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20:3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基础理论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01-01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须系统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酒店基础理论课程对以“酒店认知模块———酒店岗位服务与管理能力阶段模块———拓展能力训练阶段模块”为框架的渐进式专业课程体系起到铺垫作用,对实现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具有深远意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须以行业职业要求为纲,以学生特点为本,以学生反馈意见为切入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革新,利用实用性、国际化、年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实现课程目标。
一、酒店职业认知类课程
酒店职业认知类课程旨在使学生对酒店职业建立正确、全面、直观的印象和认识,拓展酒店视野,鼓励其勤于涉猎酒店知识和规划自身酒店职业生涯,为其在日后开设的以日常具体工作岗位为背景的课程学习起到良好铺垫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安排上应摒弃纯粹的课堂理论灌输,可结合酒店一线指导教师开设讲座、酒店实地调研、资源搜集等方式开展课程,具体可按如下板块实施:(一)邀请合作酒店高管赴校做“酒店的企业文化、经营特色及机构设置”讲座。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直面酒店从业者并展开互动交流,能够容易把握酒店企业文化(如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形象文化、企业教育文化、企业礼仪文化、企业生活文化等)及酒店机构设置(如前厅部、宴会部、餐饮部、客房部等对客服务部门,公关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等后台部门的设置)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从而从宏观意义上初步建立对酒店行业、企业相对系统、正确的认识;(二)邀请合作酒店高管赴校做“酒店主要部门岗位设置、工作任务及技能要求”主题讲座,使学生从微观意义上树立酒店职业工作知识、工作技能、工作规范的感性认知;(三)安排学生参观业内大型知名酒店,使学生实地感受参观酒店的企业文化,形象了解其所从属的类型酒店在选址、客源、建筑、设施、服务项目、服务水平、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熟悉一般酒店主要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各主要部门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四)要求学生回顾课程所学,并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杂志和网络百科全书、酒店网站等网络资源,制定酒店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为题创作论文。
二、酒店英语课程
酒店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酒店英语进行交际、完成工作任务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教学必须贯穿“场景真实”、“交流实用”、“用语纯正”的原则,教师应积极改进目前市面相关教材工作场景设置失实、用语刻板等方面的不足,融合自身相关生活工作经历和英语学习应用的经验,制定、采用适合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具体可参考如下安排:(一)课程内容依据酒店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场景划分为不同单元,并于每个单元设立新词释放、常用单句、常用对话及情景短剧扮演教学环节,从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角度介绍、练习酒店英语表达;(二)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西方文化和英语语言知识,夯实学生涉外交流基础知识;(三)在保证教学内容用语准确、纯正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拘泥于例句的束缚,灵活构思符合情景表达需要的用语,真正实现交流应用的课程教学目的。
三、世界酒店行业概况课程
世界酒店概况课程要使学生能够激发起学习酒店的兴趣、日后投身酒店工作的热情,能够搭建起整个世界酒店行业框架,学会分析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以有效地在今后指导酒店在企业拓展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可就学生特点做如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一)设置实用性教学内容。摒弃依照以“酒店含义、酒店业的产生与发展、酒店的特点和分类、酒店等级制度、现代酒店发展趋势”为线索的传统课程知识介绍方式,将课程知识重心放置于更适应岗位工作知识要求的世界著名酒店集团介绍上,并采用任课教师引领和学生展示的方式,立体认知当今世界知名酒店集团,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效掌握专业重点知识;(二)积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明确每节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重难点和相应解决方案,在此指导下在教材相关章节内容基础上,广泛融入中英文书籍、世界权威酒店组织网站、酒店行业权威中英文杂志(及网站)、酒店网站、网络百科全书等形式多样的拓展资料制作教案及教学课件(PPT);(三)充分运用各式资源增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网罗酒店图像(如真实的住店照片)、实物(如酒店宣传手册、会员申请表格、菜单、节日活动推介贺卡等)、酒店背景音乐、视频等各式各类材料,穿插当地酒店、西方文化、真实住店经历的介绍和讲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四)“师生互动,以学施教,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可设立学生展示单元,即每节课正式教学内容讲授前,邀请若干同学上台做小演讲,话题可涵盖酒店及酒店业的各方面,如可讲述关于酒店的新闻、见闻,或是对酒店职业、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教学的见解、意见和建议。
四、旅游知识课程
旅游业助推酒店业发展,因此要学好酒店管理专业,需从宏观了解旅游行业。旅游知识课程须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理解旅游基础知识对其专业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旅游事业的热爱,提高其旅游素养,积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基础。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旅游地分布、相关情况和风土人情知识,导游基本知识和工作概况,以及酒店、旅游企业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等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两个阵地,开展各式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教学主导,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延伸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一)采访调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于课外赴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访谈;(二)导游词设计和模拟导游大赛。学生在课前预先搜集关于指定景点的材料,依据相关导游词设计知识创作导游词,在课上按抽签顺序面向班级同学进行模拟导游,并于全体同学表演结束后以投票方式分别评选出最佳导游词设计和模拟导游奖项;(三)旅游基础知识问答竞赛。教师设置并公布旅游基础知识题库,学生事先通过复习教材、课堂笔记和搜集相关网络、书籍资源进行准备,于课堂相互竞赛答题,迅速巩固课程知识。综上所述,酒店基础理论课程是酒店从业者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是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实现的首要环节。在专业四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剖析课程目标,发掘学生主动性,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方能产生良好的教学反响,奠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目前作为综合类大学中设置的影视制作方向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重心应放在影视作品的创意与制作上。影视教育家周传基认为:“电影艺术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的,而是要经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综合类大学的影视制作方向课程更应注重脚踏实地的做,将复杂的影视理论融合在更多的实践操作中去认识、去体会。[1]在艺术创作道路中,我们不停地研究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但制作型艺术,没有技术就谈不上艺术。而技术是要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的,不是简单地背理论就可掌握的。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转变教师与学生传统的教学定位。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存储学习向自主探索学习转变。
二、出现的问题和具体的改革方法
(一)强调学生创作思维的过程
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上交的是阶段练习作业或是影视短片作品,其中的思维过程是不容易被教师发现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个班的学生上交的作业往往容易出现相似创意点或者是表现手法雷同。[2]究其原因大体出现在相似的创意材料来源、资料的共享、创作思维过程不严谨等问题。在其他设计课程中也常会出现类似问题,一个班级上交的作业中有一部分相似的作业出现。这已成为了诸多院校目前设计课程的一个通病。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要强调创作思维过程这个设计的重要阶段,将设计过程与设计结果同样重视起来。
具体改革方法如下:在课堂中着重将创作思维过程融入到理论讲解中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提供作品创意来源、相关资料、创作过程计划及说明文字等,将不易显现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但可扭转以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且方便教师对学生独特创意思维习惯的长期观察和培养。让学生在结束课程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维创作过程,进而使创作能力不断地成长与完善。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思维对于目前设计类学生特别是综合类院校中的设计类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将实践(器材)操作带入理论课堂
目前的影视课程设置大体上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是课堂理论讲授、影片观摩、课下实践。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之前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衔接不畅的问题。究其根源,问题出在分别进行课上讲授、课下实践的局限性,教师无法适时地按照课程理论内容进行指导。对于课上讲授的复杂理论以及拍摄问题,学生仅是通过课上影片观摩研究,课下实践的学习方式还是得不到完全的消化和吸收,对实践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并且,在课下实践中,刚接触到实际拍摄的学生往往容易对器材产生畏惧心理,其结果就是对实践产生距离感,在小组创作过程中主观减少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
具体改革方法如下:综合类院校影视方向课程中实践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专业拍摄器材数量有限,针对这种情况,将实践(器材)带入理论课堂成为拉近心理距离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论讲授过程中,针对某些不易理解的基础理论或是拍摄问题可将学生平时所熟悉的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带入课堂中进行实践拍摄与编辑。面对熟悉的器材可轻易地化解学生学习初期对拍摄器材的恐惧心理,并且激发其对相关制作软件的操作热情。在理论课程中克服枯燥的理论讲解与影片观摩,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观实践操作。利用理论课中某个环节的教学手段变化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实践成果讨论
学生作品的讲评和讨论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配合实践操作带入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进行成果对比展示和分组分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讨论的主要形式包括:自我评论、相互评论和教师评论。将传统理论学习中学生被动的存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将课堂讨论融入到理论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将课程中相关的影视资料名单提前公布,利用课堂实践讨论环节对实践成果与相关影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将课堂上学生分组的实践操作成果进行初步剪辑,针对完成的不同效果进行分析、讨论。讨论的过程及结果将为课下实践提供较好的指导作用。新的教学方法不再是将实践操作统统放到课下完成,而是在课堂上就某一复杂理论部分直接进行操作实践。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学生把课上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滞留到课下,直接影响课下实践效果的问题。
三、考试改革的提出与完善
采用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改革。成绩评定不再是依照单一的试卷成绩,而是结合了课堂实践与课下作品的综合评定。其改变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模式。理论课程不再是被动存储与枯燥概念的死记硬背。从考试成绩分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成绩会有显著提高,对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掌握得比较扎实,对实践操作会有极大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学生座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其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满意。
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理论讲授、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同时也带动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使教学形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根据不同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为影视艺术教学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当今的音乐课程教学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和潮流,特别是针对于技术性强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实现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将可视化、临场感、交互、引导结合到一起,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在动态环境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和感受,更加方便、正确地理解和熟悉所涉及到的学习内容。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其逻辑性与可变性很强,如果只简单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课件,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可变性与拓展性的不足;其二,制作更为复杂,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要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怎样去做呢?笔者通过教学与制作实践总结出了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的一套方案,应从制作课件的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
一、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多媒体的平台特性。此平台可以插入文字格式、图片及音乐等文件,并能播放演示。
2.具有乐谱等图片的特征。这一点是音乐理论课件所特有和必备的,乐谱可以直接使学生看到所讲授的例子及技术的关键点。
3.具有软件直接操作的特征。对于所要做的课堂练习,教师所讲的范例,由于可变性和拓展性的空间很大,和学生的互动性很强,因此必须要在音乐软件里完成。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课件有别于其他多媒体音乐课程的主要方面之一。如和声学的作题范例的实际配制讲解等,就必须要运用功能强大的专业乐谱软件。
4.声音文件的制作与处理特性。在实际的课件制作过程当中,音乐中必须要有声音。真实地让学生听到所学作品或创作编曲声音,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程的一大特点。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熟练掌握所讲授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教学体系;熟练掌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熟练操控音乐制作软件、乐谱制作软件和多媒体播放器。
有了以上几种能力,数字化多媒体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音乐基础理论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不能将课件制成“傻瓜式”的,那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课件应该由授课教师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理论体系都是个性化的。
三、课件制作所应用的软件
多媒体平台制作,主要交由PowerPoint来完成,运用这个大众化的制作平台可以实现文本、图片、声音等文件的插入与连接及多媒体的播放。
乐谱的制作主要交由Sibelius或者Finale来完成,这些制谱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谱例的制作,也可以实现乐谱的播放,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技术理论课程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可以结合PowerPoint软件,实现展示旋律发展或声部连接的各种变化,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使教师的讲授更加灵活、自如。
图片的制作主要交由Snagit来完成,此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规格的图片制作,包括捕捉图片和视频,可谓功能强大。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多数用它捕捉乐谱图片。
音乐的制作主要交由Nuendo来完成,此音乐制作软件可以实现各种音乐,包括MIDI、音频的制作。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配器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配器写法及编曲想法随时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反映给学生,可以实现编曲的直接性及音响的实时性。如果只是编辑或剪辑现有的音频,包括音频格式的转换等,可以用sound Forge软件直接处理。
四、具体课程的软件应用方案
基本乐理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音程、和弦调式等;和声学、复调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和声学、复调课程的例题及练习;音乐欣赏、音乐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Snagit 软件做图片的处理,用Sound Forge软件来对现有的CD、MP3等音频文件进行编辑处理;配器课程及作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用Finale软件制作谱例,由Nuendo软件来完成制作;作品分析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谱例由Finale软件完成。
当然,音乐的专业制谱、制作软件还有很多,如Sibelius、Encore、Sonar、Photoshop 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但目的是唯一的——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适合自己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课件,最终来实现教学目的。
五、制作设计与实例流程
这里笔者以和声课为例,文字的讲授部分在PowerPoint软件中完成,乐谱部分由Finale软件完成,再用Snagit软件按图像缩放比300%、图像分辨率300 来捕捉乐谱图片,然后插入到需要播放的幻灯片中。如果想实时操控乐谱软件,可以按电脑键盘上ALT+TAB键进行幻灯片的页面与Finale乐谱页面进行切换。这样教师可以直接控制软件,直接进行交互来授课;另外也可以在软件中实时播放谱例。这样技术处理就很直观,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直接反映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味正确与错误及技术的艺术性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作欲望,课堂效果会更好。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结果、学习方法,而且还是了解世界的方式。这一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知识、学生和教学,给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根据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因为经过筛选与提炼的知识不可能把现实具体而复杂的背景涵盖进去。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共同体中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二 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
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是军事院校的主干课程,课程开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军官的素质,即军官专业化的水平。但军事院校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1.教员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员学习的主体性
目前,许多教员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念,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员组织、监控和管理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便于师生面对面的认知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由于课堂完全由教员来主导和控制,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学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学员无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建构军事理论与实践知识。
2.学员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些学员缺乏对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理解,因而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学习动力不足。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制定的,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制定的。如果学员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学员应在教员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员没有意识到指导学员明确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
3.课程体系僵化陈旧,缺乏生成性
建构在知识客观主义基础上的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课程体系陈旧僵化,过分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和掌握。课程的设置是封闭式的,缺少发散性和开放性,并且过分注重基本理论的介绍,把知识看成是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忽视知识的生成性,因而使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缺乏启发性、可读性,没有生长点,没有提供多种学习可能性供学员选择,因而无法激发学员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4.教学过程情境缺失,教育资源单一
目前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员是在情境缺失的状况下学习,他们没有更多的对战争环境、军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军事实践的了解,缺少实践机会,学习过程中缺乏“认知冲突”,只能是机械记忆书本上的理论,而无法进行知识建构。学员如果能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就会对军事基础理论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动力。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首先要使学员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给予学员解决问题的自。学员不仅应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拥有自,教员应该刺激学员的思维,使他们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但学员通常并不接受这些目标,而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考试。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员学习的目标相符合。我们可以从学员那里获得问题,并用这些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员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员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结合军事理论或实践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因此,结合学员的兴趣让他们选择当代社会中的军事问题进行探究,才会有利于他们军事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积极建构。
再次,教员应成为学员学习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单纯的教授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主体理念发生变化,即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建构主义注重知识的生成性,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员就应当特别注意引导学员通过交流,自己来解决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机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要求创设有趣的、真实的情境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地进行知识建构。学徒式是一种“做中学”的最早形式,这种置于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提供了学习的有组织的和统一的作用和目的。“认知学徒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随机访取教学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随机访取教学。
这些模式都强调教学的情境性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目前比较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员质疑、调查、实践和参与,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让学员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教学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设计实施,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研究性教学在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注重情境性和实践性,较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这种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员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员在意义建构中的主动性,因而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变学员被动学习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第二类:原本就对理科问题没太大兴趣。
第三类:个别学生因为受到年龄较小、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上暂时有些障碍。
第四类:不习惯用高等数学解决大学课程(如: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相关问题。
第五类:一些原本数理化基础略差的学生(尤其是享受“文优”、“体优”加分入学的学生中少数人)。
第六类:最初对年青教师缺乏信任,认为听讲还不如自己看书,结果是书没有看懂或没有去看,影响了考试成绩。
以上这些学生如果能在期末考试之前把问题解决,就能避免或减少这些课程考试成绩“开红灯”的可能性,而教学大纲上的习题课学时数显然不能满足这类学生,为了解决好这类问题,我校继续教育中心在低年级本科学生中开办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同步课余辅导班,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授课,一年来已经举办了三期,在辅导班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类辅导班在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里的师生之间不存在“考”与“被考”的关系,所以学生能够打破拘谨,随时大胆地向老师提问,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学生本系课堂上相比,更放得开,容易沟通,有利于老师适时观察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
2.辅导班课堂以做题为主,直接消除了学生面对习题无从下手的恐惧感,辅导班课堂的教师经验丰富,能够直击关键问题,学生对教师充分信任,课堂的气氛多为愉快、和谐与互动。
3.这类辅导班是面向全校开办,而并非针对某系某班,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事实上,辅导班给各系学生之间增加了一种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接触交往的契机,给不同部系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增加了一个交互、交流、影响的机会。比如:水声系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之其他部系要高一些,但这不是他们学习成绩好的唯一因素,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听课注意力更集中,很少有迟到、缺课的情况,态度认真严肃,他们这些并非刻意的表现为其他部系的学生树立了榜样。
4.一些重修生、补考生在这类辅导班中不仅弥补了学科知识的不足,还从中重新找回了自信与自尊,学会了调整心态,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有了更多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多的接受辅导、进行练习的机会,好的成绩有了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则是最好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教学理念的中心,更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以求得协同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支撑点,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公平性,并承认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尤其是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并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大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挖掘、提升自我创造潜能,进一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所以在基础理论课中构建参与式教学活动模式势在必行,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基础理论课堂活力与教学质量
当代大学生普遍乐于表现自我,追求自由、平等,拥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权威、探索新知。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参与式教学恰恰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教学中再一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活动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空间。也正因如此,改变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感觉枯燥乏味的想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基础理论课堂的活力与教学质量。
2 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诱导人的创造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而参与式教学恰恰满足了这种教育需求,其不以认知目标为唯一目的,而是关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的提升,强调学生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3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处于对立状态,教师对学生而言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平等沟通。而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则重点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师生之间往往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并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正因如此,学生彻底改变被动接受者的命运,而是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创造者、协作者。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其心灵也得到大大地满足,促进和谐融洽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 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拥有自觉能动性的,而心灵与外界客体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从内部形成了知识。也正因如此,知识不应该是由他人传递的,而是应该由个人进行自主构建的。所以,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对世界定义的理解进行使用性构建的过程。参与式教学法恰恰注重于对知识主体性产生过程的探讨,并强调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是一种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一个过程。以下笔者就基础理论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
1 告知学生参与式教学的内容特点
要想确保参与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对参与式教学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其根本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因如此,面对当前高校基础理论课程过于庞大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参与,与学生一起选择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最终确定为教学方案,这对做好参与式教学而言尤为重要。
2 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方式,其主要分为,学生直接发言、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辩论。教师可提前拟定或由学生提前提出问题,学生则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理论进行精心准备,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教师则在听取所有学生发表的观点后给予肯定,并以点拨、解惑、总结等形式为学生做侧面辅导,进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论与运用能力。
3 保持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放松的环境下,人的大脑会进入高质量的运行状况,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也正因如此,为参与式教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敢说、想说,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态度,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对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开展教学,并用具有启发性、提示性的语言去帮助学生澄清观念,用肯定的、赞扬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成果,用委婉的、谅解的语言去修正学生观点上的不足,进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案例教学法的精准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教学对象产生更加真实的触感,进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也正因如此,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准确运用,并通过对这些特殊情况进行的探讨,使学生从现实中寻找答案,再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这对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5 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对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法的束缚,我们应该为参与式教学法选择相配套的考试体系。采取口试、综合素质测试、笔试、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试方法,进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定,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三 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可以说,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这是因为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清晰表达问题的关键,而且还要做到时刻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快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论,最终形成正确的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进而能够在最为适当的时机,用最正确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以及解释。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为参与式教学的良好开展做有益铺垫。
2 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可以说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而言既是培养也是考验,这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本身能力强的学生因为踊跃参与,其能力会变得更强,而本身能力弱的学生由于羞于或不愿参与到教学中,长此以往势必会变得更弱。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开展参与式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设法鼓动并给予那些羞于参与、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更换
案例教学就是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其教学重点在于引发思索、集思广益,并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做好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更换,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必须要与时俱进,注重时效性,选择贴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务的案例。并且在教学案例的取舍、加工上,即要保证基础理论课程拥有直观性,又要确保其拥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在案例的选择与更换上,还可注重学生的参与,使案例的采集与整理过程也成为学生参与式教学的一个新亮点。
4 创建理论课程实验室
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创建理论课程实验室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实验室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能够使他们初次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还能够使其在探索与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产生,提高其学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做好理论课程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对搞好参与式教学而言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30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114-0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in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LIANG Li-na1, ZHAN Li-bin2,3, HU Shou-yu2, SUI Hua1 (1.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China; 3.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Methods Totally 61 undergraduates of Class 1-2 in Grade 2013 in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are divided into 15 groups, three to fiv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TBL teaching model was performed in the chapter about Zang-Fu relationship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students receiv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know the effects of TBL teaching model. Results Students discussed intensely with lively atmosphere in the class. The pass rate of individual test was 98.36%, and the excellence rate was 22.95%. The results of immediate feedback answer sheets showed that for the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each group answered at least 2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5 groups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roup members. Conclusion TBL teaching model could promote the preview, activate atmosphere in clas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solidarity and collaboration in students.
Key words: team-based learning; TCM basic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程,是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中医思维方法的特殊性。本校自2011年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来,
受课生的生源以理科生为主,其知识结构“理”重于“文”,习惯于形式和数理逻辑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感到困惑。因此,授课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是目前的教学重点。
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相比,TBL更为灵活,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TBL教学已被广泛应用[1-4],在医药院校也取得成功[5-7],但在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尚未开展。为此,笔者将TBL教学模式引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脏腑关系章节中,初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以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2013级五年制1~2班61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15组,每组3~5名。
1.2 教学方法
教师提前1周将教学内容发给学生,重点知识点标示清楚,并配以临床病例。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书籍等方式搜集资料,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讨论学习,做好相关准备。课堂上进行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3个环节。个人测试选用20道单选题,以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掌握内容为主,以闭卷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在10 min内回答完毕,之后按时收回试卷进行阅卷评分。小组练习为10道单选题,包括5个选项,每题4分。小组练习所设题目较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讨论完成,时间限制在15 min左右。小组练习的反馈测评以答题卡形式完成,正确答案选项以星号表示,第1次刮到星号表示的正确答案整组成员得4分,第2次刮到星号表示的正确答案整组成员得3分,以此类推,第5次刮到星号的整组得0分。之后各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答疑。此环节完成后收回答题卡并分析评分。应用性练习是结合临床病例设计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间为15 min左右,之后每小组代表发言,进行组间辩论,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分析总结。
1.3 效果评价
根据TBL教学安排,设计了反馈调查表,要求学生用0、1、2、3、4、5回答,5=完全认同,4=基本认同,3=不清楚,2=基本不认同,1=完全不认同,0=弃权,未明确写出答案的记为空。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填写,并对TBL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回收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堂表现
个人测试时,学生均能按时完成答题,10 min后收回试卷。有极少数学生认为答题时间偏短。小组练习时,讨论热烈,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有些试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学生答案偏差较大,教师对此会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TBL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性练系,主要是给出病例让学生分析,对一年级本科生来说,尽管从未接触过病例,但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增加了师生互动。
2.2 个人测试和小组测试结果分析
个人测试阅卷统计结果,及格人数60名(98.36%),其中80分以上者41名,90分以上者14名。小组练习即时反馈测评答题卡统计分析结果,6道单选题中各小组至少有2道题一次性刮出星号选项,其中有5个组在各成员的配合下全部一次性刮出正确答案。
2.3 反馈评价
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TBL对所学知识深刻印象,能使学生上课精神更集中,促进课前预习,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协作,更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这些优点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见表1。
2.4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准备TBL教学时,学生多采用参考书配合网络资源检索,参考书目约为2~5本。学生对TBL教学认同度较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教师应注意归纳总结、突出重点,在进行小组练习和应用性练习时应兼顾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注意控制上课时间等。
3 讨论
3.1 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结果表明,TBL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出病例后,虽然也让学生思考分析,但因课时限制,使有的同学未理解教师讲授内容。而在TBL教学中,教师提前1周将需要分析的病例告诉学生,使其有充裕时间查阅资料,互相讨论,使其对疾病证候、症状等理解更为深刻;若有疑点,也可使学生有重点听教师讲解,这样理解更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3.2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小组测试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在刮卡时尤其紧张、兴奋,反馈测评答题卡以刮开的形式给出答案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进行应用性练习时,每组代表说出本小组的想法和意见,遇到疑问时也会请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给出问题,学生则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并现场查阅资料。TBL教学法缓解了学生上课时的紧张,又能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这是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3.3 加深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TBL教学法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环节,每个正确答案不是靠某一人的贡献,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智慧。这些环节锻炼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体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对学生将来毕业后步入社会也是有所裨益的。
4 小结
本次反馈测评虽然显示了TBL教学法的众多优点,但仍然存在着不足。如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次讨论,某些习惯传统教学的学生觉得抓不住重点,要求教师严格把控每个小组的发言时间以确保课程顺利进行等;此外,TBL教学要求配备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图书、视频、论文等。TBL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恰当地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敏锐洞悉学生的想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上的支持。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TBL教学能巩固并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已学习的知识,让学生以更轻松的心态获取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设计一些与临床结合的立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将TBL教学引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只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的初步探索,将TBL教学法推广到中医学其他课程效果如何仍待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 宓伟,曲巍,练武,等.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55-858.
[2] 张春,张以忠.TBL教学模式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探讨和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57-259.
[3] 王镭,罗晓玲,张利.TBL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探索与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309-311.
[4] 徐静婷,张亚星,王玲,等.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3):41-45.
[5] 李夏青,刘福,杨艳萍,等.病理生理学TBL教学模式及其评估体系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01-803.
[6] 马菲,王建华.T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57-5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92-02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课程是武汉大学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熟悉水处理工艺单元、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水处理工程中的设备、工艺系统的基本能力,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要求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课程主要包含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涉及化学反应、化工传质、流体力学和机械设备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工艺设计和计算方法,了解水处理在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的应用知识,初步具备将各种水处理单元技术组合成水处理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现状
1.传统教材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全国高校同类课程参考教材主要是许保玖主编的《给水处理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许保玖、龙腾锐主编的《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这些教材都是水处理领域经典的教学参考书,都很好地阐述了水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但是教材出版年代比较久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不能及时更新拓展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落后。水处理设备及构筑物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复杂,依靠传统课程讲解及板书的教学方式获得的信息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较难理解工作原理和设备运行情况。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出来,导致教学效果欠缺[1]。
3.考核与评价方式片面。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以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单一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三、课程体系的建设
1.教材的选择与建设。考虑本专业是以电力行业为办学特色以及将来学生就业方向,选择了周柏青、陈志和主编的热力发电厂水处理(上册,第四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及李培元、周柏青主编的发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第一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作为主教材[2,3]。并参考国外大学的原版教材,把最前沿的理论和知识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从Water research,Desalination等著名期刊上搜寻最新的水处理技术文献,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与基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理论课程,共3学分54学时,包括水质概述、水的混凝处理、沉淀与澄清、过滤、离子交换除盐、凝结水精处理、循环冷却水处理7章内容。《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实验课程18学时,包括混凝实验、树脂RH―Na交换平衡等温线的测定、循环冷却水阻垢剂的快速筛选、水处理药剂缓蚀性能的测定四个教学实验。
3.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在新大纲中对原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如将絮凝反应池中新的设计理念、新型过滤材料、凝结水精处理新型过滤技术等,在教学内容中得到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将授课内容分为基本和重点两类。对于重点内容,对书本中的知识重新设置并对相关知识加以补充,例如重点内容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的关系、含盐量与溶解固体之间的关系、硬度与碱度的关系、pH值与碳酸化合物之间的关系、pH值与硅酸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工程应用时以电厂水处理各个工段的处理方法和工艺为例,重点讲述基本原理在工艺流程上的应用。
随着发电厂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增加,凝结水处理技术越来越广泛得到应用[4],增加了凝结水处理系统混床树脂的分离,混床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等内容。循环冷却水处理增加了盐量平衡与水质变化,补充水量的计算。此外,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还包括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并与传统技术与工艺进行对比,使学生真正掌握水处理技术的精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开展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教学。开展了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内容广、名词概念多,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积极查阅国内外文献,寻找答案。此外,教师在课前将课件上传班级QQ群,使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能力均有很大促进。
2.利用多媒体、板书、视频相结合进行教学。“水处理理论与技术”课程有许多工艺流程图、设备及构筑物结构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现场绘制或展示挂图等,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本课程以文字、图片、三维动画和视频录像为基础,精心制作课程PPT,将水处理工艺的各个流程以现场照片、视频和电脑制作的单元处理过程的动画再加上文字说明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水处理设备、构筑物和工艺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今后在工作中能够合理选择和设计水处理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专家讲座。定期聘请水处理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学生进行讲座,能够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拓展视野。通过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水处理领域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发展趋势及应用特点和适用性,对培养学生深入探索的精神具有显著的作用。
4.讨论课。将全班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小组3~4人,每个小组对不同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并制作PPT。每小组推出代表上台讲述5~8分钟。陈述完毕后,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论题进行提问,由该小组成员负责回答。讨论结束后,教师概括其主要内容,评价该组同学的陈述情况,并提出建议。通过开展讨论式课堂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根据笔者近几年在《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体会,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着重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构建有利于培养电力、煤炭等领域的水处理技术研究和管理人才的教学新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建立,能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国红.水质工程学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6):595-597.
[2]李培元,周柏青.发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M].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周柏青,陈志和.热力发电厂水处理(上册)[M].第四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牛微,毕孝国.“火力发电厂水质净化”课程内容的优化研究[J].课程教材改革,2013,(264):65-66.
The Class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ZENG Yu-bin,ZHOU Bo-qing,LIU Guang-ro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31-02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作者简介:曾令通(1972-),男,广西灌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JGB3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12-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任务驱动,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是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知识、技能学习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利于避免任务本位课程围绕任务教的状况,有利于学生把握任务之间的关系,把握完整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一、问题的提出
“线路理论基础”课程主要为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理论依据,是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课程,在高压输配电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压输配电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2]“线路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庞杂,计算量大,公式复杂,概念抽象,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教学模式仍以学科体系为主,忽视实践环节,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模式陈旧,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章节的内容彼此孤立,不注重其内在的联系及灵活运用,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毕业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企业零对接,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兴趣中求知,使学生在“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提高技能的同时,把理论知识也拓展到更高的水平,使其能够符合企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改革,引入“110kV靖安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实例,重构“线路理论基础”课程体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工程实践,使线路设计来自实际而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线路设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线路设计的兴趣,实现与企业零对接。
二、项目化教学设计
1.总体目标
通过对“线路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线路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论,按照电力勘察设计企业线路设计流程进行线路初步设计,具体线路初步设计的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去企业进行学习,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招开座谈会、讲学等措施,明确企业的对线路设计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重构“线路理论基础”课程体系。引入“110kV靖安输变电工程线路初步设计”实例,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电力企业线路设计流程,将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其课程模块及课时分配设计如表1所示。A线为课内项目,分别是:导、地线截面选择气象条件设计线路路径设计导、地线机械特性曲线绘制导、地线安装曲线绘制绝缘配合设计防雷设计杆塔设计基础设计设计说明书编制,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训练。B线为课外项目,学生可到企业进行训练。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溶入到项目所对应的教学情境中,其课程内容与项目融合设计如表2所示。[3]
表1 课程模块及课时分配设计
序号 A/B线 项目名称 工作任务 学时
1 A线
(110kv靖安线路初步设计) 导、地线截面选择 设计导、地线截面 3
2 气象条件设计 设计气象条件 3
3 线路路径设计 设计线路路径 3
4 导、地线机械特性曲线绘制 设计导、地线比载和安全系数 6
设计导、地线的控制条件 9
绘制机械特性曲线 6
5 导、地线安装曲线绘制 绘制导、地线安装曲线 3
6 绝缘配合设计 选择导线绝缘子、金具 3
7 防雷设计 测量土壤接地电阻率 3
设计导线防雷措施 3
8 杆塔设计 设计杆塔的外形尺寸 6
绘制线路平断面图 9
设计导、地线防振措施 6
制作杆塔明细表 6
9 基础设计 设计铁塔、水泥杆基础 3
10 设计说明书编制 制作线路概预算表 3
编制设计说明书 6
小计 80
11 B线(海口狮子岭输园110kv输电线路初步设计) 80
3.教学手段
按照线路设计流程,A线项目以“110kV靖安输变电工程线路初步设计”实例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线路设计室进行实训。依托道亨SLCAD平断面图处理及定位设计系统和西安思维PCAD、LCAD输配电线路设计系统等软件,按线路流程进行设计,加强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程建立了网站。学生可利用本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库,随时下载电子课件、习题库、技能训练项目、开放性课题等内容。利用课程网站逐步建立课程学习的教学平台,开展网上答疑,通过邮件、论坛等网络通讯工具可实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方案
注重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布置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分析解决方案设计相关内容讨论总结经验讲解相关知识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主,老师为辅。遇到问题采用自己解决小组解决老师提示的步骤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训练方式和手段:布置任务;由各组选派代表(每次必须选派不同人员)用5分钟时间汇报方案,说明组内分工情况,如有遗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根据汇报情况,小组间进行相互点评方案的合理性,教师作理论指导,解决部分出现的问题;各组完善方案,教师解决各方案的关键问题,分析各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为过程考核依据;教师收取各小组的报告,并由小组代表汇报选择结果,教师做验收考核;教师做工作总结。
5.考核方式
每个项目按企业标准流程进行实训,多方参与考核,注重过程评价。以项目“测量土壤接地电阻率”为例,该项目主要流程为:准备工作断开电源接地电阻测试接线测量分析数据工作终结。团队制订测试方案,小组成员为操作员,小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小组的组长作为监护人,教师监控整个项目的实施。项目考核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组成。学生自评由小组长根据本组成员参与情况完成考核,小组评价则由作为监护人身份的其他小组长来考核,教师评价侧重于过程监控。这种考核方式相对客观、公正,有助于过程评价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改革成效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临场应变能力。
2.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紧贴生产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胜任岗位工作,实现与企业零对接。
3.丰富教学资料库
及时更新课程网站,通过上传最新的线路设计规程及相关设计的条文说明等资料,丰富了该课程网站资源,增强了学习的时效性,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
4.提高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深得学生的认可,学生的评教议教从原来的90分提高到98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改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9-02
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具有鲜明航空、国防特色的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学校创办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是目前江西省内和航空院校唯一的本科焊接专业,1996年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1998年与“铸造”、“锻压”专业合并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大类专业。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对焊接专业人才的需要,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又重新建立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继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之后国内第三个设置的“焊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焊接理论基础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金属材料在熔焊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金属材料在熔焊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据此正确地分析及解决熔焊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金属焊接性的能力和正确制定常用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焊接专业课程做理论准备。因此,焊接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后续焊接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焊接的实质及其发展概况、焊接热源的种类及特性;焊接化学冶金过程的特点、规律及其对焊缝质量的影响;常用焊接材料的种类、作用和特点;焊接熔池凝固过程的特点及焊接缺陷的种类与控制;金属在焊接过程中组织转变的特点及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变化;掌握焊接裂纹的种类、特征、危害、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涉及材料、机械、力学、化学、冶金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多且抽象,各知识点相互关联,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困难。焊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服务于航空企业,非常希望了解航空产品先进焊接方法如真空电子束焊、激光焊时焊接冶金原理、接头容易出现什么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等,而这些都无法从教材上获得。另外,在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下,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课时不断压缩,从最初的64学时到48学时,现在已缩减到40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略有增加而教学课时数大幅缩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是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上述情况,必须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二、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缓解目前课程的教学所面临的诸如课时不断被缩减、教学内容基本不变、相关领域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等矛盾,通过多媒体播放先进的焊接方法录像和动画、展现接头金相组织、典型接头缺陷形貌,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各种焊接方法、接头组织及缺陷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选取航空典型产品进行实物教学,鼓励同学们参与讨论,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衔接,通过实例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讲解课程部分章节,其他同学提问,这不仅能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可在教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提高自信心等,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和老师交流,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因此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2.“国际焊接工程师”焊接理论基础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的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强,能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研制与维修、生产和经营管理,熟悉国际焊接标准和焊接施工的卓越焊接工程师。本校于2011年开始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开始联合举办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已陆续举办了3届。在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授课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航空需求、凸显航空特色,对焊接理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优化,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中“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部分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如增加激光焊及电子束焊等高能束焊接方法,在讲述“焊接材料”这一章节时补充焊接材料国际标准。通过与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网上互动,了解所在企业实际产品焊接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补充部分焊接问题,并启发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注重课本知识的及时更新,将国内外焊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本系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紧跟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本专业的信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集团支持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多数为工程应用型项目,在进行科研项目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素材。通过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三方面的结合,结合科研成果以最接近工程实际的方式指导、训练学生,使得课堂教学紧跟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本专业的信心,达到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在讲述接头缺陷时,以某航空企业涡轮叶片钛合金焊接缺陷控制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零件采用传统熔焊方法接头易出现气孔、冷裂纹缺陷?为了提高零件焊接质量,可以选择哪些的焊接方法,采取哪些工艺措施?……并与我系老师解决裂纹缺陷的具体措施相比较。通过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把课程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为课程内的实验,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略显不足,特别是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除了开展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内的实验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实践培养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和南昌航空大学的“创新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老师在研科研项目,学生焊接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毕业论文工作等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毕业论文、课程设计有充足的经费和条件保障,提高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如部分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孕育剂Ti、Zr细化铝铜合金焊缝组织机理研究”,学生通过研究铝铜合金焊缝化学冶金原理及凝固过程,分析铝铜合金熔焊时接头气孔及裂纹等缺陷产生原因,提出控制缺陷的措施并通过试验验证,通过实际研究项目的锻炼使得学生增强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等。经过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上,我校参赛焊接学子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三、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焊接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国际焊接工程师”焊接理论基础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相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泉,杨宗辉,初雅杰.工程类专业“焊接冶金学”课程新教学法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65-66.
[2]宗琳.《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18.
[3]王永东,周月波,郑光海,等.《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2,(09):157-158.
2课程教学的特点
2007年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对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确立了“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融入专业”的改革主导思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及修订必须立足于广东省用人单位的应用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该课程须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而各大高校都将实操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安排在大学第一年,就是希望学生能从高中灌输性的学习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学、爱学、想学。最近几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适合市场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大学的第一年培养学生能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CDIO的教育思想是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计算机基础课程在CDIO思想的指导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要立足于整体,将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融合到项目的实践中去,始终强调以项目为导向,以各个小任务为驱动,最终,以“全过程考核,全方位评价”的方式最终完成该课程的考核情况。
3教学活动模式的架构
在CDIO的理论的指导下,既要为学生提供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也要兼顾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构思: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了解整班学生的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并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组。学生个体之间会存在智力和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差异,合理分组是完成项目的前提。针对不同的分组的学生分配难度不同的任务。设计:在具体的项目任务中,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岗位相关或相近的任务,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在工作小组里面,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做好计划。实现:学生带着任务开始对项目的实施。从信息的收集,讨论,确定最终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完成本次项目,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每次课,教师只需要查看他们的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并在旁提供咨询意见,并不能为学生做决定。运作:项目完成后,可有学生对自己的项目和对他人的项目进行评价,强调培养学生在面向实践和问题的任务上,能独立、自我负责工作,并注意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环节中的各个项目任务提出关键性问题和提纲在制定或结语,对学生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效的指导。完成小组项目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个人布置简单的小项目。目的在于让学生之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项目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融合,体验这个项目知识的关联性,并要求独立完成。整个教学架构的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即使是每个阶段的汇报也是以学生参与完成。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生除了要自行学习计算机知识,还要熟练利用网络查询并筛选信息,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因为项目是根据学生专业的职业岗位所设计的,让学生在大学的第一年就对自己的今后的工作岗位有所了解,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计算机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无论是哪部分的知识,笔者认为都可以用CDIO的指导思路设计教学内容。计算机课程中涉及前面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等等这些琐碎的知识点都可以采用CDIO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场表演,如扮演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与关系。当然在进行表演前,学生必须要以这个任务进行构思:有什么样的角色?设计:主角是什么,配角是什么?是否还要旁白?实现:如何能将这些角色联系起来?运作:完成效果能否清晰体现计算机各个部件关系?……这些都会促使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在查阅资料的同时,键盘、鼠标以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也就顺势能熟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