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12-28 22:44: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食品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食品业调研报告

篇1

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罗霄山脉中段的__市人口居住分散,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经济基础较薄弱。目前__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是农村农、牧、渔、特产品加工的主要去处,尽管它们远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由于它有方便群众、消化当地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决定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其具有工艺简单、经营灵活、成本低,使作坊有其发展的空间,这一特点决定了关闭取缔它的难度与不可行。这次调研从20__年我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中按流水号随机编号从中取出40个逢单的数据为这次现场抽样样本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按照调研前制定的监管部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业主、消费者和技术专家座谈会提纲召开了监管部门座谈会4次、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业主和消费者座谈会各5次,监管部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业主、消费者和技术专家参加的联合座谈会1次,进行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行政执法情况问卷调查和消费者问卷各125份,消费者问卷分成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及其它各25份。经过调查我们感到自《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从20__年1月1日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以来,__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__市来山领导、游客和当地群众饮食安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目前我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经营状况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各个方面的重视。

一、__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__市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和通过农村食药监管协管员及我局这次调查摸底中了解到,__市20__年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110家,其中:面点蛋糕类加工企业23家、熟肉制品类加工企业33家、豆制品类加工企业32家、腌制品类加工企业23家,没有一家取得生产许可证,有工商、卫生“两证”的58家,无证53家。40个样本中有面点蛋糕类加工企业12家、熟肉制品类加工企业企业15家、豆制品类加工企业6家、腌制品类加工企业7家。从40个样本中了解到,在行政许可方面,20__年我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都未取得生产许可证,取得工商、卫生“两证”的24家,其中7家存在超营业许可范围经营行为,16家无任何证照;从这些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固定资产总值在5000元以下的有26家,5000--1万元有7家,1万--5万元有7家;生产经营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有17家,10-50平方米15家,50-100平方米3家;年销售额在5000元以下的有13家,5000--1万元的有9家,1万--5万元的有16家,5万元以上的有2家;从从业人员的情况来看,20__年40个样本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从业人数89人,其中初中以下55人,初中以上32人,大中专以上2人。业主或法人的文化水平初中以下21个,初中12个,高中4个,大中专以上2个,其它1个;业主或法人对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一点都不了解的有11个,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的有8人,有1人健康证过期;从食品原料情况来看,食品原料来源于本村的8家,来源于本乡的3家,来源于本县的9家,来源于外地的20家,分别占20、7、5、22、5和50;只有22、5的业主进行了食品原料购进验收,12、5的业主进行了索证索票,67、5企业无进货记录,大部份企业原料储存不规范,87、5的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用于着色、防腐、调味等,相当一部份企业食品添加剂来源于农贸市

场,无购进记录,使用添加剂的产品、剂量不符要求;从生产、执行标准情况来看,40个样本中有30家全年生产,其它属于季度性生产,87的企业生产无标准,现场未发现使用非食品原料;从产品检验情况来看,没有一家企业有产品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57、5的企业近两年来监管部门对其产品进行过监督抽验;从销售的情况来分析,这些企业的产品销售区域以城镇和城乡结合部为主,产品销售渠道实行自产自销,销售方式是前店后厂、或街头摊点或流动销售,无销售记录可查;从生产、销售周边环境卫生的情况来看,85的企业周边环境脏、乱、差,不符合卫生条件,生产场地和日常生活场地在一起,无一家企业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

调研中现场收回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行政执法情况问卷103份,从问卷中了解到,75的人不了解卫生、工商、质监和食药监等部门的职责,31的人觉得监管部门的办事程序不公开、公正,42的人觉得监管部门不能做到热情服务,15的人觉得监管部门存在现象,22、5的人觉得相关监管部门存在重复抽检和收费的现象,7、5的人对相关监管部门的执法感到不满意,一些群众反映近两年来,监管部门对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太少。

调研中现场收回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消费者问卷101份,从问卷中了解到,月收入水平在500元以下的占17,500—1000元占31,1000—1500元占35,1500--3000元以上占13,3000元以上占4。消费者问卷调查人员中职业19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25是工人、23是农民或农民工、7是学生、2是军人、3是独资、合资或私营企业人员、4是离退休人员、2是下岗、失业人员、5是个体工商户。这些人员中有67的经常购买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认为这些食品有地方特色,23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不合格食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是小食杂店,31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不合格食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是集贸市场,46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不合格食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是街头摊贩,47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食品的质量不放心,消费者最不放心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产品是熟肉制品和腌制品占,9的消费者遇到过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出现过安全问题,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如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病死畜禽),大部份消费者觉得当地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无证无照生产食品的现象有,但不多,47的消费者认为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向有关监管部门投诉了,90的消费者认为解决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的办法是各监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处罚取缔力度,行业自律,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举报、投许不法商贩。

在座谈会中监管部门一些同志提出,因这些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设备、人员、工艺流程、检验设备与能力、环境条件、储运和包装等条件大部份未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不符合核发《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只能核发《卫生许可证》,这样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发证单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他们也不愿发放有关证照;一些同志提出目前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工作国家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监管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这些制度,对国家和省发证的企业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管作用,而对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显得无力,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已成为食品监管部门监管软肋;一些同志认为当前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个别方面监管责任模糊,责任难以分清和追究,由于监管责任模;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没有前置审批,开业歇业申报与不申报均不违法,对不申报开业歇业事项无法规依据可处罚,可以说目前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主要问题,是缺乏硬措施和有效的约束方法;一些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业主提出,他们的企业属小本经营,如果要办理各种证照和承担产品抽检费用的话,他们无话经营下去,能否请有关部门按照他们经营状况只交纳一点办理证照和抽检的工本费用;一些消费者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药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习惯到无证无照摊贩购买和消费食品,食品安全消费保护知识缺乏,没有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和养成正确良好的饮食习惯,遇到食品安全事件不能进行有效投诉,农兽药残留、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以及病源微生物,是防碍公众身体健康和引起食品安全事故(事件)的主要原因,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要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希望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广大消费者也要加强自我保护;一些技术专家提出,目前在食品行业监管过程中工商、卫生和质监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抽检范围,个别方面也可能存在重叠,能否请上级几个部门协商一下,对相同指标明确一个部门抽检,避免重复抽检,减轻业主的负担;要成立县(市)级食品检验室,以便能及时快速发现不合格食品,为基层监督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作用。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报道,正确引导消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辨别能力,注重宣传各类放心食品,正确引导消费。

从以上调查得知,__市现有面点蛋糕、熟肉制品、豆制品、腌制品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除个别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环境条件、储运、包装等条件符合市场准入外,大部份均未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这些企业取得生产、工商、卫生证照的较少,从人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执行标准、产品检验、销售、卫生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现状令人担忧,主要有:①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自身管理不到位,食品加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食品生质量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②食品添加剂使用混乱,添加剂含量严重超标;③加工车间狭小,生产设备陈旧简陋,工艺落后,生产环境较差;④大部份企业无产品质量检验实验室,产品做不到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⑤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产品质量卫生意识差,流动性大,做不到体检合格持证上岗工作;⑥无食品定型包装和商品标签,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与质量有关的资料不全。此外,在谋求暴利驱使下,个别企业还有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可能。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因上级监管部门没出台有法律依据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办法,让基层监管部门处于“管违法,不管的失职”的两难处境,如果监管部门允许无证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并允许其生产,这种允许导致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在违法情况下运行;(2)中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工作滞后,执法力度上还存在偏差;(3)执行的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由上级行政机关行政条文,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当这场风过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行动偃旗息鼓,在风头上隐匿起来的制假造假分子又开始重新行动起来,制假造假再度泛滥。这种缺乏规范和连续性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过程,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难以摆脱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打击--食品安全问题暂时缓解--再度猖獗--再打击这样的怪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二、食品小企业工小作坊发展方向分析和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食品小企业工小作坊生产技术、安全意识、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的状况,做好监管工作,必须抓住重点,创新思路。

一是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管理办法。有些 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取缔不了,就应合法化,对有证有照但生产条件差、达不到准入要求,而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且正规企业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地处偏远地区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在地方政府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采用专项监管措施,进行严密监管,对小企业小作坊食品实行县级生产许可证管理。这个证可由县级有关部门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对其审查,在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时,可对其产品销售区域作出限定,对停歇业报告提出要求。凡达不到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的要依法查处,对拒不办证的依法取缔。对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前审查不严、办证后不加强监管的,依法追究其责任,这样才能使监管合法,责任明确,监管有抓手,分类监管、销售区域限定和停歇业报告的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引导帮扶,促进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发展壮大。帮助具备条件与规模的企业合作,引导相同产品生产小作坊相互合作,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申办相关证件,统一工艺流程,统一品牌,统一检验把关,这样可减轻企业资金投入的压力和节省支出,解决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今后的生存压力,能有效地提高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产品质量,可以起到规范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的作用,有利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部门高效监管。

三是强化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和食品安全责任制。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需要加强企业自律。,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和食品召回制,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食品小企业必须与相关部门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让企业公开承诺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不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按标准组织生产,承担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企业承诺变为现实之时,消费者会真正受益,同时,企业也会得到市场的回报。要以教育培训为先导,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业主进行宣传教育培训,逐步将法律法规、技术要求、产品信息、生产操作、安全管理、打假保优等相关政策和知识宣传到企业,传授给企业,使企业深刻理解食品安全的具体涵义,逐步引导企业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培养讲道德、讲质量、讲诚信的经营氛围。流入市场的食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时,企业必须迅速实施食品召回制度,按产品出厂销售明细台账将问题食品逐一召回,进行妥善处理。对地处偏远地区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要承诺其产品的销售地域范围。

四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准入制度,既要动员准入,又要严格把关,对达不到准入要求的企业,要循序渐进,针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但尚有部分环节或设备不符合准入要求的企业,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对有一定生产技术和设备、但离准入条件尚远的一些同类个业共同出资,资源共享,建立联合生产企业,达到准入要求。对基本没有生产能力、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产品基本属假冒伪劣的地下加工作坊坚决予以取缔。对季节性、临时性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在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有关监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要会同技术人员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许开业。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要实行分类管理和全方位监管、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的管理方式。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按生产规模、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设备条件、产品状况等进行分类动态管理,突出对好的企业进行正面宣传,实行典型引路,重点督促对后进的企业进行整改,向好的企业不断迈进。要不断围着企业转,主动深入企业,随时掌握食品小企业的情况、信息,不间断、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监管,减少监管真空的出现。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是把住食品源头的重要措施,对食品小企业要进行拉网式巡查,不可漏掉任何一家企业。巡查可从原材料把关、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生产环境、卫生条件、生产环境、卫生条件等多方面加强,每年不少于4次,定期对产品进行必要的监督检验,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企业要增加巡查次数。在进行巡查的同时还要进行不定期的企业抽查,针对消费者反映的有产品质量问题的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小作坊、被上级列入抽检目录的同类小企业必须跟踪抽查,坚决消除安全隐患。

篇2

汉鼎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休闲食品制造业创造工业产值4364.54亿元,同比增长27.53%;实现销售收入4304.03亿元,同比增长31.39%;实现利润117.71亿元,同比增长52.87%。

休闲食品行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品种和类别也大幅度增多。目前,市场上大行其道的休闲食品共有以下几大类: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食糖类、肉禽鱼类、干制果蔬类等。但中国休闲食品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尤其同世界休闲食品消费大国美国相比,中美两国人均消费差距约为150倍。另一方面,中国因几大休闲食品生产厂家都集中开发谷物膨化产品,使得产品品种单一,竞争较为激烈;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导致目前休闲食品风味还不能与国际上同类产品风味相媲美;国内除几大合资企业外,许多国营中、小型厂家制造的休闲食品包装色彩及品质较为粗糙;因技术力量不足、食品机械落后,使许多适龄产品的开发尚处空白。 二、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从20个世纪90年代开始,历经十多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市作为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销售的大本营,它的主战场虽然仍在沿海大城市,但这些地方市场拓展的空间已逐渐缩小,因此,随着超市连锁业在全国的发展,休闲食品已经显现出向周边及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趋势。

中国的休闲食品走过了民粹时期和全盘洋化阶段,现在进入了严重的同质化时期,从概念到实体都没有实质的差异性,同质的代价是销售费用的爬升:)03年我国饼干类产品促销费用为16.38亿,年环比增加16.25%,行业利润下降到4.5%(工业生产的危险点是5%),这是条看不到希望的路,生产者和经销者都很迷茫——休闲食品走向哪里?

休闲食品行业虽然在快速扩展壮大、在逐渐被企业所重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国内休闲食品市场上,外资、合资企业仍占据市场的绝对优势,不少本土企业因无法紧跟市场发展步调,不能持续做大做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也是目前国内市场高端休闲食品一直被外资垄断的原因之一;再者,食品企业数量繁多,休闲食品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品类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却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诸多的因素使休闲食品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本土休闲食品行业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汉鼎咨询认为: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健康是休闲食品的发展趋势

在西方国家,低油马铃薯食品和以水果蔬菜为原料的休闲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销售势头越来越好,这说明在日益升级的市场竞争中,休闲食品开始趋向健康化。随着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开始贴近人们的生活,但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多摄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以及运动不够等原因造成的肥胖症,特别是儿童肥胖症问题在城市家庭中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休闲食品与肥胖症的关系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开发健康和功能性食品将是休闲食品市场未来的主流。

2、新品开发将贴近生活习惯

休闲食品是消费者为了“休闲”应运而生的食品,是能使消费者感到轻松、休闲、享受的食品。因此,未来的休闲食品行业必将越来越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如带汤汁的、便于咀嚼利于下咽和消化的食品在休闲食品市场将大受好评。

3、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的和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已进入完全竞争阶段,企业利润日趋平均化,并且行业整合、市场细分也即将完成。因此,休闲食品企业应抓住机会跳出产品同质化的圈子,实施差异化战略,用差异化特征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用产品的内在优越性将消费者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新产品、建设品牌和拓展市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4、品牌成为竞争关键

休闲食品市场的日益壮大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跨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早在10余年前,箭牌、达能等跨国大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已基本完成企业的整合、产品的细分和市场布局,今后他们将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并运用他们在资金实力、品牌管理经验、渠道运作等方面经验大力蚕食中国休闲食品市场。因此,在外资企业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时候,本土休闲食品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创新产品,并且要更加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培育,品牌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

5、本土企业应联合拓展市场

篇3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平衡和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大部分的绿色食品的种养殖生产以家庭、个人为单元,规模、资金、产量上不去,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自身不够强大,引导和带动作用不突出;二是品牌意识偏差、狭隘。产品生产者都想出自己的名、创自己的牌子,造成一个地域同个品种多个牌子,缺乏影响力和规模效益;三是产品生产者过分依赖天然优势,科学种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只顾眼前利益,单一追求产量,盲目滥用投入品,缺乏绿色、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四是多数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标准不统一,操作技术不规范。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统装粗货多、精包装细货少;五是缺乏系统的、分层次的检验、检测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以下基本上没有,适时的现场鉴别性检验、检测根本没有,批量检验、检测的覆盖率极低。全方位的安全和质量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科学数据支持;六是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监管的力度和规范性,有待于加强和提高。鱼龙混杂、冒名顶替、优质不优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省内对外埠产品的准入滞后,缺少了公平竞争的前提。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意见

根据我局“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职能,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做大作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探索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整治

1、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

2、狠抓绿色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标准和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全省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同时制定出台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种植、畜禽饲养等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管理档案,以利于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的实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绿色食品加工原料采购的监管,以保证企业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依法规范企业使用安全食品质量认证标志;

(2)严格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布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特别是严把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关,在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生产记录档案化管理,并严格监管措施,从而使农业生产者从传统的无约束、随机生产转向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以保证生产中全程质量控制;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__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的规定,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监督,把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质量认证标志的监督管理和生产基地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依法维护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4)强化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力度。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登记、生产许可使用管理工作。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支持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建设,配备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起内容与承担任务相适应,建设布局与无公害食品区域布局相结合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以省级检测为主,区域性检测为辅,以重点市县为基础,各级检测系统的配置水平达到国家农产品检测指标的基本要求;

(5)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

(6)深入开展农药、兽药、畜产品、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

(7)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的行为。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继续实施对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等污染和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工作。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蔬菜等农产品为重点,探索“ic卡管理”、“联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

(二)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

1、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

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

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运用政府监管、市场引导、企业自律三管齐下的办法,遏制无证生产行为;取缔无证生产的小作坊,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档工作,逐一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档案,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则,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高危、中危、低风险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别实行a、b、c分类分级监管。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施定责、定人、定区域、定企业的监管模式,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实行巡查、回访、年审、定期检验、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措施,确保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到位;进一步完善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制假“黑名单”等五项执法打假制度;建立假劣绿色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绿色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审核、注册管理制度。

3、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

规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监督,清理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相应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严格依法予以查处。

(三)加大对绿色食品流通环节的整治

1、开展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包装标识专项执法检查

重点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绿色食品加大质量监测力度,逐步建立并强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不合格绿色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同时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

2、健全食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自检体系建设

向社会推荐优秀企业和优质绿色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

(四)扶持壮大龙头绿色食品企业

通过“抓龙头、抓源头、抓典型”,大力扶持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壮大。抓龙头就是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通过推荐诚信放心食品企业,推广企业生产经营示范文本,推进食品全链条良好生产规范(gmp、haccp)和建设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等措施,提高我省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食品支柱产业。抓源头就是要抓住国家加大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大好机遇,通过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良性带动,引导绿色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粮食和无公害农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区建设,走农业绿色化道路。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省作为全国最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的地位。抓典型就是选择东宁黑木耳等我省典型优势绿色食品产业,按照突出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产业的原则,整合优势食品产业的品牌和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产业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诚实信用体系等4大体系,推进优势食品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工厂化,并通过东宁黑木耳等典型优势产业的规范与提高,不断探索以食品安全为品牌推进我省优势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五)加快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步伐

1、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1)落实《全国食品标准20__一20__年发展计划》和《全国农业标准20__一20__年发展计划》;

(2)加强“三绿工程”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审查制定酒类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以及屠宰加工行业等标准。

2、验、检测体系建设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2)扶持、整合、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食品(农副产品)质检中心,加强市(地)、县的食品(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

(3)加快省部级质检中心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工作。

3、对绿色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大力调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结构,切实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推动绿色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4、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1)全省各市地县都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选择一批基础较好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市(地)、县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开展食品安全信用知识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建立食品企业内部经营档案、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2)逐步推广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基础标准和信用征集、评价、披露、奖惩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篇4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动,我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民经营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加之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多,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408元上升到2006年的1830元,增加422元,但是,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二、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比较。

一是经营方式不尽相同,收入渠道呈现多样化。在岑巩县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主要还是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低,收入渠道狭窄;而在城镇,居民的经营方式已从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经营结构向反季节蔬菜种植、花卉种植和日用商品流通、房屋租赁、餐饮服务等方面发展,收入渠道相对较多。二是文化素质不同,务工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在城乡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由于文化素质的差异,使得城乡农民务工收入也不尽相同。根据岑巩县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月工资在800元以上,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月工资为500—600元。三是消费支出不同。农村居民支出近年来虽也逐步向高档家俱、电器方面发展,但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解决温饱为主的生存型消费上;而城镇已从生存型消费向休闲娱乐、对自身进行教育和再教育等发展型消费方面迈进。

三、农产品市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购买力不强,这是制约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岑巩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资源相对不足,农民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较为缓慢,经济发展滞后,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从而制约了农业经济和农村市场的发展。

2、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良。规划不完善,档次不高,功能不全,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使得交易方式较为原始,一些地方存在“有市无场”、“空壳市场”、“马路市场”等现象。

3、农村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畅通。相对而言,岑巩县的农村信息服务发展还相当滞后,农民获得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长和狭窄,市场信息指导生产销售的情况得不到较好衔接,使得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畅通,造成“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造成部分农产品供不应求,而一些农产品却存在积压和卖难。

4、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发育不良,服务农村市场有限。岑巩县县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农民经纪人还只是以单打独斗的方式融入市场参予市场竞争,形成组织的较少,而且发展相对滞后,对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服务、信息传递的作用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

5、农民商品意识差。受传统农业和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岑巩县农村60%以上地区群众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家庭经营状态,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以自用为主,产品商品率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发展。

四、进一步开拓农副产品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岑巩县的工作重点应着力于建立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县、集镇批发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建设若干个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以粮食、蔬菜、果品、茶叶、畜产品、水产品、中药材等农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产地批发基地,并抓好几个规模较大、设施水平较高、交易方式较为先进、管理规范的销地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使产地批发基地和销地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结构合理,适应城乡居民的消费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2、搞好市场规划。要重点抓好市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几个环节。在规划建设上,产地批发基地应建立在商品农产品的集中产区,主要选择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公路沿线。销地市场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选择城乡结合部进行建设。以此建设一批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产地(基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并形成网络,从而使批发市场的信息集散功能和指导产销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建立健全政府对重要农产品供求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的监测,建立市场信息预警体系和储备体系,从而提高市场的经济效益,使市场成为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3、加大资金投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公益性事业,其建设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作为政府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用地、投资、信贷、税收及用水、用电的收费标准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和扶持。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贷款、引资、资本置换、股份合作制、租赁制、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方式,广泛吸纳资金,改建和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良好场所。

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已实施多年,但由于卫生监督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使得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缺乏统一管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业人员换岗频繁,给卫生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原有的管理方式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从业人员每到一处都必须取得该单位管理级别的《健康证》方为有效,给从业人员带来不便,更有甚者,体检培训未落到实处,流于形式,成为技术服务部门的创收方式。

二、管理: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探索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之有效的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管理方法已十分必要,建议如下:

1、规范《健康证》的发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实行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前及从业后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并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从事食品工作。根据卫生行政许可制度的改期,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凡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人员,只要是在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卫生机构取得的《健康证》只要在有效期内,均视为有效。这种作法,减少了管理相对人不必要的重复体检和资源浪费。

2、加强卫生知识培训:

餐饮业食品加工品种繁多,且多为手工操作,为改善其卫生状况需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更重要的是食品加工人员要自觉遵纪守法,履行应尽义务,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卫生状况,从业人员流运性大,传统的培训模式,效果效差,为达到卫生知识培训的真正目的,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行之有效的培训,考核方式十分重要。

3、严格执法:

篇6

1、处方审核员不在职在岗问题普遍,在对药品零售企业抽查中发现,有40%的处方审核员不能坚持在岗,20%的处方审核员只是挂名,处方审核员工作形同虚设,更谈不上有效开展患者合理用药咨询。

2、药品养护行为不符合要求。一些药品经营企业在对库存药品的管理中,未记录药品养护的内容和过程,药品养护情况无法追踪查询:通过gsp认证时库房设置的空调、除湿、冷库或冷藏箱等温度调节设备不能坚持正常使用,温湿度记录不真实。

3、药品拆零销售不规范,80%的药品零售企业拆零销售行为不规范,缺少拆零设备,未建立拆零记录。

4、药品分类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处方药不凭处方销售或暗中销售问题突出,个别药店采取不按规定对购进的处方药进行记录,暗中销售或私造虚假处方,规避检查。二是一些药店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未按规定陈列、摆放、标示不醒目。三是对处方的审核不严格,流于形式,特别是经营中药饮片的处方,不对调剂饮片进行审验,只是在处方上签字,就向患者发药。

5、药品库房形成虚设,部分药店认证后,药品库房另作他用,存在的库房也没有按gsp要求进行管理,gsp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或执行无记录记载。

二、原因分析

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市地理位置偏远,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多数零售药店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好,致使一些药店认证通过后,辞退了驻店药师,形成有名无实的情况,不能做到在职在岗。二是由于经营规模小,品种单一,药品供货方便,多数药店的库房基本空闲,基本是零库存,gsp要求得有关库房的管理制度基本不能执行。三是由于处方无来源,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受到制约,影响经济效益,一些药店采取了进货不做购进记录,不凭处方暗中销售的情况。四是经营中药饮片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对饮片真伪的鉴别能力,不能胜任饮片处方审核工作,处方审核流于形式。

三、监管对策

1、强化宣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点抓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普及和对药品经营企业从事这类管理、验收、养护、保管、销售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知法、懂法、守法能力,增强质量观念和诚信自律意识。

篇7

(二)完善法律法规。国家和各级省市政府应出台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管理的有关法规,强化依法监管;法规应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认定、基本准入条件、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食品销售区域、日常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达不到基本规范要求的,且拒绝整改或经整改仍不符合基本规范要求的少数企业,应当坚决予以取缔。

(三)健全监管制度。政府和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监督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实行产品质量公告制,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要严格实行生产备案制、原辅材料的索证索票制和监督性抽验制、日常巡查制。

篇8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篇9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分析

1.1品牌提升目的

本团队认为,提升动感地带网聊卡(下文简称网聊卡)在工业区的市场份额的目的是从众多神州行用户中筛选出一部分消费习惯比较符合动感地带的客户,而不是通过降价或者让动感地带的网点佣金高过神州行来提高该品牌的比例。

与此同时,利用先进的7P模型分析工业区用户以及工业区渠道网点对动感地带品牌的影响。

(注:为了让本次结果更具有参考性,我们本才调研报告的所有研究对象即工业区的85-90年出生的,外表比较时尚的农民工)

1.2分析因素

因为“动感地带”非实物范畴,属于服务范畴,因此,调研与分析框架模型均采用适用于服务类产品的7P模型,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有形展示,过程,人员。考虑到我们能影响到的因素有限,因此本次研究仅选取比较核心的:产品,价格,渠道,有形展示。

2产品

动感地带品牌在东莞分为:音乐卡与网聊卡,其中,音乐卡的核心卖点是短信,网聊卡的核心卖点是流量。但是因为动感地带早期的核心卖点是好玩+短信,因此,人们往往会把动感地带等同于短信多的手机卡。

对于农民工阶层,品牌是否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这里,我们要先了解下品牌感知层次:

(1)在低层次:品牌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消费者识别商品,降低识别难度(比如买食用油,买盐等等)大家买某个品牌是因为这个商品适合自己,一但有了新的商品更适合自己,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别的品牌;(2)在高层次:消费者喜欢该品牌,喜欢该品牌的文化、历史等,为了品牌而去买他对应的商品(苹果,SONY,奔驰)。

也就是说,在低层次,先是有了喜欢的商品,才会挑选对应的品牌,而在高层次,是因为喜欢品牌,才去买对应的商品。那在我们的客户心中,我们的品牌处于什么阶段呢?为了探明工业区客户的特征,我们通过以下两个调研来做个分析:

(1)我们首先调研了农民工使用的手机,样本为40个人,地点是樟木头宝山工业区,结果如下:40个人中有36个使用山寨机(国产MTK解决方案),其余4个人使用国外品牌的低端机。结果显示90%的农民工使用非知名品牌的手机。为了数据更准确,我们在寻找到其他同事之前的一次调研结果。结果显示,虽然我们本次调研与之前有较大出入,但是两此结果有一定的共性,那就是,非品牌手机在农民工市场占比很大。

(2)我们在网点(塘厦工业区)安排实习生蹲点,监听农民工来办理手机卡时的第一句话,看看是首先询问品牌?还是询问内容?

实习生一共跟踪了25个样本,有18个样本(72%)首先询问涉及产品内容的问题,比如:什么卡便宜,什么卡有优惠,只有个别人直接询问品牌。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我们的目标客户(工业区年轻的农民工)品牌的差异化(从客户感知层面出发)仍不强烈,换句话说,也就是说,至少在现阶段,消费者并没有对我们的品牌有多高的忠诚,可能只是把这个品牌作为识别商品的简称,消费者关注的任然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因为喜欢这个品牌而使用这个产品,这一点也是动感地带在校园与工业区推广的很大一个区别,工业区的用户,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工业区,网点老板的推介会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渠道部分会另加分析)。

3结论

3.1品牌定位

3.1.1问题一:感知偏差

定位就是大家提到“动感地带”这四个字马上联想到的东西。根据调研,在50个样本中,39个人(78%)一看到动感地带马上联想到的是短信多,剩下的11个人(22%)什么都没有联想到。这说明“动感地带=短信多”的定义已经深深的嵌入消费者大脑(消费者大脑认知的东西很难改变)。

3.1.2问题二:子品牌错位

动感地带与网聊卡的关系很多人是不清楚的,也就是说,我们宣传动感地带等于在宣传音乐卡也就是在变相宣传短信,而一些人不知道我们的动感地带与网聊卡的关系,这是一种错位,这会令动感地带的宣传大打折扣。

篇10

据《新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12月以来,约有21家机构密集推出60多份报告,一致看多贝因美,大多做出“推荐”及“强烈推荐”评级。受此影响,贝因美股价在3个多月时间里翻了1.4倍。

股东却借势高位套现。就在贝因美股价处于低位时,控股股东大量增持。待股价大幅拉升后,持股5%以上的股东开始减持。

不难看出,这家上市不到两年的婴幼儿食品公司目前上演的大戏,既是一次机构的狂欢,更是一场股东的盛宴。

看不懂的战略

2013年3月21日,贝因美公告称,已于3月20日与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和张民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以102.39万元的价格收购贝因美集团持有的妇幼保健公司70%的股权,同时以43.88万元的价格收购张民持有的30%股权。收购完成后,妇幼保健公司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同时,为了支持妇幼保健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降低财务费用,提升公司未来整体效益,在此次股权收购完成后,贝因美拟使用自有资金1900万元对其进行增资。

对于此次收购的原因,贝因美表示妇幼保健公司将致力于母婴营养品及相关业务的研发和经营,有利于丰富公司产品品类,拓展相关业务,符合公司品牌定位与发展战略。

这次收购的资产质量如何呢?公开资料显示,杭州贝因美妇幼保健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妇幼保健用品、化学试剂、水处理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及批发等,而且近3年均未有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数据显示,该妇幼保健公司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净利润分别亏损5181.21元、12463.85元和6585.56元。

经评估,妇幼保健公司在评估基准日2012年12月31日的账面净资产146.28万元,由于没有主营业务,也没有明确的未来经营规划,该公司评估值增值额为零。

令人不解的是,贝因美在2012年11月份刚刚决定出售旗下婴童用品等业务及相关资产。公司当时公告称,为专注婴童食品业务,公司拟以“1元”的价格出售包括杭州贝因美婴童生活馆有限公司100%股权、杭州比因美特孕婴童用品有限公司100%股权、杭州丽儿宝日用品有限公司100%股权及杭州宏元保险有限公司100%股权。

从财务数据来看,这些非主业早已成为贝因美业绩的“包袱”。2010年转让标的资产合计营业收入1.76亿元,占公司2010年营业总收入的4.36%;合计净利润亏损1587.44万元,合计净资产亏损1943.82万元。2011年,转让标的资产合计营业收入2.44亿元,合计净利润亏损1566.14万元,合计净资产亏损3039.96万元。

贝因美此前表示,转让婴童用品等业务后,公司将收回其投资,有利于集中资源用于婴童食品主业的发展,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既然以1元钱出售非主营业务后,致力于发展主业,此次为何又高价收购其他非主营业务呢?

“公司此前甩包袱专注主营尚在情理之中,也是投资者乐于看到的,但这次又涉足妇幼保健业务,则让人有些费思量,不知这家公司到底要干什么。”一名北京的股权投资人对记者表示。这名投资人甚至认为,贝因美此次收购是为了做高股价。

理由是,“从贝因美公告中看得出,妇幼保健公司目前并无成熟的产品和经营模式,未来究竟经营何种产品,除了公告中的简要说明,公司也并未披露更具体细节”。

《新财经》记者欲就此事采访贝因美董秘,多次拨打其办公室电话,均无人接听。记者以投资人身份拨打了公司总机,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称,董秘因事外出,不在公司,“如果有疑问,等回来后再与他联系”。但截至发稿,记者均未联系上公司董秘办公室。

机构吹捧助股价大涨

尽管贝因美这次收购让投资者疑惑,但却得到了机构的充分肯定。就在收购公告当日,东兴证券、长江证券、平安证券3家机构相继公司调研报告,一致表示看好贝因美的未来发展。

事实上,贝因美自2011年上市以来,一直备受机构的青睐。

在贝因美的招股书中,一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股东名单中,中金、平安、光大等资本大佬纷纷现身,平安证券还是该公司的上市保荐机构。

在贝因美的股东中,PE(私募)就有15家,其中,J.V.R International Limited(吉维尔国际有限公司)、以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为后台的Perpetual Treasure Limited分别为第二、第三大股东,合计持股达12.57%;而光大控股旗下直投基金所设立的3家项目公司合计持有发行前贝因美总股本的6.23%。此外还有西子联合控股、新湖控股、浙商创投等。

上市后,机构对贝因美的热度并未减弱。据数据显示,机构自上市后就相继买入贝因美股份。巅峰时间,最多有41家机构持有贝因美的股份。截至2012年12月31日,依然有8家机构持有该公司股份1965万股。

除持有公司股份外,不少券商研究机构对贝因美的调研报告更是不断推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3月21日,上市不到两年的贝因美共有150份机构分析报告,其中90%都看好贝因美。

在众机构纷纷捧场的情形下,贝因美二级市场股价一路上涨。2012年3月21日,贝因美二级市场股价最高涨至39.99元。约3个半月时间,其二级市场股价翻了1.4倍。如果按照东兴证券报告给出的47.1元的目标价,该股较21日收盘价还有17%的上涨空间。

机构不但频繁出报告,而且报告推出时间也很巧妙。2013年12月初,贝因美二级市场股价跌入谷底,股价最低为16.38元/股。此后,机构开始密集向好调研报告。

据记者粗略统计,自2012年12月10日至2013年3月21日,约有21家机构共了60份贝因美调研报告,除东北证券分析师在2012年12月的调研报告中对贝因美给予了“谨慎推荐”外,其余59份调研报告均表示看好贝因美的未来。

中投证券、平安证券、光大证券、长江证券在不到3个半月时间里,了超过6个调研报告,即平均每个月至少两个报告。中投证券的表现更是令人惊叹,在2013年1月至3月21日的3个月时间里,共了10份报告,其中两份报告表示“看好”,另外8份都作了“强烈推荐”评级。

平安证券作为贝因美的上市保荐机构,对贝因美的未来更是赞赏有加。在平安证券对贝因美出具的调研报告中,其评价全部是“强烈推荐”。除平安证券和中投证券外,还有两家机构东兴证券、广证恒生也分别出具报告,给予“强烈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证券旗下全资直投子公司平安财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2009年贝因美的第5次增资扩股中,以现金增资800万元入股贝因美,持有贝因美发行前总股本的4.91%,为公司第四大股东。这种“保荐+直投”模式一直非议不断。

大股东成最大赢家

机构纷纷吹捧的同时,贝因美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却通过低吸高抛的手段,成为这场资本狂欢中的大赢家。

2012年12月13日,贝因美公告称,2012年12月5~11日,公司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通过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合计增持公司股票301.2997万股,增持平均价格为18.22元,占公司总股本的0.71%。截至2012年12月11日,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累计增持公司股票573.4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5%。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现共持有公司股票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0.01%。

在贝因美集团不断增持时,公司股价已经从上市发行时的42元跌至20元以下,跌幅达50%以上。

在控股股东低位增持完成后,随着利好因素的不断释放,贝因美股价开始上扬。随后,贝因美股东开始减持。

2013年1月11日,贝因美公告称,公司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PERPETUAL TREASURE LIMITED的《通知函》,该股东于2013年1月9日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22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26%,本次减持后, 该股东合计持有公司股份212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9%。

公告当日,贝因美股价为23元左右。

3月12日,贝因美再次减持公告,其股东First Solution Limited于2013年1月28日至2013年3月8日期间, 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225万股,本次减持后First Solution Limited及其一致行动人CEL Baby Food Investments Limited等合计持有公司股份21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9%。

公告当日,贝因美股价为33元上下。

在此之前,有消息称贝因美剥离业务是为了给PE退出护航,贝因美并未对此做出解释,但从上述减持行为来看,这一观点并非毫无根据。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 贝因美2012年4月份限售股解禁之后,由于解禁市值相当于此前流通市值的5.06倍, 因此,解禁当日起,贝因美就频繁现身大宗交易平台,致使该股一直处于弱势,而该议案提出时,公司股价相对于上市之初最高时的50.88元,已经跌去了六成。

篇11

目前,国内制造业仍多停留在三来一补、OEM、ODM等简单加工的层面。对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低廉的地价、劳动力仍是最受重视的竞争力要素。在原材料、能源开支不断上涨的今天(表2),企业为了保持利润,所能够削减的也正是这两项开支。然而,在房价高涨的拉动下,上海的地价不仅与周边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在国内各大城市中也属偏高。这决定其对于制造企业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事实上,2001年上海大规模撤县设区时,奉贤、嘉定、松江等郊区的一般征地价格仅为每亩5万元左右。然而此后,在房价一再上涨的推动下,工业用地的价格一路上扬,至2003年,浦东新区每亩土地开发费用已达25万元左右,而邻近的苏州工业园区约为15万元,昆山为12万元。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2002年上海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开始大幅攀升(表3),而这正是制造业大规模出走的开始。

上海工业用地价格的飙升,与供量紧张也不无关系。虽然上海的工厂面积从2000年的5739万平方米,到2003年增至9003万平方米,但工业用地和厂房仍见紧张。2004年国家整顿全国各地工业开发区的行动中,上海原有的176个开发区被核减为79个,更加剧了这种紧张态势。至2004年第四季,浦西地区的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连续2季厂房空置率为零,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则连续5季空置率为零。为此,各主要工业园区都对土地相当惜售。

2004年9月颁布的《上海产业用地指南》,更设置了建筑容量率、投资强度、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建筑系数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占比等5项指标,作为批出产业用地的评估标准。这一方面封杀了一些借工业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狸猫换太子”行为,也直接提高了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的入园门槛。高科技制造业、以研发为主的企业、新兴的物流仓储企业,拿地时则更具优势。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从2004年第三季度开始,上海工业土地价格开始持续走高,厂房租金到2004年第一季已升至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图10-11)。按照戴德梁行的测算,2004年第四季,张江高科技园区土地价格仍上涨了近10%。截至2004年底,上海各工业区的平均地价已达74.3美元/平方米(图12),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开发区(表4)。

对于普通企业,由于上海市民的房地产负担自2002年以来不断攀升,员工生存成本相应提高,企业必须提高员工收入以保持团队的稳定。上海8000元/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单位比例由2001年的4%提高至今年一季度的40%,显示当地住宅售价已大幅上升。因而,即便上海实施的“总部经济”中引来的各种跨国公司总部,开支也在上扬。

在地价、房价暴涨引发的连环成本上扬中,沪上企业的经营负担持续上升。因此,追根溯源,地价高企可谓制造企业撤离上海的第一推动力。今年1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调研报告透露,近一年多来,有近3000家在沪浙企逃离上海。而2001年左右,正是市郊低廉的土地,吸引了茉织华、杉杉等浙江企业将总部迁往上海。如今,承受不住地价上涨压力的浙企,已纷纷将基地向湖北孝感、安徽淮南及浙江平湖等地转移。

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人工成本偏高,是上海之于制造企业的另一块短板。根据上海劳动部门的数据,2003年上海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8.1%,企业人均人工成本为44512元;在制造行业,人工成本占比更高,为8.9%,人均人工成本为44427元(表5)。而按照青岛市劳动部门的统计,当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为5.8%,人均人工成本为23733元;制造业人工成本占比为5.4%,人均人工成本为21277元,远低于上海的水平。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2002年底上海通用将“赛欧”等经济型轿车的生产基地移师山东烟台了。

国内权威的薪酬数据服务提供商“太和顾问”的数据也显示,上海汽车业的人工成本远高于其他城市。在制造行业薪酬中,上海的经理层仅次于深圳,但在操作工层中,上海则高于深圳、北京、苏州等地(表5)。

对于上海的人工成本较高,联合利华也有体会。联合利华(中国)公司新闻发言人吴亮表示,合肥的员工每月工资一般只要600-700元左右,“这在上海是不可想像的”。生产基地迁往合肥后,联合利华的综合生产成本降低了30%。那些离开上海的浙商同样抱怨,对于一些艰苦的工作岗位,上海人不屑一顾,月薪不到千元的没人干,上海的“海归派”虽不少,但要价很高,流动性大,愿寄于民营企业篱下的不多。

由于地价、房价、人工等开支日益增加,即令上汽集团这样的本地利税大户,也不能无视上海在商务成本上的劣势。事实上,上海大众增资30亿欧元的计划,就一度因股东上汽工业(集团)总公司和德国大众对新生产基地的选址持不同意见而陷入僵局。为降低成本,德国大众2002年就计划在上海之外建设新厂,上海方面则极力挽留。然而,由于汽车业利润日趋微薄,上海大众最终将普桑的生产基地建在了江苏仪征。

总部经济也有阻力

200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傅钧文博士带领的课题组同样研究了上海的商务成本。这项被列入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的分析显示,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重庆5个样本中,上海的总体商务经营成本低于北京,而高于其他三大城市(表6-7)。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引资的新卖点已放在信息成本、营销成本、物流成本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低上。而在制造企业向周边及内地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后,上海下一轮引资的目标也锁定为引跨国公司总部的运营管理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落户了。

然而不经意间,上海作为跨国公司总部的运营管理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的成本也已大幅上升。根据仲量联行的统计,上海市A级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租金已飙升至286美元,超过新加坡的244美元,排名亚洲各大城市第三位(图13)。上海的高级公寓年租金水平也突破150美元/平方米,高于曼谷,紧随新加坡之后(图14)。上海白领的工资仍低过新加坡,但与东南亚其他大城市不相上下,远高于印度南部跨国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的平均水平。跨国公司外籍管理人员居住的高级公寓租金仍低过新加坡,但高过东南亚各大城市。中国的企业税负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为第二高。没有减税优惠,企业利润会大打折扣,营运成本会加重许多。而上海的税收优惠恰恰又少于周边城市。

办公楼租金高,白领工资不便宜,语言没有优势,税务上缺少余地,起步又晚过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上海搞跨国公司运营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也有逆水行舟之感。

附文四

中国产业迁移路线图

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自东而西、自南而北的梯度发展进程,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产业迁移路线,即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沿续,制造业在上世纪完成了由国外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转移后,本世纪又继续由东南沿海向环渤海、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迁移。

长三角、珠三角率先承接产业转移

作为中国引资的第一站,珠三角在上世纪80年代吸引了大量港台资金,同时接纳了由港台转移而来的纺织、电子、玩具、钟表乃至高尔夫球具等产业,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同时成为人才高地,引得无数孔雀东南飞。

90年初的浦东开发令上海成为新的热土,其周边的苏州等城市也为台湾及新加坡资金所青睐。在汽车等制造企业由欧美向这一地区转移的同时,电子产业开始由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从而为如今长三角电子业产业链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1999年北京申奥成功,则令北京及环渤海地区继前两者之后,成为投资集中地,各类人才也加快向这些地区流动。

产业的迁移必然伴随着人才的聚集,因此,从人口迁移热点的转换中,我们也可以触摸到产业转移的脉搏。研究中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江浙沪和长三角人口处于下降状态;进入80年代,上海人口相对规模首先转减为增;90年代后,上海和长三角的人口相对规模则出现了全面扩增的势头(附表)。这正与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向吻合。

制造业继续北上西进

近两年,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压力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断上升的商务成本,令制造业厂商备感压力。而在江浙沪等地,由于土地供应有限,对于投资强度也提出了要求。按照苏州工业园区的要求,每平方公里的投资强度须达15亿美元。为此,一些制造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上海通用落户烟台,中芯国际向北京、天津、成都扩张,联合利华向合肥转移,以及顾雏军在南昌建设格林柯尔-科龙工业园,正汇聚成这一新的潮流。在江苏,一些产业也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由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