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01 23:0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食品分析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81-01

食品科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不但是食品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食品专业校内实训主要是为了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和造就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系统全面、实践能力强、能胜任或从事食品专业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

1 启发式教学法在食品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1.1 制定实训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教师启发式引导教学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关系,理论知识探索与实践操作优化结合的教学体系,树立专业基础课为实训教学服务的新观念。教学大纲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对灵活,围绕“自主设计”主线,通过几个设计环节,实现阶段性培养目标和最终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1.2 实训教材编写与选定

校内实训教材的编写依据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注重学用结合,项目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突出真实性和适用性,着重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材编写也应融入食品行业先进技术和新工艺,保证教材的实践性和先进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1.3 实施方案

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每个实训项目均采用以下步骤:引入项目,教师全面准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各小组制定实训方案。集中讨论,各小组将实训方案进行宣讲,师生共同讨论纠正。学生准备器材,配制试剂,进行实训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讨论实训结果。总结启发,根据整个实训项目,教师集中点评,并对类似项目操作方法进行启发引导。

1.4 建立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依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检测和监测,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潜能的提高。

2《职业导向模块2实训(果蔬)》课程教学案例

果蔬实训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专业模块实训课程之一,在本科大三下半学期开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有关食品各项指标检测、食品感官评定、果蔬加工、贮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本实训课程将以项目导向模式,内容主要包括果蔬品质鉴定、果蔬制品贮藏加工质量控制、果蔬制品加工、果蔬生产加工企业实地调查参观四个部分。

2.1 实训目标

(1)学会对不同种类新鲜果蔬、贮藏前后及果蔬及加工品的感官指标进行鉴定。(2)掌握果蔬贮藏保鲜过程中营养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3)进行果蔬加工中质量控制综合实训,掌握影响果蔬贮藏加工品质的因素及控制方法。(4)掌握果蔬罐头、糖制、干制等加工工艺,以及学会对果蔬加工成品进行感官评定。(5)实地调查参观果蔬加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加工条件、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实施情况,并结合企业实际,学会建立HACCP计划,GMP规范等质量控制体系。

2.2 实训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该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分成小组,指导每个小组选定果蔬材料,采取小组协作模式,设计各个模块方案,包括①果蔬感官品质鉴定指标及方法,②果蔬营养指标的测定方法;③果蔬护色、酶活性和酶促褐变抑制的测定方法;④果蔬罐头、糖制的加工;⑤HACCP计划,GMP规范等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训方案深入讨论,包括实训方法可行性、实训设备的使用等。

(2)学生实训阶段:该环节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助,学生根据每个模块实训任务,自行准备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逐个完成,针对每个实训项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反思总结实训过程,修正方案。使得学生在试剂配制、样品处理、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的技能与实际工作进行仿真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操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与启发阶段:各小组针对所得数据结果,查阅国标,对误差进行分析总结,并向指导教师汇报,教师集中点评,并就实训方案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总结阶段。该阶段由各个小组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实训过程,写出实训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结合各组查阅文献、前期准备、实训操作、结论数据、团队协作的表现给出成绩评定,并给出点评意见。

3 讨论

以项目模块为导向的启发式引导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为核心,训练学生自我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是食品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改革的趋势。

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构建食品专业校内职业导向模块实训平台,将过程考核体系融入其中,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开展创新能动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起到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85-03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按照某一具体食品出厂检验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食品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为食品的品质控制、出厂销售等提供必要的依据,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不仅是对课程知识的强化和拓展,同时加强了重点教学内容与实际检验工作岗位的紧密结合,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在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特色,以实际检验工作岗位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在综合实训的学习中感到充实,而且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相连,操作技能得到强化。通过总结近年在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对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等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改革

(一)内容改革

结合中职教育的要求,我们改变了综合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的内容模式(如图1),将综合实训课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施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如图2),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按传统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就要重点阐述其酸碱平衡的原理、滴定终点的原理等,但在实际的检验工作中,如食醋总酸的测定、牛乳酸度的测定、食用植物油酸价的测定等,其具体的职业活动内容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采样、样品处理、滴定操作、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

食品检验项目繁多,涉及的样品与分析方法也非常众多,在实训教学中学生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方法和项目,有目的地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学生只要掌握了类似的方法就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从而体现出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即以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为此,我们优化综合实训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应用性、典型性、技能性。如2010级学生综合实训(第一周)教学内容(表1),采用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米粉的出厂检验作为综合实训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际食品的生产细则,学会针对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去查阅、解读国家标准,并依据检验方法标准操作,培养学生将食品检验典型操作技术进行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胜任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并在工作实践中学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二)课时改革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是在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等多门学科基础之上,集检验理论和实验于一体的一门技术性、应用性课程。学生在进入第二学年已经具备了部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理论教学主要以检验方法标准的解析为主。本着理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的原则,从解决问题入手,推动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使其能随着食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食品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食品质检人才需求而“变”的趋势,就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及相应的职业能力。我们重新调整了综合实训的课时总数,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由2006年的5∶1调整为2010年的1∶1,加大力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综合实训课程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第四学期开设综合实训周,综合实训周是专门增设一周或连续若干天的时间,模拟食品企业检验岗位工作的场景,全面地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如以往实验器皿的洗清、仪器的组装、标准溶液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前期准备工作都是由实验员做的,而在综合实训课中,这些实验的前期准备就由学生来做,让学生体验检验岗位的整个工作流程;以往实验课只做单项的实验,如水分、灰分、酸度、菌落总数等,而综合实训是根据实际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中出厂检验项目的内容,将各单项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检验内容,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的检验岗位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如“纯净水的出厂检验”综合实训,以“纯净水的出厂检验”为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二、优化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妨碍着中职学校实训教学的发展,实训教学流于形式。一到实践性教学,就是“原理+实验步骤”,学生在实训课只是按照实验讲义“照单抓药”,程序化操作,严重缺乏对实验的思考,自主能力差,依赖心理强。针对如此状况,我们实施“理论讲解服务实验操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改进,进行如下的改革尝试。

(一)增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中职学校食品质检相关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是生产一线的检验员、品质监控等岗位。根据这一现状,在综合实训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食品行业普遍进行的检验项目,如水分、灰分、酸度、蛋白质、脂肪、还原糖等项目的测定,还会根据具体食品的生产细则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来进行检验。如中秋佳节,月饼需要检测哪些项目,合格后才能出厂进入市场销售?我们将课堂移至市场,柜台上各种各样的月饼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把问题带回实训室,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引导学生从产品标签入手,找到产品标准,依据产品标准,找到出厂检验项目:感官、净含量、干燥失重、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再根据相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动手实验,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月饼的干燥失重,什么是干燥失重?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学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其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分的测定》,从检验方法标准可以看出,测干燥失重,实质就是测水分。

(二)理解标准,完善学生分析能力

对于实训,学生已习惯于到实验室后直接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操作步骤“照方抓药”,实验操作流于表面,学生缺乏对实验的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训中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根据实训项目找标准,如水分的测定,标准就有:GB 5009.3、GB/T8304、GB/T9695、GB/T12087、SB/T10018,如果测定鲜湿米粉的水分应该选择哪个标准?所选标准版本是否现行有效?而GB5009.3标准中,测定水分的方法就有四种:直接干燥法、减压接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选择哪种方法?这些都是要学生自行考虑的。

选择好标准,按照标准进行检测,记录原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许多学生对得到的实验数据都是机械地按照公式处理,不懂如何综合判断实验数据出具报告。又如在对鲜湿米粉进行微生物指标的测定时,测得菌落总数/(cfu/g):36000,查看产品标准中微生物指标后,有的学生就直接判定该样品不合格,有的学生认为还是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对这种状况,让学生分组讨论试验结果,教师从中发现典型问题后在课堂集中讲解,采取“典型分析、逐级判断”的方法,让学生认真理解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如表3所示)。

向学生提出问题:所给的鲜湿米粉样品是即食类还是烹调后食用类?让学生思考、讨论,分级分步找出答案:若是烹调后食用类,菌落总数指标合格;若是即食类,有两种情况,出厂和零售,若是零售,也有两种情况,切粉和榨粉,从而可得出零售榨粉,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的结论,其余三种情况,即食类出厂切粉、榨粉、零售切粉,若菌落总数/(cfu/g):36000是不合格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多数学生找到自己对数据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标准的理解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中课程考核成绩大都以理论考试为主,综合实训课的考核不被重视,导致在实训课中很多学生态度不认真,不愿动手,旁观者多,最后抄实验记录的多。为此,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综合实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设置为:考勤10%+实训报告20%+实训原始记录20%+实训技能40%+具体项目检验报告10%。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学生对实训检验项目的确定、检验方法标准的合理采用、实验步骤的记录。实训原始记录包括:样品名称、抽样数量、数据分析、结果计算等。实训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如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仪器设备、试剂的选用,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的处理,实验装置的组装、使用及维护等。这些都是考核学生综合技能掌握状况的有效手段,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另外,在实验报告中附加企业产品出厂检验报告,让学生熟悉企业质检岗位的报告形式并懂得如何填写。

【参考文献】

[1]舒友琴,童岩.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刘杰,张添.食品分析大型综合实验是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有效途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

篇3

食品添加剂作为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目前市面上投入使用的各类型食品添加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各色食品的要求,食品添加剂也就发挥了它较大的作用。问题也是接踵而来,结合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70%是认为添加非法添加物。因此让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能够对其准确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笔者基于实际出发,对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改革。

1 食品添加剂教学现状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影响在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基础极差,例如化学课是食品添加剂的基础,很多学生在上学的时候没有上过化学课或没有重视学习,导致对后续一些课程理解困难,恶性循环,简单的内容也不想付出努力去学习,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生的状态也会影响授课老师的教学情绪。其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授课老师对课堂的管理,对教学的把握。

本校选择的教材沿用了早期开设课程选择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太高,课程分布不合理,内容枯燥乏味。为中职教学准备的教材少之又少,并且理论大于实践。中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

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课还是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实训课以演示法为主,不容易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老师还在按照课本的安排上课,较为单调。尤其在课本的实训安排上,多以书本为主,课本开设的实训课多以食品添加剂的性能检验为主,较为复杂,这样的试验需要的器材设备很多,价钱高昂,中职院校多资金不充足,无法购买,导致实训课减少或干脆减去,就有了一般食品添加剂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中职教育应重在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企业也迫切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

2 食品添加剂课程改革措施

2.1 编写校本教材

针对目前市面上没有适合中职教育的教材这个问题,编写校本教材是很必要的。教材应编的简单易懂,力争让学生明白每一种食品添加剂的功效是什么,如何正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企业联合更新知识且更贴近实际,更“新鲜”。重新分配内容顺序,例如可以在绪论部分加入一些概念的讲述例如LD50,ADI的讲解,加深学生在正式的讲授中对食品添加剂的性质的理解。可以尝试项目教学法[1],在一种类型食品添加剂理论课结束后加入对应的实训课,例如增稠剂理论课后放入果冻的制作。这样利于学生保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掌握也能更牢固。

2.2 增加实训课课时

食品添加剂课程实训课一般都比较少,72课时的授课总量,实训课时往往占不到15%,有的学校因资金短缺甚至没有开设实训课,把食品添加剂这样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开成了纯理论课,这显然不能达到现代食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学生基础素质差,课程难度以及实训资金综合考虑,应将实训方向定位在添加剂的正确使用和检验两个方面。

2.3 教学方法的改变

现今,中职课堂迫切需要改变的仍旧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分析原因,教师设计使用的教学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起不到理想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教学方法上更应有所突破。有研究表明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会性软件有其极强的个性化、互动性和共享性,将微信公众平台用于辅助中职课堂教学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巩固有一定的作用[2]。也可以尝试翻转课堂,变被动为主动。翻转课堂即老师课前制作好微课给学生学习或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获取部分知识,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总结知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起到点拨,总结的作用[3]。这种方法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因材施教,并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知识。增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率,可以节省板书时间,使得讲授内容图文并茂、直观易懂。在教学中,播放相关影像资料,例如一些与同类型食品添加剂有关的新闻报道,用途,检测手段以及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2.4 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

加强中职教师的自身素质养成,经常更新专业知识及课堂管理能力。教师要经常翻阅各种教育教学材料、书籍,或进企业学习。只有设身处地的了解了企业的需要,才能针对这种需要去培育人才,也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更紧密的联系起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中等职学校食品添加剂教学的目的,适当的调整课程难易程度,适当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好感,那么相对于这门课程也会有好感,会主动去学习。因此教师要试着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信心。教师和蔼可亲,尊重学生,学生自然会喜欢老师,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计划也能顺利开展。

2.5 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考试是教学质量的一种反馈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仅仅笔试的效果不足以给学生压力,也很难据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多注重在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纪律,实训操作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最终采用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个人业务素质及评价考核的改革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表现为学生的精神面貌改变了,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课程的改革能够促进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04-03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内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具体有“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践环节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合作等。而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形式又有课程置换、课程共建等。课程置换是将院校现有专业的相关课程替换为企业培训课程,课程共建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课程建设。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笔者拟就为什么要开展《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企合作教学,如何将《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日常教学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构建《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必要性

我院为新建本科院校,前身为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不同于老本科院校强调学术型的要求,也不同于专科院校、技术院校强调实用技术能力的要求,而是定位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现阶段,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往往难以实现,必须要有现代企业的深层参与和有力支持。校企合作是培养贴近生产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单位,将校企合作下移至课程建设层面,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使企业清楚地看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双方的合作才能更有效。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是学生知识、技能构建的基础和依托。如何将现今企业先进的理念、知识、技能引入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着力破解的难题。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提出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将企业提出的教学要求在课程中加以实现,人才培养才可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二)《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可行性

焙烤食品是指以小麦粉为基础原料,采用焙烤加工手段进行熟制的一大类食品,营养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面包、饼干、蛋糕以及塔、派、松饼、泡芙等点心类。《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强,具有动手机会多、学生兴趣高、社会需求广的特点。

烘焙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而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又是正确学会烘焙操作技能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对于《焙烤食品工艺学》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系统地学习、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焙烤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是《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目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经验丰富、操作熟练,学校专业教师理论知识系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因此,可将企业引入学校的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更好地实现《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对于学校,校企合作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人才、技术和硬件的共享,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力量和教学条件,扩展了办学空间;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对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推广企业及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培养未来潜在的消费群和合作伙伴。学校的课程教学,会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可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与风险。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授课交流,可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业务能力。学校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或产品质量改进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学生,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

的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内容选择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为让学生扎实掌握焙烤食品的基本理论、制作方法、操作要点,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后实训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并用的新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实验教学和实训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设计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时,积极与企业做好沟通工作,尽量使其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内容兼容;努力实现“理实融合,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确立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网查询、电话联络、上门走访等形式对焙烤企业进行调查、汇总与筛选,根据知名度、经营规模、生产现代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筛选符合要求的焙烤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各企业的用人要求,洽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等事宜。

不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定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岗位,其用人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大型企业较注重自身今后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发展能力要求较高;小型企业更看重眼前的生存与利益,对工作经验、顶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及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确立《焙烤食品工艺学》采用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合目前的市场需求,适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并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

(二)重视理论教学,加强实验操作,抓住关键环节,掌握典型品种,合理精简教学内容

掌握理论知识是学会实践操作技能的条件和基础。只有理解焙烤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掌握焙烤工艺中的制作原理及技术要领,理解操作参数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理解烘焙制作的真谛、掌握烘焙制作技术。

焙烤食品制作具有规范的工艺与严格的操作要求,实践操作是学习焙烤食品制作技术的重要途径。焙烤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分析、总结,才能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飞跃。

在全面考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的基础上,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内教学是由理论课《焙烤食品工艺学》(24学时)和实验课《焙烤食品工艺实验》(1周)两部分组成。主要通过《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来讲授焙烤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焙烤食品工艺实验》的实验教学进行具体的基本技能操作,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本科教学总时数的削减,焙烤食品工艺学的课时相对偏紧,而焙烤食品的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因此,在有限学时的课程教学中,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应删繁就简,选择在技术上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品类,以面包、饼干和蛋糕工艺为授课主体,抓住关键环节,把握共性,突出重点,做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主要讲授焙烤食品原辅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加工特性,面包、饼干、蛋糕等主要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艺,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措施。通过学习面包、饼干、蛋糕等主要焙烤制品的特点、原料涉及的范围和最基本的制作工艺,以带动其他焙烤产品的工艺学习。

焙烤食品工艺学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衔接,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面包制作、蛋糕制作和饼干制作三部分。在面包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主食面包与花色面包的制作比较,快速发酵法、一次发酵法、二次发酵法制作面包的比较。在蛋糕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SP海绵蛋糕、戚风蛋糕、油蛋糕的制作比较。在饼干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酥性饼干、韧性饼干、曲奇饼干的制作比较。

每项实验的知识要点包括原辅料的性质及工艺性能、制作工艺流程及要点、产品品质评定、常见产品缺陷及原因分析、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约20%~30%的在读学生有意在焙烤行业发展,该部分学生希望在校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实训、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毕业后,由于考研学生的分流,以及各人就业机会的不同,实际从事焙烤食品工作的比例约为5%~10%。

毕业生的校外专业实训、实习根据各自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焙烤实训基地、焙烤企业愿意为期望毕业后在焙烤行业发展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进一步学习与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通过与焙烤企业、焙烤行业的沟通,对烘焙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1)职业道德素养,爱岗敬业、诚信尽职,是对焙烤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2)烘焙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焙烤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3)焙烤专业能力,包括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烘焙店面管理能力等。

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企业氛围的熏陶、企业文化的渗透,是学校环境所不能替代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企业生产中进行实践与锻炼。因此,校外专业实训、实习课是对校内理论、实验课程的补充与提高,是《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校外实训课(1周)在校企联合实训基地进行,由企业下达生产任务,分发工作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主完成生产任务,从原料到产品模拟工厂实际。课程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焙烤食品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都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进行。使学生从书本和传统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协助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实训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企业工程师边讲边示范、学校教师参与辅导,既发挥了企业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优势,学校教师在教学辅导中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校外实习课(1~2个月)在焙烤企业按轮岗方式进行,每个岗位实习1~2周,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焙烤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真实的岗位实践训练,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生产中感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能力,逐渐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从学校走进企业,从校园迈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天虹.依托校企合作加强师生实践应用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406-408.

[2]况汉英.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5):66-67.

[3]胡天明,李春华,党跃轩,徐丽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

[4]章斌,王忠合,侯小桢.《焙烤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2011(14):10.

[5]孙秋高.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尝试[J].职教论坛,2007(24):11-14.

[6]李丽贤,朱珠.创建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精品课程的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6):86-88.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13-02

【Abstract】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base is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has a decisive role in improving schoo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s prerequisite for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ba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y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hospit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stitutions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bases provide accelerated learning methods, provide the impetus for the base sou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Build

为加快我校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校实验实训条件,推进食品产业强市战略的实施,为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推动我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迈进,实现从国人大粮仓到国民大厨房的跨越,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教材[2005]406号文件精神,我校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并经上级部门考察论证于2006年10月份批准在我校设立“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

一、基地建设

1.硬件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专门建造一幢5600平方的实训大楼为此次增购设备提供基础建设保障,近年来投入两千多万元装备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根据实训基地的基础建设、装饰维修、修缮维修和食品生物类实验实训室对卫生条件的要求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力度,使基地建设高标准一步到位;各个食品工艺实训室和食品分析检测实验室做到制度上墙,大中型实训设备每台标明操作规范和实训要求;经过设备选购计划的制定、公开招标、设备安装调试等系列工作,中央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于2007年11月建成,包括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乳制品工艺、饮料工艺、焙烤工艺、微生物检验、分析天平、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生物化学、食品感官评定等19个实验实训室。

2.软件建设

(1)管理机构设置建设。我们学校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上注重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专门设立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实训中心与教务处为平行教学机构,各系部内不设实验实训室,学校的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及实践教学统一归属学校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实训中心由一副院长,下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科员三名。

中心主任协助主管院长做好实训中心的各项工作,负责实验实训中心全面的工作,协调实验实训中心内外关系;编制中心的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及时传达上级精神,领导并组织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负责主持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以及实验中心的教材建设;负责实验实训中心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发展工作;搞好中心的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定期检查、总结汇报中心的工作,并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的考核工作。

副主任各分管不同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协助中心主任的各项工作并参与实验中心各项事务的研究和决策,分管实验实训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分管实验实训室所有设备、器件管理;根据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负责组织编写或修订实验教学大纲,主持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实验教材,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原始实验资料的建立、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总结实验(实训)室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为实验中心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对担任实验课的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查评估。指导并检查实验室完成实验中心布置的各项实验教学任务。贯彻、监督实施关于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有关规章制度。[3]

(2)加强中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训中心要科学、有效建设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增强我校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力量,现有教师要向“双师型”转变,不断到企业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不断吸收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作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这样,既可优化师资,又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整体水平能紧跟行业发展水平。实训基地应是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多功能的实训场所,确保职业人才的质量,达到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人文素质的统一。

二、运行管理

1.运行管理

学院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实训基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保证实训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1)实训基地要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有落实的培养师资计划和实施措施。实训基地人员,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训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2)实训中心要督促各系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建设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建立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以及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仪器设备是实验实训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很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帐、物、卡相符,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做好防尘、防锈、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工作,发现有损坏的应及时维修,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对于易耗品、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经常进行清点,以便于管理和防止重复购买。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档案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4)实验实训室安全是关系到人身安全和学院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实验实训中心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实验中心主任―分管院长”的三级负责制,分别签定责任状:中心主任要狠抓安全管理工作,要随时随地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解决。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5)实训中心要统一协调各实训基地之间资源的共享工作,对各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统一规划,不断提高实训设施的利用率。

(6)校外实训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要有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4~5]

2.运行效果

我校采用的是全方位开放、多功能并举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下的实训基地最大的优点是: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也有利于锻炼教师队伍;不但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科研;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社会;不但有利于节省运行成本,也有利于增加学校创收。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职教特色,建立生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开拓实训、培训、生产加工、咨询、技能鉴定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养、服务一条龙。它的最大难度是市场的开发及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6]

实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善了学校食品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提高了食品专业学生实践课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学校创建重点特色专业、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广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漯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依托实训基地成立了全市唯一的食品类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食品加工和食品检验工种的中、高级培训和鉴定工作。近年来,该专业1万多名学生在这里进行技能培训,98%的学生通过鉴定,获得中、高级工证。同时,对漯河市食品企业的3000多名职工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训基地建成以来,立足漯河,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鉴于学校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和在河南食品界的广泛影响,省教育厅依托漯河市食品工业学校牵头组建了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有30所相关职业院校(其中6所高职院校)、9家食品科研培训机构和28家河南著名食品企业。两年来先后为职教集团企业单位漯河双汇集团、汇通集团、澳的利集团、集团、中旺集团等企业进行在职职工培训4120人次。承担企业的产品研发、中试、工艺配方改进等产研项目20多项。并与职教集团企业单位集团、小帅才食品公司、叮当牛食品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已有2200多名“订单”式学生经实训基地培训后上岗,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校借助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的东风,于2008年12月成功申办了河南省唯一的食品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实训基地建成后,学校非常重视设备的利用率,在满足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每年为学校800多名食品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工学结合的机会,为300多名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岗位,使这部分学生既在技能上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又使学生解决了经济问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赏。

三、展 望

实行实训教育资源共享,是盘活教育资源搞好增收创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各院校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节省资金的有效措施,是构建节约社会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学分互认”,改革人才培养固有模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总之,中央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在我校建成以后,大大改善了我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做到了资源共享,为漯河地区其他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提供了实验实训服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124~125

2 廖 威、钟华锋、何飞燕等.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8(10):152~153

3 连纯华.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07(3):37~40

4 李亚林.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管理研究[J].成人教育,2011(2):75~76

篇6

实践教学为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五:“大力推行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又是和传统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而实践教学正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环节。过去的高职教育由于学校实践条件限制,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时比例比实践课时比例大,有的几乎开不了实训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后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顶岗。为了达到现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0年12月开始对涪陵及重庆周边几所高职院校和相关的食品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和整理出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条件差,尤其是由中专转型的高职院校,大都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黑板上进行实践教学;二是教材改革没有跟上,沿用过去的传统教材,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先理论教学,然后到企业参观实习,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培养成了纸上谈兵;三是学校忽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大都是教学型,模拟型的实验室,少有生产性实训车间,更变不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由于食品企业对车间生产环境要求洁净度较高这一特殊性,致使食品生产企业不愿学生去企业实习,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很难落到实处;四是校内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如微生物实训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单一;五是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差,大多教师是从学校 到学校,没有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践,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根据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就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以改革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重庆市食品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通过对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食品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调查,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选择符合行业规范或行业标准的实训实习项目,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符合行业需求,编写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特点,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如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整合为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室、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我院现就微生物这块有基础微生物实验(训)室、包括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食品生产车间检验室等。

(二)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针对食品专业校外实训实习难的现状,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院的联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密切了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达到了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们已建立稳固的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重庆桂楼食品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学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了校内基础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车间,建立了两个食品生产车间、即一个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实行“2+1”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系成立了教学科、实习就业科、教研室、学生办、督导室,实现了一个流程,五个分工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食品生产、食品分析检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即可真正上岗。探索与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参照生产车间的布局模式,并将企业生产元素和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和实训实习教学中。我们与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乌江榨菜班”、“涪陵娃哈哈班”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成功实行了校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在资金上采取学院补贴大部分,自筹小部分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学历提升等培训、下企业锻炼补贴等措施,利用暑假期间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至少达1个月以上,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底我院成功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院校培育单位。

三、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访问、实践等方式对重庆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掌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探讨双方的合作点,寻求适宜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我院食品专业与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职工培训协议,每年培训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职业300人,职业技能培训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职工10人。

(二)对开设食品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周边高等院校进行了解,学习他们在实训项目开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材编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三)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聘请了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重庆新桥医院营养学专家、涪陵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工程师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每学期教研会不少于10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对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实训内容的组织等进行认真研讨,课堂上减少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实训课程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可操作性、动手性强的实训项目。

(五)以校内现有食品实验(实训)室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校内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体现企业车间的布局,体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的效果,按食品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模式运作。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取样分析检验等练习,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院现有焙烤食品生产车间、制水车间、发酵食品生产车间各一个。

(六)学校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室管理。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除了专门实训室管理员外,通过资金补贴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训室管理的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实训室至少有两人负责。

(七)根据调研确定适宜的合作企业,并与企业洽谈确定实训项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和师傅等内容,校企双方达到教师即是师傅,师傅即是教师。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要把对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搬到”企业,即进行“企业学校”式管理。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完成,我们精心设计了企业实习管理手册,认真拟定了与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协议书,并设计了典型食品加工和检验案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案例最好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的,这样可提高教学效果。 每学期都有学生到合作企业如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去参加岗位轮流实习一个月以上,并与企业签订实习(训)基地协议、企业实习管理手册、校企产学合作协议,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实行工学交替办学。大三学生在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6月,有7个月时间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八)对科研结果进行总结,对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和理论提升,成果鉴定、验收并推广应用。

四、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教师素质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和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并获取“双师”资质,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和培训服务;选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建立“工学结合”机制。学院现有的食品加工车间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食品分析检验中心设备不齐全,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 加大饮料食品加工、发酵食品生产车间的建设、加大食品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建立食品生产检验综合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教、学、做”融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篇7

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食品分析、食品检测基本理论,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测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食品膳食营养研究、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等现代食品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具有行业品质优、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敬业精神高、协作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和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构建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无缝对接,成为河套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原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年不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项目建设不全,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二)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性、章节性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各课程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系统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但由于教师工作量分配及课酬的原因,还保存着各自的实验课,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实验内容相似或相同,只是由不同的教师上课,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在实验实训教学方式上,规定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定实验使用仪器以及规定实验完成时间的“三规定”制度尤为普遍。从实验效果上看,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枯燥无激情,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欲望。

(五)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形式比较简单,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和在行业企业专家的要求倡议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根据分析检测技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标准化以及检验项目操作独立性强的特点,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本专业确定了四个核心模块: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感官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食品营养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采用项目式教学,由于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各课程项目的设置及选取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作为参照,各个项目的检测均使用国标法,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达到了“课证一体”的教学目的。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包括了各检测项目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标准的检测操作、数据处理与统计、检测报告编写、产品检测训练、检测人员道德要求等。并依据认知规律,项目安排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项目导入、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既做,学亦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学生操作技能。

为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需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分组。然后根据项目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搜集项目所需资料,确定实施项目需要的检测手段、试剂、检测仪器等。最后按照项目任务展开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感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穿插讲授项目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规范操作过程,并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和鼓励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个小组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二)食品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一体,综合能力集成的校内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前学生只是按照课程安排一门课接一门课进行实训,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通过改革,我们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由原来的各单项检测改为对各种食品的综合检测,并将检测内容分为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和食品感官检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两位教师负责。教研室通过调研、讨论确定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用于四大模块的检测。

首先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然后向各项目小组下达检测通知单(以小麦粉检测通知单为例见表),学生按照通知单要求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检测方案并在实验室完成检测任务,最后由学生撰写完整的检测报告。这样不仅增强了综合实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企业的检测模式,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9~11月进行。

(三)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构建

企业顶岗实训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学结合、校企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顶岗实训就是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检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企业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顶岗实训要求,结合课题及就业方向、个人专长与兴趣爱好,选定合适的顶岗实训单位,确定顶岗实训内容,制定实训计划,自我管理、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技术问题,完成实训任务。企业顶岗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11月至第六学期的5月进行。

河套学院农学系与内蒙古中粮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泰盛兴业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万野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北辰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小肥羊肉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通过企业顶岗实训,学生开始正式步入职业生涯的实践阶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优秀员工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联动,本专业教师掌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变化,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以及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先进性。

我们的顶岗实训得到实训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既提升学校的声誉,又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实习学生、实习企业、实习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三年来,在构建和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本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验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5门校级优质课、1 门校级精品课;编撰校本实训教材2本;申请高等教育研究课题1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与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恒旭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欣欣心理培训基地等单位联合进行检验师、营养师等职业认证的培训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工的考核中过关率均达到99%以上。2012年12月,尚文婷等四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优秀奖。

本专业的毕业生有71%从事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工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奋的工作态度、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条件,构建出项目式课程体系、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校企合作教学平台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食品营养指导和产品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食品品质控制》课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也是食品类专业课中综合性较强,能够体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一门课程。《食品品质控制》实验课的教学对巩固食品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面向社会,为食品专业培养适用型人才,我们对《食品品质控制》实验课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改革实验内容及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针对当前食品企业对品控类人才需求量大,且对品控岗位的从业者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状况,我们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并结合本校具体条件,对《食品品质控制》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改革[2],编写了食品品质控制实验指导书,制订了配套的实验教学大纲,对食品品质控制实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以长三角地区生产加工量大的几大类食品作为实验的主要对象,开设了食品品质控制系列综合实验课程。基于食品品质控制这门课程综合性高的特点,学生对食品品质问题的分析要以熟悉具体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检测技术为基础,并且要了解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和现行食品法律法规,即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高度[3][4]。因此,我们在每个实验中设置了基础知识实践、现场综合实践、提高层次实践三大板块内容。基础知识实践通过让学生们在课后回顾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分组查阅资料,对长三角地区的几大类主要食品,如饮料、乳制品、调味品等的工艺流程进行分类讨论,熟悉各类工艺流程并分析该流程可能出现的品质问题,锁定检测项目,分析检测条件的可行性,从而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拓展信息量,培养学生从知识层面掌握食品品质控制的基本方法的能力。现场综合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目的。在第一环节的实践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生产规范的企业,对该类产品的具体生产流程进行实践,了解实际生产中的品控环节,要求学生对各品控环节具有具体操作能力。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从原辅材料的采购、检测、验收,到仪器设备的调试和准备、药品的配制及产品的理化分析、微生物检测、感官评定、保藏实验等得到全面感性的认识。提高层次实践主要是模拟生产及品控计划的制定。学生通过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制定详细的品质控制计划,并在模拟生产中加以应用,检测产品的合格率。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食品品质控制实验初步形成了一个从低到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逐级提高的新体系。这种综合形式的实验,不仅仅使学生食品品质控制的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同时也把食品工艺、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食品感官分析、食品安全、食品法律法规等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了单项实验的枯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实验教学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食品品质控制》实验课除对原有实验的内容进行改革外,对教学方式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例如过去实验课由指导教师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呆板的实验操作,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方式则由学生按要求进行理论知识准备与实验项目讨论、现场实践与分析、模拟环节与总结等。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预习、分析、讨论的内容,使每一个实验不再只是一个单一的

结果,而是一份包含着品控计划书、实验数据、分析总结的完整品控报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质量。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积累企业经验

学校位于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长三角地区知名食品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基于各大食品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与区内各大知名食品企业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学校还建立了设施齐全,集教学、实验、实习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及专业教室,非常适合我们《食品品质控制》实验课尝试“创设专业情境,实行目标教学”的教学改革。从教室到企业再到实训室,这一“开放式实践教学”新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方案设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了职业经验,体验了工作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实验后归纳分析问题、自我提高的能力。

例如在瓶装饮料的品质控制实验环节中,学生划分实验小组后,按实验指导手册要求,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参考书籍、应用网络查询资料,了解瓶装饮料的各类生产过程,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各类生产方法的特点,学生们根据这些特点再结合课堂上所述的理论知识讨论这些生产环节的品控要点、对应的检测手段及检测方法。在这一基础知识实践中,要求各小组对所搜集的资料及所讨论的内容做详细的记录。在对瓶装饮料的生产及品控环节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后,带领学生进入第二环节现场综合实践。这一环节在我校校外实训基地康师傅顶津企业进行,在企业的大力协助下,学生参与了瓶装饮料生产各环节及现场品控环节的见习,从而对PET瓶装饮料的品控要点及所需掌握的检测手段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从实践中认识到品控工作的全局性及重要性。现场综合实践要求学生按照见习的实际内容填写包括产品名称、企业名称、见习日期、作业图示、作业步骤、可能出现的不良点、检查项目在内的品控指导书。第三环节提高层次实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设置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相一致的小型饮料生产线,学生按照企业要求对其品控环节进行模拟,并以前两个阶段的实践为基础,结合模拟实训,创建包括危害分析表在内的完整的瓶装饮料品控计划书。这种校企合作的开放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且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们探索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零衔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改革实验报告内容

传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如实地将实验目的、步骤、内容、结果进行反映。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正确的实验结果,而轻视实验训练过程,实验报告中缺少真正的分析与讨论,这就导致学生照抄实验讲义或他人的实验结果,甚至编造实验结果[5]。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体现为一份完整的品控计划书和品控报告,涵盖了《食品品质控制》实验中基础知识实践、现场综合实践、提高层次实践三大环节。在这份实验报告中,我们强调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估考核标准

实验课的考核机制是上好实验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教学方法的改革可能会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对学生实践课的考核内容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考核方式主要有以书面形式提交实践报告;计算、分析实践数据;设计产品品控方案;小组答辩,等等。合理分配实验成绩,基础知识实践部分包括文献查询、分析整理等占15%,现场综合实践包括在企业实践表现、品控指导书的完成情况占35%,提高层次实践包括模拟实践的完成情况及品控计划书的制定占35%,所在小组的完成情况占10%。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或实验前后,指导教师抽查学生对所做实验的了解程度和对实践技术的掌握程度。这样评定成绩,可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并督促他们认真对待实验,切实通过实验课的学习牢固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49-55.

[2]陈平,刘晓青.食品专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7,(2):151-152.

篇9

[作者简介]李影球(1971-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职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B107)和2011年度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食品营养与检测”(项目编号:GXTSZY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04-02

“特色决定生存”已成为共识。但目前很多院校在办学时仍未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未能突出从事食品专业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原则

1.体现区域特色。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广西区域为例,广西重点发展粮油食品产业,辐射东南亚,因此要着力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样本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对区域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结合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论证,设计工学结合的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把区域特色建设与课程特色建设结合起来。

2.体现专业特色。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将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双证制”有效衔接。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成为粮油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在全面总结和归纳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方法扩展到专业所有课程,开发化学基础、分析化学等专业样本基础课程,最终使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全面实现。

3.体现教学特色。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水平,根据区域与学校人才培养重点,突出专业教学特色,体现教师教学独特风格。体现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及课程教学以实践为主的特色;促进所有课程教学水平共同进步;实施“实验―实训―实习”的三段式实训体系;以专业实训、基础实验和岗位实习为基础,形成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持续创新的教学模式。

4.体现师资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使专业带头人、核心课程负责人的教学能力(理论与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得到迅速提升,能胜任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的任务。培养一批专兼结合,在同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和突出专业影响力的食品营养与检测学科带头人及核心课程负责人。

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步骤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确定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格。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食品行业进行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人才定位,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为准确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规格,课题组对广西区域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后发现: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迫使社会需要增加大量的食品检控人才;食品工业是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4”千亿元产业集群第一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其水产加工业、油脂加工、方便休闲食品加工发展迅猛;传统粮食院校改制撤并、粮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转行,造成广西现有粮食储检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国民日益严重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比率大幅上升使社会对营养师的需求也日趋热烈。针对上述市场调查结果,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尊重学院是广西唯一直接为粮食行业提供粮油储检专门技能人才的历史,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定位为食品检控岗位、粮油保管岗位和营养指导岗位,针对这些岗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出发,参考最新食品检验国家标准,与食品检验工、粮油保管员、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全面接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特别突出粮油检验及粮食保藏的特色;以“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两门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重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这两门核心课程,重构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多岗位弹性就业,课程体系彰显粮油特色。重构后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6个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食品检控技术课程模块、粮油保藏技术课程模块、营养指导技术课程模块和校外职业实践课程模块。在主要课程模块还设置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每一个模块包括相应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融合进不同种类的跨学科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建构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考虑了专业特色、学生认知和职业发展的规律。以粮油保藏技术课程模块为例,此模块包括“粮油保藏”课程,融合了“粮油储藏、粮仓机械与设备、粮油品质分析、储粮害虫与防治”等跨学科课程;同时设置了粮油保管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不设置课程边界的前提下,融合跨学科课程,使专业与课程融为一体;每个模块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提高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合学生学习的引导文和工作任务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进程表等相关配套文件,并开发试题库。设置课程网站,将以上学习资料放在课程网站上;设置网上实验室;设置标准操作示范录像、纠错操作示范录像等模块,给学生提供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开通网站交流讨论平台,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打破了课程体系的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3.以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提升理论与实训教学水平。“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等核心课程教学都需要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为此,首先要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派送专业带头人带项目到国内著名大学、法定检测中心和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与挂职锻炼,提高其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使其能敏锐地把握专业改革方向、制定改革措施。有意识地把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课程负责人放到相应企业挂职锻炼,或开展技术攻关,使其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及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增强课程教学能力及科研、技术服务能力。通过“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方法,对“食品安全检验”等5门主干课程负责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进行主干课程的建设。如将食品营养配餐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改造为食品加工厂,创建“校中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饮料,为校内师生提供食品;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食品加工技术实训、食品营销实训的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通过这些方法还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使师资队伍与实训室建设处于良性发展的循环中。此外,对兼职教师加强教学业务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企互兼互聘师资,努力实现专任教师企业化、兼职教师专业化,同步提升专兼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以“导师带培”“新老教师结对”等方式进行新老教师、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以学历深造、业务培训、短期进修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使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技能竞赛、申报科技项目、参加社会服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合理完善的专兼教师队伍。

4.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粮油保藏”课程教学中,设置了情境教学:“粮情检查”项目,下分“检查温度”“检查湿度”“检查粮堆气体”“检查害虫”“检查粮油质量”五个环节;以学生宿舍环境为实践基础,要求学生按要求检测出各自宿舍一周的温度和湿度,绘制温度曲线和湿度曲线图;然后,将学生带到粮库,分别在教师和粮库技术员的带领下,按实际工作程序完成储存粮油库房的温度检查、粮堆气体检查、害虫检查、粮油质量检查。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画出普通粮仓气温、仓温、粮温的检测点;每个小组分别用PPT展示一个小环节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要求。每次展示完毕,师生再共同讨论问题所在,并提出问题解决办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式,师生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均得到了有效提高,培养了学生主动适岗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当然,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四个阶段:职业基本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第一学期是职业基本素质训练,如化学基础训练;第二、三、四学期为职业技能训练,分别开设粮油保管员及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为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为预就业,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均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这种实践教学安排完成了从职业基本能力到职业综合能力、从一般工作员到主管的阶梯式培养。同时,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社会评价综合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自评、小组长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按相应权重相乘相加而来,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则参考食品检验工、粮油保管员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内容,占总成绩的40%;如果学生通过了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证,则直接以食品检验工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成绩,即由社会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考核体系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符合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5.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形成覆盖所有课程的教学实训基地。引入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的同时,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总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需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粮油课程专业的特色;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实现“零对接”就业,提高就业层次,提高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篇10

1课程的定位

1.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以动物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研究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加工、存,运输销售及食用过程的卫生监督及卫生检验,以保障使用者安全、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动物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我国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岗位培养合格的检疫检验人才。

1.2课程的教学目标

突出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畜产品企业质量品控员、动物性食品加工工应知的理论、应会的技能,如能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检疫方案、能够对屠宰加工流程中的检验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能够对常见的动物性食品进行卫生检验,具备一定的生产项目的管理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好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具备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学检爱检的劳动品质和环保及自我保护意识,把学生培养成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2.1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目标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在工作任务重融入相应的职业标准,并且按照屠宰过程设计检疫检验流程,把学生培养成会看会检严执法的检疫检验人才。

2.2课程设计的思路

2.2.1针对岗位职业能力设计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常规的检验的技术,同时具备法律安全意识,熟悉国家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和动物性食品卫生的相关标准,如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等,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水平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2.2.2教学项目对接工作任务

按照动物产品生产流通组织教学,教学项目划分为五大项目,项目一畜禽的宰前检验,项目二屠宰加工过程中的检验,项目三畜禽的宰后检验,项目四畜禽病的检验与处理,项目五肉蛋乳的卫生检验,对接相应的工作任务,其中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对接动物宰前、屠宰中、屠宰后的检疫检验任务,项目五对接主要动物性产品的检验。

2.2.3将职业标准融入工作任务

将兽医化验员、畜产品检验工、动物检疫检验工、乳品检验工的国家标准融入相应的工作任务中。

2.2.4按照屠宰过程设计检疫检验流程

宰前检疫包括收购检疫、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检验包括淋浴、致昏、放血、烫毛、褪毛、净毛、头部检验、开膛、净膛中的检疫检验,宰后检验包括“红下水”的检验、“白下水”的检验、旋毛虫检验、胴体检验、皮肤检验、肉及肉制品的检验包括品质异常肉的检验、冷冻肉的检验、熟肉制品的检验、肉类罐头的检验,其他动物性食品的检验只要包括乳及乳制品的检验、蛋及蛋制品的检验,从而完成整个检疫检验流程。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由改革前的分散章节整合为基于工作过程5大项目:畜禽的宰前检疫、屠宰加工过程中的检验、畜禽的宰后检验、畜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与处理,而后又划分为20个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任务一:畜禽的收购、运输检疫;任务二:屠畜禽的宰前检验;任务三:屠畜(猪)屠宰加工工艺的卫生监督;任务四:家禽屠宰加工工艺及卫生要求;任务五:生产人员的个人卫生与防护;任务六:屠畜(猪)宰后检验方法;任务七:屠畜(猪)被检淋巴结的选择和淋巴结的常见病变;任务八:屠畜宰后检验的处理;任务九:家禽的宰后检验;任务十:畜禽常见传染病的检验与处理;任务十一:畜禽常见寄生虫病的鉴定与处理;任务十二:冷冻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三:分割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四:腌制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五:肉类罐头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六:熟肉制品的卫生与检验;任务十七:鲜乳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八:乳制品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九:蛋的卫生检验;任务二十:蛋制品的卫生检验。

4总结与体会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改革,在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通过开放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时间练习实训操作,有更多时间参与实训过程,开放实训内容,使教学项目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4.1构建适合于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感官检验也涉及理化学检验,而且还涉及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如何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各自独立的知识通过跨学科实践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们系统全面的掌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知识的技能。

4.2构建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以学校实训室为主要实习场所,以教师演示实训为主,学生实训多为机械模仿、被动接受。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严重的约束了学生行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妨碍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扼杀了学生创造性,达不到实习目的,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指导、启发、探索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往老师全程带领、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有全面系统的掌握;再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的实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3突出了实践项目考核的操作性、应用性及法规性

通过教学项目的综合训练,特别是采取了现场实习或者模拟现场实训,使实践教学更接近生产实际,体会到了实际工作的复杂性,领悟到了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以及相关法规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彩慧.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2]季静静,闫宇.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谈判》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3]谢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0).

[4]刘奎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J].机械管理开发,2010,(02).

篇11

高职教育一直是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的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环境必须处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中。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专门设置实验实训中心这一个机构。然而实验实训中心更多的是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的模拟,虽然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很难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虽然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但是许多校外实习单位却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校外企业对实践教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其与我院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也不能协调一致。因此,怎样更好地解决实习实训问题一直是我院近阶段发展的关键。

模拟公司的创立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平台。我院业根据模拟公司的特点进行相应改变。比如由学院牵头在学校内部成立公司,而公司的成员则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虽然公司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公司内部组成与社会企业一样,营业部、销售部、生产部、财务部一应齐全。这样就打破了只有本专业学生才能参加公司的惯例,学院各系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所学专业选择在哪个部门就职,当然也可全程参与各个部门的运行发展。

我院也根据实际情况和各系各专业特点,先从食品加工和汽车检测维修、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入手,成立“品尚食品公司”“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建筑工程中心”等校内模拟实训公司,以解决我院实习时许发展的瓶颈。下面就这两个模拟公司的模式、功能及存在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模拟公司实训模式

模拟公司实训模式与实训课模式差别较大,主要是教学环境上选择真实的公司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此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下面以我院园林加工系“品尚食品公司”为例介绍其运营模式:

1.制度建立。“品尚食品公司”模拟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公司章程,严格各项日常工作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

2.明确奖惩机制。“品尚食品公司”实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从生产到管理做到与市场接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首先,指导教师定期安排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指导和评价;二是要做到公司员工利益激励,“品尚食品公司”参照企业盈亏制度给予员工一定的奖励,按利润进行分配。同时,如果出现亏损情况,公司就需要对员工公开,以便于员工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

二、模拟公司的功能

通过在校内建立模拟公司,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践环节上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下面以我院模拟公司为例介绍一些功能作用:

1.实习实训功能。根据我院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以社会真实场景开展专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增强专业教学的效果。例如“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利用企业生产运营开展学生专业实训活动,比如“检测”“钣金”等实训项目,具有目标性强、实践性强、仿真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一个公司的基本工作过程。

2.提高“双师”素质的功能。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素质能力为先。“汽车维修服务中心”的运作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会讲授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操作的能力。在“汽车维修服务中心”的实习实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达到了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目的。

3.与校外企业联系的功能。由于我院许多模拟公司都和社会企业进行全方面联系合作。比如我院建筑专业韩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完全以公司运营方式进行实地测量、开工建设,通过与本行业有资深经验的技工合作交流,既增长个人实践知识,又为学校打开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4.招生与就业功能。通过在校内“品尚食品公司”和“汽车维修服务中心”等的实习实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与企业的联系,间接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例如,我院食品加工及检测专业与郑州三全食品、商丘诚实人面粉加工厂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食品专业学生在企业里的实训锻炼,他们已经掌握了食品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参与加工公司实践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可以无需培训直接上岗。上述两家企业每年从我院录用100名以上学生,这成为较稳定的就业渠道之一。

5.“以实训养实训”功能。利用模拟公司可以“以实训养实训”,以商资学。据统计,我院汽车维修专业每年的实训费用10万元,成立汽车维修中心后,每年为学院节约实训费用达7万元。可以说,模拟公司的创立大大节约了实训教学成本。

三、模拟公司存在的问题

成立模拟公司,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实践技能都大大提高了,真正做到了与社会并轨,师生都受益匪浅。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院模拟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改进。

1.模拟性差。虽然有相应的职业氛围,但这些环境仍然是虚拟的,学生还是很难进入角色,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规范性差。模拟公司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机构设置、运作规则等方面较为随意,缺乏系统性与延展性。

3.局限性较大。模拟公司毕竟不是真实的企业,在很多方面较为简单,公司的运作也不是常年展开,节假日也照常休息,设施设备利用率低。

4.动手能力差。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实践经验都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尤其差劲,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如计算机基础、车床硬件配置等都不能熟练掌握。这些都是我院学生的一个通病,急需解决。

5.交流性差。由于各个模拟公司都是由各系教师担任指导,所以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选择跟着各自的教师参加模拟公司,这样就造成相同专业的学生凑在一起,他们与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较少,这样就容易造成思维限制。

总之,模拟公司的建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模拟公司实习更是经历了一次全新的职业教育洗礼,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提高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群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6(5).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97-02

应用化学基础是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食品的开发研制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原理和技能作支撑。将应用化学知识内容模块化,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食品行业的需求出发,教学的主题以典型事例为主,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整合、细分成多个操控性强的项目,以具体项目为核心,教师做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自愿、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社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本着为新疆经济区域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围绕企业的化验员、品控员与质检员等岗位需要的能力、知识、素养,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进行归纳,搭建出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和项目来组织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以后续课程为导向,以项目为框架确定课程结构,把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渗透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设计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对课程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分析并化解成多个项目,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动手。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2 建立项目化教学目标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宗旨,以项目化教学为切入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检验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规范的操作手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的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工作作风严谨、职业道德良好、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强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企业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探索教学内容

在准确分析食品行业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优化整合。其内容包括对食品检测和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化学滴定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能。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

经过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后重点清晰突出,内容充实精炼,可以解决应用化学基础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内在层次是: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必需的化学分析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为:以必需为准,加强针对性;以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性。

4 改革教学方法

4.1 教学情境

学院的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是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场所,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仿真职场的情境中。实训仪器设备与企业标准化验室同步,实训室有黑板与投影设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或“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强。

4.2 确定项目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选择项目时既要包含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从日常生活、食品行业的生产实际出发。设计的实训项目之一“水中硬度的测定”研究对象是“水”,实验室用水配溶液、洗涤器皿等;食品行业最常见的产品有纯净水、矿泉水等,水与人们的生活、学习非常紧密,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对“水中硬度的测定”这一实训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任务之一,制定“污水、自来水中硬度测定”的方案;任务之二,配制EDTA标准溶液、缓冲溶液等;任务之三,确定实验方法,进行污水、自来水中的硬度测定;任务之四,正确完成实验报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项目情境中使学生提高协作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职业能力。

4.3 实施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是实施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利用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训项目。在实施“水中硬度测定”的实训项目过程中,先带领学生到新疆雪白真实业有限公司的分析检测中心参观,使学生了解水厂水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建立感性认识;回到课堂后,结合《纯净水的国家标准》,各组派代表讲述所制订的方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使其学习相关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制订出实施方案。学生通过实训环节,亲自动手测定实验室水的pH值、氯离子含量、电导率等指标。

这种看、教、学、做相结合的教法集知识传播、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一体,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则要适当地指导,鼓励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训项目。因此,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注重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的过程。

5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项目化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从开始时的项目方案上交、技能训练被动地进行,逐步向主动查阅资料、积极设计项目以及技能提升的方向转变。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与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还要说明的是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高职的学生能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了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方法。

6 对项目化教学的思考

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实施过程中有3个主要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6.1 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实训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实训仪器和设备应该满足学生人数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动手,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6.2 不断完善学习资源

项目化教学对学院图书馆的建设及其藏书量、网络资源及其教学资源平台是否完善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保证项目化教学顺利推进。

6.3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食品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难易适中,既能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能结合生产实际;从容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

总之,应用化学基础课程通过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设计的项目内容由易到难、螺旋递进,技能训练从单一到综合,操作手法由生疏到娴熟,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当前食品行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使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社会、为食品企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9-32.

[2]王乾.《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09(8):236-237.

[3]钱海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6):191-192.

[4]曾平莉,王东.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61.

[5]陈林.高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1(4).

[6]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53-56.

[7]戴月.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4):38-40.

[8]戴月.项目化教学与教育游戏的融合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