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案范文

时间:2022-03-26 14:09: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书法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书法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教学

目的

认识和学会使用写字工具。养成爱惜写字用具和书本的好习惯。

教学内容

1、认识写字工具

2、书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执笔。

3、认识田字格。

4、每课一个书法小故事。

本课

教学

目标

1、认识和学会使用写字工具。养成爱惜写字用具和书本的好习惯。

2、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对坐姿、执笔的良好习惯。

3、初步感知手写汉字之美。

课前准备

第一册教材、同步训练册、铅笔(HB或B型)、橡皮。

总课时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讲授本课知识:

1、认识写字工具(图)

铅笔

分H型、B型和HB型。写字选用HB或B型铅笔。

橡皮

用于擦改铅笔痕迹。力争不用或少用橡皮擦改。

卷笔刀

用于刨削铅笔。学生应学会自己刨削铅笔,提高动手能力。

2、学习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正面图

、侧面图)

上身保持正直,微向前倾,胸部离桌边一拳左右,两小臂成八字形自然放于桌面,左手扶纸,右手写字。

3、学习执笔方法(正面图

、侧面图)

三指拿笔,即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笔杆垫在中指第一关节,自然斜靠在虎口食指跟处,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纸离笔的高度大约离鼻尖2.5厘米左右。

4、教师示范坐姿及握笔姿势,学生练习,教师现场纠错。

5、认识田字格(图)

田字格是由一个实线的正方形格和虚线的“十”字组成,形状像“田字”,所以叫田字格,田字格分为左半格、右半格、上半格、下半格和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中间“十”字叫横虚线和竖虚线。

6、教师引导学生在纸上划一划,说出并指出田字格的组成名称。

7、教师板书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笔画“横(一)”、“竖(丨)”,讲解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横写在横线上,竖则是在竖虚线的中间。(不要求学生掌握横与竖在田字格中的笔画特点)。

8、教师要求学生在本课“课堂训练”中参照例字临写“横(一)”、“竖(丨)”

,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板书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十”

,讲解“十”是由横竖交叉写成的汉字,横竖的位置不会因组合起来而改变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要求学生掌握笔画特点)。

10、教师要求学生在本课“课堂训练”中参照例字临写

“十”,教师巡视,指导。

11、教师板书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二”、“三”

,讲解“二”第一个横在田字格的上半格,第二个横在田字格中的下半格,上短下长。“三”第一个横在田字格的上半格,第二个横在田字格中间的横虚线上,第三个横在田字格的下半格,前两个横短,末横最长(不要求学生掌握笔画特点)。

12、教师要求学生在本课“课堂训练”中参照例字临写

“二”、“三”,教师巡视,指导。

13、教师板书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川”

,讲解“川”是由三个竖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看三个竖组成的汉字该怎么排列在田字格中。第一个竖撇在左半格,第二个竖在中虚线上,第三个竖在右半格。(不要求学生掌握笔画特点及认识汉字)。

14、教师要求学生在本课“课堂训练”中参照例字临写

“川”,教师巡视,指导。

15、教师板书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丁”

,讲解“丁”是由横与竖钩组成,上面的横在田字格的上半格,下边竖钩是一条腿站立,所以要写在田字格中虚线上,像我们刚学过的“川”字,下边有三天条腿,所以中间的腿在竖虚线,取正中的位置,但“丁”只有一条腿。(不要求学生掌握笔画特点及认识汉字)。

16、教师要求学生在本课“课堂训练”中参照例字临写

“丁”,教师巡视,指导。

17、教师板书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王”

,讲解“王”是由三横一竖组成,上面的横在田字格的上半格,中间的横在田字格横虚线上,底横在下半格,竖则在正中的竖虚线上。(不要求学生掌握笔画特点及认识汉字)。

18、教师要求学生在本课“课堂训练”中参照例字临写

“王”,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学生描写、临写本课所学内容,教师巡堂、指导、纠错。

课后

篇2

“请看这两位同学,已经告诉了我们左右结构字的书写、安排方法,谁能看出来?”我对全班学生说。这下班里可热闹了……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小瘦子和大胖子一左一右,正好和汉字‘北’相似。”又一个学生说:“小瘦子在左,人小占得地方少,他的腿正好向左边伸着,我看,小瘦子像个在左边的偏旁。”学生笑。这个学生还接着说:“大胖在右因为胖,占地方就多,大胖呢就像右边的主体部分。”全班哄堂大笑。这个学生认为说错了,不时地看着老师。“说得很正确。”老师给予了肯定,这个学生还做了一个自信的动作。我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其中一个说:“我对比着想象出来的。”“说得真好。”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鼓励的掌声。

这时我告诉学生们:“想象是打开书法艺术大门的钥匙。唐朝大书法家张旭,通过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将剑法融入了笔法;晋朝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想象更是丰富,把小小的笔画,更是描写得出神入化。‘横’:像千里长的阵云;‘点’:像高峰上坠下的石块。‘撇’:有如利剑砍断象牙;‘斜勾’:像发射的弓箭;‘竖’:好比太古苍藤;‘横折勾’:像巨浪崩岸。南宋大书法家姜夔,把字人格化。‘点’:是字中的眉眼;‘横、竖画’:是字的肢骨;‘撇、捺’:是字的手脚;‘挑、提’:是字的脚。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认为,那用笔的方法,紧握低执,迅行急抽,像悬针,像垂露,像蠖的屈曲蛇的伸展。潇洒大方,布置闲雅。行行光彩夺目,字字惊心动魄。好比林苑中的花卉,没有一处不开放的,煞是好看。那用笔的体会,必定要深入地探索领会,裁夺把握,缓行慢收,笔不虚发,落纸必有缘由。来去上下,悠闲妙美。用笔刚的像铁画,用笔媚的如银钩:用笔壮则高耸而峻立,用笔丽则柔美而清劲。好似古松的横卧高山,巨石的躺跨巨沟;鸾凤的鼓翅而舞,鸳鸯的沉浮于水一样。飘忽隐约得好比神仙来往,委婉转折得恰似兽伏龙游,那墨色或浓或淡,或湿或燥,按照字的势态,随着字的巧变,藏锋不露,收尾难寻。一会儿正一会儿斜,一半儿真一半儿草。点画务必充实,不使怯缺。隐隐闪闪,譬如银河的现出众星,昆冈的产出珍宝,既错综而光灿,又相连而起伏。字的四周上下相称,笔笔连续呼应而围绕字的中心,看字的空白处好像也能察觉出笔意来,这样方才是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彼岸而达到更加美好的境界了……。在结构上,王羲之认为,‘学书作字的根本,一定要遵守正确的法则。字的形势,不能够上宽下窄;不应当伤于密,密了就像痨病缠身;又不应当伤于疏,疏了就像浸在水里的禽鸟;不应当伤于长,长了就像死蛇挂在树上;不应当伤于短,短了就像踏死的癞蛤蟆,以上这些是学习书法的大忌……’又说‘如果写得一点失却位置,就好比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画失于巧当,好比壮士断了一只胳膊。’清包世臣在《答熙载九问》认为,……古帖字体大小很有相去悬殊的,好比老翁带着小孙子在路上行走,长短不齐,但都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可见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联想,能从一事物,解开另一事物;又从一个现象,解开另一个深奥的道理。

我接着说:“人的一生,就是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写字,悟出怎样去做人,从左右结构,可心想到左邻右舍,从邻居关系,又可理解左右结构字的安排,如邻居修屋盖房,若多占你家一厘,你家绝对不让;反过来,你家多占邻居一寸,对方也不会答应。很显然,我们应当尊重对方,互不侵占,和睦共处,才能搞好左邻右舍的关系。这正和左右结构字的安排相通,若偏旁多占主体部分一点,该字就不协调,不协调就是不好看;同理右边主体过多占了左边偏旁,给人的感觉也不美观,一般情况下,偏旁在左,右放而右收;在右的主体部分,左收而右放;如‘梧’、‘秋’、‘放’等偏旁,‘木’、‘禾’、‘方’横画向左伸,也就是说竖的左边横长,右边横短,那么‘吾’、‘火’、‘攵’……”。这时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解,说出了“‘吾’的横,‘火’、‘文’的捺向右伸。”讲到这里我把老师的椅子让给了大胖去坐。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的数的产生。

2、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3、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亿”、“千亿”.

4、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36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教学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半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36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车,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浙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竖来表示,……9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中国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罗马数字)。

巴比伦数字:

中国数字:

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阿拉伯数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学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对应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浙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2、数字十进制计数法

А.复习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В.数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千亿。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

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

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要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其他计数单位。制成下表: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1、2、3、4、5、6、7、8、9、0)

说明这些数学叫阿拉伯数学。

②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

③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如下表:

%26cent;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26cent;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数,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如下表:

%26cent;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从右边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每一位是亿位。让学生看课本第37页。

(4)巩固练习。

完成第3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九的第1题。

3、教学亿级数的读法

(1)复习。

读出下面各数:

5000010600040030500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2)教学例1。

说明亿级数的读法与万级数的读法类似。然后在上面几个数的后面各加4个0,变成例1中的数,并把它们贴在制好的数位表上。如下图: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500000000

1060000000

400305000000

让同桌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读,并说出要怎样读。着重说一说要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亿级怎样读?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提问:“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最后读哪一级”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看课本第38页,并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5.巩固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2题。

一组一组地读,读完后,让学生结合一组说一下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体会到: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只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亿级的也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篇4

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请试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可能会举出课本上的三个例子,引导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我国现在约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粮食(米、面)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国人民需要吨基本粮食?一个月需要吨?一年需要吨?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有2亿册,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们班60名同学每人借阅2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供个我们这样的班借阅?

3、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厘米,则在96后面应添个零?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甲:这些数据都比较大,比100万都大;乙: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使我们便于书写和读这些比较大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10=10=10=

讨论:10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10000000=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69600000000=6.96×10,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开始问题中的大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notation)。

(通过前面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三、应用举例,巩固概念

1、强强从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请你把其中的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个细胞;

(2)全世界人口约为61亿;

(3)光的速度为300,000,000米/秒;

(4)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630,000公顷;

(5)2002年赴韩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球迷超过了1.5万人。

2.二十一世纪,纳米技术将被广泛应用。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米=10纳米,则55米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多少纳米呢?

3.《国际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联合国劳工组织预计受2001年“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全球旅游业可能有9×10人失业,美国保险公司安邦集团认为此次恐怖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10美元,其中仅美国市场的损失预计超过1×10美元。

这则消息中的数据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所代表的原来的数表示出来。

4.把调查北京在所有申奥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众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奥的北京市民有1299万人,小明与小颖打算把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但他们的想法却不一样。

小明认为结果是:0.1299×10人

小颖认为结果是:12.99×10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目的是通过该组题目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必然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