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2-07-04 12:22: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

篇1

第二条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分为高级船长、高级轮机长、高级船舶电子员、高级引航员四类。

第三条本标准条件按照船舶航行范围,分别对在海洋和内河各自航区(段)相应船舶技术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四条通过评审取得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五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祖国,热爱航海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六条任现职期间,近5年未发生过一般及以上主要责任事故,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第七条通过现行船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含原船舶电机员、报务员、无线电电子员,下同)、一级引航员专业技术资格,并取得有效的船员(引航员)适任证书。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八条基本要求。

申报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应具备下列规定的学历与资历要求之一:

(一)具有大学本科(包括大学普通班)及以上学历,在船上或从事引航工作满10年,实际担任船舶中级职务5年及以上。

(二)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在船上或从事引航工作满16年,实际担任船舶中级职务5年及以上。

(三)具有中专学历,在船上或从事引航工作满22年,实际担任船舶中级职务5年及以上。

(四)在海洋船舶相应岗位工作,不具备本条第一、二、三款规定的基本要求者,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也可申报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1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职务满72个月,其中在大型运输船舶(指80000载重吨以上或总长250米以上者)或大型工程船舶(指舱容8000立方米以上、5000总吨以上、主机功率10000千瓦以上、起重量1500吨以上之一者)实际工作满36个月。

2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一级引航员职务15年。

(五)在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不具备本条第一、二、三款规定的基本要求者,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申报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1具备中专以下学历,在船上或从事引航工作满28年,并实际担任船舶中级职务满5年及以上。

2实际担任船长职务满15年;轮机长职务满20年;一级引航员职务满18年。

第九条岗位服务年限要求。

申报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近5年应具有12个月及以上船上工作经历,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海洋船舶相应岗位工作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持无限、近洋航区的船员适任证书在相应船舶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职务满24个月。

2持沿海、近岸航区的船员适任证书在相应船舶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职务满30个月。

3持海上非自航工程船舶或港口作业船舶船员适任证书在相应船舶(指1600总吨或1500千瓦及其以上者)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满36个月。

4持引航员适任证书实际担任一级引航员职务满27个月。

(二)在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实际担任内河一等船舶(指1600总吨或1500千瓦及其以上者)的船长、轮机长职务满30个月。

2实际担任内河二等船舶(指600总吨及以上1600总吨以下或441千瓦及以上1500千瓦以下)、港口作业船舶和内河非运输船舶的船长、轮机长职务满36个月(自航式工程船舶满30个月)。

实际担任内河一级引航员职务满27个月。

第十条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并能满足船舶在相应航区航行对船员或引航员的外语要求;或在海洋船舶相应岗位工作达到全国职称外语考试A级要求,在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达到全国职称外语考试B级要求。第四章评审条件

第十一条在海洋船舶相应岗位工作,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熟练的船上操作技术和丰富的航海实践经验,能解决本职工作中的各种技术疑难问题。

(二)熟悉航海专业理论,准确把握国内外航海专业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熟悉国际、国内有关公约、规则、法规,发表过较高水平的论文或著作(应是第一作者)或在经认定的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会议(全国性)上进行过论文交流。

(三)在培养航海专门人才方面成绩突出,能指导船舶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业务和开展技术工作。

第十二条在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解决本职工作中的各种技术疑难问题。

(二)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准确把握国内外本专业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高水平的经验总结或论文、著作(应是第一作者),或在经认定的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会议(全国性)上进行过论文交流。

(三)在培养内河专门人才方面成绩突出,能指导船舶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业务和开展技术工作。

第五章破格条件

第十三条在担任船舶中级职务期间,如不具备本条件第三章第八条规定的基本要求,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破格申报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

(一)在海洋船舶和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中,或在船舶修造、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工作中,业务水平突出,取得过重大经济效益,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称号、“金锚奖”等省部级以上专业荣誉奖励。

(二)在船舶学术研究领域,成绩突出,并至少获得过中国航海学会或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或在航运、引航技术与理论方面有独到见解,在国内外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或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

(三)多次在船舶危急关头或设备面临严重损毁的情况下,采取果断有效措施,使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免受重大损失,成绩卓著,获得1次以上的省、部级专业荣誉奖励。

第六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除渔业船舶以外的船舶。其中海洋船舶系指无限、近洋、沿海、近岸等航区的船舶,内河船舶系指内河航区(段)的船舶。

渔业船舶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另行规定。

篇2

一、课程情况简介

“船舶动力装置”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国内知名的理工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均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学生已学习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A上,着重教授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核动力和联合动力装置等典型动力形式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以及船舶发动机的总体布置需满足的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在船舶总体设计中各方面的初步协调能力,为今后从事热力发动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践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

二、教材使用情况

“船舶动力装置”课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张志华教授编著的《船舶动力装置概论》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船舶(军、民用)动力装置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发展。其中包括船舶内燃机、燃气轮机、蒸汽锅炉及汽轮机、核动力、联合动力装置、轴系传动、特种动力装置等核心知识。该教材与我校的三海一核办学理念一致,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但此书编著于1999年,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书中对于动力装置的各种性能指标介绍较目前最先进的动力装置形式相差较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执教教师补充相关最新指标知识。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动力装置形式如何在船舶中布置,以及布置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讲述较少。因此,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更新该教材的部分知识点。

三、更新教材的意义

“船舶动力装置”这门课程是一门专业导论课,该课程旨在为后续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内燃机、燃气轮机、热能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船舶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联合动力装置、特种动力装置有所了解,掌握各种船用发动机的特点、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适用方向、主要相关附属设备的构成与作用及船舶发动机的总体布置需满足的各种条件等。

通过更新教材,可以培养学生在船舶总体设计中各方面的初步协调能力,使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能够解决发动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

通过更新教材,可以缩短课堂与工程实际的距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工程应用需要,为工程实际培养可用、顶用的创新型人才。

四、如何更新教材

为满足现有教学需要,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新。

一是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于船舶柴油机、船舶燃气轮机、船舶蒸汽动力和船舶核动力的相最新研究报告,从中获取相应的指标参数。

二是整理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总结不同船舶动力装置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向该方向发展。

三是设置不同吨位与用途的船舶形式、指标参数、动力装置形式、布置方式等资料,在教材中引入设计环节,以实际船舶的动力布置使学生了解从动力装置至推进装置间的各种设备连接、使用情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请相关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帮助引入后续深入学习时的重点内容,在教材内以重点、难点的形式加以强调。

船舶动力装置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典型动力装置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各类船舶动力装置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的介绍。通过对比现有教材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船舶动力装置》教材改革的若干建议,期望有助有优质教材的出版,进而为我国船舶动力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自力,李忆辛,许宝森.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1(4):76-78.

篇3

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检制通过检验后,方能进行下步施工,实践证明,采用这个措施后,返工现象大大降低,提高质量和效益,收到了船厂的欢迎。船舶检验过程其实是执行规范的过程,但执行规范决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充分理解规范条文的基础上对问题做出恰当的处理。在检验工作中,我常常在保证满足规范的情况下,尽量考虑到船厂和船东的利益。一次在船舶改建检验中,该船进行加长、加宽,原实肋板强度不能满足要求,设计图纸原设计采用增加实肋板腹板高度的做法来满足要求,但在实际施工中,该设计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质量无法保证。我经过研究,提出在原实肋板面板上增加一扁铁,达到增加实肋板面板尺寸,满足强度要求的变更设计,该变更设计得到上级检验部门的审核通过,施工上大大减少了强度,加快了施工进程,船东、厂方均很满意。

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想方设法解决它。一次在“XXX181”倾斜试验中,把移动到船舶另一舷的压铁移回原处时,船舶没能完全回复到原先平衡位置,保持倾斜了一个很小角度。开始以为船上物体滑移所至,但检查后没有。虽然只是很小角度,我并没有放过,相信其中必定有原因。打开舱室仔细检查,发现该船在尾舱内有一隔离空仓,为了让船舶试航时能在空载情况螺旋桨不露出水面保持航行性能,船东对该舱进行灌水压载,使船尾部加大吃水。倾斜试验前船舶曾进行排出仓底水但没干净。倾斜试验时,该舱内积水移向了另一边,在将移动到船舶另一舷的压铁移回原处时,由于船底纵向骨架的阻拦,虽然在骨架间有流水孔,但回流速度缓慢,致使仓内一边积水使船舶没能回到原平衡位置

,保持了一个很小的倾斜角度。问题缘由找到了,我即要求船舶清空该仓内积水后重做试验,结

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果令人很满意。在检验隆安船厂建造的“隆安水运12”船时,进行操舵试验过程中,发现左右满舵时舵杆明显摆动,经反复试验观察,发现产生摆动的原因是由于尾封板结构布局不太合理,下舵承座安装位置处于扶强材之间,在满舵时舵杆牵拉尾封板产生较大弹性变形所致。考虑到内河船操舵频繁,经常大角度操舵,受力较大,故提出在下舵承位置的尾封板内侧加设舱壁水平桁的措施,厂方采纳了我的意见。后经重新试验,情况良好,该船营运多年来,舵系从未发生问题

二、营运检验

营运船舶的检验是船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船舶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营运船舶的检验,而且营运船舶的技术状况较之新建船舶更为复杂,在业务技术水平方面对验船人员的要求更高。因此,从事营运船舶检验的验船人员不但要掌握和运用有关新建及营运船舶检验的所有规范规则和规程,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任助理工程师以来,我共对船舶进行营运检验1000艘次,包括客船、普通货船、油船、工程船、拖轮、汽车渡船、砂石船、乡镇圩横渡船等船舶类型,在工作中,一如既往的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及时加与解决,清除了大量事故隐患,保证了船舶的安全航行。九七年十一月,我在检验“XXX水运001”船时,发现货舱口纵桁有变形现象,仔细查看,发现舱口端横梁尺寸较小,强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我提出在货舱区左右增设支柱的办法来进行解决,经过这些年的跟踪检验,没发现该船货舱区出现变形现象。二00一年八月,我在检验“XXX水运188”船时,凭我对规范的熟悉和经验,敏锐的感觉到这条长度在30余米的船舶所核定的B级300mm干舷值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翻阅该船的干舷计算书,果然发

篇4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 系统性和逻辑性专业技术知识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在国家级和市级示范院校中,各重点建设专业都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这为我们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目标与思路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在专业基础知识适度、够用的前提下,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拓宽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

1.1 职业岗位分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其中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设备技术管理、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

通过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研究,参考了劳动部《船舶电气职业标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及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等,归纳出船舶电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出学习领域。

以教师顶岗及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企业调研,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等,及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核心关键能力,确定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课程体系重构 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所需要的核心专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并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对其进行归纳整合,进行学习领域概括,学习情境设计,重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创新

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该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行动为导向,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力,即综合能力。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较好,模仿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和记忆力不是很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使其更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3 结束语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行业形势,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合理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适应船舶建造行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课程体系将不断完善,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从而为船舶建造行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篇5

关键词:高职;船舶内燃机;教学改革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船舶内燃机专业是直接为船舶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具有船舶和军工特色的、体现高职教育思想的大专层次的专业,目前是湖北省和教育部高职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本专业在总结专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训基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及国家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并由此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船舶内燃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学院现有优势,依托船舶行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第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

第三,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计划,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第四,建立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第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确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从2002年起,我们先后多次到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调研,并聘请船舶行业有名望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和指导,就船舶内燃机专业所面临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岗位要求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现归纳如下。

第一,学生的就业方向由原来单纯的制造与维修逐步转为以船舶内燃机制造、装配调试、维修为主,向船舶动力装置方向适当拓展,要求学生成为综合型、复合型的应用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造船行业的应用,导致教学内容部分滞后,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岗位需要,要求教学必须使学生尽快掌握行业内的最新知识与技能。

第三,在掌握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便于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和进行对外技术交流。

第四,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安心本职工作。

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托船舶行业,发挥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优势,遵循高职教学改革既有相对的稳定,又有灵活性的客观规律,坚持“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柴油机制造、使用、装配调试能力以及船舶机舱布置设计、动力装置安装与调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主要从事柴油机制造与维修、船舶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主要覆盖四大岗位群:船舶内燃机制造、船舶内燃机维修、船舶内燃机装配调试、船舶动力装置。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逐步调整并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开始制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计划至今,经过历年的调整修订,已日趋完善,其课程体系设置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主要调整如下:

第一,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应用为目的选择教学内容,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出发,将有关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新的课程模块,如将《船舶内燃机原理》、《船舶内燃机结构》、《内燃机维修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将《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动装及装调工艺》课程;将《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等。

第二,强化能力培养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约为1∶1。

第三,课程设置要突出综合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索以能力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突破原来的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并将专业知识覆盖面适当放宽,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第四,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的力度,实行弹性化教学。在专业限选及专业任选中加开选修课程,在全校性任选课中加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第五,职业素质教育要在教学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坚持单项实训与综合训练、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课程是将教育理论、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手段,是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因此,课程建设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院近几年重点进行了几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了完整的理论课程及实训教学大纲,对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和“主讲教师负责制”,按照合格课程、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并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第一,《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和《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船舶电控柴油机的新技术、新装备、电子控制新知识,编写了具有高职特色的适用教材。

第二,将原来的《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对理论知识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增加了计算机管系放样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就管系放样教学软件的教学内容编写了《船舶管系放样》教材。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的改革,除了在教材上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外,在教学环境和条件上,应该作适当的改善。除了最必要的实验室之外,还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改善教学环境,保障实验和实训内容的实施。利用仿真实训技术开发模拟职业岗位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内燃机模拟实训室、船舶仿真实训机舱。此外,我院还与上海沪东重机、河柴集团、宜昌船舶柴油机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应单独制定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其次,实践课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教学安排上实践课主要以模块式按单元组织教学,学习安排上相对集中,便于边讲边练。如柴油机拆装实训、船舶轴系装调实训等。再次,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认真抓好每次实验或实训的管理,及时对实验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最后,应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专业实验(训)室对学生全天候自由开放,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上的内容和要求,自行选择实验(训)的时间和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归一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1)在专业多功能学习室通过实物、模拟仿真系统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如同置身于生产现场,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得到较理想的技能培训;(2)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生产技术发展,理论难与实践结合,教师教得吃力、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3)通过模拟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开发《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使该课程的教材、教案、CAI课件、公开课、柴油机拆装实训录像、学习指导、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的专业教学改革终期验收,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

第二,船舶内燃机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连续五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5%,社会声誉好。

第三,在湖北省教育厅投入资金和学院配套资金支持下,扩建了柴油机拆装实训室、船舶轴系装调实训室,建成了专业多功能学习室、内燃机模拟实训室和船舶仿真实训机舱。目前船舶内燃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m2,总投入已达600万元。

篇6

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趋势,中等职业学校传统专业要顺应产业变化而升级改造,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文章以国家示范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为例,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分析了专业升级的背景,探讨了专业升级定位、专业升级机制、专业升级流程、专业升级路径,总结了专业升级的成效。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39-04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专业如何顺应产业变化,对接产业需求,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是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笔者拟以我校国家示范校船舶制造与修理重点专业为例,探析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专业“四联六接”升级改造的策略。

专业升级的背景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对专业升级优化提出的新需求 船舶工业是国家战略支柱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重点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电子、通讯、机械、建筑建材、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连云港市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造船业为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灌河半岛新区是全国知名的中小船舶修、造、拆基地,新区进驻企业47家(需要产业工人近1万人)。我校拓展与改造传统产业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动态组合、优化改造、拓展升级,打造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服务于以船舶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无缝对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连云港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培养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类型与专业专门化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坚持“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在传统机电等优势专业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组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共享行业企业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

校企共育人才对学校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新导向 当前,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在发展方式等关键环节要起探索引领作用。专业升级改造应对接产业需求,创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构建基于船舶行业和配套企业实际生产工作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专业升级的建设定位

创新专业建设模式 升级改造传统机电等专业,组建船舶类专业等校内三大实训区,把船舶专业打造成省级特色专业,更好地为苏北沿海船舶工业的发展服务。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升级改造,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合作教育,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平稳过渡。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成专业升级改造中校内项目新增与改扩建实训室建设,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灌河区域乃至苏北地区船舶制造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专业升级的机制构建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对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动态组合、优化改造、拓展升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四联六接”专业建设模式(如图1)。

升级改造的“四联”机制 学校与企业联盟——以船舶制造企业联盟为基础,实行订单培养联盟;与行业联合——建有以全国船舶行指委专家、区域船舶制造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职业岗位标准;与园区联结——以船舶园区联结为依托,对接人才数量规模与质量培养;与行业(企业)联建基地——与船舶企业合作建立舾装实训基地。

升级改造的“六接”模式 学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升级“六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不断增强专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业升级的实施流程

升级改造论证 学校按照专业建设流程(如图2),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利用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相对齐全的专业群优势,选择三个方向为突破口,升级改造,创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组建了船舶焊接技术、船舶机械(配件)加工、船舶电气控制等三大实训中心,打造船舶类特色专业群,主要满足船舶焊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配件加工三大专业方向,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升级改造实施 遵循专业升级改造的“四相”原则(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相结合、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并存、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相贯穿、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相互补),对传统产业的机电、数控等专业进行改造、拓展、重组与升级(如下页表1),完成专业升级开发(见下页图3),更新原有专业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拓展原有专业功能(对原有具有诸多优势的专业进行分化、重组、开发以形成专业群),复合原有专业结构(通过相关专业的有机合并,拓展成全新专业)。

实训基地升级改造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增建或改建船舶电站实训室、舾装实训室、焊接检验实训室,拥有焊接机器人、埋弧自动焊等17个实训中心(室),组建船舶类特色专业群,设备专业配置合理,功能先进。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与恒成船业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实训工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

教学资源整合升级 构筑专业共享资源平台,建立船舶专业群共享实训资源的协调机制,打破校际间、专业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课程整合、实训设备整合、师资整合,使船舶专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资源重复建设最小化;依托企业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组建含不同专业背景的船舶专业综合性教学团队,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专业升级改造的对接路径

育人理念的凝练——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校坚持“品德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能做事”的育人理念,构建“六育”标准,开展“七一”教育(见表2),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以焊接专门化方向为例,详见表3:岗位群——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为目标,实行校企一体化建设 学校实行“四联”专业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定向双元、订单培养”合作机制,推进“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对接,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相互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

课程体系的开发——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船舶制造企业用人意向、企业用人合同、学生调查反馈表、调研报告进行分析,完善以实践项目为主、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分析,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模块构成的教学组织与学习领域设计。

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推进“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做学合一”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评价模式的改革——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突出船舶电工、焊工等职业资格考核,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见表4)。

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面向社会,实行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2013年与江苏开放大学实现“3+开放本科”试点分段培养,2014年又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专业升级改造的建设成效

升级改造中专业办学实力得到提升 建立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滚动修改,初步形成了船舶类等6大专业群,创建了船舶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推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升级改造中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完善 校企业共同制定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升级改造中“双师型”教学团队水平得到提高 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建立教师到企业见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的常态机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交流。目前,“双师型”教师达标率达100%,建立了2个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2人,编写了6本校本教材,50余篇。

升级改造中校企合作得到深化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校内实训基地新投入117万元,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相接近的职业环境,形成中职化的教学管理、企业化的环境布局、现场化的项目教学、师徒化的师生关系、工厂化的校本课程。与恒成船业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校外实训工场,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拉伸试验机、焊缝检测、便携式X射线探伤检测、磁粉探伤船舶电器检测与故障排查等多项实训教学任务,形成校企内外融合、融入、贯通、对接的职业技能递进融合训练模式。

升级改造中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近两年,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家,合作攻克3项技术难题;为企业直接输送员工428人,其中班组长以上92人,为胜华、恒成船业岗前短期培训582人,为企业开展焊接等培训达2 600人次,及时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参考文献:

[1]卢鹏程.以“三联”模式实现校企“双赢”[N].中国教育报,2009-01-01.

篇7

中图分类号U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113-02

船舶要想在安全的状态下航行,不仅要对船舶进行检验,还要对其进行安全检查。这两项技术业务工作都是为了船舶的安全考虑,即相互关联又各有不同,两者的不同是由工作的性质、职责、监督方式等所决定的。船舶检验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检验。检验主要目的是在技术层面上查看船舶是否能够安全航行,海上的相关设施和船上的货物集装箱是否具备安全作业的条件。船舶检验可以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护,也可以避免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船舶安全检查根据检查对象的不同主要有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港口国的监督检查,还有一大类就是船旗国的监督检查。这种检查主要是在港口上对船只的基本资料和相关的设备等进一步地核实,查看船舶上的配员和船员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其管理状况是否与国际或国内的法规相一致。

1 船舶检验和船舶安全检查

船舶检验机构对船舶适航状态的检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静态的,对于船舶来说,只要它通过了检验机构的技术考查,就会得到一系列的证书来表明它具备了安全航行的条件。而海事安全检查是从动态上对船舶的性能做出检测。检验机构对船舶的检验仅仅属于第一步,而安全检查则可以进一步地补充检验的不足。船舶检验主要检看船只本身的情况如何,而船舶安全检查所涉及的范围要比船舶检验机构大得多。通过检验之后,安检工作者才能对新船进行检查。可以说欠着是基础,后者是监控和补充。

2 在实践上把船舶检验与安全检查统一起来的意义探讨

2.1 船舶检验在技术层面上为检查提供基础

船舶检验机构在大量地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船舶检验方面的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制定了船舶技术方面的规定和规范,并且这些规则基本上都是这方面的人员制定的。船舶检验中有不同的人员对船体、轮机和电气分别检测,各个验船师分工明确。而在船舶安全检查中,根本没法做到对各个项目的分工检查,这是由于船舶安全检查的人员有限,在时间上也会受到限制等。在船舶安全检查中,安检员就必须对涉及船舶的所有工作都要非常熟悉,而验船师只对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知识熟悉并精通就行了。在技术上,安检员对整艘船舶的了解要比验船师更全面并且熟悉的程度要更高;在船舶的某些地方,某个方面,比如船体损坏等,验船师的经验要比安检员更多也更专业一些。因而,在在检查中,就需要安检员和验船师相互配合,在工作上实现对接,让双方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进行船舶检验,从而在技术上使船舶的安全得到保障。

2.2 船舶安全检查可以弥补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船舶检验受到时间的限制,两次检查间隔的最短时间是年度检验,海事主管机关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保障在一年的时间间隔内船舶一直处于适航状态。事实证明,海事主管机关可以通过船舶安全检查实现对船舶适航、船员适任情况的有效监督。船舶检验不能随时进行,尽管按照相关的法律,船东要对存在问题的船舶如有船损、机损等情况存在,要再次提请检验。但他们通常会嫌麻烦而省去这个步骤,而船舶检验机构又受到时间的限制无法对船只再次检查,也就无力对有问题的船舶做到有力的监管。而船舶安全检查则可以有效地补充船舶检验的不足,如果两者实现检查工作和信息上的相互联系,船舶安全检查就可以弥补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2.3 船舶安全检查可对检验进行有力的监管

现在的船检现状是很难让每一次的船舶检验工作都做得非常的好。而船舶安全检查可以对检验的效果进行再次评价,也是对其工作的监督,并且检查的内容可以覆盖船舶检验的项目,只要船舶安全检查仔细,一般都可以把船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检查出来。船舶安全检查一旦查出船舶检验中存在问题,就可以对其提出批评并要求其负起相应的责任,这样船检机构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地实行船舶检验,在源头上避免了问题的出现。另外,可以让船舶安全检查和船舶检验一起进行某些特定的检查,这对保障检查的质量和船舶航运的顺利行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怎样实现船舶检验与安全检查在工作和信息上的统一

3.1 可以对验船师与安检员同时培训

在我国,海事主管机关负责对此两类工作者进行上岗前的专业技术培训,并且要取得相应的资格才能从事这项工作。安检与船检拥有共同的基础,采取的措施也大致相同,因此它们在培训内容和目的上相似度极高,如果合二为一对其进行同时培训就可以对资源实现合理使用并且实现资源共享。

首先,海事主管机关可以对相近的内容进行一次培训,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能对资源的进行合理配置。

另外,尽管对两类工作者的技术要求不同,但他们具有共同的工作依据和目的,可以对双方进行同时培训。在培训时他们可以共同探讨工作中存在的疑问以及对新规范的认知,避免在工作时出现分歧,两者用统一的标准对船舶进行检查也可以提高其对船只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2 实现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信息上的交流

在现阶段,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分别使用各自的信息交流平台,两者在信息方面交流的也比较少,不能对同一资源实现共同使用和交流。要想充分发挥船检与安检的效用就必须建立一个通用的信息平台,让双方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在知道了船舶检验的结果后,船舶安全检查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查,并重点对有问题的船只进行针对性地检查,并随时了解船舶的信息与状态。两者在信息上经常交流可以使船舶安全检查的时间分配更合理,既能保障水上交通的安全,也能保护合法船只的利益。

3.3 让两者的检查工作实现对接

对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合并在一起工作的研究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实际工作的效果也可以。如果船舶检验与安全检查在信息上实现共享,安全检查员就可以根据船舶检验的结果有目的地检查,也可以对有问题的船只重点检查和跟踪。这种工作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可以降低船运公司的成本及时间。

4 结论

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尽管不同,但两者在技术上和形式上是相互的,两者可以共同努力逐步实现其培训、沟通和信息上的相互交流。两者共同检查可以加强水上安全监管,使人们的安全得到进一步地保障,也更加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

篇8

而从该校近几年的该课程教学的全面调查总结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考核成绩偏低,课程考核的不及格率均在30%~50%之间,经过补考环节后课程重修比例也较高,往往要在下一学期开设重修班。本文就“船舶静力学”重修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

1 重修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内容过分侧重造船方面的知识,理论性过

强 该校“船舶静力学”课程教材选用《船舶原理》(上册),教材侧重讲授船舶性能的基本理论,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公式的推导繁杂,涉及到的数学、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很多,对船舶设计中的航海性能的分析较少,这些都很不适合航海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这点问题无论在初修班还是重修班均存在。

1.2 课堂到课率、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较低 重修班的学生均为第二次参加“船舶静力学”的课堂学习,对于课程内容和重难点已有一定的了解,再次学习课程内容感觉到很乏味,缺少新鲜感,造成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很严重的缺课现象。

1.3 作业自主思考较少,抄袭现象严重 对于重修班同学来说,由于缺课造成对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就感觉到吃力,进而只能通过抄袭来完成课后作业。

怎样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船舶静力学”的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作者通过这几年的授课,提出一些对于重修班教学方法的几点想法。

2 “船舶静力学”重修班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船舶工业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该校“船舶静力学”的教学方法可分别采用讲授、案例、复习以及模块专题相结合,配套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案,交互性、启发性的教学案例,体现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2.1 复习型和模块专题型教学方法 鉴于重修班学生对课程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采用复习型和模块专题型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各性能模块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炼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采用讨论加归纳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

2.2 问题实例教学法 采用问题实例教学实践环节,采用参与性的教学,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计算及其技能。案例教学的运作阶段主要包括4个环节:给出实例描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初步解决方案;课堂讨论予以解决;点评总结解决方法。如“装卸液体载荷”的问题,通过问题实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能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并能从中牢记计算公式,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深层次的理解。

篇9

[中图分类号] U6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66-2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教研室经过多次进入企业实地调研考察,和企业专家开会研讨,汇集本专业以往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后最终研讨决定于2008级新生开始,将《船舶性能与船体结构识图》作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课。

由于是在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中第一次进行开设,没有以往或者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可以借鉴。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教研室各位老师经过多次研讨,确定了本门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选定等相关内容。

由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集合了船型辨识、船舶尺寸、船舶性能、船体结构和船体图样的识读,很难从现有的教材中选择出一本符合以上要求的。本专业该门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教研室所有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由黄若川老师主编,付锦云老师主审精心编写而成《船舶性能与船体结构识图》教材。由于该门课程的开设带有一定的试验性和创新性,随时需要根据学校以及企业的反馈反馈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调整,所以这本教材目前仍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院内教材发行使用。

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的新生,很多学生对船舶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完全陌生的状态,同时由于该门课程开设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完善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其他的后续专业课程打下稳固的基础而设立的。因此在教学的手段上,就需要比其他的任何专业课程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目前该门课程采用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外,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还在大一组织新生到船厂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参观,对于校内完成有困难或无法完成的船舶结构原理设计等项目,到船厂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把“教室”设在工地,聘请有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和教师一起进行现场教学,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是学生形成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课程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开设已有五年时间,授课对象已有08~12五届学生,其中08、09级学生已经毕业,10级学生目前在顶岗实习期间,从这些到船厂的学生以及船厂的反馈信息,这门课程的开设对现今轮机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作用非常大,同时此门课程的开设也得到了一些船舶企业的好评。在此基础之上,特对这五年来该课程的开设进行一些相关的总结与探讨。

1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1)校企全程共建课程。课程设置源于行业企业的发展;学习情境设计基于企业真实产品和实际工作过程;校企联合实施校内项目训练与课程设计;企业实习与技术服务构成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学校双师型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师资队伍;校企联合开发、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资料,同时我们的教材也作为企业培训的参考书,形成了根植企业、校企全程共建课程体系。

(2)课程以项目为导向,根据船型的辨识、船舶基本性能的原理设计、船体结构的原理设计、船体图样的绘制原理和识读方法按企业实际的船体结构建造工作过程,船体检验过程序化教学内容。由先到后,由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够使得所有的新生能够将以前对船舶的认知由外在深入到一定层次的内在了解,为本专业的后续学科打下基础。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科研、实训相互促进。学生的工作任务单,可以是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进行科学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来组建教学、科研、实训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在校外,实施“两动态、三真实”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利用技术优势,服务区域船舶行业,将真实的船体建造图纸引入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引入到真实的船厂施工现场,实现教学项目与教学地点“动态化”,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真实地工作,得到真实的成果。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现场参观船舶制造生产,在实际的生产中去了解船体性能的检验标准和船体结构的建造过程,参与施工现场的读图、识图等工作项目,得到了“真枪实弹”的锻炼,提高了识读读图的技能,感受现场的职业氛围。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的识读过程指导、把关、质量检查与验收。通过这种方式,使本课程教学任务真实化、教学地点动态化、成果评价职业化。

(5)商业网站作为教学资源。中国船友在线网站是由我们的教师带领学生主持和建设的,吸引了不少船舶行业技术人员,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同时,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对我们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较大的帮助。目前该网站已成为人气较旺的网站。

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1)课程开发的优势。我院开设本门课程在国内属于最早院校之一,其他院校是没有的。本课程是我院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教学团队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根据企业对往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造船模块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船舶原理、船舶造型、船体检验、船体结构与识图等多门学科进行精选整合后形成的一门课程。这种整合改革在同类院校中尚属首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

(2)教学改革先行优势。我院被列为第一批省示范性重点建设院校,第二批国家高职示范性重点建设院校,2007年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也被列为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课程涉及内容的广度、深度及综合度,实现了学校教学环节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有效对接,具备精品课程素质。

(3)教学队伍具有实践方面资历优势。绝大部分教师来自企业,而且引进的教师经过培训和锻炼,有不少具有劳动厅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能力,师资队伍具有工学结合的先天优势。

(4)实训条件优势。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目前拥有3000多㎡的实训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国防科工委建设等项目也在陆续地进行,引进了一套最新的船舶设计软件,建成了一个一体化教室,还包括校外几十个实训基地,能进行本课程的所有实训和教学。

篇10

造船行业的发展是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主要衡量标准,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又是为造船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对现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改革,使其与行业现行标准进行有效对接能够为本行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步伐。纯理论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造船行业的人才需求,由此可见,只有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改革才能适应船舶工业的发展。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要求的差异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中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多延续以往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技术人才,这对于人才就业后的工作开展带来诸多问题,并在大格局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步伐,因此,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二)当前船舶工程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一是船舶工程技术行业标准配套不齐。尽管我国船舶行业目前已有700余项国家军用标准和上千项行业标准,涵盖了军用及军民两用层面,可以说已经形成初步的标准体系,但在造船工艺标准上还相对缺乏。当前行业体系中多是对船舶技术要求方面的检验与试验标准,在安装工艺通用标准上相对缺乏,直接导致无法指导实际生产。高校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旨在为各大生产企业培养人才,企业结合自身需求来制定的设备安装工艺标准能够很好地弥补行业标准。二是船舶工程行业标准不够协调。由于标准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时限,因此每个标准的使用通常会涉及到其他相关标准。就CB764-91《船用接线盒、开关、插座安装板》中的安装板来说,它只适用于CB3412-92《10A船用开关》中的开关,对于CB3412-92《10A船用插头插座》(原CB356-77)中的开关则不适用,一定要区分清楚它与CB3411-68的实用性和新旧标准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因配套安装失败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损失。鉴于产品用途与延续性能的不同而协调配套使用标准,不仅对编写标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在考核使用标准群体对标准的掌握水平,技术人员只有熟悉并了解标准内容和范围,才能选择适宜的标准来开展工作。三是船舶工程行业标准的转换标识相对模糊。经过长期的实践工作与经验总结,行业相关部门对标准进行了有效的整顿转换,这就使得一些行业标准转为国家标准,而有些国家标准则转成了行业标准。然而,由于这些行业标准目录上未设置明显的替代或作废标识编号,使标准使用过程中难以实现快捷高效。查询标准的目录要及时收录并明显提示每个标准的最新适用范围,以防在实际工作中被误用而影响工作。鉴于计算机已经被全面普及并广泛使用,可借助计算机手段来建立数据库,有效归纳整理行业标准并建立目录查询系统,使设计人员或生产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高效使用标准。

(三)船舶企业的不平衡发展推动了高校对多元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船舶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同和企业发展两方面:由于造船业不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高技能的设计人才,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必须以满足船舶行业各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终极目标;造船企业发展不平衡指因造船企业规模不同而导致的发展步伐差异,造船企业大致可划分为大型骨干船厂、中型骨干船厂及其他小型船厂。尽管我国船舶企业近年来都有较为迅速的发展,但因政府重视度等因素使其发展存在不平衡情况。大型骨干船厂具有一流的管理、技术和施工队伍,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中兴骨干船厂的造船模式正在逐步转向现代化,其发展动力强大,前景无限。而中小型船厂多处于刚起步或正转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试探过程中,并且由于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等因素的束缚使其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鉴于此,高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多元化专业人才。对于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则主要为其培养输出生产施工人才。大型船舶制造企业需要大批量的生产施工人才,并要求其能适应现代造船模式,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计算机能力、读图能力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中型船舶企业则需要定位与综合性较强的生产、管理与设计型人才,这类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且规模相对较大,其要求高校毕业人才既能够从事生产、施工管理以及制造检验工作,又能够具有一定设计能力。中型企业有效地检验人才并促进人才成长,同时为人才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小型造船企业则相对劣势,其人才缺口较大,对于专业扎实、设计、生产、管理等综合能力过硬的人才殷切渴望。

二、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由于我国船舶企业已经实现或者在逐步实现现代造船模式,在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和壳、舾、涂作业一体化上有飞速进展,因此高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坚持:靠近行业、贴近市场需求发展与岗位要求原则;坚持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原则。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时要将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并采取对口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合船舶企业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着重点来对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有效突出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例如课程系统中的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船舶CAD/CAM等课程的合理分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口人才培养模式即与相关企业直接签订岗位输送计划,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养。

三、对船舶工程技术行业标准修订的探讨

标准作为行业技术规范的核心而存在,随着经济水平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标准的使用性也应随之进行必要的修订才能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其中《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就明确指出:行业标准实施后,应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确定其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

(一)修订行业标准的基本原则。鉴于修订标准的严肃与严谨性,要求修改人员不仅要基本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还需遵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使用为主以及安全可靠的原则。就船舶行业标准来说,只有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来对现行标准进行有效的标准框架结构等进行修改编排,同时实事求是才能确保标准的使用性。

(二)修订标准的一般程序。修订标准一般有三个工作环节,即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和报批稿。征求意见稿作为标准修订的关键环节对新标准有着重要影响,这个时期要求修订小组成员能够合理分工协同合作才能高效完成工作;意见稿完成后要以调研函的形式发给评审组,经评审后得出最后结论;报批稿环节则是将评审组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向相关单位进行报批,最后方可公开并实施。总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只有通过必要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行业大环境的支持,才能进行有效对接,从而为我国船舶企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大幅提高我国国防建设力量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谢英姿.湖南省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J].职教通讯,2013,4

篇11

生产实习是船体套料设计专业以及其他任何专业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及设计工作原始资料的来源,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打下扎实基础。认真抓好生产实习,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是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训练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业务范围内的现代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工艺过程及工艺技术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船厂是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所属修造船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创建于1952年,座落在南京长江大桥东南侧,厂区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全厂职工近2000人,其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500余人(高、中级工程师200余人)。厂区拥有外贸进出口自营权,被国家海关列为保税工厂。船厂坚持适应市场,加强管理,客户至上,以周全的服务、优质的产品、可靠的信誉,赢得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用户青睐,目前在国内造船业位居10强之列,在国际造船业综合排名在30多位,所以在国内是有代表性,在国际上是有知名度。船舶设计公司是负责南京造船厂的船舶及其他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的职能部门。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船舶规范;按合同技术规格书及工厂产品建造方针和施工要领,负责设计、制定工艺并指导生产。公司员工目前为140多人,计划三年内增加到300人左右。我实习的岗位是船体套料设计。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通过参加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造船业的设计、建造的周期愈来愈短。由于造船业的设计工作量巨大、产品重复性差,使传统的设计、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船舶设计公司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来加速产品开发。虽然船舶设计公司为国内造船业的先进代表者,已100%实现CAD出图,但开发周期长,返工多的情况一直没有大的改善。因此,公司采用产品设计管理(PDM)系统来控制设计过程、管理产品数据,提高了工程绘图的速度和正确性,缩短了新品开发周期。在实习期间,通过听取技术人员的介绍,我了解了设计的流程。一般是根据工厂的设计任务转接单接受设计任务,公司联合或联络船东、船级社、有关的设计院等,进行设计方案的确定;上述方案完成的图纸作为公司施工设计中参考图,经理室或单船主管将设计任务分解到各个专业室的专业主管或室主任,再分配给具体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完成图纸设计后,由其它技术人员进行校对,专业主管审核,单船主管审核,工艺会签、标准化审查、审定,最后由总经理批准,这样图纸可以下发工厂的施工单位。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先对图纸进行修改设计,再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图档管理流程操作。实习中,我重点了解了船体套料设计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了实际操作。在实习期间,我还了解到船舶设计公司虽早在某些经营管理环节中普遍采用了计算机,但都相对独立,缺少有效的集成和统一管理,日常事务处理或图文档管理等处于教低层次的水平上,虽然企业制订了详细和完备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限于当前的技术条件水平,而在具体实施中打折扣。为此,公司在充分分析公司的产品和生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加强对设计流程的监控、对产品图文档的管理,建立灵活便捷的设计环境,达到信息数据共享,缩短产品设计周期。

四、实结及体会

篇12

【中图分类号】U676.2

前言:

本人入校以来一直在学院轮机系任专职教师,主要承担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操作与维修、动力设备操作实训评估指导以及机舱资源管理履约培训的授课任务,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在近8年的教学实践中,见证自己从一名港航企业的船舶轮机管理员逐渐成长为一名轮机工程技术的专业课教师,开始的时候对教育教学几乎一窍不通,教学规律难以驾驭,教学方法时时迷惘,通过多年的努力与摸索,慢慢的找出了一条轮机专业课教学方面的内在规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用、教学信息的交流、教学规律的把握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多方位学习、研究、探索与改革,并逐渐积累教学收获和教学经验,渐渐地取得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 教学改革背景

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船舶柴油机操作与维修》课程是《主推进动力装置》考试科目中的核心模块,《主推进动力装置》是“11规则”新标准下,三管轮职务适任证书考试5个科目之一,主要有“04规则”旧标准中的《轮机工程基础》、《船舶柴油机》、《轮机维护与修理》3个考证科目内容整合构成,“11规则”的适任标准要求高于 “04规则”。即现行的《主推进动力装置》适任考试科目,由按照“04规则”考试要求的三门课程整合而成。

《主推进动力装置》考试科目在教学实施中遭遇诸多难题:构成《主推进动力装置》考试科目中的课程模块有不同教师担任,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教师责任心无法衡量评价,让学生学习效果欠佳。教学实施上,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过分注重考证的通过率,学生背题库、死记答案,知识与实用脱节,真正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践能力欠缺,专业技术水平低下,远远达不到公约及现代船舶轮机员适任要求。所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传统的轮机专业课教学模式,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以符合修正案和新规则的标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高素质的航海人才!

二、 教改思路和措施

1. 转变教学思想

以学生会、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素质教育教学观念,研究轮机专业课的学习策略;

(2)引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3)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热爱学习的观念,为学生创造有利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4)把课堂搬进实训室,“教中学、学中做、做中练”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 教学模式的探索

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轮机专业课教学。情境教学模式系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意识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或准真实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这一教学模式顺应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由师生关系变成了生产实践中的师徒关系,亩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势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时间长了,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形成逆反心理,教学效果收获甚微,通过这一情境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

3.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和学生情况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前后衔接,融会贯通,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对课程进行了合理安排,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把原来的船舶柴油机与轮机维护与修理、轮机工程基础的知识合编成一门课程《船舶柴油机操作与维修》,并且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把知识相互融合,系统条理,围绕着船舶柴油机“管理、修复、保养、使用”一根主线,展开学习与实践,同时结合履约培训的要求,把一些新知识、新概念、新法规及时的解读给学生,不一定按照教材顺序解读,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授课,不一定先讲理论再进行实践,也可以先实际训练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理论观点。

4.教学方法立体化、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立体化。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更引入行业和职业的标准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真正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学做练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兼收并蓄。

5.教学载体

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平台中的船舶主动力中心作为设计、实施的载体,全过程在主动力实训室现场授课,围绕实训室6300 ZLDZCA型筒形活塞式四冲程船舶柴油机,将为该船舶柴油机服务的油(燃油、滑油)、水(海水、淡水)、气(控制空气、启动空气)以及各动力系统有机融合形成一体,教师将运营船舶主机备车的操作情境引入课堂,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实现在“做中教”,学生借助于真实的设备进行操作,实现在“做中学”,并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互学互评”,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6. 加强课后的复习与预习

“温故而知新”,要求同学们在课下晚自习时间,争分夺秒,充分利用,把学习过的内容复习巩固,加强练习,强化记忆,同时利用周一到周四晚上住校间隙,深入晚自习教室,答疑解惑,督促指导,和同学交朋友,让同学信任你,敬佩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让任何一名同学掉队。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

结语

虽然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做为一名入行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教改之路还很长,虽然有些方面做了一些了大胆的尝试,但这还是教改的第一步。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做实这些改革,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斌.主推进动力装置[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