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12:10: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长时间以来,鉴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特别深,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均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此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特别不利的,因此,为了推动学生的有序发展,各高职院校理应转变以就业为引领的教学理念,给予人文素养教育充分的重视,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各地教育局及各高职院校理应选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老师人文素养的升高。当前,教育局及高职院校可选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创建激励性政策,倡导老师展开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探究;其二,创设人文素养教育优胜奖,为获奖老师提供职称评定方面的便利;其三,增设人文素养相关课程,让老师们意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2定期举办培训,促进老师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的提升
老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首要因素,亦属于教育活动得以有序实施的重心。老师人文教育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老师的人文素养,各高职院校理应自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定期举办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培训,增强老师们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其二,将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内容归入老师继续教育范围内,自制度层面对老师的人文素养教育实施规范;其三,增设与老师人文教育素养相关的考试,对老师实施考核。对于人文素养考核成绩优秀的老师,学校可为其提供职称评定及综合评估方面的便利。
2促进学生人文教育素养提升的对策
2.1重新确定培育目标,明确人文素养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就教育界来说,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始终是教育的重心问题。长时间以来,中国高职教育始终过分重视升学率及就业率的提升,却忽略了教育所具有的隐。就学生的综合发展及社会需求而言,教育的实质更多的展现于其隐上。教学隐即借助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以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重新确定自身培育目标,将人文素养教学置于职业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人文素养培育于教学中的位置,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创建一整套健全的人文素养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高职院校所选用的人才培育模式一直以来是以就业为核心的,而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必须会受到很大程序的制约。为了让学生跳出此种禁锢,各高职院校理应以自身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文素养教育意义为立足点,创建一整套健全的人文素养教学体制。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在创设与人文素养教学相关的课程时亦必须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增设一系列与本校老师及学生实际相符的人文素养课程,以有效地确保人文素养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及全面性。
2.3创建完善的人文课程考核及评估体系
鉴于考核体系的科学与否对于人文素养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为了自本质层面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前进,各高职院校理应创建一整套完善的人文课程考核及评估体系。因为出色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亦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且于实际生活中得到展现。所以,学校所创建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绝对不可以仅停留于考查学生人文知识掌握程度层面,亦应将其日常行为等归入考核体系里。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充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全面性与完善性,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二)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必要选择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必然会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风俗人情等等,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始终注重人文教育的开展,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严格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以一名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师范院校教英语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任务繁重的复杂过程,开展与实施人文教育,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保持不断求知与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是学习的文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只是学习语言,其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掌握一门语言技巧,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形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心理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显性的成绩,而对于相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没有重视,英语学习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目标。
(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在觉醒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觉醒,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学科专业的他们,与理工科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学习英语时,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的,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才能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人文素养在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哲学、历史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行业,而且还可以从事商务谈判、政治外交等领域,这就更加要求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过于机械化,要运用人文知识懂得变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标准的口音,扎实的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讲授西方的文化给学生。
(三)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语言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没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在高师英语教学的大纲中,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加强目标比较模糊,这导致学生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时找不到科学的指标加以评价。
三、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立足教学课堂,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课堂是高师院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与推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开设中国文化知识课程(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等、中国历史与国情相关课程等等),进一步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竞赛、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交流活动等等方式,扩展学校人文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英语属于实用工具的范畴,再加上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教师,那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高师院校要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学校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作为教师必须的技能、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审视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认同程度,减少学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阻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给予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人身价值观。
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高中旅游地理主要包括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旅游资源的分类、分布、开发,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旅游开发的基本内容及开发中要注意的问题,出游常识及旅游对环境的破坏等,这都是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旅游资源模块最为丰富。例如,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人文旅游资源众多,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建筑、宗教、民俗风情等各不相同。又如,我国北方的建筑,一般比较低矮、平顶,且讲究坐北朝南,这是为了适应北方寒冷、干旱、风沙大的气候条件,而南方多为干栏式建筑,主要因为南方湿热。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构建和完善人文地理知识体系,是地理学科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二)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地理学科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全球意识教育全球意识是指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承认世界各国存在共同利益,用全球化观点看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高中旅游地理涉及旅游意义、影响出游的因素及旅游环境保护等,包含全球意识教育内容。例如,学习旅游的意义可以认识到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学习影响出游的因素可以了解国际旅游的发展与他国经济发展、公民收入水平及闲暇时间的增加有关,由此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他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且意识到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因此,要树立全球意识,用全球视野看待问题,跨越政治、社会藩篱,消除民族、种族歧视,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
2.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可持续发展意识,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高中旅游地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例如,旅游交通、食宿、游览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会造成空气、水、土壤污染;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使旅游地区传统文化消亡或趋于商业化、表演化,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可能毁于一旦;不文明的游客行为及不合理的开发会对文物古迹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等。学习这些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旅游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旅游开发和保护要同行,否则会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旅行游览中规范自身行为,做个生态旅游者,自觉践行可持续发展观。
3.国家意识教育国家意识是公民基于对祖国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意识,是一种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高中旅游地理涉及我国旅游资源的相关内容,必然不乏国家意识教育的内容。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例如,以泰山为首的五岳名山、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学习这些,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相关国情,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为身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国民的骄傲与自豪,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主人翁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感,在实际行动中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
4.地理审美教育地理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情操。高中旅游地理有专章讲述旅游景观欣赏,包含地理审美教育的内容。例如,“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霜重色愈浓的香山红叶、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等景观的自然美;人文美主要有古建筑美、民俗风情美、古典园林美、雕塑艺术美等,人文景观美不仅具有外形美,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内在文化美,通过领略这些人文美,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情操。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包含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需要采取适当策略开展地理人文素养教育,推进地理人文素养教育实践,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策略
(一)学校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推进人文素养教育
首先,学校要转变传统以科学知识传授为主的观念,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统一。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科学技术异化,很大程度上与人文素养缺失有关。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使之“考个好分数”,还要教会他们“人如何为人”的道理。其次,学校要营造浓厚的人文素养教育氛围,推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情怀、人文气息,形成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教师增强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教育能力
杜威说:“所有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新教育理念,意识到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弊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一个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教育认识和高尚情操与修养的地理教师,更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同时,地理教师要熟悉各种地理人文素养教育素材和形式,掌握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
(三)充分利用旅游地理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首先,挖掘地理教材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高中旅游地理教材处处都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彩,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领悟人文精神,彰显人文情怀。其次,选择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旅游地理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服务、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教育学生在旅行游览中不要乱刻乱画、攀枝折花、乱扔垃圾等,使学生把人文素养应用于生活,落实于实践。最后,将地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三维目标体系。教学目标设置应包含具体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使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将“说出我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设置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将“在旅行游览中,正确使用景观欣赏方法”设置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将“在旅游中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设置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是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立志做新时期的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呢?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课文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有启迪人的心志的,有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有写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要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文道统一的教育。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拿什么?怎样拿?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教师在讲解时态度要明朗,观点要正确。在人文素养渗透时要让学生懂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教育学生仍不能忽视吸取古今中外科学文化艺术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要让现代青年学生深深懂得无产阶级“拿来主义”的方针: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不能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学科,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就带有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很多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对学生实行人文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思想素质。
1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材中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人文情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征都不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不同。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效资源,挖掘积极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化和影响。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方面加强训练,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建立起来。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歌颂父爱的音乐和诗词,学生在这种父爱氛围的熏陶下,内心对父亲的浓浓亲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从而将这种情感融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学生不仅能掌握这一课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在情感方面得到了深化,这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2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模仿和学习阶段。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学生会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很多学生以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经常聘请一些专家进行培训和讲座,尽可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通过培训和讲座的形式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要求渗透其中,教师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就能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这些标准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都能有所提升。
3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现代化的社会属于信息社会,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和自媒体等多种途径掌握需要的信息,查阅需要的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一些专题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项目,给学生布置业余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专题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完整的活动计划,活动实施过程和活动总结。在完成业余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请教他人,学生和他人切磋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这些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形成乐于创新的思维习惯。此外,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明白集体力量和相互配合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
4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担负着语言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师尤其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从而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文章主要从“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67-69+90+92.
[2]师伟.浅谈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102.
[3]杨丽芝.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5,32:65.
[4]李艾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70.
二、提升生物教师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指出,中学生物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生物史知识,也就需要中学生物教师具有人文素养。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不仅仅含有生物学科教学资源,而且含有大量的包括生物史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DNA的发现过程,就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命运的螺旋———克里克和沃森》等大量的资料,这样可供生物教师不断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生物教师可以丰富生物史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生物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资源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网站中相关的学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小步调、大整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一节课的知识分为几个知识点,逐个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评价”,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最后实现本节知识的“大整合”。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将知识图示化从而完成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具有生命活力。教师也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在协作交流的互动氛围中学习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学科资源主要是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突破难点的教学,具体而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首先利用Flash交互式动画或者音视频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自主开发的或者转载的音视频素材,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我将此节知识分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两个知识点。通过资源网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如图2的资源引入本节课。学生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4],它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型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知识点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自主开发的如图3的《DNA分子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自主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获取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6]。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自主开发的如图4《眼球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个难点。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概况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设计高校课程体系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此现象在学分和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出来。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将其与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调剂与补充,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使其逐步边缘化。在课程和师资配置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教学随意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学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研究出推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新措施。
(二)校园文化没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园文化实践与课程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延伸了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到网络,但很多人没有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在此背景和环境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特别必要的。就现在出现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整体和特色设计,部分高校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开展活动、增强人文景观就足够了,造成特别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于透视心灵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的“真实”,但此“真实”是浓缩和提练历史与生活,所以体现出传神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灵魂,更加广泛地传递真理,使其更加具有哲学的意味。高校大学生既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明修养,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康德所指出“能够征服精神的两种事物,人们越是深入的思索,越感觉敬畏和赞叹,此事物是心灵的法则与头上的星空。”而现阶段此方面却让人担忧不已。当道德准绳和心灵法则被忽略时,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因此,文学艺术在透视心灵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性质,以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进行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的好方式。文学艺术因为其形象更生动、直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教育的作用。通过审美和艺术修养,转化世俗、引导人们,建立起人人都尊重人性、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修养高的人,是知书达理、善于审美、超越世俗功利的人。而目前,传统的流失直接造精神的匮乏。文学作品是弥补缺失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运用其生动的形象揭示真理、抒感、再现生活,让人们在文字中体验并提高审美,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
三、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设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育为重点,科学的安排课程是提高课堂教育水平的关健。借助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推广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优秀方式。文人素质教学中以通识教学为重要载体,兼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通识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大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不但能体现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也要拥有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在艺术类、语文课上提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要增加古代汉语、修养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经典文献等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实际为切入点,以学生专业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具体情况,明确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种类,让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形成互补与互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情境教学等,围绕着学生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互动中让师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文人素质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环境使其拥有生动的思想,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成为营造教育环境的人。”高校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要建立起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具有优雅格调的文化环境,逐步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借助诗社、文学社等活动以及进行征文比赛、人文讲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持久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够强化教育目的、突出校园氛围,建立校园文化对于塑造性情、培育情怀、陶冶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推动高校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融合,建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文学教育在透视心灵、传承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要逐步树立起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品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境界、有道德、有志向、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对人才观念的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科学教育极端鼎盛时代,人们大声疾呼应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其学科化?如何具体有效地在化学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还是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确定及其内涵
1.科学与科学素质。“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其本意是“学问”、“知识”。英文写作science,意思为知识。一直到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在西方对“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是知识”的思想。此后,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我国古代的学术由儒家教育思想统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主要表现为实用技术学科。1989年我国出版的《辞海》中这样写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顾明远1989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科学”一词解释为“描述、解释和预言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表述”。由此可见,在我国普遍认为科学是形式化的知识,从整体上看是对科学的一种静态的理解。“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 Literacy。 Literacy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有学养,有学识,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书写,能够阅读,有文化,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国内的看法认为科学素养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人文与人文精神。在我国古代,人文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它是与以自然为对象的文化现象相对的,如“人文”与“天文”。而人文精神泛指使人为人的一切活动所折射的那种精神气质,它概括并包括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而西方的人文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其内容包括文理两个方面。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以发展学生认识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教人辨别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并运用之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基础,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它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朝向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实际上,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具体地在化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通过哪些具体途径呢?主要途径有三个:1.从课程改革出发,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2.从教材改革出发,挖掘其潜隐的人文底蕴;3.从人文环境出发,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
三、人文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特别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提升,使化学教师面临着崭新的挑战。“振兴21世纪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重担。这里着重探讨新世纪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所需的素质要求。
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不适应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对于专业化训练相对突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更是应该继续加强的教育,高职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智慧精华不断地通过高职语文教学的平台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是每一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1]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不适应现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具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要让人文精神的精华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展现,让同学们在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将不得不学语文变成我要学语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促进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大有必要。
(二)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又是充满动态性的。[2]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以不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肯定与激励下,对于人文精神的体验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因此,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是非常有利的。
(三)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高职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知识观是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对语文知识的机械灌输。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与具体的情感体验,教学只停留于表面的知识传授方面,对于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人文因素则很少关注,这种僵化的知识观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而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
三、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的开展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把人文素养培养与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高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语文课教学的教育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都要对语文教学重视起来,尤其更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历年来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语言能力不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3]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让同学们以良好的人文素质去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
(二)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要针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根据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相对课时较少的特点,教师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要效益,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具体实施中要改变原有的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深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语文教师素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案,促进高职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更好发展。因为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二者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学校缺乏师资的现状,多从师资人员的配备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短缺的现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
2.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虽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高技能的人才,但是由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缺失,使得我国的关键领域出现思想道德修养较差的人才,将我国的重要机密泄露给其他国家来获取非法利益,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给我国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巨大的威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能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忠实的建设者,以此来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3.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作品赏析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弘扬的伟大精神,以此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与传统的教育工作不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生动真实的故事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生命感悟,进而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4.1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虽然增设了高职语文课程,但是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并没有聘用专门的素质教育工作者来完成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高职语文的时候将其视为消遣课,学生不能通过高职语文课程的学习来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这时高职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大好光阴,还无法为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4.2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过于模糊。通常情况下,人们将高职语文课程视为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然而一些高校为了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建设人才,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们传授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有的高校则单纯地向学生们传授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这些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都与素质教育的目的存在天壤之别,因而使得我国的人才无法拥有较高的全面素质的能力。
4.3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使用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过于陈旧。大多数高职教师在教学中都认为,只要将考试大纲范围内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完成了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此种方法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人向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内容,并且没有与讲台下的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完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了。
5.高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5.1提高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在近几年的会议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讨论和更改,但是并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因而导致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无法完素质的培养工作,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要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督促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5.2高职语文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当国家有关部门督促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之后,高职院校就要让高职语文教师树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教学目标,让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能向学生传授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为国家提供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5.3逐渐转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观念,丰富教学方法。高职语文教师树立明确的目标之后,还要转变教学观念,并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就意味着高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视为己任,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从而完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
文学作品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认同感。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态度、信仰、思维方式,了解其人生和创作特点,和作者的对话,这样能使个人得到成长。更能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多样性。英语学习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容易被文字描绘的意境所陶醉、被有张有弛的情节吸引、被丰富的情感所感染,不知不觉便沉浸到自觉体验的状态,这种自觉体验便是文学体验阅读所追求的状态。因为,在这种自觉体验状态下,读者身心放松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语言学习将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近乎习得的理想的语言学习状态。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文学作品,每部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的精粹,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阅读和学习西方各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我们会学习如何尊重各国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文学的特点和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各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并促进多样性文明之间的交流。
2基于文学的英语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拓展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文化修养,包括了一个人精神和道德的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人文素养越高,就越能够辩证地看待社会、物质、他人和自我的关系,才能够凭借思辨能力正确地认识世界,看待社会,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本质和精髓。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人文素养提高了,人的理想和人生哲学必将越来越深刻和高尚。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指其对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及美学知识的了解外,还包括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挑战的中、英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的工作能力;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能力;对外国文化的批评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英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平台,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同时,人文素养要渗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目的与人文素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英语阅读课程应通过广泛的、多元化的阅读,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是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所必需的能力,而且也为未来从事多种文化交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利用文学进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将文学作品引入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语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体会英语的魅力,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文化与思想,感受西方国家的生活和认知方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文化多元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地给学生渗透英语文学知识。
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往往工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被凸显,而人文素养则被相对忽视甚至是被磨灭。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来看,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特殊性要求人文因素在教学中得到充足的体现并在学生中产生影响、共鸣的效果。新课标在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阐述中明确指出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其中就强调了诸如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修养,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等诸多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发展思维,充分体验,构建属于学生自身体验的“经验内容”、“生本课程”。所以人文因素的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极为必要的。
诸多教育理论在进行观点阐述之时都强调了人文因素培养的重要性。人本主义理论首当其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从反对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去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理解,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理论从全人发展的视角阐述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过程,以发展人性为目标,注重对学习者的潜能和经验的启发与引导,进而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这是对人文因素的深刻阐述和反映,是对教育教学现状的有力鞭策。同时,建构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观点,社会文化互动提出了主张,以皮亚杰,维果茨基,冯·格拉塞斯菲尔德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解释并建构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学习的情景性,作为教师应该避免成为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等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倡导合作学习,注重情感体验与人文氛围的营造,从知识传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立体式的建构课堂活动。此外,教学最优化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等也都通过不同角度介绍了人文因素在教育中的渗透。
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人文因素,让语文教学从单纯的“教书”拓展至更好的“育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教师修养
教师的个人修养程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教学的质量和人文氛围的营造与熏陶。教师的个人修养体现在教师欣赏的水平,语言谈吐的表达,情感的丰富程度,知识的储备与应用等四个方面。教师的欣赏水平包括对教材的鉴赏与处理,对其他语言作品的欣赏,对学生的欣赏等。欣赏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师能否艺术性的感知和处理教材及其他作品的内容,能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全人”的培养目标去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影响;语言谈吐的表达则较为直观的反应出教学的艺术水平和教师的人文品味。贴近大众,幽默生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是教师作为培养人的角色的基本技能要求;情感的丰富程度则是教师表达人文情怀,塑造人文品质的最好标杆。教师以其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出的含义和背后的隐喻,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和对人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欣赏则是教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体现,是对教师教育观,学生观的考验和要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贯彻人本思想是育人工作的基本点,也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集中体现。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实施是对教学成果的总结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是开展反思性教学的途径。语文课教学评价的实施不仅要合理的体现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程度,更要给予学生开放,发展性的评价,将人文因素融入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当中,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本真功能和实质成效。要做到对人文因素的合理运用,首先要注重教学评价量化与质化的有机结合,在量化成绩的基础上根据对学生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阅读能力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的给予开放的,个性化的评价;其次需要注意教学评价语言的灵活性与人文性,尤其是对作文,对阅读文章后的感想类的作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在保证价值观引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最后不能忽视教学评价师生双方的互动性与生成性。师生双方要以平等的地位,采取适当的方法,在人文的氛围中多交流,多沟通,把教学评价看成是师生双方促进各自进步的平台和机会。
教材处理及语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