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范文

时间:2022-07-31 23:51: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1

一、《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合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在学生懂得国际商法与熟悉商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懂得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能,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商法。但现阶段我国很多院校在经管专业与物流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只开设大学英语和经济法等基础课程,《国家贸易理论》与《国际商法》等却未被列入教学大纲基础课程范围,这样一来,就使学生的商务基础知识出现不牢固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落后

尽管我国教育已经实行新课程标准,但有很多学校在教学上依然采用原来的教学模式,依然将知识作为教学根本,忽略了在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过分强调学习知识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顾所教知识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更未考虑就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此外,在教学计划上不断缩短课时,减少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在教学中不注重实践教学都是国际贸易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落后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知识点多、信息含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局限于现有教材,最新国际贸易理论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却不能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对最新知识了解较少,陈旧知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国际贸易人才是所有经管专业与物流专业教师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教师难以进修与实际操作进出口业务,这样就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改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

现阶段存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问题较多,就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在教学中转变教学培养目标,实行新型教学计划,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添模式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不断增添硬件教学设施,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改革教学计划,强化基础知识学习

很多院校在教学计划中通常注重教授国内贸易,忽视国际贸易,但现代社会是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又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如果物流专业和经管专业学生只了解国内贸易,不清晰国际贸易,就会使学生缺乏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各大院校改革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商务英语、国际商法等方面的教学,强化学生对国际商务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落后是很多院校都存在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商务谈判技能,但由于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就使学生难以学到这些知识,难以感受最真实的商务谈判氛围,这就需要学校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最新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多媒体教学能对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刺激,这种既能讲解又能演示的教学手段,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三)组建教学实验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组建教学实验室,是重视实务教学的表现,它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也是除应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之外,又一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验室应是具备多功能、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室,这也是根据国际贸易的特点而设定的,这样会让学生在大量案例与操作指南中学会评析,并通过大量实践训练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与操作技能。

(四)加强与用人企业联系,培养实用型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以上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外,学校还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学习知识或聘请企业国际贸易人员到学校中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79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考课。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对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很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要能分析国际贸易形势,又要能进行实际业务操作。

只有了解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这些特点,学生才能在学习、考试、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成绩。但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特点,从而使得自己在学习、考试、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进而收获甚微。

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实践、轻理论

如前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既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先从古典贸易理论入手,发展到现代贸易理论,最后以实务部分结束。但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更感兴趣实务部分,对于理论部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上课前,不提前预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认真听讲;下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最后结果导致考试时,理论基础薄弱,对于实务的分析显得单薄。

2.2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弱

大学教师经过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本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扎实,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尤其是教师一般会研究某个领域中的某个方向,因此,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教师的理论素养都十分扎实。对于实务部分的学习,多数教师也是从书本知识开始的,通过多看不同教材,比较不同教材的差异,总结出系统的实务知识。所以,多数教师的教学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学习,来自于企业的很少。即使有时教师做和企业相关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最终运用也很少再回到企业。因此,教师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也缺乏对于企业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的认识。

2.3学生的实际操作课少

大学学生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际动手的操作课比较少。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良莠不齐,试验基地建设也鱼龙混杂。大学生每学期的课程,都在六七门左右,每个学期一共十七八周,每门课程都要先讲授理论部分,才能安排实践课程,所以,能分给实践课的时间本身就有限。再加上大学本身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数量有限,通归到最后学生实际能享受到的实践课就是有限的。大学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多数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毕业实习报告,实际并未真正用心实习。本科毕业论文也多数以网上查找资料为主,实际动手操作几乎没有。

2.4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形式单一

大学课程一般以教师课堂v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较少。学生学习时,也多数是以课堂听讲、分析案例、和同学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也较少。这种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得学生只学会书本知识,不懂得如何运用,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2.5教师、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教师、学生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教师有评职称的压力,定期、申请课题,教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忙不顾暇。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只浮于表面,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学生更想释放自己的自由,对于课程的学习只求能够拿来应付考试,不求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想法,使得多数学生心浮气躁,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文凭,不求真正学得知识。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的建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

中,缺一不可。只有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融会贯

通,指导实践操作。要想做好实践操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适用范围很广的,有效地指导相关实践的思想。学好理论知识是学生做好实践操作的前提,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进行实践操作,才能事半功倍。基于前面所述,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淡薄,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好理论知识。

3.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多数是从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十分牢固,但是跟企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导致教师自身对于实际的操作过程,也显得陌生。高校应多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让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每隔几年,教师应去企业实习一段时间。高校之间可以建立相互交流机制。教师自己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接触企业。

3.3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

学生每学期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比较多,高校的实验室、实验基地比较有限,再加上学生还要保证一定课时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学生能够用于实践操作的课时就比较有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有效率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学好理论知识。如前所述,理论知识是进行实践操作的前提。学生前期将理论知识学得越扎实,后期进行实践操作课时,就越有效率。其次,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模拟一些实际场景,进行实践训练。第三,教师可以多进行几次课下实践训练。

3.4教师、学生多种形式互动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多样化。现在的网络、软件十分普遍,教师和学生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可以多采取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这样,教师学到新技能,学生学到新知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教师都可以进行尝试。这些新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事半功倍。

3.5教师、学生沉淀知识

社会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师、学生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难免要受影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大家都接受快餐文化,短时间学习,短时间见效,短时间转入下一学习过程,没有了沉淀的过程。作为教师、学生,应该转变思想,静下心来,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不能投机取巧。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王瑞荣,魏艳秋,覃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以浙江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分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25).

[2]胡军伟.基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探析――评《国际贸易实务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篇3

二、名词解释 3′×5=15′

专门贸易体系

贸易转移效应

推定全损

索赔

发盘的撤销

三、计算 5′×2=10′

(1)已知CIF价、保险加成率、保险费率,求 投保金额?保险费?

(2)已知CFR价、加成投保、保险费率,求 CIF价?

四、简答 5′×6=30′

重商主义理论的观点?

仓至仓的含义?

服务贸易的4个方面?

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

FOB的卖方义务?

世贸组织对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

五、论述 10′

篇4

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评价都不完善,因此,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考试形式单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形式单一,只是根据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评定,这样评价形式太过客观,教师在考试的前一周给学生划考试重点,学生根据教师划的考试内容进行背诵,在考试的过程中所考的内容并不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相关知识,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因此,这样的考试形式不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考试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在考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抄袭的现象,对部分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付出的努力与回报没有成正比,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发展。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的考试内容,降低了考试的难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一门管理类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来说理论知识大于实践知识,因此,使部分脱机取巧的学生利用这一现实情况大做文章,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缺乏真实性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师依据考试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缺失了真实性,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划分。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利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改革的方式过于追求形式化,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方式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要创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模式,在考试模式中增加先进的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创建新型的考试形式

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模式的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考试形式的改革,要创建新型的考试形式,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只是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要改变期末考的形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并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例如:教师不仅要设置闭卷考试的形式,还应设置开卷考试,让学生在开卷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设定口试的考试形式,通过口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提高考试的真实性,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水平。

(二)革新考试内容

传统的考试内容只是针对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为提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革新考试内容,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考试内容。在考试内容上增加新颖的考试命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考试内容的设定中,要提高试题内容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要针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表现推测试题,以防止出现重教材、轻能力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进出口合同的商订》与《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的考核的过程中,要减少对《进出口合同的商订》与《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的理论知识的试题,在出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取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可以拟定一则商业性的广告,通过广告让学生笔拟商业合同,分析利弊,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考试信息系统

传统的考试评价过于片面,因此,要建立健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考试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中反映学生的真实信息,有助于教师深刻的了解学生,从而改进考试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完善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进行记录,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还可以依据学生的日常记录表进行观察,通过全方位、多方面的了解,提高了评价的真实性。改变传统的形式上的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性。

篇5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也就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的两部分,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2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理论部分包括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组织等内容;实务部分包括市场调研、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货款支付、商品价格核算、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知识点多。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中。比如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新的贸易保护壁垒——美国和欧盟新推行的“碳关税”,新的自由贸易区协议:如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的“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如2009年1月1日开始使用的新版英国《协会货物运输保险条款》,国际商会新推出的自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等。而很多教材即便是新出版的,也没有做到全面反映这些新的变化,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反映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新动态,不能将最新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中的问题。比如选取的案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内容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教师要做到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方能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实用性。

目前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讲授理论部分时,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平均用力,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存在讲授内容过多,讲解程度偏深、偏难,脱离实际的毛病,学生感觉理论部分难于理解,不实用;而在讲实务部分时,不注意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的解释,一味注重所谓实际操作,比如对于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部分的教学,花费大量时间在运费、保险费的计算和提单、保险单如何填制上,造成与后续课程的内容的重复。另外不重视对于实务操作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国内法律的讲解、解释,结果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学生如果没有建立起总体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没有建立起按照国际贸易法律和惯例进行规范操作的理念,掌握的实务操作会流于表面,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不能提供足够帮助。

2.2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老师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都会采用多媒体设备,特别是使用ppt课件授课已很普遍。而几乎每个授课教师也都会列举案例、提问学生和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题目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演讲的形式,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的教师使用ppt课件授课时,课件不够生动,加上ppt课件承载的内容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学生学习会觉得容易疲劳;目前采用较多并且较为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即由教师选取或由学生自选适当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组成小组来进行分析,将其做成ppt,在课堂上演讲,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发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并且由于时间有限,不去充分查阅资料,不去自学相关知识,结果导致分析不到位,基本概念解释不清。导致讨论效果奇差,浪费课堂时间。

其次,教师没有很好地控制办法,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小组中部分同学忙碌,部分同学不参与讨论,课堂发言往往是小组代表,没有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更加灵活多样,要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教学形式和方法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考试形式单一,考核不尽科学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考查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改变考试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考试中存在以下问题:

对技能、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方式大多侧重笔试,对于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采用较少。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分值比例较高,笔试的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名词解释、选择、填空、判断、案例分析等试题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考合一存在弊端。在传统的“教考合一”的模式下,任课教师既是命题人,又是阅卷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任课教师往往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或者用各种方式透露考试信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教学内容上

3.1.1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通过科研,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精髓,把握本学科或课程的发展趋势,及时吸收相关领域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授课内容不可以局限于教材,可以从网络、有关的报刊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并以此来调整授课内容。比如获知国家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取消核销单,企业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出响应的调整,按照新的要求、新的办事程序介绍报关、退税内容。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理论的背景、作用,并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比如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都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而采取的措施,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作用和目的,从不同角度看又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教师要设法带领学生去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上看,统计数据表明,同前些年相比,欧、美、日仍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但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增势强劲。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贸易地理方向变化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带动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转贴于

第三,加大对贸易理论部分中实用性内容的教学力度。比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非关税壁垒”等,都是我国外贸企业要实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国内外贸企业如何应对外国的“两反一保”措施,我国如何对进口产品进行“两反一保”。外贸企业如何突破外国的非关税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学生熟悉和掌握的这些知识,是他们进入外贸企业工作必备的常识。

3.1.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实务部分内容任课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外贸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1.3突出考证要求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系,结合有关的考证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目前有关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证有单证员、跟单员、商务师、外销员等考试,教师要密切注意有关这类考试的大纲要求和试题内容,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这类考试,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面。

3.2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做好课堂设计和教学组织工作

制作ppt课件要增强吸引力。可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笔者在课件中加入了有关外贸单证的实例,在讲非关税壁垒措施时,播放有关的电视新闻视频,增强了直观效果。

科学的分组和有效管理是提高分组讨论效果的途径。教师在分组时要求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和分工,小组成员的角色经常变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任务角色。力求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小组的管理策略:选择合适的题目,确立小组目标;合理分工,强调个人责任;监控学生行为,提供技能指导;确立标准,强化评估。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案例教学要注意:

3.2.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应用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采用合适的案例讨论方法

对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随授课进度当堂提出,教师让学生短暂思考后请学生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对于综合性的有难度的案例,可以预先布置、分组讨论,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2.3教师做好案例总结

教师对案例分析的评析和总结能够整理学生思路,统一认识,进一步提高案例讨论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或报告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对错、优缺点。然后教师要简明扼要地总结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并比较分析容易混淆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拟实践操作,学生很感兴趣,针对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采用,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国际货款结算的金融票据内容时,通过分小组模拟票据流转过程,可以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使用从外贸公司获取的真实空白票据的复印件,分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资料和要求模拟完成一系列的票据行为,包括出票、背书转让、提示、承兑、拒付、追索、付款。通过模拟操作,使教学与实际操作环节相融合,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流程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3考试模式改革

3.3.1丰富考核形式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考试应该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打破传统单一笔试的局面,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比如,增加口试;要求每位学生画出某种支付方式(汇付、托收或信用证)的主要流转过程图,并进行讲解;提交有关问题的专题报告或小论文;期末的笔试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综合性的主观题能够测试出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口试、专题报告或小论文以及笔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

3.3.2建立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

篇6

37, 单位货物用金价=含佣价*佣金比率 净价=含佣价-单位货物佣金额 含佣价=净价/(1-佣金比率) 净价=200美元-200美元*3% =200-6 =194美元 含佣价=194/(1-5%)=204.21美元 所以 :应报每克FOBC5%上海价204.21美元38, 合同规定:卸船天数=30000/2500=12天 实际卸货用了 13天 滞期1天 因为滞期费为6000美元/天 所以货方应支付滞期费6000美元39题:普惠制:普惠制,即普遍优惠制,简称GSP,是一种关税制度,是指工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口的制成品的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制度。普惠制的目标是:①增加发展中国家出口收益。②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③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由于给惠国实行减、免关税产生的差额,使受惠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具有更大的竞争能力,吸引进口商购买更多的受惠产品,从而扩大受惠国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工业化。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6

1 微课教学及其优势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①

微课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小型化,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视频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微课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视觉体验感。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微课教学的理论教学主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展现教师的技能操作细节,教师不需要反复讲解和操作,学生也能快速掌握技能,效果比现场教学好。②通过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快地参与到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微课教学中要注意确保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还要突出教学内容,内容贴近学生实践等原则。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微课教学来做到教学相长。③

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将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要求教学与实训课程相互配合,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但是由于实训机会的缺乏,大部分只能有寥寥的几次实训机会,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储备足够,但是专业技能匮乏。

(2)目前的高等教育考核方式我弧6杂谝幻趴纬汤此担往往一次简单的考试就完成了考核,但是对于对实践能力要求严格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来说,单纯的笔试考试无法全面的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因为实务部分的教学更多应该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际贸易问题及相关贸易流程的理解和掌握。所以笔试考试忽视了学生解决和操作实际业务的能力,不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3)缺少专职教师。部分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加看重的是教师对于国际贸易买卖相关业务流程的实战经验和熟练程度。而目前的状况是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讲授。

3 微课教学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3.1 设计策略

3.1.1 建立教师的电子档案

建立理论授课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电子档案,为学生的选课建立起直观的感念,为学生的电子选课系统铺设基础,使学生的网上选课成为可能。把自己专项所需要的学生和这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先选到自己所担任的专项课内,然后通过网上课程报名系统进行选课编班。每班最少20人,最多不超过40人,每次对相应的班级开设7个项目的课程,如果班级选择某一项目的学生比较多的时候,老师采取考核的方式择优录取,其它同学进行调配的方式进行。④

3.1.2 微课时间安排

(1)学生课前预习。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详细地划分出每个章节要涉及到的微课知识点,提前制作好完整的微课视频,并且搭配设计好的课后作业以及讨论题目,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的加入一方面使得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再是看课本的文字知识,而是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了动态的视频,好像教师在提前对学生做辅导。再加上教师设计的作业及讨论题目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来进行预习,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在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观看微课视频,这样减少了课堂面对面的紧张情绪,缓解了学生的拘谨气氛,使得学习效率有一定提高。

(2)学生课后微课作业。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几次微课的活动课程,对某个教学环节或者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设计,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制作微课视频。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对实务环节的理解中,同时学生需要动用很多科技的手段来辅助视频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让学生把多项综合技能运用在了课堂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同时团队合作能够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发团队合作的热情。在视频制作完成之后,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及老师可以对微课的内容及设计进行点评。这样的师生互动讨论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2 教学实践

3.2.1 设立实施方案

教师选择课本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流程这一章节为例,开展关于微课课堂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

3.2.2 具体实施过程

班级学生以3~4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互动小组。教师已经制作了完整的微课内容,并且上传至实验网络教学平台。

(1)课程前微课内容:在这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制作了2个微课内容包括交易前的准备知识点的介绍以及交易磋商的四个环节的操作方法。每个微课的时间都在5分钟左右。

(2)课内教学的开展: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对这部分微课内容进行了提前预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交易磋商的模拟训练。学生通过对进口商和出口商的角色分配,选择一件产品进行模拟磋商完成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这四个环节并且签订买卖合同。

(3)课程交流活动: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对大家在模拟磋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点评,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点。

(4)课后总结:可以录制整个实验过程上传到网上,对于学生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答案总结成心得体会,发到讨论区供学习参考。

4 微课融入教学的建议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学校来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首先要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⑤其次要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这需要从校方层面给予重视和支持,多给老师提供外出交流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和拓展教师对新兴教学模式及软件方法的掌握能力。

4.2 提高课堂质量,优化教学方法

视频讲授式的微课让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再只有静态的文字,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学生通过主动的课前预习能够带着问题来课堂听讲,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提高很多。所以教师在微课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微课视频选取的知识点的深度。尤其推荐选择教学难点重点作为微课视频的素材。同时在视频的录制过程中要简化和精炼语言,增加一些动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3 提高专职教师教学能力

部分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这种从“书本到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⑥因此,在微课教学中,要除了提高专职教师转换角色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制作视频,让学生能够把视频中的业务操作流程实实在在地掌握并且熟练运用到实际贸易磋商的交易过程中。还要提高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让教师真实地参与到企业中或者实习培训一段时间,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

5 结语

本文将微课的设计引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中,从设计的策略到教学的实践应用,让学生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作业这三个方面感受到微课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对微课的准备及应用过程,也得出了一些改进课堂教育的方法和结论。只有科学地进行微课教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让学生想学、乐学、善学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注释

①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② 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③ 马淑婷.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9):132.

篇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是经济学专业以及金融学、电子商务、物流学等其他应用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理论部分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实务部分侧重于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企业实际外贸知识学习。这门课程要求经贸理论和外贸知识兼顾,针对非国贸专业的学生讲述,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课程模拟教学等几个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知识,还应初步具备处理相关贸易流程和实务的能力。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外贸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点应在实际应用上。课程的内容繁多,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优化尤为重要。

(一)优化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内容

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认识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培养学生在全球合理配置资源的观念,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以及法制的观念;使学生能够认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具备运用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经贸问题的能力。因此,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安排由基础知识到应用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形成了一个“链条”,优化了理论部分的内容,也符合认知规律。

以上四个模块中模拟教学,与工作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两个模块,因此,在课程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这两部分内容。教师教授知识时,务必紧密联系当前最新的时事资料。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又能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具体的贸易背景,感觉到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上述的效果,教师课下需做精心的准备,一定要关注当前的国内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各种事件,积累各种教学的素材,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个学习的内容有时代感。比如讲到外贸依存度时,联系中国201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给出进出口的数值,让学生计算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讨论进出口依存度的数值大小的利弊,再结合中国加工贸易占比很高的现实评价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

(二)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内容的优化

以合同为中心对实务内容进行整合。理论是实际操作的基础,在实务教学中,有关概念、流程、贸易惯例等知识性信息必须通过教师讲解传授给学生。按照进出口实际操作流程,以合同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易前的准备。主要内容为进出口前的市场调研及分析,选择目标市场,最后设立进出口方案的过程及操作思路。第二部分,交易磋商。主要内容为交易磋商的程序、内容和技巧。第三部分,合同签订。主要介绍合同的种类和法律效力,展示合同的文本,介绍合同条款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第四部分,合同的履行。出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备货、催证、审证、改证、租船订舱、报验、通关、投保、装运、制单、交单、结汇、出口退税和核销等过程;进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开信用证、租船订舱、装运、办理保险、审单付款、接货报关、检验、核销等过程。

以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不管是价格术语、国际贸易运输、保险还是货款的收付,合同的磋商等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内容最终都会体现在进出口双方签订的合同的各个具体条款上。而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实际上也是围绕着合同进行的。在《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讲解时以合同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用合同进行有机串联,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在实际运用时的具体作用模拟教学,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使知识更加清晰和有条理性。

二、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抽象难懂,采取案例教学,可以缩小书本与现实的差距,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以大量实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可以以“美国对中国铜版纸的反倾销案”等为实例,从事情发展的起因、来龙去脉、最终结果来具体探讨倾销的裁定、反倾销的应对、我国在反倾销中的地位以及作为政府和企业而言,面对“倾销第一大国”的严峻形势可吸取的经验教训等问题。这样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到案例中,学生对此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内容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案例较多,案例教学法就更能发挥优势。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尝试角色扮演,参与处理实务,加深对外贸实务知识的理解。比如十三种贸易术语,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交货和风险转移的界限等内容繁多难懂,通过几个案例就可以将几个主要的外贸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义务分析清楚,能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实务教学中将案例贯穿于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实施全课堂渗透式案例分析,这样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案例教学将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对问题的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现实性、典型性,应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例如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构成要件的学习、应选择合同磋商程序等方面的案例来解释合同磋商与签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选择具体针对品质、价格、运输、保险、商检、索赔等环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对贸易实务知识又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案例分析过程与问题解答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此阶段,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最后全面总结案例结论、所援引法律依据、及对我们的启示等。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熟悉了业务程序,形成了合约意识模拟教学,学会了主动运用知识。

三、按照外贸流程进行课程模拟

篇9

1.大容量,专业化,学生缺乏兴趣

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往往偏爱该部分的学习,但由于条例多,内容繁琐,特别是贸易术语部分,术语多容易混淆。

2.旧模式,老方式,授课缺点明显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学生自学困难,需要大量的教师讲授和指导。由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教学过程自然不够生动,互动性差,学生学习相当被动。

3.考核形式死板,评价手段单一

当前,多数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依据主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制定的,由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两大块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课堂学习积极性,基本技能的掌握缺乏评价机制。而课程的考核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调动。

二、行成于思,确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实践导向

1.课程改革目标

通过改革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重视能力本位教育,突出进出口贸易职场要求,紧跟业界运作方式及发展趋势。能力素质培养是人才规格的核心,这里能力素质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改革要求

学科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教师在学校引导下,依照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改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参加学习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及其满意度反馈给学校。以上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参与,改革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三、精耕细作,构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新动向

(一)教学内容,突出特点

1.结合理论发展,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是对教授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知识的传授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认知则是课程的另一个方面,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应该由引领知识向认知知识转化。

2.讲授注重细节,教学体现创新

教师在讲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时,要“广”泛涉猎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在相关章节中增加国际贸易地理内容。在讲解国际贸易政策时,教师如果着重突出一个“新”字,联系时事,热点来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

3.提高吸引力度,增加实作环节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部分虽然条例众多,内容复杂,但实际上有一定的趣味性。其中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习惯,谈判风格,文化背景,比较有趣。由此,抓住国际贸易中的吸引点来讲,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4.内容选择合理,推行模块教学

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采取”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凡是涉及主体内容体系、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一定要讲;而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详细的发展情况、主要流派和与主体内容体系或不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不必主讲。而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及时性,适时推行模块教学。

(二)教学方式,形成亮点

1.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启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而案例的选择不在多,而在精,具有典型性,并和课程中要讲授到的知识点要有紧密相关性。

2.研究角色扮演,实行模拟教学

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发挥中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如在模拟实验室内设计一个交易场所,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务谈判,教师在旁观察,从商务礼仪到专业知识进行点评。又如,根据贸易背景材料,让学生模拟买卖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让学生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高。

3.实习环节突出,实训环节加强

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评价,注重节点

1.评价比例调整,评价内容丰富

篇10

一、课程改革目标

本门课程改革本着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和基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进行驱动,建立以工作过程为框架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面向岗位群来建设课程”的新的理念去考虑。本课程改革将强调职业需求对课程的重要性,以职业描述为课程设计的起点;重视技术、技能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找出支撑职业能力的核心技术技能;依靠产学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和教学训练的全过程,产学合作成为人才培养的全新目标理念。

二、课程改革途径

1.加大对该门课程的硬件设施投入

就笔者的学校而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增多的这个大环境,加之笔者所在学校所处川滇黔渝结合处的地理位置,更加迫切的要求系部把这门课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按照高职高专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强调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技能操作,于是从2012年开始外语系把该课程引入到国际贸易实训室来上,同时也加大了对国际贸易实训室的建设投入,一方面投入经费购进一批新的国际贸易实训室硬件设备;另一方面,我系拥有三个自主语言学习中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资源进行共享。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跟单实务》教学宗旨在于理论知识与考证相结合,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跟单实务》教学主要针对本专业学生,依据外贸行业基础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改革对课程内容重新整合,划分为8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个小模块,把教学中每个模块都进行任务的布置,第八个模块为实训和实践环节,在获得相关的跟单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实践技能,并让学生参与到实训见习中,并让学生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国际贸易跟单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尤其是出口中的运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以教师讲解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实习实训中以学生参与、学生操练为主,真正落实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将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请进课堂,丰富教学,巩固效果

我系国际贸易专业针对培养川南地区甚至川滇黔渝地区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宗旨,与泸州市出入境管理处、泸州老窖销售有限公司、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泸州川油钻采工具有限公司、泸州升琦发贸易有限公司等公司企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单位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提供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在和这些企业合作的同时,将企业专家、行业专家请进课堂比较少,这也是巩固课堂和丰富教学的重要行径,在我系领导关注下,我系老师努力下,已经部分完成,但还需要加强和改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实现基于职业理论的跟单任务教学。

4.以考证作为考核体系之一巩固学生知识

在期末考核方式上,我们正在逐步采取“企业参与+考证+笔试”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信息涵养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测评。

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课证融合”的手段,让同学们在理论与操作的浸入式氛围中,明确学习成效检验目标,积极主动报考岗位资格证书---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考证,突破教材,在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化训练检测中认证职业综合技能,2008-2011届本专业的毕业生报考人数达到100%,通过率80%以上,高于其它同类培训机构,表明这一方式手段在促进教育教学上效果显著。

篇11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通过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的优势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应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科学合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以中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与组织。该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熟悉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流程。在设计时,以为外贸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为目的,结合现有外贸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中职学校自身也可以通过与外贸企业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并不是脱离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强调和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在应用中通过引入工作任务、案例分析以及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为了引导中职学生有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实训教学的方式将外贸工作流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模拟实训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操作能力。

篇12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 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转贴于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2.1 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

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规则等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将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的外贸从业情况,挖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贸知识,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应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外贸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经济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语的讲授。可以实行外语板书、母语授课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也不会使一部分学生因为外语障碍而失去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讲授更直观更生动。

采用上机操作教学,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针对不同情景制作各种复杂的业务单证,包括提单、装箱单、发票、保险单、汇票、报关单等。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各种单证,可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更清晰的直观认识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