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典型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2-12-06 20:18: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贫困户典型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贫困户典型事迹材料

篇1

闫xx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他始终坚持为农村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出力。自20**年7月担任扶贫工作站站长以来,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帮扶思路、落实帮扶政策、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在推动全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落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调查研究 谋化扶贫思路

他刻苦钻研精准扶贫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别制定适合全镇各村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深入各村逐村开展调查研究,对各村情况分别进行排摸,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逐一找出制约发展的短板,在帮扶措施上因村因户而异,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通过逐村排摸,全镇基本情况、经济发展、贫困状况、脱贫愿望等情况已了如指掌,对全镇1720户、6696人贫困人口,按不同层次、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列出需求清单,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各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优化产业结构 拓展增收渠道

他根据全镇土地结构和川区、半山区、山区的地理差异状况,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并把劳动力技能培训这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劳务输出把劳动力培训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贫困户家庭收入。他针对富康、八娘、唐家、铁池等川区村交通便利、中药材种植加工发展历史悠久的特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以往的种植-贩运模式为种植-加工-贩运模式,大力扶持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贩运。目前,全镇家庭式中药材饮片加工模式在全乡川区村得到全面推广,正在逐步向半山区、山区延伸。家庭式中药材饮片种植-加工-贩运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使中药材种植产业成了贫困户脱贫主要渠道。目前,铁池、八娘等村建成了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长廊,在大坪等村建成1500亩以当归、黄芪、党参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使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00亩以上。

他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推动富康村建成新型塑料大棚120座,新建8亩联动式日光温室一座,在八娘村新建退耕还林塑料大棚90座,带动贫困户85户从事蔬菜种植。草畜产业方面,通过整村推进项目,投资221万元在团结、红古、南屏等3个村建成暖棚圈舍294座,引进基础母羊1270只;投资44万元在八娘、唐家川两村实施暖棚养猪户110户,引进籽猪330头;先后投资建成了富康村园区肉牛场、奶牛场和养鸡场,甫洞村洮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团结村永安养羊专业合作社,在红古村建成养殖小区2个,在长青村建成林小养鸡小区。在他的组织实施下,通过草畜项目带动贫困户400多户从事养殖。

近两年全镇七八月份降雨量集中,传统马铃薯种子抗病毒传播能力差,导致晚疫病频发。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他根据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积极帮助群众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邀请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培训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及时协调发放晚疫病防治药品,有效防治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增加了群众收入,贫困户脱贫有了可靠保障。同时,他还在唐家川、八娘村建成了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各800亩,推动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以上。

为了将劳动力培训这项帮扶措施与全镇劳务输出人数多、输出时间长的特点相结合,有效增加家庭收入,他和业务人员、驻村干部一道深入各村对贫困户中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一进行登记,分类梳理,建立档案,做到培训对象摸底准确。他先后邀请劳务办、科技局、农牧局、卫计局等单位对前期摸底的960名贫困户培训了劳务知识、电子商务、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技术,并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20xx年劳务输出6500多人,预计劳务收入在1.2亿元以上。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他还将县直各部门讲解的重点内容录像刻碟,在每一个贫困村组织群众进行观看学习,为广大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精准落实扶贫政策 筑牢精准扶贫基础

为了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力协助镇党委、镇政府落实省市县一揽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分村分户列出具体项目需求清单,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在项目落实上保质保量。20xx年配合完成婆婆庄至青山15.5公里通畅公路建设和24条46.5公里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唐家川、甫洞两个村集中安置点道路建设等项目。完成了八娘沟、红城沟、中谷沟、结扎村等防洪堤坝建设工程,配合水务局实施北部饮水工程。完成 2960户灾后重建工程,完成2023户群众的房屋维修加固工程,群众住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在资金使用上精准到户。他组织镇扶贫工作站业务人员和镇村干部大力宣传精准扶贫贷款政策,督促镇村干部深入贫困户认真调查摸底,使所有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贷款政策。2015年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发放方面,通过企业带动型370户、1850万元,自我发展型523户、1569万元。他经常与县扶贫办积极衔接,最大限度争取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在结扎等16个村建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将大部分有自身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协会中来,通过互助资金贷款,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贫困户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闫xx在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经常为全镇精准扶贫工作谋思路、创出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村级精准扶贫事迹材料(二)

近三年以来,xx乡严格按照赣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乡苏区振兴发展的头等大事真正落到了实处,采取产业大户带产业小户、产业强户带产业弱户等办法,推动产业扶贫,以结对帮扶,精准到户为核心,扎实有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乡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具体先进典型事迹如下:

xxx乡垄下村是国家贫困村,垄下村委会的田岭下自然村现有农户10户,人口45人,过去均无支柱产业,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和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全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发展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经济来源,贫困比例相对较高。

篇2

据统计,2013年底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还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贫困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

2013年,那年我正值大二。对于我来说,国家的精准扶贫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太多认知,每天只是通过网络了解只言片语。2017年精准扶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因为国家扶贫网站上一张照片触动了我:一位老人送孙女开学报道,身上的白色外套满是洞眼,瘦弱的身体、满头的白发、手里握着用手绢包裹的钱,让人看得心酸。图片的下面标注着,这位老人是贫困户,儿子和儿媳在一场事故中去世,只剩老人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老人身患癌症,孙女今年8岁正入学一年级,贫瘠的家庭没有多余的钱去用于治病、上学。当地村委会了解情况后,为老人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2万元帮助买了2头牛用于发展产业和助学基金。正是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予老人生活的希望,为孩子的求学之路提供了支持。图片背后的故事让我感到震撼,生活的艰苦真的会摧残一个人的生命意志;家庭的窘迫真的能磨灭一个孩童的求学的梦想。从此为自己立下目标,要将自己的梦想和热血投身到家乡需要的地方,将自己的青春和能力扎根到家乡扶贫工作的沃土上。

2020年1月2日,我通过了在编人员招考,进入到孔国乡人民政府,从事了梦寐以求的扶贫工作。入职之前的几个月我做了大量准备,查阅关于扶贫书籍、熟读国家扶贫方针政策、了解贫困户生活的难点、痛点,以为贫困户的数量只是少数,他们的生活也许只是经济收入少,但当我真正走上扶贫工作岗位时,发现之前的想象只是冰山一角,贫困户的数量远比我想象多,他们的生活、面临的窘迫不仅仅是经济收入高能够解决的。

第一次翻阅贫困户的乡级档案,每一页的数字、内容不断刷新之前的预想。上面记载着每一个从政村都有数十户贫困户,最多的高达106户,档案里的危房鉴定报告、残疾证、特困供养证、慢病证让我深知,致贫真的不单单是收入低的问题。同时我的内心告诉自己,扶贫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定要强化自己的责任,面对工作要更加细心,做一名称职的扶贫专干。

2月份正值疫情爆发,国家利用扶贫专项资金设置公益岗位,帮助贫困户增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贫困户不畏生命危险,主动站在防疫一线,他们说“这几年国家扶贫政策对我们帮助很大,国家有难我们应挺身而出,这份钱我们不能要,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简单的话语,却透漏出他们真挚的情感。李玉丰就是其中的一位卡口防疫人员,生活中虽然话不多,但始终带着朴实的笑容。疫情蔓延以来,电视里每天播报的疫情新闻、村里大喇叭循环播放的防疫知识,还有乡里、村里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执勤,这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主动申请为信义村卡口值班,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在信义村的防控检查点,李玉丰对过往车辆人员一一做着记录,积极进行劝返。即使是对前来检查乡里的干部也一视同仁。这已经不是李玉丰第一次主动参与到信义村的工作中了,大到秸秆禁烧巡逻、夏季抗洪抢险,小到入户宣传,发放物品,经产能够看到他的身影,尽职尽责,毫无怨言的守卫在第一线。他们的行动、举措触动了我,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展现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篇3

打铁还需自身硬

从前的支部村委办公室,早已破旧不堪,而且兼做仓库,根本谈不上班子建设的规范化。班子建设不规范,何谈落实“三个代表”,带领村民致富。为了筹措资金,搞好两室建设,支部班子成员身先士卒,每人带头捐款一千元支持村两室建设,在支部带动下,村干部、支持和关心村里发展的国家干部、群众纷纷解囊相助。在上级党委的指导和全体村民的理解支持下,以村在外干部和群众自愿捐款的方式筹措资金三万余元,翻新了支部村委办公室,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施,先后制定完善了《群众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村情民意,重新对班子成员职责进行了划分。如今的××村两室硬件比较完善,软件相对健全,两委班子同心同德,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工作,党员们也高兴地说:“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知民心顺民意为民排忧解难

昔日的××村,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街,垃圾乱倒,砖石乱堆,广大村民苦不堪言,痛恨不已。经过数次党员、群众讨论商议,决定村里出一点、村民集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用工大家摊的办法把村内街道、通村路全部硬化。

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通村路需要资金20多万元,村内街道硬化需要15万元,这35万元对××村来说不亚于天文数字。在困难关头,县里又安排了扶贫搬迁任务,西部山区34户、123人迁址××村。划分耕地建造房屋,配套水电,这千金重担压在支部班子头上,支部书记齐增强因操心过度,头发白了许多,血压升高到160,如不吃药脑袋嗡嗡作响,但他始终没有倒下,没有退却,他与支部一班人多方面找关系,找路子,争取县拔款20万元,村民捐款12万元,仍有缺口3万元。他一咬牙,不顾妻子的反对,把仅有的三万元积蓄拿了出来。路通了,街宽了,××村变样了。几年来,支部一班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辛苦和磨练,把美好景象呈现给××村人,进出村一马平川,条条大路畅通无阻,为移民户新建了14米高水塔一座,34户住宅宽畅整齐,一百多移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34户搬迁户自制了一面“心系移民”的锦旗,找到党支部,齐刷刷站成一片,异口同声喊道:“感谢党支部,感谢党”。

以民为本密切党群关系

支部一班人时时刻刻,想着群众,以村民为本,深化党群、干群关系。

一户移民盖房缺石子,支部书记××将自己准备盖厢房的石子让给了他,缺水泥,支部委员××帮助联系好,送到工地上。在接水管的关键时期,支部成员在移民居住区一住就是三天,忘却了咫尺之家。

每逢过年前夕,党支部一班人,开展“串门子”访贫问苦送温暖入户活动,白面大米,食用油等过节用品送到贫困户家中。一困难户××,过年没钱买肉,支部委员××硬是把一大块猪肉送给了齐大伯。感动的齐大伯,泣不成声,不知说什么才好。

然而支部一班人受的委屈也不少,亲人和自己反目成仇,在拓宽街道过程中,清除了支书××亲叔伯兄弟家的石堆,兄弟找到××大发雷霆,××实在忍不住了,说:“我当干部是为全体村民办事,可不是先为自家兄弟当的,不管你理解不理解,我都得这么做”。

跑资金办实事

自新支部班子上任以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兴办公益事业,为老百姓办实事。向市水利局争取资金4.8万元,兴修了1000米的101引水渠,解决了××村浇地难问题;投资2万元,修建村排水渠,使全村在下雨天排水畅通;先后共向县争取资金96万元,硬化街道5条,硬化出村路1500米,绿化村内所有街道;投资6万元修缮了学校,使全村学生安心读书,让学生家长放心。

义不容辞支持铁路建设

篇4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柳松同志带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01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国家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6年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对残疾人,特别是被贫穷的锁链羁绊着的那些贫穷残疾人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竭尽工作,默默奉献,连续几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

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和充满事业激情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到残联后,阙柳松同志是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着这种感情,使他产生了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刚巧在1997年县残联开展了一次全县贫困残疾人调查工作。当时,松阳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多,家境贫寒的残疾人也多。据调查统计,全县有贫困残疾人2950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6%。面对众多贫困的残疾人,特别是在下基层时听到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残疾人那强烈而悲切的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

由于当时县残联是个不起眼的小单位,资金相当缺乏,扶贫资金就更不用说了。面对如此困境,他深知残联一个单位的力量是渺小的,恰似一滴水珠,沧海一粟,只有数不尽的水珠汇入“扶贫攻坚计划”的大海,才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于是,他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作为实施该计划的突破口来抓,运用电台、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实施“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为了筹措残疾人扶贫基金,他多次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1998年8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了向“残疾人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活动。他的真诚,他的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感动和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节省下自己的“一天工资”将爱心献贫困残疾人的热情,加入“扶残助残”的行列。这次捐款,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础。同时,发动机关部门和企业单位与中小学校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学生每学年人均能得到600元的捐助资金,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大东坝镇二滩坝村一位近不惑之年的盲人梅立科,从小双目失明,而妻子是个精神病人,女儿又不是亲生的,家庭经济毫无来源,是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1998年10月,阙理事长知道这一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找上其家门,并亲自与大东坝镇领导协商,送他去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如今,老梅在残联的帮扶下开了家盲人按摩院,生意日益红火。面对阙理事长的帮助与支持,他感慨地说:“阙理事长是我生命中碰到的最重要的人,没有他,我真的以为这个世界永远是黑暗的。”

多年来,阙柳松与残疾人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松阳的残疾人,他们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愿找他帮忙,都把他当成贴心的“娘家人”。这种真情,是最撩人心弦的。

他,是一位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阙柳松同志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实干家。他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经过他的努力,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形成了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组织网络,以上措施办法的出台,为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政策扶持,残疾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有1248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减免照顾,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1998年以来,残联围绕扶贫计划的总体目标,根据松阳县的山区特点,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走出了一条有松阳特色的扶贫之路。期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阙柳松同志爬山越岭,走进千家万户,有时要走山路30多华里,晚了就在残疾人家中住宿,与残疾人同吃同住,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