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07-29 22:20: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教育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教育调研报告

篇1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农民自办文化属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区的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援助和扶持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有限的设施,积极开展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定期对农民群众开放,适时举行读书、象棋比赛等活动,另有一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常在文化活动室互相交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好的乡镇有曲濑乡等。曲濑乡共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有一支舞龙队和一支民间乐队。已有图书阅览室的村1个,文化休闲广场2个,娱乐休闲场所1个,筹建中的篮球场4个。*镇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6人,唢呐队8人。还有禾埠乡、兴桥乡的民间舞龙队活跃在本乡各村,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乡镇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未开展起来,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观亟待提高。部分村委会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情况不太乐观,大部分仅有场所,没有书籍和娱乐器材,有些村委会甚至农民活动场所都没有,使得有些农民活动难以开展。这与各乡镇文化站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是“空壳”,有些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设施等,有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务正业”,被分配做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调研中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目前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篇2

调研目的:了解新生对大学教室环境的要求,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切实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调研单位:文学院生卫部

调研内容:

教室卫生的打扫与维护

整洁、美观的环境,能振奋精神。教室的净化是一个班级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教室卫生是教室文化中首当其冲的一环,没有良好的卫生,教室文化就无从谈起。一个脏兮兮的教室,何谈塑造教室文化?只怕都不会有人来学习。因此就需要有人来对教室进行打扫,限于人力物力,这项工作只能由同学们自己来做。在对09级同学进行的走访调研中,大部分同学是希望有个良好的教室环境的,因此对于安排的卫生工作也是理解的。

结合文学院数届生卫部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学院生卫部每周组织三次对教室的打扫,基本上09级每个班有一个卫生责任教室,自习室则每两个分配一个班,基本使各班任务量持平。应对于学校生卫部每周四的卫生检查,每周四会对各教室进行检查,挑选打扫最好的两个教室作为模范教教室,供学校生卫部检查。事实上学院卫生是由生卫部与值班室共同负责的,值班室则是组织值周的同学进行卫生的打扫。他们负责的是学院走廊、楼梯的卫生。两方面结合,才能使文学院的卫生工作全面进行。在正常的打扫机制之外,生卫部还会组织不定期的大扫除。

既然是任务,必然存在着积极性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做好卫生工作,就必须有一套相应的鼓励与惩罚机制。每周学院生卫部检查卫生情况时,会对各个教室进行评分,并进行公示,以激励同学们。并会有阶段性的表彰与批评。卫生委员是同学们与生卫部之间最直接的接触者,因此经常性的对各班卫生委员进行工作上的指导与培训,也是必要的。

“我们打扫卫生,希望上课的同学们能够保持,将自己的垃圾带走。”在对同学们的问卷调查中,有很多同学这样写道。这说明有很多同学对于卫生工作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工作重在维护,打扫的再快也不如破坏的快。因此就需要每个人切实的去维护教室卫生,做到自己的垃圾随手带走扔进垃圾箱,尽量为卫生打扫减轻负担。这样才是良好的循环。如此就需要同学们提高自身素质,不乱扔垃圾,自觉维护卫生。

教室环境的塑造

与高中学习时不同,大学里已经没有固定的教室,各班也不会有自己的教室。分配的卫生任务教室只是需要打扫的教室,未必会在该教室上课。这对教室环境的塑造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只能由在教室上课的同学们来维护教室环境。教室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给学生以改造,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强化。

文学院的很多教室里的桌椅和墙上,被人用笔写上了字,诗词、交友、胡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上课时的信手涂鸦。这些字迹并非打扫卫生时用抹布可以擦去的,给卫生打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使教室的严肃的气氛大打折扣。要塑造良好的教室环境,这种现象一定要减少。可以通过提倡同学们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呼吁爱护教室环境。

笔者曾在文学院的一些教室中,发现教室后面的墙上张贴着一些文章,是由06/07级的学长学姐写的。由于没有打听到那些文章的由来,猜想之下,可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可能是某次征文的获奖作品。而08级进入大学一年多来,却没有过这种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室功能的退化。一个房间里面贴上文章,给人的感觉立刻就不只是一个房间那么简单,而是具有人的文化气息的教室。在电子写作和阅读泛滥的今天,连用笔的的机会都已经不多,看到墙上贴的纸质的/用笔一笔一划写就的文章心理必然会有一种原始的对于写作的温馨感觉升起。由此学院老师应当提倡同学们将所写的文章/或是由学习部组织将征文获奖作品张贴在教室里,供同学们上课、自习之余观看。这对于文学院的专业方向来讲,也是大有裨益。

在一个充满学习气氛的教室里,如果有人伴着朗朗的读书声吃饭,那么这种气氛一定大打折扣,因此要塑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就要尽量减少在教室里吃饭的情况的发生。杜绝在教室吃饭,意义不仅仅是利于教室卫生的打扫,更有利于良好个人习惯的养成。原因很简单,一般在教室吃饭的,都在早晨,而早晨在教室吃饭,则说明早晨起的晚,没有足够的时间吃早饭。因此禁止在教室吃早饭可以引导同学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深层次的,是让教室成为单纯的学习场所。让人一坐在教室里,感觉到的是它作为学习场所的功能,而不是用来吃饭、睡觉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的墙壁也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对于教室的外在,笔者在其他学院上课时,发现很多学院教室的墙上都贴着一些名言警句之类的,这些举措至少能给人些许的教室感觉,借鉴一下也未尝不可

教室氛围的培养

一定程度上讲,教室气氛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气氛,可以激发这个群体的学习热情。而不好的学习气氛,则让人越来越没有学习的热情,而教室的气氛也就会越来越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09级的一位同学说,他们班每次上课都得占座,不然就没有好的位置。据他讲,占座的不仅有同一级一块上课的,还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有一次我们七点就去了,可到了还是发现前面的座位上都坐满了人,可无奈了。”这位同学笑着说。占座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积极的表现,于此相对的,有的班级上课存在着争先恐后的向后坐的畸形现象。一个教室里上一堂课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积极地向前面坐,这对于老师、对于这堂课来讲,都是成功的。

占座,并不是教室气氛的全部。良好的教室气氛还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和老师积极沟通;对课业不懂之处及时咨询老师;上课安静、无睡觉者等等。

调研结论:教室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学生是教室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室文化建设寄托着全体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篇3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针对此项问题,笔者对本校学生(主要针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试题简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随机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33%左右)参加问卷。调查过程组织有序,因而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代表性,对教师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试题部分,主要意图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涵盖面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问卷部分,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喜爱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传统文化,却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更是漠不关心。以上种种情况,令人堪忧。现将有关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特点及问题

1.中学生对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了解较多,但询问后得知,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主要在影视剧作品上,而对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题着重通过影视歌曲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熟悉情况,数据反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对《聊斋志异》了解甚少,参与问卷的300名学生仅23人知晓,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称,却写错了字。再如,32~35题,命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

2.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我国诗词掌握较好。如,2题、13题,掌握者达到72.3%,14题是83.6%人。看来,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时介绍一些饮食、服饰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调查反映,对耳熟能详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六畜”的具体内容。

4.在传统语言文化类,成语、谚语、俚语等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俚语反应不上来,如,第24题,近半数人不知道“灯不拨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辩不明”。更令教师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中常会用到的成语记忆太少。成语接龙题只有4名学生完全接对。

5.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如,关中“十大怪”,只有27%学生说得上来。有些传统节日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但是对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6.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6、11、2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者寥寥无几,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7.可喜的是,经问卷得知,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较多,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中国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加强此方面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擂台、经典诵读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七、八年级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的名著书目,大力开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拓展课程资源,在研究与探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甚至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其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4.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研究与体验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教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5.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对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深入。

篇4

一、文化生态与城镇化建设研究简述

(一)文化生态的基本涵义

文化生态是一个随着时展而产生的崭新概念。其涵义应该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体系。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一个概念,表征的是文化如同生命体一样也具有生态的特征,文化体系作为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一个体系而存在。就像任何一个生命体离不开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总是与其它生命体及各种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样。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也是在与其它文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流互动中演化发展的[2]。

(二)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涵义

中国在城市化与城镇化并举的前提下,强调和突出了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二元城镇化结构。因此,对城镇化的研究,有必要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Urbanization”在字典里被直译为“城市化”、“都市化”,国内关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国外的城市化或者与大多数意义下的城市化不同,中国必须注重发展小城镇,为了凸显与外国的差异性,有一位学者把中国的“Urbanization”翻译为“城镇化”,中国的“城市化”称为“城镇化”且被官方采纳。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能够有效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能够带动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3]。

二、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总结

(一)文化生态认知度不高,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生态意识缺乏

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很多百姓只熟悉同日常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文化。对于其它文化特色的认识度很小。原因分析:1.文化场所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因本县图书馆规模小,可借用书目种类数量有限,所以文化知识普及度还不够,加上能提供文化交流和活动的场所不足,文化活动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得以组织和施展。2.文化活动的形式缺乏多样性。村民集体活动意识也有所欠缺。娱乐休闲活动单一到仅仅只围绕打牌、上网或者看电视等进行。虽然有部分乡镇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但还是达不到城镇化建设水平后的预期要求,力度和辐射范围都很有限。3.宣传力度不足。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缺乏对文化生态融入力度的宣传,使得居民处于被动不积极的局面。

(二)文化生态工作开展缺乏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调查发现,五峰百姓成老年化趋势,即文化人才同样处于老年化趋势当中。百姓学历普遍偏低,可用人才队伍不够壮大。除了经费和设施问题,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社区文化管理和组织人才队伍。社区文化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尤其是离退休居民在维持。社区文化管理和组织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化、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缺乏整体策划安排,活动凌乱粗糙。

(三)文化生态下的城镇化建设参与力度不高

百姓对于文化生态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去的参与率较低,态度不够积极。原因主要是:1.政府宣传力度不强。积极的宣传可起到一个带动号召的作用,五峰县镇在新县城建设中恰恰忽视了对文化生态意识融入的宣传和动员,居民普遍缺乏主动投入性。2.奖励机制不够。人才成长缺失环境保障。单位奖励、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在鼓励群众积极响应的同时,没有出台参与者劳动配合奖励管理机制,群众没有动力的激励,没有积极性。3.政策制度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活,需要的人由于没编制进不来,没有业务专长的人出不去,造成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需求矛盾突出[4]。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能够有效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领导还需加强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制定。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规划力度,高度融入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生态意识

需要加大挖掘文化元素力度,把握其中标志性的特点,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整体在推进过程中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融合,构建文化生态氛围需要进行物质硬件文化的同时又要把我精神文化的建设,物质硬件设施如广场、民居民楼、图书馆、博物馆等都应将文化生态元素融其中,精神文化如培养居民道德意识、灌输文学艺术理念并深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在城镇化建设中规划一条针对对学校、图书馆等引进文献和相关书籍等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在吸纳国内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摒弃糟粕的、不利的、具有威胁性的外来文化[5]。

(二)着力规划城镇化建设顶层设计

文化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宏观理清和梳理文化生态元素的同时,微观上具体的把握融入的可行性。根据上述对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生态元素的相关梳理和整合,具体落入到实践提出以下建设意见:

1.建设文化生态园。茶文化的融入是新县城定位“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茶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定位目标。比如:以渔洋河为城市生命轴线,打造生态走廊。河道边坡堤岸治理以休闲式、娱乐式为主题,涉及缓坡台阶堤岸边,两岸设计人行道、绿化带,部分区域设计车行道。

2.建设文化活动站。通过文化休闲,人的肉体和精神世界都能够彻底放松,将民俗文化融入加以渲染加工,打造成生动的、观赏性极强的文艺演出,编制带有民俗故事性的文艺汇演供人观赏,同样,作为旅游休闲,将可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3.挖掘文化元素开发旅游项目促进县城经济建设。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既是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资源依托,更是为了让这些凝聚着少数民族智慧的资源得以传承。

(三)加强居民文化生态意识,提高城镇化建设参与力度

良好的宣传往往可有效地带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政府要避免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局面。通过报纸、广播、书籍等媒介工具加大宣传文化生态投入城镇化建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时宣传报道在文化生态下的城镇化建设中的思路方案、实时动态和新经验,使文化生态融入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深入人心。组织与建设创业基地、创业单位、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园等。开展文化生态宣讲会,培养居民文化生态建设意识。(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5,7,第十三卷(3).

[2]高永蓉.生态文化与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当代青年研究[J].2006(08).

篇5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出台扶持政策,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

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新时期促进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2008年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为中医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赵洪祝书记多次对加强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中医药工作的统筹指导;颁布《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医药人员数和床位数作为卫生强省建设的重要指标,“中医药攀登工程”列为卫生强省建设的六大工程之一。

省有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职责,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杭州、宁波两市政府重视规划布局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市本级中医院发展势头较好。部分市、县还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普及项目分别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和“省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予以重点推进;省人力社保厅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医保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推动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省编委办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强化省卫生厅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省中医药管理局正职领导高配副厅级,增加人员编制,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编工作,为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省经信委制定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培育和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中药产业监管和中药标准研究,保障全省公众的用药安全。

(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和投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我省部分中医医院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省中医院等10家省、市级单位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长兴县中医院等9家县级中医院列入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规划建设规模达48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200万元用于支持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杭州市和余杭区将分别投入8亿元、5亿元按三级标准新建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和余杭区中医院。宁波市积极研究中医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按照中医服务量即由市县两级财政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标准进行财政补助,慈溪市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地激励了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截至2010年末,全省有公立中医医院93家,其中省级4家,地市级13家,县级76家,基本实现“县县有一家中医院”。全年总诊疗人次达3398万,住院61万人次,资产总额达1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建筑面积达207万平方米,增长40%;全省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62.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率达30%以上。

进一步强化中医名院、名科特色优势,加强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名院35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2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7家,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0家,其中湖州、绍兴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全国只有15个市),建设数量与力度均处在全国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和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加强,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特色诊疗区域覆盖率达到100%。

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挖掘中医药服务新优势。我省率先将高血压、哮喘病等慢病的中医药防治纳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及卫生厅等相关厅局的医改责任状;各地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如杭州市拱墅区将每人每年25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的10元用于中医药项目,全省已有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4家,成立了全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加强“治未病”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在甲流、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我省通过积极实施中医药人才素质提升项目,初步形成了由临床实用型人才、中医药专家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9414名,约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的13%。目前,全省中医药系统有国医大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省特级专家2名。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6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8名,省级名中医128名,培养全省中青年名中医31名,基层名中医77名,农村中医骨干661名。我省率先将乡村医生中医大专学历教育纳入补助范围,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以上。

中医药继承创新进程加快,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得以加强。目前,我省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20个,中医药防治血液病、肾病、风湿免疫等居全国领先。近五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课题70多项,获各级政府科技资助2.8亿元,配套投入近3亿元。

(四)中药现代化稳步推进,中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方针政策,省经信委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六个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厅安排4000万元,总计197个项目得到资金支持。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合作化生产方式发展,产业合作组织和制药企业订单生产基地约占全省中药材面积的近50%;建立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医药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2010年全省中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8.1%,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5%。省内基本形成了“浙八味”、山茱萸、厚朴等道地药材和珍稀特色药材(铁皮石斛、灵芝、栝楼等)优势产区,其中杭白菊占全国总量的近70%,铁皮石斛占80%以上,浙贝母、元胡、白术占50%以上。

在中药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不断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中药生产企业32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52家,医疗机构制剂室51家,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4家。近五年共批准中药新药45个,仿制药23个。加强中药标准研究,提高道地药材质量,负责或参与起草“浙八味”、铁皮石斛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材标准的增修订工作,负责起草“铁皮石斛”、“珍珠粉”保健食品原料国家标准,研究“蜂胶”保健食品原料标准,积极推动中药“无硫化”工作,严格控制中药硫磺熏蒸。近2年来,我省对41个中药标准进行了完善提高,承担了4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标准的制定。为加强医院内部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控制计划,完善中药饮片的质量考核和评估体系。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投入不足情况仍然存在,同级中西医医疗机构差距进一步扩大。省发展中医条例规定,“中医事业费应当达到或者高于卫生事业费的百分之十”,根据省财政厅统计,2008―2010年全省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平均为9.98%,省本级已达14.95%,但从调研情况看,投入不足仍然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一是部分市县没有很好落实省条例规定要求。全省市县中医投入和中医发展还不平衡,发达地区中医投入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市本级投入明显高于县级。2010年杭州市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10.23%,台州市为7.47%,衢州市仅为5.13%;杭州市级14.86%,而其所属县市平均为7.29%。二是中西医投入不够均衡。中医院的固定资产总值与西医院相比差距较大,例如云和县人民医院为4307万元,而县中医院为627万元 。目前全省县级人民医院已普遍新建或扩建,很多医院占地面积已达100亩以上,而县级中医院多数占地面积仅10亩左右,并且房屋陈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中西医的硬件设施差距在不断拉大。全省93家中医院中尚有16家未能达到二级乙等标准。

(二)政策措施还不够有力,特色和优势渐趋弱化。一是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少,收费价格低。和西医相比,中医药具有诊疗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知识密度高、广泛使用传统制剂、手法操作多于仪器运用等特点,但目前中医药服务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收费价格与现行的医疗机构补偿政策有着较大矛盾,加之财政补助不到位,2010年全省有50%的中医医院处于政策性亏损状态。二是医保相关政策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部分中医诊疗、中药品种及院内中药制剂、门诊煎药费等项目未能列入医保报销范畴,对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项目报销比例高于西医的倾斜政策未完全落实,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开展。三是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缺少有力抓手。中医中药在基层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基层群众有接受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但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过少,如中医体质辨识等项目未列入服务内容,影响了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的发挥和中医药方法、技术在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运用。

(三)中药产业发展环境受限,行业出现滑坡现象。尽管我省中药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作为医药大省,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我省中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成药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已从2004年第8位退至2010年的第18位。政府对鼓励中药产业研发创新还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府每年用于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7000-8000万元,而我省“十一五”期间中药现代化专项投入累计只有4000万元;江苏、广东省明确规定本省开发的中药新产品及二次开发的名优中成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并且在确定地方医保目录时对本省产品有一定倾斜,我省则缺少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从外因分析: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国家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中西医的定位还存在误区,对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任务这一原则认识还不够清晰,也看不到中医药在基层尤其是农村的重要作用;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认识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把草”的传统中医层面,忽视中医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或者存在有了综合医院就不再需要中医院的认识误区。二是对中医药发展规律研究不够深入,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中医药发展涉及发改、卫生、财政、经信、人力社保、药监、编委办等多个部门,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关部门对中医药行业的特殊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中医药的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参照西医药执行,未能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变化及中医药自身规律作相应调整,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造成中医药在发展趋势上明显落后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内因看:主要是中医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特色优势未能很好体现。目前,中医药自身的继承与创新不足,特别是中医药学术、临床基础研究和特色流派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法规政策。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8 〕73号)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督查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事实证明设置专门的中医药事业管理机构有助于推进发展。

篇6

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我国民族文化众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产生文化的碰撞或对抗,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具有文化的多元性,是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缩小多种文化差异的最佳场所。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化教育,是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

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在民族高校内,大多数是本地民族,他们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就缩小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保留了当地文化,使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民族高校中出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汉文化形成了“文化强势”地位,汉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各种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文化品质得到提高,对消极文化我们也不能忽视,避免被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民族高校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主要场所是校园,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校方应该怎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授源地,学生是教育传承的主要对象,我国对学校课本不断的进行改革,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的事,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事,因此,我国各方面的力量都应该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各民族的特色,进行教育改革,使学校课程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出台专门的教育政策,将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并为新课程的快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的作用。

学校是对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学校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以下就是学校可以采取的几个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所传授的课程不清晰,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鼓励学生互相理解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树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观念。例如,在教学安排上,要增设公共课程,这些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年级而开设,将“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公共课程的宗旨,并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编写进教材,加强文化教育。或者学校开设教授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申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穿插入课堂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在校园创建民族传统文化节,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建设文化节,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有利于渲染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校园广播、校园海报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开展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或休息期间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使学生亲身体验本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举办文化参观、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天文、科学、哲学、艺术等都体现着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外来侵略战争,在众多的战争中,我国少数民族展现出他们饱满的爱国热情,与我军团结一致,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国的疆土。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我国的势力加强,更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另外,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婚恋观念以及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念等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要保留民族本身的传统文化,并将他们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因此我们要团结一致,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地是学校,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支持,需要教育部门协助,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么,我国文化建设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世界地位,所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报),2011(9)

篇7

城市居住小区内设置一套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设施,包括小学、托幼机构、粮店、副食店、日用品商店和修理店等。规模较大的小区可设中学。除学校和托幼机构外,居住小区内公共建筑可以集中设置公共活动中心,也可分散或成组地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

篇8

一、实践探索

在校外文化教育转型的背景下,笔者所在的武汉市青少年宫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一是加强活动场所师资和文化工作者力量,二是优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三是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四是重点培养一批青少年校外文化教育领域知名教师、群众文化工作者和懂教育、善管理的校外教育管理人才,促进了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发展1.拓展引进渠道,改善人员结构武汉市青少年宫建宫历史长,职工队伍年龄偏大,知识、专业、能力和年龄整体结构与目前所担负的重要任务很不协调,亟需调整和加强。自2009年起,我宫从拓展引进渠道,改善人员结构入手,逐步壮大专业教师队伍,一是连续5年向社会公开招聘近17名专业技术人员,二是于2011年经职能部门同意,创新探索人员引进渠道,从各大专院校引进12名合同制教师,充实培训活动的业务工作一线岗位,逐步改善了专任教师和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结构。2.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活动质量为确保教育教学和文化活动质量,我们通过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开展综合教研活动,建立听评课和课题研究辅导制度,开展常态化的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教研论文撰写辅导,群文活动观摩展示课,文化论坛讲座、学员成果展示,等多项教研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和校外文化教育工作水平。我们还采用多渠道、多方式、有计划地对教职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专业进修和文化深造,逐渐调整和完善教职员工的年龄、知识、专业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不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3.制定职业规划,提高整体素质围绕我宫建设与发展重点,我们不断强化职工的职业规划意识,陆续开展了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培训和专业培训,如新员工入职培训、如何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培训、素质拓展训练、各项专业培训等活动,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提高职工队伍的实践能力整体素质。4.依托职工队伍,开展公益活动由于近些年我宫十分注重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各项公益性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硕果累累。一是结合党团中心工作、青少年快乐成长的实际需要、上级团组织和宫协的要求,依托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中心、市青教办、市少工委、市宫协等组织和宫阵地平台,采取整合社会资源的途径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陆续开展了“小时候”主题系列活动、“乐享文化之旅”主题活动、“党在我心中”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首义100周年系列活动、“感悟成长•未成年人训练营”、奇奇趣味运动会、“梦之翼”爱心课堂等多项主题思想教育文化活动,加强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以及文明创建、生存自护、节能环保等多项教育活动,激励青少年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活动中注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注重活动方式的转变,注重凸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做到高频度、广覆盖。活动立足本宫,面向全市,辐射基层,覆盖到全市11个中心(新)城区、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年均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两百万余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活动教育引导娱乐和保障青少年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作用。二是素质兴趣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效益不断增长,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后备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三是阵地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来宫参加各类阵地文化活动的青少年和市民近百万人次之多,充分发挥了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的服务青少年、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经验启示

1.造就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必须营造一种单位创新用人机制,打造成长平台;员工目标明确,奋发向上;职工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欣赏的团队文化氛围。讲学习,讲工作,讲专业,讲发展,使教职员工们既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又有具体的实施环境和有利的政策支撑,个人专业成长的快乐与和谐与单位的事业创新发展同步。2.围绕全宫教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教职员工培养规划、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完善专业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群文工作者)评定制度,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树立品牌。3.广泛开展教研活动,进一步拓展业务培养空间。我宫以编撰文体活动宫本教程、撰写业务论文、调研报告、公开示范课、参加全国行业专业会议、挂职交流、职称晋升、申报市政府专家津贴等有效途径,提供工作学习发展空间,健全保障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发挥专业教师的骨干作用。近4年,我宫共有4名专业人员分别晋升为正高专业职称或被评为享受武汉市人民政府专项津贴。4.选择聘用一大批教学活动经验丰富、素质能力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教师和文化工作者,壮大本宫教职员工队伍。建立教师和文化工作者个人专业发展档案。每年进行个人专业小结,汇报自己学历进修、教学科研、专业发展的情况。总之,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校外教育和群文活动质量,推动校外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内涵式发展,既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校外教育和公共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作者:谭敏 单位:武汉市青少年宫

篇9

我们*集团创建于*年,是全国独立*行业的“旗舰企业”,是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大户,是*省政府确立的三大方阵企业之一,已形成集“原煤洗选、炼*工、自备发电、物流商贸、铁路发运、煤气外供、自营出口”等为产业链条的大型煤*加工企业。企业的产业规模、技术装备、社会贡献、环保建设、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为运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企业廉洁建设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核心经营理念的重要体现。加强企业廉政建设工作,建立企业廉洁文化,不仅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更是一个企业实现健康有效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动力保障。*集团作为*省的大型民营企业,作为有着30年发展历史的大型企业。要想科学持续、稳健和谐地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抓好企业廉政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廉洁文化的基础作用。下面我就公司廉政建设方面的工作向大家做简要汇报。

近年来,我公司在廉政建设工作中,始终紧紧围绕“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保障企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积极有效地探索非公有制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之路,通过实施“三大举措”,深入推进党内纪律教育和机关作风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党风政风好转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加快建设“百年*、和谐家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作风保障。

所谓“三大举措”:

一是完善机构,健全制度。20*年,公司就组建成立了监察审计部和党委纪委组织机构,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强化管理职能,加强企业内部监察审计。先后制定了《廉政建设六项规定》、《三级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员工思想教育制度》、《领导班子建设规定》、《管理干部诫勉谈话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等。

比如,我们从管理程序入手,对涉及人事、采购、营销、质量等容易滋生腐败、违规违纪的关键岗位,实施重点防范,严把“选好人、用好人、激励人”三道关,不断强化监督,理顺程序,规范流程。针对这些重要岗位的员工在考核上岗时,坚决要求做到“作风正派、公私分明、热爱*、严格自律”。从人员素质、规章制度到监督考核都做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筑起一道道企业反腐倡廉的“防火墙”,有效预防和管控了企业的内部腐败。

二是以人为本,宣传造势。建立良好的廉政文化,需要坚持廉洁自律,弘扬正气,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事业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始终倡导并发扬“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20*年,围绕“以人为本,构建百年和谐*”企业愿景,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廉政文化纳入企业文化之中,提出了“事前预防、照章督察、惩前毖后”的监察理念,防微杜渐地开展员工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由此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增强员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公司充分利用《*之窗》内刊、《*之声》广播、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媒介对廉政文化、规章制度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举办各类廉政文化演讲比赛、红歌会等健康向上、积极有益的活动,营造氛围,弘扬正气。还比如,我们每年都组织党员干部和各单位、各部室领导班子到河津及运城、延安的革命教育基地、党建先进单位、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使廉政文化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最佳效果,这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不仅丰富了企业职工的文化生活,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把党关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员工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在职工队伍中营造出了“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优良文化习俗。

其次公司在廉政建设上,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并实施了举报奖励制度、管理干部提拔任用、民主推荐、公开选拔制度和工段长竞选上岗制度,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监督体制,坚持年中、年末两次领导干部民主测评制度,把各项管理工作始终置于员工的监督之下,使公司管理经营始终处于“*作业”,为扼制违法违纪的行为,弘扬*的廉政文化构建起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比如,为了加强廉政建设、人员自律,确保公司各项经营活动规范运作,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的自律能力,每年公司都要求厂部、车间、科级三级领导干部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重要岗位员工人人写出《廉洁自律保证书》,一般员工做到有廉洁承诺。通过个人保证和责任承诺,有效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了内部管理,防止因管理失控、行为失范而发生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腐败行为。

三是深入调研,问计于民。近年来,我们每年开展一次“管理干部下基层调研活动”,通过深入一线,体验生活,面对面与职工交流沟通,向基层职工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改进管理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大家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尤其是在今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和科级以上干部,深入车间、工段生产一线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并针对企业实际拟定了20个课题,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研究探讨企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破解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共写出调研报告120多份,内容涉及企业发展思路、结构调整、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以及员工思想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77-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在国内就业,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所在地城市就业。对于他们而言,更好地适应国内环境是毕业后面临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因此,高职教学必须贴近当前我国特别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也应该与此相符合。

所谓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就是个人或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公益创业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作为一个舶来概念,尽管公益创业是国际大趋势,但在国内仍难免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应实现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让学生真正觉得所学的就是即将付诸实施的,有实用价值的,意义极为重大。

公益创业教育必须本土化的原因

本土化(indigenization),也可译为民族化、本地化和本国化,从语义上说,是指使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①。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指的是教师在实施公益创业教育时,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而是根据本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等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选择适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本土化的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让公益创业教育变成现实的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范例不多,商业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公益创业的经济回报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高职院校视创业教育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即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以缓解高职院校就业压力,也即“以创业代替就业”。他们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过是将它作为应对学生就业的替代方案。公益创业教育的本土化,要求在教学中立足于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公益创业项目,并对此进行评估和模拟实施,甚至产学研相结合,直接付诸实施。传统的引入式教学仅仅停留在西方知识的引进上,难免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是国外的、枯燥的、遥不可及的,从而丧失对公益创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让公益创业教育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教育 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事物才有生命力,公益创业教育也不例外。我们的公益创业教育,如果言必称希腊,会让学生觉得那是西方的文明成果,我们的历史中原本没有这些东西,觉得这些东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历史中发掘原本就存在的公益创业事实和理念。公益创业,包括志愿公益活动、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及产学研一体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创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比如行会、会党、合会、义仓、义社、善会,都是旧时的非营利组织。这些非营利组织在历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起到了政府起不到的作用。我们应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讲述传统本来就存在的公益创业精神,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公益创业教育变成通识教育 当前的教育,由于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知识过分分割,使得各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差异过于明显,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狭窄圈子,从而较少用比较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步入社会以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只是个“单向度的人”,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通识教育非常重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有基础进行公益创业活动。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的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正好与公益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是相一致的。

教师必须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现实创业经验 要培养出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既懂创业理论,又有企业经验及教训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公益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更需要主讲教师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现实创业经验。高职院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设创业教师队伍。一是对内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增长专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二是对外可以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聘任)相关创业人员,形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还须不定期请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介绍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觉得创业是一件立足于本土的非常现实的事情。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应该到相关的公益组织考察或顶岗实践,或者与同事合作,自行创办公益组织,以提升自己的公益创业意识,积累自己的公益创业经验。

公益创业课程应以本土创业为主导展开教学 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本土创业为主导,强调课程以改变学生的本土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串始终的本土化创业训练,紧扣实际能力提高这一关键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课程教学要以公益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灵活多样化地组织教学。如果整个课程有36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各为18学时。

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手段

在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上,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三个方面。

理论教学 (1)改革教学形式,实行多样化教学。改革任课教师仅凭粉笔、教材、黑板讲课的形式,提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于一体,生动形象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体会组织管理的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将公益创业本土化的现实主义精神。(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所谓教学相长。创业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公益创业教育中,学生学习创业自然不能被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教师对有创意的心得提出表扬和肯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在课余时间自行登陆“中国公益创业网”、“KAB中国创业教育网”及“南都公益基金会”等相关网站,搜集最新信息,了解现实中的公益创业状况,学习最新创业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中的创业问题。(3)让社会人士参与教学。举办讲座,邀请企业创办者做报告或国学研究人员来演讲,让学生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切身体验本土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并了解国学的实际用途。(4)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国本土公益创业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公益创业的元素,比如,孔子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以及现代民族革命中的“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与妻书》)等等,都是利他主义思想,旧时的义仓、义社、善会都是为了拯救民众而建立起来的非营利组织。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一颗热爱和敬重的心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本土公益创业的历史和现状,激发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以便在毕业后从事公益创业活动。

实践教学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或现场参观企业,并撰写调研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公益企业考察,特别是去处于创业初期的公益企业,并写出详尽的调研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接了解本土企业的创业理念、管理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激情,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调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组建学生社团。校园内部的创业尝试是在学生时代最切合实际的实践尝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校创建校园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管理,培育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可由主讲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定期自行组织系列活动,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创业“练兵”。有了在校园里的创业尝试,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创业就变得顺理成章了。(3)注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寻找好的公益项目是进行公益创业的第一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在公益创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项目导向,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通过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眼、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借助项目、案例或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如“创办校园非营利组织并进行管理”这一项目,要完成这个项目必然需要组织者、参赛选手和观众的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创业意识和综合管理素质。通过项目的开展,以活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和领会为目的,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养方式。

课程考核 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并实施全程考核。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实际创业能力提高与否的检验,而不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因此,应避免用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而要注重过程考核。要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调研报告完成情况,特别是创业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如拓展训练表现、社团活动情况、任务完成程度、调研报告撰写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使考试不仅仅是创业课程的期末检查手段,也成为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本土公益企业创业实况的手段。

综上所述,公益创业是伟大的事业,当前又有庞大的社会需求,我们应结合高职学生实际,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将公益创业教育的重心放在本土化创业教育上。应在立足本土学生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公益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化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进程,有效地服务本土学生,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公益创业人才。

注释:

①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2]邓白君.浅谈高职如何开展公益创业教育[J].现代商业,2010(30).

[3]张露霞,毛春红,杨文东.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34).

篇11

这一问题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考试作弊”、“选举拉票”、“大学生投机入党”三项占63.5%。认为“学校方面不廉洁行为”、“奖学金评定不公正”、“评优不公开”排在其后,占33.2%,说明大学生看问题较客观公正,也清晰认识这是不廉洁行为。但在“您对这些问题持什么态度,让您选择您会怎么做”等选项中,大学生们却表现出与己无关、认同或向往。这说明大学生在判断社会、他人及自我取舍之间存在双重标准,在认知模式上存在“知”与“行”的脱节。

问题二:您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是什么?

该问题的选项中,“害怕考试不及格,铤而走险”占第一位,占47.3%;其中“大家都作弊,无所谓”、“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吃亏”、“监考不严格,趁机蒙混过关或谋求高分”这三项占总人数的41.1%。从中可以看出,在47.3%的学生想利用作弊通过考试的情况下,还有40.1%的学生是想轻轻松松拿到高分,有不干白不干,诚信吃亏的心理。说明怕苦怕累,追求享乐,投机取巧的现象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一定市场。对于“如果发现同考场有人作弊,您会怎样做”选项中,占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与己无关,不管闲事”、“可以理解,装作没看见”二项,占66.8%。选择“心里气愤,但不说”这种容忍态度的排第三位,占26.3%,选择“当场揭发”的仅占2.7%,即使对自己个人利益没有任何影响的“事后悄悄举报”也只占3.8%。从大学生几乎一边倒的取舍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学校园里作弊监督仅来自于监考老师,作弊者是无需担忧周围同学的。甚至还会发生偷看者谴责同学不帮忙、不配合的怪事。

问题三:大学生的就业履历表应该如何填写?

此问题选项中,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修饰”为第一位,占46.2%,比“按照自身情况如实填写”38.4%高出7.8%。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编造”、“按用人单位需要任意填写”二项相加占10.2%,加上排在第一位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修饰”这一项,三项相加高达56.4%,这应当引起学校的重视。

问题四:您认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原因是什么?

篇12

一、落水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易武镇在继续深化和拓展、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2020年末实现示范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步实施绿化亮化、路网硬化、村内亮化、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落水洞村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走进村落水洞村,村里茶叶飘香,村外古树葱茏,老态而生机勃勃的古茶树为文明美丽的落水洞村小组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村坊邻居笑靥如花;纵横交错的村内巷道上,人来人往;村级活动场所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落水洞村小组一派幸福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象。

   产业富村  村民笑开颜。 茶产业是落水洞村小组的祖宗产业,也是他们现在的拳头产业,村民们世世代代种茶、饮茶、贸茶。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茶叶富村”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是落水洞村小组全体干部的心愿和工作重点。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多年来,村小组干部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挨家逐户和村民谈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组织村民到广东、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邀请这几个大城市的茶企业介绍经验,同时把村小组里的茶叶品牌介绍给企业,引领村民加快致富步伐。

通过发动,村小组掀起了全民种茶、制茶、售茶热潮。据了解,截至目前,落水洞村小组31户人家可谓家家有茶园,户户茶飘香,茶叶面积达2000余亩,茶叶产量26吨,有民间传统手工作坊30个,村民年人均收入6万余元。谈起村里的变化,村小组组长黄永能开心地笑了,他告诉笔者:“以前我就是个地道的农民,2010年我带头恢复创办了民间传统手工茶叶加工作坊,经过发展,现在这个茶叶加工作坊也算小有名气了,年收入达30多万元,带动了村里农户都学着做茶。现在,我们村民的收入可不比城里人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小组还大力推进惠民实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资金100万元,新建了416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现在正积极准备硬化道路2500米,为村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条件。

村规民约  “约”出好规矩。走进落水洞村小组,环境整洁,空气清新,30多幢楼房错落有致;抬眼望去,几十米高的大榕树枝叶繁茂,搭成了一个天蓬,树荫下各种不知名的小草野花编织成了一块绿茵地毯;路边的一片片古茶树枝叶交错,绿意盎然,优美怡人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高永琼说:“我们制定的村规民约,从来没有人违反,开会从来不会有人缺席,村民不会乱砍树木,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都很齐心地去做,环境卫生都是每家每户自己按时打扫,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村民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近年来,落水洞村小组坚持把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创建文明村的重点,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村小组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新建垃圾处理池一个,修建水泥路300米,安装路灯26盏……

 文明和谐  村民过得心宽。落水洞村小组十分重视文明村创建的内容和形式,使文明村创建工作融入到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该村小组是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批部分农村秘密入党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创建文明村的过程中,落水洞村小组紧紧围绕弘扬革命传统和中华美德这个中心,大力倡导文明风尚,树立文明新风。去年,村小组涌现出了“十星文明户”31户、“好婆婆”12人、“好媳妇”22人、“好家长”29人。如今,在落水洞村小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谈到新的发展时,落水洞村小组组长黄永能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将围绕创建全县、全州乃至全国文明村目标,认真修订完善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在落水洞这块红色土地上开得更加艳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和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由于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落水洞村现在除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省、州财政资金支持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县级财政及镇村投入,由于勐腊县财政实力有限,而落水洞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因为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村民要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夙愿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卫、文化、旅游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推进难度较大。还有不少村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村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村民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菜园篱笆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工程进度。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议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宣传引导,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广大村民既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开展“清洁家园”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扫道路、清理沟渠、清洁房前屋后,发动村民争做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践行者;创新方式,不断丰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内涵;着眼一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整治长效机制,坚持重点在“治”,实质在“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实现“美丽家园”愿景,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要培育乡村文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建设大马车“并驾齐驱、双轮驱动”,使广大村民能够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落水洞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

一要抓住省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抓住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作出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和打造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历史机遇;抓住易武镇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特色旅游小镇”、2007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以来,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古镇立镇、生态旅游活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和打造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发展思路;抓住落水洞村被列为勐腊县党建示范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古茶园保护村落、全国茶马古道重点文物保护段机遇。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抓好规划,构建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茶文旅游的新内涵,使茶文化旅游落到实处。落水洞村现在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茶马古道,有着丰富的古茶园(林)旅游资源,要保护好这些资源,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全村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的意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犯罪行为,把落水洞建设成古茶园(林)生态科普和生态教育基地。开展落水洞村美丽乡村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又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活镇,文化名镇”目标作贡献。因此,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历史文化名州,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落水洞村茶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落水洞村要围绕这一大目标,对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提出思路,做出规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