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18:43: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毕业实习考核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在高职会计实践主要从两方面开展教育。其一为校内实训,其主要包括了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这几个方面;其二为校外实训,其主要包括了社会调查、暑假认知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形式。高职通过这两种教育形式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加真实透彻的了解会计的本质,让学生真的做到学以致用。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今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卷面成绩高并不能代表其他的综合能力。我们的考试形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形式上,而这些考试方法也体现不出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所需要的能力。所以当期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培养和考核这些隐形的能力。
2.2考核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一次终结性考试是现在会计专业学生通常采用的评价标准。这种考试以分数为考核标准,不能全面体现一个学生应有的职业水平和素养,且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学生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素养。容易致使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化。
2.3考核评价给分较为随意
由于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便是让学生拥有实操能力,但是多数高职没有对接的教育基地或是实习单位,所以一般都是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这样问题便出现了,很多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不会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而只是让实习生打打下手,故实习期间学生接触不到会计岗位,但实习单位仍然开具优秀的实习成绩,校内指导老师对这一情况也是有所了解,以至于最后的实习成绩是指导老师根据感觉给分。
2.4考核评价时间相对滞后
会计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会计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报告作为考核依据,这就使得考核出现了滞后,无法及时的对实践中的问题给予反馈和互动,学生对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及信息更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3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3.1改革考核评价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重视对会计技能的教学,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实践性教育,另外在考核时考核成绩可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在学生毕业之前,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办公软件等资格证书,规定这些证书与毕业证相关,让学生持证毕业。
3.2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会计职业胜任能力
根据实践项目不同的特点去设计灵活的考核形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采取课堂记录、卷面考核、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知识竞赛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欲望。评定成绩的时间也应设置灵活,将以学期、学年为准的设置成以实际学习中包含职业技能内容为准;把原来的阶段考核变为过程考核,做到全程化实践教学。
3.3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延伸评价主体
在评价学生成绩的过程中,应该让同一实训小组中的同学、授课的教师、实践指导过程中的老师参与进来,这样能够比较全方位的考察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当然,考核还是以实训教师为主,其他人员的评价为辅。此外,还应当让参加考核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有助于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改正,有助于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胜任能力。
3.4拓宽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一、短学期实践教学是攺革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围绕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本专业社会、行业的发展趋势的认知有明显提高,在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申报,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实习並获得用人单位好评率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短,上手快,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提高我校就业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作者曾多次主持本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收到了不少的启迪,下面就结合上海海洋大学短学期实际从企业专家讲座、社会实习、实验实训室实训、学生总结交流互动等实践教学方法、实训教学考核创新等四方面谈几点体会,供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和体会
(一)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行业内专家参于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创新
短学期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内容。上海海洋大学短学期实践教学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与企业,在两周的短学期实践教学时间里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行业内的专家参于实践教学,给学生作企业实务的报告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于学生互动相关热点问题,结合专业背景由企业出项目学生参于做课题。这些实践教学的创新极大的调动企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产生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
(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考察上海的知名企业,从社会实习中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
短学期实践教学中我们每期组织学生帶着理论知识的基础,去参观考察上海的相关知名企业,如上海大众海车企业、宝钢集团、可口可乐公司、嘉定集成农业、苏州产业园区等,通过考察这些企业的运作、现场、企业发展、行业特征、企业管理介绍等,极大的开宽学生的社会实践视野,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得到非常好的结合。
(三)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实训室,为学生短学期实验室实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实践教学的投入不断加大,新的实训室不断增加,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硬件平台逐步改善。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时,本人的体会是:必须认真、细致的调研、规划,合理的购置设备,充分考虑实验实训室的系列性、先进性、多项性(多专业、多学科)和实用性,在有限的建设费用内,避免设施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建设的实训室应能达到:让学生尽可能多受到实践训练,接受到更新的知识,学到更实用的技术。例如,我校物流系目前物流模拟设备方面,已具有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物流立体仓储、现代化的物流传输设备、常规的运输车辆、仓库短途搬运设备以及一整套电子商务软件模拟系统和仓库监控设备的实训设备,实训设备已形成系列且利用率极高。每学期担负着物流管理专业、食品物流专业的学生实训教学任务。同时,每年完成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
(四)学生总结交流互动等实践教学方法、实施完善的考核制度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1、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上班伊始,我认真学习了《工程质量管理细则》,并将其牢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要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公司形象。
2、认真学习各种规范文件。从最开始的《档案编制指南》,包括技术交底清单、贯标实施表格、质量体系实施指南等到《建筑施工手册》、《建筑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细则》等等各种规范规程;除此以外,还有《××酒店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编制指南》等文件。
3、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学校也有过一个多月在施工现场实习的经历,但是在真正的施工过程中,我所了解的还只是凤毛麟角。所以,从到公司上班开始,工程部的两位前辈就带着我去各个现场。跟随他们一起检查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情况的那段时间,是我吸取知识、总结经验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对于施工现场学到最多、最全面的阶段。所以我忠心的感谢他们的传授、教导和关心。
4、认真学习辽宁省概预算编制资料。我首先对辽宁省概预算编制资料、计价清单规范等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学习,并坚持边学习边实际计算练习,借××项目投标之际,参与了技术标的编制过程,并针对其中11号楼施工图加以计算,由于大学毕业设计做的就是投标编制,所以较快的掌握了其中的要领,虽然还没有真正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但是我个人认为我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此同时,我还学会了使用“广联达预算软件”编制预算和抽算钢筋,通过对××施工图的预算练习,虽然是首次接触,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进行部分独立操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摸索和钻研,把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完美。
5、其他方面:①坚持每天上班提早到公司,打扫办公室卫生,为同事创造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②管理办公室内部分文件存放,以便需要时能够及时找到③对部分事宜进行登记备忘,供以后对照④与分公司同事积极探讨造价控制、合同管理、资料管理等内容。通过讨论既增进了同事间的友情,又提高了自身能力⑤主动与同事交流,热情帮助他人。
二、努力的方向
1、考虑到在建筑施工单位女同志的工作范围有限,所以更需要给自身充电,着重向投标方向努力,积累投标经验,争取达到工作年限要求时,顺利通过全国造成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充分利用通过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优势及以往的工作经验,积极主动接触各种相关业务,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可能的话能够为公司在投标谈判时奉献力量,为公司的品牌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积极参加证书考核,钻研专业技术,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
第二天,我从试着一些基本绑带开始,慢慢的开始维修一些简单的辅助设备,两个月帮忙,期间还在部品二课搬移机床,其中有一次单独完成,并在其前期帮忙摆放。两个月的实习,在各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照和指导下,及自身的不懈努力,让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单位我不仅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在自我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了很多的认识。最主要的是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事,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对培养我的工作意识和提高我的综合素质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此我由衷的感谢阿尔卑斯,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次机会。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相处之道完全不同。这巨大的转变中,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从未进鑫东信息有限公司前心中的那份神秘感和进入鑫东信息有限公司的第一天,内心充满了自信和好奇到实习的日渐深入,慢慢地接受了新事物带给自身的困扰,自己身上的不足也日益明显。开始反思在平日学习中的误区和不足。开始发现自己讨厌的事物经常是工作中需要的。开始感到彷徨和迷茫。无形的压力总会盘桓于我的脑海。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领导的眼色,同事的嘲讽。在鑫东信息有限公司实习期间,老师给了实习生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对什么是设备,怎么维修才能做到最好。
实习,就像刚刚拿了驾驶照去开车,就算在驾驶学校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人来车往的公路上自己就像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要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就业之路做准备。
这一次的实习,让我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有了运用的机会,更让我得到了实际的锻炼,从中总结了经验,使得我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了进步,同时也让我吸取了一些教训。
针对这次实习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感受及所取得的进步 。
一、系统培训使我对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对树立信心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不断的自我总结提高了我的自我学习能力。
每天去单位工作,遇到任何问题解决不了的,单位都要求我们把问题记下来,小组解决不了,会议上各小组再一起讨论解决。我们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作用,如果自己进行分析,往往是一种定向思维,所考虑到的只是一个面,甚至只是一点而已,很难考虑周全,然而展开小组讨论,就可弥补这个不足,大家从多角度地看问题,结论也就更加全面、合理、准确。通过讨论,能使我们立对纠错,提高个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倾听、思考、分析、评价、表决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到了锻炼,同时,对于我一个刚步入单位的实习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弥补了自身认识上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业绩分享的时,再把成功者的经验记下来,互相交流学习。单位的这种要求让我体会到了员工团队的专业、高效、凝聚力。正因如此我发觉我成长的很快,进步的也很快。
虽说我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我还存在着以下几点的不足:一是工作中有时自信心不足,有放弃的念头。时而会出现低级错误;二是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有时显得较为急躁,没有及时找出失败的原因。三是社会阅历相对来说较少,经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发扬刻苦精神,克服不足,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的适应单位发展的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视音频特效以及各转场特效,以便更好的投入工作,我将通过多看、多学、多问、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水平;通过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的对待每一件工作。在此也要由衷的感谢我的母校对我的培养。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体现的尤为重要。为了理论知识更好的联系社会实践,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本人2012年8月25日至11月30日在鑫东信息有限公司实习。在我们部门有设备维修、工厂保全、磨具维修、设备管理、机床加工、材料运送等小组。现在将实习期间的经历做个总结,了解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更好地认清自己,也更好地认识维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设备维修中多以辅助设备为主,各级领导的指导顺序有一定的规律,这就要求维修者一定要先认识某些领导,避免由于不认识人摆放错了领导的位置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实习得知,一般的维修,几乎都是自己搞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实习期间也维修过机床,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不会问人,不知谁该如何交流。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是近20多年来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兴起的一种评估临床能力的更为标准化的考核方法,以其高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医学教育届的认可,被认为是目前评价学生临床能力的最好方式。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框架下,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结合特殊教育实际及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要求而建立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既可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目前教学资源紧缺、病人不愿配合临床教学的难题,也能够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视障学生临床技能掌握情况,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质量,使视障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
一、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适用范围
适用于评估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各个临床学科中视障学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及毕业考核,也适用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如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以评估视障学生在毕业前是否达到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要求。
二、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考核评价小组
由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临床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负责组建考核题库、制定评分标准、标准化病人培训、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实施及总结。
2.建立考核试题库
考试内容在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基础性的同时,也要重点突出。因此,试题库的建立既要结合特殊教育实际,还要参照视障学生毕业后从事推拿行业所要取得的职业资格(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库中包含伤科、内科、妇科、儿科四门中医学科的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
3.标准化病人培训
标准化病人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既可以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还能够克服传统考评方式缺乏公平的缺点,使视障考生在面对标准化病人中进行考核,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公平性,还能够为视障学生模拟一个医患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教师通过前期对视障学生进行相关学科医学知识授课后,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前对视障学生统一进行如何作为一名“标准化病人”,即标准化病人的职责与要求及在考试中表演技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全体视障学生进行标准化病人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下一阶段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在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考生本人即要模拟盲人医疗按摩师作为考生参加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又有机会作为标准化病人,这是与其他医学院校的选取低年级学生或在社会上招募有医学爱好的的人士作为标准化病人的重要区别。其优点体现为:视障学生在作为标准化病人之前势必要对疾病的病史、临床表现中的症状、体征等相关知识有准确的认识及掌握,通过作为合格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练习,有利于视障学生对所学疾病有更好的掌握,有利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有了充当标准化病人的经历也有利于视障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医疗服务。
4.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站设置
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共分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例分析、手法操作四站。
第一站(标准化病人站):问诊,重点测试视障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包括病史采集技巧、方法、要点、内容四个方面。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10分。
第二站(标准化病人站):体格检查,重点测试视障学生体格检查的合理运用能力,包括检查的内容、顺序、方法三个方面。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30分。
第三站(非标准化病人站):病例分析,以笔试及问答的形式重点测试视障学生中医辨证施治能力及临床思维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包括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型、治则、治法等。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30分。
第四站(标准化病人站):手法操作。重点测试视障学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实施能力。包括合理治疗方案的提出;常用腧穴的位置和取法、按摩基本手法、成套治疗手法。考试时间20分钟。满分30分。
考官根据视障考生在各站完成情况按照得分要点进行打分。
5.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实施结束后的总结
在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每次实施完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后,参与考评的教师组织学生马上进行总结。通过考生及标准化病人的自我总结及教师针对视障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优、缺点的归纳总结及点评有利于视障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以达到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
三、结语
参与考评的全体教师在考评结束后集体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为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从而保证考核的客观、全面、公正及考核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桂美,李吉华,张红萌等.中医院校建立基于OSCE架构临床技能实训平台的思考与规划――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3,(22):49.
(二)艺术实践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艺术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机会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与音乐艺术的需求,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艺术实践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作出奉献,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正确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艺术实践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品德,加强学生间的联系,增强集体凝聚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可以体验贫困地区生活状况,利于养成吃苦耐劳与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艺术实践活动形式
高校可在校内校外分别组织音乐艺术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可由学校组织专业大赛、综合素质大赛、音乐会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者自行组织音乐会、文艺晚会,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校外进行公益演出、下乡演出,对贫困山区学校义务扶贫教育活动,或者利用寒暑假到其他学校、艺术馆等文化教育相关单位参加培训、教学辅导或编排节目等,学生可以去民间采风、观摩学习等进行文化调研活动。因教育对象不同,学校可分别组织毕业班学生与非毕业班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对于毕业生,主要是毕业前实习与个人性毕业汇报演出,使学生自身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对于非毕业生,组织学生举行音乐节、素质比赛与综合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加强音乐教学的能动性。
三、艺术实践活动实施方法
(一)革新成果检验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获取学生水平与教学有效性的证据,一张试卷、唱一首歌、演奏曲子一直以来是高校音乐评价的主旋律。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课堂、教学与舞台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需要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首先,院内实践的教学汇报、演出和平时成绩挂钩,专业老师对其打分点评。其次,改革期末考核形式,在音乐厅考核,学生要穿正装或者礼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表现力。学生总成绩由期末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可将学生表演全过程录制,作为学习记录,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提高提供便利。在毕业设计上,把毕业论文改为毕业汇报演出,举办个人音乐会,避免学生过多借鉴别人的学术成果甚至抄袭,用实践考核评估学生的专业学习。
(二)扩充实践内涵,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是集知识、技能与态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在当前就业大潮面前,学生要不断充实自己,一专多能,给自己获得更多主动权,适应就业择业的双向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有出色的舞台表演力和扎实的课堂教学力。所以,学院要进行“五练一熟”教师职业训练和支教教育实习结合,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要练书写、讲说、绘画、制作、管理,熟悉中小学教材,提高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综合能力。支教教育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确立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磨练自身意志,增强责任心。
(三)组织学生艺术实践高校音乐教育必须要教育和实际接轨,处理好专业基础和能力教育的关系。艺术实践不可以喧宾夺主,而要建立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科学组织艺术实践,因地制宜,成为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使学生得到锻炼。艺术实践对于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目标任务,每次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给予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指导,并拓展专业知识,如戏剧表演、服装舞台、造型等。艺术实践有时需要去偏远地区,要选择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教师带队,保证安全。教师也要对实际进行科学合理总结,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校确保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达到目标,注意避免出现不良思想倾向。在活动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今后服务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一、目前本科生实习质量不高,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由于指导老师亲自带队,学生依赖心理严重,等待观望,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二是由于企业要求较严格,加上学生人数多,难以让学生在现场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三是各个生产工序实习内容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学生转一圈觉得没什么可看,普遍反映沉不下去。四是部分学生准备考研,认为自己还要继续深造而不重视实习。五是接收企业积极性不高,由于学生实习时间短,对于工作只能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既不能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又不能承担办公室的工作的责任 。企业对实习人员的培训也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无法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 。六是考核制度不严,实习没有压力,实习报告抄袭现象严重,实习效果不满意 。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就成了学校和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提高本科生课程实习质量的措施
(一)高校和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是加强对实习的重视,为学生实习建立信息平台,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实习信息,提早为实习做准备。
二是加强实习的动员工作,正确引导学生实习,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实习期望,寻求正确的实习方式。将实习动员工作渗透在平时。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交流会,让已经参加过实习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实习经验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三是采用全新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对老师而言,也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更多的是朋友、同学、伙伴,这样就形成了彼此平等的关系,创造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构筑了和谐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和老师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既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工作的浓厚兴趣。
四是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可以通过合作项目的方式,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也可以采用聘用实习单位人员为兼职教师,给予一定的名誉,从而提高企业参与学生实习工作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应加强课程实习的意识
一是切勿眼高手低,要正确定位,珍惜身边的机会。在进行实习时要早做准备,要有大致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收集相关的信息。
二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要多注重实践,培养一些技能,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为工作和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95-02
苏州大学自2006年开始在生物技术专业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经过5年办学积累,于2011年申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功,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作为我校的一个新办专业,与原有的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特色及课程体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该专业试行“611”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阐述了此模式的内涵、我校该专业实施此模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措施,总结了实施此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研究结果可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6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61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6”是指在前6个学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通过调研,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与实验课程,尤其注意了课程间的衔接,精简了课程门数,提高了课程综合化程度,实现了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将一般需要在6.5学期才能完成的课程教学压缩到了前6个学期完成。
此模式的第1个“1”是指进行为期1个学期(第7学期)的毕业实习。与多数高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我校增加了约0.5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为进一步延长实习时间,根据学生的志愿,在征得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同意后部分学生在大三暑期即可进入实习单位实习。
此模式的第2个“1”是指让学生在在校的最后1个学期(第8学期)在校内外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多数学生主要在校内相关研究室进行,经审查同意,也允许部分学生留在原实习单位或联系新的校外单位进行。
在“611”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个“1”是关键,改革和完善这两个“1”,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能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实施“61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了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施“6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缩短与食品相关行业的距离,为就业做好准备。
2.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习时间安排过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机会少,参与率低,使得该专业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均较差。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学效果不佳,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离社会实际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作为新开设该专业的苏州大学,更应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实现培养学术研究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实施“6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实践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受益。实践时间短,实践的单位刚把学生培训上道,学生就要返校,这对实践单位来说,不仅没有任何利益可言,还增加了负担。实践时间短,对学生也不利,不能真正在实习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背离了实践的初衷[1]。而实践时间的延长,便于实践单位安排学生工作,学生也能得到较好的锻炼,有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实习单位可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能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甚至录用人才,学生也能进一步了解实习单位,对去留做出明智的选择。实施“6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学校获得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有利于安排实践教学。
三、“6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1.合理优化课程设置。由于理论和实验课程均需在前6个学期完成,因此必须合理优化课程设置。不必要的课程不设置,对有一定重复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或精简,在第1、2学期安排少量先修后续关联性不大的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一方面能增加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稳定专业思想,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后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安排的压力,做到每个学期学分数和学时数分布基本一致。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迄今,我校已有苏州市吴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苏州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津津长发食品有限公司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22个,这些实践基地雄厚的实力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611”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3.做好毕业实习工作。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践单位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增强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2]。关于实习单位的落实,主要根据实习基地建设情况派人联系实习单位,学生也可以凭学校开具的联系函和推荐书,自主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由于毕业实习时间较长,又是学生第一次独立步入社会,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经常与实习单位及实习学生通过电话、qq或微信等方式进行联系和沟通,以解决学生在工作或生活中出现的实习单位或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毕业实习成绩考核由实习单位与学校共同完成,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返校后将实习报告、实习日志、自我总结、单位鉴定意见、校内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等材料交学系,学系举行实习汇报会,通过实习学生的汇报、答辩,综合评定其实习成绩。
4.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要求必须与食品相关并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及可行性。一般在教师给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定(需经指导教师和学系同意),还允许学生在履行一定手续后在有条件的校外单位包括原毕业实习单位从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完成论文的实验与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把握好论文的特点,使文章观点正确、方法科学、内容有价值、结论有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一般由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评阅教师评语及评分和答辩小组评语及评分3个部分组成。
四、“61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
自2012年9月在20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8名学生中实施“61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该班学生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学习积极性、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初步统计表明,在该班学生中,有7位同学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考研率达25%,首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五、结论
“61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综合性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施该模式能较好地实现培养学术研究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邹志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实习的反思――以相思湖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2016,37(4):136-138.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34-02
大三是大学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期,乃大学生活总结收获,弥补不足,分析未来,把握目标的决定阶段。目前普通高校大三文科学生普遍存在迷茫、焦虑、浮躁等心理状态,想努力做事却又不知如何面对,不理解“工作”的含义,不明确专业知识储备的专业,甚至不理解考研的目的,对大学生活和未来充满恐惧。
本文针对南昌某二本高校大三年级文科300位同学进行调查,以谈话谈心交流方式,围绕大学收获、不足及短长期目标等方面,了解学生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文科大三年级学生现状
(一)大学三年收获较少,内容宽泛不具体,缺少自我总结
在涉及大学收获问题时,75%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在为人处事、社会阅历等方面成熟进步不少,但仅有不到20%同学能够列举出切实案例说明进步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完善。调查中发现,学生收获侧重点在为人处事和阅历两点上,在谈论专业学习、结交朋友、学生会工作等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明确细节,谈话空洞。
■
南昌某高校文科大三学生收获统计表
(二)迷茫、急躁、对未来充满未知
迷茫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其表现为长时间没有目标,有不知所措之感,虽试图改变而又感到无奈、无力。进入大三,部分同学开始意识到要为毕业做打算,在考研、就业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做选择。在问到“理想工作”、“男女朋友关系”、“考研的优势”、“专业前景”等问题时,57%以上无法准确回答,只知道自己想工作,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学业上也仅局限于考证,包括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驾照等,均是随波逐流,盲目选择。38%的同学有考研意向,其中12%的同学因担心就业难而选择考研。相对于学业、爱情、人际关系等方面,就业迷茫较为严重。
(三)阅读书籍少,知识储备欠缺
文科学生相比工科学生优势在于书籍阅读广、知识储备多、思想活跃等方面,可目前学生往往两年时间内阅读书籍少于6本,谈话中发现54%的同学每学期读书少于3本。有86%的同学表示大学每天平均有3小时以上空闲时间,但用于阅读的时间有64%在1小时以内,阅读内容有90%的同学选择了小说和经管类书目,如《人脉基金》等,学生读书的功利性强且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60%的人表示时间主要用于上网,20%表示参与其他各类活动。
(四)有目标,执行力不足
谈话中发现,75%同学进入大学都有各种明确理想,特别是在修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后,但对大三学年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很多事情没做,像英语、看书、交朋友、实习等都无法坚持。“光说不练”现象屡见不鲜,如拿奖学金、培养特长、参加实习等,仅仅停留在理想空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坚持个人目标,敢想不敢做,大学生活没有画上满意的句号。
(五)同学之间交流减少,关注个体发展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心理上已趋近独立。遇事向父母和老师求教被认为无能,所以他们在遭受挫折时来自家庭和老师的支持变少了。大学生活多半是以宿舍为单位的小集体生活,舍友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形影不离,大部分学生除了宿舍同学外,接触的人很少。朋友圈小了,满足情感的方式和途径也少了,孤独感随之增加。
相比大一大二学年,大三学生表现明显,同学之间不像之前一样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班会团会等活动不积极。大一年级每学期至少两次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如中秋晚会、春游等,大二年级也至少有一次集体活动。76%以上的同学表示进入大三以来,班级还未组织过大型集体活动,且56%以上的同学不看好此现象。目前,大三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事情就漠不关心,从而导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淡漠,集体荣誉感不足。
(六)就业准备不足,能力欠缺
调查发现,大三学生逐渐成为就业压力大户,其中87%以上同学认为就业难。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对就业信息掌握不全面,如从学长那里获得就业受挫折的信息,使得就业预期比较消极,担心找不到好工作,就业薪资低等,处于干着急的状态。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学生在“专业技能、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自我了解不够。如涉及“你认为自己和单位需求有哪些差距,你就业优势在哪里”等问题时,有72%以上同学回答不清楚,高达23%同学还未考虑过类似问题,这些足以让人担心。
二、如何摆脱现状,致力于实现学生梦
针对以上问题,文科大三学生现状不尽如人意,如大学三年收获较少,内容宽泛不具体,缺少自我总结,同学之间交流减少,执行力欠缺,阅读书籍少,知识储备欠缺,迷茫、急躁等,这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宗旨相违背,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关系着小康社会的伟大民族目标的实现。为实现学生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谈心方式,积极关注交流反馈
辅导员教师根据所带年级专业的特殊性,针对毕业意向及大三下学期分目标、如何实施、目前面临的疑惑及需要教师哪些方面的帮助、学生本人对班级的理解等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信息,跟进督促学生实现目标,让学生感觉到被关注,才能更好地坚持目标,实现目标。
具体实施方法,每天上下午分别找一位学生谈话,每周共10人次。次月第一周随机抽查上月谈话学生4人在校状况。每周对十位同学的聊天进行总结,并将学生信息记录在学生信息系统;根据信息调整汇总学生就业意向信息(如考研、就业);掌握信息,及时监督帮助;及时处理学生棘手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推后至二年级学习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可是这时期的学生对大学、专业的理解几乎为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这时候做出规划往往缺少相应支持系统,大学阶段无法坚持。建议将此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大学及知己知彼前提下,才能理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才能使学生有梦想,能修正并且坚持梦想,才能使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三)加强教师引导,克服功利被动性读书
针对学生读书少,知识储备不足问题,文科教师教学中要对学生课外读书加以考核,而不是仅限于课本教导,可以在自己对学生的评分表上留出一定的比例分来考核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包括课外读书笔记的状况、课上老师对指定专业书内容的考核。另外应该增设学习方法的选修课,通过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文科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内涵,才能出类拔萃。
(四)提前体验就业,就业指导覆盖高校教育全过程
大三学生就业可细分为:了解社会众多职业、了解自己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了解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紧接着,在实际体验中来了解职业和检验自己的职业选择。最后还需一个体验、调整的过程。现实中,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往往忽视了第二第三阶段。
就业指导课程亟需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覆盖,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应该覆盖专业知识技能指导,如学习方法、新思想新方法、个人知识结构完善等;健康成才指导,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难;思想品德指导,引导诚信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等至关重要。具体可分别针对大一、大二年级逐步实施分层引导,大一普及就业形势,大二拓宽专业知识教育。亦可对文科理科学生分开教育,邀请应届毕业学长学姐进行师范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2建筑施工专业实践能力强化培养
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二年进行,这一年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项目预算、项目工程资料、CAD制图、建筑材料、建筑电焊、建筑水暖、建筑扎钢筋等课程[2]。其中建筑预算和建筑结构设计者两门专业课要进行配合软件教学同时开展,因为设计要与实际的需求相结合,只顾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是不可行的,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跟上建筑设计目前的最新发展步伐。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我们还需要安排,框架的整体设计,依据编排的设计步骤及主要过程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设计方法。CAD制图、建筑施工以及建筑测量等课程的实践操作,可以先进行一些专业测量仪器的训练工作,如放样、水平仪、全站仪、经纬仪的使用,从而让学生从识别基本的仪器开始,逐渐深入了解整个建筑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这一年的实践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场地进行建筑项目道路测量、建筑桩基、建筑砌筑等方面的实训,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建筑施工的全过程,理论加实践,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建筑施工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修满之后,组织安排学生到建筑施工岗位进行工作实习,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在工作实习过程中自我总结问题,弥补不足,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的与所需工作岗位无缝衔接。最终学生学满完成,达到学校学习任务要求,颁发毕业证书,走向工作岗位[3]。
中图分类号: X982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领域,主要从事机械零件生产加工工作。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平台(条件)建设与改革,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社会评价高、用人单位满意、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岗位群,拟定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教学过程。本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培养具备机械制造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综合应用。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专业核心课程均安排有综合实训。(3)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4)重视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以达到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过渡和提高。
3.专业培养规划。首先将本专业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其中,基础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重点掌握各类机床的基本操作、掌握机械制图即计算机绘图的方法与技巧、掌握机床的简单维修和保养方法;专业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重点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原理等核心技能。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还使得企业降低成本,同时为教学提供了企业的优质资源。
(一)前期准备
1.落实合作企业——走访机械制造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人力和任务需求,与家企业签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2.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生产项目内容、要求,作业标准,具体任务及实习安全、实习纪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等,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及教师指导制度等,保证顶岗实习安全、有效,保质保量。
4.企业前期培训—实习前企业对学生进行3-10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专项技术、技术规范、设备使用及安全生产等。
(二)指导与考核
1.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安排2—3名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情况的巡查与教育。
2.心理疏导。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如生产现场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企业管理严、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差等。对于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座谈、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教育。
3.考核管理。生产实习过程中,考核做到“三突出”:突出学生的周考核(由生产班组负责考核);突出校内专业教师的检查与指导;突出实习结束后的自我总结和项目评价。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们不仅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升,而且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完善。这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反复、螺旋式递进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更提升了业务水平,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实结合的考察,收效十分明显:一是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了。学生不同程度参与了绘图描图、班组管理、各类机床操作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体会真实的工作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职业基本素养形成了。通过实习,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仅凭腹稿,便能流利地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感想、收获和体会。90%的学生通过实习,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三是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遇到问题主动查资料、向老师和技术人员请教,出现测量精度不合格时,先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是团队意识增强了。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协商、学会了相互关心和帮助;五是创新意识增强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同学勤于思考,经常提出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得到车间的采纳和认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好评;六是思想成熟了。经过近数月的实战历练,他们阅历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日趋成熟。
(三)实现了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刀实枪的锻炼机会,缓解了学校资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其用工紧张局面;第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与建议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值得结合各自专业的实际科学推进。同时,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坚持下去,有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一是有持续、高效的合作企业支撑,这是推进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前提;二是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这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三是有系统、安全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决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不断拓展合作企业、构建实习指导教师库、规范校企共管制度这三驾马车,将使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