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03:58: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评价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批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专业化的英语教师需要专业化的教学设计,专业化的教学设计需要理解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需要专业化的教学与评价设计的理念、程序、方法和技能。从事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学习教学与评价设计的有关知识,接受教学与评价设计的专业培训,发展教学与评价设计的专业技能。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程序、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含评价设计)是一个专业概念,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他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教学是对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1]对此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期待的行为。基于上述思路,加涅提出了“Instructional Design(ID)”的概念。之后,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围绕着“教学设计”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并形成了一门教师的专修课程。布里格斯(Leslie J.Briggs)提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所谓“形成传送系统”指的是:教师如何收集、分析、组织、整合、编制必要的教学信息。
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也提出了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2]
从英语教育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包括:(1)提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2)实施系统的专业设计程序;(3)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4)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5)确定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6)规定和发展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过程;(7)组织必要的教学资源;(8)构成有利于过程监控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系统化的设计
教学设计研究者在加涅“ID”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近半个世纪的进程中,“教学设计”的概念和技术化水平不断被发展和丰富。国外研究者(Walter Dick等,1986)提出了“教学系统化设计”的概念,即“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ISD)”。[3]“ISD”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应包括这五项内容。“设计”既是对教学设计的总称,又是指其中一个环节。“ISD”模型自198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作为一门课程推出后,受到包括加涅在内的很多教学研究者的认同,并逐步被普及到教师发展课程之中。我们认为,“ISD”模型,对于我们当前实施《课程标准》,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三)教学系统化设计的重要性
在当前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实施教学系统化设计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个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整体规划教学。“ISD”可以引导教师把眼光放在教学的整体构建上,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备课”的水平上。2.有利于系统推进教学。“ISD”可以引导教师把眼光放到教学的整体进程上,而不仅仅探讨“一节课”的成效,虽然一节课也是很重要的。3.有利于微观调控教学。“ISD”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具体的教学调控方法。4.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ISD”可以帮助教师使用具体的技能技巧改善活动设计,优化活动管理。5.有利于全面评价教学。“ISD”本身就包含着评价设计,系统的评价设计可以促进教学的优化。6.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ISD”融会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教师接受“ISD”课程的培训后,在教育思路、教学设计水平、教学评价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提高,上“ISD”课程比仅仅接受语言教育理论要更有实效。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
教学设计程序的第一大要素就是设计程序的系统化。系统化教学设计要有序、严谨、务实。教学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分析学生需求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比如说,我们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具体分析来针对性地确定新授的内容,强化训练的内容、巩固的内容和拓展的内容次序和比重。同时也要分析学生和环境,比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前的情绪、主要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班的环境和条件等等。
(二)确定语言学习目标
语言学习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三个方面。教师要做的事情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的要求,把知识、技能、应用这几个方面融会在一起,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设计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
(三)设置真实行动目标
行动目标也可以称为任务目标。设置真实行动目标首先要确定话题,在确定话题之后就要考虑它所使用的语言,同时设置什么样的情景,要达到什么目的,其中还要涉及人际关系和情景互动,采用什么样的行动,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下面举一个实例。
主题是Shopping(购物)。围绕购物这个主题,我们要考虑使用哪些语言,同时考虑设置什么样的情景。购物自然要把情景设置在商店里面,人物主要指的是售货员和顾客,他们通过卖和买之间的语言和行动的互动,最后实现购物的目的。
为了把目标落到具体行动上,我们就不能仅仅笼统地讲:“能够使用所学语言购物”,而应当把Shopping的主要行动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询问或提出购物的需求
Can I help you?/I want to buy a shirt.
──了解或提供商品的信息
What about this one?/It’s nice ,but it’s too big.
──选择商品
Can I have a book at that one?
Yes,here you are.This is a new type.
──询问或提供价格
How much is it?/It’s 98 yuan.
──成交
OK,I’ll take it.Here’s the money.
Thank you.Here’s the change.
──结束购物行动
Thank you very much./You’re welcome.Goodbye.
Goodbye!
(四)组织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实施教学目标服务的,包括主体资源和辅助资源,主体资源又包括规定资源(主选教材)和自选资源(教师自主开发)。教师应当从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构想上完成教学资源的整合,超越所谓“教科书”的传统框架,能动地品评、选择、重组教学资源,自主地利用其他可用的资源。
(五)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比较熟悉的课题。但是,教学过程设计有经验型设计和系统型设计的区别。前者只停留在课堂教学步骤的排列上,后者则有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之分。宏观设计是对一个学习阶段或更长的教学时间跨度进行过程设计;微观设计则主要涉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另外,经验型设计的教学步骤,只是一个线性程序,即A+B+C+D+...等;系统设计则系统采用网络系统程序(图1)。
图1
(六)选择学习活动类型
活动在课堂教学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学段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学习的活动。比如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哪些是真实的活动,哪些是属于游戏性的活动,哪些是操练性的活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活动的形式:是个人的,还是结对的;是小组的还是全班的。所以在选择活动的类型以及学生活动的形式上要注意高效、务实、多样。
(七)设计评价方案
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是交替实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涉及过程评价(Process assessment)。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和评价应融为一体,我们可以通俗地解释“一体化”(Alignment)概念:Wher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ccur and where assessment occurs.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当系统考虑下述问题:如何确定学生的表现性评价目标?如何观察和收集有关学生表现的重要信息?如何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式诊断学生学习行动?在设计评价方案时,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主体评价的效能。评价设计应当包括学生评价活动的设计,学生采取自己活动的有关信息的方法设计,学生应当实施小组评价设计。
(八)媒体的运用
我们这里说的媒体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常规媒体和现代技术媒体。随着IT的迅速发展,现代技术(即电脑)型媒体已被广大英语教师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其中不乏精彩的媒体作品设计。这里,我们倒是有必要强调一下对常规媒体的有效设计问题。事实上,教学系统化设计(其中包括过程评价设计)也应当系统地处理常规媒体(板书、简笔画、挂图、卡片等)的系统利用问题。教师应努力将常规的媒体与现代的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ISD”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三大重点课题。
我们首先研究一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参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4]依据综合语言的目标,我们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语音。英语音素(元音和辅音)、语音拼读规则和语调是语音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设置语音目标主要是在课程进行中系统安排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操作,而且重点在操作。
词汇。词汇目标涉及词汇量、基础词汇目标(按Cobuild语料统计为700词)、词汇拓展的等级划分、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学习项目以及词汇的主要用法等。
语法。语法目标需要确定语法学习的范围,并以句型为主要形式提供主要的语法条块(如名词、动词,时态等)的具体学习项目(即具体目标)。语法目标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对语法知识的细分,同时还要注意把语法形式、意义和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功能。功能项目目标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日常交际用语。功能目标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布功能项目。
话题。所谓“话题”目标指的是按话题确定以上几项知识内容的生活归属。我们可以称之为“话题知识”。这是一种新的知识分类办法,具有按照实际生活需求组织语言知识的特点。
(二)语言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已经做了具体的划分和等级界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依据《课程标准》把微技能(Micro-skills)合理地安排在各个学习阶段中。这里,我们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涉及的主要的学生表现进行一下简要的描述。
听做反应。技能达标的最初级水平是依据输入信息作出恰当的反应。听的技能的初级表现是听做反应,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听做反应的一种,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听做反应,如Listen and do,Listen and paste,Listen and make等。
说唱反应。学生在儿歌、小诗、绕口令等说唱和表演中来实现语言技能的目标,通过说唱来体验、感知、学习和运用语言。此类反应在小学阶段更为突出。
对话表演。学生学习会话的初级水平是理解对话,理解的具体表现可以是表演。表演并不是真正的对话,但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对话的过程。
角色扮演。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实现的技能目标是角色扮演的具体行动。角色扮演比对话表演的水平要高一些,因为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已经不是“念台词”,而是以特定角色来模拟教材中的示范性对话。这里有更加灵活的实际表现。
情景反应。情景反应是一种对特定情景的随机反应性行动,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来言”和“去语”却发生在具体情景中。此时的学生表现已经可以脱离教材中的示范对话。
口头交流。在积累了上述表现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口头交流了。口头交流的特点是完全按照语境要求有目的地倾听他人并有目的地回应他人,同时有目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景性和随意性是口头交流的本质特征。
读做反应。学生接受书面信息,然后做出相对简单的反应,如Read and choose,Read and number,Read and match,Read and made...
阅读理解。实际上,读做反应也是阅读理解。但只是相当于初级的理解。所以,我们把读做反应从阅读理解中分离出来。为什么?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能够做到的是简单的读做反应,然后才能对一个表述的较为综合的意见,作出自己的理解反应(如选择、回答、圈点、排序、配伍),虽然这样的行动反应本身不一定复杂,但它必须建立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
读写反应。读了书面信息,根据情景和沟通目的,再写点什么。这一表达高于“读做反应”和“阅读理解”,因为它要求学生既要输入、理解信息,又要输出信息──写出他之所想。
书面表达。在技能表现的等级排序中,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位于最高层次。因为它们是真实的语言沟通活动,是语言教育在技能上要求的最终目标。
(三)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是可以评价的,这是我们坚信的一条原则。因为情感态度可以有各种外显的表现。概括起来,情感态度的表现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的信心。学生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后,仍然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们的行动可以验证他们持续的信心。
浓厚的兴趣。学生非常关注一件事、一个学习活动、一种言语表达情景,愿意投入到活动中去,并总是十分主动地作出参与的行动,这就是浓厚兴趣的表现。
积极的态度。学生爱学英语,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自己的小组,愿意参加小组活动,这些都是积极态度的表现。
明确的动机。学生有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与表达。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有一种急于尝试的渴望,有一种主动行动的冲动。基于这些内心活动的听、做、演、说、写、交谈努力等都是明确动机的表现。
丰富的情感。我们强调真实自然的语言运用,强调动情地用语言做事。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能够本色地显示自己的感情,能够适应具体情景表现出应有的感情,伴随着内心情感的起伏,学生能够显示特定的表情、姿态、手势和人际互动,这些都是丰富情感的表现。
有效的配合。情感态度是在人际间存在的状态。所以,情感态度目标应当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行动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于良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的。
(四)学习策略目标
学习策略在目标设置上应体现出具体的学习技能,教师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学习策略目标。
明确学习问题。学生应当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些?”“我做这些有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怎么解决?”“我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计划学习时间。学生应当学会时间管理。计划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目标,而时间管理是规划自己行动的前提。其中包括:“我下周(月)做什么?我把主要时间用在什么问题上?”等等。
学会记笔记。记笔记是一种信息管理方式,这项技能应当从小学抓起。学生应当学会摘记,使用关键词语、整理要点、概括教师指导的要领,速记行动过程,使用表格,使用符号等。
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讲意识到困惑和问题是一回事,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另一回事。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会小组互动。合作学习需要有效的学习技能的支持。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小组互动。具体内容有学会领导一个小组,学会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学会求助小组集体的帮助,学会帮助小组中的伙伴,学会配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等等。
积极与教师配合。学生应当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而建立这种关系本身就是学习策略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主动呼应教师,主动参与教师引发的活动,主动提出问题,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的资源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应当能够知道工具书的功能,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工具书,能够用工具书查找信息,解决疑难问题。
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起重要作用,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文化意识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意识的七个方面: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包括双向内容,一方面学生应当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要素和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要知道如何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介绍给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了解各国文化特点。现在新编的教材基本上都引入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教师应当根据单元话题的内容编制各国文化特点的具体目标。
了解交流的礼仪。教师应当为单元教学安排了解和演练社交礼仪的学习要点。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的具体知识,同时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进行社交礼仪的实践。
了解各国的生活习惯。各国生活习惯有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应当了解各国的生活习惯,并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
尊重他人行为规范。尊重他人习惯,遵守行为规范,也是英语文化意识的重要内容,比如,影响他人,应表示抱歉;他人为我们服务,我们应表示感谢;在公众场合不大声讲话;等等。
介绍中国社会的良好风范。尊重英语国家的习惯和行为规范与介绍中国人的优秀行为规范和良好的风范,是文化意识目标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学生应当能够告知外国人自己国家的节假日、生活习俗和文化观念。
转贴于 介绍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英语表达可以是Teaching process,也可以是Teaching procedures.从操作层面上讨论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我们把讨论集中在微观教学过程上,即the lesson plan.关于课堂教学程序,Henson(1981)提出以下七条建议:(1)启动有意义的学生活动;(2)控制适度的教学内容;(3)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4)激情卷教学材料的使用;(5)设置问题,挑战学生;(6)与学生分享教学信息。
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
(一)热身/复习活动(Warm-up/Revision)
活动目的:激活学生的大脑和行动,让学生兴奋起来,全部精力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即激发兴趣,烘托学习氛围;激活已学知识,让已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活起来,即复习、巩固和运用已学知识。
活动形式:歌曲、歌谣、游戏、故事、表演、角色扮演、日常交流、问答活动、复述课文、专题汇报等等。教师在选择活动形式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活动,以求实效。
活动时间:启动阶段一般使用的时间不宜太长,大概3~5分钟。
(二)新学习项目呈现(Presentation)
英语教学研究者Penny Ur对高效的新学习项目呈现提出了四个准则:关注(attention);思考(perception);理解(understanding);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5]
新学习项目呈现阶段是语言输入的最初阶段,在具体设计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情景选择。我们强调选择真实、具体、有趣的情景。
呈现方式。新学习项目的呈现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呈现方式应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确这堂课所教的东西。呈现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选择呈现方式,比如图片、挂图、录音、VCD、投影、绘画、表演、歌曲、歌谣、游戏、故事、小品、设问等等。
语料形式。教师在运用上述呈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这种呈现的形式是不是更加的直观,直观对学生来讲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主体的选择。这里指的是谁来呈现?人们通常认为似乎只能是教师呈现。实际不然,新项目呈现和相当多的语料可以由学生配合教师共同来呈现,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人、两人或小组形式来呈现新的学习信息。
时间的控制。新学习项目呈现是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时间应长于启动阶段,大概需要5~10分钟。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时间。
(三)语言操练(Practise)
学生通过新项目呈现阶段的学习,已基本知道本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语言操练,以真正达到语言的输入,并且为语言的输出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效的语言操练应做到以下四点。
语言目标要明确。首先要确定这一堂课重点操练什么语言,是哪些词汇、句型、交际功能和结构语法项目等知识。
操练方法要多样有效。操练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替换练习、问答交流、游戏、歌谣、歌曲、表演、对话角色扮演、故事表演、短剧表演、绘画与交流、制作与交流等等。操练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操练效果,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语言操练方法。
活动形式要多元有效。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两人、小组等)等形式,教师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丰富多样,同时要注意有实效。
操练时间要合理有效。语言操练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间至少需要10~15分钟。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安排时间,还可以将新项目呈现和语言操练这两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并整体计划时间。
(四)任务实施(Central task)
语言操练阶段已为语言输出,即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务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但这里讲的是真实生活任务或模拟真实任务,也就是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即去完成真实任务或模拟真实任务。一般来讲,每节课只能设置1~2个真实生活任务或模拟真实任务,有限的40或45分钟,不大可能分别去完成几个任务。在任务设计上,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任务内容。真实任务就是有目的地解决问题。所以,任务内容应当是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请看一个实例。
次序内容实例
次序
内容
实例
1
Who raises the problem?
Mr .White.
2
What is the problem?
His best friend is coming to shanghai.
He would like us to help arrange their travel in China.
3
How do you plan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are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so that we can discuss the problem.
4
How do you solve the
problem?
We are going to make a travel timetable for Mr.White and his best friend.
语言目标。在实施任务、解决问题当中,学生应用哪些词汇、功能用语和句型?他们需要哪些新的语言知识?他们应当复习哪些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教师在实施任务时都应当考虑到。
情景设置。教师应当计划和设计任务实施所需要的情景条件,必要时,则应当进行适当的空间布置。
参与人物。谁将参与此项活动?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熟悉程度如何?学生是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实施这项活动?这些都是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问题。
互动形式。学生执行任务是以两人一组形式还是以多人小组形式,或以全班活动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做周密的安排。
完成结果。完成任务将以什么成果和效果结束,这是任务设计必须研究的问题。结果可以是一种语言成品,也可以是一种实际效果,还可能是一种结束的行动。
时间控制。执行真实任务是比较花费时间的,教师根据本堂课所剩余的时间高效使用,最多在5~10分钟。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
(五)学习小结(Summary)
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需做简短的学习小结。主要内容包括:(1)总结归纳所学的语言知识;(2)强调用所学的语言完成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3)评价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实际效果。同时,肯定成绩,提出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六)布置作业(Homework)
“作业”或“家庭作业”在新课程理念下已不是“单一的抄写或默写(单词、句型、对话和课文等)”任务了,它不能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抽象记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口头与笔头的结合;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的结合。小学阶段:低年级主要以听做、说唱、玩演,以及用所学语言与他人简单交流的作业;中高年级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增加写的作业。初中和高中阶段: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布置口头与笔头结合、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结合的作业。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一体化系统教学设计应包含着评价设计。评价活动是伴随着教学活动同步向前推进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提出教学实施方案的同时,也提出过程评价方案。教学评价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
评价设计首先要解决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应该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究竟以什么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课堂上看到的是“完整人”(the whole person)的综合行动,我们把这些行动统称为“学生表现”(students’performances),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应当反映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之中。
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学生话语。在语言教学评价中,学生话语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收集学生的活动表现证据,其中包括话语量、话语真实水平、话语连贯流畅程度、话语的随机建构水平等。
学生行动。伴随着学生话语,还有相应的行动发生。我们需要重点评价学生行动的目的性、互动性、主动性,还应评价学生行动的实际效能。
学生认知水平。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手段得知学生的思维进程与线索,学生对教学信息的领悟程度,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感受深度,以及学生接受新语言学习项目的敏锐深度。
临场机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随机构建教与学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在现场所表现出来的临场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对学习情景的适应性,也是教师的评价内容。
(二)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主要指的是“谁来评价?”的问题。形成性评价设计应当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师、学生以及身居课堂之外的家长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教师对全班的评价。教师估量全班的整体表现,发现群体的学习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学习活动的总体趋势。(2)教师对部分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表现,看优秀学生是否有突出的表现,看后进生是否正在进步等。(3)教师对学生小组的评价。小组活动应当成为教师评价的重点项目。教师应当观察不同小组的内部互动情况、小组领导力的强弱、小组的信息沟通情况、小组执行任务的过程、小组解决问题的成效等。(4)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需要以个案的形式观察探寻那些可以说明他们学业进展情况的具体表现。面对一个群体的众多学生,我们要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形成性评价。由于学生个人的表现均有某种代表性,所以,教师在具体进行某些个案的“解剖麻雀”的工作之后,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第一类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评价。学生以评价的主体身份参与形成性评价,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学生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学生自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有必要逐步培育和构建学生的有效评价行为,如及时采集个人表现的信息,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进行自我监控,学会描述自己的学习行为等。(2)两人互评。两人互评是一种常见的自主评价形式。两人互评可能在所有的两人一组的活动之中和之后都应当发生。(3)小组互评。小组内部的合作评价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难点。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太善于进行合作评价的,但是,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评价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在每节课上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小组活动,自主实施小组评价任务,自主积累过程评价信息和实证材料,而所有这些“自主”都需要在教师的有计划的行为中进行训练。(4)群体合作评价。全班参与合作评价,因参与的人员增多变得难度加大,但这样的评价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则更有意义。教师在进行全班合作评价时应进行周密的规划,应准备更加完备的评价工具,应提供更为详细的具体指导,同时,还应做好组织工作。此类评价活动实际上与教学活动是一体的,评价活动本身就包含着教学内容。
家长评价。在教师与学生分别作为评价主体的基础之上,我们要逐渐引入家长评价。在很多地区的学校已引入了家长评价。如学生在家里做完作业,家长给予必要的评语;学生把在校的一些课业成果拿回家做展示汇报,家长对此给予评价。此外,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或教师在班上组织各种学习汇报、文艺表演等活动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并让他们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家长参与评价,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要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改善家长的评价行为,改进家长的评价方法,以更好地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作用。
(三)评价方法
当前评价方法要实现多样化的改革目标。改进评价方法的指导理念是:测试型评价和质性评价兼顾。同时大力开展质性评价。我们重点讲以下几种评价方法。
测试(Testing)。在提供质性评价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测试仍然是日常教学的一种常见的评价方法,但是,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改革测试内容;(2)改造测试题型;(3)有效发挥测试的诊断、调整、激励和甄别的功能;(4)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测试时机;(5)提高测试设计与实施的专业化水平。
测量(Measurement)。虽然教师重视测试的评价作用,但是,他们往往没有重视测量的特定作用。实际上,即使在语言教学中,态度测量,情绪测量,一般智商的测量 ,都对教学改进有明显的效应。同时,测量方法还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观察(Observation)。课堂教学评估研究者James S.Cangelosi(1991)提出:课堂教学观察可以采取五种方法:调查严密组织的系统观察(Structured Observation System),生态学观察方法(Ecological Observation),人种学观察方法(Ethnographic Observation),同步等级界定观察方法(In-Class Rating Scale),非正式观察法(Informal Observation)。[6]教师需要在继续教育课程中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以便掌握这些方法。一般来讲,未经培训的教师可以采用人种学观察方法,其要点是详细记录所见所闻,而且可以通过录音和录像收集原始信息。
调查(Survey)。观察是在活动过程中同步采集信息,调查则是在活动之后采集信息。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有问卷和访谈两种。问卷和访谈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但教师实施此类调查应当说是很有必要的。
档案袋(Portfolio)。档案袋也可以称为成长记录袋,档案袋的概念是“收集、选择和反思。”即从收集的所有作业中,学生自己选择存入档案中的材料,可以是他们认为特别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学生对自己的成品和相关表现进行反思。
轶事记录(Anecdotal record)。轶事记录就是对某一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发生的行为进行持续的客观的描述(G.Sax,2002)。此种方法可以用于学生执行解决问题的任务或项目时的质性评价。这项评价活动当然可以有教师来做,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来进行轶事记录,长期做这件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评价工具
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较低的学段教学中使用评价工具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们介绍一些评价工具。
核查表(Checklist)。教师将他期待的具体行为以列表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个人,两人小组和多人小组依据自己的表现细节在检查表中进行勾画。
教学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用数字表示学生课堂行为(已发生的)的等级。如我们可以用5、4、3、2、1来确定期待行为的活跃程度(5:特别活跃;4:比较活跃;3:中等活跃;2:不够活跃;1:很不活跃)。
图示评定量表(Graphic rating scale)。用一条水平线或垂直线组成量表,表示在一个连续体上对学生行为的客观等级描述(参见图2)。
图2
实物。就是真实的物品,教师可以根据所教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实物,如文具、玩具、动物(玩具动物),交通工具(玩具交通工具)等等。
图片。使用图片也要根据所教的内容选择,如动物图片、人体部位图片、颜色图片、交通工具图片、饮料、食品和水果等图片作为评价工具。
贴片。贴片是较低学段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评价工具,如动物贴片、人体部位贴片、颜色贴片、饮料贴片、食品贴片、水果贴片、玩具贴片、文具贴片、交通工具贴片等等。这些评价工具均需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使用。
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一些标志,如笑脸、平脸、哭脸、五星、花朵、彩旗、奖章、胸章等作为评价工具。
数字。数字作为评价工具更多的是结合数字教学来使用。
简笔画。教师在课堂上可经常结合教学内容使用简笔画作为评价工具,如画文具、动物、人体部位、食品、交通工具等。
(五)课堂评价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广泛地用于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起着重要的鼓励和激励作用,积极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长期以来,大部分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使用的课堂评价语言普遍存在着“单一、不准确、低效”的问题。如何高效地使用课堂评价语言,真正起到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选用评价语言要准确;(2)使用评价语言要多样;(3)采用评价语言要有效。
下面提供一些课堂评价语言,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选用。
肯定:OK!/Right!/You’re right!/That’s right!/That’s correct!
赞扬:Good!/Very good!/Great!/Wonderful!/
Super!/Excellent!/Perfect!/Outstanding!/
Remarkable!/Marvelous!/Magnificent!/
Fantastic!/Beautiful!/Terrific!/Well done!
/Nice work!/Good job(work)!/Super job(work)!
/Wonderful job(work)!/Perfect job(work)!
/Excellent job(work)!/Great job(work)!/Remarkable job(work)!
/Marvelous job(work)!/Magnificent job(work)!/Fantastic job(work)!
/Beautiful job(work)!/You did a good job!/You’re unique!
鼓励:Try again./Have a try,please!/Try harder.
/It doesn’t matter./You can do it.
/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You are improving./
You’re making progress./You’re on your way./
You’ll make it./You tried hard./You really tried./
I can see your progress.
本文讨论了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程序、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问题。就这些问题本身而言,教师还应当在微观的层面上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方法、措施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应当以案例为主线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问题,带着教学的实际问题,用有效的教学设计程序,收集信息、分析情况,并不断地解决问题。我们相信,在经历了教学系统化设计的大量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之后,教师的教学执行能力将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学质量也随之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Waltor Dick,Lou Carey,James O Carsey.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Pearson Education,Inc.,Publishing,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二、评价方法研究
2.1评价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发展性等一般原则,另外要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出教学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切实的依据,以便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系统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二层结果,每一个一级指标下面都有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同级指标之间并不存在复杂的交叉逻辑关系。选择评价指标应满足:整体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2评价主体的选择
(1)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的主体,全程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应者和接收者。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态度、为人师表等方面,学生的评价往往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2)教学督导组。由来自教学或管理一线专业人士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和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另外也熟悉学校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因此能及时发现教师教学授课时的问题现象并及时反映给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学生,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督导管理的作用。(3)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是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了解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师教学质量工作评价,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老师工作的客观情况,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4)教师本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自评,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用自我检查和自我激励的方式,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5)同行专家。同行专家能够较为深刻清晰的了解本专业结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被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指标做出理性分析。
2.3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五项基础分数由五个评价主体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同行专家、教学督导人员根据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等以及科研、教材及获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总分为一百分。五项基础分数所占百分比:学生评价30%、教学管理人员评价20%、同行评价20%、教学督导评价15%、科研及教材编写15%。
三、需求分析
本系统通过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包括学生、教师自我、同行专家、教学管理员、教学督导员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等以及科研、教材及获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偏差,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1、基础信息管理,该业务模块包括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和评价指标的管理。2、评价管理,包括教师资料填报、资料审核、评价三个功能模块。教师资料填报是指老师根据要求填报5张表:“教学工作”、“科研情况”、“”、“获得奖励”、“编写教材”;教学管理员根据老师的填报的资料进行审核;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教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教学督导人员评价、科研及教材编写。3、评价结果管理,包括“评价分值计算”、“公示与反馈”、“反馈意见处置”三个功能模块。教学管理员通过评价分值计算功能对评价分数进行汇总加权得到最终结果。4、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管理功能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权限设置,同时维护数据库。
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五个步骤。
一、项目引入
这里所谓的项目,一般指经过一个或几个单元学习之后,教师选择、设计具有综合性特点,且便于引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项目产品。项目引入指教学开始,教师在对项目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当前需求和学生学习实际,向学生下达本次课具体实施的项目任务。项目引入的设计有多种形式,比如教师口头讲解、运用多媒体或视频演示的形式等。
对于项目引入的评价的重点在于,教师无论运用什么方式,首先要观察其是否在项目引入的起始阶段积极创设与项目工作相关的、具有职业特点的工作情境和氛围;其次,要看教师是否条理清晰地交代清楚了项目的名称、内容和意义,以及客户和市场对该项目的要求,便于学生形成整体印象,为学生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第三,要评价教师是否说明和交代了项目完成的成果形式和技术标准要求,以及完成该项目需要的时间等相关要素。
二、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设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通过分析,明确项目的指向和相关技术问题,即项目的结果、项目的实施目标,以及项目的标准、工作程序、相关技术要求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的工具设备等;二是通过项目分析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的计划安排。以上两个方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行动方案。项目分析过程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咨询、思考等形式解决相关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积累知识、经验、技术和企业文化等内容,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这个过程极其重要。这里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要完成以上两项工作,首先要学会咨询。咨询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咨询,第二种是向客户咨询,第三种是向信息资源库、书本及网络资源咨询。
关于项目分析的评价策略,一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项目的指向和完成项目的相关技术问题。其二,项目实施的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的评价策略。
三、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属于生产实践中的行动推进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是,首先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依据技术标准要求和行动计划安排,有效控制工作流程,做到各环节、各阶段稳步推进,符合生产技术及服务标准,无缺漏,无瑕疵。其次,这一环节更为重要的设计要求是检查控制。检查控制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对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阶段性、全程性的技术标准的控制,二是作为行动主体的学生,在自我行动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以及适应生产服务实践需要的心理适应策略。
项目实施阶段的评价策略要求是,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主动实践,观察评价学生在遇到技术难题和工作障碍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和应对。
四、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环节的设计一般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内容的确定,二是评价形式的选择。在这样一个全过程中,教师一定还要重点思考“为什么”,想清楚这样做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1.评价内容的确定
面对项目产品的评价内容,应该思考呈现在师生面前的物化产品——项目,其质量要求是否符合项目产品的标准,是否符合客户的相关要求,否是在标准要求的设计范围之内。其次,在评价内容方面还要设计学生自我反思环节。要习惯于引导学生作为行为的主体,在主动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再次,评价内容还要指向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情况。要分析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简单地模仿照搬,凑合着完成项目任务,勉强地拿出项目成果,还是不仅完成了项目工作任务,同时还学会了交流与沟通等。
2.评价形式的选择
评价的形式一般有三种: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检查回顾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对照工作任务指导书或者是相关技术文件以及客户要求,依据一定的工作程序,一一核对项目产品的质量情况,还要关注自我能力形成问题。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更多的要关注对方的成绩、优点与技术实践能力的完善与成熟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和教师与小组之间的交流评价。应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教师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碰撞、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伙伴,而不是实训教学中的主导者和标准答案的者。
关键词:
大学英语;Happy语言模式;教学设计
随着大学教育对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且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增多。基于HAPPY语言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英语教师及学生的青睐,在HAPPY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变得“快乐”“积极”。因此,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中HAPPY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多数学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也将站在英语教学工作者的立场,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积极语言HAPPY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和评价中的应用措施,为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提供积极的建议。
一、HAPPY语言模式的概念
HAPPY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行“欢乐的、积极的”教学活动,其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率。HAPPY语言模式下,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其学习过程是“快乐的”“积极的”。比如,在HAPPY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一种欢乐的情境;可以采取分组式教学方式、任务式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和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地位不够明显,课堂教学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采取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过分集中于课堂上的某一点或某一项教学内容,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足,严重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教学课程,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HAPPY”性,课堂教学同质化现象严重。所谓教学同质化即对所有的学生要求一致,没有关注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对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不同的学生对语言天生的敏感度不相同,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也存在差异,学生对英语教学中的关注点也不同。而传统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同质化教学模式,对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差异化教学,严重影响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整体效果。
(二)教学设计手段单一,教学模式选择不当
英语教学手段单一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目前,多数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仅仅利用教材与PPT,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手段,这些常态化的教学手段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真正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有效渠道。
(三)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有待加强
首先,传统英语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其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主要以最终成绩为依据,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其二,在评价方法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相对独立,不能互相发挥作用,共同为学好英语这一潜在的价值目标服务。其次,传统英语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评价,“教”与“学”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被认为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的评价手段上,不仅要针对学生,还要针对教师。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评价主体上过分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者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身评价、学生与教师之间互评也较缺乏。
(四)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完善,缺乏英语文化背景教学
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但目前,多数学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导致学生在英汉互译的学习环节翻译的词语带有明显的中文习惯。此外,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与英语教学配套的文化课程,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使许多大学生处于一种“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的状态。
三、基于HAPPY语言模式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置科学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英语教师要对英语教学预期达到的目标进行合理判断,教学目标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要在合理评估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从宏观上关注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依据连续年度的成绩,对本年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评估,进而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二)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任务
制定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及不同的预期目标,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以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此外,英语教师还应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目标与具体办法,并给予不同形式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测试与考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个性化教学,尽量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happy”的学习状态。
(三)营造“HAPPY”式教学环境,激励学生英语学习情绪
营造“happy”式教学环境对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HAPPY”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有兴趣的学习环境中。首先,课堂教学中应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多为他们提供自主创作、主动学习的机会,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式教学方式、任务式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其次,必须为学生营造“欢快的”英语学习环境,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喜剧性的英语歌曲或英语小视频,使学生在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的同时,加深对英语理论课程的理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最后,开展“鼓励性”“激励性”教学。
(四)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手段
从上述内容可知,英语课堂教学应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诸如分组式教学方式、任务式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灵活应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充分体现教学的自由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教师可以将任务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结合起来,将小组教学法穿插运用到任务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与其他同学的协作能力。此外,也可以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实施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进行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大信息传递量,使学生从各种感官获取信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完善英语教学评价机制
在英语教学评价方面,除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学管理者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在评价内容上,除对教学或学习结果的评价外,还应重视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更科学、更全面、更高效。
作者:邓雅倩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参考文献
(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中的PDCA循环
依据PDCA循环理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分为4个环节:(1)计划环节: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大纲、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要求、写作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答辩程序、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保存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以及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关的评估标准,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评价阶段性成果的标准和要求,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标准、写作规范标准、评分标准等一系列质量评估标准文件;(2)实施环节:指按照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以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具体的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学生选题、进行任务书的下达、学生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课题的设计及论文的撰写、论文的评阅、论文答辩、成绩的评定等工作;(3)检查环节:主要是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行检查,以发现其不足之处,该过程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如对任务书下达情况的检查、学生开题报告情况的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检查、教师指导情况的检查、成绩评定合理性的检查等;(4)处理环节:主要是针对本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并以此作为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改进的依据。图2描述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根据图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模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PDCA循环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计划的评价、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评价、毕业设计(论文)检查的评价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改进处理的评价,这样的循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的有效评价,从而使得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完整性。
服装网络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
服装网络教学评价是服装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服装网络教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地开展服装网络教学评价活动,是提高服装网络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从定义上解释,服装网络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可行的评价方法,对网络教学过程和网络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因此,服装网络教学评价必须明确几个问题:服装网络教学评价是一种怎样的评价,是谁的评价,对什么的评价。
在组成服装网络教学评价的诸要素中,认清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搞好服装网络教学评价的前提。服装网络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参与服装网络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还包括服装网络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设备(如网络通讯设备)等因素的有机组合过程和结果。服装网络教学评价的手段是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服装网络教学评价的本质,是对服装网络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网络教学改革,提高网络教学质量。
服装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首先要体现在自主性、交互性方面。服装网络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中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同时,服装网络教学评价应根据服装网络教学的特点,对交互性进行评价。服装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之间也可以呈交互状态。
当然,服装网络教学评价体系还应该对服装网络教学的个性化进行评价。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参阅相同的资料。教学的各种措施都是在同化人性,习惯于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即使是进行个别教学,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为个别学生提供帮助。服装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坚持师生共建也是服装网络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一项原则。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同在一个空间,但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参与到完整的教学设计中。而服装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参与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包括课程设计、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网络课程开发、资源建设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服装网络教学评价体系设计最终还要坚持多项目整合的原则。多项目整合包括:人员的整合、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等。通过人员的整合,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中,学生能够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参与课程设计的同时,可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学习资源的整合,多种资源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通过学习方式的整合,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说到项目整合,内容的整合尤为关键。“网络课程”绝不是教科书在网上的再现,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至少不是完整的)网络课程。因此,要想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网络教育,首先要在服装网络课程内容以及形式上实现个性化,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料进行剪裁,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它一方面避免了学习者对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网络学习对象的可重用、可共享的特性。服装设计类网络课程的开发,还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不仅要体现学科完整性的要求,而且要解决各门课程之间的信息融会贯通、相互衔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传统的面授教学中各门课程“孤立”教学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不是将思路局限在一门课程之内,甚至不是一个专业之内,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开阔的思路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广泛、积极探索新知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服装网络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鉴于以上服装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服装类网络课程的特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服装网络评价的基本内容。
服装网络课程总体设计评价。这个层面反映了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讯教学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主要从网络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使用、课程交互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工具的使用评价。本层面反映了学习者使用网络课程提供的工具的情况。从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的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运用学习工具来呈现个人的设计成果,将学习工具的使用融入协作学习中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活动方式和评价。这一层面反映了对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我们从学习者在任务驱动下开展研究性、自主性学习活动,学习者通过协作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的评价及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系统自身的评价。这个维度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的效果。我们从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生自我效能感是否显著、师生是否满意及学习者学习过程记录等方面进行评价。
服装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68―04
引言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在课堂教学考评、师德评价及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教务系统建设和教学评价平台开发利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教学评价信息反馈和再利用方面则差强人意,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开发,信息的利用仅仅停留在职称评定,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教师个人评定等较为简单的结论认定,教师在一个学期授课后有时也不能立即了解到学生对自己的评语和建议,渠道和信息平台的缺失从不同侧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评价应用的发展要求。如何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评价信息资源,构建一个全面、安全、便捷的评价信息系统,为教师和教育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参考信息,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评价管理工作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 教学评价信息的现状
教学评价信息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附加值,信息数据流向,信息开发程度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管理实效与教学管理的决策。
负责教学评价具体事务工作的机构一般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评价进行时通常利用现有的教务系统,读取学生选课等信息进行评价操作,在汇总校、院两级督导及按比例综合统计结果方面,易用性较差或功能简陋,难以全面直观的反馈评价信息。有的院校因为评价设计较为特殊,甚至不得不独立运行一套评价系统,其生成的统计结果和评价信息在与教务系统或其他数字化校园平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方面,难免会有不兼容等现象,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与讨论较多的教务系统相比,评价信息系统应属于其一个子系统或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一部分,在当前信息管理意识和信息应用经验都还较缺乏的阶段,评价信息的应用实践也存在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1]。
1 技术管理失范
教学评价信息作为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映,需要在单点登陆、数字化校园融合、信息跨部门跨数据库关联、访问权限设计等方面有全面的考虑,尤其对一些评价信息涉及教师个人隐私,需要较好分权查看。然而在经费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评价信息只能停滞在简单的人工查询阶段,即使有相应的查询系统,也与其他的信息系统是相互割裂开的孤立的小网站,信息与共享缺乏整合,局限了评价信息发挥作用的效力。
2 内容单一,信息更新不及时
随着信息查询在教师、管理人员中的普及,制约系统效率的主要原因不再是技术的先进或功能融合,而在其内容和服务。教师在获取某一种量化评价的结论后,还希望进一步获悉评价中其他完整的细节,如评价方案中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分,学生的原始评语,督导的听课建议等,这些信息也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动力和依据,反馈信息的全面、及时又会进一步要求信息系统能提供个性需求的报表、导出等功能。内容更新和功能扩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以不断完善的认真态度,及时响应教师的需要,从而达到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
3 模式简单,未能体现评价信息的内联性
评价信息系统不同于普通的信息查询系统,它发挥反馈评价信息的基本功能,提供评价结论的基本情况查询,同时也是教学工作状态呈现的综合信息平台,即能客观反映评价,也要能在评价之内形成连续的教学工作状态图表或趋势分析,以充分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发现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各种潜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可能。
4 学生获取评价信息的不对称
学生与教师分别作为评价主体和对象,在评价信息获取中处于不对称的地位。教师作为被评价对象,通过人工或网络查询,均能获知评价的结果,而学生作为参与评价的主体,既是评价结果受益者,也应享有评价信息知情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获知是极有限的。一方面,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能及时对等反馈,另一方面,在相应的反馈机制中,也忽视了学生群体,既使有的高校较好的编印了评价结果汇编等物化材料,也由于各种客观限制和顾虑,仅有极少数学生能查阅。评价信息的不对称,使学生无法准确把握评价工作的意义与效用,对评价制度产生潜在的负面看法,同时在选课时也无从比较。
二 教学评价信息系统设计
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影响质量的问题和因素,为决策者提供改革的思路,为教师提供一个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指向,因此,需要引入评价信息的反馈、分析和诊断的功能。教学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遵循软件、网站的一般流程,即用户需求分析、系统可行性分析、总体方案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编码测试、上线运行等,通过探索尝试和分步骤开发应用,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可为教学相关信息的聚合和应用提供参考。
1 开发模式――二次开发
大多数高校已运行有现成的教务系统或其它数字化平台,评价信息系统中所涉及的师资信息、开课信息、学生信息等已在这些原有系统中存在,并有专人维护,因此若利用原有数据和平台,重点开发评价信息的展示功能和页面,不仅能充分满足数据标准与共享的问题,同时也更容易集中精力在系统自身的兼容和扩展性,与原有数据系统的对接也较好满足单点登陆的要求,在最大限度同步利用已有数据时,使学生对应选课信息查询评价结果成为可能,与原系统的认证模块对接,也能避免上一套系统用一套帐号密码的重复不便和资源浪费。
根据学校的实际,凭借自己的技术力量自主开发或联合校外企业量身定做来实现二次开发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在开发队伍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后期维护的保障,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都需要有持续的维护和不断完善。
2 技术方案与难点
C/S和B/S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技术模式。基于C/S模式的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中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必须使用客户端这样特定软件才能使用,作为一个查询偏重的系统, B/S模式更具优势,B/S架构位于服务器端,任何一台计算机通过浏览器即可轻松登陆和获取信息。
对于二次开发的这样一个B/S系统,可以选择较为流行的Linux+Apache+PHP+MySQL或Windows+IIS+ + SQL Server两种动态网站编程组合。这两种组合都具有快速开发的特点以及与原有数据系统集成的扩展性,对用户基数较为稳定的高校,这种架构完全能满足要求。系统实现过程的典型难点――跨库数据关联。因为评价信息和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来源于现有的评价系统或教务系统,所需实现的信息分析和结果查询需要与原有数据源建立关联。解决办法是设计简化的本地表,在人工操作指令下,选择负载较低的午夜或其它数据系统不活跃的时间进行跨库信息提取,程序将经过运算、分析后的信息以结果形式存储在本地数据表,而不是复制数据源中的基础数据,如此,即避免了使用时再进行运算分析产生的长时间等待,确保了使用数据的唯一性来源,减少了冗余数据,也提高了查询分析效率。
3 设计目标和功能
基于前文分析,本系统基于B/S模式,利用原有教务系统已有数据库和认证模块、评价模块,重新定义数据统计、分权限等功能,使其能在已有系统基础上实现单点登录,并根据不同权限划分,查询当前与历史评价数据的信息系统。
高校教学评价信息系统在功能模块上由网站子系统、评价信息分类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为教学评价信息系统功能框架示意图。
(1)数据处理。数据是评价信息系统的根基,通过跨库关联提取必要的评价原始记录,进行处理形成新的信息集合,存储在本地数据库中,继而作为各种分析和报表的信息来源,数据处理模块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系统发挥效用的能力。
(2)报表。报表的种类和分析的程度需要有充分的设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的分析结果,结论可能是不同的,这将有利于教师或相关部门、领导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报表信息的,基于分权限认证,教师本人、学院领导、职能部门及校领导身份均分配不同范围的查询权限,以全面把握院系或全校的教学状况。基于日常需要,还提供所有历史评价结果汇总打印,详细评价信息打印等实用功能,满足不同情况下数据服务的需要。
(3)网站子系统。主要提供系统前后台信息及权限设置,如操作须知、通知公告、制度汇编等评价相关动态信息,以及不同角色的权限设置。在内容布局和界面设计中,菜单导航以1-2级为宜,页面设计宜以美观、简洁为原则,要能清晰地反映出用户最关心的信息部分。
三 评价信息开发与利用
教育理想、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能了解到自身与学生所要求的教育之间的差异,并在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获取信息中提升自己和教学的质量,如何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评价中筛选出切中要害的信息,减少无意义的信息冗余,完善的评价信息反馈机制能够使评价信息更加科学、广泛的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估,同时也有利于职能部门根据评价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评价信息本身是零散的,每学期汇总的评价结果只是一次定量评价的量化表现,然而,要实现信息诊断,综合每个学期连续采集的评价数据,则能更科学、动态的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藏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挖掘的知识表现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数据挖掘的目的在于使用所发现的信息解释当前的行为或预测未来的结果 [2]。评价信息系统中数据挖掘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
1 课堂教学效果的纵深分析
对某一个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量化的结论,还可有许多可挖掘的信息细节,如针对总分所对应评价等级的数量,对每个二级指标对应分值的分班比较,这些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全面,值得肯定的和有所不足的方面都能在分析中体现出来,有利于教师找准课堂问题所在,进行自我改进和提升[3]。
2 评价差异分析
学生、同行、督导分别从各自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视角的差异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和意见,根据一定的筛选、比较规则,这类差异较大的个案可从数据分析中找出,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和相关领导需要对相应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复查,最终发现和确定产生不同评价的内在原因,并采取措施保障教学质量,同时也发挥出评价信息系统独特的信息发现功能,帮助教学监控及时发现问题。
3 趋势分析
教师每学期面对的学生和展现的授课状态不尽相同,不同年度的评价在不同指标上的评分和结果上将会呈现不同幅度的波动曲线,当教师的教学状态趋势曲线出现较大变化时,则预示着新情况的出现――新教法的尝试,或其它原因导致的不适感等。数据挖掘分析出潜在的影响教学质量变化的因素,体现在趋势图表中,教师个人或教学管理者均能直观的看到潜在的问题,从而起到预警和提示作用,教师和相关部门也能以此为依据,将潜在问题对教学质量的不良影响消除或控制在有限范围。
4 提升信息化水平
评价信息的利用,往往涉及到不同部门,各种评定、考核,要求其信息化程度在交换和共享方面进一步提升,在现行评价信息系统中,相关数据报表的生成、导出和共享等环节,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在相关信息交换标准的指引下[4],开放部分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无缝链接及动态传递。教学评价信息与高校教学质量生命线紧密相连,教育信息化将推动评价信息应用的宽度和广度,而信息应用的深入也将反过来要求信息化向更高领域拓展,信息应用价值也将不断提升。
四 结语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是否能从评价中获取各种有益的信息显得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由技术带来的信息化瓶颈早已不复存在,更加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技术,开发数据价值,不断打造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教学监控与评价手段,提升教学管理决策水平与信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海波,林书兵.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设计方向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3):140-142.
[2] Richard,RJ,Geatz,MW.翁敬农译.数据挖掘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欧少闽,解文明,杨棉华.围绕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构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技术,2010,(8):37-40.
[4] 沈锡臣,蒋东兴.高等学校管理信息体系研究与标准制定[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7):4-7.
Desig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GAO Jie-xin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 毛贵凤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益。
一、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现在许多教师布置的是全班的统一作业,这对优秀学生来说,许多作业是简单而无效的劳动,对于后进生来说,许多作业只是抄了一遍,做了与没做一样,因为都是不知所谓。一个中学生每天学习五六个学科,每天做3个小时左右的作业,其中有部分人做着简单无效的劳动,又有部分人做着不合适的作业。固然,其中有些学生是获得了某种进步,但不少人浪费了时间,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青春和生命。这里的投入和产出该怎样计算?效益究竟有多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提高作业效益的办法有三条:一是精选作业题;二是分层布置作业;三是把作业处理变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效环节。精选的要领是控制量,提高质,使每一道题都对学生的提高富有价值。分层的意义在于尊重差异,促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效发展。优秀的学生可以将课本作业做在书上,减少抄题的时间,也可以免做一些简单的作业,教师定期检测,要求学生达到预定的水平即可。当然也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提高自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将课本中的公式推导、例题通过字母变换、数量变换、因果变换等形式来布置作业,使他们敢做、会做,达到进步提高的目的。作业批改的主要意义在于将问题发现和梳理出来,作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根据,使之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因素。
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方面,教师应善待学生作业上的“错误”。这样善待“错误”不是放纵错误,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错误,对有错误但又蕴涵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还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思维,并通过课堂教学把“错误”转化成课程资源。
二、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价
1.从课堂组织方面来看
上课、下课,举行简短的仪式,师生互相问候是组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师生问候、学生起立、目光关注、神情感染等环节让学生转移兴奋点,营造上课氛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序幕性的环节。但时间一长,有些教师便认为这是老一套,因而都简化了,甚至取消了,而这就可能降低上课前5分钟的效率。也有的教师进行了重建,比如,师生起立高唱一两句校歌或齐诵班训,状态特好。这种做法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但十分适用于上、下午的开始课。至于下课,当然要简洁一些,但取消就是一种缺憾。
2.从课堂教学方面来看
对于讲授课本知识,有人作过研究,一个中等水平的班,有80%的学生对一节课40%的知识一看就会明白,而大多数教师受习惯思维或怕自己没有讲到而不放心的影响,一般都会从头讲到尾。教师讲会的不如学生自己看会的,学生听会的不如自己练会的,所以,对学生自己能看懂的知识,教师不必多讲,应在提向、提炼和变式训练中让学生加深理解。
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发挥优势。有的教师口才好、会讲,便可以适当多讲,在精彩的讲授中让学生陶醉,让学生喜欢自己及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的教师头脑灵活、点子多,可以多组织一些学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爱上该学科,喜欢自己;有的教师口才不好、不会讲,就应采取亲生路线,而且应该采取精讲多练的策略,在设计提问、设计练习题上多下功夫,避免学生因老师讲得太多而厌恶该学科或厌恶老师。教师利用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喜欢老师,爱上所教学科。“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也是激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行为表现,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如当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时候,当学生敢于质疑的时候,当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用富有鼓动性的口头评价,或用鼓励的眼神、满意的微笑、轻轻的点头,甚至拍拍学生的肩膀等体态语,即时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
三、教材处理的设计与评价
教材只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份材料。优秀的教师都会对教材进行恰当的重组以提高教学效益,如魏书生老师,将一本高中语文教材一个月就讲完,其他的时间则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活动、写作等,结果教学质量很高。
如高中物理课本中,其教材各部分内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根据整体原理搭好教材内容联系较紧的各部分之间的桥梁,将各部分内容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应用,改变孤立地、单一地进行教学信息传输的状态,减轻思维负担,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常常看到,物理用到的数学知识尚不齐备,比如,直线的斜率、二倍角公式、弧度制等都是数学内容,应提前有所准备。还有一点是知识衔接上存在一定的台阶,比如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之间的台阶。因此,要适当作些铺垫,上好高中这个台阶。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怎样利用教材与合理重组教材是一个难点,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点。
四、提高特殊学生过程的设计与评价
每所学校都会有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学生,也有对某些学科接受能力差或完全不想学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怎样培养,是教育界面临的一件大事。在目前的状况下,就一所学校而言,可以经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协商采取免部分作业,甚至免修学科的办法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发扬长处,做更有价值的事,这将充分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多出优秀人才或少出庸才的办法之一,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的办法之一,一刀切的学习、一刀切的体制会扼杀一些优秀人才,也会产生更多的庸才。
对特殊学生应采用相对性评价,不可采用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的拟评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为一个评价参照物,然后把这个学生下一阶段的评价结果与参照物相比较来评价该学生。
五、新型教学评价体制的作用
提高教学成绩,离不开教学评价,利用教学评价来促进教学成绩提高,是大多数学校,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手段,但仅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断教学质量的优劣显然有违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一个教师、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只有以教学成绩、对教师的满意度、学生课业负担三项指标来衡量才科学,只有教学成绩好,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学生课业负担较轻的学校,才称得上教学质量高,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但这还只是在现状下的一点有限的突破,至于在新课程背景下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那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知识无限,教学要求无限,但人生有限,教学时间有限,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要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现代教育学.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而相对于教学评价则滞后,使得教师在评价上往往存在错误认识。一是在主观上的评价,教师将艺术设计中学生的作品进行等级划分,以主观认识来进行评价,对于“优”的作品不知道好在哪里,对于“合格”的作品学生不知道错在哪里,以致于师生之间往往难以从沟通中增进认识,还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传统的思维来评价现代作品,对于作品画面的比例、干净、涂色均衡等传统标准的依赖,忽视了学生在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上的多元化,也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三是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作业评价,期末考试成绩评定,而忽视学生在日常临摹中的作品,以某一作品成绩来定性往往有失全面、客观。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1)在发展中注重评价方式的教育内涵。从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的探讨上,再好的评价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也就是说,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应该从指导思想上融入发展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浸润”来体现艺术设计作品的教育内涵。如在评价目标上的多元化,既要从艺术与生活上来体现艺术性和情感性,还要从艺术活动的学术性和文化上来体现科学性。这些艺术目标又是相互联系的,在评价中需要全面观照,以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在评价主体上也应该体现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对于学生间的自评、他评,也是构建评价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自我评价,从自我反思及激励中来调整和优化。在评价方法上也应该多样化,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都要从适当的评价等级中理性审视作品的内涵,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借鉴对国内外艺术作品的评价方法,以改善评价的综合性。在评价结果上体现可接受性,对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认识,要从学生的评价反馈中来获得认同,最大化的听取被评价者的反馈,以真正促进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长。
1.把准设计依据
朗读教学设计时要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即传统说法中的“吃透两头”。除此以外,还要“吃透课标”,即全面了解课标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全面了解教材内容。
课标对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要求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上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三项7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结合普通话技巧训练的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得出具体要求大致如下。
一是正确。克服方言的影响,能读准每一个字的声、韵、调;在语流状态中读好重音、轻声(含次轻声)和儿化音节。
二是流利。不漏字,不添字,不回读,节奏停顿、标点停顿和段落(小节)停顿正确,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达到160字左右)。
三是有感情。在理解内容和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定好语调,读出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
以上具体要求在不同学段中有不同的实施标准。此外,对一节朗读训练课而言,“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项要求必须根据学段的特点,在兼顾的基础上突出其中一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在了解课标要求和学生普通话水平后,就要紧密结合课文,精选朗读训练材料,选择标准是:有利于纠正学生的方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技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2.确定设计思路
朗读是一项口耳相传的技巧,不能单纯地讲理论、讲方法,而是要重示范、重练习。朗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提高普通话水平,增强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的感悟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能随意割裂的。既不能脱离对具体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单纯地进行普通话技能训练,也不能抛开普通话技能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进行课文朗读。
根据朗读教学的目标,可以确定朗读教学的大致环节,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流程设计思路。既然朗读是口耳相传的技巧,那么如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儿化音节的呼读,次轻声的读法,节奏的停顿等发音训练必不可少,因此单项技巧训练应该是朗读教学的一个环节。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很重要,学生的实践练习更重要,因此“讲解示范”和“实践练习”应是朗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朗读必须与语言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那么,对朗读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理解语言内容的含义,感悟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也是朗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朗读教学的必要环节。
归纳起来,在设计朗读教学流程时大致可以这样安排:出示朗读材料―朗读材料理解感悟―单项技巧训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实践练习―教师总结点评。这些环节可以进行有机整合和适当调配,例如,“朗读材料理解感悟”可以融入“教师讲解示范”或“学生实践练习”的环节;“单项技巧训练”可以放在“出示朗读材料”之前,相当于体育课的“准备运动”,是必要环节,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3.采用多样手段
朗读技巧需要口耳相传,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在“单项技巧训练”这个环节,可以用挂图进行直观的引导,也可以用课件进行形象的示范;在“朗读材料理解感悟”这个环节,可以用音像渲染气氛,也可以进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在“教师讲解示范”这个环节,可以播放朗读录音带,也可以制作相应的课件,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引读、分角色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分组读……)。总之,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氛围中耳濡目染、口诵心惟。
二、朗读教学评价的内容
课堂评价是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朗读教学的评价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科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从三维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具体目标。(15分)
二是内容适当。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适合本学段学生学习,分量恰当。(10分)
三是过程合理。所安排的教学过程符合朗读教学规律,学生练习充分有效,教师指导突出重难点。(15分)
四是方法正确。能根据学段特点进行教学,方法讲解精要,技能训练得当,示范规范有效,评价客观到位。(30分)
五是效果明显。学生的朗读兴趣得到激发,朗读技能得到提高,朗读习惯得到培养,能体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效果。(30分)
三、朗读教学评价的原则
从教学时间上划分,朗读教学的课堂是一种小型课堂,一节课只能上20~25分钟。对朗读教学的课堂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照要全面
关照要全面,指的是教师应认真地设计教学预案,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做到“目标科学,内容适当,过程合理,方法正确,效果明显”。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效果”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 评价 改进
与普通中学英语教学不同,中职英语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远不如普通中学的学生;二是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用不到英语,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对中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评鉴也有其特殊性,以往的中职院校英语教学评价是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进行评价,而考试内容也大多是课堂上老师让记住的一些单词、语法等内容,这种方法不能完全体现出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因此需要根据中职院校应英语教学的特点设计符合其教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一、中职院校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许多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仅依据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方式缺少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能更好的对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指导,开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2.评价内容不全面。
现行的教学评价方法所评价的内容只是学生的最终英语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动机等,这样产生的评价结果只能代表部分,不能完全反应英语的教学,长期采用这种教学评价的结果是使学生机械的去记忆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点,不能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对现行英语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创造出一套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语教学评价方法,不仅仅只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方法应实现多元化
1.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在进行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教学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激励作用,避免产生对学生的打击,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价方法可以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等多种评价机制。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测试。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学生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2.多进行课堂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中职学生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前预习、课堂回答、讨论参与等,分别对各方面进行评判,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
3.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改变过去单一的老师通过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是老师评价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式,甚至可以是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意见,也可以参考学生家长对教学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一个全方位的评价系统,综合了各方面的评价结果,能够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优点,可以激励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而对于优点则继续发扬。
4.利用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评价。
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仅仅依靠成绩测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鉴于此老师可以开展多种作样的英语活动。通过使同学们参加到活动来考核学生;根据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做出评判,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加英语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多元化教学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的课堂质量,通过多元化评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在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及时指导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老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陆洪波 单位:江苏常州交通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