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05:07: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四风问题解决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老鼠仓问题简介
老鼠仓问题即:庄家先用自己个人或者亲属朋友的资金在低位建仓,然后用公有资金大幅拉升股价至高位,最后个人或者亲友率先卖出从中获利的行为。2009年8月19日,深圳证监局进行突击检查,涂强(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原基金经理),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原基金经理韩刚、刘海三人,被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原因正是此三人因涉嫌股票交易的老鼠仓问题。类此的行为近几年频频发生,如何解决老鼠仓问题,探究老鼠仓问题背后的根源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和上市,基金在我国金融领域和证券市场的地位日渐突出。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18日,我们基金公司的总资产已近万亿元。而资产过千亿的基金公司就有6家。受到中国民众信任,基金公司应该如何控制风险,防止利益输送问题,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二、我国基金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1.我国基金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机制是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操作程序、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的总称为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上,由于我国基金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在诸多方面都实行了拿来主义:即把欧美发达国家的经营模式照搬过来,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现在存在的问题。如何创新找出一条与中国基金行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当今基金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风险
基金公司的内部风险是指由于自身的原因,基金公司在进行基金运作和管理中基金公司管理和基金运作出现问题而造成的管理困难、信誉受损和市场份额丢失的可能性。基金公司的内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形式多样,成因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内部风险分为以下几种:公司基金管理风险、操守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等。
对基金投资者而言,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不能通过积极管理公司的管理运作绝对消除的,但是规避和降低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积极管理公司的专业理财实现的,从而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这也正是基金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基金公司若想为投资者谋求更高的回报,再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时时刻刻控制和防范内部风险。
综上所述,导致基金公司内部风险的原因确实客观存在并且很多样,但这并不是基金所独有的,也不能因此就因噎废食,就像股份制也存在内部风险为他,但并不妨碍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一样,基金也不能因为内部风险就失去大力发展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基金的结构本身就是在和内部风险做抗争,同时基金经理也在努力消除和降低内部风险,使基金更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欢迎。内部风险问题是企业经营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当然也就不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国外基金有的起步较早,在基金管理管理中其实也存在过大量的“内部风险问题”,典型的案例就是“李森事件”,它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势在必行,随着基金发展的越来越快,它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基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中小基金投资人利益缺乏有力代表
无论在基金发起设立时还是在基金成立之后的运作过程中,都没有有力的代表来代表中小基金投资者的利益,这使得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很容易受到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侵害。《证券投资基金法》已经规定,由基金发起人作为委托人与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签订信托契约。这实际赋予了基金发起人基金持有人代表的身份。但是,基金相关的规定中又表示,基金发起人在基金成立后当然就是基金管理人,这在基金行业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就是的作为基金发起人的基金管理人利益冲突的法律地位不可能真正代表基金投资者的利益,而基金管理人又有权选择另一个委托人即基金托管人,因而,基金契约的签订玩去是由基金管理人所主导的,基金管理人成为基金设立时法律关系的中心,基金持有人只有两种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基金契约的权利,而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因此得出,其实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实际上无人代表。
2.独立董事监督缺乏有力的利益代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情感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能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倾心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而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积极情感支配下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常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他的课特别受学生欢迎,学生不是用理智支配感情,而是以情感影响理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善于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深厚、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情感高涨、思维活跃,这有助于生物教学获得成功。当然,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要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进行,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他们的“益友”,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姿态主动去理解、关心、爱护、信任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
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疑引思,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最后,教师精心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演示渗透原理装置的宏观和微观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漏斗中液面会上升?”师生通过交流讨论,归纳出渗透装置应具备两个条件,即半透膜以及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然后我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图,学生提出疑问,如“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装置”“哪部分结构代表半透膜”“两侧溶液又指哪的溶液”“细胞真的能吸水或失水吗”等。最后,学生通过动手、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共同总结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装置”的道理。
三、打造“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
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从准备到实施再到结束,除了教师指导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给学生打造一个“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以便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推论,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我出示以下事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分析讨论问题。“科学研究发现下列事实: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酶具有专一性,如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并将其放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其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同时,我提出问题:“通过上述事实,你能获得哪些有关细胞膜的信息?”由于学生有了探索欲望,就会积极进行讨论或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问题。
四、克服“问题解决”的思维定式
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以克服思维定式引发问题的片面解决。因为有时候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其他方面。例如,现有斐林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蒸馏水和必要的仪器,可以用来检验:①葡萄糖;②蔗糖;③麦芽糖;④纤维素;⑤DNA;⑥蛋白质。学生容易想到斐林试剂的功能是用来检验还原糖的,但不容易想到斐林试剂B液用蒸馏水稀释之后就可变成双缩脲试剂,进而用来检验蛋白质。
五、激发“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由于生物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善于重组和加工教材,创设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如在学习《环境污染》这部分内容时,我曾结合南通市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濠河改造治理的实际,描述受污染前濠河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鱼虾欢跃的怡人风光和污染后河面漂浮着垃圾与废弃物、河水变得又黑又臭、鱼虾消失殆尽的情形。接着告诉学生,经过人们的艰苦治理后,濠河又成为南通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提出相关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①濠河为什么会遭受污染?②今后应采取怎样的防治措施?③以上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激发起学生“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又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等有机物时,教师若能联系日常食物中的糖类、医院药物注射用的葡萄糖溶液、糖尿病等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六、培养“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四敢”,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使之成为学生生物学习的力量源泉。
1.敢说不。即对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生物学中的某些定论和观点等敢于说“不”,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2.敢较真。即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敢于较真,有追根究底、全面深入了解问题的探索精神。
3.敢怀疑。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操作方法敢于怀疑其合理性,以挑战、进攻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
4.敢创新。即对一些生物学问题敢于创新求解,能以求异的思维来打破思维定式。
是否具备“四敢”精神是衡量学生发现问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同时,使学生具备“四敢”精神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强有力保障,因为发现问题是为问题解决奠基。
总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问题解决”的积极情感,才可能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才可以驱动学生想问、爱问;要打造“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才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要克服“问题解决”的思维定式,才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发展;要激发“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才能使学生乐于运用生物学知识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80-01
一、问题提出
沈阳铁路局现在已经搭建起了对车务、客运、货运、车辆等系统全覆盖的铁路局、站段、车间三级视频监控网络,对保证运输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场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站段管理者认识不统一。有些单位对视频监控设备不以为然,监控室的作用仅仅停留在每天发现几件违章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发挥先进设备保安全的作用,把监控室当成了陪衬,监控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由于认识和思维的偏差,造成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整体收效大打折扣。
2.视频监控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是视频监控人员一班工作无标准,监控作业时全靠自觉,监控工作存在随意性;二是监控项点无计划,没有监控重点环节,安全监控存在盲目性;三是监控关键作业无流程,不同的监控人员作业程序不同,存在差异性;四是对监控人员作业质量无考核,同样是监控,发现问题质量高低没有评判标准,监控工作质量高低无法评判;五是监控室功能定位无统筹,监控室作用注重“控”,不重视“管”,缺少对关键作业事前提示和对安全信息事后分析。六是激励机制缺乏,工作质量高低相应的待遇差别不大,存在“大锅饭”现象。
3.监控人员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不足,监控工作不能顾及全面;二是人员素质不高,监控工作把握不住重点;三是责任心不强,不想主动发现问题。
以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视频监控系统功能的发挥,造成一些监控中心不能发现问题、不去分析问题、不会利用问题、不善解决问题,浪费了现有的设备和管理资源。
二、对策及建议
拓展站段安全监控中心职能,打造安全综合管控中心,实现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体化闭环管控,着力把安全管控中心打造成能够发现问题的监督检查中心、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分析研判中心、能够实时发挥把关作用的风险管控中心、能够督促问题整改的闭环解决中心。
(一)打造能够发现问题的监督检查中心
1、制定监控工作标准。一是编制监控员一班工作流程。明确从接班到交班需执行的工作程序,制作成工作表,监控人员按表内项点作业,按流程完成一班工作。二是按计划监控。编制一班监控计划及三小时阶段监控计划,监控人员有计划地进行作业监控。编制监控计划时,要重点收集人员、设备、作业、环境等信息,收集日班计划、阶段计划、调车作业计划、施工维修作业计划、工程车运行计划、轨检车、客车甩挂计划、军、专、特运列车、超限货物列车运行计划,并参考安全大数据反馈的事故、险情信息及局管内触碰红线问题、本单位关键风险点失控问题,确保编制的计划涵盖安全监控的全部重点。三是编制重点作业监控流程。对军专特运办理、越出(跟踪)站界调车、施工作业、极端天气作业等重点作业,逐项制定监控流程,监控人员按流程监控,保证关键风险点不失控。
2、提升监控人员整体素质。一是严把入口。从值班站长、值班员、工班长等高职名人员中择优录用,考试和测评并行,确保把优秀的监控人员选出来。二是强化日常培训。灵活运用交叉互动培训、专家讲堂培训、作业变点培训、感知现场培训、旁听案例培训等方式,重点提升监控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安全监控能力、信息调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忠诚履职能力。
3、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严格考核入手,促进监控人员工作质量提高。一是规范月度考核。完善站段月度考核办法,以发现问题的数量、质量为主要内容确定考核标准,每月由安全科长进行考核,提出考核评定建议,主管安全副职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二是加强日常考核。监控人员当班发生违反工作纪律、作业纪律或擅自隐瞒信息的,一律给予严肃处理;发现典型问题或防止重大风险的,给予考核加分或奖励。三是严格考核结果运用。监控人员考核成绩实行按月累进,季度排名,年度总评。连续排名末位的,进行淘汰或调整;连续排名在前的,聘任管理岗位时优先。
(二)打造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分析研判中心
加强对安全信息的分析利用,确定有价值的需进行跟踪分析和深度分析的具体问题,针对问题研判次日安全风险,组织《风险提示》,增加安全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1.安全信息日跟踪分析。由站段或车间、中间站具体组织,要深挖管理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要求,确定落实部门和整改时限,监控人员跟踪整改情况。
2.典型问题交班深度分析。对危及高铁、客车安全等关键风险点失控问题,由监控中心提供相关资料,站段组织对问题交班,进行深度分析,查找干部和管理原因,并制定避免重复发生的根本性措施。
3.外单位事故险情拓展分析。对与其他单位有关的事故、险情认真学习,结合本单位实际深入分析应吸取的教训和需采取的措施,下发到车间、班组学习传达,吸取教训。
(三)打造能够实时发挥把关作用的安全风险管控中心
1.关键风险点实时受控。对涉及本单位的关键风险点,监控人员重点监控,发现有违反作业标准的行为及时提醒提示,防范问题发生。
2.重点作业实时受控。对军、专、特运、施工、工程车办理、越站调车、横断调车、停送电倒闸、客车甩挂等关键作业,按流程监控,并提前做好提醒,确保不发生严重问题。
(四)打造能够督促问题整改的闭环解决中心
1、广泛收集安全相关问题形成待处理问题总汇。问题来源包括各车间、班组、科室干部日常检查发现的各方面问题,监控中心及调度室接听到的安全问题报告,上级部门反馈的事故信息或典型问题。
2、建立全过程的问题解决机制。站段通过每日的安全分析会,确定纳入立项解决的安全问题,纳入解决问题库,明确解决部门及时限、要求,确定解决措施方案,并按规定时限整改。监控人员按日跟踪安全问题解决情况。问题解决后,责任部门予以预销号,主管领导组织复核,确认问题得到解决后予以正式销号。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行动路径,这次我们可以好好了解他们具体的课改内容,看看“只上半天课”的教学是如何操作的。
新绛中学
一所县里的高中只上半天课?最初,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高中的时间都被各科老师填得满满的,尤其是各地的县中,更是以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著称。更令人惊异的是,山西运城市的新绛中学自从进行“每天只上半天课”的教改措施之后,高考升学率不降反升,每年高考二本上线率提高10%。
新绛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山西省示范高中,但在2004年以后,学校一度遭遇办学危机:周边一批民办校兴起,学习成绩好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都选择到市区和民办学校就读,导致学校生源明显下降,部分教师也辞职到民办学校去拿高薪了。
2008年,新绛中学开始在全校大规模推进教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问题解决式课堂。校长宁致义说,学生学习有兴趣了,会自主学习了,然后才会有高考成绩的提高。目前新绛中学“半天上课,半天自主”的做法已经在山西11个县的中小学推广,并进入越来越多的学校。
只上半天课,下午全是自习
在新绛中学,参观者听哪节课都行,什么时间进去都可以。反正上午是展示课,下午是自习课。
在不同的教室里,看到的情况大致相同,学生的课桌都是6个或者8个摆成一组,像开圆桌会议。学生或者看书、做习题,或者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老师则在几组间随意走动,如果学生有问题,老师就单独讲解。对于突然进入教室的参观者,学生们视若无睹。
单从下午的自习课,还看不出这所学校有何独特之处。第二天上午,记者再次到学校听课。高一(4)班正在上物理展示课,讲台上一名学生正在用已知条件推导动能定理。老师站在台下,与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名叫柴永杰的学生推导的是否正确。
课桌上放的是老师提前发下来的“探究学案”,前面几句话是这样的:台风、龙卷风为什么可以卷起房子、汽车?水为什么能推动水磨?为什么一只飞鸟可以造成飞机失事?……这些现象都与动能有关,把学生引入一种学习情境。之后列出的就是动能定理,与之有关的概念、要领,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哪些,还有几道相关的例题。
根据这份学案,学生在前一天的自习课上已经预习了相关内容,也做了几道典型的例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如果大家都解决不了,可以把问题写在“互动卡”上,交给老师,老师在课上重点解答。展示课后,学生还会写出学习报告,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重新认识课堂问题
2008年山西省实行新课程,校长宁致义强烈地感到,如果不对现有的课堂进行彻底的改革,就难以实施新课程。全校上下开始反思课堂,反思教育,经过了100多次的大小会议,统一了思想,以展示为突破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改革!
人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长和生活的。即使没有学校教育,儿童也要遇到问题,也得去解决问题,从而走向成长。学校教育赋予问题解决以双重的意义:问题解决既是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问题及问题解决构成了人的成长的基本元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态度,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教育所能做的,就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长。
第一,问题解决过程天然地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存在三者孰轻孰重或顾此失彼的问题。
第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或者说学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知识。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因为此时此刻的活动需要而去学习知识,而不是因为未来有用而去储存知识。
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不是学科知识的体系,而是问题解决的需求。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网络性和开放性特点。学生可能根据某个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需要而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某个知识点有更广更深的了解。同时,学生的知识由问题解决的需要而横向辐射。
第四,问题解决式教育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从知识传授性教育走向问题解决式教育,如同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能够极大地释放学生的潜力,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
第五,问题解决式教育有助于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只是校园内的教材、教师。问题是基本的教育单元,而问题可能来源于校园、社区、家庭,或某一个学术性学科。教育的舞台无疑要远远超越于教室。只要需要和允许,学习场所可能是校园、植物园、博物馆、酒店、田间、图书馆、教室或其他任何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地方。学习活动是一个没有空间限制的概念,许多学习活动是在校园之外进行的。
显然,教育是源于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应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问题,又要使问题的解决成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流程再造
在宁致义看来,构建问题解决式课堂,重在课堂的流程再造。“问题解决式”课堂就是再造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流程和学生学习流程——后半天学生自主学习,前半天展示学习成果,一个学习内容,也就是一个学案内容用一个自主和一个展示共两个课时完成。
自主课:学生们在学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查资料、同组间交流,然后完成学案上老师布置的任务,写一个学习报告(这个学习报告可称为任务报告,类似于学生们过去的作业,也是为第二天展示学习成果而准备的报告)。自主课上,学生们要填写互动卡,互动卡上要写清自己什么还不会、还需要什么帮助、还想知道什么。互动卡单个学生可以填写,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老师在自主课上的主要任务是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对某个小组或个人进行适当的指导,但坚决不能讲课,学生不问教师不答。学校要求教师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
一开始学校做得比较过,曾经干脆不让老师进教室。下课后教师要收回互动卡,最迟晚休前要收回,要求教师认真阅读互动卡(这就是了解学情、学生的过程),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自主课后展示课前教师要验收学生的学习报告。自主课的评价标准是:互动卡的填写质量和学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自主是核心,半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遍布整个校园。
展示课:展示最关键。展示课就是落实课,展示学习成果就是学习的提升。
展示课上,首先解决学生互动卡上的问题。教师让没有提问题的学生给有问题的学生解答,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督促那些不提问的学生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不在自主课上发现问题,就要在展示课上解决问题。教师让会的小组给不会的小组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引导、再引导。在实践中老师们已经能体会到:教育是慢的艺术。
互动卡上的问题解决之后,学生们就开始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展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们到黑板前讲解、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思路、观点、方法以多种方式展示出来。老师们在学生展示时倾听记录准备点评。学生每展示完一个内容,我们要求老师都做科学合理的点评。展示课后,接着进行下一个内容的学习,课后没有作业,只有课前的学习报告。
学生的展示使课堂生成很多新的问题,这经常使教师感到头疼,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成长。
学校看一节展示课是否成功,一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展示,二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三看这节课新生成多少问题。
新旧模式的对比
传统教学模式的环节:
教师备课、教师讲课(演员)、学生听课(观众)、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学生改作业。
这种模式信奉的观念是: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学生会做题就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老师就拼命讲,学生课后就拼命地做。管理者们评价教师往往看教师“讲”得如何,所以教师就在“讲”上狠下工夫,教师们在“讲”上乐此不疲。教师课上讲,课下讲,自习时间还要讲。于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随之产生。
“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为学生编制科学合理的学案,学生在学案引领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报告;教师验收学生的学习报告,教师通过验收学习报告,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展示课上,学生作为演员尽情展示,教师作为导演积极点评引导。
目前的课堂,课前师生有了积极的准备,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变成教师验收、评价、引导的场所。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开始阶段,而是学生学习的提升和深化阶段,课堂不再是难熬的监狱,而是师生真正的乐园。
其实,学生本身就有提问的天性。在实践中,全体教师几乎都有这种感觉:学生是适应改革最快的,只要教师把舞台让给学生,教师退于幕后,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问力就会无限地得到释放,作为教育者,应该相信下面的几个教育公理:
所有的学生都有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
所有的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都愿望成为好人。
所有学生只要对其引导正确,潜力都是无穷的。
不要认为教师讲了,学生就会了,只有学生独立地做出来,学生才算是会了。
只要教师改变了,学生自然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校长的作用在于引领教师。
新模式的操作要领
⑴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个班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
⑵课前教师为学生编制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学案),注意是学习而不是“预习”,因为“预习”是传统模式下的概念。
⑶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合作学习,写出学习报告。
⑷教师首先要创设课堂情境,也就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积极学习、尽情展示的氛围中,这一点非常重要。
⑸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台,必须走下讲台,把表演舞台让给学生!这样做学生思维的火花才可能被点燃。
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充分地展示。展示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展现解答问题的过程,展现学生的思维。参加展示的同学越多越好,展示的问题越多越好。
⑺课堂上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而不是单兵作战,教师的关注点是一个小组的学习状况而不是某个学生。
⑻课堂上学生展示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以便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学会倾听,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当学生表达不出来时,要引导学生把话说出来。作为教师,千万不能着急,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等待等待再等待!要知道,倾听就表示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民主。不尊重就容易造成满堂灌!
⑼课堂上教师要认真验收学生的学习报告。学习报告是学生劳动的成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评价和展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失落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失去。老师们要知道,学生一旦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的教育就注定失败。
⑽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能够质疑,就表示他在进行着积极的思维,如果凡事顺从,就不可能主动学习。
⑾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间相互合作。只有合作才可能有共赢。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即个体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Iavell)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元认知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认知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过程,反馈并评价认知策略的有效性,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元认知理论,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通过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元认知知识的掌握与地理知识、能力的获取
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则成了课堂的主体题。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应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根据个人特点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灵活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1.理解地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及由此产生的三维目标要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科学的学习目标辅以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以《流域的综合治理》为例,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取的教学案例不同,但课标要求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高屋建瓴,通过长江流域的学习,学会流域分析的一般思路,如流域开发的条件、开发的重点及治理措施等。
2.让学生了解并有意识培养各种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如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等压线的走向、疏密,要求学生作出风向图、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推测可能产生的天气特点。(2)充分运用比较、联想记忆,提升记忆效果。如由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联想并比较其自然带、农业类型的差异。(3)发展综合分析思维。如人文地理中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区位因素一般都要求从自然(气候、地形等)、社会经济(交通、市场)等角度综合考虑,既考虑有利条件,也要启发学生思考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元认知策略训练与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凸显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应用元认知策略训练有利于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化:(1)明确问题要求,以及解决问题应搜集的信息。(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评价问题解决方法正确与否,并提出调整、改进措施。
以《热力环流》为例:(1)热力环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可以要求学生从课本、网络及其他教学资源中搜集信息。(2)实验佐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利用玻璃瓶和温度计模拟冷热条件下的大气运动。(3)学生总结规律:受热膨胀上升,多雨,地面为低气压;冷却收缩下沉,少雨,地面为高气压。(4)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性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5)拓展延伸。利用热力环流分析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本节课突出了问题解决、元认知策略训练的过程化,围绕着大气运动,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分层建构知识体系,完美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元认知监控调节训练与地理学习的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要求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应用元认知理论,让学生自觉培养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和监控,不断取得信息并反馈信息,评价每种认知策略的有效性,及时总结和修正学习策略,以增强学习效果。
1.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离不开教师的学法指导,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例如,对于知识体系完善的可以采用结构—建构法,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结构,建构地理知识和原理;对于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可以采用案例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浅入深出”地分析,形成地理思维和分析应用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评、互评或教师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群体中知悉自己的成功及不足之处,以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利用听课反思、解题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
四、师生互助与地理素养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演讲、辩论或者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助中扬长避短,通过反馈、矫正形成学生的新认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比如,在环境问题一节的教学后,我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研究小组以“由PM2.5看泰兴的大气环境问题”为主题,调查泰兴大气污染物的类型、主要的污染源及其产生的影响。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我市的大气污染有了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此外,通过本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兴趣积累语言
因材施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关键点,教师要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转变传统师生角色,强调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整合内容、优设情境、问题设置中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使其在感知语文学科魅力中高效积累语文语言。以“桂林山水”为例,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客观呈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秀丽风光,是新课标下的写景佳作之一。教师要立足新课标要求,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整合“桂林山水”课文内容,抓住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征,科学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具体呈现课文知识点的同时优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使其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针对“桂林山水”课文段落内容,科学设置课文思考问题,比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各自具有什么特征,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有哪些相同点。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指引班级学生有效通读“桂林山水”全文以及精读课文重要段落,在感知、把握课文段落内容中有效思考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深刻感受课文语言、情境、情感等之美,在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篇章结构、主题思想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河山之情,高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科学积累语言。
二、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锻炼语文思维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中将课堂还给学生,讲解语文课文知识的同时强调班级各层次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在呈现主体地位中突破课文教学重难点,科学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深化锻炼语文思维能力。以“少年闰土”为例,教师要从新课标角度入手,优化“少年闰土”课文课堂教与学,将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融入其中,在把握课文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中巧设引入课中的思考问题,比如,试着划分课文段落并简要概括各大段主要内容;“闰土”是谁及其外貌特征,他和“我”有着怎样的关系;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情,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课文通过哪些事情来描写闰土的动作,将其贯穿到课文知识讲解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要引领班级学生自主阅读“少年闰土”课文段落内容,以问题为基点,进行针对性自主学习、思考,根据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胆回答相关的问题,有效锻炼语文思维。教师要针对课文各层次问题回答情况,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引领班级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在合作过程中深化探究未解决的问题,适时介入的同时进行合理化点拨、提示,在层次化问题解决中高效讲解课文内容,促使各层次学生在把握“少年闰土”课文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中高效锻炼语文思维以及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能力。
三、深化课外语文教学实践,发展素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22-03
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劣势于欺负者。受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1-2]。受欺负经验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受欺负
者一般都会存在人际适应问题[3]。陈世平[4]研究发现,卷入欺负行为的学生较少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还有研究表明,受欺负儿童缺乏社交技能和朋友;受欺负者在面临冲突情境时不会正当防御,不会协商、不寻求帮助、甚至不用反抗等方法去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容忍、逃避,在受到欺负后,也不愿告诉教师或家长;受欺负儿童的不会正确解决甚至不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屡屡表现出顺从行为,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受欺负的地位[5-7]。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提高受欺负儿童的人际适应能力,使受欺负儿童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冲突,以减少其受欺负的可能性并减轻受欺负的消极影响,促进受欺负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同伴提名、教师提名的方法,从某中学431名初中生中选出22名受欺负儿童作为被试,采取随机匹配分组,其中11名为辅导对象即实验组,另外11名为对照组。2组被试在性别、年级、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多维度受欺负量表 该量表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雷雳教授等修订的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中文版[8-9]进行再修订,共51个题目,分为6个因子:受身体欺负、受言语欺负、受人际关系欺负、受财产欺负、被迫、其他。采用5点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受欺负情况越严重,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
1.2.2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 根据Causey 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修订[4],共有5个分量表,即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量表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78~0.84 之间,2周重测信度为0.86。
1.2.3 团体活动反馈表 分为单元反馈表和团体总反馈表,目的是调查团体成员对本团体活动的了解程度、满意状况及收获情况,以作为团体效果分析的依据。
1.3 干预方法 由研究者担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采用“共同成长”人际训练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7周(每周1次1 h)团体辅导;对照组在7周内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在实验中采取了随机匹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同质性检测、单盲等措施控制实验变量。
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求助因子、回避因子辅导前后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辅导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见表1。
进一步对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的组别与辅导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内倾化、外倾化3个因子辅导前实验组、控制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辅导前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后得分,对照组辅导前、辅导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辅导前访谈 11位受欺负儿童在访谈过程中自我暴露了其受欺负的经历和应对方式,且绝大部分受欺负的方式是受言语欺负和人际欺负,还有1位学生曾受身体欺负。受欺负后,有5位儿童不知道如何应对,6位采取了回避和求助朋友的应对方式,但几乎没有学生提到采取问题解决策略的方式。访谈中了解到受欺负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受欺负儿童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机大多是希望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结识朋友,还有的希望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的期待中也表达了对此次团体活动能够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期望,可以看出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意愿非常强烈,这为团体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干预效果评价 对实验组学生在团体干预每个活动单元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及对自我的评价比较满意,感觉收获较大;认为通过团体活动更了解了自己,对自己更接纳、更有信心,并进而能接纳别人,能愉悦地与他人相处。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气氛的反应都比较好,团体学习程度和个人学习程度也比较高,成员也比较喜欢本团体。另外,有90.9%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效,81.8%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凝聚力,63.7%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的气氛相当自在或非常自在,90.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这个团体。
2.4 实验组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反馈 在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调查团体成员对每次辅导的评价和收获,结果发现,在第1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在第2次活动中,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正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第3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寻求各种方式解决;在第4次活动中,有9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的方法;在第5次活动中,有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拒绝;在第6次活动中,有5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人际矛盾,有5位成员觉得能够做到主动和勇敢承认错误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结果表明,学生在观念和自我认识上的改变都比较积极,辅导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参照点,较自卑;辅导后能肯定自己的优点,意识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团体辅导,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而且一部分成员还改变了别人对他们和他们对别人的看法,改善了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给予他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去成长。
3 讨论
本次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受欺负儿童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减少使用内倾化和外倾化的方式。团体活动反馈表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反映学到了许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应对人际矛盾的方法,并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得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自我接纳和他人接纳水平得到了提高,表明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他们的人际适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受欺负儿童人际适应有效。一是青少年期间,心理上产生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成人感和自我意识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尊重、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对自己是积极的和好的,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会产生消极影响,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当受欺负儿童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在应对人际挫折时,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减少烦躁、焦虑、责怪自己等内倾化方式和向外人、外物发泄等外倾化方式;在人际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成员认识到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导成员排除认知障碍,认识到可通过获得适当的应对技能解决面临的困境,建立合理思维和信念,帮助成员增强应对信心和能力。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成员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团体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情感反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的机会。这里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成员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换经验、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三是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气氛使成员容易找到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中结交了新的有共感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有利于成员产生同伴归属感和支持感。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有研究表明,友谊对受欺负儿童有所帮助,不仅能削弱儿童同伴欺负和危险行为,积极的友谊还能矫正儿童以往的不良经历,阻止受欺负的恶性循环[9]。同伴作为受欺负儿童倾诉的对象,可以为受欺负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受欺负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同伴交往技能提高了,就可能拥有更多给予支持的朋友,从而降低或减少受忽视、被拒斥的发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增强,顺从、退缩行为减少,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四是团体心理辅导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实验场所。团体就像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成员在其中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去观察和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模仿适应。他们在这个近似现实的实验情景中尝试改变,学习新行为,而不用担心因此带来的风险。本次团体辅导根据成员的需要和特点,安排了社交技巧训练活动,如“我们都是主角”和“拒绝‘三步曲’”。这2个活动的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成员在活动当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4 参考文献
[1] 吴素梅,蔡欣欣.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77-80.
[2] 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心理学探新,2002(4):38-40.
[3]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中国医疗杂志,2005(5):2-4.
[4] 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234-236.
[5]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105-107.
[6]魏小娟.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2.
[7] 吴素梅,何光耀.中小学儿童受欺负原因探析.钦州学院学报,2006(6):120-124.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使其在新时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逻辑,已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议题。从职能界定来看,事业单位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专业技术服务的任务。这就意味着,财务管理不仅须在价值层面,同时也应在实物层面实施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为此,本文将其统称为财务管理流程。事实说明,因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并受到信息因素的制约,当前在财务管理流程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则成为优化单位财务管理流程的出发点。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同行在讨论财务管理优化主题时具有两大习惯,即习惯于从财务管理技术层面来寻找问题解决的措施;同时,习惯于从总括层面来考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且忽视了各事业单位因职能差异所导致的财务管理内容的侧重异同。鉴于此,笔者将从信息因素角度来考察问题的存在;并以“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单位”作为问题考察的载体。
本文首先提炼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然后,对优化途径的构建进行思考。最后,给出具体的优化途径。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承担为总局机关提供后勤服务的综合职能。从而,在财务管理流程的内在逻辑来看,遵循G—W—G`的资本循环公式。其中,以物资采购(G)为代表,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总结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经费审批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技术信息使然。有关总局物资需求量或其它综合服务等技术信息,都不是财务管理人员能瞬间获得的。在有限理性的现实条件下,财务管理人员往往根据以往数据经验,及一系列形式要件信息来确定申请数额的合规性与否。
2、组织信息使然。建立在事业单位科层组织结构基础上的财务管理部门,仍然面临着委托—关系下的信息传递问题。即,基层部门对于物资需求和其它服务的具体信息更加了解,这样就在其自身所处信息强势的前提下,具备了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从而,在材料申报上会影响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合理性。
(二)采购经费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购经费流通方面主要包括两个内容:(1)经费流向;(2)经费流速。其中,前者在财务管理中更具有现实意义。结合上文“委托—”逻辑可知,随着委托链条的不断延伸,越往下行的民事主体对于经费使用的关切度就越低。此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必然导致上级主管部门,难以监管基层部门在资金配置上的状况。这样一来,就可推演出基层在资金分解中,对于资金使用监管可能出现失范行径。实践表明,上述所推演出的结果并不是空穴来风。
(三)采购经费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具有财政拨款性质的项目采购经费,历来忽视对其效益性的管理。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预算管理,也将对国家建设资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谓效益性该如何进行考核了。笔者认为,参照市场经济主体的资金效益评价原则,应从成本控制上进行把握。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上级主管部门无法监控经费在使用中的效益水平。
(四)采购经费实报实销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针对物资的采购往往采取先借出经费,然后在采购完毕后借助采购发票来进行冲帐。然而,实践表明这时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归因于,以原始凭证、票据等形式要件作为冲帐的依据,难以使服务中心财务管理人员确认要件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问题。所谓“真实性”,即该经济事件是否真实发生;而“合理性”则指,经济事件是否与正常物资采购需求相背离。
二、针对问题的反思
以上存在的问题,将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两个方面,具体影响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效果。为此,这里有必要结合笔者所在单位职能,对影响因素进行解析。
(一)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在合约还未签订之前,因信息不对称而实施的偏离正常轨道的行为后果。上文在谈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对于物资采购经费的审批,便体现为在合约还未签定之前所实施的行政行为。由于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来源,服务中心财务管理部门在审定经费的拨付数额上将存在偏差。与此同时,服务中心在履行公权力时所内在的经济目标导向,也将因逆向选择而在物资采购项目拨款排序上出现偏差。结果,正该审批的项目被忽略的,直接导致了事后风险的发生。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在签订合约之后,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偏离正常轨道的行为后果。诸如上文提到的:针对经费流通、效益、冲帐方面的监管,都体现为这一概念范畴。因事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后果,在控制上存在着更大的成本支出,所以此时的问题解决难度也相应较大。
通过以上反思不难知晓,若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着手。为此,可以引入ERP系统。
三、反思下的优化途径的解析
一、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阻碍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
阻碍农民收人提高,困扰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很多,这其中既有历史积累形成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形成的新问题。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资源短缺%农业技术进步慢,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农产品产供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体系发育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农村产业化经营条件不具备;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扭曲%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收人水肀低,增收乏力;农村乡镇机构改革阻力大;农民负担重;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农民没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没有完全普及,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等。所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硬件问题、软件问题以及人的问题。
(一)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硬件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和农村公益事业设施长期处于较低水=#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最大硬件问题,其突出表现在农村电网、水利设施、交通通讯、农村医疗、农村校舍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国家实行以农养工、以农补工的工业倾斜政策,对农村公共产品及准公共产品财政投人不足、欠账过多造成的。长期投人不足和欠账过多的直接后果,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和农村公益事业设施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形成农业生产力水=低,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农民医疗、教育没有保障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质低价高,特色和规模都不够,与国外同类产品和相同产业相比缺乏竞争力,最终导致农民增收乏力。
(二)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的软件问题
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软件问题,主要是各种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不到位。如财政支农支出没有按照《农业法》的规定,保持法定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徘徊在8%的水=,加之支农投人管理体制不完善,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分块管理,使用分散,形不成合力,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如,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已基本覆盖了全部居民,但在农村却是稀罕事物,“小病杠、大病养、重病等着见阎王”在农村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严重。还有义务教育在农村落实不到位,很多贫困农户家的孩子享受不到义务教育服务,文盲、半文盲的大量存在,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人的问题
基础设施落后,公益事业不发达,社会保障未覆盖,义务教育不到位,方方面面的因素汇合在一起导致农村人口,特别是西北落后地区的农村人口面临诸多困难,长期处于困境,主要反映在:受教育水=低,接受农业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差,观念陈旧,健康、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农村的发展、农业实现现代化主要依靠农民,在农民智力与体力都不能达到最佳水=的状况下,实现小康谈何容易。
二、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突破“三农”问题的资金瓶颈
解决“三农”问题最棘手的是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仅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农村救济和养老、农村村镇基础设施、农村科技文化5项,合计就需要资金9760亿元,占2003年全年财政收入的近50%,是2003年农业向国家交纳税收的20倍。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对农业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现在政府每年拿出农业*DP的25%用于农业生产,在日本和以色列该数字高达45%到90%。巨额的财政投入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参与国际竞争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根据我国的实际并借鉴国际经验,财政支农投入在破解我国“三农”问题资金瓶颈上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存在着对不同项目的资金来源应区别对待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逐年增加财政资金(包括国债和扶贫资金)投人,以改善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如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和交通通讯等,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现代社会所必要的基本生存条件搭建良好的=台。对于具有竞争性的项目,本义上不应由国家全部出资参与,但限于农业特别是我国农业的特殊地位,需要国家财政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国家财政应给予扶植。政府可制定和实施投资农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提高农业投人的回报率,营造农业投资的盈利环境,吸引和鼓励包括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乃至国外投资者的资金投人农业生产领域,以解决农业投人资金不足的问题,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应着手农村基层组织改革,使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上,而不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机构人员经费上。
三、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合力
由于农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特征,其他投资者不愿把资金投人农业,只靠农业的自身积累,农业经济很难形成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的参与和投入。但国家财力有限,不能给农业足够的资金支持,于是采取直接补贴金融、间接补贴农业的政策,成为不少国家的选择。其基本思路是:出台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金融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农业金融法规,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建立起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扶植;使农村金融机构愿意将信贷资金以低息或无息方式贷给农业生产者;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使国家对农业的补贴间接地流入农村、流人农业生产者手中#农业生产者利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低息和无息贷款进行农业开发,创造利润,实现农业现代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其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3%,形成如此强大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美国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制度密切相关。即使在粮食过剩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为保护粮农利益,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一方面,加大粮食出口力度,组织农民休耕;另一方面,仍继续通过金融制度对农业进行间接补贴。
法国与美国一样,为鼓励农业经营者积极投资农业,政府通过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向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等条件的农业经营者直接发放贴息贷款,发放的贴息贷款与市场利率的差额由政府固定地拨给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我国同样存在着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量财政资金与国家财力有限的矛盾,国家财政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投人,可行的办法是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采取财政直接补贴金融、金融扶植农业这种间接补贴农业的财政金融政策。通过财政补贴金融,可改善农村金融的融资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抵御风险的能力,扩大贷款范围,改善贷款条件,增加贷款额度,增大贷款意愿。具体做法是:建立覆盖全部农村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由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来担此重任,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使其以低息或无息把资金贷给农民和其他愿意投资并符合国家农村产业政策的农业投资者,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农村信用社由此形成的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差额由国家财政每年给予固定的补偿,效益显著的还可得到适当的奖励。
在财政扶植农村金融的同时,鼓励农民参加农村储蓄,免征农民储蓄存款利息税。这样做的好处既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人,也可增加农村信用社的信用资金,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四、抓住农村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两个重点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经历了从集体保障到家庭保障的过程。除对农村特殊群体还有部分低水k的社会救济外,现阶段,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仍就停留在家庭保障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农村保障功能已严重弱化,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保障落不到实处,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不利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农村保障亟须从家庭保障为主过渡到社会保障为主的模式上来。
农村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民收人较低,许多农民的观念滞后,国家财力不足都是制约实现农村与城镇同步的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困扰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不应成为把农民拒之于社会保障范围之外的理由。尽快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一方面,可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及实现工业化提供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形成安定、祥和的氛围。鉴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应建立多标准、分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与城镇社会保障相似的、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及失业保障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分层次、有选择的社会保障,如先建立医疗、养老保险和推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也应由个人、集体和国家来共同负担,但作为国家重点帮扶的对象,国家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投人,并从完善社会保险立法的角度给予保证,使这些地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初步建立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优抚制度和专项基金账户,由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纳人规范化轨道,形成良性循环。
一、问题管理的实质
企业管理本质上就是问题管理。问题管理就是运用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一种管理模式。问题管理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攀升。针对近年来控烟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烟草所处的寓禁于征的现实,相对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更能得到顾客的广泛信任,更易赢得商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也是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效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良好烟草形象的根本保证。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发现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要通过查找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问题管理”模式在烟草企业的运用
1、发现问题。
一是提高敏感性。要有上进心,只有追求上进,才能不断自我加压,才能高标准、严要求,永不满足。要有责任心,不浮夸,认真负责,才能正视差距、发现不足特别是对上级明令禁止的严格规范等问题,一定要提高敏感性,做事有底线,绝不碰触“高压线”。二是提高观察力。在工作中留心观察,随时随地留心,望闻问切,小中见大,对于一些流程节点,要多分析、多研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再小的问题也是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三是提高分析力。要对照规章制度和目标,明确差距,细化工作目标,明确标准要求,对照工作措施,日日找、时时找、处处找,由点带动面,点面突破,由一个想一串,今天的问题从昨天找起,下游出了问题题从上游找起,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系统找。发现问题可以横向纵向的相互进行查找,要重点突出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目标的管理,工作措施的实施过程及效果等关键节点上查找与发现问题,要按照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原理,从流程的策划、实施、验证等多方面查找问题。
2、分析问题。
各单位、部门要根据具体工作实际,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影响、发展阶段等特性,把握问题的现状,要对现状进行全面、彻底地调查,明确其是否属于问题。要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原因要彻底,找出关键症结,还要注重搜集问题方方面面的信息,注重用数据说话,数据搜集要有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同时对现状调查取得的数据要进行整理、分类、分层分析,查找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按照现场验证、现场测试、测量和调查、分析的方法确定主要原因,确定责任部门、单位和整改期限。 “问题管理”办公室要定期召开一次工作分析会,全体成员围绕“两烟一专”和综合管理等主要业务,结合考核结果和当期内部审核结果等,由问题确认督导组提出归口问题,并确认问题类型,划归责任部门和督导部门,开具“问题管理通知单”;企业负责人也可针对下属单位、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向“问题管理”办公室提出责任部门需要整改的问题,由“问题管理”办公室汇集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单,并具体负责督导问题整改。各部门、单位内部也可在问题发现时填制问题台账,相关人员根据发现问题情况,填报问题反馈情况,并按照要求进行处理。
3、解决问题。
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外经贸工作发展结合起来,将推动外经贸工作发展作为整改落实工作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保稳促调,统筹兼顾,开创*外经贸工作新局面”实践总载体,按照“重在机制创新、重在加强服务、重在解决问题”的要求,在前阶段认真学习调研、深入分析检查的基础上,深入参与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共渡难关促升级”活动,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加大整改力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解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外经贸发展的突出问题、工作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工作安排
整改落实阶段于2009年7月上旬开始,2009年8月底告一段落。本阶段主要统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开展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同时开展“保障外贸发展”和“作风转变”等两项专项行动。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1、起草整改落实方案。局学习实践办公室组织精干力量,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将整改思路和整改措施进一步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起草好整改落实方案初稿。把前期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机制制度,特别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措施和事关外经贸企业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分门别类纳入整改范围。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列出整改落实项目的大体时间表,明确到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既要有近期安排,又要有中长期目标,确保目标明确,措施有力,重点突出。
2、完善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初稿形成后,及时提交市委指导检查组审核把关。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征求对整改落实方案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参与,领导班子集体讨论,认真修改完善,形成操作性强、高质量的整改落实方案。
3、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对重要事项作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方案经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审阅把关后,于7月15日前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1、明确重点问题。根据应对严峻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重点就外经贸工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认真加以解决。集中力量解决保增长、促转型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共渡难关促升级”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实际问题。
2、分门别类解决。针对前期外经贸企业反映每一个具体问题,分门别类地采取相应措施,着力予以解决落实。对现阶段可以解决的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迅速予以解决;对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明确分阶段推进的措施,抓紧予以解决;对受法律法规及政策限制,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企业作好解释工作。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问题,限时解决;对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解决的问题,我局主动牵头,形成合力予以解决。对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重要工作,实行领导领衔制,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领衔负责至少一个整改项目,牵头组织解决问题,做到一包到底。
3、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整改落实工作责任制,逐项明确责任领导、承办科室,把责任落实到人。局至少列出一个重点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前基本完成;邀请群众代表、服务对象代表,全程参与监督问题解决情况,并广泛收集他们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意见建议;在适当时候向企业公布问题解决情况,接受企业监督。
(三)建立健全机制制度
1、废止一批阻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制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产业升级、外经贸发展的重点,对现有的各类政策措施、意见办法、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对那些不适应发展形势、阻碍科学发展的机制制度,通过适当形式进行公布,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及时果断予以废止。
2、完善一批局部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机制制度。对一些总体较好、局部内容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机制制度,充分吸收企业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一方面,充分借鉴领导班子成员的调研成果,运用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增强机制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坚持阳光操作,积极引入民主恳谈、民主听证制度,主动听取企业意见,充分论证,反复协调,使机制制度建设真正反映企业意愿、真正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3、建立一批促进科学发展的机制制度。对于当前迫切需要而且实践基础又比较好的机制制度,加强调研,勇于创新,组织力量抓紧建立健全。在机制制度建设中,注意学习、研究、掌握各级有关外经贸发展的文件精神,做到上下衔接。对于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机制制度问题,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共同推进。对于需要上级党委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解决的机制制度问题,及时向上反映,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形成合力加以解决,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机制制度。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局学习实践办公室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并按照边整改、边总结的要求,认真总结提炼学习实践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
三、重点措施
这一阶段重点开展两项专项行动:
1、开展“保障外贸发展”专项行动。坚持把保障外贸稳定发展做为我局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阻碍我市外经贸企业发展问题,努力优化改善我市外经贸发展的环境。领导班子根据工作职能,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时间要求,办好几件外经贸企业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让外经贸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2、开展“作风转变”专项行动。以强化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着力解决机关作风方面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帮扶企业,攻坚克难等重点工作顺利进行;深入配合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阳光工作制度;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规范公务接待行为,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切实降低公务支出和行政成本。
四、具体要求
为了保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许多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采取各种方式控制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但其中最难控制的是人才流动[1]。为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变革了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吸收和引进人才特别是各类高科技人才。为不断提高本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英才教育,中小学作为高科技人才培养的起点,在整个过程中处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多元化、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策略,展开了长久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本文主要探讨发达国家中小学阶段英才教育的三大课程设置模式、共10种类型的基本特点,希望为我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智力倾向型培养模式
(一)智力模型结构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智力的内容、智力的操作、智力的产物。这一模型被广泛地应用在学生评价或者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中,以观察和衡量学生的智力。运用这种模型,研究者可以筛选出幼儿园里具备某种或某些潜质的儿童,也可以成功地鉴别出中小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此外,学生对自己智力描述的剖面图,还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种更深入了解学生的方法。在教师教育中涉及的智力模型主要体现在师资训练部分,训练材料包括组织教学的小型教案和对挑选出来的学生进行特殊指导的自由发挥模式。
(二)无限才能模式
无限才能模式也是基于吉尔福特对智力性质的研究而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课程专家泰勒(Taylor)和他的同事们受到吉尔福特的影响,强调发展学生的多元才能,提高学生潜在能量的可开发性。无限才能可以帮助教师辨别、鼓励学生各方面创造力的发展。无限才能模式主要突出了四点内容:第一,关于特殊技能或天赋的描述,除了学术能力,还包括富有成效的想法、沟通交流能力、预测能力、决策能力和计划能力;第二,教学材料模版;第三,教师在职训练项目;第四,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评估。该模式在发达国家被广泛使用。与其他模式相比,无限才能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区分和甄别具有创新潜质的儿童。
(三)多元智力模式
多元智力模式建立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对多维智力概念研究的基础上。1983年,加德纳提出了智力的七个领域,1995年又添加了第八个智力领域。这八个智力领域分别是:言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艺术、身体/动觉、人际、自省、自然主义。多元智力模式已经被使用在英才学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用来确定课程计划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并以此来评估教学策略。基于多元智力的课程资料对教育家有着广泛的吸引力,因为它适用于任何学习者、学科领域或学习层次。但是,该模式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师资培训,这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该模式保留着智力的主要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已经成为帮助所有学习者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
二、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搜寻模式
人才搜寻模式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坦利(Stanley)于1971年创立的、以个别差异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模式。经过20余年的追踪研究,实践证明这种课程模式在加速数学、科学、人文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这是因为该模式的针对性很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面临的问题给予最合适的指导,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步骤发展,有利于具有不同特点的儿童充分发展。这项研究已在美国获得普遍赞誉,并在欧亚一些国家得到推广。人才搜寻模式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个体的终身发展服务,主要原则包括:使用可靠的有一定难度的测试工具来考察学生的言语和数学推理能力,并以此来甄别学生的水平;实施诊断性测试,允许在特殊班级中设置难度适宜的挑战,采用规范性的教学方法;在核心的学术领域中设置加速和快节奏教学进程的班级,同时促进大量其他形式的加速,比如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的加速;关注学校教育中所有课程的灵活性。
(二)全校充实模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任朱利(Renzulli)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建了“丰富教学三类模式”,之后又建立了“旋转门识别模式”,80年代中期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新行为的“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此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通过智力和成就测验把得分前15%~20%的学生选,建立候选人才库;第二,通过创造潜力及个性特征进行评定,并由教师、家长推荐,或学生提名候选人;第三,对候选人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进行评定,压缩、调整候选人的常规课程,避免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更具挑战性的活动,参加丰富教学三类模式的相关学习活动。这一模式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将鉴别和教育相结合,对儿童的鉴别不单靠测验或学习成绩确定,而是通过学习、活动、研究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实际的动态的考察和鉴别。这样,具备不同方面创造潜质的英才儿童就不至于被遗漏或扼杀。第二,通过“教室-活动-研究室”的教育,使各类儿童的创新潜力和优势得到充分展示、促进和培养。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索,学生们的各种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激发,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过于片面强调“出生论”的负面作用,学校成为能够发展学生创新行为的教育机构。[3]
三、活动倾向型培养模式
(一)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对人才的开发是为了满足K-12学生的不同认知、情感和社会需求。随着潜力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些学生将会发展成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开发、实施、反思和评估的自主学习者。该模式的具体实施共分为五个维度:目标定位、个人发展、充实活动、研讨会、深入研究。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提倡自主学习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原理建立在美国特殊教育学家贝兹(Beites)等人的理论之上。贝特斯等人认为,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关键在于人的认知能力、情感和社会性的统一、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潜质的儿童求知欲强,智力潜力大,学习兴趣萌发较早,在认知、自我意识、社会交往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尽早指导他们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成长为终身的独立学习者和自我实现者。这一课程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重视学生个体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特点、水平,设计个别化学习方案;第二,从儿童的整体发展出发,既培养儿童的高水平认知能力,也重视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交往、终身发展等,并根据学习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需要,不断促进其发展;第三,该模式的实施效果良好,参加的学生不仅在学习期间是自主的学习者,离开学校以后,在继续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中也能够成为终身的独立自主学习者。
(二)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帕尼斯(Pannis)建立的,其基本原理是: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人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培养得到提高,某些儿童比一般儿童具有更高的创造潜能;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过程,能够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有效地传授给不同年龄的学生。帕尼斯认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技能具有高度的可迁移性。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现实中找到真实的或隐蔽的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时应该考虑得广泛一些,重新解释问题,找出更容易处理、解决的子问题)。其次,引导学生查找和澄清有助于此问题解决的所有事实,从可能解决问题的不同方面列出必要的信息资料。第三,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替代性解决方法。第四,引导学生选择解决方法,从诸多替代性方法中选出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让学生验证答案,选出的解决方法如被接纳,问题将迎刃而解,如果不被接纳再回到第三步。
(三)普渡三阶段充实模式
三阶段模式的原型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普渡(Purdue)和他的同事在1973年为大学生而做的课程设计,到1979年演变为三阶段模式。该模式是一个有序的充实模式,使学习从简单的思考体验转变为复杂的独立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发展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第二阶段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在发展独立研究技能中应用研究能力。普渡三阶段充实模式是一个综合的结构,共有11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南。它们分别是辅导服务、研讨会、预修课程、荣誉班、数学科学课程加速、外语、艺术、文化经历、职业教育、职业方案、额外的学校教育。很多研究表明,普渡三阶段充实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四)卡普兰框架模式
卡普兰框架模式是学校为了帮助课程开发者顺利地完成英才教育的教学任务而提出的。该模式围绕具体的学科主题把教学过程、课程内容和学习成果要素组织起来。课程内容被定义为“生态、个人与环境显示出的力量,个人、团体和社会(跨学科)的利益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新思维、研究技能和基本技能的使用。虽然这种模式对特定人群的培养是否有效还没有定论,基于这种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成果的质量还在不断提升,但是,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出现了该模式的应用方法。现在,美国领导力培养协会在课程开发者的帮助下展开实践,成千上万名教师已经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他们的课程。目前,这一模式已经作为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课程计划,但是它没有包含具体的范围和顺序;此外,它本身也不是为加速学术进程提供帮助而提出的。
(五)梅克矩阵模式
梅克矩阵模式主要强调问题解决的各个关键环节,在多重智力的视角下评估问题解决方案的进程。该模式最新研究的问题类型主要有五种,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学生。类型一和类型二的问题要求具备趋同思想;类型三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但是有多种解答方法,而且答案也是在一定范围内都能成立的;类型四的问题是明确的,学习者选择一种解决方法并建立这种解决方法的评估标准;类型五的问题结构混乱,学习者必须详细解释这个问题,研发解决方法并建立制订解决方法的标准。当前,这个项目已经被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应用在制订课程计划和评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
四、小结
学校课程模式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英才教育的核心,各国基础教育界越来越关注课程的具体设置。纵观发达国家英才教育的课程设置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四条英才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标准,以优化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
第一,英才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体系方法,为培养特定的人才而设计和开发合理的课程。
第二,英才教育的课程模式需要具备实用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够较容易地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之中。
第三,英才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灵活多变,这样才能适用于人才所在的各个年级阶段。英才教育课程模式的核心要素要对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培养起作用,必须与多个学习地点和学习环境有关,并建立在相应的教材和班级教学基础上。
第四,英才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能区分学生对课程和教学指导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