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诗词范文

时间:2022-02-08 10:08: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爱国主义诗词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爱国主义诗词

篇1

引言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都是诗词的重要主题。我国诗坛以及词坛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们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爱国主义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是牵绊着每一个国人最真挚的感情。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诗人以及词人为国家的统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使用文学之笔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表达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拥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便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在面对国家出现危难时会挺身而出亲身参与到斗争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诗人以及词人很多的创作灵感,他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都会以祖国的山水为基础,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祖国的山水也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亲身游览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河流一样,从而建立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前途的关切

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在创作时,往往将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都是与自身的命运有紧密联系的,国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表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国家遭遇危难之时也是诗人和词人进行创作的高峰之时,当国家遭受外来国家的侵略时,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以及词人不仅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还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陆游、辛弃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词作,更是亲身投入到战斗之中,与金国对抗,为国立功。

二、爱国主义诗词解读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一)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有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比如:《无衣》、《载驰》、《六月》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无衣》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了秦国人民希望可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纷争,我国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弥漫着一种刀光剑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文学达到了顶峰,当时著名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是屈原。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祖国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遭到了排挤,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国抱负得不到相应的施展,却一直在与黑暗的势力斗争。这才出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著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气节。在屈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在这种相互混战的局面下,建安诗派的出现对诗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安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渴望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的爱国情怀以及抱负得到了深刻的展现。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的游侠形象,他身上的那种爱国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发展到唐代之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强盛的国力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太平盛世之下,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描绘,表现出一种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李白就描写了许多关于祖国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满了激情的生活。同时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可以看到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豪迈的杀敌必胜的情怀,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这些诗句中都彰显了豪迈的斗志以及豪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也开始衰落,在这个时期,则出现了另一批忧国忧民的诗人,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治国的理念以及抱负,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则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不同。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直面人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等等。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这个时代中也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将士,他们不仅能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也能在文坛上挥墨而作。其中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作,是宋代爱国主义诗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诗词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延续至今,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古诗词的身影。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单纯地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分析,对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进行剖析,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待国家以及民族具有责任感。比如辛弃疾的词作对典故的运用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他所运用的典故,都与内心的情感是有很大关联的,他是用典故在讲述自己的人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辛弃疾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词人,对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政治的话题,很多时候不能直接描绘,因此只好隐晦地采用典故来表达内心世界。在对古诗词进行解析时,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创作中得到灵感,便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传递的精神。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115―01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在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决心,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为全面参与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音乐新课标在音乐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一、从教材出发,充分挖掘爱国主义素材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而且对学生会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利用好教材,挖掘出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新疆好》《如今家乡山连山》《我的祖国》等,有京剧与各种地方戏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等。在归纳出具有爱国素材的歌曲后,教师自己先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让自己的心灵先受爱国之情的震撼,然后再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渲染。在教学时要找准切入口,随着不同的音乐教育活动和不同的实施过程水到渠成地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因为音乐课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爱国教育只能也必须以音乐教学为前提。在具体进行音乐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通过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声像、故事甚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进行熏陶,被音乐本身所感染;通过音乐的旋律美和歌词美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在欣赏、聆听、学唱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浓浓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我们合理运用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奏响爱国情感教育的主旋律。

二、通过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优秀的古典诗歌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更引起了中学语文教师对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视,《新课标》明确地规定了中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各个阶段,其中规定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背诵80篇优美的诗歌,而且要对背诵的篇目做好记录,要求不要只是单纯地积累和背诵诗歌,而是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感悟、积累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大,古诗词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所产生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过去的传统教学是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教学内容单调而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变得尤为重要。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诵读感知,培养语感,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地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和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才能读出一首好古诗的韵味,才能细细地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可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好方法。许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积极地倡导诵读法。我在教给学生自学古诗词、体会韵味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吟咏成诵,力求达到“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根据具体的诵读内容,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表演,多媒体技术等),并对古诗词一些基本的诵读方法进行点拨(如重音、感情基调,节奏和韵味等)。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我给同学们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并且用多媒体打出有关画面,听着歌看着画面,同学们懂得了这首词所要表现的是天下离人的普遍心愿。

二、培养兴趣,理解诗歌,积累联想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分析语言,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教师必须结合古诗词作者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结合之前学过的思想情感相同、意境相似的古诗词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意义。在教学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时候,如果单从字面出发的话,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是怎么体现作者写作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难想象“风吹雨”能和南宋王朝的命运相互联系。因此教师在讲读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介绍和分析陆游所处的时代生活背景。通过介绍和分析,就可以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语言“僵卧”与“尚思”,“不自哀”与“戍轮台”的相互联系,“铁马冰河”的拳拳爱国主义情怀。这样,让学生了解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相同的主题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地品味我国语言的魅力。

篇4

一、利用显性素材,因势利导,培育爱国情感。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总是带有一定的人文性,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等内容。对于教材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予以开发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常情况下,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显性素材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郦道元的《三峡》等。《黄河颂》中,作者在赞颂黄河对中华儿女的哺育之情及其雄浑壮阔的气势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坚强,表达了对黄河、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情感;《三峡》中,郦道元则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土地的誓言》中,作者通过忧伤、舒缓的回忆,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言,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来热血男儿誓死为假想敌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跃然纸上;而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则是借助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力法国人民崇高而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课文都是对爱国主义情感最直接的抒写。

(三)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让我们看到了陆游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集中体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虽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却又在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语句中在县里自己的豪迈;这些大诗人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诗词同样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

可见,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挖掘隐性资源,潜移默化,引发爱国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用形象的语言像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有较强的趣味性;有些课文则通过故事的形式叙述事请,哲理性较强。这些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能够从这些隐性资源中发现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篇5

一、主办单位: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昌市旅游局、江西省人文书画院。

二、征稿内容:①艺术类:书法、美术、摄影、篆刻、硬笔书法;②文学类:诗词、楹联、诗歌、格言、游记、散文、故事及其它体裁的爱国主义作文。

三、创作背景: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与旅游景区有关的历史人物、山水等。(注: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可以是当地的,也可以是全国各地的)

四、奖项设置:聘请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作协、中国影协、中华诗词、中国楹联学会的著名专家组成评审团,评出金奖3名,奖金各1000元;银奖10名,奖金各500元;铜奖50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

五、征稿要求:书法:6尺渲内,可书写内容向上的古今诗联文句或自撰诗文;美术:以国画为主,兼收各画种(人物山水梅兰竹鸟草虫均可),4尺左右;摄影:7寸清晰彩照(包括全国各地旅游景点拍摄的照片),照片背面注明拍摄景点的地名;篆刻:2~4方,一方附边款;硬笔:16开;诗词:1~5首。楹联:1~5比;诗歌:20行、3首内;其它体裁的文字作品限2000字内(欢迎打印稿)。每件作品背面写清作者姓名、性别、年龄、电话、地址、附200字内简历和2寸彩照2张(草、篆书附释文)。每位参赛者须寄交评审费30元(海外30美元)。

六、征稿对象:全国各地及海外书画诗联摄影专家、爱好者;全国各省市县的老干部局(处)、老年大学、老年书画诗联研究会、学会的老年朋友;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各旅游院校的学生、各中小学校的学生。注:艺术类落选作品应作者要求退稿(文学类不退);入选、获奖作品的使用权、所有权归主办方,不退稿。

七、参赛待遇:①获奖、入选作品编辑大型画册,由国家版社正式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获奖、入选作者均有资格享受内部特优价订购珍藏②在报刊上公布获奖、入选作者名单;③在江西省人文书画院网站上向国内外展示获奖作品并拍卖信息;④聘请部份获奖作者为“市场润格书画师”,其作品在滕王阁字画销售长廊展示拍卖,其收入与作者“税后平分”。⑤ 推荐获奖作品在南昌市文联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与人生》杂志上发表;作者聘于该社创作员;⑥通知获奖作者参加2006年3月的展出暨颁奖仪式、笔会、游览南昌、井冈山等红色旅游景区。

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篇7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历代教育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项主要要求。少年强,则国兴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密联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有诸多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学生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近代的屈辱史和先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探索和牺牲,也会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质;而且,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增强为国争光、积极建设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学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路

1.介绍祖国历史背景,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我们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伟大文明,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幻灯片,将四大发明展现给学生,将万里长城的图片放给学生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语文课堂上所学的唐诗宋词,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人在文学上的造诣,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自以来,中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政府的昏庸,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应该一一展现给学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学生需要了解在祖国母亲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在哪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应该怎么做?

2.借助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该通过热点问题,来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近期发生的“事件”,日本企图用钱将国有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教师需要将事件的起因,自古以来的争端在哪儿,都体现给学生,同时还应该结合近代的中华屈辱史来说明,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雄心壮志,不忘国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在明朝中后期,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便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民的抗争史加大渲染力度,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给学生上一节关于“五四精神”的专题课,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4.讲述英雄任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初中历史教材上,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老师可以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统领的岳家军,令金军闻风丧胆,收复了大量失地,还写下了《满江红》等优秀的诗文。岳飞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对他的了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入爱国英雄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培养民族自豪感。初中生正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需要老师从内心来影响和指导。老师在讲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词的时候,需要声情并茂,语言和声调富有感染力,才能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述帝国主义暴行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华、中法的照片和影像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就会被激发起来,这就将爱国主义融入了教学当中。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和信心,来逐渐渗透给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靠他们这一代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我们需要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拥有爱国情操的“四有”新青年。

参考文献:

篇8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的感情是随着对本国历史的认同感的增加而增长的。历史上的侵略者除了占对方的土地,还试图消灭对方的历史文化。1870年普法战争,德国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不准当地人民学习法国语言和历史,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人为满洲国后,限制当地人民学习中国的历史。侵略者之所以这样,正说明历史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在学校各科的教学中虽然都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是零散的,而历史课则不同它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历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结合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渠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发挥历史图片的作用

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多少志士人仁,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继光到的林则徐;从与战舰共存亡的邓世昌支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从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到用满腔热血写下《可爱的中国》的・・・・・・这些民族英烈的感人事迹,却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因此,笔者在授课时分利用教学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讲《帝国主义狂潮》时,笔者自制了可以活动的中国地图,帝国主义的“租界地”和“势力范围”图表及“时局图”,将代表各帝国主义的动物用不同颜色制成穿插图片,来显示列张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既形象又逼真。

二、利用音乐、歌曲、渲染气氛

精心设计每一节新课的开头,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一课时,笔者以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新课,笔者从学生的表情里看到了他们对国土会唱这首歌吗?这首歌告诉人们什么史实?以此教育学生永远也不要忘记9月18日这一天,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三、播放录像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讲《》一节时,笔者就播放影片《屠城血证》,影片中日本人用中国人做他们习武的活靶子,进行杀人比赛,30万同胞被日本残害。一个个逼真场面使学生看到了日本的滔天罪行,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学习《》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影片《甲午风云》的某些片断,课堂上学生无不痛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本的狼子野心,无不为大官兵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而感动。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是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增强民族自尊心,从而化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在中,二马子才在前线勇抗击法军节节胜利,而李鸿章却发电报鸣金收兵,停战求和,使中国人不战而败。在比较中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落居就会挨打的道理。在讲述的历史时,笔者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郑成功,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笔者便把它和今天实行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

五、引用诗词典故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歌谣、成语典故也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学习“淝水之战”时,可引用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学习“一、二九运动”时,可播放《毕业歌》;学习“”时,可朗诵的诗《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古传诵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教师如果有感情的朗读,也能燃起学生的热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寓于无形之中。

篇9

1、主题背景:各班自行组织介绍选择这一主题的主要意义。

2、主题阅读:各班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推荐阅读2011年10月《江海人文·爱国篇》。

3、主题实践:

(1)10月8日前各班组织“祖国我爱你”、“我心目中的祖国”、“我与祖国共成长”为主题的××市第五届青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

(2)10月11日前各班级组织以“我爱家乡美”为主题的摄影比赛。

(3)10月15日前各班组织以“我们未来的能源”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学生征文比赛。

(4)初一年级由学生会举行“祖国献你一首诗”朗诵比赛;初二年级各班由团委组织举行“爱校一策”活动,重点是发动学生为××中学发展献计献策;初三年级举行“反思今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怎样学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国力”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征文活动。征文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晚前。

(5)10月12日全校各班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初一(2)班、初二(10)班的主题班会在本年级进行展示。同年级的分插领导、班主任、班长到班观摩。观摩时间由年级主任确定。

(6)全校举行《江海人文·爱国篇》读后感评比,各班交优秀读后感5篇于10月30日晚前交政教处宋军老师处。

(7)10月26日,全校举行爱国主义诗朗诵评比,由团委、学生会负责。各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赛,朗诵时间不超过3分钟。

(8)10月12日前各班完成纪念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将组织评比。学校三块园地完成国庆黑板报专刊。

(9)各班组织聆听台湾教育家高震东的演讲。

(10) 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其他活动。

4、主题展示:

(1)汇编优秀征文、发展学校一策和听后感。

(2)表彰“十月爱国主题月”各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班级。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8-1

我国古代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教学不仅要学生诵读教材中的古诗文,还要诵读课外的一些诗、词、曲及散文的名家名篇。通过诵读,体味古诗句的语言美。在诵读中,还可以通过诗句的韵调、气势的缓急、音调的抑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意境情趣。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后,我们认为在诵读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词诵读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积淀文化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颂读古诗的氛围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于是我们在诵读课中增设了背诵《增广贤文》的内容,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诵读声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并利用古诗长廊、“增广贤文大擂台”、“古诗文诵读”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氛围,深化养成教育。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欣喜地反映:“我家孩子最近懂事了!”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 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蕴涵民族精神,陶冶情操

高尔基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学生的品德具体化于他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于知识程度和文化素养。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了千年的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再加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不再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学校也只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放松了民族传统教育等等。通过对现状剖析,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兴趣的浓厚,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王昌龄的《出塞》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 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顾宪成、文天祥、陆游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激发学生爱国情、报国志

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情愫,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在学习《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后,可引导学生窥见构思之巧。盖因唐代扬州一地极为繁华,月夜景色,又见于诗人笔端。加深认识家乡的过程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弦,报国之志。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千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篇11

诗歌是作者的情感体验,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以及文学的美学特质,渗透了诗人新颖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在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法,通过对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挖掘,在对不同的美进行欣赏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得到提升。

古典诗词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和凝练,可发挥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在《天净沙?秋思》里,“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通过凝练的文字,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似乎是赫然而立一位思乡心重、浪迹天涯的游子,艺术家们拥有着跳跃和沸腾的想象力,往往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句脍炙人口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所描绘的是一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情境,类似于意象画派的意境。湖光山色朦朦胧胧又郁郁葱葱,使人产生一种超然物外又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带给人再创造的余地,又给人充分的联想。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通过诗词所展现的画面,展开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具体的形象。在有限的篇幅里,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对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进行领略,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接受了知识,既提高了想象力,也扩展了思维。学生学会了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创造能力。

二、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12

黄自先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为我国的早期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而他的音乐作品也被众人所一直熟知,有很多的代表作品。他的音乐作品选材经常会引用古今诗词,在词曲的处理问题上斟字酌句,力求每一个词每一个曲都能够非常完美的结合。下面我们就从黄自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思乡》这首作品为例来对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进行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 古诗词与曲调的高度融合统一,带有古诗词浅浅吟诵的意味

这首《思乡》是黄自先生作曲,韦瀚章先生作词,一起合作完成的。韦瀚章先生在歌词的创作上引用了一种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味,例如,柳丝系绿,独自个凭栏,墙外鹃啼,不如归去等等这些具有中国古典诗词意味的词,让我们有种朗朗上口的感觉,而黄自先生的谱曲则是对这种浅浅吟诵的感觉的加强。下面我们就对这首曲来进行一个细致的解析。

“思乡”,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整曲的创作也正契合了这一感情。乐曲开始,配合“柳丝系绿”这一歌词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下行模进的表现手法,曲调平缓,层层递进,表达出了一种思乡的悲戚以及伤感的情绪,将听众渐渐的带入此种意境。而接下来的两句“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也采用的是和“柳丝系绿”一样的表现手法,使听者情绪较为平静,而这三句曲调的这种表现手法为我们表现出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的那种黯然神伤犹豫之情。而从其后的“更那堪墙外鹃啼”开始,节奏渐强,使整曲进入了一个小,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紧随其后的一句“不如归去”则是在节奏上做了一种渐慢的处理,使听众的心又从高出落下,以为了表达出游子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这样由弱到强,再由强到慢的这样的一种节奏的处理方式更加充分的将游子的那种思念家乡的那种悲戚,伤感,忧郁之情发挥出来了。这之后的一段小伴奏也是和前面歌曲的一个呼应,只是稍微有加了一点变化,则是将之前的那种对于思念家乡的悲戚,伤感,忧郁之情绵延铺展开来,使听众的情绪达到一种饱满状态,亟待爆发。配合以杜鹃的一种啼叫声,使得整个情绪被渲染了出来,显得更加的悲戚,凄凉。在这一段小间奏完成之时,从“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开始节奏又开始渐强,为其后的感情的一个爆发打下基础。从“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开始,节奏变强,曲调变得高亢,这一种节奏的处理容易使得听众的情绪渐渐的趋向于激动,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得之前所压抑的情绪得到一股强烈的冲击,得到一种大范围的爆发。而这个“随渺渺微波向南流”的这样子的一个问句,节奏又渐渐的变慢,之前所积压的情感在此处得到大爆发的这种曲调的谱写,更加将游子的这种思念之情表现了出来,也将在外漂泊的游子的那种思乡但却不能归乡的那种悲戚,伤感,甚至于绝望的感情表现到了极致。歌曲从“向南流”开始回归成为了原速,最后的一句“我愿与他同去”加上之后的一个小伴奏,与前一段的“不如归去”后的一个间奏相呼应,这种曲调的不断相呼应,不断的重复,相同之处有略有不同,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铺垫,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爆发,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不断升华,所以,这种重复使得整篇歌曲的曲调都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当中又有不同,所以使得情感的表达不会重复,也就让这种情感到最后得以释放,得以爆发。将整个词的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那种情感,非常充分的得以表达了出来。就如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所描述的那样,从一开始的伴奏表现了那种“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欲说无语的感觉,到之后的“更那堪”开始的那个小,正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样情感得到的一个小表达,却仍然没有完全的表达出来。再到后来的“不如归去”以及那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就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般,将情感绵延。而最后的部分就如同“嘈嘈如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节奏铿锵有力,感情抒发到位。全曲的最后则如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样耐人寻味,情感回归。

二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除了带有一种古诗词的浅浅吟诵的意味之外,还有的就是曲调当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就以这首《思乡》为例吧。曲调一开始就节奏平缓,浅浅淡淡对早春风景进行了白描,而其后的渐强渐弱再平缓,则表达出来一种思乡的复杂的感情,这样有情有景,融情与景,情景交融则是将这样的情感非常充分的表达了出来,也将那种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非常形象的展现了出来,让听众们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情景交融也是黄先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面一个非常显著的个人风格。

三 爱国主义主旋律,高尚情操受尊敬

黄自先生在其音乐作品中不乏对爱国主义的感情抒发,这也是他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一个很大的风格,这与他的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黄自先生是我国时期的音乐家,他的众多作品都是有关于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创作出了很多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以及很多鼓舞人心的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大都非常的雄壮有力,大气磅礴,振奋人心,悲壮激抑,闻者奋起,鼓舞敌忾,创作与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而此例中的《思乡》则是从侧面表达出了这一感情,人们背井离乡赶赴战场,而对于思乡之情的刻画则是反应出了战事的害人之处,也从侧面表达了其爱国之情。

综合以上以《思乡》这首作品为例对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的研究与探讨,发现了他有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注重对曲调的细节性描写,情感深厚,情景交融,而其爱国主义的创作风格让其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更是一个爱国主义音乐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性的描写与刻画。所以,黄自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才得以长久的流传下来,而我们现在在聆听黄自先生谱写的乐章中要感受他的这种精神。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