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医德医风工作范文

时间:2022-12-01 17:0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医德医风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医德医风工作

篇1

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 过这种途径,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 道,形式多样,方式灵活,丰富多彩,生动有效。 [2] 校园文化活 动是高职高专医学生隐性课程的典型代表, 而医学生的医 德医风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 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及职业 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充 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隐性课程的作用, 在活动中渗透医德 医风教育。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把医学的仁爱和奉献的精神 传递给广大医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医学的高 尚和渊博,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的物质环境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高 职高专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公共设施开展医德医 风教育,如可以在实训室的走廊、校园道路的灯箱、路牌、公 告栏等载体上展示有关医德医风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在耳 濡目染中接受医德医风教育。 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报刊、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宣传工具 的宣传功能,积极宣传良好的医德医风,让它们成为对学生 开展医德医风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三是制作学校名师名医宣传主题教育短片, 通过学生 身边的真人真事鼓舞和激励医学生自觉接受医德医风教 育,自觉加强医德医风的学习,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 向上的、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医德医风教育。 健康、积 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能力 的重要载体, 更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有效途 径。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以重大节日为活动契机,积极开 展以医德医风教育为主题的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 一体的各类科技、文化、艺术等活动。 如医学人文知识讲 座、关于医患关系等主题的辩论赛、关于爱岗敬业的演讲 比赛、医学礼仪风采大赛、“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传光仪 式等,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医德 医风修养。

大力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文化活动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培养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 才的场所。 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 命,明确育人宗旨,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积极营造 出一个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浓郁的学习氛围。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只有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校园科技文化才能彰显出医学学府的文化底蕴,才不至于出现学生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时,只顾娱乐而对学 习却表现出厌恶、冷淡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作为高职高专医 学院校教育工作者, 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方面要给予学生 积极有效的引导, 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将活动与医学生 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做到活动与学习两不误。 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各级团学组织要大力组织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学习 相关的科技文化活动,如医学技能操作大赛、医学专业知识 竞赛、外科操作比赛、问诊比赛、义诊活动等等。 二是充分发挥与医学相关学生社团的功能。 社团是高 职高专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主力军,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聪明才智, 尤其是要积极指导并充 分发挥与医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社团的作用, 如医学技能 协会、防艾宣传协会、视力保护协会等,从而促进校园文化 活动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 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各专业的优势资源, 开展与专业学 习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专题讲座和科技文化活动, 并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 不足, 从而自觉地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加强自身的专业 学习。 从而有效地促进医学生的专业学习。 校园文化活动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及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 题,积极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祖国的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从而为祖国医 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唐艳红 周武汉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80-02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医务工作者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它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习惯,是用来调节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专业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教育走向实践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阶段教育效果好,就能很好保持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同时能够辨别社会上特别是医疗上的不道德行为,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医疗人员。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实习医院,我们不仅肩负着本科生后期教学和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任务,而且应同时注重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如何在临床教学中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将医学生的医德培养融入到医院的文化建设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实习医院建设,深化医德医风教育。

医疗机构(附属医院等)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实习生进行岗前教育,主要传授转变的医德教育理念,结合市场经济所反映的价值观、服务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等本质问题,引导实习生讨论商品经济对医德的双重影响,既看到商品经济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卫生事业带来并注入生机和活力,又要识别商品经济对医德的消极影响,提高反腐蚀的免疫力。实习生受新的医德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在道德理想、价值选择时便不会产生困惑和冲突,同时部分实习生中的损公肥私、真假不分、正直邪恶不讲、高尚卑鄙不顾的错误观念也得到纠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从一开始就要把医德教育放在第一位,严肃提出对医德医风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其重要性,既是顺利完成实习阶段学习任务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做一个合格医师的必备素质。

二、严格挑选带教教师,并加强管理和教育

师教重于言传。医德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强烈的感染、榜样的力量而起作用的,即要求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使医学生从师长的身上得到启迪,自觉地受教于医德修养。因此,医院应严格挑选医德高尚、医风正派、医技精湛、责任心强并有一定带教经验的优秀医生担任带教教师。作为带教老师应做到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负责,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一位患者认真负责,关心体贴,和蔼热情;对每一步治疗都认真、扎实,一丝不苟。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以律己,洁身自爱。老师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认真严肃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医疗技术及严格的工作态度来带动影响实习生,使他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此外,带教老师引导实习生思考“如果病人是我的亲人我该怎么办?”“如何获得病人的信赖?”的问题,使实习生在思想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作为一个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医务人员、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真正具有高尚医护道德品质的人,成为践行医护道德规范的表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其高尚的医德影响。作为医院应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及医德考核,不断提高带教老师水平。对于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不能胜任带教工作的带教老师,坚决取消其带教资格。

三、举办医德传统教育讲座,开展学习优秀榜样的活动。

通过邀请毕生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老专家、老教授为医学生讲述传统医德楷模、现代社会医德典范,使实习生心目中正面形成对楷模的仰慕、崇拜和追求。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如抗“非典”时期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白求恩式的人物等的先进事迹的感染和熏陶下,大部分的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鞭策自己为病人的身心健康不断努力。对那些以医谋私者及以捞到更多金钱为荣的拜金主义者,则组织医学生讨论,使学生们逐步认识到他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缺陷。同时可通过邀请医疗机构医务处有关领导不定期为医学生讲授医德规范,传达上级卫生管理部门的政策、文件及有关法律、法规,使每位医学生明确新形势下对卫生工作者的道德要求。

四、完善医德医风考核体系及奖惩机制

实习医院要制定和完善医院的医德医风考核体系。将医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列入实习计划,使医德教育与医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同等重视。将实习生纳入医院的医德医风考核体系,与他们签订“实习医生医德医风责任书”,明确实习生的责任和义务。临床科室对实习生出科考核时要把医德医风列为首要内容。各科带教老师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对实习生严格要求,使他们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根据实习医生在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评定,在广泛征求医护人员和患者意见的基础上,在每科实习结束时,对学生从政治思想、医德医风、工作表现、劳动纪律、团结互助、礼貌尊师和完成任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定,将实习医生的医德医风表现情况同他们的业务知识学习、出勤情况等一起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没有资格参加出该科室时临床医学技能的考核。

同时实习医院还要建立有效的医德医风奖惩方案。要把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带教情况与医生的奖金、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相联系,根据考评情况划分医德等级,对评为医德医风“优秀”的个人,以“院务公开”的形式,予以公示,这样既对“优秀”者本人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又对后进者是一种促进和催动,同时,对普通职工更是一种榜样和典范。要把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表现情况与他们的实习成绩、毕业成绩、毕业鉴定等挂钩。制定实习医生医德医风的奖惩制度,把各科室的出科医德考核情况作为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毕业分配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医德医风考核不及格者作为该门课实习不及格,可以在该年级毕业后留校重补该科实习一次,补修合格给予毕业,如补修不合格,不予毕业。

总之,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是合格医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必备条件。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医学生在紧抓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主渠道的同时,临床实习中自觉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德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经验,使医德教育不断深入,培养具有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人才,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3

医德医风问题与医学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莫大关系。正本,必须先清源。医科大学作为培养医务人员的主阵地,务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前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把医德医风教育寓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平时的教学当中。

一、以医德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走入大学的医学生,实际上是走入了梦想的人生目标向实际理想的转折,把握好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就会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医学栋梁,所以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后学行医”,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雷锋精神教育学生,力求使学生从踏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就树立救死扶伤的意识,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针对当前医疗安全问题组织学生学习卫生法规。在授课中注重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二、加强传统美德和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及不良医德医风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无论从思想道德观念、个人追求、学习态度还是消费行为,都出现了于中华传统美德相悖的现象。作为医学生,良好医德培养的前提就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人文素质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适应未来医学发展,实现医学生人生理想的需要。医学以社会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神圣的职业决定了医学生自身必须是人性丰满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都会因素质缺乏而化为空谈。医学生单靠学习病理、解剖、生化和临床医疗等专业知识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从人文学科汲取营养,全面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塑造成人性丰满、技术过硬的医务工作者。医学不是一个以无情感、无精神的自然物为对象的纯自然学科,而是一个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但医学生毕业后在目前实际医疗工作中,对高新技术装备的过度依赖,淡化了医患之间的人性化接触,病人的人格和尊严被习惯性地忽视,以“看病”代替了对病人的关爱,在治疗患者的躯体疾患的同时,又不自觉地造成病人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医患关系,降低卫生服务质量,影响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生只有学好影响技术,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处理好医院里的各种关系,更好地服务病人,实现人生理想。为此,医科大学应把传统美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去,并长期坚持。学校应该经常举行人文知识及传统美德讲座,鼓励学生多听这方面讲座,多读文、史、哲、艺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并纳入常规考核,以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及传统美德修养。

三、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激励学生做一个高尚有为的医疗工作者

1.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情操,是校园精神和校园环境等因素的总和。学校应努力构建催人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道德行为养成的良好环境。深入挖掘学校办学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积淀,以激发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并融入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校园里营造一种良好医德医风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培养良好的医德情操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2.“学高方能为师,德高才能垂范”,真正的教师应是学德兼高而不仅仅是学高,老师乃是学生的楷模,所以学校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树立楷模“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也就是说,德育是一个人确保其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必需的,也是他其后能正确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不竭泉源。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应特别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该在授予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教学生“无德不成医”的道理。授他们医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明白“德尚业精,救死扶伤”的道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健康正当的兴趣、专长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针对学生爱好广泛,思想活跃等特点,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并培养其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社团组织,社团要配备辅导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既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可抵制不良文化影响,陶冶学生情操。此外,还以举办一些大型主题活动为契机,开展竞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开展大型活动。如举办校运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综艺晚会等活动,这些以集体为单位开展的竞赛活动,既可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专长,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还可增添班级的凝聚力。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医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给青少年带来许多心理矛盾,在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告诉人们大学里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往往只把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是好学生,而对学生中出现的如自尊心过强而压抑,内向或自卑而自我闭,好胜而易冲动等,很容易被视为品德有问题的学生。如果把上述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的话,势必达不到育人目的,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使师生间产生隔阂和鸿沟,有时甚至还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因此,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时代变革给医学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并建设好学生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做人的自尊、自信,寻找成长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学生工作者还要特别注重了解班内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心态,通过心灵的沟通、共鸣来达到思想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健全。

篇4

基金项目:本文为桂林医学院校级课题,编号:2010xg025

医学要求医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建立探究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学习动机,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医学院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医学新生很好地了解专业性质、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角色定位与转变。我们在认识医学院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结合临床专业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和学习的不同,从影响角色定位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相信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一定的实践探索意义。

一、影响角色定位的因素

医学院校的大学新生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憧憬和成就感,往往将大学生活想象得十分美好,然而现实的大学生活与理想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新生入学后会面临很多问题,心理状态也较不稳定,因此有的放矢的入学教育尤其重要。

(一)心理不适应

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存在距离,现实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就会陷入心理矛盾冲突之中。新生入学难免对医学及未来职业角色的认识较片面或浅显,专业的神秘感与标本或动物实验的恐惧的矛盾使其产生失落感、学习兴趣骤降。新生中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医学院校是遵从父母意愿,自己本身对医学并不是很感兴趣。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家庭贫困学生,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和矛盾,容易产生强迫观念,从而心理失衡。入学学生能否得到及时帮助,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专业学习、生活态度都有重要意义。如何帮助他们面对现实,适应新角色,确定学习目标,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二)学习的不适应

医学新生入校后,教学模式由高中时的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相当部分学生入学前对医学专业缺乏了解,对人体标本和药水的味道产生恐惧,医学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的现象。而且,医学院校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科学地认识医学,科研创新,树立献身医学、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因此,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活的不适应

入学伊始,开始了远离父母亲人的集体住校生活,要独立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较差,面对丰富的校园生活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定位的偏离。正确引导新生根据个人自身条件的不同,参与适合自己的校园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学会工作学习两不误,有序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重、自强、自信,逐步实现角色定位。

二、帮助和完成角色转换的方法

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医学新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阶段。新生入校以后,面临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问题,学生容易因为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针对临床医学新生入学的角色定位的影响因素,可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来帮助和实现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新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因此, 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面齐抓共管, 共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学校在开学初时召开学生家长见面会, 与学生家长就学校的情况及时沟通并建立经常性联系。同时进行感恩教育、爱国爱校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建设文明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1]班集体建设十分重要,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培养有责任的班团干,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同时,开展有意义的班会、团日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新老生帮帮会”让新生了解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 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生中家庭相对贫困的人数约占20%,在医学生中占的比例更大。[2]所以在入学教育中很有必要给予这个群体相应的指导,让新生了解解困渠道,如“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活动”等等,引导贫困学子勇敢面对暂时的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把困难当成人生的一种磨炼,克服自卑的心理,专心投入学习。

(二)专业学习教育

专业学习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3]在入学教育时对各学科专业有个初步的认识,这样具体学习时能更好地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对而言,医学的学习任务较其他专业要繁重得多,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内容较枯燥,需要牢记大量的基础知识,强调归纳积累,还有相当部分的知识需要自学。同时,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许多理论和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而且医学的许多实践往往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许多学生对此认识不够,所以觉得学习很吃力,没有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效果。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方法与手段必定和以往中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大班为单位上理论课、小班为单位上实验课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就更需要主动自觉。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常规的教学安排,医学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临床实习阶段,了解大致计划之后他们就会心中有数,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是一个大学科,而每一大学科又包括相关的一些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辅助课和选修课),融会贯通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够使学生尽快改变原来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从而有利于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思维能力。因此,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对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三)医德医风教育

医德医风教育是临床医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特殊内容。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决定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要接受医德医风教育。[4]通过医学生誓词的宣誓,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用高尚的理想和人格要求来衡量自己,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自觉遵守医德规范,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大力拓展医德教育对医学生的人际交往很重要。如今,服务意识不强、收受“红包”、乱收费等问题使医疗行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与高超的医术相得益彰。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至关重要。

(四)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关注新生成长, 帮助其进行五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 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作为医学生,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 必须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自己成为社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 “就业难”现象,不仅是学生本身关注、高校本身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扎实的技能,正确地定位自己,客观地面对社会现状才能在各种形式的人才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专业的平台。通过“就业”、“职业”观念教育,让入学新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的发展、职业规则做好必要的观念和知识能力准备。

(五)其他方面的教育

医学新生入学教育中还应开展健康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校资源利用、学习方法指导和学生干部素质教育等等。通过健康安全教育针对卫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使新生尽快掌握卫生健康的基本常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护自救能力。专业思想教育可帮助新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思维能力。规章制度教育使新生了解学校的学籍管理、学位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组织纪律教育等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使新生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行为素质。学校资源介绍主要是图书馆、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生活服务系统等的基本情况和使用,以及对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学生课外活动等情况进行介绍,让新生熟悉和了解学习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组织情况和校园业余生活。

总之,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入学教育帮助大学新生建立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专业认同感、事业心和责任感,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学习目标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3-15.

篇5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医德教育在学生的成才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谓医德教育“,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如何快速融入职业角色和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面对突况时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1]因此,培养一名医术精湛的医者和一名兼具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一、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医务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担负着预防疾病、康复治病、治病救人的重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医疗工作环境的恶化、医患纠纷的增加、个别医务工作人员医德的滑坡,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巨大压力,加之学校教育对医德教育的疏忽,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这些现象极大冲击着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基地,应当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工作,强化医德、医风等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至关重要。总体而言,“我国医学院校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会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适应医学发展的大方向”。[2]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医德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延续性

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医德高尚。但是,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医德”的现象,把过度的精力投入在了学生的专业技术上,而忽视了医德的教育。虽然也开设了医学伦理课、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但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仍缺乏延续性,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建立。例如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由于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推诿,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更别说步入医院与社会之后,所重视的更加是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与积累临床经验,对医德的继续教育少之又少。

(二)医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或者辅导员承担医学院校的德育课程,尚没有形成专业的医德教育团队。“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93.6%的医学生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的影响显著或者较好”。[3]然而,医学院校的导师或者医学专业教师并没有被纳入德育教育团队之中。其次,思想政治老师与辅导员大多都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他们由于没有接触过临床实践,只能根据自身理解对医德教育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难于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此外,教师团队结构的年轻化、知识积累的不足,都导致对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理解不深入、不深刻、把握不准确等,这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

(三)医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基本上选用的都是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与课本,缺乏专业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脱节、创新不足、缺乏针对性,进而形成了空洞的说教课。所开设的医学伦理课,缺乏对医德教育的深入研究,落后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新的医学伦理问题诸如医患纠纷处理、医事法律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影响了学生医德水平的提高。

(四)医德教育形式单一

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德课程基本上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将课本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刻板枯燥、缺乏生动性、缺乏老师的言传身教,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强,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对医德教育的反感,产生厌恶情绪。同时互联网、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的德育方法尚未被重视,而这些正是大学生目前所喜欢和依赖的通讯方式。而新媒体上关于医德医风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利用率尚不高。由此可知,以往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医德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本身和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医德素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给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思想上加强重视,明确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医学院校应当改变传统的“重专业、轻医德”的现象,充分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技能中医德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明确认识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努力培养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4]

(二)强化人学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我们绝大多数学医的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之所以选择学医,仅仅是因为医生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可靠、收入乐观等等,可是对医生这一行业并不十分了解,对其具体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职业要求等知之甚少,所以开展入学教育对于大一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开展入学教育,新生可以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力量、办学特色、学校的社会贡献、附属医院的情况等相关信息。其次,入学教育上通过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讲解以及临床经验的传授,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去向等信息,也可以了解到多元化社会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医生提出的新挑战。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可以使广大新生对学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对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产生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增强医生这一职业的职业使命感。郑重而庄严的医学生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会使新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崇高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质量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专门医德教育机构的成立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建立一支道德高尚、技术过硬的专业医德教育团队,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紧密联系医学教育的实际与卫生行业的特殊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医德教育。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正视从医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将典型的一个医患关系案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岗位中的成长经历,了解医界的“仁心仁术”。通过社会实践、课堂自由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道德心理体验。面对医德教育团队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我们应鼓励医学院校的导师或者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医德教育的重任,可以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的内容。专业课的老师应做到言传身教,把授业与传道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医德意识与医德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无形之中树立医德医风的良好理念与高尚品质。

(四)规范医德内容

医学院校开展的医德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服务思想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思想与献身教育二者结合。二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品质,牢固树立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不以医谋私、敲诈勒索、谋取钱财。三是医患沟通艺术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学习等。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第一要强化医德理论课的力度,将医德理论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中。医学院校应从思政老师所面对学生的专业入手,加强对老师的医学专业培训,使老师们做到政治与医学兼习,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第二要合理开展心理教学,我们可以考虑把相类似专业的心理教学重新进行整合,细化心理教学。例如在心理教学中重视医患沟通艺术的教育,及早让学生了解他们即将面对的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避免他们走向岗位时的手足无措。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是健康与生命,必须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所了解,学会合理的保护自己。

(五)创新医德教育形式

首先,充分认识到现代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空洞的理论教学的做法,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考虑在开设医学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渗透医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组织学生参观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同时,通过介绍捐献遗体的崇高行为,教育学生尊重尸体、尊重标本;在用动物做实验的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等等。其次,应强化社会专业实践与医德教育的结合,一要加强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通过目睹带教老师问诊、体检、诊断、治疗等环节,感受带教老师对每一个患者的关心和耐心,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耐心负责的职业道德。同时要鼓励学生向临床一线的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学习,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二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组织社区义诊、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在医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志愿帮扶老、弱、病、残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

(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

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信息全面、生动有趣等特点,挖掘出新媒体在学生医德教育方面的潜力。根据学生目前通讯方式的特点,应努力占领现代媒体、微信、QQ、微博等网络阵地,开拓医德教育的新天地。首先,医学院校的网站可以开辟医德专栏。以医学生为主体,从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网络医德教育的开发、引导和监管,宣传全国或者地方的先进医疗事迹并实时更新,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其次,医德教育团队形成合力,巩固网络教育平台。导师、医学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形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工作的强有力群体,通过最新网络运用平台,如微信、微博、QQ、博客等,进行先进医德理念宣传、热点医师话题与最新时政点评等,并与学生积极互动,碰撞出属于当代医学生特有的医德火花。[5]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的成功与否事关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医德教育必须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伴随终身。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明确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方法与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为培养出医术精湛、德高尚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作者:梁建秀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昕,黄蕾蕾.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30(1):84-88.

[2]卢玉军.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0):47-48.

篇6

一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1是秉承我国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救死扶伤优秀品质的要求

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蕴含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人们都尊重医学,尊重医者,同时医者也以仁爱为医德规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对病人要有同情之心,无欲无求,而且对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贵贱贫富,这样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1]。为更好地秉承美德,使医者本色不变,我们需要在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忘传统,不忘本质。

2是人类发展、人口质量提升的关键

人类发展、人口质量的提升,与医疗状况息息相关。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不同社会角色。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工作的主体,其医德对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帮助人们解除病痛,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时代,社会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如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对这些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人们都希望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得到解决。因此,医务工作者需要在履行工作职责时,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医德教育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进行,而是在准备从事医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实施[2]。所以,在高等医学院校,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3可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平常健康、心境平和、从不担忧的人,一旦进入疾病状态就会紧张焦虑,很可能变得精神萎靡、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更加迫切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把康复希望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有生存与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心理需求。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医德。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医学生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以浓厚的兴趣积极工作。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1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

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需经过系统的教育来养成。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较普遍的现象是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临床专业课程占了全部课程的90%左右,仅剩10%左右的医德教育课程。而且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以任课教师面授为主,比较单一。这对于在大学期间需要经过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前期三个阶段的医学院校学生来说,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这为学生今后走上医务岗位埋下了隐患[4]。

2医德教育缺乏实践性

加强医德实践,可以养成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5]。大多数高等医科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括动,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接触基层,通过“三下乡”活动,义诊服务活动,光荣院献爱心活动等等,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但是,学校医德教育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淡化了医德教育活动的实践转化环节,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患者及其家属或医者的角色体验,也就是缺乏情感体验,教师所讲的医德医规很难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最终,医德教育“成为一种口号式宣传和政治强制式灌输”,从而失去其“内在的精神诱导性和感染力”。

3医德教学的途径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由分科精细又趋向综合,多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医德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分化、教学分离与综合并存,呈现立体多维性的医德教育结构体系。但现行的医学院校仍采用单纯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欠合理,随意性很大。医德教育就只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供基础、临床等医学专业用)和“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专业用)、“职业道德”等进行,像药剂专业、影像专业等就没有相应的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课程。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这种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难以取得良好的医德教育效果。

4医德教育缺乏校园文化的有效引导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精神载体,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活动都比较倾向于医学技能素质的培养以及单纯娱乐活动的开展,对于医德养成教育以及学生的人文关怀较少提及,很难起到启迪及较好的引导作用。

5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医学院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通常仅以理论课的考试分数来确定,没有把学生平时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在医院实习时医德医风表现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也没有通过现场模拟等形式完善学生自身的医德评价。导致学生仅注重医德理论考试成绩,忽视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教育中没有起到激励和鞭挞的作用,失去医德教育评价本身的意义[6]。

三加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对策

1改进教师医德教育的观念

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要开展好医德教育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医学院校应该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医德教育观念,由于医学院校很多老师自身就是医院的医生,属于“双肩挑”人员,这就更要求专业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医学大家追求真理、医德高尚的事迹,有意识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医德教育方面的挖掘。另外,笔者觉得有必要在医学院校中引入一部分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更好地让医德教育深入人心,并贯彻于教学活动中。

2加强医德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的医德教育课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落脚点,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为出发点,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时间,加大医德教育等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力争做到能够在大学期间至始至终嵌入医德教育课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教学安排,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医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贯穿始终,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医德教育

临床实践是强化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时,带教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病人或病人家属进行良好地沟通,让学生充分理解疾病对患者带来的痛苦,家属对亲人患病的焦虑与期盼,引导学生自觉地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培育人文关怀精神。同时针对卫生行业医务工作人员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带教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法纪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医学生遵纪守法、廉洁行医打下良好基础。

4开展校园医德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要将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弘扬医德医风”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营造倡导良好医德医风的氛围。如组织医学新生参观校史医史馆、医药博物馆等,让医德的种子在医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开展医德医风的辩论赛、医德教育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逐渐内化学生的医德医风。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高尚风格的感染,每时每刻都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使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收到“春风化雨,润物元声”的效果。

5构建有效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因地域和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理念的不同,存在个别差异性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医患关系引出的医德问题,需要构建适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坚持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征求教学、医疗、管理、后勤服务一线和学生的意见,开展一定范围的试点,确保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同时将医德评价作为对医学生评先、评优、评奖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重要条件,要切实通过医德评价的实施,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高尚医德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医学生自觉养成高尚医德,实现成才的理想。

6加强网络条件下的医德教育

作为“信息万花筒”的网络,既有很多积极价值的信息,也有黄色、暴力、黑色等信息,这也给处于青春后期的医学生们带来诱惑,使学生误入歧途。网络条件下的医德教育,首先是要让医学生学好“两课”,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复杂的网络条件下,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对他们思想道德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抵御各种不良倾向和种种诱惑,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叶云.试论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2010(21):132-133.

[2]郑利波,许旷宇.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16-17.

[3]周宏菊,何振,张伟东.新医改视阈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初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1,28(4):34-38.

篇7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他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素质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对人类的幸福和痛苦有较深刻的了解,是一种体会,一种同情和一份理解,一种对人的本质的关怀。医学是一门最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医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其教学方式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育是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同时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在实习见习中强化强调可形成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形式,让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中去,努力将医德医风教育从一种外源性的压力转变为学生内在性的动力,促使医德医风规范内化成行为准则,切实发挥医德医风教育的作用。

2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学习,培养临床思维和技能

临床思维和技能是医学教育的基础,是应用综合思辨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本校尝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辅以实习见习、校外参观学习、读书报告、学术报告、病案讨论,增加师生互动,将被动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传统教学安排里,医学检验学生的实习与见习从五年级开始,近年来,本校在传统实习、见习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在实验课中向较低年级学生开放见习,让其更早具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具体措施包括参观实验室、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课题的实施等。校外参观学习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部分,例如今年本校组织了本科生在成都迈克生物科技园进行了参观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开拓了视野,扩宽了就业方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每三周一次的读书报告,其内容主要是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进行最新文献的读书汇报。由于具有医学检验系和实验医学科“系科合一”管理模式的优势,可以向有兴趣的本科生开放,使其能较早且较快地接触到学科前沿及新的研究领域。科室不定期的各种学术讲座也向本科生开放。学术讲座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介绍其研究成果及学科动态,而且也会邀请与本科生年纪差异较小的博士、博士后等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获得学生广泛好评。为使病案更加生动全面,本校将病案讨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病案来自从临床收集的真实病案,以血液、临检病案为主,每学期5~6个病案,学生7~8人一组,每组1个病例,给予1周准备期。要求小组人员共同讨论,分工协作完成PPT制作和汇报演讲,完成情况打分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病案来自实验医学科参加的英国国家室间质评服务项目,其室间质评为病例形式,以生化和激素的问题为主,以开放式问题的方式进行。每20天一个病例,参加学生用英文作答,由指定人员归纳总结所有答案并上报,结果回报后,组织学生参考标准答案进行回顾学习。

3“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开启学生科研之路

科研素质是对医学生特别是以实验医学为主要方向的医学检验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本校主要采用“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的方式,以现有的“检验协会”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检验协会是学生自治组织,依托于实验医学科,以学生为主体,以基础科研为核心,不仅有医学检验系的学生参加,还有很多临床医学院非检验专业学生参加,包括临床八年制学生,目前有会员40人,指导教师20余人。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中,一名导师面向2~3名学生,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引导、规范。在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活动,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活动,除了可以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及脉搏外,还能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并培养创造性思维。目前该协会成员已参与完成多项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并参与了论文的撰写工作。另外协会成员还申请到多项“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多数已在实施和结题阶段。

4多点带面,多种形式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22-04

社会的文明进步源于道德建设,道德内化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现医学生的道德内化,是形成未来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医科学生的医德内化,是指一定的医德理论、医德规范或医德观念等作用于医科学生,对医科学生身心产生某种影响和需要,使医科学生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医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将社会要求的医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医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医德观念和信念,成为支配和控制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医学院校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未来高素质医务人才,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则是形成医德医风行为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育出国家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那么,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如何实现?本文针对当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现状,分析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研究实现医学生医德内化的途径。

一、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

为了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发现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可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出的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途径。为此,在我院临床医学、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的主题是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了十项调查指标供大学生选择,包括: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个人自身的修养,其他课程教师的教育,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价值观的趋向,同学之间的潜移默化,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指引,媒体宣传舆论的导向和学生自身知识消解能力的限制。该调查发放问卷629份,收回问卷518份,有效问卷511份。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如下:(1)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影响大231人占45.21%、影响一般224人占43.84%、影响小43人占8.41%、没有影响13人占2.54%;(2)个人自身的修养:影响大286人占55.97%、影响一般189人占36.99%、影响小27人占5.28%、没有影响9人占1.76%;(3)其他课程教师的教育:影响大185人占36.20%、影响一般268人占52.45%、影响小52人占10.18%、没有影响6人占1.17%;(4)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大321人占62.82%、影响一般158人占30.92%、影响小30人占5.87%、没有影响2人占0.39%;(5)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影响大321人占62.82%、影响一般142人占27.79%、影响小46人占9.00%、没有影响2人占0.39%;(6)家庭成员价值观的趋向:影响大225人占44.03%、影响一般222人占43.44%、影响小55人占10.76%、没有影响9人占1.76%;(7)同学之间的潜移默化:影响大182人占35.62%、影响一般248人占48.53%、影响小71人占13.89%、没有影响10人占1.96%;(8)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指引:影响大201人占39.33%、影响一般214人占41.88%、影响小87人占17.03%、没有影响9人占1.76%;(9)媒体宣传舆论的导向:影响大245人占47.95%、影响一般189人占36.99%、影响小64人占12.52%、没有影响13人占2.54%;(10)学生自身知识消解能力的限制:影响大247人占48.34%、影响一般217人占42.47%、影响小43人占8.41%、没有影响4人占0.78%。

从调查结果砜矗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个人自身的修养方面,对大学生的医德内化、行为选择的影响相对其他制约因素更大。

二、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的现状及分析

医德是行医活动中对医务工作者的一项评价标准,医德内化则是医务工作者实现医德向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实践的理论必定是空洞的,医德作为医学领域的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调整医患关系,规范医务人员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造就医德高尚的人才。医务工作者,是医疗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的医德意识是否强烈、医德行为是否高尚是医疗活动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医生实现医德内化,并将医德规范落实到临床实践中,能够在和谐医患关系上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助推“全民健康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主要因素,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实习生中进行访谈。大学生们根据在医学院和医院的学习、见习、实习经历,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和总结,结合自身的情况与体会,提出了观点、看法与做法。

问题1:临床上带教老师能否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实习时,专业课老师有没有对你们进行职业精神比如事业心、责任心、对病人同情心,以及爱心、耐心、细心等医德教育及示范?如果做了,具体表现如何?

麻醉学专业学生:麻醉学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是在手术室与病人打交道。因此,他们就带教老师在术前术后及麻醉收费方面的做法谈了看法。有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总体来说能做到尊重病人,与病人悉心交流,在病人面前充分注重医生形象,尊重病人隐私。也承认科室有特别关心实习学生的老师,他们真正用心去帮助学生,带领学生成长,不计较报酬,这样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尊敬。

有检验班学生说:实习生的生活,半职工半学生,可又没有人把我当职工一样尊重,也没有人把我当学生,对我的学业负责。给我的感觉是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无从谈起,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犹如空话。

也有学生反映,有的带教老师借口工作忙而不愿跟实习学生多交流,在知识的传播、经验的传授上有所保留。“这个好像是……,这个有点像……,这个大概是……,依我的经验判断……”专业老师对知识点这样不严谨的回答,对学生误导很大。还有的带教老师的语言不分场合,当着实习生的面数落单位中的利益纷争,抱怨待遇,甚至向实习生交流滥用药物、过度治疗、做不必要的创伤检查等不当医疗行为的所谓心得。所以,有实习生呼吁:带教老师,请注意你们的言行吧,让实习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保持一颗纯洁之心,对医生医德怀着崇尚之情。

有影像专业学生如是说:实习期间,大部分专业老师在病人较少时或者夜班时间,会进行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多数老师会结合自身实际,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讲给我们听,希望对我们有所借鉴。在检查病人时,带教老师会边检查病人边告诉我们注意事项。比如,在解开病人衣服检查之前,先跟病人沟通,征得病人的同意。在放射性检查时,要将病人的非检查部位用铅衣遮盖,避免放射性损伤。要边做检查边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临床病情的同时也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感情。要对病人有耐心、爱心,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但有的老师对学生缺少耐心,不愿意进行医学伦理学方面的教育,只是说你们以后就知道了或者说不用跟病人讲那么多,哪有时间。

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说:实习过程中,专业课老师没有对我们进行职业精神及医德教育。但在进入实习前,学校组织了实习前培训,对实习生提出了要求,内容涉及职业精神及医德教育,敦促我们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医学道德规范。在医院实习一年,最重要的感受是:现在有些医院以效益为先,增加床位,控制医护人员数量,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而病人方面,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追求健康的愿望更加强烈,大部分群众身体稍有不适便前往大医院就医,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因此,大医院病人极多,医生工作量极大,分配到每个病人和实习生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感觉现在医院的部分医生,没有意识到医学伦理原则等人文方面理论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2:工作环境到底对医学生医德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请谈谈其中的认识。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医学生将医德理论及医疗行为规范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完成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医德形成自己的认识。不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会受到不同渠道的影响特别是可能受到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造成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比如有的医生收患者及家属的红包、礼物,或者一些不良医务人员与医药企业、医药代表勾结,给患者开大处方吃回扣,甚至利用工作之便向患者索要钱物。这些不良现象,势必会影响医学生对医德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医德的内化。

实习生谈实习:初来实习时,每位同学都是怀揣着理想,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知识的洗礼,新岗位的挑战。对病人态度好,有同情心,对工作满腔热忱,在科室里抢着干活,积极向科室老师提问学习,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甚至有的同学喜欢沉浸在那种忙碌辛苦之中。但仅仅经过一年甚至半年实习,就变得不那么单纯,对目前医疗现状,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患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实习学生学习性强,但有时囫囵吞枣分辨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有时还遇到外界的诱惑。所以,工作环境的好与坏,对实习学生存在较强的潜在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医德理论与现实医疗环境的差距。还提到,在大学阶段,学到的多是理论层面的医德知识,而到了实际临床工作中就会发现,有时现实并非如此。各种负面现象摆在面前:有的医生开高价药、让病患做多余的检查、做不必要的手术,而患者辱骂医生、打医伤医等事件偶有发生。在这个时候,该如何抉择呢?很多人一贯坚持的医德信仰产生动摇,有人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有人选择自我保护:有潜在风险的手术不做,能诱发矛盾的治疗方案不用,自身安全排在第一位,救人排在第二位。以前σ降碌娜鲜丁⒗斫狻⑴卸稀⒀瘢在这一刻发生颠覆,医德内化更是不大可能。

三、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途径

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医学生医德内化受到多方面的干扰。若能够从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医疗环境的影响、个人自身的修养这三方面积极干预,就可以为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实现提供指引。

1. 专业课老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医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各门医学专业的老师,因此,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的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负责任的专业课老师不是那种只会讲授医学理论知识,不注重医学生人格是否完善的老师,而是那种不仅能够将医学知识传授给医学生,而且告诉医学生人生的哲理、做人的原则、行医的精髓的老师,他们不只是教,更多的是育。

专业课老师的形象在医学生眼里就是一面镜子,他的行为举止折射出来的就是个人的修养与内涵。因此,专业课老师在上课之时,一定要十分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时刻不忘引导医学生健康发展。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之时,专业课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言传身教。第一,专业课老师在上课时,穿插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医学前辈的经典事迹来启发医学生,并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教育医学生如何看待医学事业,如何无愧于医学生涯,从而强化医学生学医、行医的信念,立志成为值得让人尊敬和信赖的医生。第二,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自己的经历体验与学生们分享,启迪医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应当如何抉择与处理,让医学生明白什么才是医患一家亲,深刻地领悟到医之魂的精髓所在。这样,专业课老师的循循善诱,能唤起医学生内心的医德情感,培养其健全的医德人格,从根本上执行良医准则,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抓好临床实习工作中的医德教育,至关重要。带教老师是医学生的导师,影响着医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因此,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观念,为实习医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定期组织专家和实习学生座谈,以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全院上下要抓好医德医风廉政建设,抵制院内不良风气,营造良好的医院医德文化氛围。

2. 社会环境是客观的,学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或好或坏,或美或丑。只要舍弃得当,运用合理,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遵循自身法则,走向正轨,繁衍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演绎成叹为观止的锦绣河山。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学会彰显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尤其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医学生,更应该认清自己,辩证地来看待这个社会和事物,要保持内心的纯真,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的品性。当然,在校医学生的心性还不成熟,磨砺也不多,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学生认识这个社会,服务这个社会,完善这个社会,进而完善医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

引导医学生认识社会这个大环境,可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通过时事案例,在医学生间展开讨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利弊,提高医学生辨别是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分析问题中消除医学生的内心困惑,引导医学生树立起正义感,从而强化医学生的医德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则是在逆境中达到目的。所谓在逆境中达到目的,就是要求医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中出现的那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情进行反思,然后让医学生将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事情拿出来进行深刻剖析,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活动,再进行引导,将医学生带进伦理的范畴、道德的规范之中,促使医学生意识到具有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医生医德的必要性。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能成就一个人,是个体主动实现道德内化、产生道德行为的基础。如果存在不好的医疗环境,势必会影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理解、判断,对信念的坚持,以及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改善医疗环境势在必行。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患的权利和义务,对违法者严厉惩处。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和医德人文素养。规范医院的治疗流程及操作,确保安全、规范、高效医疗。

3. 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促使其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

道德内化,是通过外在的社会教化与自我的内在吸收而达到最佳期待效果。新的医疗模式对于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医生的个人修养和医疗服务质量是人文素质所诠释的新的内涵。个人修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医学生个人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医德内化实现的成败。在医学这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领域中,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修养也就无所谓人文。因此,医学生的个人修养应该成为检验医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不可缺少的指标。个人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别人无法赠予,只能通过内心的w验、感悟、领会,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所有。

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促使其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医学院校的老师可以给医学生推荐适合医学生锻炼心性、提高认知能力的书籍,让医学生学会自己寻找知识,学会自我整理思维,让其在学习中成长,在思考中成熟。第二,安排医学生与学校附属医院里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升能力,学习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职业责任感、对社会对医业无限热爱的情感等高尚品格,使医学生能够被感染,能够从前辈那里学习行医的准则和医德医技,从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四、医学生医德内化的现实效果

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探寻影响医学生医德内化的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将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并转换为外在行为的实现途径。医学院校要将德育理论与医疗实际相结合,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榜样力量;向医学生宣传社会大环境下的正能量,彰显真善美,使医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看待一些片面报道;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并促进医学生勤学好问,增强自身知识消解能力;让医学生积极探讨医学理念、医学人文、医学精神并相互交流启发;利用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指引医学生的医学生涯,注重德行的转化。这样,能够明显提高医学生医德内化的效果。

实习任务完成回校之后,又在大学生中做了这样的调查: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你们是否有意识地把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用于临床实践,又是怎么做的?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肖栋:实习时,有意识地把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用于临床实践。具体做法如下:询问病史时,自觉地做到举止端庄、态度热情,全神贯注、语言得当,耐心倾听、正确引导。给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做到全面系统、认真细致,关心体贴、减少痛苦,尊重病人、心正无私。在需要病人签字时,认真遵守知情同意原则。例如,让病人在大病历、入院告知书、授权委托书、不收红包协议、手术知情同意书等病历资料上签字前,先让病人阅读,病人不懂的地方耐心详细地解释,待病人看懂后再签字。在实习中,还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原则。具体包括两点:为病人保守秘密――在询问病史或诊治过程中,有病人常常提供各种隐私,对此从不随意泄露,做到守口如瓶;对病人保密――在特殊情况下,如病人患有癌症或者其他危重恶性疾病时,为了有利于患者治疗、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不得不对某些病人隐瞒其病情及预后情况。在实习过程中,还很注重医患沟通原则。当病人对诊疗工作有意见时,会耐心地倾听,有意识地站在病人的角度想一想,热情详细地向病人解释,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化解矛盾。当病人对手术方式或者对并发症不理解时,会用打比方、画图等方法帮助患者理解,最终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彭绪峰: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课本上的伦理学知识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在采集病史时,努力做到集中精力,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病人的陈述和提问,尽可能用打比方的方式将医学专业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并不时地用点头、轻拍病人肩部等方式对病人表示自己的专注与同情。在体格检查时,事先与病人沟通,做好解释工作,说明目的,尊重病人的选择,并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暴露必要的检查部位。在检查女性时,按照要求都会请一名护士在场。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关心体贴病人,如冬天做腹部体检时,先搓手或用热水洗手后再用手把听诊器焐热,传递温暖;在做直肠指诊时,边做边与病人交流,转移病人注意力,从而缓解病人的焦虑。在外科换药时,认真细致,严格操作,按章行事。换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最普通的事,然而也是最容易疏忽的事。一个无菌切口,可以因为换药不当而感染造成延迟愈合,换药动作粗暴则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每次换药之前,都会充分了解伤口、创面部位大小深浅,是否需要扩创或冲洗,是否需要拆线或缝合等。对所需的敷料、器械、药品等先检查是否齐备,比如深伤口所用的长血管钳探针、置换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特殊引流管。对病人精神状态、全身状况及换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均详细了解,充分准备。换药过程中,边操作边给患者汇报创口的变化,并注意安慰、鼓励患者。

对此,也有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有影像学专业学生说:尽管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对临床诊治伦理困境,想用医学伦理学知识去帮助化解,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难以想到相关的伦理学知识,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也许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欠缺,所以,在临床遇到问题时,还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解Q。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还需要外界合理、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只有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长期来建设,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医学院校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未来高素质医务人才,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则是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行为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医学生的医德内化,才能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培育出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洁,齐玉龙.医科学生医德内化教育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

[2]林玉美.医学生医德信念确立的人本学追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3]蒋广根.医德教育必须重视心理规律[J].医学与哲学,2000(03).

[4]谢志青.医学生医德人格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篇9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为人师表,就要在努力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示教,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尊重和信任的良师益友。

二是学校管理的规范作用

作为卫生学校,是为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的质量如何,与医院的工作息息相关,千万不能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由初中升入卫校时,平均年龄都在16—17岁左右,正是对一切感到新鲜好奇的阶段,学校必然会成为他们认识人生和社会的窗口,学校管理的规范,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定型产生强有力的可塑作用。因此,学生入学后,学校必须要着力抓紧职业道德教育,把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每个学年之中,使学生在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之中迈出通往社会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是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使之乐于接受,自始至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学校经常举办的演讲会、报告会、主题班会、汇演、智力竞赛等课外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救死扶伤、助人为乐,做患者知心朋友的高尚医德和情操。根据我们多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多开展一些有力扎实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不但不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基层医疗单位的欢迎,并有不少人已成为各医疗单位的骨干力量。

篇10

医学生是医务工作者最主要的来源,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人民医疗保障水平仍需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可以使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疗腐败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其巨大危害,从而自觉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自觉规范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医疗腐败行为。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是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医学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医疗人才的必然要求[1]。只有准确把握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内在要求,不断创新思路,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才能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早期教育中做出有益探索,将医疗腐败扼杀在萌芽状态[2]。

1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载体的内涵

1.1廉洁文化 廉洁文化[3]是指在社会群体中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的总和,具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和约束功能[4]。

1.2廉洁文化教育 廉洁文化教育,是指是指为了传播廉洁文化,引导公众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社会活动[5]。

1.3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载体 廉洁文化教育载体是指能承载和传导廉洁文化教育信息,并能为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进行双向互动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的工具或手段。活动载体是指教育的主体为达到教育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 将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 使教育的客体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载体是指高等医药院校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将廉洁文化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 使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进而促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廉洁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6]。

2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教育活动载体的类型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教育活动载体的类型根据活动的组织单位可分为党团活动载体、社团活动载体、教学活动载体;根据活动开展的范围可分为校内活动载体、校外活动载体;根据活动的形式可分为教育类活动载体、文体类活动载体、实践类活动载体;根据活动开展的固定和不固定可分为常规性活动载体和非常规性活动载体[7]。

3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载体的特征

3.1渗透性 利用活动载体进行廉洁文化教育,教育主体将廉洁文化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寓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廉洁文化教育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文化教育的内容。

3.2多样性 活动内容多样,如学习活动、文体活动、实践活动等;活动方式多样性,如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个人活动等;活动载体功能多样,有教育功能、传播功能、激励功能、沟通功能等。

3.3开放性 活动的开放性主要是与传统课堂教育相较而言,主要体现在活动范围的开放,活动打破了学院、专业、班级之间的限制,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打破了校园的限制,可以走出校门,向社会公众开放。

3.4特殊性 医学院校廉洁文化有着鲜明的医学专业特色,医学院校廉洁文化建设在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等医德规范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的服务理念,从灵魂深处引导其形成较高的廉洁素质,从而将医疗腐败扼杀在萌芽状态。

4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

4.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活动载体能够传导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受教育者通过活动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教育,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和廉洁的人格品质。

4.2激励功能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载体的激励功能是指作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促使大学生个体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自身廉洁人格品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廉洁文化教育中经常开展向医疗卫生行业内榜样学习、听廉洁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报告等活动,医学生可以从模范典型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激励其不断进取,形成向榜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8]。

4.3凝聚功能 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当前大学生的认知和观念,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广泛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把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聚集到一起,凝聚成一股力量,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4.4沟通功能 沟通功能是指参与者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进而加强沟通和理解、联系与合作,增强了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生之间的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学生与社会之间;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

5增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载体运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1与医德医风教育相结合 廉洁文化教育落实到某一行业必然要与行业特点、职业道德相结合。就医学教育而言,就是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将来医务人员的素质。医德医风教育应以体现医学教育、医德素质教育为特点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利用医学生誓词、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当前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对医学生的影响。同时,任课教师和实习带教老师身上表现出的对患者的同情心、正义感和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也是医德医风教育的最佳范本和生动教材。

5.2与医学人文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动态相结合 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要重点突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使他们走上医疗岗位以后,能跳出专业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9]。可以通过介绍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状况及改革开放前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医学生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3与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 要高度重视医学见习生、实习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把廉洁文化教育渗透于学生临床实践之中。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从学校迈入社会最重要的过渡期,也是敏感期,对各类相关信息吸收快,在是非面前易动摇,甚至个别会犯原则性的错误,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师应将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和职业道德教育联系起来,运用身边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参考文献:

[1]曹菁,焦岩,沈鹏.共青团组织推进医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1.

[2]李正关,岳国峰.高校廉洁文化对医学生医德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63-66.

[3]于彦.对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2(3):65-67.

[4]唐海潇.政治伦理视阈中的廉洁文化建设[J].人大研究,2006,11.

[5]李惠芬.如何加强医学生廉洁教育[J].考试周刊,2012(52):158-159.

[6]姜丽霞,李长松.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含义及功能[J].传承,2009(9):54-55.

篇11

一、药学类大学生人文教育必要性及其教育现状

从药学类教育走向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对象是人,其服务过程中不仅涉及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与配合,还涉及与其他医护人员和社会人员的沟通与配合。尤其在进入新时期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发生转变,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迈进,这种转变表现为对医疗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要求的提高。只有将人文教育与药学类大学生专业教育融合起来,促进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树立大学生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使药学类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医药学责任感与使命感,体会到医药学职业的崇高性。此外,加强对药学类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促进医药学人文性复归的要求,有利于中医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从当前药学类大学生教育来看,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学科教育的问题,导致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精神危机越来越严重。不少药学类大学生毕业后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基础薄弱,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做到给服务对象人文关怀,加强对药学类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药学类大学生教育中,是一种比较深入和持久,同时也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

二、人文教育在药学类大学生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1.优化药学类教育课程结构,转变药学类大学生教学理念

药学类教学主要与药物有关,内容比较抽象和繁杂。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优化药学类教育课程结构,转变药学教学理念。可开设一些与药学类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类课程,如医药发展史、医学领域人际沟通学等,促进药学类课程实用性及实践性的增强;在药学类重点内容安排上,可淡化学科意识,突出药学类专业特色与岗位需求,促进人文内容与药学内容的结合。在课程设计方面,穿插人文知识,对的案例和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潜移默化地提高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养。在药学类大学生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淡化书本和教师权威,对药学类大学生人文思想教学进行有意识地加强,全面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

2.渗透医学伦理教育,加强药学类大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在药学类大学生教育中,可针对学科教学优势,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渗透,在整个药学类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如对妇科常用药缩宫素进行讲解时,可针对剂量与其影响的关系展开提问,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另外,还可通过医学案例教学等加强对药学类大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3.注重药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强化大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

药学类大学生教育,除了单向说教外,还应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药学类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药学类院系可建立模拟药物治疗实训实验室,通过模拟临床药物治疗实训,提升药学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临床用药见习,提升药学类大学生职业意识;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药学类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此同时,应强化大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各项治疗与用药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违法行为的形成,提高药学类大学生对生命和法律的敬畏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对于药学类教育来说,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药学类大学生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很大作用。

篇12

Local comprehensive medical students' cognitive status of medical ethics an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

HUANG AI-e ;XIANG Ke-lan; WANG Qing-li; DU Ming-ju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on status of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 to medical ethics, explore teaching method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ethods: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to 218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from Sept.2010 to May 2012. The questionnaire was divided into five dimensions: cognition of the medical ethics; interpersonal & communication skill; regulation emotion; the attitude to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teaching method and performed analysis of results. By holding class-meeting; building QQ group; carrying out interesting activities; be on prob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 were used to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Results: 38% of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don't know the connotation of medical ethics; 36% of medical students need to supplement and improve; 58% of medical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would accept the medical rebate.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four dimensions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one dimension.Conclusions:Undergraduate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lack of cognition of medical ethics, which needs to chang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Helping medical students establish good medical ethics, and to prepare for entry into clinical.

[Keyword] medical ethics; cognition; intervention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医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1]。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拟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培养既有精湛技术又有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2]。本文拟在改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干预,从而改善医学生对医德的认知以及如何提高医德修养,取得较好效果。

1 一般资料

1.1选择大学本科临床医学专业2008级51人,2009级129人,临床护理班本科2008级38人,男108人,女110人,年龄21-23岁。从2011-02开始实施综合干预。

1.2方法

1.2.1 自编调查表,分为医德及参照大学生情商的定义分五个维度(表1),采取匿名方式发放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100%。

1.2.2综合干预:改善教学方法,以班为单位建qq群,集体班会讨论、开展趣味性活动、临床见习与病人聊天等。

1.3 结果 见表1

2 分析

2.1 对医德的认知不足:有58%的医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医德的具体内涵,只知道不拿回扣,不索取红包,而且有58%认为现实中不拿回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回扣不取也是药商所得;13%的医学生认为不索取病人的红包,但真心实意的感谢应排除之外;有65-6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我们的医德医风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足,医风医德教育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大、空” 的弊端,政治色彩较浓,把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定为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 不能接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基础, 德育目标起不到应有的激励和引导作用[3],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2.2 人与人之间沟通及医患沟通欠缺:20-30%的学生不愿意去沟通,不愿意表达,只愿意在好友之间表现, 71%的人愿意去分享信息,说明医学生会沟通只是不愿意沟通,自我意识强,知道分享信息的优越性,需要正确引导。

2.3 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一般:倾诉对象是要好的朋友。只有11%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有40%的学生会嫉妒同学,这要引以重视。

2.4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诚意不够:70-80%的医学生有帮助和被帮助的需求,58%的学生选择漠然,有自私的倾向,与自身实力不够有关。

2.5 对老师教学方法有需求:希望老师关注学生的感受,希望少说教多实例教学。

3 综合干预

3.1 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对医德的认知 医德的内涵就是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爱心是医德的核心、医德体现在医生的进取心上、医德体现在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4]。目前在我国大量的医疗纠纷中,一半以上不是由技术问题引起的,而是由于医患双方缺乏沟通理解所导致的[5],是由医生的医德缺失所导致的。医学生医德品质的形成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外部的教育和约束; 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6]。我们应该引导医学生在医德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我肯定意识和改正错误的愉悦情感体验, 提高医德素养。

3.2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强加于对医德的理解和认同只会造成逆反或惰性。①针对某一主题召开班会。如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例,以患者的角色或以医务人员的角色,大家展开分析,不拘于形式,可以聊天的方式,老师加于正确引导;②建立班级qq群。在群里同学们常常会很随意流露真实的心理。如有报道[7] 47%的青年认为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 34% 认为医务人员行为受经济利益驱动增强, 医德医风水平滑坡。59%认为解决办法的认识是偏重于物质层面, 还是偏重于道德层。同学们会就一观点跟帖,老师不要以师者自居,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以一些正面的形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③举行趣味性活动:春游、运动会等,每次分配不同的人负责,让大家展现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责任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男同学对女同学的照顾等。④经常鼓励学生,及时认可学生的能力,制定可行的目标:医学生的职业趋向为本科生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正确认知自己,正确定位。带学生进入临床,鼓励他们与病人交流,问诊,学会观察病人的情绪,自己应该说什么!⑤爱心的培养:实例临床一些特殊的病人,分析他们值得帮助地方,组织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我们举行了为特殊学生的捐助,但不要求多少,老师的榜样作用很重要。⑥加强周边学科的学习,如:医学心理学等,提高理论水平。⑦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走出教室, 接触社会, 接触基层, 使大学生们感受到作为医学生的历史使命, 也能使大学生们更加感到自己现有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挑战, 还需要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

3.3 改善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教育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学老师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 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2]。授课时缺少语言和非语言技巧, 居高临下向学生灌输的多, 就理论推理论, 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教学内容有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 实际需要相差太远, 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专业课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在人文关怀中对学生实施医德养成教育等[8]。医学生建议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在实战中考虑问题:如何为病人着想,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等。

参考文献:

[1] 王 萍.继承儒家文化 弘扬医德精神.长春医学[J],2010,3:21

[2] 教育部.卫生部.教高[2008]9 号.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2008,9:16

[3] 高杰,陈雷.情商理论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0,8:18

[4] 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6,6(9):13

[5] 聂文姣. 医生成长中情商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9

[6] 宋佐东.医学生医德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探讨.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9,4(22):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