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14 17:07: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篇1

众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在日语中,叫做“着物”。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了体现日本的民族特性,而且日本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一方面可以与西洋的“洋服”相区分,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日本的服饰方面的代名词。“和服”一词由此诞生。和服除了保暖功能,护体功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于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我国的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应该是就是和服的原型了。4世纪以后的人物服饰形象与朝鲜的乐浪和通沟出土的壁画中的形象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日本服饰是经过朝鲜半岛传入的胡服系的服饰。之后中国唐代服饰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皇下令,全国上下开始穿类似于隋唐式样的服饰。和服是在平安时代形成特色并逐渐趋于成熟的。到了室町时代,一种带有隋唐服饰特点的日本独特的民族服装,即和服完成了演变并最终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几乎再没有较大的变动。

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留袖和服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黑留袖是已婚妇女在庆典中的正式礼服,基本为黑色,上印五纹,下摆的纹样华丽,格调高雅,题材多寓意吉祥。除黑色以外的有色留袖都称色留袖,用于披露宴和各种聚会。其下摆装饰纹样、衣服上的五纹,比翼缝合等都和黑留袖相同,带子,拎包等附属品必须在色彩、纹样方面与服装配套。振袖就是长袖,振袖的袖子长度可长到脚踝,是一种较有情调的和服式样。是未婚妇女在成人式,毕业典礼,结婚仪式等重要场合穿的正式礼服,其中黑色的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鞋、拎包等都要求尽可能的靓丽青春一些。访问服,付下,与色无地也是和服中常见的样式。访问服也称简式礼服,一般在茶话会,聚会,访问上司的时候穿着。其纹样的面积较大,从胸前开始到后肩、两袖下摆,而且要求衣服接缝处的纹样不能间断,纹样题材无特别规定,但要高雅不落俗套。付下是一种与访问服风格接近,但应用范畴更加广泛的简式礼服,付下纹样是件料纹样,纹样依前后身、大襟和袖的不同位置进行安排。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形,色的分配,使款式和纹样能完美的结合。色无地是除黑色以外的单色和服,可用于喜庆和丧葬。红色或艳丽色彩宜远离不吉利的事。丧事中穿的要求是黑色的,和服带也要用黑色。

对于和服的纹样更是近年来日本服饰研究的热点之一。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上的纹样。源自于日本民族对于山水风土的眷恋及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感受,并随着时代的风俗背景蕴育而生。和服纹样极具装饰性,色彩缤纷,造型丰富,一件和服展开来后就像块画布,上面形象构图完整,花卉、人物、风景、动物栩栩如生。故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赏花幕”。

由于日本民族生活在富有四季特色的自然风土环境中,自古以来接触、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慢慢把自然融入生活,形成了日本民族形同身受的自然观。因而,日本人很早以来就在文学、绘画、工艺、染织方面取材于自然风光,从不同的季节变化里吸取营养来表现自然的美和纤巧。其中季节感浓厚的植物被运用得最多。春季多以樱花和梅作为设计的主题;夏季则以清凉色系为主,采用菖蒲、水草加以嬉戏的鱼儿和浪花;秋天采用、秋草等;冬天雪景和盎然挺立的松柏及其意象被较多地运用。

日本和服纹样中有一类特殊的纹样,它不是直接采取现实中的景物作为纹样的素材,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情节、场景、意象,通过提炼、萃取想象出的一种典型的象征图形。同时将文学作品中的诗词置换成服饰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文艺纹样”。比如依据《源氏物语》中某些章节设计的近江八景纹样,是由落雁、暮雪、晚钟、夜雨、夕照、晴岚、归帆、秋月这些故事中的场景凝练成的视觉符号,借纹样以寄托人的忧郁和寂寞之情。

同时,日本广泛引用中国元素。比如鸳鸯纹样,雌雄相伴,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夫妻和睦的象征。唐代的宝相花装饰纹样就是由牡丹或莲花为母体,借鉴众花形加工成的一种纹样。其纹样,吸取众花的特点,简练凝化。宝相花在日本盛行于天平时代,正仓院所藏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背面为宝相花纹样。唐时流行的连珠纹也在日本大受欢迎。连珠纹是由许多小圆形连接在一起再组成一个大圆形图案。图案以动物形纹为中心,鸟、孔雀、龙纹等动物纹样运用得较多。比如法隆寺所收藏的四骑狮子狩猎锦,就是以联珠花纹为主题图案构建的。

宽平6年(894年),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尽管奈良时代日本服饰仍然保留浓厚的唐风色彩,但在此后的岁月中,服饰纹样逐渐迈向日本化。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日本通过吸收和消化中国纹样,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服饰纹样。室町中期以后,日本纹样出现了荷、罂粟、百合等以单独一种植物形态而形成的纹样。这些纹样开始广泛应用于能装束、小袖等装饰上。出现了诸如红白段花篮这样用完整的大朵纹样装饰的能装束。室町时代,海外民间贸易兴起,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金斓、缎子、纱绫、白绢等生丝和制品。此举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纹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西阵人模仿中国的蜀锦,生产出“唐织”。作为能装束的唐织,主要用于女演员的外衣上。其纹样多以中世以后的传统纹样和中国输入的纹样为主,用金银线绣出青海波、菱垣、七宝等,串联起来作为背景纹样,再通过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纹样加以表现。桃山时代的和服纹样,一方面处于打破传统的重建时期,另一方面又在诠释古典,使得内在的传统注入新生命。此时的和服纹样恰到好处地对古典纹样进行吸收和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使和服纹样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花筏纹样,巧妙地把樱花纹、旋涡纹和竹筏纹组合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时光流逝的感觉。奈良晒、美浓绢、下野绢、八丈绢等织物盛行,极大地丰富了和服的类型、色彩与样式。到了江户时代,友禅染的发明,更加丰富了和服纹样的种类。由于其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使得相应的纹样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约,推动了市民衣着色彩的多样化。

结语

纵观和服的起源,发展历程,种类以及纹样的历史延续,可以发现自然环境,穿着舒适与美观,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均对和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和服既是外来先进文化影响的产物,也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杰作。(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辛维金;吴铭日本传统染织纹样与其文化内涵[期刊论文]-纺织科技进展,2005(01)

篇2

非言语的Nonverbal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历史教学,2002(11));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2005);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1-8),(日语知识,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科技风2010(6));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学理论 2012(21));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苗M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2014);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学院学报,2015(2));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版。

篇3

1.日本浮世绘与西方室内设计

日本传统艺术传到西方有着偶然因素的存在但是更有着必然性的背景。日本在维新日盛的同时,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正兴起了一场设计改良运动。这是一场反对工业革命生产带来设计水平下降的运动,叫作工艺美术运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设计师,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的比如以马金托什为核心的格拉斯哥四人组。然后运动又波及欧洲各国,出现了著名的维也纳分离派,建筑大师凡・德・维尔德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到了20世纪初期,日本工业化已经得到发展,而且正在积极向西方国家靠拢,这使得日本也掀起了一场“民艺”革新,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一份子,幸运的搭上了这场运动的末班车,被看做运动的句号。浮世绘这种日本传统绘画风格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西方并且对西方美术、室内设计影响都颇为深刻。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期特有的绘画方式,风格活跃在17―19世纪,而浮世绘在19世纪最的时候由盛转衰。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欧洲大陆也正处于被古典主义禁锢,人们冥思苦想准备打破禁忌寻找新风的时候,一块璞玉和一位伯乐在同一时期出现,给了二者碰撞火花的理由。这一时期中大量浮世绘的绘画作品被当做包装纸随着通商的货物漂洋过海到了西方,同时又十分偶然的被一些不得志却渴望突破的艺术家们看到,而那些从未见过的画风与色彩马上吸引了这批有性格的画家。在当时许多画家最直接的借鉴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浮世绘的画作临摹进画中,作为家中的陈设背景频繁出现,如马奈《左拉肖像》。二是让模特直接穿上日本和服进行创作,如莫奈的《穿和服的女子》,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肖像背后的墙上挂着许多绘有浮世绘的日本扇子,可见这种日常用品也直接成为了那时欧洲室内装饰的潮流选择。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浮世绘的传入已经使得欧洲对日本艺术普遍认可,同时也可以通过绘画作品看到在当时室内装饰中,以浮世绘做为装饰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审美的时尚和品质的象征。就在当时巴黎的街头巷尾几乎每一家画室、每一处沙龙都有了各式各样的和服、钉挂在墙上的扇子和浮世绘作品。

日本与西方各国艺术上的心有灵犀,给了许多设计师开阔视野的机会,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浮世绘就成了设计师可以借鉴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素材,马金托什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新艺术运动时期苏格兰的青年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开始在建筑、家具、室内甚至海报上进行自我的探索,希望能够以”旧的精神”来设计出新的风格。在他设计探索当中,接触到了日本舶来的浮世绘艺术,对浮世绘当中绘画线条的使用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日本传统艺术当中简单的线条,通过不同的排列、布局、色调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这使他改变了过去对直线条的偏见,并且首先在海报设计中进行试验,做出了《苏格兰音乐巡礼》那样直线交错的海报。而后,又将这一风格运用到室内设计以及家具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设计的高背靠椅。杨柳茶室的室内设计也是马金托什非常突出的作品,室内继续采用纵横向的线条,利用直线的各种组合进行搭配,家具用天然的原木色,窗户上的彩色镶嵌进行适当的点缀,室内的每个桌位顶部的吊灯也是参照日式庭院常用的石灯装饰的样式设计的,整个茶室散发出淡淡的禅风味道。由此可见,日本传统艺术对马金托什的设计风格的影响,甚至在他所画的水彩作品里还是一直在追求线条感以及色彩的纯粹感,画面简练概括,线条灵活且富有诗意。

笔者感觉浮世绘的传入也让西方人对日本艺术有了一种莫名的好感,以至于日本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许多日本艺术家、平面设计师或者建筑设计师在国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禅宗道义文化也是由日本发扬光大并引入西方,至今仍对极少主义风格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影响深远。印象派大师马奈曾不遗余力的将汉字模仿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可是所谓的汉字竟也是日本字体中本身所带有的汉字形式,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历程的一个讽刺。

2.日本禅宗与西方室内设计

谈到日本传统艺术,不能不提的是直指人们内心深处的禅的艺术。公元6世纪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在长期的渗透中融入了日本人民的生活之中,并且在佛教世俗化的过程里,佛教徒时常注意自我反省,自我清修,进而形成禅宗模式。在修行的过程中日本人认为自然界的百川大山,旷野草原这些景物,都是最好的禅境。因此有一种说法叫做抛弃世俗,我常到这个宁静的地方。这句话可以说明禅宗的精神根源,也可以概括为三点就是朴素,克制,自然。而在禅宗传往西方的道路上,一位叫做铃木大拙的僧人起到了纽带的作用。铃木大拙,生于1870年,是东西方均为人所熟知的近代禅学大师。在1893年时就出访美国,经过他的影响掀起了西方国家对禅宗文化的探究及感悟。因此直到现在西方国家还有“禅宗热”的说法。有一批设计师们在接触到这种精神层面的感知的同时,又研究了禅宗式居室的特点,发现了其中与自己设计理念相契合的精神与手段,于是大范围的进行尝试与试验。他们感到也许已经找到了如何完美的把自然与人融洽的放在一个空间里,而且不多做表面文章,只讲求于心的好的设计角度。于是就有了一种流行至今的设计风格―极少主义。禅家有句名言叫做“一即多,多即一”,即可以用最少来获得最多的愿望。这就不禁让人想到了著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米斯・凡德洛曾经提出过一句经典设计名言“少即多(less is more)”,他主张形式简单、高度功能化与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化的设计风格,成为西方现代设计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深刻影响着极少主义的设计方向。这种高契合度是我们联想也许大师就是在接触过禅宗思想后有所顿悟,一语惊天下。

包豪斯的两位院长密斯和格罗庇乌斯在二十世纪初就预言了先驱者之后的艺术品应该具备的禀赋:纯粹、光亮、静默和圣洁。而极少主义设计就是以简洁流畅来疏导人们的心灵,用简约自然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他们通过去繁从简以获得简单明快的建筑或室内空间,而大象无形,因此在简洁的表面之下往往隐藏着精巧复杂的结构。这也完全符合禅宗修行之道,想要达到空灵的顿悟境界,通常都是需要渐渐领悟或者要经过涅之前的无数考验。室内设计也是需要在周密的考虑各个设计细节,空间层次后,用高科技与精巧的施工工艺来达到空间的空灵与简洁感。例如如何让一道不锈钢的楼梯扶手的造型既简单又流畅,这可能必须需要一些类似压轧无缝钢管的研发和精湛的锻造成型工艺等高科技的手段才能完成。因此,可以说极少主义设计与禅宗在理念上是一致的,而极少主义的风格又是深深根植于禅宗精神之上的,使得禅宗成为极少主义设计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当然,之前提到的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马金托什在当时已经有着一些极少主义的风格。在新艺术风格中大多的设计师是采用繁复但是流动感强的自然曲线形态的自然主义方式,而马金托什采用的却是简洁的直线排列和黑白的色调搭配,从形式上可以看到现代极少主义的影子。因此他也成为了极少主义试验的先驱。

3.日本传统民居与西方室内设计

日本的禅宗理论在国内得到了日本武士的欢迎,乃至成为“武士的宗教”。而武士道精神克己简朴的生活方式也与禅宗的思想如出一辙。在全国崇奉禅宗与武士道的背景下,日本传统民居简约朴素的家居环境也就不难解释了。日本民居的生活方式是流动的,要尽可能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因此设置通长的推拉门与透光性强的窗纸,可以让人们每时每刻都沐浴在阳光之下,感受到清风阵阵。日式民居的室内风格也是非常简单,但是细部设计却是费尽心机,在有限的空间中讲求效率,功能与人的完美统一。如日式风格代表榻榻米,简单低调优雅可是它的内部却是中空的,可以放置杂物以及闲置的被子等。如今的榻榻米被设计的更为精致,可以内置小茶几,需要时升起,不需要时内置其中。

`坐在榻榻米上的低视点,观看纸或绢的灯笼,室内清晰的材质肌理和节省空间的滑动门都给西方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空间感。因此,在极少主义的室内设计中就会经常看到模仿日本传统民居的设计涌现。

结论: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日本的浮世绘的绘画风格,禅宗的经典思想,传统日式民居的家居特点都为西方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营养,让西方设计师们可以换一种东方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从19世纪到今天影响依然深远。同时,也使得日本大量的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涌现了大批世界知名的平面,室内,建筑设计大师,取得了双赢的局面。这些成就和经验都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工作者去反思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蕾.论日本浮世绘对马奈绘画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篇4

1、情感营销的定义 

所谓情感营销,就是把消费者的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核心,通过借助情感产品、情感品牌、情感价格、情感服务等策略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总之情感营销注重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心灵的感动。 

2、情感营销在时尚休闲服营销中的运用 

2.1、情感产品策略 

情感产品是情感营销策略的实物载体。对服装企业来说,其在市场中有无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产品是否适应市场。时尚休闲服产品特色鲜明,流行性强,变化快,消费者对它的需求千变万化。因此,在时尚休闲服产品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顾客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关系,通过服装的外观设计吸引并研发顾客的感受,创造顾客与服装品牌情感上的联系,引发顾客对品牌的投入,最终获得顾客对品牌的忠诚。 

t恤是年轻人穿着最普遍的服装。美特斯·邦威通过调研得知,如今年轻人购买t恤的最主要因素是款式和特色。据此,美特斯·邦威在t恤功能性基础上,进行款式上的研发工作,并于2010年推出了新产品系列——mtee,将那些承载年轻人童年回忆的动画图案(黑猫警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赋予mtee。该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心理呼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销售效果。在上市后的前三个月中,销售这一系列t恤的门店销售额比前一年同期增加100%。 

2.2、情感品牌策略 

当消费者使用某些品牌时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情感,比如说穿着纪梵希让使用者感觉优雅高贵,苹果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消费者对某品牌一旦产生了偏爱,就会拥有一大批忠诚于品牌的“粉丝”。这种偏爱可能来源于对精彩广告创意的触动,可能来源于品牌故事的吸引,也有可能来源于对企业行为的尊敬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品牌文化是品牌经营者关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基本理念。良好的品牌文化是企业的一笔重大财富,甚至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说起牛仔裤,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levi’s牛仔裤袋角位的金属撞钉、后裤袋上的红旗、弧形车花和“双马”标志。自从1954年詹姆士·迪恩(jamesdean,上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性感偶像)在卖座电影中穿着levi’s牛仔裤,levi’s从此成为“个性与叛逆”的象征。世人心中, levi’s牛仔裤不仅是时尚潮流的引领者,更是美国精神的一个典型服饰代表,带有鲜明的符号象征意义:“独立”、“自由”、“冒险”、“性感”。 

2.3、情感价格策略 

在现代情感营销观念中,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并在产品、价格、促销和服务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对此,企业应根据不同心理的消费者以及影响消费者心理价格的因素,制定出不同的情感价格策略: 

   2.3.1、声誉价格策略 

有些品牌能给消费者带来比一般产品更多的价值或利益,带来非凡满足感和自豪感,起着识别身份的作用。2009年,李维斯与香港潮牌clot、日本著名设计师kazuki(仓石一树)共同合作,推出一款名为kzklot 505的限量版牛仔裤,售价近1万5千元港币。即便它的价格比一般款贵了7、8倍,还是引起一阵抢购风潮。 

2.3.2、满意价格策略 

满意价格策略又称平价销售策略。h&m开创了“平价时尚”的服务品牌定位,它利用奢华多变的时尚和品质与大众平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h&m的产品品类丰富齐全且价格平易近人,七八十元的t恤、一两百元的连衣裙,让顾客买起来毫不手软,在h&m人人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的时尚休闲服装,前去h&m选购服装的顾客络绎不绝,这就是时尚平价的力量。 

2.4、情感服务策略 

所谓情感服务,就是为顾客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给顾客以人文关怀,尽可能地给顾客提供满足其人性需求的各种优质服务,有效地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最终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推行情感服务,是企业从根本上提高服务水平的良策,包括三个过程,即售前、售中、售后。售前服务主要是做好商品的陈列以及购物环境的布置,即提供情感环境。营造一个优雅、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使人们在购物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如在店铺摆放些鲜花,放点音乐,这样顾客一边欣赏优雅动听的曲目,一边浏览、购物,心情愉悦,兴致倍增;售中服务是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员工不仅仅简单地笑脸迎客和热情待客,更主要的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去传递对顾客的爱心,让每个消费者都切实感受到企业的真情。而售后服务是情感服务的延续,企业要承诺对顾客“真诚到永远”,而且把产品的售后服务视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实现企业零投诉。 

参考文献: 

[1]、邓明新.情感营销技能案例训练手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