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2-09-25 00:58: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中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生学期个人总结

篇1

上学年,按贯例都会有艺术节和校运会.相比较而言,我的文艺才能远不及我的体育才能,所以我对校运会的贡献要比艺术节大那么一点点.之所以说大一点点,因为我在校运会中报的两个个人项目都进不了前八,不能加分.只有在4χ100米接力比赛中帮了一点小忙,拿了第二名.至于艺术节,既无歌唱才能又无表演天赋的我,只好乖乖坐在台下当观众了.高一级的篮球级赛我也有参加,但由于状态不佳,没能带领球队更进一步,很可惜地只拿了第三名.不过,我们还有下一次,我们有能力有希望走得更远.在罗浮山和大夫山的活动中,我们也发挥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地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篇2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高中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不想考上好的大学,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高中需努力认真的学习。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高中的学习旅程。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课本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我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我认真积极参加每次实验,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在三年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三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三年高中生活,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足球。在三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脚法和意识。我是从高一开始接触足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总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决心,也许还有那么点运动天赋。踢足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三年的高中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三年的高中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二自我总结范文二 春去秋来,日复一日,高二上学期就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过去了。蓦然回首,过去的一切深深地烙在我这颗心上了。刚来到望中报到的那一天还历历在目,怪不得人们常说日月如梳!高一上学期生活,虽然短暂,但我过得并不充实,成绩一落千丈。

在此总结我这次的考试情况以及这学期的学习态度: 这次考试不理想, 一塌糊涂。。。在我的学习成绩上,一直并不优秀,上学总是在伪装,在发呆,因为,当时在我的思想里完全找不到认真读书的念头,也没有意识到读书的得益与不学习的后果。

直到面临严峻的期末考试的前段时间,无知的我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所意识的重要并不是为考试而学习、为老师为家长而学习,而是为自己为未来为今后的我而学习,学习就是我未来的基础。虽然我开始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我知道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例子都证明了只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态度才行。

所以,我一有问题就问同学,直到弄懂为止。即使是对待很差成绩的人我也是这样,其道理就在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觉得我常常都是得过扯过马马虎虎的混日子。

篇3

二、义务教育。全面落实____3-____4学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申报工作,现已落实____3年秋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金发放工作,受助学生7879人,补助金额108.3345万(小学特困生500元/生/学年,中学特困生750/生/学年,其它困难生____/生/学年)。

篇4

学习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尤其是对古今中外历经时间洗练出的各类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事实上,高中语文学习,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首要的是对教科书的学习。几乎篇篇精讲细练,要求学生多听多记,提高语文成绩。当然,如此精读,系统训练,对学生短期积累语文知识,的确有着鲜明的效果。但是毕竟教学时间有限,课文篇章也不多,想只凭一套教科书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扎实,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扩展视野,尤其是对名著经典的阅读,显得必不可少。也正是基于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标又在附录关于高中生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罗列数十部中外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等书籍,以供广大师生参考。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体现,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1—5)教材也将“名著导读”单列出来,并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由此也可见教材编者对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视。

而笔者以为,既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编者又如此重视,那么反映到新的语文模块评价体系中,也应当有所体现。虽然该题测评成绩仅以等级形式呈现,但却反映出了新课程的测评方式与趋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无疑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更大程度地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名著经典。从小的方面来说,哪怕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测评成绩,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去关注这部分内容。当然关注名著导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标准和平时测评成绩。事实上,如果能使学生真正地潜心、兴致盎然地在中学时代读上两三本名著经典,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还熏陶了他们的情商,塑造了健全的人格。我们每个真正有过阅读体验的人,成年之后,最念念不忘地,不也正是中学时代所读过的一两本文学名著对心灵的怦然打动吗?健全的心灵不也正源于此吗?而我们教育的真谛不也正在于此吗?这正是语文科目的独有特征和文学的独到价值。同时,这也正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中生课外名著经典阅读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开展名著导读的困难和状况

关于朗读、精读在我们传统语文篇目的教学中,可以说已经做得非常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可是关于熟读、多读就牵扯中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课外文学名著经典的阅读。虽然教科书序言中说,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但是自主安排并不等于说对于“名著导读”就可以不闻不问,或者放任自流。相反,因中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体验、生活体验等都尚为稚嫩,就需要我们教师规划、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学生课外名著经典阅读落到实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然而,在新课改推行中,有多少学校把“名著导读”这部分内容落到了实处?似乎都没有太多的重视。教师往往只在学期末尾视教学进度而定,或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该部分文字,勾画些作者、背景、代表作品、主题之类的句子;或干脆让学生自行翻看阅读。这样,除个别自觉勤勉学生外,大部分人都把这部分内容一翻而过,最多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了几条干瘪生涩的题目而已。与名著经典文本精髓所在,毫无干系。

三、笔者的认识和初步尝试

笔者以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待“名著导读”部分内容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

首先,吃透课标,认识到位。我们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中学语文课本中要求的名著经典阅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和必须施行的,尤其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实施新课标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在学生成长的印迹中播下人文主义的种子。其次,承认困难,开拓创新。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难免遇到许多困难,困难越多,越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它。人的成长是这样,教育实践也是这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识、承认困难,并寻求解决之道。再次,相互协作,发挥优势。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集思广益,同课教师共同协作,则能更大地发挥优势,取得突破。最后,及时总结,逐步改进。教学工作只有在总结中才能汲取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获得进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名著导读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是这样。

基于以上几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新课程“名著导读”部分内容的教学做了些微尝试,获得了初步经验。

第一,化整为零,体味经典。从本学期开学伊始,笔者选取经典书目《论语》,作为重点向学生推介。之所以选中《论语》,是因为与其他先秦语录相比较,《论语》乃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四书五经之一,对学生现实生活极具教育启发意义。同时,《论语》篇幅短小,多为孔门语录,文字晓白、易懂。然后化整为零,利用课前五分钟,选取《论语》中一两则修身、处世、治国等言语,要求学生抄记,并当堂谈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满一周后,再利用晚自习复习巩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不影响主体课堂教学。如此,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就可以把大半部《论语》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对原著有了较为深入地体味。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