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时间:2022-05-31 12:09: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拿来主义教案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别人的教案、课件,可以拿来、可以借鉴,这是传、帮、带年轻教员,是提高教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拿来之后怎么办?是照抄照搬、死记硬背,看着别人的课件上课,还是有所选择、有所改革、积极创新?这个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其实却不容忽视。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而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认真查找问题原因,提出应对之策。

1课堂教学中简单“拿来主义”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进行了较好的诠释,他认为“拿来主义”不是一味模仿、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如对如何拿西方的东西说得很透彻,讲得很明白,“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就是说拿别人的好东西,要有辨别地去选择、去吸收,而不能全盘接受、囫囵吞枣,完全按照别的设计的路线前进。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却有不同的表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一些教员认为,老教授或优秀教员的教案、课件,经过多年的教学检验,已经相当成熟、相当完善,没必要再进行改动;还有可能改不好,出现问题,岂不是自找麻烦,不如不改。于是乎,背一背教案,熟悉熟悉课件,就踌躇满志地走上课台,俨然当起了别人的“传声筒”和“录间机”。更有甚者,连“传声筒”和“录间机”都当不好,误解了“原版”的意思,偏离了原本科学的教学设计。再譬如对于“拿来”的教案、课件,不少教员也觉得不能照搬照抄,不能全盘接受,但由于自身能力素质所限,不知道怎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进行修改;也有的教员,怕改了之后得不到及时认可而不敢改,于是只能消极应付,依葫芦画瓢,简单处理一下,做一些改头换面的工作,但实质没变,还是在念“别人的经”,体现不出自己的思想和风格。

上述表现不是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是不具备扬弃与创新的“拿来主义”。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能力素质欠缺,不会创新。少部分教员有干好事业的愿望,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也很重视,认为现实教学中某些教学内容已经陈旧过时,需要改革,但又不知道怎么改才好,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不知道怎么创新,一切在固化的轨迹中运行。另一方面是评价激励不足,不敢创新。有的教员认为教 学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有风险的。改得好,成功即罢;改不好,得不到领导、专家、同事及学员的认可,反遭非议,必然会影响到自身的声誉,现实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就得不到高分,倒不如不改为佳。

2对策

要防止和克服课堂教学中各种简单的“拿来主义”,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理清思路,抓住关键,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篇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展开教学设计优化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适合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多元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多元互动感知,构建个性语文学习认知体系。语文教学离不开形象和情感,如何进行艺术性创设,成功激活学生内驱动力,为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创新提出新课题。

一、问题情境,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预先设计思考问题,这是语文教学最常见教法运用。即使在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中,利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也是普遍做法。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做到精巧,还需要教师做出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入探究,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著作,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从什么样的角度展开思维切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究。其次是对学生个性学习情况进行学情调查。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学力实际进行调查,这样才能针对学生思维实际进行科学设计。再就是问题投放时机需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学生思维启动过程之中、学生课堂训练遇到困难之时,都是比较关键的节点,如果此时给出问题设计,对学生一定可以形成重要帮助。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切准学生思维脉搏。在学习《拿来主义》时,教师先让学生分析课题,然后给出问题设计:本文课题属于议论文标题的哪种类型?看过这个标题,你感觉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急于要找到问题答案。经过一番阅读分析,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讨论反馈时,学生个性观点很多。有学生说:文本题目是“拿来主义”,这是引出了议论的对象。鲁迅先生给出的^点是:要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而不是照搬照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传承。也有学生认为:“拿来主义”是一种继承意识,对文化精华需要不折不扣地继承,对文化糟粕也要采取剔除的方法,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拿来主义”就是照搬照抄,不然怎么叫“拿来主义”呢?鲁迅提出这个问题,其着眼点是批评文化传承中的教条主义,对那些不正确的传承意识进行抨击。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大讨论。学生开始争辩,教师及时介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促使学生很快形成了学习共识。

教师针对课题展开设问,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拿来主义”这个课题非常有创意,如果不认真阅读文本是难以准确把握其要义的,教师针对性给出问题设计,抓住了学生关注点,具有很强的激发效果。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并自发展开相关讨论,形成了个性认知。教师问题设计带有启发性,其运用价值是极高的,这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具有较强艺术性。

二、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所谓媒体情境,是指教师借助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实物、挂图、多媒体等,都属于媒体范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媒体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学常态。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教师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对学生感官造成重要冲击,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要注意追求实用性,而不是搞“花架子”,更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甚至患上多媒体依赖症。

多媒体应用要适时适度,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掌握好尺度。如《宝玉挨打》学习,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学生观看热情很高,教师发动学生讲述《红楼梦》相关认知,特别是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展开评价。学生大多对这个内容有一定了解,发言比较积极。有学生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贾母、史湘云等,这些人物性格个性鲜明。如贾宝玉,他性格表现为叛逆,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不愿意走向仕途,比较清高。林黛玉则表现比较柔弱、善良,给人的感觉是凄美、可怜,体弱多病,注定其悲惨遭遇……也有学生说:要说个性,我说王熙凤最为典型,她精明、干练、灵动、泼辣,当然也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尖酸刻薄的一面,这个人物性格刻画最为成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跟进引导:《红楼梦》人物众多,咱们单说这贾宝玉,他因为叛逆,自然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所以他才会“挨打”,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被谁打了呢?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之中,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启动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成功激活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红楼梦》相关情节有了一定认知,也为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人物性格讨论创造条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将学生关注视线慢慢牵引到贾宝玉身上,学生为获得相关认知,只有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课堂教学引导进入正轨。多媒体运用有其独特魅力,学生被相关情节所感染,学习关注点被集中,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互动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课堂互动情境创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互动情境,就是合作学习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不仅能够集合学生集体智慧,还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质。集体学习活动时,要体现集体、协作精神,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主动参与交互活动,这对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在互动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互动形式的创新和优化,用丰富的合作学习形式性,调动学生参与交互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辩论、小组竞赛、小组对话、小组演绎、小组展示、小组调查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给出适当设计,自然可以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阿Q正传》全文共分九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挑选一个章节展开赏析教学设计,并将相关教案计划提交班级评价。学生拿到任务后,小组组长进行相关分工,阅读文本、搜集信息、展开设计、讨论取舍,各个小组行动有序,学习研究气氛正浓。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小组都有创造性发挥。有小组赏析第一章:序――介绍阿Q身份、地位。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本基本意义,熟悉铺垫写法;初步了解阿Q身世。教学过程:首先是自主阅读文本,疏通文意;其次是提出阅读思考问题,引导思维逐渐渗透;设计合作学习,讨论相关议题;给出课堂训练,巩固学习认知。教师对这个小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设计思路比较明晰,具有可操作性,但不够细致,切入点交代不够。有学习小组选择第五章节: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再写阿Q

畏强凌弱。这个小组赏析设计主要是围绕课堂演绎展开的:首先是阅读文本相关内容,理清人物关系,进行角色分配;其次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设计相关台词;最后是展开多重排练活动,磨合演出效果。教师同样给出评价:设计创意无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参与到文本赏析活动之中,但人物性格分析、台词设计等环节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赏析设计,为学生提供重要锻炼机会。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一般是难以参与其中的,这里放手让学生操作这个任务,给人以新鲜感,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集体设计教案,需要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因为教学设计包括众多内容,需要每一个成员都给出支持,才能顺利完成相关操作,所以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互动交流品质。

四、演绎情境,丰富学生学习感知

高中学生大多对课堂演绎活动往往持排斥态度,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但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还是充满期待的。因此,教师在演绎情境创设时,需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要。班级活跃分子,对演绎活动是比较欢迎的,而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演绎,却对观看课堂演绎有敏感性。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课堂演绎是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解读,为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立体的学习感知机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也有一定积极作用,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演绎教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篇3

一、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拿来主义”成为了习惯.网络资源的共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简单的鼠标点击就能将所需的课件或电子教案下载.另一方面也滋长了部分教师“拿来主义”的懒惰心理.事实上,就电子教案或课件而言,针对普通高中的素材非常丰富、但针对职业高中的素材少之甚少.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连内容都没细看,就将章节条目、作者姓名等内容一修改就变成自己的,用到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上课时,教师甚至自己对课件内容都不熟悉,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在这种情形下,教学效果何以提高.

2.原创作品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常用工具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即便是利用PowerPoint这一工具制作课件也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几次培训会插几张幻灯片就算掌握了这一技能.如PowerPoint(简称PPT)中音频、视频的插入、几何画板软件的调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插入、PPT中色彩搭配等都需要在日常制作使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制作出美观、大方、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3.主观认识存在偏岐.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制作耗时耗力,不如“一支粉笔、一本书”来得容易;有的教师尽管比较认可,但是只想坐享其成使用现成的课件,不愿意制作;有的教师制作课件仅限于公开课、评优课时使用,常态课中多媒体使用率不高.

二、整合过程中应该走出的几点误区

在学校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基本做到了人人都有计算机,人人会用计算机.但是将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

1.多媒体课件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走出主观认识上“作秀”、“可有可无”的误区.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师,首先,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以满足新时代合格教师的需求、.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仅仅是几个年轻教师亦或骨干教师的事,需要全员参与、团结协作、静心研究、共同提高.其次,应摆脱教学内容本身的枷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放眼学生的未来.一方面,通过数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借助于多媒体解决课堂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更为普遍的实际问题及专业课程学习的工具,如,利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利用计算机作图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以来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甚至于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

2.多媒体课件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走出为“有课件”而“做课件”的误区.首先,要想清楚“是否需要课件”的问题.诚然,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有“是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栏目.但是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以课件的形式反映出来.一般来说,课件呈现的应该是教师用言语无法完全表达透彻、亦或能够表达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如,数与代数问题、空间与图形问题、概率与统计问题,等.都可以考虑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其次,要想清楚“能不能制作”的问题.如果课件中仅仅是文字、符号的堆砌,想必学生也不会感兴趣,还不如不做.

3.多媒体课件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走出课件至上的误区.简单的说,并不是课前准备好课件就大功告成.课件的制作只能是教学准备的一小部分,课前准备更重要的应该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

首先,教材内容与课件内容的关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现在中职类学校使用的都是新教材.新教材中有很多亦或经典亦或新颖的例子值得教师课堂中借鉴并使用.因此,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应注意课件呈现内容与教材内容的相互补充,使两者相得益彰.避免出现教材内容与课件呈现内容完全脱节的现象.

其次,课件内容与学生的关系.课件呈现的内容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但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得出现在课件内容上.一堂多媒体课件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好课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讨论,从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避免出现课堂反映热烈而目标达成度不高的状况.

综上所述,推动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整合的关键力量还在于教师.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控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促进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让中职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薛春玲.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篇4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1 温故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我给《我的空中楼阁》所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初中时,我们学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这间‘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呢?(学生回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破旧的陋室,在刘禹锡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间山涧小屋,去欣赏李乐蔚笔下‘陋室’的意境。”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教《拿来主义》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我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由于导入语的故事已引起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这节课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了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4 歌曲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5 应变导入

日常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使课堂气氛变得严肃、凝重,影响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武汉给近千名语文老师上示范课,学生和听课老师早就在静静地等着,看上去课堂是那样严肃、紧张,这时,只见钱老师一脸轻松地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们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先是全都一愣,随即又都同意了钱老师的提议。“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学们认识的人。”偌大的课堂静得出奇,不一会,一位大胆的同学举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接下来,教学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