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7:07: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众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在日语中,叫做“着物”。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了体现日本的民族特性,而且日本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一方面可以与西洋的“洋服”相区分,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日本的服饰方面的代名词。“和服”一词由此诞生。和服除了保暖功能,护体功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于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我国的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应该是就是和服的原型了。4世纪以后的人物服饰形象与朝鲜的乐浪和通沟出土的壁画中的形象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日本服饰是经过朝鲜半岛传入的胡服系的服饰。之后中国唐代服饰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皇下令,全国上下开始穿类似于隋唐式样的服饰。和服是在平安时代形成特色并逐渐趋于成熟的。到了室町时代,一种带有隋唐服饰特点的日本独特的民族服装,即和服完成了演变并最终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几乎再没有较大的变动。
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留袖和服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黑留袖是已婚妇女在庆典中的正式礼服,基本为黑色,上印五纹,下摆的纹样华丽,格调高雅,题材多寓意吉祥。除黑色以外的有色留袖都称色留袖,用于披露宴和各种聚会。其下摆装饰纹样、衣服上的五纹,比翼缝合等都和黑留袖相同,带子,拎包等附属品必须在色彩、纹样方面与服装配套。振袖就是长袖,振袖的袖子长度可长到脚踝,是一种较有情调的和服式样。是未婚妇女在成人式,毕业典礼,结婚仪式等重要场合穿的正式礼服,其中黑色的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鞋、拎包等都要求尽可能的靓丽青春一些。访问服,付下,与色无地也是和服中常见的样式。访问服也称简式礼服,一般在茶话会,聚会,访问上司的时候穿着。其纹样的面积较大,从胸前开始到后肩、两袖下摆,而且要求衣服接缝处的纹样不能间断,纹样题材无特别规定,但要高雅不落俗套。付下是一种与访问服风格接近,但应用范畴更加广泛的简式礼服,付下纹样是件料纹样,纹样依前后身、大襟和袖的不同位置进行安排。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形,色的分配,使款式和纹样能完美的结合。色无地是除黑色以外的单色和服,可用于喜庆和丧葬。红色或艳丽色彩宜远离不吉利的事。丧事中穿的要求是黑色的,和服带也要用黑色。
对于和服的纹样更是近年来日本服饰研究的热点之一。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上的纹样。源自于日本民族对于山水风土的眷恋及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感受,并随着时代的风俗背景蕴育而生。和服纹样极具装饰性,色彩缤纷,造型丰富,一件和服展开来后就像块画布,上面形象构图完整,花卉、人物、风景、动物栩栩如生。故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赏花幕”。
由于日本民族生活在富有四季特色的自然风土环境中,自古以来接触、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慢慢把自然融入生活,形成了日本民族形同身受的自然观。因而,日本人很早以来就在文学、绘画、工艺、染织方面取材于自然风光,从不同的季节变化里吸取营养来表现自然的美和纤巧。其中季节感浓厚的植物被运用得最多。春季多以樱花和梅作为设计的主题;夏季则以清凉色系为主,采用菖蒲、水草加以嬉戏的鱼儿和浪花;秋天采用、秋草等;冬天雪景和盎然挺立的松柏及其意象被较多地运用。
日本和服纹样中有一类特殊的纹样,它不是直接采取现实中的景物作为纹样的素材,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情节、场景、意象,通过提炼、萃取想象出的一种典型的象征图形。同时将文学作品中的诗词置换成服饰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文艺纹样”。比如依据《源氏物语》中某些章节设计的近江八景纹样,是由落雁、暮雪、晚钟、夜雨、夕照、晴岚、归帆、秋月这些故事中的场景凝练成的视觉符号,借纹样以寄托人的忧郁和寂寞之情。
同时,日本广泛引用中国元素。比如鸳鸯纹样,雌雄相伴,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夫妻和睦的象征。唐代的宝相花装饰纹样就是由牡丹或莲花为母体,借鉴众花形加工成的一种纹样。其纹样,吸取众花的特点,简练凝化。宝相花在日本盛行于天平时代,正仓院所藏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背面为宝相花纹样。唐时流行的连珠纹也在日本大受欢迎。连珠纹是由许多小圆形连接在一起再组成一个大圆形图案。图案以动物形纹为中心,鸟、孔雀、龙纹等动物纹样运用得较多。比如法隆寺所收藏的四骑狮子狩猎锦,就是以联珠花纹为主题图案构建的。
宽平6年(894年),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尽管奈良时代日本服饰仍然保留浓厚的唐风色彩,但在此后的岁月中,服饰纹样逐渐迈向日本化。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日本通过吸收和消化中国纹样,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服饰纹样。室町中期以后,日本纹样出现了荷、罂粟、百合等以单独一种植物形态而形成的纹样。这些纹样开始广泛应用于能装束、小袖等装饰上。出现了诸如红白段花篮这样用完整的大朵纹样装饰的能装束。室町时代,海外民间贸易兴起,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金斓、缎子、纱绫、白绢等生丝和制品。此举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纹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西阵人模仿中国的蜀锦,生产出“唐织”。作为能装束的唐织,主要用于女演员的外衣上。其纹样多以中世以后的传统纹样和中国输入的纹样为主,用金银线绣出青海波、菱垣、七宝等,串联起来作为背景纹样,再通过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纹样加以表现。桃山时代的和服纹样,一方面处于打破传统的重建时期,另一方面又在诠释古典,使得内在的传统注入新生命。此时的和服纹样恰到好处地对古典纹样进行吸收和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使和服纹样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花筏纹样,巧妙地把樱花纹、旋涡纹和竹筏纹组合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时光流逝的感觉。奈良晒、美浓绢、下野绢、八丈绢等织物盛行,极大地丰富了和服的类型、色彩与样式。到了江户时代,友禅染的发明,更加丰富了和服纹样的种类。由于其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使得相应的纹样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约,推动了市民衣着色彩的多样化。
结语
纵观和服的起源,发展历程,种类以及纹样的历史延续,可以发现自然环境,穿着舒适与美观,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均对和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和服既是外来先进文化影响的产物,也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杰作。(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辛维金;吴铭日本传统染织纹样与其文化内涵[期刊论文]-纺织科技进展,2005(01)
非言语的Nonverbal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历史教学,2002(11));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2005);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1-8),(日语知识,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科技风2010(6));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学理论 2012(21));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苗M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2014);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学院学报,2015(2));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版。
1.日本浮世绘与西方室内设计
日本传统艺术传到西方有着偶然因素的存在但是更有着必然性的背景。日本在维新日盛的同时,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正兴起了一场设计改良运动。这是一场反对工业革命生产带来设计水平下降的运动,叫作工艺美术运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设计师,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的比如以马金托什为核心的格拉斯哥四人组。然后运动又波及欧洲各国,出现了著名的维也纳分离派,建筑大师凡・德・维尔德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到了20世纪初期,日本工业化已经得到发展,而且正在积极向西方国家靠拢,这使得日本也掀起了一场“民艺”革新,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一份子,幸运的搭上了这场运动的末班车,被看做运动的句号。浮世绘这种日本传统绘画风格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西方并且对西方美术、室内设计影响都颇为深刻。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期特有的绘画方式,风格活跃在17―19世纪,而浮世绘在19世纪最的时候由盛转衰。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欧洲大陆也正处于被古典主义禁锢,人们冥思苦想准备打破禁忌寻找新风的时候,一块璞玉和一位伯乐在同一时期出现,给了二者碰撞火花的理由。这一时期中大量浮世绘的绘画作品被当做包装纸随着通商的货物漂洋过海到了西方,同时又十分偶然的被一些不得志却渴望突破的艺术家们看到,而那些从未见过的画风与色彩马上吸引了这批有性格的画家。在当时许多画家最直接的借鉴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浮世绘的画作临摹进画中,作为家中的陈设背景频繁出现,如马奈《左拉肖像》。二是让模特直接穿上日本和服进行创作,如莫奈的《穿和服的女子》,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肖像背后的墙上挂着许多绘有浮世绘的日本扇子,可见这种日常用品也直接成为了那时欧洲室内装饰的潮流选择。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浮世绘的传入已经使得欧洲对日本艺术普遍认可,同时也可以通过绘画作品看到在当时室内装饰中,以浮世绘做为装饰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审美的时尚和品质的象征。就在当时巴黎的街头巷尾几乎每一家画室、每一处沙龙都有了各式各样的和服、钉挂在墙上的扇子和浮世绘作品。
日本与西方各国艺术上的心有灵犀,给了许多设计师开阔视野的机会,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浮世绘就成了设计师可以借鉴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素材,马金托什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新艺术运动时期苏格兰的青年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开始在建筑、家具、室内甚至海报上进行自我的探索,希望能够以”旧的精神”来设计出新的风格。在他设计探索当中,接触到了日本舶来的浮世绘艺术,对浮世绘当中绘画线条的使用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日本传统艺术当中简单的线条,通过不同的排列、布局、色调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这使他改变了过去对直线条的偏见,并且首先在海报设计中进行试验,做出了《苏格兰音乐巡礼》那样直线交错的海报。而后,又将这一风格运用到室内设计以及家具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设计的高背靠椅。杨柳茶室的室内设计也是马金托什非常突出的作品,室内继续采用纵横向的线条,利用直线的各种组合进行搭配,家具用天然的原木色,窗户上的彩色镶嵌进行适当的点缀,室内的每个桌位顶部的吊灯也是参照日式庭院常用的石灯装饰的样式设计的,整个茶室散发出淡淡的禅风味道。由此可见,日本传统艺术对马金托什的设计风格的影响,甚至在他所画的水彩作品里还是一直在追求线条感以及色彩的纯粹感,画面简练概括,线条灵活且富有诗意。
笔者感觉浮世绘的传入也让西方人对日本艺术有了一种莫名的好感,以至于日本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许多日本艺术家、平面设计师或者建筑设计师在国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禅宗道义文化也是由日本发扬光大并引入西方,至今仍对极少主义风格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影响深远。印象派大师马奈曾不遗余力的将汉字模仿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可是所谓的汉字竟也是日本字体中本身所带有的汉字形式,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历程的一个讽刺。
2.日本禅宗与西方室内设计
谈到日本传统艺术,不能不提的是直指人们内心深处的禅的艺术。公元6世纪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在长期的渗透中融入了日本人民的生活之中,并且在佛教世俗化的过程里,佛教徒时常注意自我反省,自我清修,进而形成禅宗模式。在修行的过程中日本人认为自然界的百川大山,旷野草原这些景物,都是最好的禅境。因此有一种说法叫做抛弃世俗,我常到这个宁静的地方。这句话可以说明禅宗的精神根源,也可以概括为三点就是朴素,克制,自然。而在禅宗传往西方的道路上,一位叫做铃木大拙的僧人起到了纽带的作用。铃木大拙,生于1870年,是东西方均为人所熟知的近代禅学大师。在1893年时就出访美国,经过他的影响掀起了西方国家对禅宗文化的探究及感悟。因此直到现在西方国家还有“禅宗热”的说法。有一批设计师们在接触到这种精神层面的感知的同时,又研究了禅宗式居室的特点,发现了其中与自己设计理念相契合的精神与手段,于是大范围的进行尝试与试验。他们感到也许已经找到了如何完美的把自然与人融洽的放在一个空间里,而且不多做表面文章,只讲求于心的好的设计角度。于是就有了一种流行至今的设计风格―极少主义。禅家有句名言叫做“一即多,多即一”,即可以用最少来获得最多的愿望。这就不禁让人想到了著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米斯・凡德洛曾经提出过一句经典设计名言“少即多(less is more)”,他主张形式简单、高度功能化与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化的设计风格,成为西方现代设计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深刻影响着极少主义的设计方向。这种高契合度是我们联想也许大师就是在接触过禅宗思想后有所顿悟,一语惊天下。
包豪斯的两位院长密斯和格罗庇乌斯在二十世纪初就预言了先驱者之后的艺术品应该具备的禀赋:纯粹、光亮、静默和圣洁。而极少主义设计就是以简洁流畅来疏导人们的心灵,用简约自然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他们通过去繁从简以获得简单明快的建筑或室内空间,而大象无形,因此在简洁的表面之下往往隐藏着精巧复杂的结构。这也完全符合禅宗修行之道,想要达到空灵的顿悟境界,通常都是需要渐渐领悟或者要经过涅之前的无数考验。室内设计也是需要在周密的考虑各个设计细节,空间层次后,用高科技与精巧的施工工艺来达到空间的空灵与简洁感。例如如何让一道不锈钢的楼梯扶手的造型既简单又流畅,这可能必须需要一些类似压轧无缝钢管的研发和精湛的锻造成型工艺等高科技的手段才能完成。因此,可以说极少主义设计与禅宗在理念上是一致的,而极少主义的风格又是深深根植于禅宗精神之上的,使得禅宗成为极少主义设计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当然,之前提到的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马金托什在当时已经有着一些极少主义的风格。在新艺术风格中大多的设计师是采用繁复但是流动感强的自然曲线形态的自然主义方式,而马金托什采用的却是简洁的直线排列和黑白的色调搭配,从形式上可以看到现代极少主义的影子。因此他也成为了极少主义试验的先驱。
3.日本传统民居与西方室内设计
日本的禅宗理论在国内得到了日本武士的欢迎,乃至成为“武士的宗教”。而武士道精神克己简朴的生活方式也与禅宗的思想如出一辙。在全国崇奉禅宗与武士道的背景下,日本传统民居简约朴素的家居环境也就不难解释了。日本民居的生活方式是流动的,要尽可能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因此设置通长的推拉门与透光性强的窗纸,可以让人们每时每刻都沐浴在阳光之下,感受到清风阵阵。日式民居的室内风格也是非常简单,但是细部设计却是费尽心机,在有限的空间中讲求效率,功能与人的完美统一。如日式风格代表榻榻米,简单低调优雅可是它的内部却是中空的,可以放置杂物以及闲置的被子等。如今的榻榻米被设计的更为精致,可以内置小茶几,需要时升起,不需要时内置其中。
`坐在榻榻米上的低视点,观看纸或绢的灯笼,室内清晰的材质肌理和节省空间的滑动门都给西方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空间感。因此,在极少主义的室内设计中就会经常看到模仿日本传统民居的设计涌现。
结论: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日本的浮世绘的绘画风格,禅宗的经典思想,传统日式民居的家居特点都为西方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营养,让西方设计师们可以换一种东方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从19世纪到今天影响依然深远。同时,也使得日本大量的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涌现了大批世界知名的平面,室内,建筑设计大师,取得了双赢的局面。这些成就和经验都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工作者去反思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蕾.论日本浮世绘对马奈绘画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情感营销的定义
所谓情感营销,就是把消费者的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核心,通过借助情感产品、情感品牌、情感价格、情感服务等策略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总之情感营销注重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心灵的感动。
2、情感营销在时尚休闲服营销中的运用
2.1、情感产品策略
情感产品是情感营销策略的实物载体。对服装企业来说,其在市场中有无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产品是否适应市场。时尚休闲服产品特色鲜明,流行性强,变化快,消费者对它的需求千变万化。因此,在时尚休闲服产品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顾客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关系,通过服装的外观设计吸引并研发顾客的感受,创造顾客与服装品牌情感上的联系,引发顾客对品牌的投入,最终获得顾客对品牌的忠诚。
t恤是年轻人穿着最普遍的服装。美特斯·邦威通过调研得知,如今年轻人购买t恤的最主要因素是款式和特色。据此,美特斯·邦威在t恤功能性基础上,进行款式上的研发工作,并于2010年推出了新产品系列——mtee,将那些承载年轻人童年回忆的动画图案(黑猫警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赋予mtee。该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心理呼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销售效果。在上市后的前三个月中,销售这一系列t恤的门店销售额比前一年同期增加100%。
2.2、情感品牌策略
当消费者使用某些品牌时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情感,比如说穿着纪梵希让使用者感觉优雅高贵,苹果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消费者对某品牌一旦产生了偏爱,就会拥有一大批忠诚于品牌的“粉丝”。这种偏爱可能来源于对精彩广告创意的触动,可能来源于品牌故事的吸引,也有可能来源于对企业行为的尊敬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品牌文化是品牌经营者关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基本理念。良好的品牌文化是企业的一笔重大财富,甚至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说起牛仔裤,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levi’s牛仔裤袋角位的金属撞钉、后裤袋上的红旗、弧形车花和“双马”标志。自从1954年詹姆士·迪恩(jamesdean,上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性感偶像)在卖座电影中穿着levi’s牛仔裤,levi’s从此成为“个性与叛逆”的象征。世人心中, levi’s牛仔裤不仅是时尚潮流的引领者,更是美国精神的一个典型服饰代表,带有鲜明的符号象征意义:“独立”、“自由”、“冒险”、“性感”。
2.3、情感价格策略
在现代情感营销观念中,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并在产品、价格、促销和服务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对此,企业应根据不同心理的消费者以及影响消费者心理价格的因素,制定出不同的情感价格策略:
2.3.1、声誉价格策略
有些品牌能给消费者带来比一般产品更多的价值或利益,带来非凡满足感和自豪感,起着识别身份的作用。2009年,李维斯与香港潮牌clot、日本著名设计师kazuki(仓石一树)共同合作,推出一款名为kzklot 505的限量版牛仔裤,售价近1万5千元港币。即便它的价格比一般款贵了7、8倍,还是引起一阵抢购风潮。
2.3.2、满意价格策略
满意价格策略又称平价销售策略。h&m开创了“平价时尚”的服务品牌定位,它利用奢华多变的时尚和品质与大众平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h&m的产品品类丰富齐全且价格平易近人,七八十元的t恤、一两百元的连衣裙,让顾客买起来毫不手软,在h&m人人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的时尚休闲服装,前去h&m选购服装的顾客络绎不绝,这就是时尚平价的力量。
2.4、情感服务策略
所谓情感服务,就是为顾客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给顾客以人文关怀,尽可能地给顾客提供满足其人性需求的各种优质服务,有效地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最终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推行情感服务,是企业从根本上提高服务水平的良策,包括三个过程,即售前、售中、售后。售前服务主要是做好商品的陈列以及购物环境的布置,即提供情感环境。营造一个优雅、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使人们在购物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如在店铺摆放些鲜花,放点音乐,这样顾客一边欣赏优雅动听的曲目,一边浏览、购物,心情愉悦,兴致倍增;售中服务是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员工不仅仅简单地笑脸迎客和热情待客,更主要的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去传递对顾客的爱心,让每个消费者都切实感受到企业的真情。而售后服务是情感服务的延续,企业要承诺对顾客“真诚到永远”,而且把产品的售后服务视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实现企业零投诉。
参考文献:
[1]、邓明新.情感营销技能案例训练手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只要学会该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发音等就可以掌握该门外语。但是很多学习实践证明只掌握这些还是不能很好的和外国人进行交际的。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仍存在各自文化上的差异,同样,在和日本人进行交际时,由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会产生“文化冲突”。作为一名日语教育工作者,笔者就经常听到一些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抱怨,和日本人交流,不是语言层面不懂,而是对日本人的表达、想法不理解。如果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不系统学习,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失误。当然这种能力是随着日语能力不断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同时外语能力与语言文化知识并不成正比,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并不代表了解日本语言文化。同时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与外国人交流。如果虽然会说外语,却不能和外国人顺利交流,不能不说是外语教育的失败。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引人日本语言文化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我国许多大学的日语专业强调在日语教学中要引人“文化教学”,除了从初级日语教学就融人“文化教学”外,有的还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开设了‘旧本语言文化”选修课。我校在专业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此门课程。笔者在担任此门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课程的构建作了一些思考。本文试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就日本语言文化课程作一些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开展在语言教学中引人文化教学,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日本语言文化课程的理论发展
首先谈一下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一门边缘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等都有密切关系。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创立了“生成语法”。但遭到了Compell和Wales等语言学家的批评。他们在1970年抨击Chomsky“语言能力”的同时,指出“语言能力”过分强调语言的结构即语法部分,却忽视了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那一部分能力。语言学家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新概念。指出“交际能力”即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学家Byram指出语言文化综合教学模式应该包括语言学习、语言认知、文化认知、文化经验四个方面。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文化语言学。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北外胡文仲教授编写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关世杰教授也著写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现在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方兴未艾,一般的大学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文化语用学”等课程。而且召开了多次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
在日语教学方面,一些研究日语教育的日本学者也强调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在《日语行动论》一书中野元菊雄、加藤正信等就指出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日语体现日本人行为规范方面和日语的非语言表达的特点。并统称为“日语行动论”。
在中国日语教育界,随着日语教学改革的深人,也逐步开始加强了日语的文化教学。每次中国日语教学研讨会都有一些关于日语文化教学的论文。同时一些院校也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日本文化的专集。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对文科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要求。要继续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日语实践能力.扩充文化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同时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宏观方面指出了我国日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注重同汇、语法以及发音教学的同时,必须引人语言文化教学。
二日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开展
1课堂的布置
教室布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布置,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即: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学生集体讨论和教师点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两种教室布置。如下图。
A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一阶段的教学即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授,因为这种教室配置适合于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听解。
B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二第三阶段的教学即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以及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学习气氛自由开放。
2.教材的选定
教材的选定编辑,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具有权威性的日本学者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外国学者的关于日本人论和日本文化的内容;其次,侧重文化对比,特别是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再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反映日本人论和日语行动论的内容。同时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执行,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其目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关于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内容,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阅读使学生积蓄一定量的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师的知识传授、点拨,完成对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的感性认识。教室里也可装饰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东西,如和服、茶道、花道等,以渲染气氛。
具体的教材内容如下:“(
)”内为作者。
(1)女の日本語 男の日本語 (佐佐木端之)
(2)[気の]文化論(赤爆行雄)
(3)「私中心の視点—日本語的な内と外とは何か(森田良行)
(4)日本人と中国人ここが大達(中鳩嶺雄)
(5)「缩み志向の日本人(李御率)
(6)謝らないアメリカ人すぐ謝る日本人
(7)凳話の場面、凳せられる表現一なぜ客觀的叙述がとりにくいのか(森田良行)
(8)菊と刀—恥の文化(ベネディクト、ル—ス)
(9)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礼
(ogasawara -ryu.gr.jp/lessons/reihou/manners/basic/bow.html)
(10)受身的凳想に基つく言葉—受身で客觀性をどう示すか、(森田良行)
语言交际离不开话语的背景知识,各民族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如果脱离了语境而只从字面理解语言的意思,往往会产生文化误解。笔者就举出亲身的经历说明。在一次宴会上,我们外语学院老师聚会,因为外教是初次来到我校,还未与院领导见面。当宴会进行到一定的时候,笔者有意把外教介绍给院长,外教却这样回答:“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笔者听后产生了错觉,“今天是第一次,对,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把你介绍给院长。”而外教却没有去的迹象,这让笔者茫然无知。这之后笔者再次问到这句话到底表达什么意思时。外教回答到:“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一种委婉的回答,其实后面他要想说的是:“因为今天是第一次,和院长见面太唐突了,下次等我打好领带,穿好西服再见面为好。”那么,从这次交际中我们又能得到何启示呢?“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语言层面的意思,如果光从话面去理解,很容易产生文化上的隔阂,在场的还有一位日本人,这位外教这样说道:“如果是日本人很容易就理解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解读异文化就显得极为重要。日本社会讲究“以心伝心”,“察しの文化”的思维方法。交际过程中,对于对方的言语,往往通过捕捉“言外的信息”,以达到默契,来完成交际。但是中国人却觉得省略得太多,变得“委婉、模糊”。又如在日本家喻户晓的芭蕉的徘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在外国人看来这似乎不能产生任何美感,翻译界对此徘句也是反复研究。但似难找出合适的翻译。这是由于此徘句反映的是独特的日本文化,如果不粘和于日本文化这块土壤来进行翻译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一徘句,我们可以解读日本文化的两个信息:一是日本人的联想。其次日本人的言简意赅。所谓日本人的联想,即在日本人内部的交流中,日本人总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到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日本人已习惯于表达方式,但在外国人看来却百思不得其解。日语还讲究言简意赅。象徘句一样仅仅5个字或7个字就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日本人的“以心伝心(いしんでんしん)”。不是通过语言的具体表达来传递信息。因此在日语教学中,讲明委婉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体会到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就很有必要。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调查、讨论,在课堂上提出了关于日语中主语省略的问题,举例指出“你叫什么名字?”(お名前は)“你几岁了?”(おいくつですか)等在日语中主语经常省略。同时谈到自己在使用日语时,常常喜欢以“我”开始,但在实际的翻译中却常常省略主语。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调查的同时,指出日语的省略是由于日语与汉语或英语不同,是主要依靠语境来相互交际的一种语言。同时它也导致日语的“あいまい”,这种“あいまい”在日本人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是外国人却觉得“暖昧”,是因为外国人不懂得日本人的心理。例如日本人之间在邀请对方看电影、吃饭时,如果不想去,会说:“きょうはちょっと。”日本人之间就会心领神会,不再强求对方。而中国人或欧美人就会很明确地问:“你去还是不去”。所以与日本人交流会觉得日本人表达“模糊”。而日本人和外国人交流,会觉得外国人太“直率”。并同时提出了日本人的“察しの文化”和“以心伝心”的思维定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指出在许多语境下日本人之间都是通过“察才”来完成的。在日语中当面直接指出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而“暖昧”的表达却是一种美。
(3)教学案例三:非语言交际(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语行動 立礼)
1)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
交际的时候除了语言交际,同时也存在非语言交际,必须注意交际时的“体态语”,例如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鞠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会话教学中似乎不太重视“体态语”的教学,其实“体态语”与谈话中的话语一样重要,例如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日本人很少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往往用低头、鞠躬来交往,这样教授学生鞠躬的交际习惯就很重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鞠躬”分为三种类型:低头的角度为巧度,日语叫“会积.,,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使用,或者在遇到公司同事,或碰到熟人;另外一种为30度,它一般在公共场合使用,如遇到上司或迎接客人;还有另外一种是45度,一般是道歉或者在迎接尊贵客人的时候。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常识,在日语教学中若不加以重视,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授会话课时,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在学习初次见面时,要求学生做角色扮演。学生虽然n里能够流利地说:“始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但是他们的姿势确是千姿百态:有的不鞠躬,甚至有的学生两手交叉。有的手插在裤兜里,可能学生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但是我想这种姿势如果不在学习阶段加以纠正,那学生毕业与日本人交际就会产生文化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指出日本人的姿势:鞠躬时,男性的双手需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或大腿前,女性的双手则放在大腿前。鞠躬时按照123的次序1看对方2行礼3才完成。其他的例如眼神等,与欧美文化不同,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目光应避开对方,这些“体态语”,都反映了日本文化,同时是与日本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指出与日本人习惯上的不同,例如日本人做事讲究计划性,干什么事都有“スケジュ—ル(计划)”。例如突然去外教家,外教感到不高兴,最好要先打电话,和外教约好才行,突然造访会使对方不悦。虽然不是非语言交际,但也是语言交际以外非常重要的东西。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所谓城市之文明,就是愿意满足你任何细微且任性的要求。一个连马桶垫都保持温暖的城市,一个连鞋垫都提供几百种选择的城市,一个任何一家小餐馆都配备婴儿椅的城市,让你准备好的挑剔都没地方安放。相比之下,我们活得也太糙了!
当然,粗糙也是一种活法。但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提供粗糙和精细等多种选择。讲东京的人文细节,不是为了讴歌这个城市有多伟大,而是以它为参照,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自己的城市还可以变得更加无微不至。
1.单看马桶就知道城市文明的差距了
单看日本任何一间厕所,就能测出,论文明程度,和我们的城市之间的时差,至少几十年。日本的马桶应该是世上最聪明最狗腿的马桶,上过之后你的屁股会爱上它们。冬天马桶盖永远是温暖的,马桶旁边有遥控器,冲洗屁屁都可以有几种水流选择,冬天水温全是温热的,屁股君好感动。你也可以花1万多块在家里装一个这样的高科技马桶,也算是为国争光了,我们中国人的屁股也是高贵冷艳的好吗!
2.连一把指甲刀都有名字,萌死
穿和服的美少女,她们是指甲刀,重点是,她们有自己的名字。粉色衣服叫小梅,黑色衣服叫薰子,黄色衣服叫菜菜子。日本人很擅长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商品中,让你可以把日本美学买回家。重点是,他们更擅长在设计中卖萌。你会站在柜台前考虑很久,是买小梅好,还是薰子好?买了薰子,小梅会不会不高兴?然后狠狠扇自己一耳光,一把指甲刀而已,你丫还能再矫情点吗!
3.便利店收银台下面有洗手台
如果你走了5分钟,还没有发现一家便利店,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日本。日本的便利店数量多到令人发指,它的商品种类也在突破空间所能容纳的上限。尽可能在最小的地方做最多且最方便人类的事,这就是日本人的最大课题。有些便利店贴心到在收银台下面都有小小的洗手台,方便顾客买了食物想吃,又苦于无处洗手。
4.再简朴的小餐馆都会配备婴儿凳
日本绝对是把婴儿关怀做得最到位的。再简朴的小餐馆,哪怕只有三四张桌子,也一定会配备一两张婴儿椅。再简朴的厕所,都会在隔间里装上放婴儿的地方——考虑到妈妈独自带婴儿出来的时候,婴儿会没地方放。哪怕是火车或者飞机上的厕所,都尽量留出放婴儿的空间来。中国妈妈带婴儿出门,往往都是全明星阵容,外婆奶奶或者保姆跟随,很多时候或许不是中国妈妈娇气,而是硬件设施并没有为这样的妈妈着想。
5.自行车就这么大大咧咧扔路边,牛!
日本汽车数量就其人口来说,不算多,因为地铁巴士等公交系统高度发达。也有些人选择骑自行车,这里的最大优势是不容易走丢!我和闺蜜周二看到自行车就这么随便弄个小锁,大咧咧地停在路边,大晚上也不赶紧骑回家,不得不数落一下日本小偷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挣扎着要不要偷一辆,给日本人点教训,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6.东京几乎每个地铁站都有储物柜
东京几乎每个地铁站都有储物柜,有大小之分。要知道,东京地铁站密集分布,任何时候你买了东西不想拿着逛街,都可以存进去,不过有一点就是,存一次要三四百日元,折算成人民币要二三十块。看看价格,还是算了,自己提着吧!装什么公主病啊。
7.商品多元到令人发指,连鞋垫都有几百种!
在日本购物,基本上就是选择焦虑症患者的噩梦。任何一种东西,都有成百上千种选择。如果小夹子有几百种你不会太惊讶,那么,鞋垫都有几百种选择算不算夸张?哪怕你只是想买个信封,也很容易一头扎进上千种信封的海洋中难以自拔。更变态的是,连扎礼物包装袋的绳子都有几百种。反正我为了选几个小本子,硬是在浩瀚的几千种本子中选了3个小时!
8.创可贴是分指关节设计的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手指头受伤,用创可贴却超级不方便?指尖部分受伤的话很难包住;关节部位受伤的话,包上又活动不便,各种别扭。日本人太精细了,创可贴都是分关节设计的,各种形状各种功能,恨不得帮这些创可贴想句广告词:让你每个受伤的指关节都有尊严!而且,人家的创可贴太贴近皮肤了,柔软到变态!
9.自动贩卖机10步一个,饮料有热的哦
如果斗胆评选日本最可爱的细节,自动贩卖机绝对要排进前三!每隔10步路都有一个自动贩卖机,感人的是不同贩卖机之间卖的饮料完全不同,更感人的是每种饮料都有冷热两种选择!饮料本身选择也很多,有苦得要命的西柚味果汁,有西餐厅那种玉米浓汤。
10.地铁站火车站都能拿到免费旅游攻略
日本地铁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都有免费的旅游攻略可以随便拿。攻略的变态之处也在于选择太多——大至整座城市的旅游攻略,小至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的攻略,还有白天吃喝指南,夜间吃喝玩乐指南,可以满足游客任何任性的要求。
11.餐厅的餐桌上都有服务铃,干湿纸巾免费
日本餐厅,基本每个餐桌上都有服务铃,干湿纸巾免费,有的店还有漫画书供应,让你一边吃饭一边看漫画书。当然,一提价格就比较伤感情了,日本消费实在是太贵了!一碗海鲜刺身饭,少则一百多块,多则300多块,一碗啊,人民币啊!
12.拉面店有专门的空座显示系统
一蘭拉面是日本最有名的拉面连锁店。它的设计主题就是,看啊这么小的空间老子放了那么多人你看我牛不牛,牛不牛?每个人跟古代赶考似的,一人一个隔间,埋头苦吃。从空间上说,很不人文,太局促了。但是它有个很聪明的设计,就是一个自动感应系统,叫“空席案内板”,你在门口就可以知道哪里有空座,避免要一个个把帘子掀开查找。
13.吃拉面之前先填表,还有中文表格
一蘭拉面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吃拉面之前要填表,跟小学生考试一样。你要什么口味,要多辣,要不要葱,要不要蒜,面要多硬,全都可以自选。这个表格还有日文、中文、韩文、英文等多种选择。至于面的味道,呃,猪味真的很大!怀疑是不是一碗面放了一头猪进去,不过肉食动物和拉面控都爱死这家了。
14.咖啡店会准备冰水,想喝随便倒
日本的水都是直饮水,任何地方的水都可以接来喝,但感觉上去厕所装水喝总是怪怪的。在东京涩谷一家咖啡店,买了咖啡,还是渴,看到有冰水可以随便喝时,我都热泪盈眶了。一般的咖啡厅是不会这样干的,盈利减少,且有这个的话,客人会坐更久,翻台率减少,不划算啊。可是,愿意做不划算的事的商家才比较可爱吧。
15.服务员让你全方位感受“顾客是大爷”
深圳的服务整体上算很不错了,但去了日本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顾客是大爷。女员都是按动漫女仆范儿培训的,长得柔美,声音巨嗲,你买完东西她一定会恭送你,90度鞠躬。衣服全是用包得里三层外三层,最厉害的一点是特别细心,如果看你拿的东西多,会主动给你大袋子,然后在手提的地方,用泡沫纸和胶带裹一裹,让你可以提起来不那么痛。(这个我忘了拍图)
16.楼梯基本上都有两层扶手,方便小孩上下
让身体上相对弱势的小孩子感到方便的城市才是好城市。日本只要有楼梯,基本上都会设计两层扶手,下面那层专门给小孩子上下用。万不得已只有一层,位置也会偏低,牵就小朋友的身高。在新干线火车上,除了座位区,任何地方都设有扶手,担心你在火车上站不稳摔倒。
17.火车座位上清晰标注吸烟室贩卖机
日本就是个标识大国,把所有标识做到最显眼、最方便理解的程度。新干线上,火车座椅背后会有非常清晰的标注,这列火车上哪节车厢有垃圾桶,哪节车厢有电话,哪节车厢有自动贩卖机……
18.宾馆每层楼电梯旁都会有公用电话
在手机广泛普及的城市里,一般来说就不太会在意公用电话的密集分布了。日本并不这样,任何地方都有公用电话,比如火车站台上,比如宾馆每层楼电梯旁。也就是说你任何时候没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都可以马上打到电话。同时日本的充电装置也是最多的,很多餐馆可以免费充电。
19.公车上任何位置都有就近的下车按钮
公车上设置下车按钮,这不奇怪,但是日本公交车上,几乎每个座位都会就近装一个按钮,这就值得一提了。尤其是对日本老人来说,他们本来行动就不太方便,如果要站起来甚至走两步才能够到按钮,就会站不稳,有摔倒的可能。在公共系统的设计上,日本给人的感觉是,只要能节省你一秒钟时间,减少你一点点危险,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布置更多细节。
20.地铁售票机分一大两小、两大一小等各种选择
地铁售票机最能反映日本人的性格,就是细致琐碎到让中国东北爷们抓狂的程度。比如买票的按钮,有一个大人、两个大人、三个大人、一大一小、两大一小、一大两小等多种选择,这要干嘛呢,并不是有什么特别优惠,而是方便你多人出行时,买票就不用一个个地买,可以少按几次按钮。
21.日本80岁老妇都化着大浓妆
[作者简介]郑琼琼,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2008级研究生,德育原理方向;潘梅,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2008级研究生,高校德育方向
“成人礼”又叫成年礼、成丁礼、入世礼、成年仪式、加入仪式、入社式等,作为人一生中所需经历的重要仪式,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曾毫不例外地在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过”[1]并通过“教导型、考验型和标志型”[2]等不同形式内容的“成人礼”仪式给予成人者隐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成人礼”仪式作为个体成长历程中重要的仪式,是一生仅此一次的人生片段和人生体验,在个体受教育及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成人礼”仪式德育活动从萌芽、发展、兴盛、中断,到如今日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依托与“成人礼”仪式盛行的日本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我国学校“成人礼”仪式的隐性德育功能。
一、中日“成人礼”仪式的历史交融与发展
生命意义上的“成人”始于实际分娩时,但要完全成为社会意义上的“成人”则是在“成人礼”仪式之后。“成人礼”仪式是个体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以此来确认个体成年,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赋予权力、责任和义务。回顾历史,中日两国“成人礼”仪式经历了相互借鉴、交融发展的发展历程。
(一)日本“成人礼”仪式的汉化时期
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汉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初期占有绝对支配地位。随之传入的“成人礼”仪式首先被日本贵族阶层所接受,并成为日本最初的“成人礼”仪式――“元服”[3]。日本天武天皇11年(公元683年),模仿汉家冠礼诞生了结发加冠制度,规定成年时改“幼时的发型为成人发型,贵族加冠” 《续日本纪》中记载了圣武天皇加冠时的情景。
在古代日本,元服的主要内容一是为新成人束发之礼。这是受儒家孝道的影响。《孝经》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因此要束发加冠;二是贵宾加冠之礼。在汉族的冠礼中,亦是由家族中有名望的长者为新成人加冠,且冠者有“三加”(加缁布帽、皮弁、爵弁,分别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三是改童名为成人名。“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在中国的取名中,主要是取别名;四是由女子陪宿,即所谓“添卧”,陪同的通常是贵族之女,之后纳为正妻。在中国,男子加冠后方可娶妻,女子及笄之后方可出嫁。由此可见,元服“成人礼”仪式的形式基本模仿儒家冠礼的程序,即围绕异服、结发、加冠、取名、婚嫁展开。这一时期的日本“成人礼”仪式正处于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阶段,处于汉化阶段。
(二)日本“成人礼”仪式的民族化时期
随着“成人礼”仪式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受众的日益扩大,“成人礼”仪式也日益融入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习惯,而诞生了乌帽子礼。乌帽子礼(戴染成黑色的帽子)在中世纪武士之家颇为盛行。新成人被称作乌帽子。并需要邀请社会地位高的人作为新成人的乌帽子父母,并给新成人取一个乌帽子名。“从不戴帽子到戴帽子,认新父母、取新名字,这种类似于诞生的过程寓于着一个人的新生。”[4]乌帽子礼是贵族文化礼俗与农民习俗、外来成年礼俗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的连接点。到了中世纪末期,“中剃”日渐在商人、农民和一般庶民中流行起来。“中剃”即剃去头顶前部的头发,以此作为成年人的标记。与“中剃”相对应的一种祝贺礼仪,是穿兜档布。即是在13岁或15岁时,由外婆家最好是由姨妈送一块红色的棉布即兜挡布,以示祝贺。直到现在,穿兜裆布都被认为是日本习俗中的一大特色。在这一时期,日本“成人礼”仪式出现明显的“下移”现象,武士阶层、普通市民、农民、商人都开始举行“成人礼”仪式。“成人礼”仪式广泛的渗透到日本民众的生活中来,并依据自身的习俗出现了简化和改变。可见这一时期日本“成人礼”仪式的“日本味儿”明显增大。
(三)日本现代“成人礼”仪式的反哺时期
在战后的日本,“成人礼”仪式由个人事务、家族事务演变成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始于1948年的日本现代“成人礼”仪式已成为日本国民的一大节日。这纵然有宗族势力衰化、家族观念弱化、政府服务功能扩大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但从教育角度探寻,不难发现成人仪式被赋予的社会、国家和社会“旧成人”对新成人的德育意图。到了每年1月的第2个星期一,政府会为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公会堂或区民会馆等处,为他们举办“成人礼”仪式和庆祝活动,而青年男女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和服)参加。
自1993年始于上海嘉定区的“成人礼”仪式以来,曾因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在我国一度中断较长时间的“成人礼”仪式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此时,我国“成人礼”仪式不论是实然还是应然都不能完全回到冠礼的旧途上了。那么为何做?如何做?成人仪式发达的日本自然就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隆重庄严的集体式“成人礼”仪式氛围、殷切嘱托与高声宣誓的仪式流程、围绕责任与角色的德育意图,我国“成人礼”仪式在形式上极大程度地学习了日本现代“成人礼”仪式,接受了它的反哺。同时,也不难发现我国现代“成人礼”仪式的社会重视程度、参与程度、活动的丰富性与教育性等诸方面还落后于日本。
二、中日“成人礼”仪式的特征比较
经历了既相互交缠又各自发展的演化历程后,中日“成人礼”仪式形成特色与共性相互交织的特征。梳理中日“成人礼”仪式的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成人礼”仪式的德育实践提供可参考的范式,有极大的价值。
(一)一致性相对于变化性
在我国,除少数民族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成人礼”仪式外,汉族则从周代开始就采用冠礼作为“成人礼”仪式的主要形式。在延绵千年的朝代更迭、世迁的历史进程中,冠礼始终稳稳地占据我国“成人礼”仪式的主流。冠礼的具体程序也始终是围绕束发、三加冠等庄重的仪式进行,呈现出长达千年的一致性。
反观日本,其“成人礼”仪式则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这既源自于日本“成人礼”仪式的形成动因,即上层精英贵族对先进文化的学习。简言之,其本身是“舶来品”,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产物。外来事物要深入扎根一地、一国,只有在本土化的历程中,接受来自本土文化的所带来的变异。从元服到乌帽子礼再到中剃,不只是形式的变化,更是日本社会文化“风向”的变化和日本民族文化的兴起。
(二)道统性相对于世俗性
我国“成人礼”仪式中,整个仪式的繁复而庄重,渗透着隆重的道统色彩。加冠属于“冠礼”仪式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重要的内容。冠礼被古人成为“礼”之始也。男子加冠要进行三次,因此,冠礼又称“三加之礼”;“三加弥尊,加有成也”(《礼记・冠义》)。“三加之礼”是形式,更是通过形式对“加冠者”即新成人的教育,如《礼记・郊特性》所讲“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就冠礼作为“成人礼”仪式的本质意义而言,它有标志成人、承认社会角色的基本特质。但在“尚德”、“尊道”的中国,其更重要的特质是让社会新成人遵守儒家为代表的“君父观”。《礼记・冠义》载,男子加冠后,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冠礼将“礼”与“君父”观念再一次的以个体必须接受的方式渗透于个体。
而日本的“成人礼”仪式则世俗性更为强烈。中剃、乌帽子礼,穿兜裆裤等虽受重视且隆重但都形式简单,并且有更具世俗性的考验性活动居于其后,这则更是冠礼所没有的。如在日本多山地区,新成人要被抱住双脚倒挂在悬崖边,以考验其胆量,这种游戏在日本一些地区至今仍然存在。日本“成人礼”仪式没有过多思想观念上的灌输需求,更多的是对个体成人的一种祝福、期望和考验。
(三)符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无论是中国的加冠仪式,还是日本的乌帽子礼、中剃,都是通过社会新成人外在形式上的变化如服饰、发式、姓名的变化,而告知新成人应当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建构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对个体而言,“成人礼”仪式的意义在于构造一种“过渡”,为个体进入到新的地位提供一种符号性的标志物。这种标志物所承担的符号性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从无冠到加冠的过程是一种标志性的符号,从儿童到成人,从受保护者到保护者,也是一种心理上标志性的符号,标志着一种新的生命历程开始。而这种新生命是社会所赋予的,是社会所需要的,是社会性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所“强加”的。
社会通过“成人礼”仪式“强加”给新成人作为成人的权利和地位,同时也“索取”着义务和责任。不论是我国的冠礼还是目前举行的成人仪式,不论是日本的乌帽子礼还是现代的日本“成人礼”仪式,都是通过仪式体现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它的社会性依然强烈,但是“成人礼”仪式在古时居于更为显著位置的作为“承认标志符号”的性质却淡化了。其对于公民法定成人资格的赋予也只是形式上的。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已取代“成人礼”仪式的权威符号功能。“成人礼”仪式的符号性不断弱化,已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与途径。
三、学校德育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成人礼”仪式
我国“成人礼”仪式在“复兴”之后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和德育实效,为我国学校德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行之路。但不容忽视的是将“成人礼”仪式所要“施加”的社会性要求作为“成人礼”仪式的全部的倾向。在此影响下,使得我国的“成人礼”仪式教育出现理念的唯社会性、目标的“表礼化”、内容的随意性与拔高化、形式的模式化、主体的错位等弊端,忽视“成人礼”仪式对于新成人主体所具有的个体意义和新成人的主体地位,甚至不经过审慎的调查和研究随意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忽视“成人礼”仪式自身所具有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个体真正视作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让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观念的独特优势,盲目追求和过度利用“成人礼”仪式社会性特征,使得“成人礼”仪式教育步履维艰。为更好的利用“成人礼”仪式隐性的德育功能,克服“成人礼”仪式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就要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成人礼”仪式。
(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结合的仪式理念
只注重活动的社会性目的而忽视了对参与活动个体的关注与理解,这样的德育活动注定是失败的。作为人生中仅有的一次的重要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片段,“成人礼”仪式对每一个新成人个体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和时刻,给予新成人的教育是深刻而铭记的,这也是“成人礼”仪式之所以成为人们所关注与重视的德育活动的重要原因。在仪式中的确是应该体现社会的诉求与愿景,但是在“成人礼”仪式中,既要重视其社会性的同时,需兼顾其个体性的一面。因为没有了社会性,“成人礼”仪式就不是一个德育活动甚至不是一个教育活动。没有了个体性的一面,这个“成人礼”仪式就不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活动。
在日本石川县七尾市[5]的“成人礼”仪式中,主办方既寻求了“传承”这一传承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主题,又是通过新成人所喜爱的歌舞表演的形式来呈现。对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结合,使得该“成人礼”仪式成为当年日本评选出的“最佳“成人礼”仪式”。因此,我们学校德育在筹划“成人礼”仪式时,应铭记“成人礼”仪式是社会的“成人礼”仪式,但更是学生的或者说是新成人的“成人礼”仪式,对于即将以成人姿态走进社会的新成人,人们希望他们身上能集中体现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财富。但让人不理想的是,在我国“成人礼”仪式上,总是会看到大段大段的“嘱托与寄语”,殊不知空洞的寄语对新成人而言毫无作用可言。
(二)多层次仪式目标与特色仪式内容的结合
“成人礼”仪式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可挖掘的德育时空和德育形式,它的德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点,更不能仅仅局限于“表礼化”的规则的养成教育。受功利主义德育倾向的影响,我国“成人礼”仪式在举行时存在只关注公民教育中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部分,忽视了公民教育的精神和思想素养方面的培养,这是值得反思的大问题。“成人礼”仪式的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交融与渗透。作为基础的“角色教育目标”、“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都应该在“成人礼”仪式中得以体现,只是每一个“成人礼”仪式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中日两国的“成人礼”仪式中均包括换装、祈祷、宴饮及一系列象征性活动。这些外在的服饰和礼仪的变化,强调的就是新成人的角色转换。而“成人礼”仪式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具有各自民族深厚文化内涵的仪式,到如今更需要通过每个人一生仅有一次的仪式,进一步加深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日本“成人礼”仪式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和服、歌舞、民族乐曲的演练与传授,无处不有本民族文化的存在。正是对生命的尊重与体悟,个体才能自重、自爱、自强和自主,才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才能更好的体会角色的转换和升华对民族的感情。
“成人礼”仪式的德育目标,最终转化成为新成人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则需要借助特色的仪式内容。七尾市在举办“成人礼”仪式时,就注意到既要有地方特色又渗透仪式目标在内,如“成人礼”仪式中安排了颇具特色的七尾曼达拉表演。并由执行委员中的男士表演“20岁的太鼓”[6],舞台背景上放映七尾传统节日的画面,这种对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文化进行细致了解和研究之后组织的“成人礼”仪式必将是富有浓郁特色的成功的“成人礼”仪式。
(三)实现新成人主体下的多元化仪式呈现模式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我国的一大宝库。但是我国从古代的冠礼到现代学校“成人礼”仪式或成人仪式,基本都是同一流程与形式。诚然这是由于受封建时代思想桎梏的困扰。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部分地区的“成人礼”仪式都只是在上海等地区“成人礼”仪式基础上加加减减,甚至是照搬照抄,这样的“成人礼”仪式不能起到因地制宜地发掘民族与地方特色,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的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将“成人礼”仪式简单化、形式化,损坏了“成人礼”仪式的德育功能,使新成人忽视甚至的厌恶这种仪式。
在新世纪新挑战之下,“成人礼”仪式应该因地制宜多元化的发展,使之符合本地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而不能局限于大一统的模式。如江南水乡与塞北草原,黄土中原与丘陵地带,不同地域的“成人礼”仪式,可以在学校德育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使每一个年满18岁的青年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家乡人、中国人的所拥有的财富和所肩负的责任。
对形式多元化的追求要与新成人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成人礼”仪式的纷繁复杂与多变,如果不能以新成人为主体而设计和推进的话,那么这样的仪式只是一个美丽的“万花筒”, 背离了活动的初衷,无法取得德育实效。
――――――――
参考文献:
[1] 蒋栋元,黄友明. “成人礼”仪式仪考查及主题意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004,(2).50-53.
[2]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49-52.
1 不断加强民族服装品牌创新、建设
从品牌的运作过程来看,品牌创新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是采用全新的品牌策略。第二是改变品牌的策略。前者着重于品牌的内涵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理定位,后者着重于对已有品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要使品牌永远鲜明,引人注目,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不断地更新表现形式。品牌LOGO,代表了该品牌持久不变的视觉形象定位。首先应通过精炼的文字、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趣味的审美表现形式诸方面高度概括,确保能够掳获消费者头脑中对情感、认知等的心理内容,转而使品牌“家喻户晓”。LOGO设计最重要的是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由表面和内涵组成,表面有着以下几种功能:1)第一印象传达功能。2)情感表达功能。3)影响操作功能。4)自我表现功能。“天意”LOGO作为区别同类商品之间的媒介,突出第一印象品牌元素选用的是文字和字母,着意在空间、笔画、结构上进行变化处理,易于辨识记忆,使之在信息接受者的头脑里产生醒目突出的表象或概念。古老的“莨绸”面料生态环保,情感内涵是多值和多义的,传递出“平和健康、美丽自然”的文化风格,很好地拟合了品牌定位,以此获得非凡生命力的视觉象征意义,成为自我表现的一种生活理念。“渔牌”LOGO选用篆体字“渔”,即是文字又是图形,用来隐喻情感表[(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达的二个含义:悠闲自在的生活理念,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影响设计元素的蓝印文化系列,立足于中国民俗文化,从而加深了渔牌的品牌自我定位。“木真了”LOGO依托随意、洒脱的毛笔笔触勾画出一条龙的图形,突出有“民族美”的传达功能。“吉祥斋”的文字具备广告效应,能够将趋吉避凶元素神形兼备地表述出来,吸引消费者继续关注产品,产生与品牌更深层次的共鸣。
改变品牌的策略,可以借鉴品牌延伸的成功经验,推出新产品营销或进入新业务领域的常用策略,以期达到节约营销成本和提高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程度的策略。例如,针对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的路线有:1)在品牌基础上通过进行局部改进,保持与原有品牌的大致类似性。2)实现主品牌下增加副品牌,避免单一品牌延伸所带来的“株连风险”。例如,两种产品共同满足同一需求的可能性,指两种产品相互替代满足同一需求。3)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能有效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活动整体收益水平。4)在原产品基础上延伸产品,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领导市场的话语权。对于同一品牌的休闲服,款式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连带推广新产品,即一个品牌旗下有几个不同的系列。例如,“都市族”、“非主流族”、“传统族”、“潮人族”,使众多产品共享一个品牌。这样,既保证品牌的顺利延伸,也使得原有品牌得到了新的诉求体现。
2 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
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持续开发技术,其中开发绿色环保纤维技术是关键。目前,64%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天然纤维面料制成的服装服饰。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绿色环保概念成了纺织服装产业的研究热点。所谓“绿色环保纤维”的开发应以当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瞄准点,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属于可再生资源。例如,天然彩棉的色彩,不需经过漂白、染色等工艺处理,从而避免了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资源枯竭。二是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天然彩棉在种植过程中应用转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生长过程中不需施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植物从种植、纤维生产、纺织、织布到成衣无任何过程污染。大豆纤维被称为“人造羊绒”,手感柔软,保暖性能优良,穿着健康舒适,是开发高档内衣面料的理想纤维。其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废弃物可回收利用,属于绿色纤维。三是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聚乳酸纤维以可再生的玉米、小麦等淀粉原料,用微生物发酵转化为乳酸,再经聚合、熔融纺丝而制得的纤维。聚乳酸纤维制成品废弃后会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随后在阳光的作用下又会成为淀粉的起始原料,构成循环过程。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环保纤维,又称天丝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优点于一体的新纤维。它的问世对“工装也时尚”休闲装发展的总趋势充满了吸引力。
好看、好用,易于保养,不危害环境的环保绿色设计理念,让休闲消费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休闲装品牌不断加强面料的功能性开发。一方面加大面料的防护功能和服用功能的发展,包括透气、导汗、保温、抗菌、阻燃、防污、防辐射、抗紫外线等,大大提高对舒适、卫生保健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选择天然纤维与技术化的结合。天然属性的织物经过多种特殊处理获得新的功能性和审美特征。织物贴身塑形体现出运动风格,重点在于纱线中包含了莱卡纤维,防腐、防菌、阻燃,被广泛 地应用于从服装、内衣、丝袜到各种运动和功能性服装服饰,市场前景极为乐观。衬衫采用高支高密纯棉或细支麻、棉面料制作,使织物抗皱免烫,带来更多的美感和舒适。
3 加大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比例,抢占市场份额
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有多种多样,但是,扩大销售的关键主要有密集性、无差异性和差异性市场策略三种。
(1)密集性市场策略。是指以“文化创造价值”为理念,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市场,以设计原创性为经销手段,刺激消费。牛仔服不拘泥“裁”、“缝”等单一线性的设计思维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证。设计从各种处理手法如波普文化、民族文化、东方元素中寻求灵感。中国的花鸟画印花,阿拉伯的图案刺绣,日本浮士绘手绘,英国波普艺术与牛仔一起律动,挑战视觉新鲜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2)无差异性设计策略。是指选择多样性“后整理”工艺效果形成多元化视觉肌理,更多注重在低碳的深加工方面,所有消费者对这种工艺都需要,不存在差异性,可借助大量生产。牛仔服“独立”、“自由”、“冒险”、“性感”,始终是顾客需求、爱好、习惯的一种生活态度,这说明牛仔服在市场类似程度较高,带有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明的市场类似性符号意义。一般采用“洗水”工艺投放市场,能够产生人工刷痕、立体层次的色差,吸引购买者行为。
(3)差异性品牌策略。是指根据品牌不同的定位细分市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差异化可以采取两种手段塑造:一种以精神推崇;另一种以产品差异化推崇。精神推崇实现了品牌不断地谋求发展,如唐狮坚持“我有我的方式”,佐丹奴定位的内核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自然元素以“流行+速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班尼路选择舒适、自然、物超所值。产品差异化推崇目的是为了找到切中消费者需要的品牌利益点,可将其做法归结为四点:1)技术文化差异法:在休闲服制作技术、工艺和功能设计方面建立一个独特的品牌定位。一线品牌的理念:简约不简单;正装品牌的理念:价格高、做工精。商务休闲品牌的理念:宽松、时尚、规范。2)人口需求差异法:根据人口的各种分类特性来进行。一是每年推出的新品多。二是面对的消费层面广。3)价值感与整体感受法:拥有国际顶级时装的成熟设计元素和中档价格。4)定位差异法:品牌定位依靠零售店来完成,可以拥有基本的细分人群市场。
4 提升品牌附加值利润空间
“第四代店铺经营时代”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因素就是“体验式”经营,直接关系到生产、销售、消费的主题、展示形式等营销战术,最根本的目的是推销所展示的服装,让顾客接受,获取最大利润。在“零售为王,决胜终端”的营销思想指导下,服装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终端建设,而终端建设的精髓就是研究并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体验。
(1)试衣间体验。以试衣服的思路营造试衣间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环境、设施为生活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新体验和乐趣。例如,在宽敞明亮的试衣间里辅以情境灯光、音乐,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的质量及性能,从鞋拔、衣架钩及“免费修改裤长” 等体验上做创新,来拉近与顾客的心理距离。
(2)展示体验。是商品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媒介,它能够体现一个品牌的生活态度、故事和情绪情感。展示区的设计重点应突出展示商品,增强所陈列服饰的质感、光泽和立体感。常用的陈列载体有:店面陈列柜、货架、橱窗、服饰吊架、人体模特等。其主要功能是展示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品种、细节等,以获得“手感”是消费者习惯的判断产品质量的方式。
(3)互动体验。通过特色有创意的活动事件传达品牌个性。例如,赞助项目、主题竞赛、电视访谈、展览促销、公益[(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社交、新闻事件等,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惊奇兴趣以及对问题进行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消费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引起对时装界情感的共鸣,从而促使忠实消费群体的形成。
(4)卖场体验。卖场提供给消费者的是跨品牌、跨品类的“一站式购物”,消费者借助卖场消费快捷、资源共享的优势,实施“一对一”的专业顾问制。“客户需要什么,客户想得到什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态,帮助消费者省时省力解决消费问题。
(5)情境体验。对场地、服务设施等除产品之外一切物理层面,创造环境气氛和情境,以体现服装主题和设计意图。在服装专卖店中摆放糖果供顾客品尝,提供雅致的聚会场所及咖啡饮用方式,使得顾客得到温馨、舒适的体验并联想到高贵不凡,增加顾客的逗留时间,加大购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礼服”即为华服,是具有中华民族服饰特征的服装,代表着华夏民族精神的礼服。印度有婀娜摇曳的纱丽,韩国有端庄淡雅的韩服,日本有纹样丰富的和服,而华服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结和象征。华服并不是历代服饰的简单重现,而是贯通历朝历代服饰之精华,融合国际先进的服饰工艺和技术再创新的艺术品。NE·TIGER设计师及艺术总监张志峰将华服设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锦绣国色”2008高级华服系列及“国色天香”2009NE·TIGER华服高级定制作品采用具有1600年历史的云锦,辅以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在设计上汲取汉、藏、苗、傣、彝、纳西等50多个民族的服装艺术元素,兼容并蓄,巧妙地将各个民族的服装文化融会贯通,形成恢宏的华服神韵-z。华服设计中所蕴含的传统工艺和纹样所渗透的文化寓意,与现代革新的纺织材料、制作工艺、时尚的造型共同诠释着其独有的文化象征和现代气息。
华服领域相关的理论和创新研究始终伴随着华服的发展。从相关的研究来看,华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华服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方面。对华服创新设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即华服设计必须融合东西方文化,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注重结构的创新设计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但是对于华服设计如何能够发扬传承文化,并且进行创新性设计的具体实现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从华服设计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寓意和现代元素2方面人手,对传统纹样、面料、艺术形式和色彩与现代的立体造型、裁剪工艺、装饰艺术和流行色彩进行了综合分析。
一、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
1-1传统纹样的装点
服饰是时代历史的折射,华服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寓意深刻的纹样设计辅以现代时尚的造型给予了传统服饰更多的时尚韵味。传统纹样是华服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独立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是华服设计中应用最多的装饰元素。贵为中国国花的牡丹,在华服的完美造型衬托下,多了些许时尚感。如果说旗袍的立领、历代的型大敞袖造型、肚兜款式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是民族特色的体现,那时尚而新颖的服装造型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无疑也是对华服设计的再创新。现代服装设计师将牡丹、梅、菊、兰等花卉的形、色、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式半杯礼服造型的设计,胸前印染、刺绣的牡丹、梅等纹样,或有立体造型的衬托,或大摆裙裙身布满的印染纹样,婀娜摇曳,将传统与时尚演绎到了极致。
龙凤纹样是皇家的专属,装饰手法也以刺绣为主。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龙凤纹样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与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升华。吊带式的裙装款式,胸前抽褶的造型设计,牡丹花开至裙摆,尽显女性曲线美,轻盈飘逸,给人以惊艳的魅力。简洁的圆领、短袖、挺括的大摆裙裙身上仔细雕琢的青花瓷纹样,无论动静都显得静谧而神奇。旗袍款式与下摆微翘的造型,装饰有梅或菊,宁静而悠然。无带公主裙胸前的连续纹样设计,百褶裙裙身上时隐时现的牡丹花卉等纹样装点,似乎在诉说着历史和现代的故事。中国结、团花、吉祥云纹、福禄寿喜等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精粹,在华服设计中较多地装饰在胸前、肩部、裙身前后或者作为装饰腰带的纹样。器皿纹样或者花边等装饰纹样也没能逃脱华服设计人员的视野,传统的剪纸纹样同样也成了华服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尚的礼服造型,及膝裙或者飘逸的长裙上装饰精致的剪纸纹样,现代浪漫中渗透着婉约之感。
1.2现代立体纹样的修饰
平面的传统纹样似乎不能完全表达设计师的心思,立体造型的牡丹、梅等花卉纹样显得精致而有生气,就如花丛绽放的美丽,装饰在蓬蓬裙、灯笼裙的裙身位置,增添了不少趣味。覆盖上半身的立体纹样装饰与轻飘的褶裙相互呼应,肩袖造型以刺绣或立体纹样装饰,再点缀流苏,动静皆宜。立领露背的束腰长摆裙后身设计也少不了这些传统纹样的装饰,或单独的印染,或连续的刺绣纹样配以胸前简约的合体设计,或立体的蝴蝶结配以胸前细致的云纹图样,让人不得不敬佩设计师的用心。华服设计中所凝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是无法用语言阐述的,需要仔细地去品味和理解。
二、传统面料与现代裁剪
服饰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如绫、罗、绸、缎、纱、绢、绉、绒、葛、绨等,并且出现了有浮雕效果的织锦面料。唐代丝织品发展更为快速,尤其是当时的罗、绡、织锦及精湛的缂丝工艺,使当时的服饰更为绚丽多彩。称之为中国服装中奢侈品的华服,采用的面料必须能够展现服饰本身的高贵典雅和华丽感,而丝织品所具有的优雅珍珠光泽、柔和飘逸的手感、高雅的质地、华丽的色彩就成了华服面料的首选。新型仿丝织物的出现,可以说为华服设计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材质选择。如涤丝绉、闪光提花缎、塔夫绸、乔其纱等仿丝织物都是以合成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结合不同的生产工艺使其在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方面接近于丝织品,作为华服的材料其效果不亚于桑蚕丝织品。
材料选择得当,还需要完美的裁剪工艺来实现设计师的创意。清代帝王的服饰多以锦为材质,皇帝朝服前胸至后背采用无缝织法,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历代传统服饰无论是商周服装的质朴,魏晋人士的自由洒脱,唐代装扮的雍容华贵,明清穿戴的富丽细腻,满清旗袍的端庄,大都采用的是“十”字剪裁,是平面裁剪的一种方式,其结构特点是无肩缝、无装袖、无省缝,是有史以来中国一贯沿用的基本服装结构,这也是因为丝织品不宜多破缝否则会影响到面料的牢固性。随着现代丝织品的开发,其牢固性和服用性能都有所提高,因此源自西方的立体裁剪也被运用到了华服裁剪中。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应用省、褶、归拔、剪切分割等服装立体成型手段实现服装的轮廓美和内部造型。现代华服的设计比较注重女性体型的自然流露,立体裁剪的直观性便于设计师对服装造型进行塑造和调整,同时也激发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华服设计中的褶皱、蝴蝶结、蓬蓬裙、立体装饰、面料拼接等立体造型的实现都需要借助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借助这些立体裁剪工艺增添了华服的灵动性并且丰富了华服的造型,无论宽松大气的款式,还是合体典雅的旗袍或礼服款式,都可以通过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当然必须结合平面裁剪才能表达华服所具有的中式服装的“形”。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丝织品依托现代立体裁剪技术使华服设计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做到了“意”和“形”的完美结合并且体现了华服的内在精神。
三、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
当代的华服设计既要体现民族韵味,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在设计中少不了运用传统的民族工艺和时尚奢华的现代装饰元素。华服之所以为华服,是因为其本身展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刺绣、剪纸、手绘、扎染、蜡染。华服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当然与这些传统工艺无法脱节。
3.1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
据《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刺绣又名“女红”,中国有传统的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华服中的纹样多以刺绣工艺完成,尤其是花卉纹样的表现。作为华服纹样的工艺表现方式,苏绣的精细雅洁、湘绣的层次感、蜀绣的多样针法、粤绣的浮雕效果,与华服本身传递的民族理念完美结合。随着现代刺绣工艺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电脑刺绣技术将牡丹、梅、菊等花卉纹样表现得更具层次感,色彩效果表现得细致人微,器皿、花边纹样的细节表现得更为精致,团花、云纹等纹样衬托得更富传统寓意。剪纸工艺作为传统艺术在华服设计中以不同的纹样出现,表现方式以印染、拼贴工艺为主,多以单独纹样装饰。手绘艺术同样也是华服设计中的亮点。纸出现以前的绘画作品是在丝帛上完成的,别具艺术价值,将其原本不变地转移到华服设计上也成为自然。手绘艺术所展现的花鸟山水画、书法极具民族特色。扎染、蜡染因其工艺特点所表现的纹样风格极为独特。扎染随意的色晕变化,蜡染独特的冰纹效果为华服的风格表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2现代装饰艺术的表达
随着现代华服的设计创新,华服设计中需要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时尚元素、个性元素,以充分展示华服鲜明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除了大量采用传统工艺外,富有奢侈华丽感的现代装饰元素,如珠宝、钻石、水晶等在华服装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纹样、工艺、面料相匹配,选择质地、色泽适合的珠宝等元素提升和点缀传统纹样,这些元素与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不谋而合,可以用来装饰华服的腰部,点缀肩部造型,修饰领口设计,或者作为配饰使用,或者用来修饰较大面积的纹样,都能起到强调和烘托的效果。现代的钉珠工艺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段。钉珠工艺用角珠、圆珠、管珠、珠片、树脂石、水晶等按照纹样的形状、色彩进行大面积钉珠或者小面积的点缀设计,应用在华服设计另是选择高档的珠宝等材质进行装饰,就更能彰显华服的高贵和华丽。另外,蕾丝作为服饰设计中应用广泛的装饰素材,在华服设计中与织锦、绸缎等面料对比,体现华服的奢华和高雅。正因为有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手法的结合,才成就了华服现今的民族性和时尚性。
四、传统色彩与流行时尚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最敏感的设计元素,对服装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每年流行趋势中的关键点。华服起源于历代服饰,必然受到历代服饰色彩的影响,秦汉尚黑、魏晋尚蓝、隋唐尚橙、宋代尚绿、清朝尚黄、近代尚紫,每一个时期服饰制度中都有着明显的色彩区分,朝服和常服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现代华服设计很好地再现了历代服饰缤纷的色彩,传统的中国红是华服最为亮丽的色彩,也最能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宁静清雅的绿色、古朴典雅的蓝色、高贵奢华的黄色也在传递着华服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和情感。
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礼服”即为华服,是具有中华民族服饰特征的服装,代表着华夏民族精神的礼服。印度有婀娜摇曳的纱丽,韩国有端庄淡雅的韩服,日本有纹样丰富的和服,而华服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结和象征。华服并不是历代服饰的简单重现,而是贯通历朝历代服饰之精华,融合国际先进的服饰工艺和技术再创新的艺术品。NE·TIGER设计师及艺术总监张志峰将华服设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锦绣国色”2008高级华服系列及“国色天香”2009NE·TIGER华服高级定制作品采用具有1600年历史的云锦,辅以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在设计上汲取汉、藏、苗、傣、彝、纳西等50多个民族的服装艺术元素,兼容并蓄,巧妙地将各个民族的服装文化融会贯通,形成恢宏的华服神韵-z。华服设计中所蕴含的传统工艺和纹样所渗透的文化寓意,与现代革新的纺织材料、制作工艺、时尚的造型共同诠释着其独有的文化象征和现代气息。
华服领域相关的理论和创新研究始终伴随着华服的发展。从相关的研究来看,华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华服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方面。对华服创新设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即华服设计必须融合东西方文化,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注重结构的创新设计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但是对于华服设计如何能够发扬传承文化,并且进行创新性设计的具体实现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从华服设计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寓意和现代元素2方面人手,对传统纹样、面料、艺术形式和色彩与现代的立体造型、裁剪工艺、装饰艺术和流行色彩进行了综合分析。
1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
1-1传统纹样的装点
服饰是时代历史的折射,华服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寓意深刻的纹样设计辅以现代时尚的造型给予了传统服饰更多的时尚韵味。传统纹样是华服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独立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是华服设计中应用最多的装饰元素。贵为中国国花的牡丹,在华服的完美造型衬托下,多了些许时尚感。如果说旗袍的立领、历代的型大敞袖造型、肚兜款式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是民族特色的体现,那时尚而新颖的服装造型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无疑也是对华服设计的再创新。现代服装设计师将牡丹、梅、菊、兰等花卉的形、色、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式半杯礼服造型的设计,胸前印染、刺绣的牡丹、梅等纹样,或有立体造型的衬托,或大摆裙裙身布满的印染纹样,婀娜摇曳,将传统与时尚演绎到了极致。
龙凤纹样是皇家的专属,装饰手法也以刺绣为主。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龙凤纹样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与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升华。吊带式的裙装款式,胸前抽褶的造型设计,牡丹花开至裙摆,尽显女性曲线美,轻盈飘逸,给人以惊艳的魅力。简洁的圆领、短袖、挺括的大摆裙裙身上仔细雕琢的青花瓷纹样,无论动静都显得静谧而神奇。旗袍款式与下摆微翘的造型,装饰有梅或菊,宁静而悠然。无带公主裙胸前的连续纹样设计,百褶裙裙身上时隐时现的牡丹花卉等纹样装点,似乎在诉说着历史和现代的故事。中国结、团花、吉祥云纹、福禄寿喜等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精粹,在华服设计中较多地装饰在胸前、肩部、裙身前后或者作为装饰腰带的纹样。器皿纹样或者花边等装饰纹样也没能逃脱华服设计人员的视野,传统的剪纸纹样同样也成了华服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尚的礼服造型,及膝裙或者飘逸的长裙上装饰精致的剪纸纹样,现代浪漫中渗透着婉约之感。
1.2现代立体纹样的修饰
平面的传统纹样似乎不能完全表达设计师的心思,立体造型的牡丹、梅等花卉纹样显得精致而有生气,就如花丛绽放的美丽,装饰在蓬蓬裙、灯笼裙的裙身位置,增添了不少趣味。覆盖上半身的立体纹样装饰与轻飘的褶裙相互呼应,肩袖造型以刺绣或立体纹样装饰,再点缀流苏,动静皆宜。立领露背的束腰长摆裙后身设计也少不了这些传统纹样的装饰,或单独的印染,或连续的刺绣纹样配以胸前简约的合体设计,或立体的蝴蝶结配以胸前细致的云纹图样,让人不得不敬佩设计师的用心。华服设计中所凝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是无法用语言阐述的,需要仔细地去品味和理解。
2传统面料与现代裁剪
服饰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如绫、罗、绸、缎、纱、绢、绉、绒、葛、绨等,并且出现了有浮雕效果的织锦面料。唐代丝织品发展更为快速,尤其是当时的罗、绡、织锦及精湛的缂丝工艺,使当时的服饰更为绚丽多彩。称之为中国服装中奢侈品的华服,采用的面料必须能够展现服饰本身的高贵典雅和华丽感,而丝织品所具有的优雅珍珠光泽、柔和飘逸的手感、高雅的质地、华丽的色彩就成了华服面料的首选。新型仿丝织物的出现,可以说为华服设计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材质选择。如涤丝绉、闪光提花缎、塔夫绸、乔其纱等仿丝织物都是以合成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结合不同的生产工艺使其在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方面接近于丝织品,作为华服的材料其效果不亚于桑蚕丝织品。
材料选择得当,还需要完美的裁剪工艺来实现设计师的创意。清代帝王的服饰多以锦为材质,皇帝朝服前胸至后背采用无缝织法,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历代传统服饰无论是商周服装的质朴,魏晋人士的自由洒脱,唐代装扮的雍容华贵,明清穿戴的富丽细腻,满清旗袍的端庄,大都采用的是“十”字剪裁,是平面裁剪的一种方式,其结构特点是无肩缝、无装袖、无省缝,是有史以来中国一贯沿用的基本服装结构,这也是因为丝织品不宜多破缝否则会影响到面料的牢固性。随着现代丝织品的开发,其牢固性和服用性能都有所提高,因此源自西方的立体裁剪也被运用到了华服裁剪中。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应用省、褶、归拔、剪切分割等服装立体成型手段实现服装的轮廓美和内部造型。
现代华服的设计比较注重女性体型的自然流露,立体裁剪的直观性便于设计师对服装造型进行塑造和调整,同时也激发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华服设计中的褶皱、蝴蝶结、蓬蓬裙、立体装饰、面料拼接等立体造型的实现都需要借助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借助这些立体裁剪工艺增添了华服的灵动性并且丰富了华服的造型,无论宽松大气的款式,还是合体典雅的旗袍或礼服款式,都可以通过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当然必须结合平面裁剪才能表达华服所具有的中式服装的“形”。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丝织品依托现代立体裁剪技术使华服设计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做到了“意”和“形”的完美结合并且体现了华服的内在精神。
3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
当代的华服设计既要体现民族韵味,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在设计中少不了运用传统的民族工艺和时尚奢华的现代装饰元素。华服之所以为华服,是因为其本身展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刺绣、剪纸、手绘、扎染、蜡染。华服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当然与这些传统工艺无法脱节。
3.1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
据《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刺绣又名“女红”,中国有传统的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华服中的纹样多以刺绣工艺完成,尤其是花卉纹样的表现。作为华服纹样的工艺表现方式,苏绣的精细雅洁、湘绣的层次感、蜀绣的多样针法、粤绣的浮雕效果,与华服本身传递的民族理念完美结合。随着现代刺绣工艺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电脑刺绣技术将牡丹、梅、菊等花卉纹样表现得更具层次感,色彩效果表现得细致人微,器皿、花边纹样的细节表现得更为精致,团花、云纹等纹样衬托得更富传统寓意。剪纸工艺作为传统艺术在华服设计中以不同的纹样出现,表现方式以印染、拼贴工艺为主,多以单独纹样装饰。手绘艺术同样也是华服设计中的亮点。纸出现以前的绘画作品是在丝帛上完成的,别具艺术价值,将其原本不变地转移到华服设计上也成为自然。手绘艺术所展现的花鸟山水画、书法极具民族特色。扎染、蜡染因其工艺特点所表现的纹样风格极为独特。扎染随意的色晕变化,蜡染独特的冰纹效果为华服的风格表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2现代装饰艺术的表达
随着现代华服的设计创新,华服设计中需要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时尚元素、个性元素,以充分展示华服鲜明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除了大量采用传统工艺外,富有奢侈华丽感的现代装饰元素,如珠宝、钻石、水晶等在华服装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纹样、工艺、面料相匹配,选择质地、色泽适合的珠宝等元素提升和点缀传统纹样,这些元素与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不谋而合,可以用来装饰华服的腰部,点缀肩部造型,修饰领口设计,或者作为配饰使用,或者用来修饰较大面积的纹样,都能起到强调和烘托的效果。现代的钉珠工艺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段。钉珠工艺用角珠、圆珠、管珠、珠片、树脂石、水晶等按照纹样的形状、色彩进行大面积钉珠或者小面积的点缀设计,应用在华服设计另是选择高档的珠宝等材质进行装饰,就更能彰显华服的高贵和华丽。另外,蕾丝作为服饰设计中应用广泛的装饰素材,在华服设计中与织锦、绸缎等面料对比,体现华服的奢华和高雅。正因为有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手法的结合,才成就了华服现今的民族性和时尚性。
4传统色彩与流行时尚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最敏感的设计元素,对服装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每年流行趋势中的关键点。华服起源于历代服饰,必然受到历代服饰色彩的影响,秦汉尚黑、魏晋尚蓝、隋唐尚橙、宋代尚绿、清朝尚黄、近代尚紫,每一个时期服饰制度中都有着明显的色彩区分,朝服和常服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现代华服设计很好地再现了历代服饰缤纷的色彩,传统的中国红是华服最为亮丽的色彩,也最能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宁静清雅的绿色、古朴典雅的蓝色、高贵奢华的黄色也在传递着华服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和情感。
由于没有机会去当地做调查,无从得知今日印尼的市场和印尼国民们日常餐饮以及家庭餐桌上的状况,也无从得知味素产品几时东山再起重建国民对其产品的信赖、重振当年雄威。但是凭借文化研究者的知觉,有一点可以指出,那就是欲卷土重来,实是“任重道远”之事。因为该公司不只是简单地违反了该国家的生活习惯,它所犯的过错是触犯了其国民的信仰、伤害了持有异文化的消费者们对其产品以及对产品背后的文化的信赖,因而是致命的。
这件事表明日本企业对其进入的国外社会理解度尚不足,其原因之一是过高估计了自己对该地区文化的认识能力。企业用自己的尺度衡量,认为已达到对异文化的理解。而该地区的文化亦用自己的文化尺度衡量,对日本企业认识异文化的评价是不合格,并且这种评价以文化冲突导致经济问题的最坏形式来表达。异文化理解度的差异将会导致经济交流的失败,这对欲在21世纪开发异文化经济市场或者准备进行异文化交流的企业或国家、民族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教训。
从欧美起步的现代文明,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衡量其他的文化,从而持有优越感。然而其他文化的拥有者们也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基准,衡量他者的文化。即使是承认欧美文明的先进、主动引进其文化或者努力向其看齐的国家或民族,也未必就会完全丢弃自己的原有文化和民族自尊。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多种文化都欲在21世纪的地球上获得生存的空间,文化个性的强调与重视,将是21世纪文化的一个特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仅仅带着经济目标和经济头脑进入另一国家或民族的异文化区域,而不在事先尽可能地理解那里的文化,则不仅无法顺利开展经济活动、获得经济利益,还会碰到异文化的厚重墙壁上,卷入源于文化的误解或纠纷之漩涡,最终招致经济损失甚至引起两种文化间的重大社会问题。
对企业来说,海外经济市场是极富魅力的。但是,进出于海外各国的企业如果只有经济眼光,则会掉入看不见的异文化陷阱。国际经济市场的开发,应警惕伴随经济活动的异文化交往的暗礁。这是味素事件告诉我们的教训。
二“味素事件”
2001年的第三天,多数日本人还在享受新年休假,日本多家报纸相继报道了一条海外消息:印尼政府保健省指责日本味素公司印尼分公司的产品违反伊斯兰教徒信条,命其三周内收回所有上市产品。随后,该公司日方社长及日方数名人员被逮捕,工厂暂时停工(注1)。
据报道,该公司1998年起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美国产的某种酶,而这种酶乃是从猪内脏提取的。人口近二亿的印尼国民的80%~90%是伊斯兰教徒,印尼市场出售的食品都要贴有伊斯兰教徒可以食用的标志。2000年9月,该公司再次申请可食用标志时,被指出使用不合法的酶,并受到当局劝告,要其自行回收上市的不合法产品。然而该家公司只更换了生产环节的酶,没有在流通环节上采取行动,以至于发展到被公开指责并被公开要求回收其产品的地步。数日后,印尼总统及当地大学的教授先后发表最终产品无问题的见解,社长等人被释放,工厂在更换酶之后重新开工,事件表面上看似乎已得到解决。
然而各种现象表明,此事引起的严重后果远未结束:味素产品在事件后迅速从各家超市、商店包括街头小卖铺里消失;有些市民在听到广播后,将已买的味素当作垃圾扔掉;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一些愤怒的人举行抗议游行并在寺院前当众焚烧味素包装袋(注2)。据报道,该公司四种产品年产约4万吨、其中90%在当地消费。这样,即使是短暂时期内的停止销售,也可推知其损失相当严重。此外,味素产品在其他伊斯兰国家的销售亦受到影响,在东京证券市场上,日本味素总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事件之后暴跌(注3)。
日本味素公司在全球拥有多家分公司,它1969年进入印尼市场、其产品在印尼调味料市场销售量占首位,在印尼生产的味素产品产量约占味素公司全球产量的十分之一。然而拥有长期在其他国度生产、销售、经营经验的公司,为什么还会产生此类问题?事件之后,各种推测假说纷纷出台,这里无意去一一辨别。作为非直接经营者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去苦虑今后的具体经营方针或对策,而是应当从这件事的发生背景去重新认识开发异文化国度的经济市场和进行异文化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异文化理解的尺度:中日文化之例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对。两国之间有着漫长的历史关联,无论文字、饮食还是居住、穿着诸习俗都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关系。出于这种文化背景,两国之间存在着一种模糊的、不成明文但已经渗入很深的意识:相互的文化理解度似乎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彼此间已不存在文化再认识问题。日本的文化皆从中国传入,两文化之间极为相似,持有这种错觉的人在日本和中国似乎都不是少数。对中日文化的叙述也多停留在描述眼前可见的相同相似的现象上。而实际上,中日之间因文化意识和习俗的不同而招致误解的各类“小事件”今日仍频频不绝。这类误解“事件”的频发和错误认识的积累,小则伤害个人间的交往,中则影响企业的经济运营,大则损害国民形象、甚至会造成民族间的隔阂。限于时间,本文不做理论分析,以下仅从生活习俗方面举若干事例。
颜色――日中两国对颜色的认识有着分歧。日本将红白双色用于喜庆场面、把黑色服装视为正式礼服,白色则代表神圣和洁净。因此,生日贺礼或病愈庆贺、贺升迁、升学以及婚礼贺喜时,都会有红白双色彩带装饰的礼物;婚礼时也会看到许多着黑西服戴白领带或黑色和服的人。
倘若着黑服出席中国人的婚礼,或以红白双色装饰贺礼,如果贺礼的受礼方或婚礼当事人对日本文化毫无了解,其心情可想而知。当然,若受礼方是重要的企业合作伙伴或重要的客户的话,其后的交易也许会令人担心。
数字――中国有“四平八稳”、“四六成双”之说,用具多以四个为一套。而日本忌其与“死”同音而极力避之。茶杯、水杯或饭碗都是五个为一套,块茎类青菜或水果遇到四至六的数时,也一般改为五个一盒或一袋。向日本友人赠送4件一套的礼品,也许他会稍感惊讶;如果面向日本市场销售产品,4个一套的国内程式也需要改变。
在日本,9也因其发音与“苦”相同而不大受欢迎。另外,婚礼时庆贺二人结为“一个”家庭,形成“一个”共同体,因此要极力避免2的出现,认为这意味着二人会分手。即使贺礼金额数字为二万日元时,也要备成面额一万和面额五千日元共三张纸钞。若按照中国习惯,送上“成双成对”的贺礼或意在贺新婚夫妇天长日久而特意将贺礼金额备为“99”、“499”、“999”时,就可能已经撞上异文化的暗礁了。当然,与4、9这些数字相连的庆贺类产品在日本文化氛围里的销售也需要动动脑筋。
其他――日本自明治五年起,将阴阳历合一,传统年节基本转为按阳历举行,(有一部份按阳历推迟一个月举行)。今日日本国内使用的挂历大部分只印有阳历。但是,中国至今仍然保持阴历和阳历双轴运转方式。不了解这一差异的日本大学生于阳历新年日本的“正月”期间专程前往中国欲看中国的正月情形却失望而归;阳历的7月7日特意向中国的留学生问候:“今天是七夕,……”不想得到的回答却是“今天是纪念日!”当然,预期的一场有关习俗的对话也就此打住了。当然,只印有阳历的日本产的挂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也会有限吧。
此外,结婚、乔迁贺喜、新居落成以及祝寿时,中国人避免“送钟”,赠送龟或猫头鹰也不宜于中国文化氛围。
日本国民相互赠送日常生活消耗品为的是不会使受礼方感到接受了弃之可惜之物,但是挂面或小咸菜类在中国未被列入礼品名单;极小的物品会使人感到是“小恩小惠”或“小气”;接受毛巾或洗衣粉类“礼物”的中国民众,会发问“是不是觉得我们脏?”
在日本,按照中国习惯去过于关心他人有时会被认为是干涉隐私;在中国,按照日本习俗出于尊重他人隐私而保持距离,有时会被认为是冷淡。……
不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相异之处以及在日常生活细节方面的表现和两种文化交往时的注意事项,则会出现上类文化小冲突。以上事例仅仅是与生活意识、习俗相关的例子,属于文化冲突的浅表层次。倘若触及民族自尊、民族信仰、文化禁忌诸问题,导致的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满或不解,包括经济在内的各方面都难免受影响。这也对中·日民俗研究者提出了课题:如何将研究成果还原于社会、为两国民间文化交往提供正确的知识。
列举上述事例的目的在于说明:相距遥远的两种文化的深入理解的确不是件易事,相近的文化之间亦存在着流于肤浅理解、真正深入理解难的问题。异文化理解度的自我判断与频频发生的误解,说明真正认识一种文化之难、轻信自我判断基准的危险性。
同时说明要深入理解一种文化,需要极大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其中民俗学科大有发挥空间。
味素事件并不仅仅是日本文化与伊斯兰信仰间的冲突,不能用两种文化相差太大作为解脱之辞。人类集团的活动,无疑都带有其文化背景。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解释则表现出信仰的不同。过于相信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自己的经济能力,轻易地将对方的行为视为迷信、非文明等,这种带偏见的文化认识尺度是导致异文化经济交往失败的所在。对从事多种文化研究的人们来说,这个事件提出了如何确定“文化相互理解和认识的尺度”这一问题。这种尺度应当具有广泛的通用性,无论国家相距远近,文化上是否有关联,都可以依照同一种尺度相互衡量以及自我检验,以保证能用较客观的态度看人看己。这种尺度应包括这样一些基本要素:不盲听妄信、不轻易对他文化下结论;抛弃文化优越感、克服文化偏见、尊重其他文化的意识;等等。
要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入理解,不仅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努力,还需要有相当量的对异文化的正确解释与分析,后者是需要文化研究者完成的重要使命。对开发国际经济市场的企业来说,何种程度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即客观的衡量尺度问题,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真正的理解即社会科学向经济界提供参考的学术可能性问题,这些都是文化研究者面临的课题。
四国际经济市场开发与民俗学的作用
现代经济、国际市场与民俗学,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相距甚远毫不相干的领域。但是,发生于21世纪初始的经济界的事件,为民俗学科指出了在21世纪的新的活动空间。
要使企业进入国际经济市场,首先需要掌握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文化氛围的异同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民族文化的禁忌、民间信仰、生活习俗的异同等等,处理不好有时会成为毁坏相互信赖关系的导火索。
中国有句古话,要“入乡随俗”。而在今日社会,需要事先问其俗、知其俗,然后才能在“入乡”后顺利地“随俗”。企业是盈利单位,它以经济运营为主要目标。一般中小企业无力安置专人或设置专门研究异文化的部门。以研究各“乡”之“俗”、即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科,在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济界恰恰可以发挥作用。民俗学关于他国、他民族习俗、信仰、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企业开发新经济市场时的参谋,促进经济界对异文化的客观理解,帮助企业先知其俗再进入其乡以便顺利展开经营工作。
民俗学在追踪研究传统的遗留以及描述农村地区习俗变迁之外,全面深入地把握各民族文化特性,以其作为经济界理解异文化、开发异文化地区经济市场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是否可以作为民俗学在21世纪的一个紧迫任务呢?民俗学研究的经济效果,只靠计算民俗用品商店或民俗旅游的营业额是无法化衡量出的。缺乏对异文化理解的国际经济市场开发,只能是构建在沙滩上的城堡。要开发国际经济市场并长久将其维持下去,则需要借助社会科学的力量打好理解当地文化这一经济发展的地基。民俗学研究的经济效益,民俗学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的作用之一,可以体现在经济界文化顾问这一角色上。它并不意味着直接进入经济运营系统,然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得多。
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济界,向民俗学者们提供了民俗学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大展身手的学术空间。新的学术空间也向民俗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俗学研究要以文化上的“知己知彼”为努力的目标,为了解、把握自·他文化的异同而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同一国内的其他民族文化。在条件允许时积极研究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运用比较研究这面镜子,认识他国文化特征,再反照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对自己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
在异文化地区发展经济,需要对其文化有深刻理解。帮助经济界理解异文化的社会学科之一,是民俗学。这是从一个跨国经济冲突中得到的启示。
嘉宾: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其后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
查建英旅美作家,曾为《万象》《纽约时报》等撰稿。已出版英文著作China Pop、《说东道西》等。
定装照娱乐了谁?
红楼选秀的“盛宴”搅起了一趟浑水,却在一片熙熙攘攘中落寞。而“红楼”的戏码却不甘寂寞,再次掀起一阵波澜。近期发出的定装照,让众网民心中一颤,自觉汗津津的,口中已喷了一滩水,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终忍不住破口大骂:“是何妖照!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
这次,妖物没有为自己辩解,跛足道人也还没出现。定装照不是风月宝鉴,网民们也还是能够继续说话。也不得不佩服曹大学子的通透,世上的事情本就是个轮回。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主角之间,不断地演绎着。锵锵三人行这次请来了建英与马未都,说说他们眼里的“妖照”。
窦文涛:最近李少红导演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网上出来了一些定装照,就叶锦添做的那个服装、发型什么的定装照,然后这定装照在网上一出来,这一片骂。我先请你们看看,然后你们来评评。咱们先选几个照片,给大家看看。叶锦添的意思是说他既要考虑古典性,而且参照真正的古代的装饰,当然另一方面他希望有前卫性,比如说有的服装设计就评价像比较单一的这种色块,这个东西可能有一些现代,也要跟上现代、时尚那个意思。
马未都:我觉得出发点有一个问题,我们先不说这事是不是定装,咱看了这装,会有疑问:你是想拍一个贴近生活的《红楼梦》还是你想拍一个戏剧《红楼梦》?这你得说清楚,如果你想牌拍一个戏剧味的《红楼梦》,你怎么夸张都没关系。我们现在这个定装照很戏剧化。我就觉得是一个很可怕的事,这个东西会变的非常的假,戏剧不怕假,戏剧本身就一个假玩意儿,就是越假越好越程式化越是好,但生活中它就不是那样了。
窦文涛:这次有个网站搞了讨论,80%的人认为这一组定装照“妖气太重”。
马未都:你说他那贴片猛一看是发型不发型,帽子不帽子,这是有点问题。我是觉得对百姓来说,越清晰越好,另外,《红楼梦》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楼梦》是个非常定型的东西,是一个反映年轻时期社会画卷的这么一个小说。虽然是小说,但是大家可以认为就是反映当时的生活画卷。跟《夜宴》、《黄金甲》之类的电影完全不一样,那是个彻底的虚构,所以你爱怎么服装怎么服装,你爱怎么想象怎么想象。要我觉得,尽可能少想象的是好的,就是越简单越好,就大家公认的,认可这个东西就行了,这样骂声就会少了很多。
查建英:去年我的书桌上有一本叶锦添的各种各样的服装设计的台历,我还真的觉得每一章都漂亮,就是又时尚又前卫,而且挺有想象力的。但是这个,实话我真不喜欢,我觉得假而且堆砌,头上好像很多余,我觉得昆曲那头饰上面插了多少、多少东西,而且也贴了。都可以,那是唱戏。你这个是电视剧,你要让人物至少有一个日常生活的状态,虽然是一个贵族大家,她也不是天天跟戏装似的就上来了。
马未都:他有一个冲突就是设计思想,因为戏剧过去是远观的,你眼睛不是镜头,你推不上去,人坐那就在那了。他要夸张,要什么脑瓜乱颤怎么都可以。您这好,拍电视剧镜头一回儿推上去了,你弄一个死辫子贴在上面特难看。
追求艺术或许不能仅仅以好坏来评断,但世上总有这么一条理:你自己想追求什么都是你的事,但既然是放出来给人赏玩的,就总得考虑一下观众的感受。娱乐化的世界造就了娱乐化的市场,观众或许不能评定你是否艺术,但观众至少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如果一味的自行其道,未免落得一个自私的标语。到头来,娱乐了谁?
曹雪芹的昆剧与叶锦添的衣服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再到晚清便没落了。昆剧当然也有《红楼梦》的曲目,但依然还是昆剧。然而因为曹雪芹喜欢昆剧,就非得把红楼梦里面的人弄成昆剧戏子一般,却似乎有点牵强。
有人说,艺术,从来都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被庸俗牵着鼻子走。然而此话却有点自打耳光,中国传承下来的艺术,偏偏是被所谓庸俗牵着鼻子走下来的。当年的昆剧,也就是当年的流行乐罢了。
其实艺术与庸俗本就无关,既然无关,大义凛然地将他们分开岂不可笑?怪不得大师也要大喊说不得,因为一说就不对了……
查建英:其实《红楼梦》那时候刚出场的时候林黛玉穿什么衣服好像也没写,贾宝玉是有的。
窦文涛:反正老有人知难而上,咱们才不是聊这个《赤壁》吗?我发现你潜伏着你的一种看法,就是说对于已经深入人心的经典包括《三国》包括什么《红楼》,要是做大幅度的这种变化,创新、改变就不太合适。
马未都:费力不讨好。尤其要生活化《红楼梦》一定要拍的越生活化,越细致化,那可能是越好看。你越是把这些架势全拿开,你全是靠这个,要我说就是最不该特别注意的地方,你特别注意。比如一特别没文化的人要出席一个酒会然后就奔阿玛尼服装店,买一身西服穿上一进来就特傻。本身是因为没文化的,你要农民穿上一身阿玛尼更吓人,还不如穿自各儿服装。服装讲究是应该的,但是毕竟历史上是有服装原形,这个都是你参考各种资料,因为年轻时期留下来的绘画资料是非常多的,我们都可以照着做。
查建英:但是这个都照着做就一定好看了?我小时候看那个《红楼梦》是那种特别早的一个老本子,好像是五几年人民出版社出的,他配的插图特别简单就是黑白的,一些就是每个人物都是黑白,好像是木刻的,然后那衣服当然都是很小简单的,就几个线条,但是这个恰好,你觉得就放在这个书前面正好,你不要给它添太多的东西,其实那文字本身就让你留想象的空间,但是做戏我觉得可以理解,他必须得作势,人不能就说想象的衣服。
马未都:还有《大长今》。它韩国的服装就那样,我们应该把我们当时明清两代展示一下,因为那时候他比较模糊,以你明也行、清也行,他本身差异不大嘛,我觉得就应该实打实地展现那个文化。如果你把它变成了一个就是完全戏剧化了这个事我觉得有点费力不讨好。
拍《红楼梦》不要说我这电视剧有200万元的一个一级预算说超了我就不赚钱了,那就完蛋了。如果说国家说这是国家文化遗产,你把所有专家都叫到场,我们就讨论这个事,应该实打实的,我们有这个文化,我们没有可以虚构的。
查建英:我听说他有一个说法,就是叶锦添说那时候昆曲很流行,所以肯定曹雪芹也受这个昆剧影响,问题是他可能看昆曲,或者说他里面的那些人物看昆曲,问题他会整天家常打扮都贴一脑子贴片。这个不可能,他再创造就有点……
窦文涛:我觉得中国人实际现在真的是进入一个创新时代,什么事都爱创新,弄什么都得有点自己的东西,或者说他特别有一种时尚意识,就感觉我得接通这社会目前的时尚,过去我对这种方向咱也就说不出什么,觉得可能也好吧,但是后来马先生就介绍我看那个日本的电视剧《大奥》。日本人真是特别严肃,一丝不苟。日本那个时候的礼节就是这样。
窦文涛:礼服,多少、多少套和服,就是这样,发型一丝不苟,你知道嘛,你看了之后你觉得对你有好处,有营养。
查建英:想起来,我前些时候在纽约看了一个就在布鲁克林区有一个日本的动漫大师展览,我现在一下想不起名字来了,但是你看出来他之精致,就一个卡通画人物,卡通画背景的学术式研究精神,真是中国的好多当代的好多当代艺术作品里缺乏的,咱们太鞠躬尽力太想满堂彩了。
窦文涛:所以有不少所谓古代题材的这种电视剧什么的,感觉就是驴粪蛋表面光。
马未都:对,就是没有营养,因为营养是假的,给你的东西都是维生素,不吃饭的那种营养。我们是希望《红楼梦》这样鸿篇巨著,如果说我们这样严肃的第二次推出,他不是第一次,第二次推出,20年以后我重新推出应该在社会学方面,不出差错,不能杜撰任何戏业,我说的细节是科学细节,就是我服饰就这样,你光弄一个别的,哪个朝代的也不是,穿在我身上那就完了。
窦文涛:好嘛,这是相当大的工程了。话又说回来,你觉得就说曹雪芹为什么会那么细致的描写衣服,你发现没有,《红楼梦》里谁出场这个衣服的细节,在现代小说的写法中好像不会到那样。
马未都:我觉得跟他创作态度肯定有关的,曹雪芹写的这个笔法跟日本人拍的《大奥》异曲同工,表现细节才表现那个社会的内容。然后让你远隔的人看就非常的真实,所以,很多咱们看特别琐碎,他不厌其烦的去描述这种当时的细节,对我们来说是文化的遗产,这个遗产很具体入微,我们这时候研究是有意思的,为什么有红学?就是因为人家琐碎,如果他全是那种口号似的那就没研究价值了。
查建英:或者就是光是一个神似,没有细节。
艺术不可能民主?
艺术不可能民主,这是叶锦添说的,这遭到了不少的非议。这句话本身是没什么问题,但这不是待“客”之道。或许很多的艺术一开始遭到了非议,然后反对的声音便慢慢沉寂了下来,但似乎没有理由把这叫做接受。网民的“躁动”当然有许多原因,但最多的还是感觉受到侵犯。这就好像去裁缝铺做一件素色丝质长裙,回头做出一条花花的石榴裙,顾客说这不是我要的,裁缝却说这很漂亮,可你不懂艺术。就像经常发生的那样,或许顾客会被说服,或许顾客依然会买单,因为木已成舟,他们也不想被斥责为“不懂艺术”。最后,专制的艺术战胜了民主的艺术,顾客也得到了拿得出手的裙子,皆大欢喜。但,这究竟是谁的艺术?
马未都:很多人在红学上跑偏,歪门左道的都有,研究食品的人可以研究红学,研究服装的也可以研究红学。《红楼梦》光服装这个部分就写不完,这还可以分成《红楼梦》中女性的服装、红楼梦中老年女性的服装,这个寓意都可以写出论文来。
窦文涛:所以为什么一辈子写一部小说,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对艺术的态度。现在人干事很少那么认真、细致了。
查建英:而且这些细节的魅力无穷,尤其现在的人有一个距离之后,看了更是。就好象你感同身受进入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的场景细节一样,而且我觉得他也不是纯粹的就是每个人的服装都写一遍,他真是该繁就繁,该简就简。就像我刚才说的,比如说贾宝玉出场有服装的描写,但是黛玉她没有,然后他跟她的人物性格又是相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