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08:36: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 教学目标
透过服饰看王熙凤
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王熙凤的服饰进一步了解王熙凤
三 教学时数
15分钟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与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主要是透过什么来初步判定一个人呢?衣服长相还 是? (生答)
恩,大家都回答的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就透过服饰来分析一下黛玉眼中的“神妃仙子”——王熙凤
(二)研读分析
曹雪芹是“江宁织造”的后人,对服饰描写别具一格,他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每个人物的服饰描写都服从于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格,而且有一定的美感。分析服饰描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首先,我们来找出王熙凤服饰描写的句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服饰来进一步了
解王熙凤。
1、 我们先看这些服饰的颜色(大家从文中找出颜色词语):金、赤金、豆绿、玫瑰、缕金、大红、五彩、石青、银、翡翠。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答) 【凤姐服饰的颜色张扬,略带收敛。凤姐头饰金色为主,衣服色泽基调是红配绿,色彩对比强烈,显出了人物较为张扬的个性。但外衣的石青色和宫绦的豆绿色又缓冲这份张扬。反映出凤凡事争强好胜的个性,同时她也懂得掩饰收敛。虽说石青色缓和了这份张扬,但是却遮掩不了她的野心。《大清会典》规定:从皇帝、后至王公大臣,其礼服(即衮服、龙褂、朝裙、补服等)一律用蓝或石青色。所以清朝贵族崇尚蓝和石青色,贵族阶层里,都以石青色为贵。石青色虽然不是那么绚丽耀眼,但却能体现出一种贵族气息,能够达到炫耀自己地位的作用。】
2、 接着我们看下王熙凤服饰的材质:金丝,八宝、珍珠、珠玉、玉、洋缎、鼠皮等。凤姐的饰品全是八宝、珍珠等,极尽奢侈和华丽。同时,凤姐衣服的面料很昂贵,不是“洋货”便是“皮货”;而且纹样与做工讲究,就看“刻丝”,用熟的蚕丝做纬,生的蚕丝做经,熟丝是彩色的,生丝是单色的,然后用丝平织出图案花纹……华贵精美,符合她的贵族少奶奶的身份,同时也透露出她对财富的热衷与追求。
3、 (典型)不知大家注意到“五凤朝阳挂朱钗”这个饰品没,“五凤朝阳”是钗形,“挂珠”是钗上垂饰的珍珠,连缀于凤鸟的衔口上。这件首饰引人瞩目和联想。“朝阳五凤”正好与王熙凤字中的“凤”吻合,“凤”为百鸟之首,暗合了凤姐管家主子的地位,也显示了她的权势与霸气。你们也可以用同样的道理来分析“盘螭璎珞圈”。我们从颜色、材质、做工图案等方面可见凤姐在服饰上煞费苦心啊。茅盾先生也曾说:“人物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而中国古代的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衣冠服饰既可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折射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思考下,为什么她要如此精心设计自己的穿着呢?
【王熙凤的服饰,表面是在于表示隆重地迎接黛玉,实际上其主要目的在于炫耀其地位、身份、财富和手中拥有的权力,从中也折射出其独特的心态。】
① 向初来乍到的黛玉炫耀其身份、地位、与贾母的特殊关系。王熙风高贵的出身——大家闺秀,“金陵王”之千金;在贾府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贾琏之妻,王夫人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与贾母的关系非常特殊——众姑娘都不敢妆饰奢华而她却敢妆饰奢华乃至俗不可耐,众人在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而她却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在贾母面前说笑随意,打情卖俏,“放诞无礼”。这些无形的身份、地位、特殊的关系,或通过王熙凤的言语流露出来,或通过王熙风的服饰显现出来。在此王熙凤的衣着服饰可以说就是她的地位、身份的物化,“处处留心,事事小心”的黛玉定能体察王熙凤这身“打扮”的奥妙及其用意。
② 向黛玉炫耀她的财富。“东海缺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熙风娘家(王府)经济实力之雄厚可想而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她婆家(贾府)财物之丰富由此可见。至于王熙风本人的财富有多少,从她披金挂银、戴珠缀宝的服饰中略见一斑。同时,王熙凤又是贾府财物的实际支配者,贾府财物任其挥霍,或假公济私、据为已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虚荣心极强的王熙凤来说,财富之多不便直言相告,但又得设法让黛玉知道,因此,她只好借助自己的服饰炫耀出来,让黛玉有所察觉。就此来看,王熙凤的服饰正是炫耀其财富的金字招牌、无声的广告。
③ 向黛玉炫耀她所拥有的权势。在贾府对财物,王熙凤可任意调拨挥霍,这是财富支配权;对“丫头老婆们”她可以颐指气使,随意处罚,这是治人权。集财产支配权、治人权于一身,可见王熙风权力之大,权势之盛。为了更好地揭示王熙凤所拥有的权势,作品除了通过王熙凤的语言外,还通过王熙凤的服饰表露出来,王熙凤此时此境的服饰正是她所拥有的权势的象征。同是生活在贾府的“姑娘姊妹”,为何贾氏三姊妹的“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唯有王熙凤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究其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拥有王熙凤那样大的权力。王熙凤能支配贾府的财物,爱怎样就怎样,不需要经过他人之手。而贾氏三姊妹则不同,她们所需之财物,必须经过王熙风这一关,要仰王熙凤之鼻息。王熙凤想给就给,想不给,只要找个托辞就可不给,贾氏三姊妹也奈何不得。从这点上看来,王熙凤这身奢侈华丽的服饰正是无声地炫耀了她所拥有的权势。黛玉初进贾府,看到贾氏三姊妹“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而“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王熙风此时却一身“与众姑娘不同”的“打扮”。论条件,贾氏三姊妹同样拥有王熙风的条件,可她们三姊妹却没有王熙凤那般打扮,原因何在?除了贾氏三姊妹在贾母面前不敢如王熙风这般“放诞无礼”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们不像王熙风那样有“心眼”。作者对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描写只是轻轻地一笔带过,而对王熙凤的服饰进行浓墨重彩地详描细写,一方面是借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来衬托王熙风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就是让读者从王熙凤的服饰中更好地认识她不但生活奢侈,而且恃宠
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
(三)总结
本堂课我们透过服饰来看王熙凤的形象,我们看到了王熙凤极尽奢侈的、颇费心机设计的服饰,同时也了解了王熙凤这样处心积虑设计服饰的目的。从而看到王熙凤生活奢侈、恃宠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 ,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80回稿子。
高中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2.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黛玉初进贾府,大舅母邢夫人带她去见大舅贾赦未遇,当辞别去见二舅贾政,邢夫人出于礼节苦留她吃饭。如此盛情,却之不恭,受之误事,但聪慧的黛玉却婉辞巧妙:“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这段话共有前后两句。前一长句包含三层意思:先用“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充分肯定大舅母盛情相邀的美意,以使对方在情感上产生一种欣慰感、满足感以及对自己的一种亲近感、认同感;接着用“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语,解释自己必须尽快离去的理由,以使对方了解自己确实不能从命的原因所在,进而加深对方对自己的亲近和认同感;后又用“异日再领,未为不可”一句表示自己改日一定遵命,再次表达了对对方邀请的尊重,以使对方对自己的好感进一步增强;最后补上一句――请大舅母谅解,对方也就可以体面地走下“台阶”了。由于这一推辞语不仅态度诚恳、礼貌友善,而且语意圆满、滴水不漏,所以邢夫人自然愉快地接受了黛玉的辞谢。
启示:推辞别人的邀请时,第一,须尊重和感谢对方的盛情;第二,须有充分合理的推辞理由;第三,可建议调整时间;第四,须表达歉意,请对方谅解。
二、凤姐的逢迎语: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黛玉初进贾府,贾府有头脸的女眷无一不出场亮相。身份特殊的凤姐说话做事自是格外别致。你且看她怎么赞叹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此语显然有“一石三鸟”之效:第一,仍在夸赞林黛玉,她自然高兴;第二,夸黛玉“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实际上是在夸赞迎春三姐妹(她们即是老祖宗的嫡亲的孙女),如此一来,她们及她们的母亲邢、王二夫人能不高兴吗?第三,不长的话语中两次突出“老祖宗”,老祖宗自然受用不尽了。
启示:第一,恭维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第二,恭维时可以进行夸张,但须以事实为基础;第三,最主要的是恭维时要注意情境。
三、贾母的安慰语:假话真说,合乎情理
宝黛会面后,宝玉知道黛玉没有“通灵宝玉”后,“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并认为“这不是个好东西”,坚决“不要这劳什子”。对这样一位“混世魔王”,贾母只能好言相哄:“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宝玉摔玉,原是因为自己所佩的通灵宝玉“神仙似的妹妹”竟没有,而自己这样的混世魔王偏偏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但是,假定黛玉也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贾母最怕自己的“命根子”想不开而出事儿,便谎称黛玉原也有的,只是眼前确实没有。天真的孩子毕竟天真,贾母的话入情入理,他自然确信无疑。
启示在于:说服别人时,第一,须“对症下药”。此为常识。第二,须讲究方法。说服的方法很多,如暗示、比拟、反语、激将等,具体选择什么,需视当时情形而定。第三,须符合逻辑,亦即应理据兼备,能自圆其说,不留破绽。如果不是“突发事件”,我们在说服之前最好进行周密的准备,以期取得最好的说服效果。
四、黛玉的补错语:精明机变,投人所好
初到贾府的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但还是在最疼爱她的外祖母面前犯了一次“错”。晚饭后,贾母闲谈中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实话实说”:“只刚念了《四书》。”对这一回答,贾母虽没说什么,但当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回答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此语显然含有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推崇。听到这话,聪明伶俐的林黛玉自然能感受到自己刚才的“失言”。于是,当宝玉归来,在贾母前问“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回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此语显然与“只刚念了《四书》”矛盾,却与贾母之语几乎完全一致,贾母自然能体悟到黛玉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于是,黛玉刚才的“失言”便得以弥补。
启示:补救“失言”时,第一,须察言观色,善知别人心思;第二,应把握好时机,巧于挽回已有失误。
总的一条启迪:交际语言技巧的修养,是成功交际的必要准备。为了交际的成功,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的修养。
参考文献
备课毕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其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得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教学过程完成后的反馈,找到失误或缺漏,把这些情况写入课后反省,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以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如我在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为避免在文言文中的“一言堂”,准备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课文中翻译及相关实词意义的理解。上课后才发现由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及深度不同,加上过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相当生疏了。因此,许多学生不知所措,根本就讨论不起来,只能草草收场。课后,我记下了自己的失误,同时,认识到应当先介绍司马迁的相关事迹,引入有关“和氏璧”的故事等,让学生进入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中来。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二、反省讲课中的妙处,充实教案
老师们肯定都有这样的体验,进入教学情境后同,感到很兴奋,思维敏锐。而学生也进入了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思维活跃,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这时常常有一些绝妙的语言范例等随着教学过程行云流水般地讲出来,有时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把这些火花写入课后反省,将为教案增色不少,同时,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如在教《治平篇》时,一学生就提出,这种人口增长的幅度,可用数列的方法来求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于是就请他把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用数列方式表达出来。语文课里有“数学”课,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三、反省教具使用的优劣,增强教案的可操作性
语文件课同样也应当尽量使用一些教具来辅助教学,关键的是要考虑教具的使用是否符合教法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凡是有所感触的均可以记入课后记。我曾上过第四册的《林黛玉进贾府》的公开课,为了求得好的效果,试教时动用了VCD等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断,但得到的并不是很好。试讲后我马上做了课后反省。后来想,作为第一课时,应重点体现一个“进”字。因此正式上课时,就只是用一张大的白纸,标注上课文中的一些建筑名称,让学生上台来,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林黛玉经过之处,通过不断补充改进,最后画出路线图。在画路线中,不断地有学生提出一些重难点,说明学生们确实动了脑筋。看来教具的使用不在于是否先进与否,而在于选择是否得当。
四、反省学生的课后提问,增强教案的针对性
广西高中阶段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是文言小说,安排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四篇文言小说中有大量的词汇需要学生积累,其中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应引导学生理解,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应该有所侧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出奇的一致:放映影视教学录像后,用一节课简单讲授。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的出场。王熙凤人未到声先至,出场后两次“携着黛玉的手”,一会儿“用帕拭泪”,一会儿“忙转悲为喜”,特别是当着大伙的面她和王夫人的两次重要的对话:“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和“已预备下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缎子”。对这位身为大舅贾赦家的儿媳妇却当着二舅贾政家的管家的王熙凤的出场,作者刻画她的手法多样,匠心独运地多方面展现她的性格。王熙凤这一系列的表演,作者想告诉我们读者什么呢?
曾经有“木石前盟”的灌瑛使者和绛珠仙子,在人世重逢。“宝黛相会”时黛玉眼中的宝玉和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人眼里的宝、黛有什么不同呢?“摔玉”为什么出现在“宝黛相会”的情节里,又有什么深意呢?
如果语文教师对文本钻研不深透,那么对《红楼梦》的认识岂不是应了作者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人能够理解当中深意的感叹了。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这部鸿篇巨制时“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困境中顽强的意志和认真的精神,我们能简单处理了之吗?更难以估量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简单处理化,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在现在社会上不健康的影视节目、书刊、成人的思想观念对中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甚坏的情况下,有什么比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濡养学生的心灵更重要呢?借此,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以及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的《红楼梦》产生阅读的兴趣岂不更好!
二、对教材研读不深,课内与课外衔接不上
初冬的午后,清脆的下课铃声响彻北京十一学校校园,顺着高中部的楼道往里走,沿途尽是背着书包匆匆路过的学生,这是走班制的高中生正赶往下一个选修的课堂。
此刻,楼道尽头的教室已是人头攒动,选修了闫存林语文课程的学生早早便赶到教室,以挑选一个更好的位置。衣着高领毛衣的闫存林走进教室,这是身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及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的他和高中部语文教师们紧张备课后的第一堂课,也是他教师生涯的第28个年头。
享受讲台时光的“文学青年”
“一个乞丐晒太阳和一个诗人晒太阳,两者的人生体验一定不一样。”已到知天命岁数的闫存林一如24岁刚踏上讲台那般执着浪漫,盼望着文学能在某一瞬间唤醒学生的幸福感。
1985年秋季,闫存林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启大学生涯。那时候,学校常在操场上组织播放露天电影,他偶尔会和朋友一同观看,其中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电影给他埋下了一颗成为老师的种子。当荧幕出现成才后的学生聚在早已白发苍苍的女老师身旁时,闫存林心中升起了一丝敬意,那一幕让他觉得“教师是一个特别美好、单纯的职业”。
大三期间,闫存林前往北京第十二中学实习,原本在大学校园中话不多的他发现自己在讲台上居然可以滔滔不绝,起初担心的距离感荡然无存。实习结束后,北京第十二中学的学生还不断给闫存林写信,分享自己高中生活的喜悦和困惑。学生的来信让闫存林相信自己有着当一名好教师的潜力,并由此萌发了当教师的念头。
1989年,闫存林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当时,北京十一学校正开启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时任校长李金初亲自带队,面向全国高校招聘高端人才。经过层层选拔,闫存林顺利成为北京十一学校教师队伍的一员,并一路见证了学校的成长。
爱阅读、爱话剧的“孩子王”
“那会儿特别单纯,日子过得非常开心。”谈及刚成为教师的那段时光,闫存林的眼睛里明显多了几分光芒。那时,他刚刚加入北京十一学校,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和学生聚在一起,俨然一个“孩子王”。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总是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备课当中,每一次备课闫存林都会写出一大摞厚厚的教案,并经常为此工作到深夜12点。他打趣说道,“备课时写出了一大摞教案,但上课一小会就把备课的内容给讲完了,剩下半节课不知道该怎么办。学生们坐在下面盯着我,看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我只能说你们接着看书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闫存林汲取了先前的经验,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教授的语文课程也越发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语文课外,闫存林还尝试着为学生开启更多感受语文之美的窗口。他认为,语文的魅力并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之中,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阅读和体验之间。
年轻时的闫存林是感性的,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语文。这种方式可能是阅读,可能是做小报,也可能是看话剧。他曾组织学生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过客》改编为话剧,也曾和学生一起将他们的随笔刻成蜡板油印,甚至还意气风发地带着学生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茶馆》。1992年7月16日,正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四十周年,《茶馆》在首都剧场迎来了第374场演出,当晚也是老一辈《茶馆》演员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的告别演出。那天晚上,闫存林和十多名学生从学校出发,骑车前往首都剧场。两小时的话剧结束后已是晚上10点多,回来的路上学生们一路唱着歌。
多媒体教学的“带头人”
如今,闫存林已从刚毕业的懵懂青年成长为桃李满天下的特级教师。这28年,闫存林以锐意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原本略为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也让众多原本对语文无感的学生爱上了语文课堂。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刚刚出现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教室内,讲究课堂创新的闫存林便敏锐地察觉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闫存林开始强调课程结构的艺术性,并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的辅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闫存林与北京十一学校的电教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构想,并获得其帮助。经过两个星期日以继夜的工作,他完成自己“林黛玉进贾府”的授课课件。在全校的公开课上,闫存林通过动画生动地展示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学生们清楚地看到了林黛玉进贾府行走路线的复杂性,本可走捷径的林黛玉却选择复杂的路线。在此基础上,闫存林进一步剖析了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闫存林的多媒体创新实践一举赢得了学校和学生的高度肯定,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坚持精品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图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教授语文,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现在,已经年过五旬的闫存林也在适应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15年,他在豆瓣平台上开通了“闫老师的学习小组”。平时,他会在平台上给学生一些学习指导,并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真语文”理念的践行者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闫存林始终行走在变与不变之间,不变的是他多年一直坚持着的“守正出新”的理念,变化的是其教学风格、教学内容。
作为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闫存林深谙教学改革之道。多年来,他一直推动学校的语文改革。在闫存林看来,语文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多年来都没有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
长久以来,主流的语文教学是教授课本内容,教师根据课本来授课。闫存林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非语文的核心和本质,语文教学应该建立自身的框架和体系。基于此,闫存林带领语文教师梳理语文能力点、主题、专题;构建写作序列;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与名著导读系列。他颠覆了北京十一学校过去的教材体系,使之成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现如今,北京十一学校已基本构建了基础语文课程+分类自选课程的语文课程结构。
闫存林还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他深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点和诉求,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人尽其才,他还在北京十一学校主持开设了三门不同类型的语文课。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了选择的空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掌握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整理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必修三、必修五中的小说单元,把握每篇课文的主题中心。
2.下发环境描写作用导学案,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小步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那是小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试题。
二、展示课堂目标(1分钟)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三、考点精析(1分钟)
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从近几年高考题考查方式来看,有考查细化的趋势。
四、明确考查方式(2分钟)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 (2019·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步舞》)
(2) (2019·全国卷III)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3) (2018·江苏高考)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
(4) (2013·山东高考)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活着》)
(5) (2011·江苏高考)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环境描写作用考题即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五、回顾小说相关文段,分析、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5分钟)
(一)举例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回忆《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回扣教材
分析作答
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府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烘托气氛,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
②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贾府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③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④暗示了贾府必将走向衰亡,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答案解构:
本题考查社会环境的作用,答案从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对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对凸显主题几方面的作用分析得出。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于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①渲染悲壮气氛。狂风猛雪、冲天大火中,英雄长啸,苍莽而雄浑,悲壮而激越。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文中的“风雪”描写为人物活动所设置环境,有利于表现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同时,又反衬了后来林冲的奋起反抗是“不得已而为之”,把林冲“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而本文中的“风雪”描写,将落魄的英雄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之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合理地推动情节发展。“风雪” 的描写,是为故事的发展“蓄势”。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没有压倒草料场的房屋,林冲也不会到山神庙去暂避栖身,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这些描写,为故事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条件准备。
(二)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过渡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刚刚我们一起归纳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打铁要趁热,接下来,让我们实战演练一下,在实践中将这一规律融会于心。
六、高考试题分析(22分钟)
(一)《小步舞》(2019·全国卷Ⅱ)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文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如文中第②③段、第⑮⑯段、第26()段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题干指出“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一限制性条件明确强调了答题分析特点时应将卢森堡公园苗圃这一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加以细化和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说“推动情节发展”,更不是常规地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去思考。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故事开端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小说开端部分,写“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情节发展
卢森堡公园苗圃不断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既是老夫妻表演的舞台,也是老夫妻人生的舞台,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
故事结尾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结尾部分,作者交代苗圃被铲平,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使故事留下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每点2分)
七、课堂小结(2分钟)
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思路总结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3步骤”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这里要注意区分出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
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结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简单几个角度所能言尽。但无论如何,首先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烂熟于心,整理答案时有所兼顾。
八、布置作业(1分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4
一、前言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师生合作教育模式,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说,师生之间的有机合作对提升高中语文教育效果起到可促进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课堂能动性,然后通过师生合作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课前师生合作,减轻课堂教学负担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前师生合作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根据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准备好与教学相关的辅助教具,比如教案资料、相关参考资料以及网络视频资料等,并且将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明确给学生;与此同时,学生按照教师课前所提供的教学资料以及教学目标等,准备好本堂课所需要的学具。简而言之,师生课前合作就是一种明确分工的教学方式,教师负责教学资料的整理,学生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然后双方通过课前准备,大大降低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难度,同时还能节约更多授课的时间。
比如:在学习我国古代的小说发展以及相关规律的内容时,教学内容以民间小说发展规律为起点。所以,教师在讲授其发展规律之前,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有名的著作,以证实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性。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神话传说、《诗经》或者乐府等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视频,然后将视频下载给每一位学生,由学生独立查阅资料,事先掌握小说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等。这样,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就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及小说的写作原因、背景等,如此便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减轻了教学负担,也培养了学生课前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合作问答,强化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少了合作、少了互动,在这样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很多学生养成了拒绝回答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害怕被提问。从实际方面来看,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不仅仅只是一种互动,而且还是师生合作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以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其主动学习。
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时,必然会对贾史王薛四家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红楼梦剧情进行播放,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提问“文章中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应该如何对她的性格特点、人物特征进行分析?”,在提完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引导,同时给予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最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合作模式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使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然后在针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来对其进入贾府后的言行、心态等进行互相讨论,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讨论过程中,更能记忆更多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师生合作与互动,全面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生合作教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简而言之,师生合作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强化其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而教师自身充当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在讲台上为其他学生授课,而教师以学生的角色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学生扮演教师为其他学生授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文章知识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享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对于学生忽略的地方,教师要以学生的角色及时提出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整个授课过程更加全面,做到不遗漏任何知识点。
五、合理安排课堂,提升课后师生合作效率
对语文课堂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指的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完语文知识后,要对剩余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安排;而提升课后师生合作效率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解完语文知识后,对于当堂课程中学生未理解的难点提出来进行讲授,与此同时,学生在本节课堂完毕之后要将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及时向教师提出来,对于有争议的部分,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剩余课堂时间内共同讨论完成,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在本节课堂上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讲授完毕后,不管剩余时间有多长,都会让学生自由安排这段时间,而很多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的学生往往不会自主利用好这段时间,导致课堂剩余时间大量浪费。所以,通过合理运用课堂上的剩余时间,师生之间通过积极合作,能够显著提升课后学习效率。
比如:在讲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本节课的剩余时间内将本次教学内容主旨进行总体概括,然后要求学生一同参与到文章主旨概括中来。又或者在W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解完毕后,可以在课后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背诵,然后教师可以在旁辅助学生,向其介绍一些有效的背诵技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将文章重点句子记忆,可以通过理解性的记忆,通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再来记忆句子,必然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使课后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升华当堂课程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强调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执教者要充分发挥组织者、主导者、合作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对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要点:
首先,要把好教学关口前移关。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努力把一些基础性学习内容掌握在自我预习之中,只是把一些重难点的内容带进课堂,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其次,要把好探究问题的设计关。这是课堂合作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有力引擎,既要把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其中,又要注意题目之间的关联性、梯度性和逻辑性。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学中,笔者为学生的课堂阅读和合作探究设计的题目是这样的:
1.在故事的开端环节,黛玉初见荣国府看到了什么?(即环境描写)
2.在故事的发展环节,黛玉先后会见了那几拨人?给她分别留下了什么印象?
3.在故事的结尾处,简写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说来,这样的设计是以“黛玉进贾府”一事为中心,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条分缕析、步步推进,有平铺直叙之感。再次,在系列题的有力引导下,学生开展了以学习小组为单元的自主学习活动,此时此刻,教师要努力把好合作探究中的指导关。既不能包办一切、“自问自答”,更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否则就会陷入虚于应对的白忙之中,甚至适得其反。
二、要把分层教学引入课堂,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能
有权威人士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评价课堂教学质效的根本标准,不在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究竟如何,也不是取决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层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而是取决于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的客观实际,积极开展以“全面推进、整体发展”为追求的分层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因此,成为一名专业型的教师,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一、 “读书育己”,方能“教书育人”
韩愈给教师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广大教师也确实在呕心沥血地践行着这一教育理念,教师们忘我投入的精神、执著耐心的程度是许多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但是, “教书育人”显然只是逻辑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教书育人”的逻辑起点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应当是“读书育己”。很难想象,一个不能做到“读书育己”的教师会圆满地做到“教书育人”。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缺少了教师“读书育己”的逻辑前提,再努力地“教书育人”,恐怕也很难有一个理想的结局。
许多年前,去北大附中听程翔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他有一个绝活令我佩服不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我也上过一两回,主要目标大都定位在贾府的典型社会环境,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上课时程翔老师让学生自己来选择这节课大家愿意学什么,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学“宝黛初会”(《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第五回,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程老师说:好,那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宝黛初会”。当时我就很惊叹,这样全国的大型公开课,学生选什么他就能讲好什么吗?课堂上程翔老师从宝黛形象,到情节结构,到艺术手法,行云流水般讲开去,那真是叫左右逢源,令你进入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的辉煌殿堂。我们所有听课的人都大为惊讶,这种课也可以如此来解说。程翔老师讲课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正源自他的文化功底的深厚。他的自信,来自于深厚的积淀。
苏静,青岛市的一位语文教师,她在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便参加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突然跑出来的这匹黑马,绝对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似乎很难跟那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多年磨炼的教师相抗衡。在那节“比武”课上,苏静让在场的专家、评委给学生出了两个题目,限定他们两分钟做诗一首。两分钟收上来后,屏幕上一打,全场的人都惊讶了,想也想不到学生会做出这么好的诗。原来还不知道做诗为何物的学生,在苏静8个月教学后居然能命题赋诗,苏静成功了。后来《中国教育报》就以《她的学生富有诗才》为题,做了一个版面的报导。那天正是9月11日,好多人称苏静是“教育上的911”。苏静的成功不是速成的,她读的书多,背的经典文章多,经典诗词多,她的成才之路是一本本书铺成的。
我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想说,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教师读书就像生命不可无水栽培――有水的浇灌生命才能根深叶茂,厚积薄发。读书和教学相得益彰,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
二、 勤于耕耘,方能拥有精彩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一个人日复一日重复一种工作,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之感。职业倦怠是各行各业均可能发生的一种状况,但在“百度”里输入“职业倦怠”一词,首页“相关搜索”共有九条,其中六条是指教师的职业倦怠,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令人震惊的,它充分说明,教师的幸福正在被悄悄偷走。
“诲人不倦”仅仅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为人师表者最高的境界,自认为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应该是寥寥无几。是谁偷走了教师的激情?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在哪里?教师的工作压力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一定产生职业倦怠。我们仔细想想,教师的职业压力再怎么大,恐怕也没有企业高管们的压力大吧?为什么他们很少产生职业倦怠呢?决定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最根本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低,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就很难享受到研究一个课题取得成功的快乐,很难享受到陶醉于自己的课堂的快乐,也很难得到学生由衷敬重你、接纳你的快乐。我们看到很多名师,上课时纵横捭阖风采无限,业余时间畅游于自己的思想丛林著书立说,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有职业倦怠的时候。因此,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无疑是可行之路。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就需要我们不能只是做个教书匠。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讲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不注意反思总结,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远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何来进步和提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更要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研论文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经验教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总会发生一些感人的故事,总有一些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点子,但这些鲜活的素材大都遗憾地被日常忙碌繁琐的事务“湮没”了。希望大家能拿起笔来,把它们记录下来,发到报刊上,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努力使自己的劳动不被湮没的好方法。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有个爱好,就是配合教学内容写了很多文化散文。例如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我写了《秋水长天滕王阁》;学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我写了《千秋史笔悬日月》;学唐诗鉴赏,我写了《盛世长歌》;学庄子的《逍遥游》,我写了《庄子:独自飞翔》;学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我写了《水兮水兮》……我写的这些散文,对学生理解文章、走近作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学生们的挚爱。
成功源于坚持。坚持是最容易的事情,只要愿意,就人人能做到;坚持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年轻的教师,我们不妨先给自己定一个五年规划。美国总统的一届任期是四年,也就是说,一个老想管全世界的美国,总统想做出一番让公众认可的事业来,也只给四年的时间。我们教一门功课,带一个班级,坚持自己的五年规划,一定能够取得不一般的成绩。在这五年当中,你也可以选择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点进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后进生的教育问题、或是班集体建设……如果你是一位语文教师,你可以研究阅读教学,或是作文教学,或是课外阅读……先把这一个点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再进行迁移拓展。五年,并不是很长。我坚信,五年能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教育人生。
三、 敢于挑战,方能成就梦想
有一部关于熊猫和北极熊的电视片。熊猫和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由于气候变化,它们中一批移到中国四川的温带地区,另一批移到北极的寒带地区。按一般逻辑,进入寒带地区的熊会冻死、饿死,温带地区的熊会很容易活下来。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环境好,熊由以前比较凶猛的物种变成了好吃懒做、濒临灭绝的熊猫。温带地区食物多,食肉动物也多,老虎、狮子和狼常和熊猫抢食物,熊猫抢不过它们就不吃肉了,改吃草。食草动物也多,熊猫决定连草也不吃了,吃其他动物都不吃的竹子。这一下它犯了致命错误――它选择了唯一的食物来源。当竹子越来越少时,就有大批的熊猫被饿死,最后全世界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少量熊猫。北极熊却在北极生活得很好,比当地的任何动物都更凶猛,体重也比熊猫大两倍。它本来是陆生动物,但最后能在海中游泳长达几小时,且能捕食水中生物,实在没东西可吃时,还能在零下四十度的北极冬眠,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北极熊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这个电视片有一种经久难忘的震撼力。在挑战面前我们会选择什么?是的,我们大都会选择安逸,安逸往往意味着退化、驻足不前。想想真是这样,学校要参加公开课活动,要派人去上公开课,你不想去,他不想去,最后某人去了,这人困苦了好一阵子,大家觉得这人真是倒霉,我可解脱了。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要有教师代表发言,你推她,她推我,推来推去,敲定了一个人,这人又困苦了好一阵子。这么苦累了三五载,出乎大家意料地,这个人居然从人群中冒出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佼佼者。有课题实验项目,你勇于承担;有上公开课的机会,你勇于抓住;需要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用勇气接受了几次工作的挑战、生命价值的挑战?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实际上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人生态度。一个人有着主动的人生态度,机会怎会不光顾他?优秀青年教师袁卫星说,当年老校长对他说,你们想爬多高的山,我们就给你们搭多高的梯。袁老师当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们就能爬多高的山。之后,袁老师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汇报课,正是这种主动出击、勇于挑战,使得袁老师迅速成长。袁老师固然有才华,但我深信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中国教师队伍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选择了挑战。
当然,挑战就要承受失败的痛苦。我第一次去潍坊上公开课,夜晚一人反复揣摩:课文如何导入才能引人入胜?过渡如何衔接才会自然?重、难点怎样突破才会巧妙?……把自己的教案一遍遍地说给自己听,感觉不顺口或不顺耳的话,马上进行调整,终于对教材越来越熟悉,起承转合也“磨”得差不多了,才休息。临睡前,又把教学流程在头脑里放了一遍“电影”,才放心睡下。第二天赶到上课学校,看到讲台下密密麻麻的听课教师,看到不断跟着我晃动的摄像镜头,我的心一下慌了,一心只想着把自己的设计流程进行完。终于完成了,大松一口气――下课,竟然提前下课近十分钟!这成为我教学生涯中最严重的“事故”,时时警示着我今后的教学。
后来进行省级示范课教学时,面对讲台下密密麻麻的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专家、教师,我的心中已有了些底气,不再如过去那样惶恐不安……
所以,不要轻易放过磨砺自我的机会,备课准备的劳累煎熬,众目睽睽下的紧张惶恐,慢慢地会换来站稳讲台的幸福。人生充满竞赛,竞赛丰富人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日复一日地度过一生,都在慢慢变老,我们最后都将离开自己热爱的讲台,不知那时的我们是带着遗憾走的,还是带着欣慰离开的。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以这他山之石为砺石,来琢磨教学,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达到最优化,已成为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不是每一节课都适用信息技术,不是只要使用信息技术就一定有很好的效果。要在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必须首先解决两个观念问题。一是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之一,它既不能完全替代教师,也不能完全替代黑板和粉笔,它不是简单的“板书搬家”或“教案搬家”,而应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媒介。借用南国农先生的一句名言――我们追求的不是教学的机械化,而是教学的最优化。二是信息技术不仅仅指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各种媒体,不单指网络和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电视机等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来看待”。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可以有效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和创设学习环境。传统的学习环境主要有两个要素,即教师和学生,知识传授主要以黑板
和粉笔为媒介。这虽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无障碍交互,但有些内容却无法传达,而且学习环境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将电视机、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就打破了这样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环境变得丰富生动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将贾府人物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列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轻而易举地了解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鉴赏人物时,又截取电视连续剧的相关片段,使学生结合文本形象地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为形象地观察和体味到了林黛玉初入贾府时“步步留心”的小心谨慎心理。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励情感。语文能力的培养着重在于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落后现状,以及社会潜在的导向作用,使得学生非常注重数理化和英语的学习,反而忽略了学习母语,造成语文能力低下的现状。对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和增强对母语的热爱,进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任。
优化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环境,改进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以优美、深厚的传统文化来感染学生,进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譬如在学白的《蜀道难》这一课时,我们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著名演员濮存晰配乐朗读的《蜀道难》,学生们马上就被那富有激情的声音带入了情境当中,后来就随着一起朗读。一节课下来之后,学生们反映效果非常好,许多学生已经能够有感情地背下来了。此外,我还曾尝试让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录制自己的朗读,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不仅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而且很好地激励了那些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习了《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意蕴深沉、语言优美的散文后,学生被这些优美的散文深深感染了,我们便借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让学生自主举办了一次美文交流会。学生自己设计并主办了以“发自内心的美”为主题的美文交流会。他们利用电脑及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提示主题,以配乐朗诵的形式介绍美文,并上台交流自己的感受,动情时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情入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源,加强交流协作。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是由教师来给学生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及相关内容,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把我们的信息资源已经“从四壁为墙的空间扩展到世界,扩展到地球村概念”。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逐渐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可以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派下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并得出相应的结果。在学习《神奇的极光》这一课时,四位学生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其中两位学生负责搜集极光图像,一位负责整理神话传说,一位负责电脑制作,结果为同学们献上了一部制作精美的课件,既是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充分显示了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资料、学习心得,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不止这四位学生如此,其他一些小组的同学也有不错的表现,譬如学过《失街亭》后,同学们便通过网络来搜集资料,了解相关信息,有些喜爱《三国演义》的同学还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还有学生合作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喜爱〈三国演义〉》,展示后在同学们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确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资源,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有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各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便各自拥有了两种思想。我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正是这样的感受。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创设情境、激励情感、丰富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而最终成果的展示更会增强学习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信息技术的利用是由我们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来决定的,使用它的目的是使教和学达到最优化,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一句话:信息技术的使用服务于教和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2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精心预设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但是在实际的操作环节往往也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展现出不一样的精彩。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及时捕捉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之中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获得深刻的感悟,让语文课堂变得自由灵动。
一、抓住“灵光一现”,深化直觉思维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独特想法,而往往他们的直觉思维会给课堂学习带来一股新的活力,让学习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灵光一现”,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小说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走近文本,深入体会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很多学生都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甚至有的学生因为祥林嫂的遭遇流下了眼泪,大家在用一些词语总结的时候使用了不幸、悲惨、软弱等词语,但是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他的见解一下子将大家吸引住了,这时教师鼓励这个学生阐述一下这样表述的理由。这个学生列举了这样几个例子: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基本上发生在春天,失去丈夫、被迫改嫁、痛失爱子甚至最终死亡都是在春天,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享受过温暖的春天,春天带给祥林嫂的都是冰冷无助的感觉。
这样的理解并不是教师预设中的,而是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灵光一现”,是学生直觉思维的表达,而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惊喜,引导学生更加透彻地解读,让学生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课堂也会波澜起伏,精彩不断。
二、学会“”,引导取长补短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对于有一定理解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对于同样的文本内容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不一样的见解,这就是学生的差异性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让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W《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了这样的学习环节: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谈一谈对刘兰芝的认识。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之后,大家基本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而且忠于爱情。但是在这个时候却有学生提出来这样的问题:“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人,为什么她的婆婆还会要休了她呢?是不是刘兰芝也有什么不足呢?”这样的意外让大家陷入了沉默,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发表意见,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讨论,结合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再次精读,学生们获得了自己的理解,这也许和她的婆婆的家长制作风有关,她的婆婆希望自己的儿子有更好的助力,自然就看不上出身平凡的刘兰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的解读出现不一样的声音,鼓励学生的差异化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取长补短,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
三、善于“将错就错”,务求自主探究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难免会出现理解方面的错误,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要善于“将错就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文本,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