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保险公司工作范文

时间:2022-11-22 15:11: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一季度保险公司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季度保险公司工作

篇1

本报北京4月20日讯 记者黄桃源报道 记者从今天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京召开的一季度经营分析会上了解到,在2004年一季度国内寿险全行业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19%的形势下,新华人寿总保费收入达到42.82亿元,业务规模同比增长18%,高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势头。值得一提的是,新华人寿一季度既获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取得了稳健的规模扩展这一良好的业务发展成绩,是在公司面对上市以及经营效益要求主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取得的,实现了在调整中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目标。

在新华人寿一季度保费收入中,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70%,银代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个险新契约期交保费同比增长25%。一季度公司机构建设成效显著,已开业中心支公司98家,同比增长85%;营销服务部480家,同比增长49%。绝大多数机构都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截至3月末,新华人寿内外勤员工达14万人,人力规模、人员结构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明显提升。

在业务发展保持高于同业增长速度的同时,新华人寿的经济效益依然良好。公司各个方面逐步向现代企业要求迈进。一是业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个人业务期缴占比达到80%,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银代业务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前提下,业务结构更加优化,十年期业务占比达到65.03%;团体业务推进转型比较成功,短险业务月均平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二是业务品质稳步提升。一季度公司在业务规模稳步增长、三四级机构扩张提速的同时,业务品质持续稳步提升,各项指标均控制在监测范围内。反映管理效率的保单继续率、二三次达成率、短险赔付率等指标均良好。三是投资收益取得较好成绩。一季度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抓住了资本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灵活调整投资组合,投资收益额同比增长187%,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四是公司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季度以来,新华人寿整体战略执行能力明显加强,公司各项重点工作都在扎实、有序、有效推进,财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上线在即,信息管理能力将跃上一个新平台。五是风险管控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进展有序,投资风险管理工作逐步细化,投资组合抗风险能力稳步提升;财务、稽核风险管控继续深化,垂直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另外,新华人寿品牌建设也初见成效,市场认知度及公众形象稳步提高。

在保持稳健发展的同时,新华人寿业务增长的速度也体现了明显放缓的特征。新华人寿董事长关国亮认为,一季度寿险业增长放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寿险业经过十几年的粗放经营,伴随着主要市场主体上市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已经真正开始由规模导向的扩张向效益导向、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型。从总体上说,发展是健康的、协调的,是符合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符合把保险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也为下一步保险行业更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国亮表示,对于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来说,2004年一季度的工作,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开了一个好头。

金融时报

篇2

昨日,中国保监会财务会计部主任任春生在保监会举例新闻会上表示,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关于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正式实施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结束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双轨并行”的过渡期状态,正式切换为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

偿二代建设于2019年启动,经过三年努力,2019年2月偿二代正式并进入实施过渡期。在建设过程中,保监会始终以风险导向、中国实际和国际可比较三个基本原则,构建了符合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大趋势,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从2019年开始,偿二代顺利完成了4个季度的试运行,显示出风险可控、成效显示、运行平稳。“从去年一季度测试中的10多家不达标,到四季度只有6家不达到,整体运行平稳,趋势向好。一些保险公司通过补充资本金调整业务结构等方式,实现达标。”任春生表示。

那么,偿二代实施,对于高现价产品多的保险公司有什么影响?任春生表示,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公司,受到的影响更大。

这说明偿二代的正式实施,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保险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保险公司转变发展方式,引导行业转型,更多地推出业务结构好,有着更多保障性的保险产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也将进一步深化保险监管改革,为人身险费率和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在偿二代下,对于险资在资本市场举牌和购买股权影响有多大?

保监会财务会计部监管一处处长郭箐表示,偿二代对于保险投资的影响,不同公司影响不同。在偿一代下,保险公司改善偿付能力方式有限,但在偿二代下,给予保险公司管理运作空间很大,经营管理好的公司和经营管理能力不好的公司区别也很大。

保险公司不仅可以通过股东增加资本金,还可以通过改善产品业务结构,调整股票股权投资标的等方式,用内生性方式,提高公司自身偿付能力充足率。

相信保险公司在选择股票标的物时,会更加重视质量,提升对于蓝筹股的投资占比。

下一步,保监会将稳妥有序组织偿二代实施,不断完善保险监管。

一是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完善保险业审慎监管体系。

二是跟踪完善偿二代标准,偿二代配套标准,通过监管升级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

三是继续做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的监测、分析、预警等工作,做好风险防范,守住风险底线。四是运用偿二代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贡献力量。

中国保监会主席近日在2019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要防范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2019年是偿二代正式切换的一年,这对保险机构的偿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当前各类风险不断积聚的背景下,更要牢牢守住偿付能力这条红线。

篇3

    它是最理想化的一种核算方法,从签保险合同和保单之日起,根据合同期限,按天计算出每一单的未收益保费部分,并作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进行提存。计算公式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第二年保单的有效天数÷保险总天数×保费收益;这种方法能够确保每笔保单的准确性,但是工作量大、操作复杂,不宜采用。

    (二)日平均估算提存法

    也称为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提存法(以天为基础进行提存)。此种方法是按照每一天的保费收入来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就是对每一张保单都要根据次年的有效天数来详细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其公式与逐单提存法大致相当。但是在精算数据系统下,更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财务人员只需要每月核对好准备金清单与业务系统传入的数据是否一致即可,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举例来说,有一笔8月31日签的1000元的保险单,第二年的责任有效期是243天,那么本年末应提存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为:1000×243÷365=665.75元。

    (三)按季估算提存法

    也称为1/8提存法,根据产险公司每一个季度从开始到最后所签订的保单和保费收入数量大体一致的情况,那么假定保险责任期应在季度中间生效,就可以把保单年份分为8段,按保单的时间先后从每一季度的总保费中依次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详细数据见表1。根据表1可得,按季提存法在季末的提存金额为:一季度提存金额=当季自留保费×1/8二季度提存金额=当季自留保费×3/8三季度提存金额=当季自留保费×5/8四季度提存金额=当季自留保费×7/8。

    (四)按月估算提存法

    此法也可称为1/24提存法,与1/8提存法原理大致相当,不同之处就是把保单年份分为24个时间段,按保单先后顺序从每一个月的总保费中分别提取1/24/、3/24、5/24……23/24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此方法在时间划分上更加细致,比1/8法要准确,更切合实际。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0%比例提存法和按季估算提存法不够精确;逐单提存法和按月估算提存法相对精确,但工作量太大、操作不便,难以满足财产保险公司的核算需求。

    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年度保费总收入的假设不够合理

    一般的,财产保险公司每个月都会签订保险合同和保单,每个月都有保险业务和保单收入,但是每个月的保费收入金额并不一样。随着所做业务的增加,保费收入也逐渐增加;同样,财产保险公司每个月、每个季度的保费收入也会同比增长。但是按上述列举的各种提存方法,所得的核算结果差异很大。比如:某产险公司,在3、4、5月份的保费收入占全年度总保费收入的40%。如果用“50%比例提存法”核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所得结果是4365万元,而采用“按月估算提存法”核算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5260万元,两种算法的差额高达895万元。所以这就是所采用的提存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方法结果不同,就说明一定有不合适的算法。分析可知,上述算法,有的是先进行合理化的假设之后,才进行核算的,与实际保费收入之间就会有很大差距,所提存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就缺乏可信度。

    (二)财产保险公司会计信息不真实

    财产保险公司对会计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要求要比其他行业高许多,这是由财产保险公司的行业特殊性决定的。但是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会计人员不仅人手不足,而且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就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带来负面影响,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此外,由于保费收入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保险会计的报账单也要随之而调整,如果调整不及时就会拉大其中的差距,影响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核算。例如:财产保险中有一些是短期性的,责任期只有几天或者几个小时。但在处理账目的时候,这项保费收入会纳入本年度保费总收入中。如果保险会计不加辨析直接按总体标准来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那么就只会扩大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会计信息的模糊不清、不真实,必然给财产保险公司带来坏的影响。

    (三)对经济效益的核算不准确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提存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利润的多少。从前面的举例(见(一))可以看出,如果不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该公司将会少提895万元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从而导致经营利润的虚增。当然,财产保险公司的也必须依法缴税,按50%的所得税来算,该公司就要多交447.5万元的税。所以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提存方法,以降低公司利润面临的风险。

    (四)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

篇4

如今在各大银行的银保销售柜台上,保险公司分红险的宣传资料占据了主导地位,投连险、万能险的销售资料则难觅踪影。业内人士认为,新会计准则对于保费计算方式的改变,明显提高了保险公司销售分红险的积极性,加之持续低迷的股市令投资型险种的市场空间日益萎缩,分红险成为各公司2010年的新产品主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下半年,投资型保险还是分红险当家吗?

分红险产品的快速发展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很大关系。财政部去年年底印发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旨在消除保险公司的A股和H股会计政策差异。新会计准则将保费重新划分为保费收入和保费存款两部分。

这样,投连险和万能险的合同就要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风险保障保费,称为“确认保费”或“保费收入”,而投资部分的保费则分拆进“保费存款”。显然,投连险、万能险的保费确认率要远远低于分红险。

相比较新会计准则的新要求,投资型险种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寒冬”令投连险、万能险连带“遇冷”,去年火爆一时的万能险结算利率频频下调,甚至多款产品惨遭停售。这也为分红险产品的迅速扩张提供了良机。

此外,今年央行先后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对于加息和通胀的预期逐渐强烈。理财专家表示,分红险既能提供长期保障,又能享有分红收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自然成为消费者稳健理财的较好选择。

由此看来,未来半年,仍然将是分红险的天下。

但分红险产品热销的背后也需要“冷思考”。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一季度监管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保险业结构调整要防止反弹”,称当前保险业结构调整基础仍不牢固,表现之一就是以“今年以来分红保险快速发展,普通寿险产品占比下降较大”为代表的“产品过于集中”。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