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食疗养生范文

时间:2022-12-12 18:39: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

篇1

1.1 调节七情以养神。心藏神,为一身之主。《黄帝内经》把保养心神作为养生要义。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和环境的变化,必然产生心理和情志的改变。如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角色的转变,存在心里落差,而产生的自卑与消沉;子女长大离家后,产生的孤独与寂寞;亲人朋友病丧,产生的焦虑与悲伤。诸如此类,这些不良精神情志的变化,任凭其发展,会导致“内生七情”(《素问》)而得病。所以,注重七情调节,勿使太过,保持心态的平衡与情志的稳定,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的境界。这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1.2 心胸坦荡,恬淡虚无以守神。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中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保养心神,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而老年人最大的精神隐患莫过于心胸狭隘,私心欲念太多,以致于精神散失。所以只有保持心胸坦荡、心境安闲清静,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外耗,才能充实和畅真气,远离疾患,而健康长寿。君不见古今长寿者,大都心胸开阔、性情温和、遇事乐观、勤劳知足、顺应自然、安于现状、品行仁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这是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

1.3 积极进取,舒心宁神。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多用脑,勤用手,可以保持思维的敏捷和动作的协调,以延缓衰老。故老年人要精神振作,积极进取,生活要有目标,要不服老、不畏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如种花、养鸟;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写字画画。中医有“书画养生”之说,通过勤练书法、画画和一些有趣的活动,可使人清心静气,舒心宁神,延年益寿。

2 饮食调节

养生学十分重视饮食的调摄,《黄帝内经》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五味能化生,而为生命的本源之一。老年人脾胃运化、吸纳功能减弱,饮食调节尤为重要。

2.1 饮食五味要调和,忌饮食不洁,五味偏嗜。“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饮食五味过偏或偏嗜,都可以造成营养失衡、阴阳失调而致病。故老年人饮食配伍,品种要多样化,色味合理化,五味平和,辛甘酸苦咸得当,肉蛋鱼蔬果调匀。且食宜熟软,宜食易于消化与吸收之食物。

2.2 饮食有节,食量适宜,适时有规律,忌饥饱失常,暴饮暴食。历代养生家总结“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并讲究“早食尚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所以,饮食适时、适量有规律对健康是很重要的。老年人饮食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合理及时调整饮食,如对糖尿病患者提倡少食多餐,作为食疗。老年人脾胃虚弱,饮食冷热尤要适宜,因“热食伤骨,冷食伤肺”(《千金翼方》),故饮食以“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千金翼方》)为宜。

3 生活起居调节

3.1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一天的饮食、起居和运动。生活节奏适宜,不松不紧,张弛有度。“少寐乃老年人大患”(《老老恒言》),老年人多少寐易醒。故良好的睡眠状态,能解除疲劳,储存能量,协调阴阳。但并不是越多睡越好,忌贪睡,以致“久卧伤气”(《素问》),提倡早睡早起,忌睡前精神刺激。

3.2讲究卫生,衣着适时。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俗话说:“病从口入”。应讲究饮食卫生,衣着整洁,预防疾病。同时,老年人生机减退,气亏血弱,对冷热适应差,易感四时之邪气。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做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

4 运动养生

重视运动,勿使过度。“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形”乃养生保健的经验总结。老年人适当的运动与劳作,可以强筋健骨,使生命更有活力。所谓:“动而生阳”(《黄帝内经》)。名医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气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可见运动对养生的重要。

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不当使极”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老年人体质差,选择的运动当以轻柔为主,或刚柔结合。散步、五禽戏、太极拳、气功均适宜。不宜进行速度快、强度大的运动,运动过极,则“劳则气耗”(《素问》)。老年人运动,应强度适宜、动静结合、以柔为主、动静平衡。

5 适应与营造环境养生

5.1 生活环境。老年人要适应生活环境,有条件的可选择较好的居住环境。“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千金翼方》)这都是老年人居住的好去处。最适宜老年人养生保健的生活环境是:空气清新、无污染,环境安静,饮水清洁,阳光充足。山区气候凉爽,景色秀丽,氧气充足,正具备这些条件,最是宜人。百岁长寿老人多出自山区农村。

5.2 家庭环境。老年人的家庭环境要和睦,与子孙、邻里相处融洽,应与邻为善,与人为善。

篇2

其实,人们早已明确:饮食不当在癌症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大概占到了35%~45%。今天临床的常见癌症,其发生往往有食物因素参与其间。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医学就主张药食同源,很多药品就是从食品中衍生出来的。而作为食品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机体需求,无毒无害,可大剂量重复使用。鲍林所创的“调整分子营养学”,就是希冀能从食药同源的食物中,提取一些功能因子,对人的机体起到有效的调整作用,从而帮助治愈疾病,保持健康。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疾病也可看作是种“矛盾”),主要不应靠对抗来解决,而应主张调整与协调。即便是某些药物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的毒副反应也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强调:“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至少,我们近二十年的肿瘤治疗经验表明,从菌类等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可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篇3

有句中医俗语叫“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一年四季养脾胃。”之所以要在夏季养心,是因为夏季是一个消耗的季节,俗话说冬储夏耗。那么,夏天消耗的正是我们的心阳和心阴。

一方面夏季人体皮肤毛孔疏松,散热较多,这就消耗了体内的阳气。这个阳气主要指的是心阳。

另一方面,由于夏季炎热,为了散热,心脏需要把血液不停泵向体表散热,而要把热量带走,需要把心阴变成汗水。中医向来视汗为“心之液”,所以一旦汗腺像是打开了的“水龙头”,出汗过多自然易消耗心脏阴液。我们经常讲呕心沥血,出汗算不算呕心沥血呢?算,流汗太多,等于把自己那点心血都熬干了,长期出汗过多者自然会出现心阴不足或心阳不振。

所以《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也就是说,夏天不注意养心,不注意顺着夏天的自然规律去生活,就会出现“心气内洞”的现象。洞是什么,洞谓中空也。所以“心气内洞”就是说心气已经出现了一个窟窿眼了,得赶紧把它补上。不补上会怎么样呢,《黄帝内经》说:“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冬至重病”。冬季抑郁症和心脏病高发,正是“心气内洞”所致。

逆夏气行为危害多

很多人在夏天猛吹空调和贪食冷饮,这样的行为就算是“逆夏气”了。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此时若给身体强烈的寒凉刺激,会给心脏发出错误信号,使其忽然停止散热,减慢工作。大家都知道变速跑步比匀速跑要累很多,忽凉忽热的结果就是逼迫心脏进行变速跑,总是如此,心脏能不累么?这就是“心气内洞”的原因,所以夏季贪凉并不可取,一方面要注意饮食,不要吃冰棍、凉菜等寒凉食品,二是不要过多使用空调,使用空调时,最好在另外一间屋子使用,把门敞开有点微凉即可。

另外,过于劳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心主神明,当一个人的念头比较多、比较繁杂时,耗费的心血就会比较多。过度劳神,能使心神受损;心神受损,最终会伤及人的生命。所以心脏病患者和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应注意少思寡欲,别把自己心累坏了。

另外,流汗太多会损害阳气,所以同样是非常耗损心气的行为,因此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并不适合心脏病患者,对于有心脏病的患者和其他情志病的患者而言,汗如雨下的锻炼方式并不可取。夏天的时候,最好采用静养的方式来养护心脏,所谓静养就是静静地坐着,闭上眼睛,把舌头顶到上颚上,什么都不想,但也不能睡着,即为静养。这不仅仅是中医的养生方法,道家、佛家对这种方法也极为推崇。

养心汤:人参当归猪心汤

入夏后的饮食,可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苦入心,苦味的东西它是往心经上走的,苦瓜、苦茶、稍苦一点的绿茶等苦性食物都可以多吃一点。

如果心气不足的患者,可多吃点人参、黄芪。如果是心阴不足的患者,可以吃一点桂圆、大枣、莲子等。另外还可吃些羊肉,补益我们的心气和心血。

推荐药膳:人参当归猪心汤

【用 料】 猪心1个,当归15克,人参3克,味精、食盐各适量。

【做法】 先将猪心剖开两半,切去筋膜,用清水洗去血污成片状,备用。人参、当归分别切成片状,用清水洗干净。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烫至水沸,然后放入以上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继续煲3小时左右,加入盐调味即可。

【食用方法】 去当归,只吃猪心,嚼人参和喝猪心汤。

这款药膳的主药是人参,像人参、西洋参这类药物,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实际上心脏病患者每天吃上一支或者两支生脉饮,也是春夏养阳的好办法。这款药膳用人参的用意也正是如此。药膳中另外一味药是当归,也是大补气血的良药。这道药膳不仅仅是心脏病患者的良药,只要具有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自汗盗汗,头晕目眩,四肢无力,气短懒言的患者,均可食用本药膳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型患者不宜食用本膳。

穴位养心,远离心脏疾病

篇4

出练前一定要选择好天气,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如原地慢跑、擦面、浴鼻、叩齿、转腰、揉肾等健肾活动。尤其是冬泳下水前更应做好按摩拍打全身的充分准备,调动机体各部分的机能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反应能力。

在冬三月里增强肾功能,也可以从室外练功改为室内练功,这样可以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致伤肾。冬三月应闭藏阳精,节制房欲之事,常盘膝正坐,面朝北,肢体放松,掌心按抚膝盖,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出念“吹”字。《祛病延年六字诀》中说:“吹字气诀,肾为水病主生门,有疾旭羸气色昏,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邪妄立逃奔……”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诀曰:“春嘘明目本扶肝,夏季呵心火自闲;秋nN定致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入冬之后,当益肺金养肾水以利掺湿,应养肾水,益肝木,以利疏泄。因而,养生须善择食,摄食待宜,方益于养生。冬月寒冷闭藏,宜驱寒生热,补肺养肾。肾得其养,以生肝木,则冬藏春发应乎四时。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滋补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春天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民间谚语说:“今年进补,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是有道理的。

进补有食补、药补之分。养生学家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因此,年轻体壮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不必进补。所谓“无虚滥补”反而有害。饮食疗法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谈到人体患病要使用药物祛病邪,还必须配合饮食疗养,如能将米面、肉食、水果、蔬菜等食品调配得当,就能补精益气,使人体营养充足,增强抗病能力。

老年人是冬季进补的最大人群。在冬季适当辅以滋补药物,对于治疗疾病、延缓衰老是有一定帮助的。民间习惯在冬至日到立春日这段时间用一些补晶。中医认为, 进补主要针对虚症者,进补前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析脏腑虚实的本质,明确其属气虚还是血虚、阴虚还是阳虚,再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施补。

益气老年人脾胃气虚,消化力弱,常出现气短懒言、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脉搏无力等症,可用党参、黄芪、山药、大枣、羊肉、莲子等;

养血 老年人血虚常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发麻、脉搏无力等症,可用熟地、当归、阿胶、龙眼肉、羊肝、葡萄、黑豆等。

篇5

养生家和养生对国人的影响力度

养生家在古代属于方技家的一支,方技家是研究医药和养生的“百家”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方技家的活动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但其称谓始于汉代。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列“方技略”,后者收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①,其数量相当可观,今大多数已亡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成为研究医药养生的宝贵资料。《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新元史》、《明史》等都专门载有“方技传”,其余各史也大都有关于方技的记载。可见,方技家是“百家”中很重要的一家,班固在《方技略》中又把方技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派,到后来“医经者”和“经方者”演变为医药养生家。方技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记载“大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方技家在有史料记载以来就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班固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特点,即由治身及治国。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从广义上来说,整个中医学都可以看做养生学。通常人们所说的养生,是狭义上的养生学,即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和延长生命目的的学问。我国古代养生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成体系,流传下来的书籍有通论类、导引类、炼丹类和食养类四种,最有名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非常迷信于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召“方士欲炼以求奇药”②,充分反映出最高统治者对死亡的恐惧和期待生命不息的意识。现代人将养生分为“养身”和“养心”,“养身”即通过食疗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心即涵养心志,通过保持心理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健康长寿是历朝历代人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养生文献也不仅限于医家著述,诸子百家均有涉及,养生学正是与中国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使得国人对“养生”趋之若鹜。

中国哲学影响下的养生观念形成

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主旨为“效法自然”。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生生不息”,这种思想引导人们注重养生,即养身和养心。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守静、养气,做到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态,才能延年益寿,由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学派理论对养生学有很大启发;《庄子・养生主》篇专门谈养生的要领,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养生理论也广为流传;孔子所提倡的“仁”与“礼”与修身是分不开的,儒家哲学成为指导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修身”理论深深影响了国人的“养心”观念。另外,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自成体系的饮食理论涉及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都是很有用的养生原则;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气”是人生命的根本,养气要以精神意志为主导,神态安定,意志坚强,其养气法也颇具导引吐纳的特点,对养生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荀子曾言“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指出人类最大的欲望便是生存,最厌恶的事是死亡,贵生恶死可以说是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因而养生之道也成了整个社会所共同关注的话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直接影响了养生学中的“天人相应”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身与心、形与神、自然与人是一体贯通的。在“养心”方面,中国文人灵魂深处所共有的抗压哲学,从陶潜的“采菊东篱下”到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无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士子乃至普通百姓。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的精神”开篇即论到“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③。无论是以“入世”为主的儒家哲学还是以“出世”为主的道家哲学都对养生学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使与中国哲学关系密切的养生学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千百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通过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饮食养生法则,因为符合上下各个阶层的需要,日渐发展,深入人心,形成了华夏传人所共有的“养生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和信奉力度可谓强大,步入现代,加上信息化时代媒体传播的力量,全民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养生热潮”,张悟本们正是洞察了人们这种对养生信奉的心理乘机而入。

“张悟本现象”对受众及媒体接受意识的启示

以“中医养生术”来忽悠民众,张悟本不是第一个,然而为何民众数度受骗还乐此不疲并期待养生“神话”的出现,随着张悟本养生“神话”的破灭,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接受意识的思考。

“养生”本无错,怪就怪在人们对打着传统中医旗号的伪食疗养生的错误信奉上。随着公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张悟本敏锐地嗅到了当今时代的大众心理,带着他的“吉祥三宝”(绿豆、茄子、萝卜)登上了“养生”神坛,宣讲“万能”食疗理论,类似他的各种各样的养生专家,也都带着“求医不如求己”、“是药三分毒”等噱头理论著书立说。张悟本从“养生”神坛上跌下来的事实提醒人们在对“养生”信奉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对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类科学读物熟视无睹,而对铺天盖地大肆宣传的书籍和节目奉之若宝,充分反映出受众的接受意识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传统养生观念影响下,更容易产生盲从现象。同时,人们之所以对张悟本深信不疑,与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张悟本神乎其神的宣传,应当说人们还是有一定怀疑意识的,但在有影响力媒体的宣传下,人们开始接受甚至有些人深信不疑。

“张悟本现象”对媒体的接受意识也是一个拷问。台湾著名出版人廖志峰认为“一般民众多忌讳就医,这和相信偏方、秘方、自我处理也许有文化上的关联”,一语道破了受众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容易对养生类书籍和节目过度信奉。媒体本无意故意欺骗观众,然而面对高额利润,能否经得起考验是检验其公信力的有效尺度。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已经不是偶然现象,张悟本的出现,又一次给媒体敲响了警钟,如果媒体接受意识能经得起推敲,便不会产生“张悟本现象”。其著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能通过审核出版,其“食疗养生”理论能在有较大影响力、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台宣传,充分反映出出版社、电视台等大众传媒机构鉴别接受程序的不完善。当前,在链条式经济利益驱动下,诞生了一批“养生明星”,然而,传媒市场在推崇“造星经济学”的同时,是否检验了“包装产品”的质量呢?不经严格检验,一味接受,只能带来媒体自身可信度的下降,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传媒作为一种公共性资源,其社会责任是遵循“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对事实进行报道,由于“受众在通过媒体接收信息前,往往没有具体的心理准备,随意性很强”④,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事关百姓健康的话题,更应当严谨、审慎,秉承科学的传播理念和态度,净化媒体环境,成为让受众放心的、值得信赖的媒体。

注释:

①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72页。

②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8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篇6

节日期间易得哪些病

1.急性肠胃炎

这是节日期间及节后最常见的病。

――主要表现

上腹饱胀,不思食,恶心呕吐和腹泻。

――治疗

要改吃清淡流质饮食,身体壮实的,那就选择禁食一两顿,让肠胃彻底休息,这是最有效的办法。中药可服香砂和胃丸,木香顺气丸或保和丸,体弱年老的可服参苓白术丸或人参健脾丸。另外可炒糊米、糊麦沏茶喝,以助消化。或用炒鸡内金、焦山楂。

2.急性胰腺炎

节日期间吃肥甘酒肉过多,或暴饮暴食,致胰腺压力过大,负荷过重而出现急性胰腺炎。

――主要症状

左上腹突然剧痛、恶心、呕吐、发热或出现黄疸,甚至休克。

――积极治疗

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禁食并送医院。

3.急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在暴饮暴食,尤其是油吃得过多的情况下,胆囊负担过重,容易发生急性胆囊炎或胆绞痛。

――主要症状

突然出现右上腹或右胁肋疼痛,恶心、呕吐或发热。

――积极治疗

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禁食并送医院。

4.肝脏负荷重

节日期间,男人饮酒多,肝胆负荷重,节后一定不能再饮酒,否则肝脏易出毛病。

解酒毒的食物是:葛根、绿茶、绿豆、生姜、梨、柚子、葡萄、白醋、菠菜、萝卜等。

长假后要注意养心怡神

1.长假期间太累心

长假期间,尤其春节期间是亲朋好友大团聚的时候,兴奋、激动,谈话多、应酬多、睡眠少,玩乐时间长,加之作息时间打乱,生物钟节奏改变,从而致使身体感到十分疲劳,尤其因为劳神而出现累心,使心脏太累,所以节后一定要养心安神。

2.长假后如何养心

――注意恢复生活节奏

上班族下班回家后,注意要由快节奏转为慢节奏,我们要知道,慢退一步是为了快进三步。

――怎样安神

第一,深呼吸,做深而慢的呼吸。呼吸慢下来,心跳就能慢下来,这样就能养心安神。

第二,食疗养心法:晚上用麦冬3~5克,桂圆肉3~5克泡水饮。睡前可吃莲子、百合、小枣、冰糖粥。

第三,闭目法:闭目可以排除干扰,去除杂念,起到养心安神作用。睁开眼睛世界是大家的,闭上眼睛,天下就是你一人的。

第四,睡眠法:平时一天睡8小时,长假后可增至10小时,节后两周应在晚上9~9:30入睡,早上6~6:30起床,中午休息1个小时,正好l0小时的睡眠时间。

第五,泡脚法:睡前用热水泡脚,按摩涌泉穴及三阴交(内踝上3寸)可促进安神增加睡意。

节后排毒法

节日期间由于喝进各种饮料,吃进美食中的许多作料、添加剂、防腐剂,而使贮存在身体的毒素产物堆积起来,加之,节日期间,常到人多的地方,吸进不少浊气,所以,节前我们要做室内外大扫除(尤其春节),节后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身体清扫排毒。

体内毒素堆积的信号:

头痛、恶心、欲睡、口臭、汗臭、便臭、气臭、脚臭。

克服长假后疲劳综合征

何谓疲劳综合征

第一,心理、生理上都感到累,怕上班、怕进办公室、怕见上司,才过星期一就盼望星期五。

第二,上班时频频打哈欠。

第三,身体发软,嗜睡。

如何克服

第一,下班后调整为慢节奏进行慢养生,多闭目养神。

篇7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29-01

1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及特点

1.1 康复医学的内涵。康复医学是继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由理疗学和物理医学发展形成的一门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残疾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促成残疾者重新回到社会并成为社会中自力更生的一位成员。总的说来,康复医学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是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人类医学事业进步的重要趋势。

1.2 康复医学的手段及方法。现代康复医学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帮助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得到康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医学手段。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康复医学的着眼点在于不仅要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还要恢复其功能,让其从并且过有实际意义的新生活。

1.3 康复医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康复医学,笔者对康复医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①服务对象主要是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或是躯体残疾者;②康复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③最终目的是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⑤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

2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2.1 中医康复学基本内涵。中医康复学是运用针灸推拿、药物食疗、导引吐纳、药浴熏蒸、自然疗养康复法,对病残、老年病证、伤残诸证等疾病进行辨证康复的中医应用学科。其主张辨证康复,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创造出中药、按摩、针灸、食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医传统方法。中医康复医学的指导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医康复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代很多中医文献中都存在关于康复医学思想的记载,这些文献包括《十问》、《黄帝内经》、《五脏所宜食法》、《外台秘要》、《寿亲养老书》、《寿世保元》、《随息居饮食谱》、《老老恒言》、《庄子?刻意篇》、《吕氏春秋》、《管子?入国》、《本草纲目》等等。自然疗养康复法是中医康复学的常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因素促进神形兼养,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2.2 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中医中药本身的优势以及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医康复学的许多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六个结合:首先是中医康复学强辨证康复和调整体康复相结合;第二是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第三是临床康复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第四是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第五是药物康复和自然康复相结合;最后是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医康复学不仅重视整体上的协调,还不疏忽个体上的纠偏,这个特点极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2.3 中医康复医学的特点。中医康复学的特点主要是“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整体康复观”是人体康复不仅仅是人体本身的康复,而是指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必须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必须相统一,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也必须统一。“辨证康复观”则主要是指相同的病但是不同的症状必须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不同的疾病但是有相同的症状就应该采取相同的康复方法。

3 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

3.1 康复是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中医的传统优势之一便是养生与康复,然而这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医学,还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西医学。所以中西医康复医学创造性的结合中医的传统优势和西医的现代科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出康复医学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中西医康复医学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研究和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规律,对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促进中医养生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很好地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涉及的主要领域是养生,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核心是“康复”。

3.2 中西医康复学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取长补短。中医康复学应规范诊断,量化疗效评估。中医评价必须在诊断领域内进行,但是通过中医诊断很难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所以康复医学的评价过程是量化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过程。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例,中医能够诊断出气虚血瘀,但是很难反映偏瘫的程度。所以,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能够弥补中医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对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学的发展都很重要。

3.3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存在“亚健康”状态。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就成了养生学的热点。所以,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全世界残疾人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五分之一左右,80%左右的残疾人是很难得到较好的康复服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愿意进行保健消费的人群数量和比例正在激增。

参考文献

[1] 丁辉.运动康复学科在康复医疗机构的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第21期

篇8

一、引言

中医药膳指基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在“药食同源”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中华民族中医传统中“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不同食物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饪技术或其他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制作,成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养、医兼具的饮食养生保健效果[1](1)。中医药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融合了中医药学、营养学、烹饪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可谓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蹊径。

二、中医药膳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后汉书·列女传》即有“药膳”一说。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药膳组方方法的详细论述,为中医药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都对中医药膳不吝笔墨,归整各类“亦药亦食”的中药,记载多种药膳方剂,为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巨大贡献。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可谓药食兼具,寓医于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有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国传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思想理念。“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不仅是美食,而且可作为药用;许多天然药物同时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而是同一来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参补养气血等。中医药膳基于这一思想,将天然药物与食物同置,通过烹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同时,亦可实现食养或食疗的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一举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为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及味道。“四性”又称之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于食物的传统。根据这一理论,果蔬肉类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猪肝、红枣等为温性食物,具有补气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属寒性食物,具有清热降燥之功效;葱、桃属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气、发散风寒;山楂、芝麻属酸味食物,可生津开胃、帮助消化。亦药亦食的食物,根据其四性五味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满足不同体质或需求的人们品尝美食、强身健体、养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季节、地理环境及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又是中医药膳选药择食的原则。中医药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选择药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2](73-75)。依据中医三因制宜原则,需根据个人体质辩证施膳。如气虚质宜食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山药、大枣、莲子等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施膳还需考虑地理地域、气候水土、生活习惯、时令气节等差异。如北方地势较高且空气干燥,宜食用温热性补阳药膳,如含当归、生姜等羹汤类;夏季气候炎热,阳气生发,宜食用绿豆、赤豆、乌梅等健脾开胃、清热化湿的药膳。

(四)呈现多样。

中医药膳有别于普通膳食。中医药膳在烹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过程中,需兼顾“药”与“食”两大方面,不仅要注重中药的组方配伍,遵循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中医诊治原则,对药物、食物进行合理性效组合,关注中药及食物的四性五味,还要讲究药膳作为膳食应具备的特点,注重药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将药隐于食,保证食用者感觉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药”。为真正实现“隐药于食”,中医药膳从古至今发展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根据性状可分为菜肴、糕点、面点、粥品、汤羹、饮品、糖果、蜜饯、罐头等。如当归鸡、十全大补汤、酸枣仁粥、茯苓夹饼等。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烩、氽、煮、熬、卤、熘、炒、烧、炸等。根据功效可分为养生保健、美容美发、祛邪治病、疾病康复类。根据滋补方式又可分为平补、清补、温补、峻补等。

三、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因素

中医药膳历史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智慧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且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医药膳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现今社会可谓独具优势且正当时。

(一)中医药膳恰好满足现代人饮食养生的强烈需求。

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美食。中医药膳是中药与食物、调料等组合配伍,通过烹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诱人。同时,又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养生保健需求日渐强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尤其关注饮食健康。中医药膳可谓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二)中医药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

中医药膳在公元五世纪便经由《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等中医典籍传入日本,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欧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据考证是意大利马可·波罗于七百多年前从中国传播出去的[4](60-62)。中医药膳也随着下南洋的华侨、华裔而在东南亚广为流传,使药膳养生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

(三)中医药膳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难颇多,包括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语言转换障碍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容易获得文化认同并广受欢迎的,自然是中国美食。中餐已然成为辨识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膳隐药于食,取“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食品搭配,制成各种样式的美食。基于“药食同源”思想的中医药膳可谓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四、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诊断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膳同样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食配膳。中医药膳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方面面临着与中医药对外传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中国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养性,讲求自身的修行,可谓内修养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练”,更倾向于通过信仰寻求内心的良善与宁静。中国文化推崇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养生亦应遵循整体观进行整体调养以恢复阴阳平衡。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局部观,强调有针对性地局部调整与锻炼。中国文化喜静。养生文化倡导养气,即以气养生。西方文化则好动,强调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中医药膳在海外的推广与发展面临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对中医及中药认可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偏重于经验,属传统医学,西医的特点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验,偏重于实验,属现代医学。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中医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不高。相应的,中药的作用及疗效因缺乏现代医学认可的标准化、规范化,导致西方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排斥,质疑其科学性。中医药标准化的推进可增强中医话语权,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虽然我国中医药领域现已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事业,但由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再加上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地域性特点,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三)中医药膳推广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的今日,人们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讲究饮食健康,强调饮食养生。可谓中医药膳再度兴起的一大契机。国内各地政府或企业也在尝试通过将中医药膳学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饮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扩宽中医药膳市场,活跃地方经济,传播中医药文化。但中医药膳的海外市场依然有待开发。如今的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与推广的主要力量是当地华侨华裔。中医药膳国际贸易及服务依然存在形式单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问题,发展困难重重。语言转换障碍也是中医药膳在海外推广的一大困局。此外,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体系急需系统化、信息化,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饮食需求随之提高,对养生保健的追求日渐强烈。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不断创新的今天,中医药膳对外传播应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进。

(一)以“中医药膳+”形式,拓宽渠道加快文化认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若想提高中医药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实现中医药膳的广泛传播,可以通过“中医药膳+”的形式,与多产业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为当地民众健康事业做贡献。如“中医药膳+养生旅游”的形式,通过跨国养生游,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医药膳,将“药食同源”“隐药于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传统中医的经典原则、理论、思想传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医药膳+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传等活动,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形式,多方合力,丰富中医药膳的传播与推广活动。“中医药膳+媒体”的形式也是一个推广的强有力加持。可以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的线上线下宣传。在国外进行中医药膳的传播,还需扎根华人华侨这一现成的肥沃土壤,通过华人华侨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顶层设计,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及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加快中医药膳在当地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与科研合力,多管齐下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机,初步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在我国已的中医药标准中,国内标准数量649项(包括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613项);国际标准20项[6](221-222)。虽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多途径多手段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在教育上加大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出既懂中医药,又了解标准,熟练英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标准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医药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同样需要官方及民间携手,通过中医药产业合作、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贸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体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术壁垒,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创新中医药膳传播体系。

随着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蒸蒸日上,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医药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大数据应用,推进……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7]。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整合现有资源,以“云中医”“网络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到新媒体等信息化渠道,普及与传播中医药膳学。同时,利用影视节目等渠道传播中医药膳。如古装剧《女医明妃传》《大中医》等,就是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将中医药及药膳等中医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可谓寓教于乐。爱奇艺播出的《药膳宝典》《药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时长约两到五分钟,短小精炼,实时操作展示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实用又有趣的一种推广方式。丰富及创新传播体系,可以让中医药膳以更亲民更迅速更广泛的方式传播。

六、结语

复兴之路,文化先行。中医药走出国门,需要加速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学及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饮食养生文化的东风,融入西方各国当地饮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隐药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传递中国中医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中医药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中医药膳学这一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继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3]徐睿瑶,梁子钰,李俊德.中医药膳食疗在日本的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2).

[4]翁维健.中国“药膳”在国外[J].北京中医杂志,1990(2).

篇9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47-01

中医食疗在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食疗在我国劳动人民治疗疾病、强强健体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中医食疗的理念逐步的运用到美容、康体、护肤、生发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从很多的医疗典籍和孤本验方中可以发现,古人对于中医食疗在美容康体方面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和“食”之间本身就存在功能的交叉,体现在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的作用。在公元前的周代,就设有专门负责皇族食疗保健的“食医”;我国最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谷为养”的论述,强调药物可以用于疾病的祛除,而五谷、果蔬等却可以加速疾病的治愈;隋唐时期的相关专著有《千金要方》和《圣济总录》两部,都有针对性的专门设置了“食疗”一门,专门用于介绍各种治疗疾病的食疗验方,贯穿其中的无非就是“药疗不如食疗”的思想;此后一段时期关于食疗的医学著作还有《食疗本草》、《养老奉亲书》以及《食性本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为明代的《本草纲目》一书,其中介绍了五谷、水果和蔬菜类300多种,动物类400多种,均可作为食疗的材料;直到《食物本草》和《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我国食疗养生学得以全面的进步。并且西方学者希波克拉克也有论述认为:食物是最好的药品。

1食疗和药疗两者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1)两者的区别。食疗以食物为载体,兼具美味和营养为一体,而药疗纯粹为了治病,通过“毒药”一词就可以看出,“药”和“毒”具有一定的联系,正所谓“是药三分毒”;(2)两者之间的联系。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一直都强调“药疗不如食疗”的理念,食疗的优点大致可以分为:无毒副作用,不产生依赖性,不损害人体健康,可以实现“0”痛苦的治病强体、美容驻颜、延年益寿等目标。但是食疗的这些优点在面对人体的一些较大疾病却显的力不从心,这时就必须使用药物来治疗,因此,食疗和药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不能单独的推崇某一种疗法,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

2食疗和药膳的关系

药膳是在食疗理论的基础上,为了达到一定的保健效果,利用药物的作用和食品的美味,将两者结合起来而制作出来的一种特殊食品。药膳利用药物的威力和食物的美味,将保健治疗、延年益寿的功能集合到一起。药膳和普通食品具有共通点,他们同属膳食,但是普通膳食是为了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而药膳还为了达到一定的治疗保健目的,在中医食疗理论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食材,通过合理的搭配来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手段。

3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

(1)全面膳食。该原则要求人们不可偏食、挑食,要做到瓜果、蔬菜、五谷皆食,做到营养均衡;(2)饮食有度。就是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3)辩证施膳。要根据具体的疾病情况,选择具体的食材、药材、用量和烹饪技巧等。

4食疗分类

(1)药粥类。是将五谷加水熬成粥,将相应的药汤加入其中,既保证了身体对营养的需要,也对疾病起到了治疗作用;(2)羹汤类。将肉食、水产等食材中加入相应的药材,共同熬制出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的羹汤类;(3)药茶类。这种方式是将具有药用价值的材料放入开水后当作“茶饮”;(4)药酒类。将具有药用功能的材料放入白酒中浸泡,使药用成分扩散至白酒中,饮用时结合白酒的活血功能达到扩大疗效的作用。

5.常用美容验方

(1)常用的选材。黄瓜、蜂蜜、红枣、西红柿、冬瓜、海带、白醋、苹果等。

(2)常用的美容验方。①嫩肤饮。取薏仁米500克,蜂蜜适量,薏仁米磨粉,饭前半小时,取10克加沸水、蜂蜜,连服3-6月,可使容貌娇嫩;②玉颜散。去壳冬瓜仁500克,桃花400克,白杨皮200克,磨成细末,加白糖适量,饭后一汤匙,一日3次,增加冬瓜仁可美白,增加桃花可红润;③祛斑散。冬瓜仁500克,莲子粉50克,白芷粉30克,研成细末,饭后1汤匙,开水送服,外用桃花和去壳冬瓜仁粉末,加蜂蜜,睡前涂抹患处,次日洗净,祛斑增颜;④丝瓜除皱汁。将垂直,旺盛期丝瓜藤割断,用瓶取汁,放置12小时后直接涂抹皱纹处;⑤核桃粥。大豆300克、白及10克炒熟磨粉,将核桃10个浸泡5分钟,大米适量浸泡12小时,同磨成浆。将过滤后的浆,加大豆、白及粉及500毫升水煮成糊状,加适量白糖,早晚一小碗,常保面容红润;⑥阿胶羹。取阿胶250克用750克黄酒浸泡10天,后隔水蒸至阿胶融化,将冰糖250克,桂圆肉、核桃仁、黑芝麻各150克,红枣500克放入阿胶酒中,冷却后每日晨起,开水冲服2匙,冬至后美容佳品。

参考文献

[1]张雪亮.辨证辨病相结合与发展中医食疗理论――食疗双重干预方法的建立[A].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文集[C].2004

篇10

情志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相应,其在志为怒,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大怒伤肝”之说。肝的生理特点是喜欢舒展、条畅的情绪,而不喜欢抑郁、烦闷。所以,在春季保健重点是保持自己的心情舒畅,努力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发怒,以保证肝的舒畅条达。

修身养性

所谓“修身”,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就是修德。平日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不做违心违法的事,寡私欲,知足常乐,以使得自己的心境自然平和。所谓“养性”,是指对人体情志的调养,也就是说,平时要注意对自己情感和情绪的调节,避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日常生活中,读书、绘画、书法、雕刻、音乐、种花、钓鱼等活动,都有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特别是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去饱览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这是从精神上调养肝脏的最好方法。

闭目定志

当自己感觉焦虑不安、烦躁易怒时,可采用闭目定志法。具体方法是:首先闭合双目,然后凝神定志,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调整呼吸上,使呼吸均匀而和缓,让自己感觉到“气沉丹田”,经过10~30分钟即可使人情绪逐渐平静,心平气和,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宣泄情绪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郁闷时,可采用疏泄情绪法。疏泄情绪的方法很多,如找朋友谈自己心中的苦闷,去健身房健身,到丛林中或湖泊旁去跑步,或到无人处去大哭一场等。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中身处逆境的时间往往要多于在顺境的时间,所以不必在意。当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切不可郁闷在心,要应用各种方法及时宣泄。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意思是说春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复苏,各种生物欣欣向荣的季节。人们也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晚睡早起,起床后要全身放松,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舒畅自己的情志。

但应注意的是,人们从冬季已经习惯了的“早睡晚起”,过渡到春季的“晚睡早起”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不要太急于转变,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时间变化而逐步转变自己的睡眠习惯。

民间还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主要是指早春是由寒冷的冬季向温暖的春季逐步过渡的时期,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忽高忽低,天气乍暖还寒,最容易让人着凉感冒,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应该注意保暖,以避免着凉感冒。所以,养生谚语中提出的“春捂”主要是指早春而言的。

饮食养生

春季的特点是由寒转暖,气温变化较大。春季饮食的总原则是:

保证充足的热量;

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供应热量的食物,除主食中米面杂粮外,还应适量增加豆类、花生等热量较高的食物。优质蛋白质是指奶类、蛋类、鱼肉、禽肉、猪牛羊瘦肉等。青菜及水果的维生素含量较高,如西红柿、青椒等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是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的重要物质。

民间有“春困秋乏”的说法,为什么会出现“春困”呢?这主要是因为人体的生理机能尚不能适应季节变化而引起的生理性反应。其主要原因有:①由于春分后气温明显转暖,人体皮肤的代谢增强,所以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供应皮肤的血流量增大,使得供应大脑的血流量相对减少,氧和能量的供应也随之下降,从而影响了大脑的兴奋性,使人产生了困倦疲乏的感觉。②白昼的时间延长而夜间的时间缩短,人们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机体尚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自我感觉睡眠不足。③天气转暖后,人体的汗液排泄逐渐增加,使得体内的一些矿物质也随汗液排出体外,特别是矿物质中“钾”的丢失,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所以会产生“春困”的感觉。

应用饮食调养的方法可改善“春困”的症状,如多吃一些具有提神增智的食物(如茶、咖啡、荞麦、核桃、龙眼肉、黑芝麻、大枣等)或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常见的含钾丰富的食物有:小麦胚粉、土豆、木薯、各种豆类、干辣椒、冬菇等菌类、黑木耳、银耳、紫菜、鳄梨、大枣、黑枣、葡萄干、龙眼肉、榛子、花生、葵花子、莲子、西瓜子、芝麻、火鸡腿、奶粉、奶油、鳟鱼、虾及海鲜等。

介绍两个预防春困的食疗方:

白扁豆粥

原料:白扁豆30克,莲子15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

做法:白扁豆、莲子、大米洗净,银耳用冷水发开后洗净切碎,诸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食用。

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滋阴醒神的功效,适用于春季疲乏无力,精神委靡不振者食用。

什锦麦胚饼

原料:葡萄干20克,龙眼肉10克,花生仁10克,大枣10枚,麦胚粉100克,白糖(或红糖)适量。

做法:将葡萄干、龙眼肉洗净切碎,花生仁炒熟,大枣洗净去核,将花生仁和大枣切碎,将麦胚粉用开水略烫,加入以上原料,揉合均匀,制成薄饼。

功效:具有养血安神、提神益气的功效。

运动养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的运动养生保健对于恢复身体的“元气”十分重要。由于寒冷的冬季限制人们的运动锻炼,使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弱,特别是全身的肌肉和韧带,更需要锻炼以增强其运动功能。

但由于早春的天气还比较寒冷,所以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寒冷的天气使血流缓慢,肌肉、关节及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充分的热身活动,可使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提高,心肺的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加快,关节、肌肉的弹性增强,更好地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其次,要注意用鼻子呼吸。鼻黏膜的血管丰富,鼻腔也比较弯曲,对空气有加温、加湿作用,能够较好地保护肺脏。第三,要注意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当运动时身体发热出汗,可适当减少衣服,而运动后一定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而感冒。

食疗养生

肝肾不足,体质虚弱的人在春季也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滋补肝肾的中药保养肝脏。下面介绍几个保养肝脏的食疗方。

1胡萝卜猪肝粥胡萝卜50克,猪肝50克,粳米100克。胡萝卜、猪肝洗净切碎,与粳米同煮成粥。有补益肝肾、养血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血不足所致的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夜盲症等。

2生地猪肝羹生地20克,猪肝100克。生地洗净,猪肝切片,加入葱姜醋盐调味,同煮40分钟,吃猪肝喝汤。有滋阴补血、养肝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苍白或萎黄、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

3枸杞甲鱼羹枸杞子30克,甲鱼500克。将枸杞子洗净切碎,甲鱼宰杀去内脏切块,同放入沙锅中,煮40~60分钟,再放葱姜盐醋少许调味。有补益肝肾、滋阴强壮的作用,适用于躯体虚弱、肝肾不足所致的体弱无、阴虚盗汗、视物不清、面色无华者。

篇11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药疗法;食疗;针灸推拿疗法

按照2006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规定,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的干预包括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两层含义,中医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药调理和非药物手段等中医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整体观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 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3 中药调理法

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2]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3]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

4 非药物干预措施

4.1 病理性体质的筛检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4]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4.2 情志疗法 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5]。

4.3 针灸疗法 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6]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赵?珏等[7]针刺治疗亚健康42例,患者各表现为肝脾不调、脾胃气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5种证型之一,设立针刺组,耳压组,针刺配合耳压组。针刺组主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耳压组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肾等穴加减。结果表明:针刺及耳压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周震等[8]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4.4 推拿疗法 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 ,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9]。如黄铁银等[10]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1]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

4.5 其他 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2]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2]叶 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3]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4]王 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5]张孝娟,严 灿,高 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

[6]安丽萍,陈雅民,李 燕,等.组合针刺法对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对比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2):104-105.

[7]赵?珏,杨 红,齐志勤.针刺治疗亚健康[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16-17.

[8]周 震,李 岩,贺普仁.“膏肓俞、四花穴”应用贺氏“强通法”治疗亚健康状态[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40-41.

[9]林晓天,李元林.推拿治疗亚健康状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87-688.

[10]黄铁银,梁 铁,李振华.三位九法治疗亚健康状态120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318-1319.

篇12

肺在五脏当中也被称为“娇脏”,因为肺脏不耐寒热,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又为清肃之脏,不容异物,故外感和内伤因素都很容易伤损肺脏而引起病变。因此,为了更好地养护好我们的肺,你可以参考下面几个方法:

食疗调理补养肺

食疗养肺法

如果你的肺功能失常而久咳久喘,那么你需要补肺气、养肺阴,经常食用“百合粥”是最好的疗养方法。

百合粥先取千百合30克、粳米10克、冰糖5粒。先把百合用清水洗净泡软,粳米淘净,与百合一起加水煮粥,粥好后加入冰糖,等到溶化后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每天早晚都吃上一碗,效果会更好。因为百合质地肥厚,甘美爽口,它不仅是治病良药、营养佳品,也是一种美容珍品,具有养颜减皱,防治皮肤病的作用。常吃百合粥,可以增加皮肤的营养,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变得细嫩、光泽,并且有祛除皱纹的效果。

秋凉补肺阴是中医养生基本常识。白果南杏生鱼汤气味清润可口,有润肺化痰,敛肺止咳的功效,同时还能辅助治疗咳喘日久,耗伤气阴,或平素阴虚气弱等病症。

白果南杏生鱼汤白果60克、南杏仁60克、腐竹90克、马蹄8个、生鱼1条(约500克)、生姜2-3片。先把白果去壳,用开水稍煮去衣膜;南杏仁也用同样的方法烫去衣膜;腐竹浸软切段;马蹄去皮,洗净,切为两半;生鱼去鳞、腮、肠脏、洗净。然后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在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用大火煲沸腾后,改用小火再煲2个半小时至3个小时,可根据个人喜好再调入适量食盐和少量花生油就可食用了,可以分2~3次把汤喝完,其中的白果、生鱼可捞起伴花生油和酱油佐餐食用。

三雪蚌花瘦肉汤雪梨2个、雪耳30克、雪蛤膏10克、蚌花30克、猪瘦肉150克、生姜2-3片。先把雪蛤膏浸泡5小时,发至白色,挑去杂质,洗净,放入开水里煮3~5分钟,捞出待用;雪耳洗净,择为小朵,浸泡;雪梨洗净切成块,去芯;蚌花洗净;猪瘦肉洗净,可切为块状。先把雪梨、雪耳、蚌花、猪瘦肉和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约8碗水量),用大火煲沸后改为小火煲1小时,再放进雪蛤膏煲半小时,根据个人喜好调入适量食盐与生油便大功告成了。效果:清补与润补并用、养颜与润肺兼之的理想汤品,特别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女士。每周服1~2次,除有滋阴养肺的作用外,还有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燥热伤肺的辅助治疗。

水果养肺去秋燥

秋燥是外感六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这个季节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多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功效,是养肺保健的佳品。不过。虽说同是养肺的水果,但其功能也各有差异,你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选择。

梨梨肉香甜可口,肥嫩,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如果你是因肺热咳嗽、麻疹或是支气管炎等症,就可以选择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来食用梨,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石榴石榴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如果你总感觉津液不足、口燥咽干、老是觉得口渴心烦,就应当把它捣汁或煎汤饮,这样能帮你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葡萄葡萄味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也有所补益。而葡萄制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是女性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这里需要提醒你的是,食用新鲜果蔬一定要适量,过食或暴食会不利于身体健康。

运动保健养肺法

摩鼻

鼻为肺窍,同时也是邪气侵入肺脏的门户。不少人的鼻腔对冷空气过敏,季节一变换便伤风、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缓解症状。具体做法:将两手拇指外侧或用食、中指指腹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每天1-2遍,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疗伤风、鼻塞不通。

摩喉

坐直仰头,把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双手交替按摩30次为1遍,可连续做2~3遍。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准咽喉部,自颏下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理肺功

横划8宇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之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沿两肺划横8字,做36次为1遍,连做3遍。因为膻中穴为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有治疗胸闷、咳嗽、哮喘的作用,沿膻中横划8字,又经过肺经募穴、中府穴、及手太阴肺经云门穴,因此会对肺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擦臂从臂内侧(手太阴肺经)擦下,翻转手臂,从外侧擦上,左右各做3遍,1遍是36次。这样做有疏通肺经的功效。

叩齿、涮牙、吞津津液有滋润、濡养的作用,被称为“金津”“玉液”,能润泽皮毛、肌肤,滋养脏腑经脉。上下轻轻叩齿36下;按照由里到外、由上到下顺序涮牙12次,把产生的津液咽下;接着再做2遍,可以滋补肺阴,并有滋润全身的妙用。

健肺操

伸展胸廓站直,双臂下垂,两脚间距同肩宽。吸气,两手经体侧缓慢向上方伸展,尽量扩展胸廓。同时抬头挺胸。呼气时还原。

转体压胸站姿同上。吸气,上身缓慢地向右后方转动,右臂随之平举并向后方伸展。然后左手平放于左侧胸前向右推动胸部,同时呼气。向左侧转动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