形”。
目前在世界上已有成千上万种计算机病毒,每天有许多新的计算机病毒在产生,还有的在变种,各种病毒有着不同的特性,病毒有的感染在文件中,有的感染在系统引导区中,很难被发现和归类,当然大多数病毒并不会对我们的计算机构成较严重影响,但有少数病毒很危险,绝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作将会对你的计算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对病毒进行分类。
1)病毒按操作系统运行环境分成Ms-DOS、Windows、Linux、Windows NT和苹果OS等病毒,它们需要有适应的环境,也就是说它们只能生存和发作于对应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目前,计算机主要用Windows操作系统为主,最常见病毒也以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的病毒最为主。
2)病毒按传染方式分成引导型、文件型以及混合型3类。这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引导型病毒主要是寄生在磁盘的引导区,当磁盘启动在引导型系统的过程中就侵入系统,驻留在内存中,等待时机传染和破坏,但它一般不对磁盘文件进行感染,如大麻病毒、小球病毒、“Girl”病毒等;文件型病毒传染磁盘中的命令文件(COM)和可执行文件(EXE),它常常寄生在正常程序文件,成为程序文件的一部分,很难被发现,如“CIH”病毒、“TXT”病毒等;混合型病毒有以上两种病毒的特点,因此这种病毒的破坏性更加大,传染的机会也就更多,如“Flip”病毒、“One-half”病毒。
3)病毒按连接方式分成源码型、入侵型以及操作系统型3类。源码型病毒感染高级语言的源程序,将代码插入到源程序中,连接生成直接带病毒的可执行程序;入侵型病毒是用自身替代程序中的部分,它只攻击某些特定程序,很难被发现,清除起来较困难;操作系统型用自身程序部分加入或替代操作系统的部分工作,有极大危害性,如大麻病毒、圆点病毒等。
4)现在还有很多病毒有其独特的特性而且无法按前面方式进行分类,如黑客木马软件、宏病毒和邮件病毒等我们把这些病毒叫做新型病毒。
目前计算机已是我们重要的工具,而且在里面还保存大量重要的信息数据,这些资料一旦被病毒破坏或丢失,而黑客木马病毒能盗走银行帐号、网游、QQ帐号密码等,都会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1998年4月26日,台湾有一个叫陈盈豪的大学生编写的“CIH”病毒,可以被认为“计算机毒王”,全球六千万台计算机遭到破坏,短短一天之内,我国就有几十万台计算机被损坏,在全国因“CIH”病毒发作受到破坏的计算机达36万台,主板受损比例为15%,直接经济损失达0.8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超过10亿元人民币,“CIH”病毒在全球造成的损失估计是10亿美元。 2000年4月26日,“CIH”病毒再度爆发,全球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这一天,仅我国北京就有超过6000台计算机遭到“CIH”病毒破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常常需要通过互联网浏览网页查阅资料,但现在有很多带有恶意代码病毒的网页,能修改计算机的浏览器主页,有的能修改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还有的病毒感染后能关掉杀病毒软件,现在病毒由过去的被动感染方式变到成了主动感染方式。2000年的“爱虫”病毒在全球的损失估计达100亿美元。 “2003蠕虫王”病毒发作5天后,全球感染计算机超过100万台,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亿美元。 2003年的冲击波病毒爆发,给全球互联网带来直接损失几十亿美元,超过“蠕虫王”。 2004年的“SCO炸弹”病毒全球爆发,当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61亿美元。
可见,有些恶性的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危害非常大,我们要尽量减少病毒对计算机的感染,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就能减少病毒的危害,做好以下几方面可以有效防止病毒。
1)计算机上要安装杀病毒软件实时监控我们的计算机。杀毒软件一般都有实时监控、扫描检测计算机病毒和清除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蠕虫和特洛伊木马程序,自动更新病毒库等功能,有的还附加损害恢复等功能,是电脑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使用杀毒软件进行防杀病毒,最好使用正版的杀毒软年,是最简单和有效的选择,在安装了杀毒软件后,还要经常升级(正版杀毒会自动升级)并定期查杀计算机,始终将防病毒监控打开,可以有效地保障计算机的安全。杀毒软件有付费的也有免费的,功能都差不多,常用如瑞星、360杀毒、卡巴斯基、诺顿、avast金山毒霸、江民等
2)慎用网上下载资源,养成良好安全习惯。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病毒(网络病毒)都是通过网络传播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在上网时特别要注意,对于电子邮箱中一些来历不明来历的邮件及附件,最好直接删除,或者先下载再经杀毒处理后再打开,不要上一些陌生的网站,也不要上一些不良和不文明的网页,下载软件时尽量选择一些大型专业的网站或评价较好的网站,下载下来的软件未经杀毒处理都不要去使用等等。
3)经常性升级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补丁。现在的网络病毒大多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威胁计算机安全,这就需我们定期为计算机下载最新的安全补丁。
4)关闭系统中多余的服务,如Telnet、FTP客户端和Web服务器,这些服务对一般的用户是不会用到的,关闭了这些服务,能大大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
5)使用复杂密码,保护个人隐私。现在的网络病毒能猜测密码,因此简单的密码虽然容易记忆,但也很容易被病毒猜测到,所以选择使用复杂而又较长的密码,计算机的安全性就能大大提高了。
6)发现病毒立即处理,隔离病毒的传染源。当计算机发现病毒时,立即中断网络,用相应的杀毒软件进行有效查杀病毒,同时查杀与这台计算机接触过的存储设备,阻止这台计算机被感染更多的病毒,甚至感染给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
7)打开防火墙、实时防护。安装个人防火墙,防火墙和系统一起启动,可有效防止黑客(Hacker)进入到你的计算机进行偷取资料、盗窃密码或置入后门程序等。
防火墙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隔离网络,通过将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制定出不同区域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来控制不同信任程度的区域之间传送的信息数据流,即在计算机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构造安全屏障、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构成安全屏障,如:互联网是不可信任的区域,而内部网络是高度信任的区域,防火墙可以避免一些安全策略在不可信任区域中通信,能控制信息基本的任务在不同信任的区域的访问,提供访问控制策略在不同的信任区域通过安全政策的运行和连通性模型之间根据最少特权原则。如:我们知道Windows 的网上邻居的TCP/IP Port 135_139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局域网用户使用共享文件夹,如果没有使用防火墙的话,那么这个共享的文件夹不但能被内部网络的人浏览,还能被Internet上的任何人浏览,就会发生信息外泄到互联网,这是极不安全的。
虽然计算机病毒的种类繁多,发展迅速,形式多样,危害极大,只要我们增强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掌握其特性,采取有效的防杀措施,对重要的数据定期备份,随时注意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异常情况,即使发现病毒不要慌忙及时处理,计算机病毒还是可防可治的,能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07-02
计算机系统类课程在信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系统类课程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系统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系统类核心课程,其在工科的计算机系统性学习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课程已不仅仅是理论课程的补充或附属,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和关键组成部分越来越受重视。社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解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来说,传统在实验室的实验课程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需要新型实验课程教学平台来满足课程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教学改革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虽然在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但是实验设备的紧缺与实验室开放时段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与操作时间大大缩短,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目前以MOOC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在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的同时,却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最好的教师讲授的最好的课程。正是由于MOOC课程带来的冲击,目前基于网络技术来展开教学的研究开始出现在教学改革与研究领域,但是目前所进行的网络教学改革主要针对文化课程,鲜有针对实验课程的尝试。而计算机系统类课程的建设应采取网络在线实验系统平台代替实际实验平台,将为学生提供可以远程在线设计实验的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课程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完成课程实验的综合设计与仿真。打破由于实验设备的紧缺与实验室开放时段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与操作时间大大缩短,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限制。因此,开展网络在线实验系统平台建设对提高当前形势下本科生的质量极为重要。
但是目前鲜有研究涉及该领域,作者认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但是目前教学体系与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具体包括:①教学资源不完整。在有限课时情况下,要实现教师少讲精讲,又要完成教学内容,尤其是实验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用较少的课时完成必修的实验,且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基础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限于技术原因,目前,有一些基础教学资源仍不能在课程网站上实现共享。②缺乏沟通与互动平台。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教”与“学”来完成,目前高校的授课模式注定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大多集中在课堂上,而课时的限制使得教师根本无法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一的解答。这造成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时,尤其是硬件实验设计,学生在线进行实验仿真,遇到疑难知识点,无法及时与教师沟通。而目前学校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无法实现在线答疑和讨论,师生之间的课外互动需要依靠QQ群、短信、飞信等公共网络通讯平台进行,给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实时快捷的深度互动带来诸多不便。③缺少自测和实验验证平台。虽然现有课程资源中有一些实验设计例程,但尚缺乏对学生进行手把手进行实验设计的教学视频及对学生所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测试例程,不便于师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即时评价;同时,对于一些大型课程作业,目前也缺乏师生间和学生间交流讨论以及作业提交和评价的平台。④缺少远程实验平台。目前缺少可以供学生远程实验的实验平台,学生只能依靠实验课有限的课时动手完成实验,没有可靠的远程平台供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复习理解。对于计算机系统类课程,学生仅靠实验课的有限时间无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对于计算机系统类课程来说,亟需开发出可以供学生远程体验实验课程的平台。⑤无法管理与监督。现有课程网站只是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并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化,即学生只是从课程网站上获取一些基本课程资源,如课件、教学录像等,但教师却无法跟踪和管理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教师对每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果缺乏考核评价方法。目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只能根据课外作业、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未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与考察。
综上所述,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亟需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实验平台,可以综合提供并收集各种教学资源(收集功能来自于学生们提交的各种大型课程作业),满足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深度互动和讨论答疑的需要,记录和统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规律,并满足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自测和测试,以及大型作业的讨论和提交。具体研究实施思路为:①现有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的合理汇交。拥有现成的教学资源和已经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并不是说简单地将前者上传到平台上就能构建适合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因此,在收集并上传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进行二者之间的兼容与适应性的调整是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②设计与建设系统设计在线平台。利用现有网络信息平台,建成可供学生远程实验的在线平台。该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需要提供典型的演示实验供学生观摩学习,系统可提供平台使用帮助说明,实验结果需要能及时反馈供学生分析设计。③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对知识点和重点、难点进行梳理,根据需要设计出三大类题目,构建课程设计例程库。第一类主要用于学生自测,设计为较简单的设计例程,方便学生对在线平台的熟悉,考查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复习与掌握;第二类题目用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利用知识的能力,包括方案设计及综合分析型实验;第三类是大型作业和课程综合实验,分别实现简化的CPU与编译器,目的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④构建在线自测、设计提交和评价平台。对于以上各类知识点,将题目与答案分别存入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第一类知识点学生在完成题目后可进行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并据此安排学习进度。如可能,在自测系统中,将设计类似目前大多网络游戏中普遍采用的“冲关”模式,即以自测结果反馈控制学生是否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以增加自主学习过程的乐趣;对于第二类题目,该平台将提供学生在线提交和教师在线批改功能,同时对学生完成情况具有统计记录和分析功能;对于第三类题目,平台将提供分组、组内讨论以及师生间交流讨论功能。⑤构建在线答疑与互动平台,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深度互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在线展开答疑与讨论,这一点可以基于校园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教师组成员负责答疑;二是可以找专门负责人员将对答疑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反馈指导实验教学重难点的梳理以及例程库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三是利用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网络综合平台建设的参与度。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机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完美结合和彼此间深度互动,因此,我们将利用互动平台,调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并使他们成为平台质量评价的最直接、最有力的监督者。⑥构建管理与跟踪统计平台,监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出的“计算机系统类在线实验平台”,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江南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课程登录与管理的功能,统计学生在线学习次数、时间等基本信息,统计人员可重点关注这些统计数据以及学生参加答疑与互动讨论的情况与其课程学习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性,以期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
通过以上改革,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评价的网络化,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从而重构实验学习流程(教师课堂传递信息+学生实验课前利用平台仿真学生课前获取、吸收、消化信息+教师实验课堂互动讨论),转变实验教学模式(教师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课外获取知识为主),革新实验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换师生角色(教师:主演导演;学生:配角主角),深化课程建设的内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娟,张雯雾,王嵩,等.虚拟实验系统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1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