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27 16:4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还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兴趣。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学习不主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法不得当。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 总结 、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创新意识,照搬教科书和老师的方法学习,致使学习呆板,乏味。

篇2

(一)突出情境的趣味性

将数学教学问题融入到有趣且生动的情境里面,以问题为基础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转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刻板理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从而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确保课堂讲授有效。

(二)重视情境的开放性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里面,教师不仅仅要设计出条件、方法和结论都开放的数学问题,还要针对开放的数学问题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改变观察问题的角度,帮助他们养成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情境的针对性

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里面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强调情境的针对性,要在情境中充分体现它跟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四)明确情境的现实性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现实性具体是指设计的讲授问题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要设计出跟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情境,促使学生拥有问题就在我们身边的感受,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性。

二、课堂讲授需要问题设计具备有效性

(一)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是首要条件

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能够在生活当中应用。随着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实践运用也得到了大幅度推进,而数学的关系与运算也能够将其设计成为数学问题,并且也能够与生活的实践相互的联系在一起,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设计概率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感兴趣的问题:

1、约会问题:在情人节的那一天,一对情侣约定好在晚上的7点到8点这一时间段在老地方见面,并且先到的那一位需要等后来的10分钟,如果时间超过就离开,那么,请问他们两个会面的概率是多少?

2、彩票中奖问题:某一个福利彩票中心出了这样一个规定:如果不考虑持续的7个数码组成一注,并且数码没有重复,其中每一个数码都选自1,2,3,…,36。如果彩票2元一注,并且摇奖的时候只有一个大奖,最高可以中得100万,但需要交纳20%所得税。那么当你购买一注时,其一,你中大奖的概率是多少?其二,你中大奖的期望是多少?其三,你要花多少钱才能够一定中奖?

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感兴趣,因此,就会增大自身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也就是指的在设计数学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需要考虑到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候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入手,不仅要让设计的问题能够被学生理解,并且又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不求贪大,懂得量力而行,进而避免问题的设计过于空泛。例如:在《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当中,在定义与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可以设计以下几方面:

(1) 求双曲线=1的焦点坐标;

(2) 已知a=3,b=4,在x轴上有焦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 已知c+a=10,c-a=4,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4) 已知在双曲线上面有两个焦点,坐标是F1(-5,0)、F2(5,0),并且经过点(3,0),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5) 已知双曲线=1上一点P距离其中一个焦点为3,试求点P与另一个焦点之间的距离;

(6) 已知在平面内有两个定点 F1、F2它们之间的距离|F1F2|=10,|PF1|-|PF2|=8,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这些问题不仅紧贴教学内容,也是逐渐深入的,呈现出由易到难的趋势,这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篇3

1、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的理论分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同时也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与形式。它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者是充当指明实体、实践或者关系的范畴或者类的实体。数学史是各种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有清晰的认识。不清楚数学史将让学生们失去许多重要的东西。现在有很多的高中生都不能够准确的叙述出圆周率这一概念,不知道“割圆术”是谁所创、内容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历史上数学计算方面的三大发明。就正如学生们所说的:“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数学史,也没有做过这些相关的题目,当然就会不知道。”当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够全部归咎于学生,在小学与初中时甚至是高中里,教师们平时的教学也与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数学概念教学就不能仅仅包含理论上的知识点,还应该包含有数学史。数学概念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数学概念的教学,要为学生们揭示概念所产生的背景与起源,从中了解到概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们展示所学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那么学生就会慢慢的产生出对相关概念的浓厚兴趣,并希望能够追根溯源,并能够主动的去探知前人的认知历程,弄清楚整个过程,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而将数学史融入到概念教学中就能够让学生很好的了解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发展背景。

2、数学史融概念教学的案例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能应用到数学史,例如在以概念的同化方式开展概念教学时运用数学史。所谓的概念同化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通过定义的方式直接的给出概念,同时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能主动的去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学习并掌握概念。以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学为例:案例1:创设认知冲突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篮球比赛前的情景,将学生们分为两个队伍,教师作为裁判,并想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学生们的这两支队伍的进攻方向,准备了3根形状、大小相同纸签,在这3根纸签之上分别写上“1,0,0”这三个数字,让学生队伍中的其中一方队长在看不到纸签上数字的情况下进行抽签,抽到数字是1的纸签的一方拥有进攻的优先选择权,而抽到数字是0的一方则放弃进攻的优先选择权,并将优先选者权给对方。然后让学生们在组内思考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抽签方式?为什么?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接着带着学生们去追朔概率论的本源,从历史中了解概念。为学生们呈现出一段数学趣味历史:在1653年的夏天里,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与数学数学家在前往浦埃托镇度假的旅途中碰到了“赌坛老手”统计学家德•梅勒,为了能够消除旅途的寂寞,梅勒向帕斯卡提出了一个自己苦恼了很久的赌本分配问题:有甲、乙两个赌徒,他们赌技相同,这两个赌徒各出50法郎的赌注进行赌博,每局没有平局,这两个赌徒约定如果谁能够先赢得三局就能够得到全部的100法郎的赌本。但是当甲赢得了两局,乙赢得了一局之后,由于天色已晚,两人都不想继续堵下去,但此时的赌本应该如何去分呢?将这段历史引述到这里史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应该如何进行分配才会显得更加的合理。学生们知道继续堵下去最多还有两个回合就会结束。算术方法:下一局如果乙赢了每个人将拿回自己所下的赌金,即是50法郎。如果不愿意继续下去甲应该这样说“我一定能得50法律,即使我下一局输了,也应该把这50法郎给我,至于另外50法郎,也许你得到它们,也许我得到它们,机会均等,因此在给我50法郎后,让我们均分另外50法郎吧”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而且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理解然后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继续这个未完的历史故事:帕斯卡与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费马都独自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较为深刻而且到现在仍然是经常使用到的想法与技巧,并且为解决机会游戏的其他许多问题搭建起了框架。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利用了一个学生们常有的观念引起了学生们的认知上的冲突:抽到数字为0的纸签的可能性更大,不公平。这是学生们内心的想法,然后引入通过历史来为学生们呈现出概率论的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这两个过程很容易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概率”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数学史中的那个赌徒分赌本的问题在将概率论中一些相关的知识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同时后面说道“帕斯卡与费马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较为深刻而且到现在仍然是经常使用到的想法与技巧”,那么学生必然就会想要知道这“想法”与“技巧”的内容到底什么?进而激发出了学生们的探知心理,有助于后面概念教学的开展。

(二)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

1、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的理论分析

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指的是一个判断(陈述)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判断(陈述)具有相同语义的时候,它们表达相同的命题。主要讨论的是数学命题。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符号的组合叫做“数学命题”。通常用“p,q,r,s,t…”来表示,并且称为命题变量(变项)。对于无法判断其真假的语句,称为开(语)句。必须要注意的是形式逻辑专门研究判断的形式,而不管判断的内容,只从真值的角度研究命题的形式及各种命题之间的关系。但在数学中,既研究命题的内容,又研究命题的形式,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研究数学命题,例如在形式逻辑中,命题“如果1>3,那么1+2>3+2”是正确的,但是在数学中该命题却是错误的。数学命题因为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命题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数学命题的教学主要分为了三个过程:命题提出、命题证明和命题的应用三个阶段。根据数学发展的过程,数学史可以与这三个过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命题提出中,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直接向学生展示命题;

(2)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供研究、探讨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示引导,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独立进行思考,通过运算、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等步骤,自己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和形成命题。第一种方法,则可以借助数学史来为学生进行展示,一个命题的出现是会在数学史上留下其独特的痕迹的,在直接展示前可以通过数学史为学生展示命题出现的背景以及具体的过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命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第二种方法中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可以从数学史中获取。命题引入后,教师的重点工作转向对命题的条件、结论剖析,探讨其证明思路。在数学史中有些前人的思想是很值得借鉴的,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史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证明命题的方向或者思路,给学生以启发。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都是包摄程度十分高的命题,应用它们可以解决众多的数学问题。同时,命题的应用又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而,命题的应用是命题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此时为学生们呈现前人是如何应用这些定理、法则、公式来解决各种难题的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条思路。

2、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的案例

案例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收集等差求和公式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并对学生所收集的内容进行核实。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等差数列概念、通项公式以及等差数列的性质: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已知首项和公差项d则有:已知第m项和公差d,则有:

(2)等差数列的性质:在等差数列中,如果m+n=p+q(),那利用数学史创设情景,推导公式:利用“高斯求和”数学史小故事引导学生去理解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逆序相加法”的基本原理,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然后告诉学生在中国的古代文物与文献中有很多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内容,例如《周辞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等书中都有许多十分有趣的等差数列问题,接着利用《张丘建算经》中的第23题:“今有女不善织,日减功迟.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日织讫。间织几何”。这个题目是利用“逆序相加法”来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求解。因此,线引导学生理解提议,教师对其中的“旧减功迟”、“讫”等词语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内容,并引导学生将此题转化为“一直等差数列为,”,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条件,例如这个题目中的n是多少等等。为了验证求等差数列的“逆序相加法”,可以线给出《张丘建算经》中的算法:“并初、末日尺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数列通项公式进行变形,得到,引导他们理解公式的意义。例题学习与知识运用中融入数学史: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在中国最早见于《九章算术》,而外国数学发展的早期也有许多人对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进行过讨论,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古代记载中选择几个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改然后出示给学生进行公式的运用训练。例如“今有金捶,长五尺.斩本一尺,重四斤;斩末一尺重二斤。间金捶重几何?”(改变自(《九章算术》,均输章,第17题)该题主要是增强学生对利用逆序相加法推导公式过程的理解与对公式的运用,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字理解与转化能力。分析:数学史关于等差数列求和的内容有很多,教师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从中选取可用的素材与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整合。而且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必须要注意对数学史的引用时间,防止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对学生数学史观的影响。[8]同时在引用数学史时需要注意到将中外数学史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中外数学体系发展的相似性。

(三)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

1、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分析

问题解决是建立在概念与命题学习的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问题解决并不是简单的利用已学的概念或者命题的过程,而是一个会产生新的学习的过程。当学习者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或者是被置于一个问题情境中时就会去回忆先前已经掌握的概念或者命题,试图从其中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是方案。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提出很多假设并逐渐的去检验他们的可适用性。当他们从中找到了能够解决问题或者是与这个问题情景有特定关系的概念或者是命题时,他们不仅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还能够学会一些新的东西,进而能够解决相类似的问题。这个过程解题的过程中与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解决问题时会从简单的开始,而将问题解决之后就会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推广,找到其中的一般情形,或者是去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学生们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思维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方式运行的:

(1)理解题意,掌握题目中的问题、条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中需要区分出己知条件、关系以及需要求解的目标,并且分割为不能够再继续分割的最基本的部分;

(2)根据题意,提出解题假设与思路,并从中选取最优的思路或者假设来制定解题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条件与目标之间的本质连心,学生往往会进一步的进行比较,进而挖掘出一些更加深层次的因素,在经过组合后产生出新的因素,形成新的结构,并对各种原有的因素有新的认识,进而进一步的提出更为完善的解题设想或者方案;

(3)学生对自己解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讨论,并考虑对该结果的推广等等。数学家在解数学题时往往是这样的;

(1)先考虑最简单的问题,对简单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从题目中找出能够用于解题的条件,同时提出各自解题的猜想;

(2)对所提出的猜想进行反驳、验证,并最终将这些问题解决,他们解题的过程并不是以解这些简单问题为最终的目标,而是要从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渐的过渡到对问题的一般情形的解决方法,尽可能的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化,同时他们希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新的发现。数学知识并不是突然就产生形成的,它们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而且这些知识总是会不时的、反复的出现于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家则会有意无意的接触到这些问题的特殊情况,并明确的提出来,而后来的数学家则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并最终找出这些问题的一般规律。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都会引起数学家们的共同兴趣,不同的数学家就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产生出不同的解法。从学生与数学家的解题过程能够看出,整个过程与数学知识的发展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将最简单的问题解决后才是思考是否可以运用到更加广泛的地方,并进一步的找到其一般情形。或者是寻求对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根据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的一致性,将数学史融入到问题解决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将数学史融入到问题解决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策略,分别是:相似性策略、迁移性策略与连续性策略。相似性策略指的是通过对历史上的问题解决系统与现行教材的问题解决系统的相似性的考察,发现当前问题解决系统的内在联系以及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方法。通过相似性策略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问题的解决系统中获得对当前问题的一些解题启示,有的甚至能够发现当前的问题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数学问题所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容易的提前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合理的引导来帮助学生们克服困难。相似性策略的重点在于能够深入分析历史与当前问题解决系统所存在的相似性与不同的地方,进而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心理学史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迁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两种。而加涅则是将迁移分为了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其中侧向迁移指的是将已有的问题解决方法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纵向迁移指的是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规则来解决新的问题。迁移性策略其目的就是将历史上的问题解决系统中的原理与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从而产生出显示问题的解决倾向。科学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不同的时代会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问题。从数学史中不难发现,经常会有一位数学家就某一个数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发出了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然后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到最后建立起了一个相当的完善的数学原理。为了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思维,帮助他们能够全面的了解问题解决的完善的结构系统,可以从数学史上的一系列连续性问题的解决进程为线索,应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整体认知与理解。

2、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的案例

案例3: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利用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在接受国王嘉奖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要求:要求国王在64个方格棋盘上,第1个方格放上1粒米,第2个方格放上2粒米,第3个方格放上4粒米,第4个方格放上8粒米,……,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格放完。这所有的米就是阿基米德的奖品,让学生思考第64个方格放了多少粒米?一共有多少粒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知道,但是却很容易就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接着提示学生利用高斯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那种思想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讨论求解: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的结果:高斯那种首尾相加在这里已经不适用了,但是有以下的规律:1+1=2,2+2=,+=,…,逐次累加有:。问题变更,深入探讨:在古埃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一位妇人的家里有7间贮藏室,在每间贮藏室都有7只猫,每一只猫捉了7只老鼠,而每只老鼠吃都了7棵麦穗,每一棵麦穗能够长出7升麦粒。试问贮藏室、猫、老鼠、麦穗、麦粒等各有多少,总数是多少?(古埃及希古索斯纸草)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贮藏室、猫、老鼠、麦穗、麦粒分别为,。继续提问“是如何算出结果的?如果再多几项,例如是否还能算出?”学生们认为可以通过方程法来解决问题,即,所以接着推广到求分析:这个案例中围绕“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这两个环境开展教学,做到了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始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在面对困难时,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不仅要能够模仿数学家去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的是要能够从数学家科学创新的历史范例中,去体会到活的数学创造过程;问题解决时则是层层推进,循序渐进。

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有关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与艺术修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要求教师有着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够准确的为学生秒速各自数学史知识,并能够表述清楚数学史与当前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16]同时文字与艺术修养本就是教师们所应该具有的一项最基本的素养。在老一辈的数学家中,有很多的人都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水平与艺术修养。由高振儒主编的于2002年出版的《数学家诗词选》中,收入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100多人所著的380多首诗词,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苏步青(1902-2003),李国平(1910-1996)等人的精彩作品。而著名的数学教育家雷垣教授(1912-2002),精通音乐,他早年曾经做过著名钢琴家傅聪的音乐启蒙老师。从这些老一辈的数学家不难看出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但是对于普通的高中数学教师来说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课余的时间多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看看各自艺术展览,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与艺术素养还是必须的。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教师们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能够更好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让数学史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史要求教师必须对数学史有最基本的了解。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数学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人文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发展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数学史。数学史是人类史的重要部分。

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每一个新的概念的诞生,每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每一种思想与方法的发现,都与当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密切相关,而并不是孤立提出的。这些概念、问题、思想与方法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都是当时的数学家们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思考出来的。它们的出现往往都会伴随着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的诞生。例如几何学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古埃及,几何学的英文geometry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γεομετρια,是γη(古希腊语中土地的意思)和μετρια(古希腊语中测量的意思)。因为最早几何学就是为了丈量土地的面积,以便分配土地而产生的。而三教学则是源自于古希腊的天文测量,勾股定理则能够以及“勾股术”,则是因为中国古代测量工具——勾股的制作与在实际的测量中的使用而产生的,等等。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联系上这些数学史上的生动故事,就能让书上的知识变得更加的丰满,让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进而帮助学生将整个数学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现在新编的数学教材中已经考虑到了数学史的应用,在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课本知识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如果教师对这些数学史知识不了解,那么就不能够更好的利用教材为教学服务,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虽然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数学史,但是多数都是述而不详,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材料都没有说到。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将这些内容补充完成,从而使得教学更加的生动、有效。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多多的阅读与数学史相关的专著和通俗读本,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现在较为全面的数学史教材主要有梁宗巨先生的《世界数学通史》和《数学史典故辞典》,李迪先生的《中国数学通史》等,教师们都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进行阅读。

教师必须具备运用数学史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数学史,那么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具备有效运用数学史辅助教学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生硬的运用数学史是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的。有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发现他们运用数学史之后,非但没有能够减轻学生们的负担、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反而还耽误了教学时间。于是这些教师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数学史对教学无益。FulviaFuringhetti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同作者对数学史作用得出的不同结论,并不是数学史自身作用的问题,而缘于不同数学教师对数学史的不同运用方式”。我们应该仔细的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有很多的数学教师认为:所谓的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就是为学生们讲故事、读史料。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这只是较为低层次的运用数学史。近几年来有很多的学者都认为应该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并认为融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显性融入和隐性融入。其中显性融入指的是教师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各种历史片段直接提供给学生。这种方式是当前大多数的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弊端,其主要弊端是很容易造成数学史与数学课程的相互独立。这种方式如果所引入的历史材料稍微具有一点难度,就会让学生感到原本就较为紧张的数学课堂变得负担更重,最终可能不是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而是让学生对数学的最后一点兴趣都消失殆尽。隐性融入则指的是教师根据数学史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让数学史变得适用于数学教学,并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领悟到数学史上各自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等。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是台湾由洪万生教授所领导的HPM团队。

(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将数学史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德育性原则。德育是当前教学改个的重点内容。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数学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从古到今,数学学科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辉煌成就,全部是这千百年来无数的数学先驱们前仆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贤们在做研究时的严禁态度与献身精神是我们这些后辈应该积极学习的,特别是祖国古代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更是我们所应该去积极弘扬的优秀文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秉着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心态,去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数学史来开展德育教育要远比用其他的方法更加有效

坚持趣味性原则。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而且枯燥乏味、难懂难学。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让数学课变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就成为了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必须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则为我们提供了激活课堂的一把钥匙。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时,如果只是给学生们进行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公式,但是如果我们能将高斯计算“1+2+3+…+100”的故事融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就能够让学生们从小高斯的计算方法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激活课堂气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然、牢固的掌握相应的知识。

必须要坚持结合性原则。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总是会提前为每一个学期或者学年都会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也必须这样。我们必须要根据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内容,提前思考并安排好所结合的数学史,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对使用数学史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切记不能够盲目的、随意的插入数学史内容,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使得学生感到茫然、觉得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篇4

2.注重程序性,促进学生的深化理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程序性,通过合理的层次性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索。情景教学的程序性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首先应该进行设疑,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行疑问的设置,同时还要与数学课本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筛选,依据问题进行相应的情景创设,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处理好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等比数列这部分知识的讲述时,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关的情景,并且向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探索。其次就是探讨,教师在情景教学中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进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其进行详细的讨论,不断的开拓思维,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最后就是解答,情景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解答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做题的技能和经验

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数学是一门复杂的“数字艺术”,它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和精确性。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进行思考是数学学科的重要要求。多媒体技术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做题技能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极限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收集极限的资料,并提出一些有关极限的问题。在讲授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有关极限的动画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总结出了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的内涵,而且在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时候,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巧妙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教师负担

教师为了讲好一节课需要付出的劳动是很大的。为了备好一节课要翻阅很多的参考书,查阅大量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不仅需要消耗教师很多的时间,还要消耗教师很多的精力去进行整理,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多媒体教学软件中蕴含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上课、备课提供了很多有利的信息。教师只要将要查找的内容输入到网上,立刻就会搜索出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方式很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远程教育平台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智能信息平台,里面蕴含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出现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是教师必备的辅助工具。

四、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巧妙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计算机操作技能

国家教育网站和远程培训网校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们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探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地涌现了出来。教师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平时根本学不到的东西,其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经常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软件,其计算机操作技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篇6

二、重视梯度,设计层次提问

伽利略曾经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这句话说明,教学课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借助提问艺术教学,使得课堂变得新奇而多彩,通过将问题一步步的推进、延伸和拓展,形成有效的梯度问题教学策略,有效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创新精神和力量,有效解决和探索出更多的知识,从而基于建构主义,形成新的知识架构.梯度提问教学策略,需要了解学生基础,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渐探索,不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例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创设梯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教师提问“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有多少条对角线?多边形对角线条数有什么规律吗?”在学生画出图形,得出对角线条数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有些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角线就是点与不相邻的点连接而成的线,试着画图去分析总条数的规律.”之后学生发现四、五、六边形每个点与另外1,2,3个点不相邻.以此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归纳、猜想、验证总结出规律,并探索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n(n-3)2是否适用于所有多边形.教师展开初始值带入、多米诺效应分析、公式普遍性证明的层层梯度提问,以此引导学生总结出数学归纳法的一般证明过程.由层层梯度提问和探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良好体验.

三、环环相扣,把握内在关联

数学知识的学多是以以前学习到的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已学习到知识的基础上,寻找出契合点,环环相扣,有效围绕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提出问题,从而能够体现出问题链的连续性,也能够完善知识结构与其之间的联系.由环环相扣的提问策略,可以服务于数学提问的同时,也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和分析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之后提问“等比和等差数列求和方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等比数列求和过程中的特殊性”、“如何由等差数列不同的求和方式,引申出等比数列不同的求和方式?”由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出知识的契合点,由此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同时,也能够学以致用,激发想象和创造力,有效强化学习能力.

篇7

二、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是枯燥、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将电教手段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数学知识。电教手段可以将数学知识通过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展现出来,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数学知识的变化与内在联系。学生通过图像、动画等途径了解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知识点。在高中数学中,函数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函数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每个环节中。

三、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能动作用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出教学方法与流程。例如,教师在讲授锥体体积的时候,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将三棱柱分割成为三个体积相等的三棱锥,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锥体体积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主动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以及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篇8

二、深入探究,组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深入探究才是课堂的中心.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中,问题经过层层的剥离,最终留下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难以跨越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就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相互对比、评价和借鉴中,实现对自我的突破,领悟新知识的本质原理.例如在学习有关“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建立“学校所有学生身高不同学生的体重平均值”图表,让学生了解在某一个身高下,学生的平均体重是多少,鼓励学生利用表中提供的相关数据,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近似地找出学生的体重y与身高x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思考并写出相关的函数解析式.由于所给的数据没有明显的特征,学生一时很难发现其中的函数模型,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小组的力量来共同攻克这个难关.在学生的讨论中先画出了数据的散点图.通过对散点图的观察分析,确定其分布更符合直线还是曲线.在绘制的过程中尽量的使散点均匀的分布在直线或曲线两边,以得出最贴切的直线或曲线图.这样的深入探究,使学生攻克了问题的难点,建立了相关的图象,结合学生已有获得对各种“函数图形”的认识,学生最终使用了指数函数建立了解析式:y=abx,使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实现了对自我的突破和创新.

篇9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的角色难道只能是编剧、导演、正确的化身、英明的先知?……课堂不应仅仅是留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第三,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思考什么?以前我的答案总是:把自己知道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教给学生。其实我们应该逆向思考一下,怎样以最小的知识代价,引起学生最多的思考?

第四,什么是学生的创新?什么是教师的创新?鉴于上述认识,下面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注重数学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在好奇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素材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讲解“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通过讲解中国电脑体育彩票获奖面的大小激起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进而形成创新的意识。

2.设计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发现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究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例1,关于诱导公式(二)的教学设计

(1)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sin60°(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为证明作铺垫)。

(2)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sin240°=-sin60°、sin(180°+α)=-sinα(α为锐角)。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α)=-sinα(α∈R)。

(3)引导学生验证。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肯定后,要他们看教材,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获得对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3.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向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2,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作出教学设计,并由学生独立探索。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有的同学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仅凭直觉;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作图正确,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函数性质不教自明。

4.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在解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①一题多解

在解题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思路跟教材一致,跟教师一致,而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cotα=m(m≠0)求cosα。”学生先后找出四种思路,他们思维活跃,一题多解,竞相发言,课堂迭起。

②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另辟蹊径,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解,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例3,{an为等比数列,a8=8,a10=16,求a20。

当大多数学生还在求a1时,一个学生就举手了。其解答过程是:由a8=a1q7=8,a10=a1q9=16,得q2=2。a20=a1q9q10=16(q2)5=512。这种速算很有新意。

③开放性生问题

例4,在ABC中,∠ACB=90°,CDAB,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15种结论。

5.利用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让学生在相互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我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给他们展现创新能力的机会。

6.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做到:①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篇10

二、创设情境,优化高中数学共鸣感

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并且很多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困难.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上出现问题,这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受到阻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是各学科教学中都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数学知识其实和自身的实际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要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老师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数学知识.例如,现有一个大型的电子报时钟,在钟表的界面上需要进行装饰,每一分钟的刻度上都要装上一只小彩灯,当到达晚上9:35:20的时候,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度内一共有多少只小彩灯?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情境,学生能够想象到这样的画面,走进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出钟表的样子,还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知道,分针转动一个刻度的角度应该是6°,时针一分钟转动的角度是0.5°,钟表上一共是有60个小彩灯,当晚上9点30分的时候,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夹角为105°,那么中间的小彩灯就是17个,再过5分20秒的时间,分针转过5个刻度,经过5个小彩灯,但是时针并没有跨过一个,所以最终的彩灯数量应该是12个.

三、分组合作,实现高中数学同步性

篇11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教师会利用丰富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难题,会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比较自在的环境下进行解题,如果回答错误,并不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批评,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教学的积极性.2.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开展情境教学之后,教师会用比较贴切的情境来对课本上的题目进行讲解,从而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3.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节目,一个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不能解决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提问方式与学生所接触的提问方式存在差异,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开展情境教学之后,学生做的题目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较为接近,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篇12

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谈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多教师会感到很疑惑,这些数学教师认为只要是理科知识,都有很强的系统性,为什么单独强调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呢?这是由于其他理科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一个领域中,它的系统性不涉及另一个领域.以物理知识为例,力学知识是物理学一个重要的领域,然而它与电磁学几乎没有关系,虽然它们同是物理,然而它们几乎可以完全分成两个领域来讨论.可是数学知识不同,高中数学的知识分为函数、几何、统计三个部分,这三个数学领域彼此有很强的联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需要从解析几何的角度讨论函数;学生学习统计知识时,又要常常运用到函数知识.如果学生不能以系统性的思路看待数学问题,高中学生将不能学好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高中知识的系统性,高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建立数学知识系统.依然以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圆与方程》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圆以方程的关系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圆在坐标位置上的方程表达系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张系统表分析圆与方程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且让学生分析方程表达的规律,当学生能够理解到这套数学表达规律之后,学生以后应用该领域相关的数学知识时,就不会犯下数学概念错误,更不会记不住相关的公式.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高中数学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学生只有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学好高中数学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