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12 03:50: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叶澜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自己在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校长接触的时候,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被改革”的感觉,包括基层教育研究者;一说到改革,他们做肯定回答,然后就是你给我办法、给我一个模式,却不动脑筋去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被改革行为和现象。教育改革一旦走入被改革的局面,就注定的改革将以失败而告终,或者流产。

广大教师“被改革”,这是问题的根源。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广大教师想做的事情,这仅仅是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的愿望。即使是政府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想推行改革措施,就必须得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这样的改革思想深入教师群体、深入教师的骨髓,让教师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纵观历史,每一次政治上的改革,事先都要广泛的掀起一场思想革新启蒙运动,让这样的思想和思潮让人民大众接受并深入人心,否则,没有思想启蒙运动的改革注定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我国的五四,都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本次新课程改革,仅仅是教育主导部门强行推行的一种思想,并没有像五四那样开辟出专门的阵地来宣传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多少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的权威的书籍和文献,导致新课程仅仅仅以一种观念的形式出现,并没有深入人心。

叶澜说:“当主体变成被动体,改革怎么改,都没有办法。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者和领导长期以来重心太高,缺乏多元主体和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滚动向前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因此,目前教育改革就是要着力于改革这种教师被改革的被动状态,让教师从被改革走向主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真正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起来,否则,就只能走入改革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改革走入目前的尴尬境地,并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政府没有给教育营造一个适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氛围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和氛围制约了广大教育工作的教改热情。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现行教育制度以分数论成败,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考试,而是采取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考试试题、考试指导思想和考试制度。因此,改革考试命题方式,命制符合素质教育的试题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想,这是目前教育改革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不是新教材老教法、新理念配套陈旧的考试试题。

篇2

五年制高职是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收的初中起点,在校期间前两年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进行高中知识的学习,后三年则进入相应专业开始大学阶段学习。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河南各高职院校为拓展招生渠道,纷纷扩大五年制招生规模。我院五年制高职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由占年学院招生总数5%左右,到20XX年占当年学院招生总数20%左右。高职院校应适应现实的发展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高职院校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体系。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学生,相比较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具有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课程基础和学习能力欠缺等特点[1]。同时在文明习惯、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方面都偏低,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性格差异,以至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院中与其他普通高职学生有明显区别,成为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内在、外在的因素都影响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而影响到学院的整体培养质量。为进一步促进学院整体发展要求,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快构建我院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五年制学生初级教育阶段管理的内外部因素

(一)内在因素

首先,普遍年龄小。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大多年龄在15岁左右,比我院普通高职学生小3—4岁。因此,在学院举行的各种活动或比赛中处于劣势。这个年龄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但在现实面前他们时常面临挫折,很难融入学院主流。其次,心理上不成熟。15岁的他们,正处于人生变化最快的时期,尽管表现在身体和心理发育已基本完成,但在心理上还处于青少年向成熟过渡,日常情绪表现不稳定,处理问题比较偏激,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干扰和误导。第三,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阶段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式以及大学的生活方式很不适应,导致学习兴趣缺失,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生活上,无所事事,大多沉迷于网络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目标。因此,正是年龄、心理、习惯的差距,决定了五年制高职初级教育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就给人感觉有些“特殊、另类”[2]。

(二)外部因素

根据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外因主要有: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五年制学生。特别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和行为导向对涉世未深和处于叛逆期的五年制学生诱惑极大。在学生正确价值观没有树立,是非观念比较模糊时,如果经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容易沾染上吸烟酗酒、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惯。

2.网络游戏的冲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3]。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青年学生上网的目的大都是玩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知识的吸引力没有网络游戏那么强。商家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青少年特点设计的网络游戏,大行其道。特别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虚拟世界中让他们比现实生活中充满自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五年制学生中,有网瘾的男生占全部男生的10%左右,经常进网吧玩游戏的占男生的70%左右。

3.家庭重视不够我院五年制高职学生80%左右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普遍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担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经常在外打工或劳作,由于工作艰辛且时间不固定,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生活,但对孩子学习和情感关心不了或不到位,甚至有些家庭直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长此以往,对子女疏忽教育与管理,使之形成了一种放任的状态。

4.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学生大多愿意就读普通高中然后升入大学,不愿意上职业学校。从而也造成了近年来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下降,许多学生都是深知考学无望,被逼无奈才选择五年制学习,但学生本身对为何学习及怎么学习却毫无目标和头绪。

二、加强五年制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制度

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的制度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参照高中学校管理模式,制定和五年制基础教育阶段相适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证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如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晚自习制度、日常请假和考勤制度、教师上课制度及家校联系制度等,从而在制度上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缩短学生进入高职后产生的不适应时间,确保学校依法依规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的关键内在要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道德观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靠教育、靠引导。首先,注重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新生入学教育、法制报告会、表彰大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廉洁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等。其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速性、时效性、全球化、交互性、丰富性、隐蔽性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班主任、辅导员要建立自己的QQ、微博、微信群等,在这些新媒体上直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其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加强思想引导,运用得当的话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利用新媒体时,还要大力防范这些交流平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4]。再次,班主任、辅导员要积极面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真正把开展思想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在教育过程中要会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他们能够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院在五年制班主任、辅导员的选聘过程要有严格的标准。要把思想觉悟高、政治业务素质强,表现优秀且具有学生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而且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辅导员岗位上来。应注重班主任辅导员的培养,通过外出交流学习、技能竞赛、工作总结、思想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经验和业务水平。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做好相应的解决和处理。工作中要对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

(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仍是主业,平时时间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学院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教学质量是保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的保障。五年制高职学生将来还是要和普通高职学生在一起学习的,由于入学为初中起点,相比较普通高职学生,他们缺少高中阶段学习,中间有断层,这就要求其一定要注重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其次,教师还要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使学生都能够有所学有所得。第三,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

(五)强化日常管理与沟通

单靠班主任、辅导员很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院要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首先,学生管理要与教学和后勤等沟通。再次,学校要和学生家庭沟通,辅导员、班主任不能等学生犯错误才联系家长,而要把这种联系变成常规化,不单单电话联系,有时还要进行家访和面谈。最后,班主任做好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上课和学习情况。通过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5],不让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空白和漏洞。通过整合所有的育人力量,共同完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

(六)校园活动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参加活动也是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满足和提升的需要。因此,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能够体现学校的人性化和温柔面,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凝聚力以及促进良好学风与校风的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课外最重要的学习和体验方式。我们要用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占领广大校园,把学生从游戏和网络中抢夺过来,通过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活动影响改变学生,使他们的修养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总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繁重的系统工程,只有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着既尊重学生又关心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严格管理、大胆管理,才能将五年制高职学生这一个特殊群体教育好、管理好,使他们能在五年以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延芹.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3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12-0006-0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在吉林省长春全面实施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取消“改制校”的决定。也就是说,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按照有关规定,不分重点校、普通学校,学生一律就近入学。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实际的问题。由于家长经济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家庭对教育投资的能力逐步增加,许多学生学习的侧重点转到校外,校内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家长尽管对现在应试的教育体制感到不满,但都逃脱不了发展中国家这一社会教育的现实,不得不在小学阶段就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不同名目的校外教育,如校外辅导等。这些社会上的办学力量,在中国的几十年发展中,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新时期,特别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校外教育如何与校内教育协同发展、有效融合,如何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已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及主要观点

社会冲突理论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正是适应了美国社会的这种现实需要,迅速成为整个西方社会的主流社会理论。进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矛盾不断凸现,社会动荡日益突出。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时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人们渴求对这种冲突和矛盾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以达伦多夫、科塞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应运而生。社会冲突理论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有益成分,同时对它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和谐与秩序进行批判,指出了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利益分歧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合理地解释了困扰人们的种种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而树立了它在学界的地位。

社会学家鲁尔夫・达伦多夫是当代辩证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针对结构功能主义的辨证冲突论加速了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他攻击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只强调均衡、共识而忽略冲突。他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具有辩证关系,而且呈现出矛盾的二重层面,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正功能与反功能。他相信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无时不在,社会中的任何要素都可能促成社会变迁。

美国西方社会学家路易斯・科塞是功能冲突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理论既有结构功能论的背景,又有有关价值、对稀缺地位的要求、权利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二、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间的冲突形成

(一)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不同性质

校内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并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活动。小学阶段的校内教育对提高我国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把其定位为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益性的。

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其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其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校外教育定位于基础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并举的方针,充分肯定了校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现阶段的校外教育鱼目混杂,许多社会上的办学力量打着校外教育的旗号,课外辅导、补习班都混入其中,将原本侧重学生特长发展的校外机构,也夹杂着考级、加分等名目,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项工具。

校内教育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学体系的设置较为完整,对学生各项的评估也较具体,从学生角度讲,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也较高。而校外教育实施的出发点是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较灵活,在这一方面,校外教育占有绝对的优势,可以弥补校内教育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法在大班教学和教师水平的限制下,形式较单一的弊端。但在对一些家长和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由于校外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不够具体和完善,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保住生源,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的过程中采取宽松政策,只要学生高兴、家长满意,至于所学的效果如何家长无从知道。有校内教师反映,由于校外教师要求低,在校外学习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学的不错,可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高,一考试学生都不会。家长还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外面学得好,学校学不好。最后都归结到学校教学水平不高上,给教师的工作增加难度,同时对学校教育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利影响

学生从步入小学校门开始,学习的负担就变得很重。尽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倡导下减去了一些校内的课业负担,但由于不同名目课外教育的大量存在,减去的校内课业负担又一次加到了学生身上。同时,本应把学习重心放在校内的学生,将学习精力转移到校外,由于学习内容的重复,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漫不经心。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讲,孩子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动的时期,校外教育占用了孩子大量游戏活动的时间,同时将孩子和小伙伴、家长的沟通交流的时间占用掉,大部分的精力不是在学校的课堂就是校外的课堂,学生越来越缺乏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在别人的支配下学习,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自主学习意识下降。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一旦有闲暇的时间,自己都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甚至有些厌学情绪在小学阶段便产生了。

(三)校外教育是对教育公平性的挑战

从家庭的角度看,由于现阶段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步加大,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资源。尽管从2010年开始,长春市开始实施取消择校制,尽可能缩小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差距,体现教育公平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的不均衡已经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以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不惜拿出高额的费用进行校外教育投资。这对一些较富裕的家庭来说是很容易获得的教育资源,但对于较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沉重的负担,有的甚至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接受校外教育的机会。

从教师的角度看,一些在职的教师为了增加个人的经济收入,利用各种渠道兼做校外的辅导教师。据调查,很多教师在校外的收入比校内的收入还要可观。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教师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校外,校内的工作应付了事,

这对一些不能上课外班的学生来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教育的公平从何谈起?还有些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到自己办的课外班学习,如果不参加会跟不上校内的学习进度,甚至有的教师故意冷落不参加自己课外班的学生,家长迫于无奈,也只好顺应。

(四)对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提出新问题

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实施难已在社会上达成一种共识,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教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些关注都放在正规教育的内部进行,而往往忽略了校外教育的外部因素,其在社会上造成多方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有研究者发现:越是实施素质教育比较彻底的地区,校外的一些相关教育机构越兴盛;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区,校外教育发展得却相对缓慢。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并不以高举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标榜改革创新的教育形式,往往坦率地以提高分数为名,成为加深应、试教育又一有利的教学机构,使校外教育的目标和性质背道而驰。

三、冲突理论对小学阶段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问题的启示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分数选拔、应试教育的教育现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等决定了当前很多家长将校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利场所,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一)树立正确的冲突观念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结构所固有的,冲突并非总是可见的,它可以是隐形的,同时也是能够受到调节和暂时受控制的,但冲突不可能绝对的消除。社会冲突具有普遍性,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并相信具有正功能。这种现阶段校内外教育的冲突是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冲突,因此科塞对于社会冲突发挥正功能的定义的限定是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国情。能够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冲突,这种冲突就可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二)建立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

社会学者认为,避免社会冲突离心力的增大,促进社会的整合和团结,重点是建立解决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校外教育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看到自身的不足,应对其教师素质缺乏,管理层监管力度层次不齐、重盈利轻教学的现状进行整改。同时,要提高校内教师的工资,也要努力提高校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缓解校内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对只重校外不重校内的一些教师加以严惩,规范学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尽可能改变校内大班教学的现状,给学生自主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教师创设更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和教师在更优质的条件下工作和学习。作为学生家长也要调整心态,不要盲目地为孩子选择辅导班,要做到少选、精选,不要颠倒校内和校外学习的主次关系。

(三)架设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间和谐的桥梁,化解社会冲突

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的确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校内教育因受到教学大纲、教材、考试的限制,对于培养学生兴趣、个性潜能开发的顾及较少。我们应试图将校外的教育形式引进校园,依托校外教育内容弥补教育的不足。而校外教育要发展,从长远看,也要借鉴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升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使其能用战略眼光审视、引领此类组织的变革,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深知更好更长远的社会效益是更丰硕更久远经济效益的保障和基础。

(四)树立大的教育思想,倡导社区教育

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太的环境,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面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因此,必须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教育思想,顺应终身学习教育观的国际潮流,倡导社区教育,构建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实现学校、社区一体化,使学校和社区走向整合,达到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39-42

[2]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 2):257-259

[3]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4]毕云天,论社会冲突的协调与控制,学术探究,200B(2)

[5]王金生,家教的“越位”[J],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10)

篇4

【关键词】

现代记叙文 议论文 教学方法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着重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因记叙文和议论文存在多种文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初中是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不理想,阅读涉及面狭窄。语文教师纷纷将精力转移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标递进法

首先,实现搜集信息、归纳整理、形成初步认识。明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记叙线索,确定记叙顺序。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毕业典礼,借助插叙追忆过往,讨论眼前的事,主要讲述六件事,相互交织;其次,达到方法应用、大胆想象、协作探究。通过精读、略读等不同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依托反复朗读,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精读训练,共同探讨父亲的严厉教育;最后,感悟情感,达到共鸣。从课文中确立作者的态度,找到观点,明确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提升品德素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透过父亲的严厉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爱。

2.彰显人性法

人类拥有复杂的感情,所写文章中也蕴藏着浓厚的感情。记叙文通常围绕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其所蕴藏的情感更加丰富。语文教师可从人文性特点着手,以此来增强情感意识[1]。例如,《我的母亲》一文赞扬伟大、无私的母爱,《斑羚飞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萝瀑布》彰显顽强不屈、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二)写作教学

1.实践法

为增加情感体验,刺激创作激情,塑造更多经典、真实、具体的形象,则一定离不开实践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走进课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实践机会,冲破书本的枷锁,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仔细观察。

2.仿写改编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可通过模仿开展练习活动。旨在通过仿写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进而灵活应用在记叙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参照《春》来叙述其余的季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议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1.注重衔接法

初中生主要处于13岁左右,其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处在过渡时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儿童特点,外加初中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欢议论文,认为议论文晦涩难懂,且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从初一便着手议论文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有效衔接,进而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直白教学法

议论文教学一定要直白、简单,在阅读教学中应过滤掉无法直接、简明论证中心论点,刨除润色和修饰的文字,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组成结构,通常由论点、论据与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二)写作教学

1.创设氛围法

首先,强化日常观察,重视积累。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边生活,认识到大多数议论都源自日常对话,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聆听和阅读优秀文章。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虚心聆听优美、精炼语言,认真阅读优秀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

2.逐步推进法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待具备一定基础后,提取论点,丰富素材,清晰表达,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整合策略

(一)阅读的整合

1.深化记叙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叙文不仅是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早的一种文体,教师可借助当前积累的记叙文基础,通过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议论平台,进而从记叙文顺利过渡到议论文。

2.比较教学

教师不应在学生接触议论文后,便反复强调冗杂和反复的名词术语,则应借助比较法,让学生慢慢习惯和掌握议论文。因记叙文中存在议论,同样在议论文中也包含记叙,教师可借助比较让学生正确辨别这两种认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深化[2]。

(二)写作的整合

1.叙述事物,正确判断

初中生比较擅长和喜欢写记叙文,则语文教师应借助记叙文让学生喜欢和适应议论文创作。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时,应突显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多思考、正确判断。所选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创作热情。同时,针对这两种文体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象慢慢过渡到抽象。

2.科学区分,增加认识

因初中生自身倾向于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会制约议论文的创作,无法充分发挥,使得问题中包含着大量的记叙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这两种文体。因此,讲授记叙文时,语文教师可依托记叙文材料,设计论述性问题,以此来锻炼概括总结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可参照记叙性材料,自主设定题目进行写作。而讲授议论文时,应穿插过度训练,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议论文,合理辨别这两种文体。

【结 语】

综上可知,记叙文教学包含多种方法,例如,巩固基本知识法、突显课外实践法等。同时,在阅读记叙文时,还应有效结合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而议论文则注重基础的巩固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当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机整合,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语文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