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02:59: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监测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
1.1环境监测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随着提高,环境监测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保障人们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标。通过环境监测,能准确及时的全面发现环境质量变化,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可从以下4方面分析:(1)根据污染分布情况,查找、判断污染来源,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污染源提高依据;(2)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问题;(3)为指定环境法规、标准等综合服务提供环境管理依据;(4)为研究环境容量,收集检测数据资料,实施总量目标管理控制、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和积累监测资料。
1.2环境监测原则
(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了解清楚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实施可行论证;(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其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学依据、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2.环境监测程序与处理方法
2.1环境监测程序
按照环境监测的程序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方案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环境监测整个过程进行中要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知道进行。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确保监测结果准确;从监测信息技术角度可分为:监测环境信息的获取传送解析综合4个过程进行,才能更全面、准确的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评价。
2.2环境监测处理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样品污染物成份、形态结构采用的办法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常用的化学分析法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两种,例如:重量法可测定油类、降尘、硫酸盐等;容量分析法应用在碱度、溶解氧、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仪器分析法是物理学为基础的办法,近年来,我国应用于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例:分光光度法经常用于金属、无机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分析。
3.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分类
3.1特点
一是监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3)应结合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等方面情况来进行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及综合分析,为此,得进行全面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二是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进行监测时要做到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周期越长,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三是监测的追踪性:监测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步出现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
3.2分类
一是按监测的内容可划分为:(1)常规监测是对指定项目进行定期、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的进展: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理二个方面;(2)应急监测,据特定目的,它包括以下几种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等;(3)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主要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二是按监测的介质对象可划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这些都是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4.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其中测试技术最为基础,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监测技术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监测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以下6个方面: (1)人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统计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监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小范围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监测仪器性能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1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研究的基础,既是一种对环境管理的手段,又是有关部门对制定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安全。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问题有:
1.1污染指数评价体系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指数评价体系是10年前根据当时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所制定的,污染指数评价体系只包括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3项指标,对引起灰霾天气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并没有包含在内,因而导致了监测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与实际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1.2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环境监测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资金投入问题。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无法及时对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更新。2、技术人员问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因受编制限定的影响,无法得到及时充实,同时由于监测部门资金不足,很难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技术深造培养,因而导致监测技术跟不上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发展要求。
1.3管理监督问题由于环境监测监测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垄断行业,加上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一些监测部门受利益的驱动,将环境监测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一些企业污染大户委托性的监测报告方面,企业污染大户希望通过监测部门出具“合法化”监测报告来减少缴排污费,而监测部门则通过服务监测创收来解决监测资金不足的问题,其结果是,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失真、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日夜严重。不但环境监测的范围、内容在不断扩大,而且对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加强环境监测提高监测质量,笔者认为:
2.1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功能,拓展监测指标随着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环境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些评价指标,已经无法评估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的评估功能,及时调整环境监测机构的功能布局,拓展环境监测指标。通过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估功能,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
2.2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当前我国加大了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增加环境监测设备,解决环境监测站点在工作中遭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状况。由于我国许多城市水污染情况严重,各级监测站应重点针对饮用水有机物分析能力的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工作程序,配齐应急监测设备,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监测质量。
1环境监测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不仅是我国,整个世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之中,这一现象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资源的浪费大量增加,环境被高度破坏和污染,因此,对已经遭到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并对还未被污染的环境进行预防保护目前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话题,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因此,环境检测工作作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更为普遍的应用河北深入的发展,但是由于这项技术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十分长,因此,对这项技术的运用仍然存在诸多缺陷,这些缺点亟待改正和完善。虽然环境检测技术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其自产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不断地规范,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得到建立和健全,其位改善环境质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也使环境监测技术具有了国际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相关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以及质量起着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内将监测到的环境信息以及环境管理手段公之于众,不仅向人们展示具体信息,而且主动地接受人们的建议和意见,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了解人们的看法的基础上,能够促进环境检测决策工作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让环境检测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进,更重要的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理念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了增强,对改善整体的环境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需要坦白的是我们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环境监测工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二者可谓是云泥之别,虽然我们国家的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完善,但是我们的环境监测设备不够先进,管理层次不够高,这就使得环境监测企业不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不利于其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2以宁夏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为例
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和地下水的开采量日益剧增,使水循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在储量上、质量上,还是在循环规律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危及到一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
2.1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
我区主要开采第一承压水,部分地区由于地下水的长期集中开采,造成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采造成的。一是开采区位的不平衡,银川市90%以上的主要开采井都分布在兴庆区、西夏区范围内,兴庆区机井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眼,西夏区机井密度最高达每平方公里7眼;二是开采层位的不平衡:银川市地下水开采量的92.3%来自于第一承压水,大量集中开采一个含水层的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较快,并形成大范围的降落漏斗。
2.2地下水水质恶化
地下水水质恶化主要表现在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和水质污染。由于超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改变了地下水动力条件,从而诱导降水垂向和邻区地下水侧向补给开采区,同时伴随地下水硬化成分的迁移,加上Na+与地层中的交换态Ca2+、Mg2+发生置换作用,还有盐效应作用等,使集中开采区地下水硬度、矿化度、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逐年升高,离开采中心越近,地下水硬度越高,开采强度越大,水质越差。我区范围内上覆潜水已普遍受到污染。污染程度由市区向呈现晕状分布;根据监测资料,地下水水质主要超标组份达到十几项,地下水中所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检出值、超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和农药的喷洒。
2.3湖泊湿地面积的减少
大量开采地下水及挖沟排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同时,也给银川地区湖泊湿地保护带来威胁。
3环境监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3.1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技术保障
综合观察当前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环境保护工作状况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应当是朝着这样的发展方向:继续以国家环境保护的计划与目标为指导,根据环境保护的需求,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监测技术以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环境监队伍素质往专业化发展。培养、吸纳顶尖的专业化技术人才,是环境监测发展的首要任务。
3.2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应向加强对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方向发展
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源头有很多,其中以化学物品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是最常见的污染类型,因此,要想更好的保护和治理环境,应该以这些有机污染物为切入点。对此要提前制定环境监测方案,创新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以期发挥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3.3监测管理应当向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受到实验室管理系统的重大影响,因此,要不断的推动着环境监测管理朝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提高管理效果和质量,减少由于人为管理而造成的误差。
4结语
通过笔者在文中的详细叙述我们不难发现,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对于保护和改善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不仅是极其有必要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的环境监测系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也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这套系统旨在对于环境进行实时和全面的监控,并在分析相关环境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以上就是笔者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见解,希望对读者提供绵薄之力,如有不到位之处敬请谅解并指出,定当虚心接受和改正。
一、对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是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描述环境状态与演化、科学预报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是运行现代科学方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同时尽可能灵敏并及时搜集环境质量变化的信息和对人体健康有无异常影响的信息,在分析、评价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尽早地采取具体有效的行动,以保护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的一个体系。
二、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资源配置有失合理性
先进的仪器以及设备是保证环境监测有序进行的必备条件,即使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再高,如果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为基础,那么就很难完成较高质量的监测任务。此外,现今我国很多监测站的仪器设备都趋于老化,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技术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在资源配置上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从而难以保证基础设施的配置能够到位;另一方面,在资源配置手续以及制度方面也不够健全,因而会加大成本支出。
2、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偏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环境监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监测队伍的素质却难以达到相关的要求。环境监测站对于人才的引进、管理以及培养等都缺少有效的激励以及竞争机制,难以做到有效的把关。虽然近些年来有一些高校环保专业毕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现象,但是多数的监测站由于编制或者是超员现象严重,只能够采取较为保守的办法,造成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由于缺乏复合型的中高级人才,即使添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发挥其功效。
3、环境监测能力滞后
一方面,我国环境监测的预警应急能力较差。就目前而言,我国只有很少的城市配备了监测车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因而导致在出现污染等事故时,由于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以及流动监控能力较缺乏,很难适应环境管理以及决策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国监测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其业务能力更是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监测机构的业务培训工作很少,监测人员的知识结构又过于老化,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如何有效的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管理
(一)、提升监测技术
没有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就没有科学依据,污染减排就缺乏有力支撑,难以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特别是如果预警 监测跟不上,就可能在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措手不及,应对无方,甚至对群众健康、经济运行、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造成影响。环境监测站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不断增加监测投入,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重点,来努力构建先进实用、整体协调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
(二)、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方向
1、强化自动、连续监测技术的研发,应着力研究多种常见污染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并加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空气、水、污染源)的联网与数据共享,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状况和变化趋势。
2、重视生物、毒理学监测技术的研发,开展生物与生态监测技术研究,除了用物理、化学手段监测外,还应逐步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使用生物毒理学来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
3、重点工业污染源总量控制监测技术的研究,加强对于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以及对测硫和总量排放控制方法的研究,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及总量控制、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提供技术支持。
4、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一旦发生事故,就要求环境监测部门能够快速、及时地提供事故性质、有毒有害物质类别等信息及准确、定量的监测结果。因此,有必要开展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这又包括开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等。
(三)、实行四个结合
1、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实际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等尚不明晰,监测工作还尚未实现常态化,特别是农村环境重点实行监测。
2、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力度,还相对较弱,我国环境监测的形式还处于不规范的状态,群众如果没有监测诉求、非特殊时期或者项目建设没有特定要求,监测责任主体一般不会实施监测,监测处于被动状态。
3、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现在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形式,还是由环保、农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以部门业务工作需要为出发点,独立地针对某一监测需要开展监测活动。其监测成果、信息、社会群众对环境诉求的救济渠道等 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实现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联合、层面的延伸、力度的扩张、资源的共享,采取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
4、职能部门监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我国环境各种 条件和元素也在发生变化,只有身处其中的社会群众才有切身的感受,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对我国环境的监测,职能部门发挥业务主导作用,让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监 督支持,才能起到作用,这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
(四)、完善环境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很多环境监测数据的得来是部分个人与集体在指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独立活动。因此,完善监督机制和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同样重要。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逐步形成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监测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要建立环境管理和监测网络,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本地区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其监测数据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五)、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管理规范,全面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污染事件发生前后,要对进行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取舍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对监测管理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一套可用于应对环境污染的技术管理规范。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频次的管理,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作者:孙旭
一、土壤污染及其特性
土壤污染物包括:1无机物(重金属、酸、盐、碱等);2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莠剂等);3有机废弃物(生物可以降解和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废物);4化学肥料;5污泥、矿渣和粉煤灰;6放射性物质;7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城市周边、工矿区、交通线附近的As、Cd、Pb、Hg等重金属污染,已使土地不堪重负。
土壤污染的特点是: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更加隐蔽;区域性,比较集中在某一范围;不可逆性、累积性和难恢复性,通常情况下,不具备和水体相同的自净能力,某些污染在不断积累,重金属、POPs等一旦进入土壤,会长期存在,不断积累。如六六六和滴滴涕在我国已经禁用20多年,至今在土壤和农作物中仍有很高的检出率和检出浓度。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
(1)加剧土地资源的短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0.10hm2,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一些地区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hm2的最低保证线。据推测,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耕地重金属污染程度为12%,国土酸雨污染程度为29%。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受Cd、As、Cr、Pb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20世纪90年代,据农业部门调查,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的同时,全国受污染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
(2)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污染。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导致粮食减产1000多万t,被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江西省某县44%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并形成670hm2的“镉米”区。
(3)导致农产品出口受阻。在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壤中已检出60余种有机污染物,其中近1/3属于生物难降解的持久性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土壤污染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已造成严重影响。2003年前5个月,辽宁省玉米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56.5%,蔬菜出口下降9.6%,其原因均为污染物超标。
(4)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研究表明,土壤和粮食污染与一些地区某些疾病发病率之间有明显的关系。由粮食含镉量超标导致的“痛痛病”症状已开始出现,一些污灌区居民肝脾肿大,癌症发病率比对照区高十几倍。
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以基本说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科学监管、保障农产品安全为目标,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为土壤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1.监测点位
按照《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中“在全国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和特征污染物的监测,有条件的逐步开展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污染场地监测”的要求,在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连续性的布点原则,重点选择基本农田、蔬菜和果树基地、饮用水源地、重污染企业周边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等区域确定国家监测点位,5年为一个周期,以地市行政区域为基本采样单元,设定约2.5万个监测点位。另对重要敏感区和土壤污染高风险区进行加密跟踪监测,对土壤污染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2.采样和制样方法
采样:样品采集前首先记录点位坐标,拍摄数码照片,然后在采样点采集0~20cm表层土壤。根据污染物迁移情况也可以采集剖面样品。采样过程中,注意认真填写采样记录并存档。
风干:在风干室将土样放置于风干盘中,除去土壤中混杂的砖瓦石块、石灰结核,根茎动植物残体等,摊成2~3cm的薄层,经常翻动,置阴凉处自然风干。
粗磨并分样:粗磨后过2.0mm筛的样品用四分法弃取、称重,保留3份样品,其中1份为国家样品库样品(2mm);另1份为省级样品库样品(2mm);剩余样品称重,继续研磨过1.0mm尼龙筛后分成两份。
细磨并分样:用玛瑙球磨机或手工研磨到土样全部通过孔径0.25mm的尼龙筛,四分法弃取,保留足够量的土样、称重、装瓶备分析用(0.25mm);剩余样品继续研磨至全部通过孔径0.15mm的尼龙筛,装瓶备用(0.15mm)。
新鲜样品的制备:为分析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项目,应采集新鲜土样,土样采集后应始终在低于4℃暗处冷藏,并在7天之内进行前处理,40天之内完成分析。
3.监测项目、频次与方法(见表1)。监测项目方法依据
4.建立土壤监测数据库
过去,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通过观测、考察、试验、计算等多种途径产生和积累了大量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科学数据和资料,但由于管理手段落后,无法充分发挥这些宝贵信息资源的作用。上世纪60年展起来的数据库技术,为有效管理和开发应用科学数据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成为科研工作的基础设施之一,并将成为未来科学研究必不可缺少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夏家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1)
引言
环境监测技术是针对环境污染而建立起来的监测和预防技术,已经有 50 多年的发展历史。环境监测技术在当今环境保护工作中作用十分巨大,不仅是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还是一项具有着很高的系统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力度。
1.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研究的基础,既是一种对环境管理的手段,又是有关部门对制定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安全。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问题有:
1.1污染指数评价体系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污染指数评价体系只包括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3项指标,对引起灰霾天气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并没有包含在内,因而导致了监测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与实际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1.2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环境监测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资金投入问题。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无法及时对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更新。其次是技术人员问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因受编制限定的影响,无法得到及时充实,同时由于监测部门资金不足,很难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技术深造培养,因而导致监测技术跟不上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发展要求。
2.环境监测对象
2.1大气污染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是监测和检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含量,目前已认识的大气污染物有100多种,这些污染物以分子和粒子两种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分子状污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总氧化剂,卤化氢以及碳氢化合物染物 粒子状的监测项目主要有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等。粒子状污染 物的监测项目有然降尘量及尘粒的化学组成等。
2.2水质污染监测
水质污染的监测对象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地下水)、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水质污染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镍和有机农药、苯并芘等。
3.环境监测程序
按照环境监测的程序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方案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环境监测整个过程进行中要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知道进行。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确保监测结果准确;从监测信息技术角度可分为:监测环境信息的获取传送解析综合4个过程进行,才能更全面、准确的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评价。
4.对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要研究并编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手册。一定要重点完善空气、废气、地表水、污水、噪声环境监测QMQC手册;同时还要加强新的监测技术领域的QMQC研究,比如连续自动监测、应急监测和流动监测等。
4.2提高样品的质量
在进行采样工作前,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制定适宜的采样方案,到达现场后,要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采样,才能蛉繁Q品的代表性,对于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适当地增加采样的频率,频率太低无法体现出环境的主要问题,频率太高又会浪费测量技术的资源。
4.3对环境监测具体数据标准的完善
环境监测过程中,比较数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因为在全球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以前的监测方法以及相关标准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环境监测相关部门应该在分析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套最新标准以及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所以,环境监测相关部门应该合理结合目前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系统方法,针对空气质量、水资源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建立相应的监测数据库。
4.4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上的连续性与科学性
所谓的连续性,是指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无论是在工作周期还是技术水平的提升上,都要稳步、连续、积极,不能被动和时断时续,而要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坚持下来。所谓的科学性,则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根据地区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有害状况、浓度,选取危害较大、适合监测以及有必要监测的种类纳入到监测范围内,力求以特征性指标代替综合性指标,使监测指标更为细致合理,从而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使监测结果更具科学性;其次,对于检测对象中的各种污染物的变化情况要随时加以掌握,形成动态监测,准确、及时反映城市内的环境质量。
5.结语
我国的环境监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做好环境监测,我们应该学习外国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而且也应该抓紧时间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人能够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对我国的环境的改善提供一些帮助,才能逐步改善我国现在面临的雾霾天气,才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这样我国的发展才能够走上一条循环的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D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36-01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推行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工业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工业企业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物等被大量的排入空气、河流、土壤中,严重污染了城市的自然环境,也给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整体环境水平迅速下降,由于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也逐年攀升,所以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作为能够给城市提供准确环境信息的环境检测和治理技术,也逐渐成为了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下文中笔者将主要就这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和提高预防和治理污染的技术,从 现阶段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环境监测与质量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浅析。
1 现阶段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监测结果难以对环境质量做出全面的反映
要想对环境污染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处理措施,首先要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实际情况,而这一切都要靠环境监测技术来实现,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来看,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环境状况反馈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对于待测对象的污染指标的监测不够准确。同时,由于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监测过程中的我频次较低,所以无法得到较为详实的待测区的具体环境情况,更加无法监测出企业的排污状况。两外,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各种单项污染指标的检测,对于全方位的环境状况描述还有待提高。
1.2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技术水平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我国对于不同的污染物的检测要通过不同的采样分析才能完成,而且整个环境监测和治理活动缺乏系统性和制度性,一些器具和检测系统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因而也就无法同国际上的一些先进国家相提并论,无论是检测结果还是检测过程都相对落后。
1.3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应急措施
所谓应急措施,就是指在环境监测和治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对于突发污染状况的处理措施。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来看,在这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制度上都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形的应急预案。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在采样分析的过程中,无法对现场动态做出及时的准确的反应,给突发污染的治理带来了不便。同时,由于我国地理位置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多变,应急措施的不完善也会给环境监测的采样工作增加难度。
2 环境监测与质量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
上文中笔者对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该技术存在的不足,下文中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谈谈如何加强我国的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环境监测好治理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所谓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就是要在环境状况监测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计划,采用科学的手段,以使得所测结果更加的趋近于待测区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首先,要认真分析待测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确定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选择该区内的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进行重点监测,以准确描述待测区的污染特点;其次,要制定一个周期性、综合性强监测模式,以便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能全面掌握测区的受污染状况,对污染动态进行掌握有利于制定更加符合待测区的实际情况的治理方案;再次,从人体危害的角度,对污染物质和污染源进行分析,正确描述该污染对于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对有毒物质进行重点监测和治理;最后,对所得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比如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中,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要知道实现真正的统筹规划,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2.2 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2.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最后,加强对自动化、便携式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指导行动,才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出路。
3 总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污染的愈演愈烈,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但是基于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其环境保护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最终实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长足发展。
随着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可见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而多参加技术培训就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环境监测人才的发展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很多不足之处,造成人才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相关部门未能认识到环境监测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误认为是先进设备采购,致使监测人才的技能难以提升。另一方面,某些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人才短缺的现状缺乏合理认知,认为学历高、职称高的监测人才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唯一方法,忽略了对人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利于监测人才的后期成长,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人才的评估标准缺乏公正性,对人才的专业发展、技能创新十分不利。除此之外,在监测人才的招聘上,监测机构应该分清主次,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具有发展潜能且可长期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一切流于形式。具体应体现在面试与笔试独立进行上,不能把试用期与实习期概念混淆,以提升人才的选拔标准。另外监测人才的培训方法不合理,培训过于形式化,达不到以补充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的培训目标,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理念的培训目标,培训效率低下。还要重视检测人才的日常工作,一切问题都来自实践,实际工作是检验监测水平的标准,重培训轻实践的结果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导致培训工作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
二、基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培训
从我国环保事业对监测技术的要求上分析,技术监测培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训师资的分布区域不均匀、培训人员的任用不严格及培训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培训成果。为确保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一)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的首要工作是培训教师的选拔,因为培训教师关系到培训的最终成果,只有师资队伍过硬才能保证后续的各项工作。针对我国目前的师资状况,相关部门可考虑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师资队伍,同时增加培训教师数量,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组建不同特色的师资队伍,各地政府不同师资机构相互关联,最终构成培训师资库。构建师资库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掌握各地培训队伍的相关动态,使不同地域的培训工作协调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严格规范培训教师的选拔标准外,还要鼓励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加入队伍之中。
(二)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健全的培训师资机制是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例如做好培训教师的调动工作,完善评估考核制度等。具体内容为做好详尽的培训教师调用计划,对教师授课任务早通知、早准备,以避免因为培训教师不足或时间冲突而导致无授课人员的状况;在教师的评估考核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估奖励制度,通过学员抽查反馈、跟班听课等方式监督教师的工作状态,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培训水平得到有效保证。还要定期开展全国优秀培训专家的评选活动,对在培训岗位任劳任怨的工作者给予晋升或薪资奖励,以此激励广大培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全国师资培训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教学标准统一化。从各区域质量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来看,不同区域或同区域不同教师的培训标准不同,最终的授课成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高的培训目标,实现对培训各环节的动态掌控,教学标准的统一化十分必要。根据各领域人才的培训需求,主管机构要对重点课程内容及主要授课方法进行划分,如背景分析、重点解读、技术实践、分组讨论、技能创新等环节,并且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内容丰富、比例均衡。并且对培训教师的课件提前审核,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确保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规定标准内顺利进行,提升授课效率。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培训教师打造成培训专家,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技术、教学两大难题。培训专家不仅要十分精通监测技术,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培训队伍专家化,可以培训出多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是环境监测事业的重点工作,专业化的方向可以从知识理论与授课方法上着手,提升培训教师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广大培训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的创新。同时国家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不同区域的培训队伍进行教学水平的切磋,以实现师资队伍的更高发展。
三、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保事业的最终成果,而今的监测人才技能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在基于人才发展上的环境监测培训策略十分关键,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与教学标准的统一化是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它后续工作也要积极进行,如教材的编订、培训基地的建设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会成为我国提升环境监测人才发展的工作重点。
(1)空气监测。空气监测也就是对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实时的监测。其中,空气污染物指的是以气态的形式进入近地面或者是低层大气环境中的外来物质,比如:硫氧化物、碳氧化物、飘尘、悬浮颗粒,以及甲醛等各种有机溶剂。目前,在空气监测当中,最为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等。在对这些污染物进行监测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对一些颗粒物或者是粉尘等的含量进行监测,并对它们的组成部分进行定量分析。(2)水源监测。水源监测就是对各种水源进行污染物的监测,比如:河泊、江海以及工业污水等等,它的监测内容有三个:一是能够直接反映出水源污染程度的因素,比如:水温、水面上的悬浮物、水的溶解度以及水源的PH值等等。二是含有毒性的物质,比如:农药中的残留物以及汞、铅、铬等化学物质。三是测量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
2探析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为了能够让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发挥出更大的效力,也为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就必须要让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现对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将能够促其实现发展的办法一一例举出来。(1)提高监测部门所有工作人员的素质。(2)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且专业能力强的监测人员。(3)定期对现有的监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环境的监测能力。(4)增强有关部门对各种污染物的了解度、分析度和研究度。(5)为我国各类大小工厂制定一个专门的环境监测制度,并对这些工厂排出的所有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6)加强对监测设备质量和效能的提升,并研制出具有时代性意义的高科技监测设备,使我国的监测设备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7)在对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当中,将预防工作合理的引入进来,做到“防患于未然”。(8)对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挖掘出更具有效能的新型监测技术。
二、生物芯片技术
虽然生物芯片技术上世纪末就已经诞生,但其在近几年方得到突破性发展和实质性提升,严格来说,其属于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该技术具有非常高的表达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基因变化情况进行详细检测,并将其有效表达出来,为监测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当前,针对生物芯片上所使用探针的不同,可以将常用生物芯片技术分为组织芯片、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以及细胞芯片等集中芯片技术。在生物芯片技术应用初期,所应用技术主要为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在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可以通过对基因芯片上的DNA的变化情况或者是蛋白质芯片上蛋白质的变化情况,对所监测污染物的存在情况和对生物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判断。虽然蛋白质芯片和基因芯片是基于DNA基础上而诞生的一种监测技术,但是在应用性和信息反应高效性上却具有一定缺陷。为此,美国生物学家进一步研发出了新型的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相对于以往的蛋白质芯片和基本芯片,其能够更加高效而全面的反映出所监测污染物的整体变化情况,为监测人员提供更加复杂和庞大的应答信息,帮助监测人员对污染物的存在情况和可能引起的生物变化进行更加精确的判断。当前,在基因监测方面,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的应用率要远比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的应用率要高,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效果也更好。
三、PCR技术
PCR技术,指的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其主要应用原理是在生物体外对特殊DNA进行复制,对指定的DN段进行放大处理。通常情况下,在环境检测中应用该技术,需要先对特定DN段进行选定,并使其在95°高温条件下,在生物体外进行变性,生成DNA单链。然后,在60°C条件下,使引物与DNA单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有效结合,结合之后,再将温度调至72°,该温度下DNA聚合酶活性最高,使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的方向合成互补链。PCR技术的灵敏性和统一性都比较高,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其多应用于对特异种群和特殊菌株进行跟踪检测,进而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信息进行扑捉和判断。
四、生物传感器技术
在当前的环境监测中,生物传感技术应用的也较为广泛。与传统化学传感器以及分离分析技术相比,生物传感器不仅灵敏度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特点,还能够在复杂的体系中对污染物进行快速、连续监测,精确性更高。当前,生物传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水质监测中,并且能够对水质中的BOD、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H值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相关监测目标进行有效监测。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1.1水质总磷总氮在线自动监测技术
(1)仪器。水质总磷总氮在线自动监测技术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有:TN-TP在线监测仪器;分析电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不锈钢手提式压力蒸气灭菌锅;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PH计。(2)试剂。过硫酸钾溶液;酒石酸锑钾;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盐酸溶液;抗坏血酸溶液;磷标准溶液;氮标准溶液。
1.2 COD在线监测
根据所使用的氧化剂的种类,一般可以对污水COD的在线监测方法进行分类,即: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指数法、臭氧法、羟基自由基法等。而根据其工作原理差异,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电化学法、光谱法和生物法四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形成了集约型的大生产模式,而对生产污水的集中处理也成为大势所趋。COD在线监测系统在采矿排污监控点、污水监测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地区水界点、水质分析室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在线监测系统相连接时,会接收子站传输的信息和其他监测点源的监测信息,可以有效对污染源排放点进行监控和监督,减少或杜绝偷排现象的发生,这样就推动了我国水体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的发展。
2环境监测与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过程当中起着良好技术保障作用。然而综合观察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从环境保护具体工作情况上来看,我国应当继续以保护国家环境的目标与计划作为指导,按照环境保护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面的提高监测技术从而为环境的保护工作有效地提供技术保障。其中还需进一步发展环境监队伍的综合素质,吸纳、培养顶尖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环境监测发展的首要任务。
(1)还需要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分析,应当强化对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据相关调查表明,随着当今工业的开发与发展,大批化学物品等有机污染物已经逐渐成为了目前环境污染中的主要的污染源,为此,有关应当有针对性的建立起一个有效地监测方案,然后开展研究整治工作。
(2)应当注重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制与创新设计,保证设计仪器的实用性。因为水类污染以及空气类污染问题的逐步恶化以及难以控制的特性,为此必须强化对自动化的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的开发或研制,有利于加强对水、空气污染现象的自动检测与连续分析。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一些重点污染地区或者是突发污染事故的监测研究。一方面,不仅要做好在突发污染事故之前的预防工作,还要在事故过程当中的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监测工作,以及事故后的评价与恢复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求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强化检测与调查工作,并相应地作出防治措施。
(3)监测技术应向着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地发展多项监测技术,从而适应不同污染程度的监测需求。然后,由于生态监测属于新兴的监测技术,因此需要对其加强研究,从而实现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的借鉴世界上先进的专业技术经验,从而提高我国的相关技术水平。最后,争取充分利用当前的科学技术与成果,为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做出贡献。
(4)环境监测管理应当朝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是因为实验室管理系统对环境监测而言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的准确性以及自动化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掌握以及完善在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2.2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展,为环境的管理作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特点的分析,可以对我国的环境监测在线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归纳:
(1)以有机污染物作为在线监测技术的主要目标。通过对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十分严峻。作为我国监测工作的难点之一,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能实时有效和及时的将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出来。
(2)扩展监控介质范围,对有毒有害的物质进行全面监控。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以及某些重金属有毒污染物会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影响下,在不同的环境介质中进行积累、迁移和转化,而要能保障环境安全,需要考虑它与水体相关的环境介质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水质的监测和保护。
(3)运用痕量分析,提高检测精确程度。对于人体而言,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破坏人体的正常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损害人体基本机能,甚至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要运用痕量分析以及超痕量分析技术,提高检测精确程度,以掌握它们的污染现状。
(4)监测分析器趋于小型化,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得到普及。由于环境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实际需要,在对一些污染事故的现场和污染物排放源进行监测时,所需要的数据也许不是污染物的浓度值,而是污染物的类型或构成,这就需要在污染现场对污染进行定性和分析,而监测分析器的小型化也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5)实验室管理系统得到大量应用。利用LIMS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以及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和采集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从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可以有效节约人力成本;可以对分析检测工作的流程进行规范,从而实现分析检测工作系统化和流程后;可以加深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发现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为,并加以改进,对实验室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限制,提高分析数据的可靠性,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6)快速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这类的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主要是要求监测的数据能够比较快速、及时的得到,而且得到数据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说这些监测要求成本相对较低,而这类技术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需要普及,很多地方都需要这类快速的监测结果,如超市对于上架的蔬菜的监测,对于水源的监测等等都需要,随着人们对所生活环境更加重视,对于环境快速监测的需求也将会不断增加,这是快速监测工作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结束语 :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既能够给人们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还能对一些违法排污进行监测,防止一些工厂非法排污污染环境。而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了解其发展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监测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环境管理的能力的强弱。
参考文献
引言
做好污染物结构和含量分析是保证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而由于环境特征的复杂性和地域差异性,也要选择不同的检测方式和技术手段。本文基于生物检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特征实施了细致的阐述。
1.生物监测的原理和特征
特定的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生物和环境可以通过彼此的接触,实现能量的转换、交流和补充。因此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旦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生物的各种体征也会随之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包括状态分布、习性和生理指标等。举例来讲,水体中的藻类对周边的水质变化极其敏感,一旦其遭受破坏,它的生长密度和光合作用程度也将发生明显程度的变化。生物监测技术也就是利用上述变化来表达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生物监测相对于其他监测方式来讲,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非破坏性,生物监测所采用的检测样本,多是一些生物遗物,例如枯萎的枝叶、动物的毛发等,因此它完全不会损害动物的生命安全。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保护其生存的目的,也能够实施较为准确的环境监测。第二,灵敏性。由于各种环境条件和介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对环境监测的难度极大,而利用生物积累的方式,便可以迅速准确监测被测环境的实际污染程度,这也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其三,综合性。通常来讲,环境污染造成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而通过生物监测的方式能够较为全面的呈现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程度,便于实施综合的管控和预防。
2.生物监测的分类
2.1以生物的成长环境为依据 根据生产环境的不同,通常可将生物监测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模式。主动监测,即针对生物特征指标进行全面的归纳和分析,最终确定环境被破坏程度的高低。被动监测,即针对在原始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研究,来定性环境污染影响的大小。经实践证明,前者的检测结果较为科学,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2.2以生物层次为依据 根据生物层次的差异性,通常可将生物监测进行如下几种分类,如生态监测、分子、污染物、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等。
2.3以物种为依据 根据物种的不同,生物监测也可分为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监测三种。例如,微生物监测原理,就是通多对其群落机构、生物机能指标的综合监测,最终获得有效结果。
3.生物监测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实施
3.1生物群落监测法 基于生物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它们的群落生存状况特别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例如一旦水体发生污染,一类生理机能较为脆弱的生物群体,就会出现群落式死亡或消失的现象。反之,那些抗性生物则会呈现出异常迅猛的增长趋势。因此这种方法通常被用来检测类似于水体、大气或土壤介质的污染。一般采用的指示生物种类有底栖动物、着生动物和浮游生物等。3.2微生物监测法 它通常是指通过对生长在被测环境体系内的生物成长状态,来反应所处环境介质的污染程度。这种方法的指示微生物通常采用如下几类:菌根真菌、真菌、假单胞菌总数、放线菌等。而首次获得试验成功的就是在2004年,以Berno为主的一干学者,利用重组大肠杆菌为指示生物实现了对空气内苯等多种污染物的检测结果。进入新世纪以来,该技术再次得到升级和突破,最为先进的代表是发光菌法,因为其充分利用了生理发光的性能,检测效果十分准确和有效,得到业内人士的亲睐。3.3生物残毒测定法 顾名思义,该法的实施原理就是通过对所处环境内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含量进行检测,来反应被侧环境的污染程度。例如一些环境内,可能存在较多的放射性物质、毒素等,而对于某类生物群种来讲,其体内可能出现富集的现象。在2009年,著名生物学家Fialkowski,通过实验的方法,成功的实现了对沙蚤体内微量元素的含测定,最终有效评估了其所处水域的污染程度及其来源。3.4生物测试法 它通常是指通过对受到污染作用的物种进行生物学变化状态的研究,侧面体现污染程度的一种过程。该法通常被运用在污染物排放、监测废水处理等工艺上。例如,通过实验证明,热休克蛋白在生物体内的指标高低能够有效体现环境质量水平。在此理论支持上,著名学者Monferrán组织了多位专家进行专项实验,利用检测眼子菜的谷胱甘肽芳基转移酶等其他元素的变化,最终找到了导致水污染的来源。3.5生物传感器技术 在初始的HPLC或LC-MS分离分析技术运用条件上,现代又发明了更为先进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与前两者相比,它不仅能够实现全面连续检测多元化生态体系的效果,并且依靠其极地的造价和极高的灵敏度,迅速占领了当今的环境监测市场。尤其对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H值、BOD等参数的检测十分便捷,结果也较为理想。据最新研究报告,在光纤生物传感器的技术支持下,首次对地下水炸药成分RDX和TNT检测试验获得成功。
4.生物监测的前景展望
生物监测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和应用技术,通过今几年的实践应用,它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也应当明白任何一种生态环境的组成非常复杂,生物监测的实施必将还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技术阻碍。在不断技术改进的过程中,它仍然需要自然、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共同支持和配合,才能保证其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某种单一元素污染直接造成的。它的成因和来源及其复杂,因此相关部门也应当对生物监测的结果持科学的认识态度。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