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15:42: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花卉贸易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蕴深邃,可从不同角度认识与探讨。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社会的统一和谐。我国的经验教训表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①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其中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制约、导向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②利益矛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均有体现,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对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却鲜有学者涉及。
一、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的丰富和共享上,也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的丰富和共享上。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现状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有利于实现人民的文化利益。
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宽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参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需要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可以克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害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消除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2、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协调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才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3、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我们讲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没有文化的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文化不发展,社会难和谐。只有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二、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及其根源
正确认识矛盾,是妥善处理矛盾的前提。面对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所表现出逐渐复杂的态势和特点,需要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探究导致矛盾发生的根源,把握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1、公共教育政策偏差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要求提高文化素质,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遗憾的是,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现象十分严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城乡地区、沿海与边远山区、经济发达与贫困落后地区之间的义务教育的巨大差距,这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这集中表现在:其一,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缺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③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教育投入,而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财政收入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的拉大;而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又过多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造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其二,教育政策和规则制定不公。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以培养少数“尖子”为目标的精英路线,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同地区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另外,无视城乡差距、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规则的不公”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
2、公共文化服务缺位导致文化利益分化。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较高层次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条件,但人们在享受文化成果方面仍然存在越来越大的差异,表现出文化利益分化的趋势。其一,文化素质的差异。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享受文化成果维护文化利益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北京是我国文盲率最低的城市,上海、天津、辽宁、广东等东部省份的文盲率也都保持较低水平。相关资料显示,北京、上海每十万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数分别为16843人和10940人,辽宁、天津也在6000人以上,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地区。④其二,文化生活质量的差异和矛盾。我国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总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微观上的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消费格局不平衡,地区间的文化消费支出差距甚大。最高的地区北京是1141.82元,占消费支出15.23%,而仅为371.04元,占消费支出6.99%。 ⑤从总体上看,文化生活质量的差异集中在城乡差别上。城市文化消费则出现“贵族化”倾向。一般民众被排除于基本的文化消费领域之外,文化只成为某些富裕群体的“奢华品”。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的出现及其蔓延,成为城市文化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正视的一个问题。
文化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折射出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无序状态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弱化。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位。主要体现在:其一,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很不协调;其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普通老百姓很难分享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其三,文化管理落后。各级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转换滞后,各级文化行政单位依法行政不够,社会监管不力,文化发展规划不明,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清,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乏活力,不能有效的规范文化企事业单位行为和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3、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导致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目前,我国的文化资源配置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其一,地区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一般来说,东部地区文化设施完备而且比较先进,为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而西部一些地区,文化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时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较。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作为衡量文化资源占有量一个重要标志的高等学府,2002年在中国的分布分别为: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1所、辽宁66所、江苏73所、上海45所、山东65所、广东62所,而西部的广西只有30所、贵州30所、云南28所、甘肃18所、3所、青海8所、宁夏8所、新疆21所。⑥其二,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上,城市和乡村表现出巨大差异。比如,在教育和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方面。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质上的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相当匮乏。
导致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的根源在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⑦
三、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的对策
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利益矛盾,应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公共教育政策。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更容易实现。在现阶段公平教育机会的关键是完善我国的公共教育政策。其一,完善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首先,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并由中央对全国的义务教育承担兜底责任。其次,优化教育投入结构,逐步整合城乡、地区间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另外,根据教育产品的不同属性制定不同的投入政策,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其二,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缩小教育差距、增进教育公平上承担着主要责任。要通过制定公平的分配规则,加强对资源分配过程的监督以及政策调整,克服那些明显影响、损害教育公正的制度性因素,坚决摒弃“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用“规则的公平”确保“起点的公平”。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由于缺少经济回报,基本上属于企业、个人等经营性机构不愿投入或投入积极性不大的领域。因此,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各级政府的责任。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行政方式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本。政府要从单纯注重经济建设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建设转化;从只注重重大经济发展项目的投入向加大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投入转化;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化。只有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社会、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网络,真正把文化财富送到人民群众手中,实现社会文化利益的共享,从而维护和实现文化公平,努力避免和妥善解决由于文化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3、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其一,改革文化单位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区别情况,实行分类改革;其二,改革政府对文化单位的投入机制 。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增加对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创新体制,转化机制,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其四,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的充分流通,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发城乡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注 释:
① 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科学认识人民内部矛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3.8。
②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科学认识人民内部矛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3.9。
③钟晓玲.以教育公平为本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投入体制[J].金融与经济.2005.7.28。
④李振.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差异[J].西北人口.2003.2.32。
种质资源开发明显不足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穆鼎说,进行百合新品种培育,首先要进行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目前我国百合种质资源保存量最多的是云南省农科院,但其种质资源量最多也不超过300份。而这300份种质资源中,很多种研究的也还不够,许多情况还没有完全掌握。
荷兰之所以成为百合种球大国,得益于他们丰厚的种质资源。今天,荷兰国际植物育种中心已收集保存了2000余份百合种质资源,是迄今为止全球百合资源保存量最大的机构。荷兰百合育种专家们不仅对2000多份种质资源了如指掌,对其相互之间杂交能否成功育种都一清二楚。迄今为止,已发表数百篇百合育种方面的权威论文,并对各个品系之间的杂交方式、亲本来源等都做了详细的图解。
实际上,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百合资源分布中心,有许多性状优良的百合原种可用于新品种的选育。目前,全世界百合杂种系很多都是利用了我国的百合遗传资源为亲本杂交育成。然而,我们国内对这些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充分的利用,实为可惜。
新品育种速度过于缓慢
穆鼎认为,搞百合育种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成功培育出一个百合新品种并把它推向市场,至少需要10年时间。“在所有杂交材料都齐全的情况下,若看到一个不错的性状,挑出来让其成为开花球便需要3年;还要再进行检测、登记、DUS测试、申请新品种保护等。即使立即进行扩繁,得到脱毒原种,这一过程又需要3年;再利用脱毒原种进行鳞片扦插,把它变成商品种球,推广给生产者试种,再将其推向市场又需要3~5年。加起来一共9~12年。在这期间任何一环节出了问题,都得重新再来。”
穆鼎介绍说,荷兰做百合育种已有上百年历史,而国内进行育种研究不过才二三十年,研究深入程度肯定不够。如果只是在国内闭门造车,不很好地汲取荷兰等花卉发达国家的育种经验,要赶上荷兰的百合育种速度恐怕只是天方夜谭。如果我们的百合种球永远只停留于“拿来主义”,那么百合切花生产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新品种难获市场认可
新品种的价值取决于市场的认可。目前全球登录的百合品种共有8000多个,每年市场流通的品种只有500多个,而中国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品种获国内外市场认可。
穆鼎说,一个百合新品种能否被市场接受取决于它的观赏性状和农艺性状的结合程度。在育种方面,虽然我国科研人员育出了一些抗性好的新品种,但这些外观没有经过打造的新品种市场竞争力比较弱,消费者不认可。生产者更愿意去种植从荷兰进口的种球。由此看出,在花卉育种方面,观赏效果还是排在第一位。只有消费者接受了,才有市场,才能说明育种获得了真正成功。
严重依赖进口种球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旦荷兰种球出现质量问题,我国的百合种植者将面临无球可种或承担合同损失。因为国内种植者多为小型花卉企业或散户花农,鲜有能力与荷兰的大公司打官司。2007年就曾有报道,云南部分花企和花农因购买荷兰菲尔蒙贸易有限公司的腐烂霉变种球蒙受巨大损失。
艰难中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4]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9]吕玉花,毛健.行业协会对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J].经济导刊,2010,(6).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64-02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
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aim to improve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pollution by setting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methods.They cover objectives such as energy efficiency,emissions performance,waste minimization and recycling,forestry management,and soil,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 protection.Becaus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set specified targets,they provide greater certainty about outcomes for the environment。”[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
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
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
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 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3] WORD TRADE ORGANIZATION.Harnessing trad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greeneconomy[J/OL].https:///english/
res_e/publications_e/brochure_rio_20_e.pdf[J/OL].
[4] 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 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 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 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