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17 20:47: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1

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

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

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

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

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

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

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

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

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

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

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

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

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

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

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

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

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

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

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

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

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2

2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任务教学设计

2.1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课程群,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级课题子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研究》基础上,以科研带动专业建设,结合工作过程与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针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实际设计出科学的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目标,再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分析,完成课程设置,实现课程目标主动对接岗位群工作过程和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目标,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要。

2.2课程设计模块化原则

确定出核心课程后,按照教育学相关理论从纵向上对课程之间的先后、主次等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下,以项目开发为主线,横向上确定课程之间的平行与整合关系,最终形成了”层次推进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各种单项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从各职业能力模块出发,设置课程体系。即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从事目标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出发,将每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解,提炼出若干任务(知识点和技能单元),围绕生产流程或工作流程,将传统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最终按照岗位群要求,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

3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引导,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完善学习领域岗位课程群设计,修订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将知识划分转向工作项目任务划分,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361”实践教学模式,编写高职计算机类项目任务案例系列教材,并推进与之相适应的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模式、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践行教师“双师”、学生“双证”制度,以赛促学,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际动手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职业竞争力。

3.1编写高职特色“项目任务驱动”系列教材,强化能力培养主线

在多年来充分研究高职计算机相关岗位能力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实践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基于多年课程改革与建设积累,整理历年课程讲稿,于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时间呕心沥血编写《高职高专计算机类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突破传统教材、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教材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课改理念,其编著思路、任务样本均位于同行前列。提出并实现了计算机类课程“项目的模块化分解、目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学材式教学资源整合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练、做四位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于2010年荣获第三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3.2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1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模式

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与操作要求,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教学内容。

3.2.2课程实施通过实际任务驱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实际任务引领,并以任务驱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任务中涵盖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介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取得明确的成果作品,让自主获取新的成果成为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的动力。

3.2.3创建“361”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创建“361”式教学模式(三段、六步、一综合开放案例)“三段一体”的学习过程:教学实施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形成了由浅入深、案例有小到大、逐步提高的过程。“六步法”课程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全部在多媒体网络机房进行,“教、学、练、做”完全融合。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总任务的导入>逐个完成由模仿型总任务切分而成的子任务,与此同步逐步完成开放型任务>最后完成两个总任务(获取学习成果)”的过程,辅以课余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锻炼与提高。每个情境由提出任务>任务分析>确定实施方案>任务实施>在任务实实施过程中的检查与指导>完成任务后的评价及拓展训练等环节构成。一综合开放案例:在课程末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模仿制作案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开发制作开放性综合案例。

3.2.4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相结合。

3.3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有效控制教学质量

改革本课程的课程成绩考评,采取“基于过程控制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采取有效的过程控制。将课程教学及考核分为平时、阶段和综合3部分。同时采用“阶段循环考试法”,也就是学生进行考核后,如学生对本人完成任务情况不满意允许进一步完善,可以重新考核的“阶段循环考试法”,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3.4引项目入校园,完善实训实践教学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入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加强实训室建设,开放实训平台,以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实现岗位与课程相对接,引进项目进入到实际教学中,建立项目式的教学组织方式,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5以赛促学,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课程优势,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将职业技能赛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检验学生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的风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轨,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荣获全国“挑战杯”大赛、自治区高职技能大赛等奖项10余项。

3.6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适应高职教学

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既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还要灵活的设置教学教法,对老师的要求也提出了新标准,要求教师走入企业走入实践,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技师与教师双师型的专业人才,更加适合高职的教学工作。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加强教师团队、兼职教师资源库、教学名师、专业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五项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教研室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以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引进、聘请相结合,校企互通,共同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有计划地让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或工作)一段时间,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学团队教师100%具有“双证书”,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驾驭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荣获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教案评比等各类奖项21项。

篇3

2中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在中专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并重

我们在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要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期望,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并重。首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为学生讲解计算机运行的原理、各种计算机软件设计的理念、各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方法等,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从本质上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进行练习、让学生自主操作完成练习作业、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课下作业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置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2.2在中专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软硬件知识教学协调发展

软硬件知识协调发展对于学生的意义在于,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支持软件运行的电脑硬件构造原理,能够自主解决电脑硬件出现的问题,还能够掌握各种实用性和功能性很强的软件程序的运用方法,解决软件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利用程序来辅助各种复杂工作的进行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软硬件知识教学协调发展。首先,对学生开展各种实用软件的教学,包括办公软件、修图软件、杀毒软件、测试软件等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应用技巧,能够利用软件来辅助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的进行。其次,对学生进行硬件知识教学,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的内部构造以及各零部件的功能等,使其能够自主安装电脑,并且能够对电脑硬件出现的故障进行排除。

篇4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改革方略及建设性思考

(一)提高公共课程的学科地位解决计算机用用基础教学的这一问题,首先还要遵循着“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策略方针,在高校公共教育体制之内践行深度化的改革方略。首先要在教学方针上,提高公共课程的学科地位。虽然高校是一个为学生谋求业务发展的平台,但是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毕竟仍然要以生存技能的重视为主要前提。不论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是大学外语或者大学语文,都是每一个学员基本常识培训的重要学科,属于生存技能层面中需要掌握的知识。高校要在四年学制中,秉持并把握住“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理念,在前一两年的教学进度中加强公共课的教学重视力度。

(二)扩大相关专业的招聘规模加强计算机课程内的师资力度是实现改革方略中的最重要一环,不论是企业单位还是机关、教育单位,任何改革都离不开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基于这种认识,计算机专业中的人才需要在社会价值的疏导过程中正确树立自身的择业倾向,要认识到理论教导高于实践应用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培养“君子不器”的价值理念。毕竟人才的衡量尺度是多元化的,教育的成功仍旧可冠之以人才的美名和称谓,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部门之内。高校也应当扩大计算机专业的招聘规模,并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以调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三)宣传社会考级的重要价值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最重要改革过程中,与社会考级的重要地位紧密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略。社会考级的一度热门,正因为等级证书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价值。而在公共课的讲授中,通过刺激学生的考级目的而增强课堂流程中的活跃程度,不失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鉴于当前英语考级体制发生的变革,计算机考级也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与人才市场行情的需要而适当调整原有体制。

篇5

2加强安全技术的应用

2.1防火墙安全技术

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安全常用的维护技术,能有力确保信息的安全。防火墙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规则对传输的数据执行通过或者拒绝的命令。防火墙技术可以是一台专门的硬件设备,但其最常见的形式则是作为应用于硬件上的软件存在,防火墙技术在限制和保护网络的信息传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还能将通过防火墙的访问全部记录下来,这样就便于提供数据给预警系统。

2.2加密安全技术

加密技术也是一种能有效保护信息安全的手段,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的编码加密,将真实的信息进行隐蔽,从而保护这些重要信息的安全。信息数据的加密传输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一是链接加密,这是在网络节点间加密的信息技术,该技术在网络不同节点中传输时会对应不同的密码,在信息传输完成后再进行相应的解密工作;二是节点加密,与第一种加密形式相似,但是节点加密要比链接加密技术更为安全,因为其在数据传输时要通过安全保险箱进行加密和重加密,需要注意的是要讲加密硬件进行妥善保管;三是首位加密的方法,这是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项加密技术,是在网络传输时将信息进行加密,再传输完成后再进行解密。

2.3网络防病毒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的显著特点,这为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快速的通道,像一滴墨水在水中散开一样,新病毒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其破坏能力更是不可估量。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要做好病毒入侵的防范工作。计算机网络的防病毒技术主要是通过监测和扫描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给网络目录和网络文件,不给病毒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2.4身份验证安全技术

身份验证技术是基于密码保护的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该领域之中。应用该技术时,用户要预先设置好系统密码,在这之后每一次进行系统应用前都应该提供该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密码验证的方式来判定用户的合法与否,若是合法用户,那么系统就会允许用户做进一步的操作,如果是不合法的用户,那么便无法直接进入下一步操作程序,会被系统拒绝访问。

3做好磁盘数据备份

对一个物理磁盘进行精细的硬盘区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在不同的硬盘区装设不同的驱动程序、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在设置好后,要对其进行备份。。其中,最常用的是还原精灵,它可以对磁盘备份区分,在每次开机时对相关内容进行还原。当系统遭到破坏,只要软件正常,在1分钟内就可以恢复备份状态。如果不小心删除或者添加了某项软件,通过转储功能,也能进行备份处理。在这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在计算机不安全的状态下进行转储。当机器测试好后,通过ghost可以正确区分各个文件存储位置与名称,它可以将C盘镜像文件直接存储到E盘,一旦出现问题,通过启动ghost程序,就能保障文件恢复。

4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研究和管理,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要解决重要信息系统的防御病毒能力,同时必须考虑微机抗击病毒入侵的能力,既要注意抓好要害部门对计算机的病毒的防范,也要加强对计算机工作者的安全教育,强调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按规章制度办事。另外,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自上而下的传染途径。尽早检查从上级部门拷取的代码,避免给工作带来损失。

(2)杜绝自下而上的传染途径。使用磁盘传输数据时,要做到:

①拷贝备份盘若干张;

②不可缺少的文字硬拷贝材料建档;

③凡是上报的磁盘都要做病毒的检测,从根本上杜绝病毒自下而上的传染。

(3)健康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目前,国内计算机多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交换数据,所以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凡上机人员必须办理申请登记和注册手续;

②对学生上机实习,要对其使用的软盘与光盘进行检查;

③对其他人员也应加强上机管理,以防止对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或病毒的交叉感染;

篇6

计算机的特殊技术为艺术设计师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艺术设计师的创意想象与绘图作品之间有了捷径,计算机使得艺术设计行为的设计手段的可行性、可控性、设计作品的实际可制作性大幅度提高。随着各种绘图软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探讨辛志伟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件的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师们的选择性更多。相对于传统的手绘制图,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够更快捷的完成绘制工作,更能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绘制的图像表达出来。例如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的应用可以将设计的产品通过立体实物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实际的着色以及360旋转来真实呈现实际生产出来后的形态,还能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随意更改视角与材质等,并从不同角度不同部位修改作品,极大的提高设计的预见性和真实性。

1.2提高艺术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据可靠调查显示,一部作品从设计到最终成形,修改比例占据75%以上。传统纸绘修改存在一定难度,多次修改甚至会影响到画质,最终完成作品是图纸会变得面目不堪。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能够将修改环节变得简单化,艺术设计师绘图时只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即可,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为了防止图纸丢失,再利用计算机绘图时还能将原有稿件复制保留下来,传统绘图时只能在原有图纸上进修修改,从一而终,到绘制结束时仍然只有原稿件,且到处都是修改的印记,画质粗糙。

1.3计算机图形技术带来审美思维的深刻变革

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各种变革取决于其丰富的表现手法。传统艺术设计师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一幅幅实际表达效果,这种想象缺乏以实践为基础的可行性研究,而且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意识,艺术设计师在设计时只能考虑到自己能够想象的部分,因此设计的产品极具片面性。为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可以为艺术设计师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虚拟空间可以设置空间的色彩、灯光效果、声音等,将现实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都引进虚拟环境中,然后借助这样的虚拟环境来观察设计产品的功能和效果。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能检验产品的可行性,更是为艺术设计师们提供了修改方向,人们不用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猜测产品的应用效果,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能及时被发现,减少修改次数,缩短产品周期。

1.4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艺术设计而言也是如此。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只是科学技术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变现形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将高新技术应用与艺术领域能够让艺术发展突破原有薄弱的环节,实现艺术的发展。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很多好的创意最后都因为绘制难度较大而被艺术设计师扼杀在摇篮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设计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艺术设计师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并通过计算机辅助这样有效的表现形式将创意完美的表达出来,并最终在现实中实施。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2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并非万能

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其积极作用也是革命性的,但就此盖棺定论的说传统手绘将被计算机替代则是不理智的。如果艺术设计师都将计算机作为艺术设计表现的唯一形式,那么手绘将会被人们彻底抛弃。有过手绘经验的人都知道,手绘与计算机绘制的体验完全不同,手绘能给人带来最真实的体验,能够将绘制者完全带入产品设计的意境中,因此绘制过程中艺术设计师的灵感可能进一步被激发,而手绘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则是计算机绘制无法替代的。计算机无法替代人们的思想,更无法代替人们表达细腻的情感,或许只有通过自己亲手绘制的图画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产品的理念当中,这也是艺术设计者常说的创作是应该兼顾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计算机只能做到物质方面的,却无法在精神方面达到人们的要求,通过计算机能很好地展示产品的表达效果,却无法表达出产品给人带来内在的东西。因此仅仅通过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却无法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因此在引进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基础上应该保留原有手绘方式,将计算机绘制与手绘完美融合,根据需求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篇7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与西方国家比,还是远远比不上。很多单位和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仅仅限制在对电子文档的处理,没有建立内部的网站,也没有专门的计算机应用研究人才,计算机应用水平还是比较低,计算机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国家应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开发研究,大力培养专门的计算机应用研究人才,努力提高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

1.2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的信息产业研发的投资力度还是不够,没有充足的研究投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不起来。没有充足的研究资金投入,我国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不能真正的适应某些系统的要求。我国的重大工程、重要行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大多不是自主研发的,很多都是引进国外先进的软硬件和信息系统。而西方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化水平之所以那么高,主要还是因为其信息产业研发投资的力度充足。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信息产业的科研投入,大力引进国外的优秀计算机应用人才,开发具有特色的、先进性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以更好的服务国内的企业、单位和个人。

1.3各地区之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不平衡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关,而我国的地域经济差异比较大,因此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各地域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及水平差距比较大,在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计算机的应用还是比较局限比较落后的,但是在沿海及台湾地区,计算机的应用就比较广泛了。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重点是大陆和西部地区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2计算机应用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计算机应用正向应用微型化、应用智能化、应用巨型化、应用网络化发展。应用微型化主要表现在当前计算机已经向微型化发展,微型化的计算机设备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仪表仪器、家用电器等小型设备,正是微型化计算设备的应用仪表仪器、家用电器等小型设备的运用更加方便快捷。应用微型化还表现在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笔记本型和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更受青睐,性价比也更高,使用也更加方便。应用智能化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应用主要是服务于人类,只有更加切合人类使用,更加智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才具有发展的潜力。因此说计算机应用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计算机除了能将人的感官行为和思维逻辑过程进行完美的模拟,还能进行学习、推理、逻辑判断。应用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运算精度更准、运算速度更快,且储备容量更大、功能性更强。应用网络化是指计算机应用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很多系统的产生都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如交通运输系统、商业系统、银行系统等正是计算机应用网络化的具体体现。

篇8

2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领导层的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领导层在发展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化建试论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文/任艳艳 史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固自己的地位,利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对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做了相关的介绍。摘要设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经济效益就是加大生产,降低企业的成本,以至于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管理意识,从而造成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

2.2资金不足

我国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资金大多都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中,而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企业却没有在财政预算中对其进行考虑。在我国许多企业当中,计算机还是采用老式的计算机系统,那种老态的计算机比较笨重,计算系统也比较落后,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计算机已经近乎被淘汰,而现代企业发展对计算机配件的需求不断增加,那种老式的计算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了,而企业认为只要计算机还能用,就没必要花费资金去购买新的计算机,企业没有对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及相关软件投入资金扶植,以至于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落后,计算机应用技术落后,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就滞后,企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也就得不到保障。

2.3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全面

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在在我国现代企业当中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全面,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都只限于某一部门,如财务部门,侧重于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领导层对财务部门的重视越来越大,因此将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应用在这个部门也越来越普遍,而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在生产、销售等部门的运行上却应用较少,工程部门的信息化远未得到重视,出现了严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平衡。这样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智能处理企业管理中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难以在整体战略上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衔接与整合,导致企业信息沟通不畅,企业资源难以充分优化整合。

3推动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转变经营观念

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片面的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企业的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领导层的决策,受领导层经营观念的影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国现代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3.2加大资金的扶植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化建设要进行资金的扶植,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一些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才能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一些先进的设备才能引进企业生产经营当中,才能保障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3.3提高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在我国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着重大意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给企业以强大的支持。而企业在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为此,企业要全面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信息化建设,将计算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网络系统,便于企业资源的共享,同时有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篇9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实现对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这种方法可控性好,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项目教学法更加适用于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项目教学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也能帮助学习者增强参加工作后的适应能力。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项目的确定、完成和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作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项目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项目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各应用软件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完成的项目,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意义

(一)可行性

首先,完成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硬件资源比较少,通常情况下只需要一台或者是若干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比其他如汽车维修、各种工程机械的操作等教学所需要的仪器和工具都要简单、便宜。其次是开发项目失败之后一般也不会有多大的经济损失,其他专业的项目一般情况下都经不住折腾,一旦失败就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应用软件教学的巨大优势。再者,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项目设计业比较容易,如果能承接社会上的开发项目最理想,如果一时找不着这样的项目,可以就地取材,为学校开发一些具有实用效果的图像、多媒体、网页等。同时还可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项目开发经历作为项目任务,由老师做项目需求方来检验学生的作品。总之,我们认为,无论是从项目、经济、设备等方面考虑,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都具备成熟的条件。

(二)意义

在现在的中职学生中存在着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普遍存在着的“三差”现象,即自学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对知识的记忆力差。通常情况下,人学习的动力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有浓厚的兴趣,另一个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会十分的明显,但是兴趣缺不好培养。大多数人学习的动力来源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他们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老师们想象中的毕业分配、工作就业,因为这些都是遥远的事,眼下学习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考试。而项目教学法正是构建一个与考试一样甚至比考试更近期的目标强迫学习完成,通过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学生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就迫使学生自己看书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三、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时有些必须要注意的问题:(1)项目的确立应以训练学生实际技能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应加强项目和市场、行业需要的衔接,并根据市场和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3)项目的难易度应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简单的项目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4)项目的确立应注意涵盖的知识点的全面性及系统性,注重项目间的知识点的联系及揉合。

下面就主要从photoshop与flash这两个常用软件的教学来谈谈对项目教学的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

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深受广大平面设计人员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在进行photoshop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项目。项目任务涉及的内容是:绘制围棋盘和黑白棋子。这个设计项目任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设计方案,并使用Photoshop软件合作完成该项目,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分析项目要求,明确操作内容和基本步骤,让学生对实现任务的过程有整体的认识,并让学生学会分析项目需求。第二,分配任务,将项目分成两组合作完成,一部分负责图形的绘制,另一部分负责对整体效果进行设计。教师巡回进行指导,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会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这一个过程中让学生自行组织并分配任务,老师只做一些有指导性质的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独立性。第三,学生充分应用已学知识和所具备的操作水平、技能合作完成实现任务要求,这个过程是整个教学的重心,操作时会真实反映每个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方法、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学生协同合作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一个步骤切实的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photoshop。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项目要求为目的,将学生已学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理解。通过分组协同操作及对问题的分析,不但掌握了操作技巧和方法,而且提高了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项目教学法在flash教学中的应用

Flas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利用flas制作各种形式的贺卡也已经比较常见。为此以“制作Flash圣诞节贺卡”为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完成贺卡的制作。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分析项目要求。

首先给学生展示已有的各种圣诞贺卡,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给亲朋好友的时间约10秒钟的圣诞贺卡。

2.制定计划,并分配任务。

由各小组长在组内组织讨论项目设计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有动画制作、图片加工、文字处理、书写任务书等工作;确定10秒左右动画的大体内容及每一个场景的设计思想;写出书面内容交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3.项目实施。

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分工制作;教师进行巡查,了解各小组的进度,督促各小组成员按计划积极参与研讨;各小组成员按分工的任务积极与组长进行协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完成后每组选出一个优秀的产品交教师供评比。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交给学生,只在关键的时候给予提示,在

篇10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自学能力差。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解决方法:在协作小组内,能力较高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帮助,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困难。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小部分学生已有基础、学习的兴趣较浓;部分学生则没有学习乐趣。解决方法:分组时,将不同基础和思维特点的学生混搭,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获得灵感,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专业竞赛的能力困难。目前,国赛和省赛已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赛事,在制造类的比赛项目中,为争取较好的名次,需要参赛学生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协作学习的引入,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对程序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近几年的比赛中,使得学生在省赛和国赛中多次获得较好的成绩。

2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在教学环节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监控者和组织者。基于协作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编制》的教学过程设计。

2.1上第一次课前

课程开始前,先创建小组。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性格,将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参考软件公司的项目小组形式和学校的现有资源,以4人为一组,组员推荐出一名小组长。

2.2任务实施前

任务实施前,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的角色,确定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课任务及进度,并到课程网站的主页上。学生在上课前,到主页下载学习任务,并在预习的基础上,彼此协商任务分工,并将结果上传。在学习目标和任务规划时,引入国赛和省赛的竞争机制,并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知识溶入到课程中,可提高学习效率。

2.3任务实施中

任务实施过程中,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组员的主观能动性,团结协作,共享学习资源。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答疑和引导学生的工作。

2.4任务完成后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做好总结工作,写成果汇报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点的复习,让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吸取本次任务中的经验教训。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认真做好组织好评价工作。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个人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制定相对公平的激励机制,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小组。

3协作学习网站说明

界面简洁、清晰、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如在任务模块展示了教师的任务,各小组选好任务后,到主页申请通过后,可进入到各小组的子页面完成任务。同时也支持小组消息,方便各小组内和组间的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案例

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前三个项目主要是以学习C语言的基础知识为目的,从项目4开始,每个项目在选取时,都经过仔细筛查,不但与实际的应用结合紧密,而且是机械实现自动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4.1上第一次课前

课程开始前,已经对班级进行了分组。分组原则是:根据企业调查和多次教学实践,将学习小组分为4人一组,每班有6组左右。每组成员选择,是根据异质分组的协作分组模式,组员推荐一名小组长。

4.2任务实施前

在任务实施前,需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将项目“花样灯的制作”上传到网站。同时,学生需做好预习工作,到网站下载资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4.3任务实施中

(1)任务分析(1课时)。本环节是整个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和监控者。引导学生先读懂题目。一般学生可以想到的花样灯有流水灯、闪烁灯、心形点亮、圣诞树等,引导学生对花样灯进行分类,现在常见的花样灯方式有:灯颜色的变化、灯的亮灭、多种灯摆的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在此环节,需要学生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

(2)任务分配(1课时)。从学生现在的编程水平、制作实物的难度和本校的实训条件,在课堂上讨论出6种方案。课后,教师将6种任务上传到“任务分配”模块,由每组自由选择任务,然后教师明确任务。

(3)机房仿真(2课时)。每组成员整理出自己的实现方案,画出方案图和程序,通过后,在机房编写程序,绘制仿真图,验证程序。

(4)单片机实训室制作实物(2课时)。此环节是学生最有兴趣的,教师在此环节需要,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把握好实训进度。

篇11

国家教育部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能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是课程以及围绕着课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事,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评价精品课程最重要的客观标准。

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进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提倡差异。培养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和会提问题的能力。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史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通过课堂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

篇12

1.1案例教学法

针对教材六大板块关联性较差、学习线索繁杂的情况,教师在讲授基本的知识点之后,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广泛收集社会素材,编辑教学案例,按照“例举案例—知识点讲解—归纳总结—动手模拟”的思路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对课程知识点的涵盖应较为广泛;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应结合学生利害相关的事例;案例应具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要操之过急;案例应具系统性,应具备联系各个知识点的功能。

1.2任务驱动教学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应用课件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基础知识与根本技能。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辅导作用。例如:在PowerPoint课程教学中,结合学校活动,结合学生喜欢参与的节日活动(生日、母亲节、光棍节等),通过实例,讲解并启发学生自己制作贺卡、电子邮件动画等。在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引导学生按照教学思路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同时,它不像专业课程那样突出技能培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以后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应该从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始,就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环境,保证学生人手一机;改良教学模式,变单向灌输理论为双向交流互动;改进教学方式,变案例辅助理论为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理论讲授学习;改变教学理念,变闭门造成为顺应社会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拓展空间。

1.4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采取了多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革新,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督促学生追求进步,这个督促手段就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

1.5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自教师综合素质的熏染。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能随机向学生传输知识与技能,能够灵活地帮助学生解答学习疑惑,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主导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给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导,做到个别化教育;应具备发现能力,能够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正视每个学生的不足,施以有效的引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