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20:2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整治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山体缺口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它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的影响极大,是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难点。以深圳市为例,据调查,全市山体缺口达669个。全市面积2020km2,其密度为0.33个/km2。类似的情况在珠江三角洲都较普遍。形成山体缺口的主要原因有2点:(1)在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基本建设项目例如修建公路、码头等,需要大量的石料,必须开山采石;(2)基本建设开挖山体遗留下来的边坡。深圳市人民政府以深府[2002]55号《深圳市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山体缺口工作实施方案》公告全市,将其列入“十五”期间的重大项目。
对山体缺口的整治,国内外尚无更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陡峭石壁的绿化更是难上加难、许多技术仍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采用的喷混植生法和钢筋砼框格悬梁法已经被深圳市山体缺口整治工程所吸纳。
1山体分类
1.1分类的重要性
对山体缺口的整治,必须先分类,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山体缺口的特殊性,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1.2分类依据
1.2.1按形成原因分按形成原因可以将山体缺口分为废弃采石取土场和遗留边坡两大类。前者是因为采石、取土或弃石、弃渣(土)形成的;而后者是因为开挖山体形成的。
1.2.2按岩性分遗留边坡按岩性分类可以分为软质和硬质2类。所谓软质边坡,其岩性多为泥质岩类;而硬质边坡的岩性多为火成岩或变质岩类。采石场的岩性均属于硬质,大多为火成岩中的花岗岩,沉积岩中的沙岩或变质岩等。
1.2.3按工艺流程分按工艺流程可以将废弃采石场分为开采石壁和料场迹地2部分。
1.2.4按石壁坡度分从地貌学的分类概念看,石壁坡度一般都应划入陡坡类。为了便于对不同坡度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故将石壁分为陡壁、极陡壁和陡峭壁3种类型。坡度在45°以下的石壁称陡壁;45°~70°称极陡壁;大于70°的石壁称陡峭壁。
1.2.5按石壁表面粗糙度分石壁表面粗糙度、裂隙发育情况等,直接关系其整治措施的布设,故将其分为光滑石壁和粗糙石壁2类。前者石壁表面光滑平整;后者表面粗糙,壁面起伏不平,多凹陷石穴,裂隙发育。
1.2.6按治理难度分废弃采石场的治理难度,要综合分析各种情况,确定难度系数。一般从石壁岩性、石壁面积、坡度、表面粗糙度、石壁高度、施工难易程度及交通、水源、电力等多个方面因素分析,综合评判后给出整治难度系数。难度系数为1.0~3.0。整治难度最大的为3.0,最小的为1.0。其间视各废弃石场的具体情况而定。确定难度系数,可以为施工图设计预算提供必要的依据。
1.2.7按对城市景观影响度分废弃山体缺口对城市景观影响度分为一般、严重、极严重3个级别。缺口面积大、离交通干线或城镇近者为极严重等级;远离城区的为一般等级;介于极严重和一般之间者属于严重等级。
2综合整治思路
理清思路、吃透现场、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是山体缺口整治工程中几个关键环节。综合整治的思路是:稳定边坡,理顺水系,绿化裸岩地(迹地)。
2.1稳定边坡
由于受土地资源紧缺的限制,城市边缘的废弃山体缺口部分往往已作为开发用地。因此,边坡稳定问题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解决此类问题为最基本的要求。有许多因素影响边坡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性(包括岩石的风化程序)和边坡坡度2个因素。详见表1,表2。
2.2理顺水系
理顺水系关系到废弃山体缺口的边坡稳定、工程措施布局等方面的问题,在整治方案的总体构思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3绿化裸岩地(迹地)
废弃山体缺口的整治最终要以恢复植被为目的,以创造生态恢复的基本条件。要从可持发展和城市景观的战略高度,选择适宜的树草种。
3石壁整治技术
3.1石壁分类
山体缺口整治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而石壁是综合整治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根据不同石壁所处的位置、对城市景观影响度、石壁坡度、石壁岩性、表面粗糙度及裂隙发育程度等情况进行分类,进而确定难度系数。
3.2整治技术
3.2.1喷混植生喷混植生是一项从国外引进治理石壁的新技术。其具体操作是先在石壁上挂铁丝网,并用锚钉将铁丝网牢牢地固定在石壁上,再喷一层厚度超过10cm的胶结剂,再在胶结剂上喷一层肥料、灌草种子、保水剂等相混合的材料。喷混植生适合于45°~65°的陡壁,其缺点是工程造价高、施工难度大。
3.2.2液压直喷小于45°岩层表面较粗糙且凹凸不平的石壁,可用土坝灌浆原理直接将种子、肥料、泥浆、保水剂等混合材料喷射到岩层表面,厚度不小于10cm,而不需挂铁丝网,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3.2.3植生槽(盆)利用石壁表面凹凸不平的微地形变化,因势利导地将石壁的凹陷处加工成能够供植物生长的槽或盆,称植生槽(盆)。植生槽(盆)适合小于60°坡的石壁。坡度太陡的石壁,其施工难度太大。
3.2.4钢筋砼框格悬梁70°左右的陡峭石壁,可以采用钢筋砼框格悬梁技术。悬梁高度60cm左右,框格规格1.5m×1.5m,同时将锚杆与悬梁钢筋焊接成整体,使悬梁的力从锚杆传导到石壁。然后在悬梁框格内填加客土、种子、肥料及土工纤维等混合材料。
3.2.5三维网喷混植生应用可降解的土工材料制成的三维网,将其与石壁固定以后,喷射种子、肥料、保水剂、黏土等混合材料。适于40°以下的泥质边坡。
3.2.6梯级爆破将石壁爆破成台面宽度2m左右的梯形,再在台面外侧砌一高度80cm左右的浆砌石墙,然后加客土、肥料,栽树种草。
4迹地整治技术
迹地是位于废弃采石场石壁下部的坑口,由石料加工或堆料废弃后形成寸草不长的迹地。立地条件极差,但地势平坦,易打穴施工。迹地整治的关键技术:(1)理顺迹地水系,使地表径流归顺;(2)全面绿化迹地,乔、灌、草结合;(3)在其与石壁的交界处,建造一条宽度10m左右的绿色安全缓冲带,以避免石壁碎石滚落时伤人。
5生态恢复技术
2.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落实”上求突破
思想政治工作看起来虚,但做起来要脚踏实地。近两年来,省委、省直工委开展了一系列凝心聚力、弘扬正能量的活动,如“党员活动日”、“中国梦•赶考行”等。技术中心积极响应,到市少年儿童教育保护中心开展“金秋送温暖”党员志愿活动,向服刑人员子女捐赠图书千余册,衣服、鞋袜近百套,和孩子们谈心、包饺子、演节目,用实际行动送去温暖与关爱;到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
目前多数高校已做出顺应“网络技术条件”发展趋势的举措,不断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来实现德育教学工作的多元化渠道联合与信息共享,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学校官方网站、校园信息论坛、网站新闻、网站咨询等宣传平台来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然而,其整体传播途径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与实效性,存在新闻更新速度慢、内容不充实、网页链接失效等问题,不利于德育新媒体融合的发展。
2.“微主题”的“边缘化”干扰着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其核心思想道德素质是德育工作的宗旨与根本方向,无论以何种方式、途径施以教育,都不可脱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这一主流理念,然而,“网络技术条件”中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传播、开展存在明显的“边缘化”现象,过度多元化的思想价值使得核心价值理念受到了影响,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离奇事件,发表对于热点新闻的个人偏激看法,助长了亚文化的嚣张气焰,偏离了德育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
二、“网络技术条件”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关注网络舆情变化,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追求新潮流与新思想,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化理念是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表征,然而他们热情、开放的学习态度并不较多地体现在课堂上,相反在“网络技术条件”中微博、微信、QQ以及来往等网络媒介中却大显身手,其主动性在网络传播渠道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就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优良契机与可能,需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不断关注大学生微信、微博信息来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及时通过分析、定位学生关注的某些网络资源、网络视频来对其进行必要引导,以此达到更深层次上了解施教对象心理动态,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与针对性的目的,通过网络互动讨论分享,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思想价值理念。
2.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增强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育人能力
“网络技术条件”德育工作教育媒介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政治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网页浏览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刚性需求,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查询相关新闻知识信息,并且还要掌握最新4G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功能和用途,及时学习各种手机参与互动活动以及最新音乐、视频下载技能,认真掌握学生最新社交网络平台、论坛、评论等互动平台思想,以跟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为此,高校可针对德育工作者开展相关培训指导,以全面提升政治理论队伍的实践操作水平与技能。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探索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逐渐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讲究科学与实效,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容量和效果,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思想政治课系统地讲解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常识,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利用它设计出仿真直观情境,能把思想政治课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和原理用直观的视、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通过声、形、色、画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
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来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囿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头头雾水”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处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师精心选择好、设计好流程,合理解释和演示,通过其声、画、形把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同时能牢牢掌握,在教学中也就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讲课中解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画面一是高速行驶的列车,车上有乘客,车外有树木;画面二是列车在一个运动着的透明球体中运动。通过这两个动画,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三)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中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辅之以鲜活、生动、真实、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融为一体,利用其直观、形象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超越时空界限,模拟再现我们所需要情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
(四)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从时间与空间上得以延伸。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转变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实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而不再是围绕知识传授转圈子。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用目的不明确
运用多媒体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师对此并不十分明确,很多时候只是为运用而运用。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投影课本上已有的文字、图表,就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材料的机械翻版和简单重复,或是用多媒体代替板书。这些,都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错误理解和运用。
(二)课件设计喧宾夺主
在课堂教学中,每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十分明确。可是我们许多政治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既有精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解说,结果片面追求视听效果,没有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喧宾夺主的课件,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
(三)课堂容量过大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可以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但当这些内容超过了一定的“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内容过于饱满!往往是教师连续不断地向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活动时间,并且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四)课件内容的选择不够恰当
有些政治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喜欢选择一些动画、漫画图片,或随意性地选择一些比较陈旧的材料进行教学,忽视了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真实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结果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高低,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转变为“教学、媒体、学生”三维互动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法、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这些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二)要明确整合的原则
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等于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学科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整合;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适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的类型;多媒体软件的评价标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等等。弄清这些理论问题可以使教学行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有实效,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不会陷入盲目之中。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2)最优化原则。(3)服务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通过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洞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5)适度性原则。
(三)要切合学生实际
在网络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不能把网络课上成“牧羊课”、“网络浏览课”,对学生放任自流,浪费时间。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有机整合的互补关系,要注意避免将多媒体设备当作“现代化的黑板”、“知识的灌输者”来使用。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的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思想政治新课堂,完成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