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13:40: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持续大规模扩招,许多院校相继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专业学生在非艺术专业院校的出现,既给这些传统上学风比较严谨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对其原来相对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已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比如我校。扩招前,每年招收艺术专业学生百把人,扩招后,每年招收300~500人。2004年,艺术学院有学生376人;2007年,艺术学院学生数增至1426人。人数的大量增加,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与管理方法,对于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但遇事不够理智,表现为行为散漫、情感偏激
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可使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且富有创新精神。同时,艺术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特别要求,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情感体验等,这使得学生情感丰富,理想化成分多,思维浪漫,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追求新奇和怪异。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过于情绪化,遇事不冷静,偏激,不能辨证地认识和理性地看待人和事,对政治时事缺乏关注,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也不热心参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这一特点,在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情感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不够
应该说,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烈是时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般的独生子女们普遍性的特点,但艺术专业学生体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一是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方面都比较注重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学艺术的学生大多家境比较殷实,家长平时比较溺爱。自我意识过强,具体行为上表现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懒于打扫卫生,经常迟到旷课,人际关系紧张,不服教育管理。如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要求配置电脑,但不少学生不是用电脑来学专业,而是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影碟,且大开音响,无视旁人,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恶化了人际关系。对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在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和体会相互配合的重要,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掌握团结协作的技巧,潜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重专业掌握、轻文化学习,缺乏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为了能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既缺乏艺术天赋又缺少学习兴趣,其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由于文化基础差,又缺乏认真塌实、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听不懂、没用处”便成为其经常逃课或不听讲的理由。其实。文化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得一个资深教师说过这么一段话:“学文化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对此并不理解。
另外,由于艺术专业学生过多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其很多业余时间甚至课堂学习被专业技能训练或参展、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这也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四、重艺术实践、轻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虽说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专业,但这种重视也仅仅表现在重视艺术实践上,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术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而对专业理论学习普遍轻视,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甚至逃课,所以理论功底差,知识不系统,表演或创作的作品只求“形似”,难达“神肖”,更别说“形神兼备”,抑或创新。有的学生自己不会画,就临摹老师或同学的画作,甚至还有“拿”同学的作品去“交差”,既缺乏艺术素质,又缺乏艺术修养。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首先,要解决他们对专业和文化、实践和理论等关系的认识问题,告诫他们眼光应放远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赚钱或就业。要知道,在当今社会,仅有专业技能而无专业理论修养,尤其是人文修养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谈不上有创造和成大“家”了,就连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赛,也还有文化素质考核项目。其次,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人文素质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影视文学、现代科技常识、唐诗宋词欣赏、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文化素养。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或收看学校举办的“濂溪讲坛”、九江市政府举办的“白鹿讲坛”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各种高雅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品位。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依然是封闭的体系,还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虽然在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编写及其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单一,许多教师仍然只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授和讲解,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育理论,并利用教材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偏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的现象而忽视这类大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多数教师忽视艺术类专业人才模式现象。这导致了英语课在这些专业的设置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一理论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进而提高效果课堂教学效果。
差异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个体条件论”和“个人动机论”为基础。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经历、价值观等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由此产生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为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同一信息,他们反映不近相同,甚至千差万别。这一理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1)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天生具备艺术天赋,不可避免地生活、学习在某种艺术氛围之中,形成了有别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2)个人心理结构不同;由于不同艺术专业的特点所致,形成了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心理特点,如钢琴、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较之管乐学生活泼、好学,积极上进等;(3)学习理论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固定素质不同。所以,当教师面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时既要意识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更要了解这类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1.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
上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学习艺术专业是多数喜欢艺术的学生或者说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对所学专业的爱好而进行的选择。正是因为出于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即他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他们对专业的热爱远远超过非艺术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因此,在学习英语上,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即不得已而学之。
2.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成就感很强,学习上缺乏勤奋、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成就感根深蒂固,因此,不断寻求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专业才力,努力在专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并十分认可在本专业中取得的最高成就者。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缺乏积极、主动、勤奋、好学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他们看来,英语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紧要,只要能通过及格线拿到学分,不耽误毕业时拿文凭即可。传统的专业“第一”的思想导致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很高,与不重视学习导致应用能力弱形成矛盾。因此,教材选择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教材内容宜浅不宜深,突出实用性、趣味性、直观性,强化基础知识训练。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开展课堂活动
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舞蹈表演类、工艺设计类等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要通过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所需的环境等方面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类型。通过长期的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归纳出这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外露型:音乐类、戏剧类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积极、主动、善于表露所思所想;(2)沉默型:美术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心不在焉,不喜欢言谈,比较“闷”但却有自己的主意、观点。即使这样也不愿表达出来;(3)消极型:舞蹈专业的学生表现为事不关己,学习没有积极性,且浅尝辄止。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够达到各自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鉴于这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转贴于 如:根据美术学生的专业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通过素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总结课文重点、难点,学生就不会感到学生英语那么难懂,只要下工夫即可。教师要做足课前功课,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特征、个性差异上下功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当学生们感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多以几个思考题为主,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适应学生
现在,中国许多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采用大班上课。所谓大班是指一个班大约有五十多人甚至接近六十人。对语言课来讲,五、六十人的确是多了。在如此差的语言教学的环境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等是何等的困难。但教师可以依据个体差异理论,从了解学生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入手,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而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正如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师应适应学生”那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不同需要,就会为学生学好英语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依据这一理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与他们更多关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因势利导,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特点,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不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前首先是通过了专业考试。因此,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甚至有了一定的名气与造诣。进入艺术学院后,这部分学生在学院浓郁的专业学习的氛围中,专业深造的意识得到强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发展上。但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专业成绩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实际的技能,他们把精力放在了为生存而奔波上。但无论怎样,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英语课虽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英语难掌握,需下很多功夫,半途而废的不在少数。个人爱好与兴趣应该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这一点是积极的、肯定的。作为从事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与专业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学好英语对专业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可直接读懂原文、直接聆听专家的教诲、直接参与交流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应时刻鞭策学生勤学苦练,严格要求学生。如:根据戏剧专业学生善于表扬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进行人物情景对话、扮演文中人物、角色朗读等教学活动,发挥其专业特长。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策划海报、动漫等多种形式与音乐专业学生一起在校内和与其院校横向联合组织各种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使同学们在竞争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成就其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个体差异理论是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生,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从而设计出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论文摘要】自信心是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石。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本文主要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信心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着重论述了其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形式。
什么是信心?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一种信念和评价。信心可以使学生取得学业上成功,也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自信,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是人格结构的组成因素,代表着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信心教育引入到教学中是创新教育的新思路,是非常有助于教育工作的。
1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就是自己的理想,在部分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遗憾情绪,介于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从高校的录取分数上来说,许多高校该专业的分数低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虽然高于纯艺术类专业,但却没有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精,这种情况下,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负面效用,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学习,对学习也失去了动力。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自己自信心不足,没有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不会产生优越感,其次就是教育工作者忽视信心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班级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认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专门的去进行教育,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 [1]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信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有了信心,就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表现
2.1鼓励,最好的表现形式。
作为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都喜欢被表扬和鼓励,没有人愿意被批评。所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信心教育,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其闪光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但对于以后的目标还尚未明确,因此班主任要给予他关心和鼓励,首先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肯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大学的校园,相比落榜的学生,他们就比较幸运,完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不认可,避免学生因为专业而产生自卑感。第三就是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打好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去努力 [2] 。日常生活中,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学好专业本领的观念,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果。通过这样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的去学习,并且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 。
2.2 榜样的作用。
榜样,一直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屡试不爽。它会催人奋进,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知道和他相似,但已经取得成功的榜样来锻炼他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有很多出色的设计师,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在工作以后成为优秀的设计人员。通过这些出色的设计人员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虽然自己现在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学生,但要让其看到自己在毕业以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以榜样来要求自己 [4][5]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2.3专业与就业相结合。
现在,一些招聘单位在招聘时,不仅仅要求毕业生要有学历,有的甚至还要求工作经验,这让很多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境地,因此显得信心不足。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强,因为专业的不同,面对的就业形势也就不同,而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则把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工作经验不要紧,可以慢慢积累,但是一个人要是没有学习的能力,那么学历再高也没有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断的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要拥有真才实学,掌握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才会赢得优势。要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形势面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立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
3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要相信自己,并不断超越自己;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信心教育业不容忽视。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信心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怎家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 张文皎. 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 教育与职业, 2006, (23): 22-24.
[2]谢庆良. 多维度探寻大学生自信心教育的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06, (21): 129-130.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显示,设计课与美术课是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在所有类别课程中分别排序为第一位和第六位。但即使如此,还有专家认为要学广告设计就应去艺术学院,忽视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广告学专业中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完全沿袭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此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等存在偏差而引起的。自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中国内地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对该专业究竟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范畴、经济学范畴还是艺术设计学范畴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因此影响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侧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讨论就无从谈起。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本科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接轨。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广告人才呢?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像广告这种涵盖了传播媒体、营销公关、消费心理、设计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复合型行业,它内部的各部门虽相互联系但分工亦是很明确的,一般来说,广告公司除了人事、市场、行政等基础部门外,划分为三大核心部门:媒介部、创意策略部和设计制作部。与各类高校竞相开设广告学专业的繁荣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真正在广告业界工作的广告学专业科班生却并不是很多,而传媒、中文、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更受广告公司欢迎,此三类专业的人才亦多为广告公司三大核心部门的基本组成力量。即便有一些广告学专业的科班生进入广告公司,也很难胜任公司的具体工作,甚至被认为不是适用对路的人才,似乎什么都懂但都流于表面,纸上谈兵。这与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有直接关系。
在日本,广告是热门职业,社会上对广告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却没有设置广告学科。对广告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主要依靠各类广告公司、协会主办的课程培训以及入社之后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进修。这类培训和进修都需耗费主办公司或协会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这种形式的专业培养不可能像日本一样要求企业来承担。但其课程培训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值得我们高校参考,以便调整出更合理及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全球著名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公司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办的广告课堂“电通创意塾”,该课堂每年招收约3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培训。从其名称不难看出“创意”是该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文案和设计人才。招生工作非常有趣,首先报名者需根据公司公布的主题进行照片拍摄并提交相关作品,如2000年的考题是以“不可思议”为主题,要求拍摄6张照片,需为照片添加说明文字并为这组照片起名。评判的标准则是视觉上有意思、吸引人。然后进入笔试阶段,所有考题都是启发式和思考式的,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曾有这样的题目:“请在下面三个哑铃上再画上些东西,使哑铃看起来更轻或更重一些”;“一个路口经常发生卡车撞伤小学生的事件,自从一个牌子出现后,就再没有发生车祸,你觉得牌子上写了什么文字呢?(要写出三个不同的牌子文字)”,最后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个性、毅力及反应能力。
电通创意塾的入学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气质、语言表达和视觉表现能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广告学专业所对口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等就业方向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应再走以往“全方面发展”的老路,而应从“创意”角度出发,找出自身的优势,培养高水平广告传播理论知识、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及较强应用技能的某方向专才,这个某方向即体现在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两者都是在强调传播营销知识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细化地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的训练,前者更注重创新思维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后者则更强调视觉表达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从“理论全技艺专”的方向出发,不忽视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更突出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明确了此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后,广告学专业中各学科尤其是设计艺术学的课程分配和教学架构才有了依据和方向。
二、广告学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由于艺术类生源及就业的优势,以往虽然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所属不同,但在招生中都倾向于打擦边球招收艺术考生。随着2009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即专业类代码不是0504的相关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进行,限制性清理审核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广告学专业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变化,恢复到文理兼收的状态。
从专业发展来看,势必要求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新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新的学生结构出发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尤其针对招收非艺术类的学生而言,专业中艺术设计类的相关课程该如何发展和改革?笔者认为应走“三分”的道路一一即分阶段、分方向、分层次。
1.分阶段
分阶段是指在专业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广告学专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某某学、某某原理课程,内容重复只强调理论的堆积和填充。广告学是辐射式的信息类学科,而不是纵深式的文献性学科。需见多识广、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但不是在狭窄的范围内钻牛角尖,修养的提高和内涵的丰富更不能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转化。
艺术设计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要想达到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是第一步。艺术修养提高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按学年逐步教授中外艺术史、美学、设计流派与风格、中外广告设计比较、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外设计大师及广告作品赏析类的课程。除此之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进行艺术实践、论文写作及开展设定主题的实践课题以促进理论的吸收,主题可以为“剪纸艺术与广告设计”、“各大品牌化妆品海报广告设计风格比较”、“建筑设计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学校教育阶段普及基本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领域探求的兴趣,尤其对广告学专业而言应是必须的。
2.分方向
分方向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现在许多高校均开设广告学专业,甚至在某些大学中还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均各自开设广告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因此而变得全而不专,无法和广告公司所需的人才对接。针对笔者提出的广告学专业的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也应有不同。策划方向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但策划创意亦需靠设计执行来完成,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可以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闭门造车,让学生熟悉广告运作中的设计制作环节,消除学生对广告设计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因此,对于此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可偏重于理解和体验,可以取消或减少造型基础类的艺术课程,对于广告设计类的课程也应偏重于创意与文案方向的教学,广告设计的软件及和培养创意思维相关的例如图形创意等设计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而广告学专业的设计方向则应展开全方位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从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到各类别的广告设计及印刷工艺等课程,但在教学中不能走美术设计教育的套路,应注意与广告传播与营销理论的结合,这样才能和美术设计人才相区分。
3.分层次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无论是从国家规范还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甘肃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显示,在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不识乐谱者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9%;在大学期间,没听过交响乐、没参观过任何艺术展的大学生分别占85%、90%。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1.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无论是从国家规范还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甘肃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显示,在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不识乐谱者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9%;在大学期间,没听过交响乐、没参观过任何艺术展的大学生分别占85%、90%。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转贴于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1.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普通高中舞蹈生“生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升学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近年来,由于设立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艺考类文化分值又偏低,因此这类学生为躲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现实,就开始青睐这条捷径,纷纷涌入到浩浩荡荡的舞蹈专业高考的大军中来。
可是这类学生中除了少数学生有舞蹈天赋或是真正喜欢舞蹈外,很多人并不喜爱舞蹈这一行,他们只是把舞蹈艺考当成考大学的一块敲门砖,为考学而学艺术。可是舞蹈训练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拥有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意志。而这类学生本来对舞蹈的兴趣就不大,再加上舞蹈训练既苦又累,所以就难免对舞蹈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
在这些艺考生中,大部分学生高中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基本艺术素质薄弱。由于学习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欠缺,导致专业成绩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这是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还有极少数学生,小时候参加过舞蹈培训班或是少年宫舞蹈培训,在各种文艺活动、演出、比赛过程中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从而走上了学习舞蹈专业的道路。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学习舞蹈固然很好,但是文化课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走高考舞蹈艺考这条路既可以学习扎实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发挥孩子特长。于是这部分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普通高中舞蹈艺考生的另一种来源。
2、普通高中舞蹈师资情况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意识。可在我国虽有众多的舞校、艺术学校,但他们培养的是专业舞蹈人才,很少有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去执教,虽有个别也相对缺乏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我省情况也一样。从调查情况看,在条件好一些的城市中学,一般情况下,还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接触过五大舞蹈训练的教师;而县城的中学,舞蹈教师大都是由音乐老师来代替的,真正接触过舞蹈训练的很少,师资匮乏。
3、高中舞蹈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直以来,普通高中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艺术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上财力人力的制约受限制,在教材、教辅资料方面匮乏,教学设备也不足,甚至没有像样的场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
在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地位的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最多可算“小家碧玉”,重视不足,课时量偏少。据了解,一般普通高中专业训练时间与高中所设课程之比平均下来还不到五分之一,这就导致学生上文化课时间长,平时训练少,学习舞蹈仅是“浅尝辄止”。在这种普通教育模式下,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不可能达到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因此造成在高考舞蹈艺考中同个别的艺校或外省水平较高的普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教育理念短视,让成绩不好的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捷径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以此提高升学率,这是当前普通高中对于艺考生的选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舞蹈人才的选用上,身体的比例,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对音乐节奏地掌握等等,符合标准才能被选入舞蹈人才的行列。而一些学校中考艺考与高考艺考没有做到很好接轨,考试内容和要求与高考艺考不太吻合,致使招收的一部分学生,距离高考依靠的要求相差很远。
二、普通高中舞蹈艺术生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健全的中考制度,提高“生源”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筹划详细的,科学的,健全的艺术中考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现阶段要努力实现和完成的任务之一。之前我们曾分析过普通高中舞蹈生的生源问题,可以看出,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的生源来自欠发达的县城,这些学生学习艺术时间短,教师水平不高,造成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如果能够在中考时加入艺术类专业或特长考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习和接触艺术,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建立较好的音乐感觉和舞蹈功底,以及扎实的文化课知识,再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深造。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在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方面也会有更理性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学生素质,我认为才是合格的大学生生源。
2、合理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各个中学的音乐老师数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就为各个学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些基本条件。但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音乐教师是极其匮乏的,舞蹈教师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话,再有舞蹈艺考生的培训是困难的。我认为,将整个县城或是乡镇为一个单元,合理的整合师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科学的办法。
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是传媒类职业学校中的一门常见科目,包括了艺术类的影视表演、影视编导、播音主持专业和非艺术类的新闻学和编辑出版专业。现代职业教育由于受到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像当代文学这类实际操作性较低的课程就面临着新的教学困境。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没有发挥出其对学生现代艺术水平培养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可以按照艺术和非艺术进行划分,因为在艺术和非艺术专业领域上对其学习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职业教育中涉及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要把学生的专业和以后可能涉及的职业性质相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创新式教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性质多为艺术性事物相关服务,比如舞台表演者、主持人、演员、导演、造型、服装设计等,这些都必须要求他们要有比较灵敏的艺术感悟能力。艺术类的学生要求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各种知识的学习中,情操的陶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当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境想象和良好的性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因此,艺术类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特点是要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感情,要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意境想象和鉴赏。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艺术的研读,而非注重文学作品形式方面的内容解析,简单的说就是艺术类的文学课程要学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化史。另一方面,从小的范围上来说,在当代文化的教学学习中,强调从研读文学作品本身入手,对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便以此为基石,对艺术及文化意象有更好的理解、学习和创造。
艺术素养的形式是一个慢慢熏陶的过程,不像其他技术类的课程能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获得技能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带领学生去把握文化作品的主要事件、环境背景和情节故事的发生,以突出人物性格的心理变化,来达到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好的触摸到作品的内涵和意象。
二、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创造性
文学作品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文字学习,更加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灌输,它更是像剧目一样能够按照不同的艺术单位来进行分段学习的。那些枯燥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学生的大脑想象进行意境的转换,变成比较具体形象的表达的。在职业当代文学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学生的学生主观性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我们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的构成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的生活时代和作者创作时代上的差别也是我们要强调关注学生学习主观创造性的一个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比如可以安排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文学作品本身之后,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到文学作品中去,以自己富有感情的声音来进行作品的朗读。让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内涵之后,进行比较生动的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还可以让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作品的整体框架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甚至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集合表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学习文学作品。整个课程的学习就能够收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传媒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比较新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地接触现代技术,以便更快地适应将来行业的环境发展。同时可以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以当代文学作品《小姨多鹤》的学习为例。《小姨多鹤》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文学价值上,还有经过改编之后的同名电视剧《小姨多鹤》也获得了相当的收视率。在学习中,可以将传统的文学表达和时尚的电视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利用网络、互相切磋、分组讨论、提交报告和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了解作品的不同表达。在对这些传统艺术的表达和现代时尚的因素结合中把握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同时要强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起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
3.建立合适的考试方法和评价方式
合适的考试方法能够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检查,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知识把握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文学课程学习中很多的考试方式都是以笔试为主,考察的内容比较死板,大多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对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只有极少的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的艺术职业成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不适合培养传媒行业的合格人才的。而且,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造成了学生对考试的无所谓态度。现在,在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情况,将学生的文学课程成绩考核与他们的专业水平相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各方面知识考察入手,从专业的高度来评价学生的表现。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当代文化课程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当代文学课程以其自身的文学艺术而存在,对于学生的艺术水平提高有很重要的提高。要在新的网络媒体条件下,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和基础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当然,职业教育讲究的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能力。相对于其他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当代文化更加强调的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新时代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盛燕萍,黄炳全.创新职业教育文化.提升高职社会吸引力[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是传媒类职业学校中的一门常见科目,包括了艺术类的影视表演、影视编导、播音主持专业和非艺术类的新闻学和编辑出版专业。现代职业教育由于受到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像当代文学这类实际操作性较低的课程就面临着新的教学困境。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没有发挥出其对学生现代艺术水平培养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可以按照艺术和非艺术进行划分,因为在艺术和非艺术专业领域上对其学习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职业教育中涉及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要把学生的专业和以后可能涉及的职业性质相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创新式教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性质多为艺术性事物相关服务,比如舞台表演者、主持人、演员、导演、造型、服装设计等,这些都必须要求他们要有比较灵敏的艺术感悟能力。艺术类的学生要求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各种知识的学习中,情操的陶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当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境想象和良好的性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因此,艺术类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特点是要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感情,要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意境想象和鉴赏。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艺术的研读,而非注重文学作品形式方面的内容解析,简单的说就是艺术类的文学课程要学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化史。另一方面,从小的范围上来说,在当代文化的教学学习中,强调从研读文学作品本身入手,对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便以此为基石,对艺术及文化意象有更好的理解、学习和创造。
艺术素养的形式是一个慢慢熏陶的过程,不像其他技术类的课程能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获得技能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带领学生去把握文化作品的主要事件、环境背景和情节故事的发生,以突出人物性格的心理变化,来达到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好的触摸到作品的内涵和意象。
二、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创造性
文学作品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文字学习,更加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灌输,它更是像剧目一样能够按照不同的艺术单位来进行分段学习的。那些枯燥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学生的大脑想象进行意境的转换,变成比较具体形象的表达的。在职业当代文学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学生的学生主观性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我们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的构成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的生活时代和作者创作时代上的差别也是我们要强调关注学生学习主观创造性的一个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比如可以安排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文学作品本身之后,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到文学作品中去,以自己富有感情的声音来进行作品的朗读。让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内涵之后,进行比较生动的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还可以让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作品的整体框架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甚至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集合表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学习文学作品。整个课程的学习就能够收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传媒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比较新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地接触现代技术,以便更快地适应将来行业的环境发展。同时可以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以当代文学作品《小姨多鹤》的学习为例。《小姨多鹤》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文学价值上,还有经过改编之后的同名电视剧《小姨多鹤》也获得了相当的收视率。在学习中,可以将传统的文学表达和时尚的电视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利用网络、互相切磋、分组讨论、提交报告和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了解作品的不同表达。在对这些传统艺术的表达和现代时尚的因素结合中把握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同时要强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起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
3.建立合适的考试方法和评价方式
合适的考试方法能够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检查,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知识把握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文学课程学习中很多的考试方式都是以笔试为主,考察的内容比较死板,大多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对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只有极少的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的艺术职业成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不适合培养传媒行业的合格人才的。而且,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造成了学生对考试的无所谓态度。现在,在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情况,将学生的文学课程成绩考核与他们的专业水平相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各方面知识考察入手,从专业的高度来评价学生的表现。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当代文化课程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当代文学课程以其自身的文学艺术而存在,对于学生的艺术水平提高有很重要的提高。要在新的网络媒体条件下,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和基础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当然,职业教育讲究的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能力。相对于其他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当代文化更加强调的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新时代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盛燕萍,黄炳全.创新职业教育文化.提升高职社会吸引力[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要依靠知识的传播。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体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时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较好,然而创造性的培养却远远滞后。因此应把培养高素质、拓展综合能力、塑造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从而上升成为一种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贯彻人才培养的始终。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一些现象严重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学管理制度刻板,制约课堂教学创新。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公平自由发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艺术设计类教学的评估,每所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都由原来的经验型教学向制度型教学转变。但大多数高校采用与非艺术类专业相同的管理模式,在课堂管理、学生评估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采用常规教学必然限制学生的创新潜能。只有在充分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培养、唤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精神。
2、课程结构过于老化、创新性不足。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发生变化,从美术的范畴扩展到多个设计领域。而目前高校现行的教材主要引进、借鉴了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也没有随着社会变化进行变革,无法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要不断学习、总结发达国家的设计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做好必要的教材改革。目前艺术类课程设置过于关注专业课程,学生社会实践偏少,对社会实际问题关注不够。过于集中的专业技能课训练造成艺术创作课的减少。课程按照专业进行设置的过于分化、细致,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窄,应该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
3、教师教学脱离实践,课堂教学质量欠佳。
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的重要性。高校教师的选拔机制造成了很多教师从高校进高校,这些教师往往学术水平较高但缺乏设计实践的环节。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关注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艺术创作,潜心研究教学艺术、教学改革,将科研创作的成果转化为艺术教学的资源。为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动力,应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三、增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创建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高、具有艺术性,并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到教学中。教育要依靠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专业功底深厚、教学水平高超的创新型教师。所以要积极培养教师的从业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一是创建创新型课堂。可以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等活动,创建青年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并激励青年教师技能创新、岗位创新。二是创建工作室的培养方式。格罗庇乌斯在《新建筑与包豪斯》一书中提出工业家必须认清并接受艺术家能够生产的价值,而艺术家也必须学习如何去直接参与大规模的生产,并建议“今后艺术人才的训练不得不要求在工厂生产条件下进行充分的实际的基本训练,并结合进行设计法则的系统的理论教学”。[1]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业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师生的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科研、教学一体化。将设计成果与设计理论相结合,设计支持科研,科研反哺设计。将教学成果、课改项目、教改论文列入教师考核、晋升等环节中,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四是通过管理、培训的方式督促教师自身发展。为了使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应该特设岗位专门负责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
2、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对待问题的方式缺乏自我见解,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刻;在实践中,参考、抄袭作品的现象严重,缺乏独立思考、创作的能力。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要求、目的不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多变。在复杂多变的实践环节中,灵活缜密的思维、独立创作的能力是实践成功的关键。培养创新型大学生需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毅力是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艺术实践项目的实施是长期复杂的过程,长期体现在构思、设计过程的时间漫长,复杂体现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的修改、制作的实现情况复杂。这必须具有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具有坚强的毅力,艺术实践的创新性才有据可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实践项目难易程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毅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大学生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这是对事物变化发展瞬间把握的一种能力。艺术创作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2]艺术设计也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的敏锐度、整体性、计划性明显不足。艺术实践是一个复杂的项目,从市场考察、方案创作、设计实施、成果反馈每个细节都需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来调节思维进行创新。
3、以创新性思维带动课程改革
一、中美四所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的差别
1.音乐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
清华大学现设艺术教育中心,在主管艺术教育的副校级领导和人文学院的共同领导下,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与教务处、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学生部、校团委等机构共同负责执行。艺术教育中心对全校学生进行非艺术专业的艺术选修课教学、学生艺术团课程的教学及学生艺术团队的指导工作①。
北京大学早在1986年建立了艺术教研室,为大学生开设艺术课程。1997年起由北大艺术学系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并负责对全校学生进行非艺术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同时管理和辅导学生艺术团的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除音乐专门设系以外,学校还专设艺术教育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研究艺术教育工作,院长亲自参加;1987年又特别设立了艺术副教务长一职,下设艺术办公室,有5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艺术委员会、特别艺术项目、艺术通讯等工作;音乐和剧场艺术部是负责全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机构(属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学院),同时完成音乐系的教学和全校学生的普通艺术教学工作。由于主修音乐专业的学生极少,有时全校仅4―5名,其教学任务主要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艺术选修课教学和学生艺术团体的教学工作②。
哈佛大学设有音乐系,担负所有学生音乐类选修、必修课程的教学,没有开设专门培养音乐演奏家、音乐表演类、音乐教育类的专业课程。哈佛音乐系主席直接负责安排特别艺术事务(如每年的哈佛“艺术第一”活动)、艺术通讯事务、各种讲座及师生的音乐实践活动。
2.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音乐作曲理论与计算机音乐理论在音乐类课程中所占比例高于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十分重视音乐作曲理论的知识训练,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课程体系,如麻省理工大学的“和声与对位”、“调性的音乐创作”、“爵士和声与音乐创编”、“爵士乐创作”、“曲式分析”、“计算机作曲”等课程设置相当专业并且形成系统化。另一方面强调讲课教师的配备,由作曲理论的教授和高级讲师执教,拥有该领域的专家教授有10位左右,如P.Child音乐教授,P. Wood高级音乐讲师。三是对学生的要求具有系统性。要求学生通过和声对位、曲式结构的学习,能够创作复调和赋格、咏叹调、钢琴奏鸣曲、幻想曲、协作曲等各类体裁的作品,同时注重20世纪新的创作手法,如爵士和无调性、序列音乐写作等内容。这类课程已经成为“扩大的音乐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力与艺术想象力。在中国,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限制,这类课程和美国一流大学相差很远,清华、北大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停留于中、西方音乐赏析,美术,舞蹈和戏剧方面,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扩大和调整。③
3.中国清华、北大艺术特长生在艺术教育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清华、北大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尝试招收艺术特长生,分别通过举办“全国中学生文化艺术冬令营”、“北京大学全国文化艺术冬令营”,选拔艺术与文化课双优的高三年级学生,以优惠政策进入两所学校学习。招收艺术特长生极大地推动了两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促进了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并带动全校的艺术教育。艺术特长生由于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具有较好的艺术表演基础和较强的艺术感悟力,他们的艺术表演和艺术鉴赏活动也就感染了其他同学,因而成为“小老师”。艺术团为学校赢得了各类艺术比赛的大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校的艺术水准。这一中国高校所体现的特有现象,是与中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并不在同一水平上等因素不可分的。来自各地的大学生艺术基础参差不齐,北大、清华的绝大部分学生从未学过五线谱,基本上处于音乐“扫盲”、“补课”的阶段。这与美国一流大学相比,情况复杂得多。美国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进入九十年代后则以立法的形式将艺术课程提高到与数学、语言、科学等核心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小学艺术教育十分规范、系统,有明确细致的音乐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案、评价机制,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就已具备专业或非专业的音乐水准,因而美国大学生的艺术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乐团一般由两类学生组成,音乐专业学生占30%, 70%则由非专业的理工专业或人文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组成。所以,音乐节或是音乐会上的独奏演员很可能是计算机系、医学系或是法律专业的学生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使得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课程设置可以非常专业,音乐专业学生可以和非音乐专业学生一起上课、排练直到拿学分,难怪哈佛和麻省都设有辅修音乐专业的课程。这就根本不需要像中国那样依赖“特长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了③。
4.音乐课程设置中文化理念及系统性、关联性
(1)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的音乐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理念与指导思想。音乐课程紧紧围绕着哈佛核心课程的教育理念,即拓展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使学生在哈佛通过音乐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成为有教养之男女青年。哈佛大学“文学与艺术”类课程之一的“五个作品的研究”明确提出只研究分别代表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20世纪五个重要历史时期的5部经典作品:蒙特威尔第《奥菲欧》、亨德尔《弥赛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从而串联起音乐史。这五个大作品需要整整花一个学期来讲解,可见每个作品的深入程度与研究的透彻。教师在传授这五个作品时,注重的是研究方法与获取知识的方式,而不是注重广而宽的音乐信息总量。从浩如烟海的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中只选取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可见哈佛大学音乐课程设置的理念就是通过特定数量的信息,深入某个领域的知识研究,培养大学生掌握一种终身享用的学习方法。
(2)哈佛的课程设置注重系统性与学科的关联性。哈佛大学把音乐类课程归入“文学与艺术”领域之中,明确此领域课程重点是向学生介绍非文学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理解听觉与视觉的重要作品以及基本原理。课程可能只围绕某一特殊流派、品种或个人作品,除了研究视觉或音乐听觉形式的表达和意义,更多的是强调艺术和音乐作品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流派风格与其所处文化时期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往往是跨学科的,在艺术形式上又是相互关联的。如课程“歌剧”是集戏剧、音乐、视觉艺术为一体的舞台综合艺术,突出了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性和互补互渗的特性。主要通过欣赏五出精心挑选的歌剧作品,了解歌剧艺术是如何塑造舞台形象的,从中深刻体会文学、声乐、舞蹈、美术、器乐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音乐类课程有30多门,课程分为六大类,但缺乏哈佛那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与文化理念。与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培养专门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类专业人才紧密相关的是,它在课程设置上更强调专业性。北京大学在这方面与麻省理工学院相类似,音乐系设有培养高级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任务。
清华大学开设音乐类课程近40门,内容也比较丰富,但由于对艺术教育没有明确定位,缺乏完整的教育理念,音乐艺术门类之间缺乏系统性与关联性。如“中外名剧欣赏”类课程求大、求全,知识性内容灌输过多,学生真正掌握多少内容很难预测。而“声乐艺术实践”、“钢琴入门与音乐基础”、“舞蹈艺术表演”等课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实践证明,这类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如果清华艺术教研中心能像哈佛大学那样确立明确的教育理念,又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将会更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北京大学的音乐课程设置在四所大学中是最少的,同样存在缺乏系统性和明确教育理念的弊端;技能、技巧性课程在所开设音乐类课程内占的比重过多,如开设的声乐、钢琴、舞蹈课程太过专业,有为奔“奖项”而设置的课程。此外,“西方交响乐欣赏”、“中外名曲欣赏”、“中国音乐概论”等课程设置过大、过宽,专业程度太强,有因人设课的嫌疑。
二、我国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
音乐课程设置的基本策略
中美四所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说明各自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而且影响着师资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学术视野等。课程改革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明确的培养目标,要切实改变“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弊端,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修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1.以音乐审美为导向,树立先进而明确的教育理念,突出课程内容的关联性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其最终意义不在于音乐技能技巧必须达到某种高度,而在于通过音乐美的熏陶完善人格塑造,达到身心和谐,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更高、更美的境界。因此,应该把音乐课程体系的设置置于美育的总体系之中,根据美育目标科学设置音乐课程,在各个环节中始终体现音乐审美的导向④。具体到音乐课程的开设,应紧紧围绕核心课程的教育理念,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努力克服音乐课程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强调音乐艺术门类之间、音乐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及音乐学科与文化类课程的关联性、渗透性。
2.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强调课程教育的大众性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在主观上比较重视音乐教育,客观效果却十分有限,甚至流于形式。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以“精英”文化,“特长生”带头的音乐教育模式,通过立法等形式将艺术课程提高到与传统意义上的核心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中小学艺术教育抓起,提高大学入学前的音乐水准。
美国大学的普通音乐教育已经历了一二百年历史,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艺术教育也是举世公认的。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的普通音乐教育则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的一流高等学府,但在普通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较之哈佛、麻省等世界一流大学仍有相当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将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日臻成熟和完善。
①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2005年教育部艺术展演论文大赛二等奖
②郑晓筠《清华大学的美育课程与教学》,《高校美育通讯》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