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4-14 22:22: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素质培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素质培训总结

篇1

一、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校教师应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强调结果本身;在适度掌握知识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确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保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善于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好的课程准备还需要好的课堂发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即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以启发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对比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自学、讨论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做到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建立起友好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从教学中受益,而教师也可以从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做到教学相长,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篇2

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高校的基层工作者,辅导员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高校辅导员如果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那么将会妥善处理各项事务,全面确保自身职责的落实。反之,辅导员如果缺乏优良的心理素质,就很难为高校学生树立榜样,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展开。因此,辅导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对管理质量具有重大影响。

一、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1.完善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品质。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学生工作不太相符,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尤为欠缺。同时,由于一些高校辅导员属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其未接受过系统教育心理学相关的教育,导致其专业知识方面成为其职业的短板。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智能品质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辅导员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较弱,思想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够促使其认清自身的不足,引导其不断学习,有利于其知识结构、智能品质的完善。2.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健康心理。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最为直接的参与者,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进行分析可知,一些高校辅导员拥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能够很好地处理学生问题,并且不计较个人得失,拥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然而,受到竞争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一些高校辅导员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学生工作的质量,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培养其心理素质,能够促使高校辅导员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使其保持着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避免出现抑郁、烦躁等情绪。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策略

1.健全心理培训体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是单一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要想打造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心理培训体系。在辅导员上岗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在执业期间,要建立定期综合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培训走形式、走过场,要选择和学生管理相关的科目进行培训,建立有层次性的科学培训体系。要注重辅导员的交流机制,开展院系、校级之间的高校辅导员人才交流体系,积极地交流心理素质培养的经验,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此外,要注重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培训,让辅导员更加贴近教学和科研实践,与教师、学生之间搭建平等的交流平台,融入共同学术交流体系,进而提升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密切结合实践工作。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能使辅导员高效地开展学生工作。同样,实践工作也是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辅导员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管理技能。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工作方法,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自觉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管理能力。这能使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将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成坚定的信念和优秀的管理能力,以此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3.建立科学的心理评价体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校管理者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科学评价辅导员工作,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查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思想品德、组织能力和心理素质。要畅通学生反馈机制,在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及时向上级反馈信息,及早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管理的实际效果。在高校辅导员考核方面,要建立量化考核体系,提升考核科学性。这样能使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素质。另外,高校要为辅导员设计合理的职业路径,在工资待遇保障和晋升空间方面,给辅导员一定的倾斜,减小其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后顾之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将辅导员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激发辅导员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提升辅导员的管理水平和学生服务意识,以此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升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该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以此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浅析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2]丛潜.浅议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中国市场,2014

篇3

YE Yumei XU Rong WANG L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a crucial stage during medical student training.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s-program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while enhanc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develop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is a major problem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o explore.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ir anti-pressure 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Key words]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teaching

首都医科大学从成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一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七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两阶段教育,即前三年于校本部完成基础教育,后四年于临床医学院完成的临床教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每年招收近40名学生,目前已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一直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其抗压能力、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工作宗旨。现将多年来临床教学体会做以下总结与分析:

1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因其特有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多、时间短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大致分为四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及见习;临床内、外、妇、儿通科轮转实习;二级学科定向实习;科研能力培养及硕士毕业论文完成。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如何使医学生高效利用见习及实习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1.1 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七年制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需要完成1年余的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此阶段,学习环境由学校变为医院,学习内容由基础变为临床,需要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转变[1]。多年来,我院采用往届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非常有助于尽快掌握临床学习方法。此外,大量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均不足,需要在后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巩固[2]。可采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会的方式,学生间将各自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相互分享,并对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予以回顾总结,让其真正做到做自己的老师,相互学习。

1.2 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见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准化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笔者有三方面的体会,即介绍、监督、协调。首先,在医学生第一次由课堂走向临床前,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带教老师、临床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介绍,以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见习[3]。第二,监督是见习过程中督促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的双线评分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基础。由带教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记录平时成绩,同时每次见习选择一名学生主要负责问诊、查体、完善辅助检查,并做简要病例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表现评分,每名同学最终见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构成。如此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而且可以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独立思考疾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熟悉临床诊疗常规。第三,做好学生、带教老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对见习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根据学生的专长合理分组,以促进相互学习;做好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是实现监督及严格评分制度的保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见习更是不可或缺[4]。通过上述三方面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完成由课堂到临床,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

1.3 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临床实习是在见习基础上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应用医学理论解决实际疾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人员交流的表达能力[5]。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内、外、妇、儿通科实习及专科定向实习。而学生们实习能动性不足主要发生在通科实习阶段,专科定向实习阶段学生们一般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患者,而且伴有科研任务,所以能动性较高。

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通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足是带教老师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通科实习中的能动性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另一问题。首先,狠抓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第二,注重实习前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及实习中临床操作量化管理[6-8]。近年来,我院采取实习前强化、集中式技能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应用专业模型,集中对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四大穿刺、心肺复苏、消毒换药等基本操作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操作项目及数量制订标准,并由教学干事定期检查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规范程度。通过组织院级、校级技能大赛,督促、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并相互学习。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技能评价越来越高,一方面老师放心让学生参与临床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参与临床实习。第三,提倡提问讨论式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分为讲解式、提问式及提问讨论式[9]。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利,提问式容易导致查房气氛紧张,而提问讨论式既可调动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讨论及上级医师的总结中学习分析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此种教学查房模式在临床实习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1.4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教育处联合相关科室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义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病患进行问诊、查体、基本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诊疗思维的建立、了解社区常见病种,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进一步体会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

2 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医学生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我国约55.2%的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而医学生由于学制长、课程多、内容抽象、专业技能要求高,考试焦虑情况尤为突出[10],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郁是我国医学生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发生率约为10%,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5%[11]。医学生学习竞争大,工作环境特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导致高抑郁发生率的原因。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12]。据不完全统计,63.8%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13],这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差,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社会。

2.1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14]。在此主要探讨笔者对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摸索与总结。

当下医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此类课程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授课,不少学生反映理解困难,收获不大。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本应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医学生抑郁主要源于抗挫、抗压、自我定位等能力不足。一方面,七年制医学生大多是高中时的佼佼者,但是步入大学后,高中时的优越感变为大学的挫败感,大幅度心理落差以及抗挫能力不足,导致抑郁发生。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加之当下医疗环境紧张,临床工作体力及精神压力均较大,此时需要临床带教老师或临床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积极给予引导,使其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学会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2.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结果[15]。目前,临床教师工作普遍由临床医师承担,临床医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在紧张医疗环境下,一部分医师自身消极情绪较重,会对医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医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但是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教学方法。所以遴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教师团队,进行规范化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对提高临床心理素质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与医学生接触较密切,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早期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情绪。同时,为人师表,自身素质高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

2.3 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当医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会同时对生理、认知、行为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失眠、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迟到早退等。及时、正确地予以心理引导及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陆凤艳等[16]尝试构建“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朋辈支持体系、师长支持体系、学校支持体系、医院支持体系四部分。其中,辅导员在医学生生活生扮演者亦师亦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触较密切。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心理辅导及咨询,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予以疏导。心理干预亦可通过指导学生自我定位实现。医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具备自我定位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其自卑或是自大时引导他们做一合理的自我定位。教会他们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保持自信,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伴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实习医生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7]。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充分获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简单明了的向其交待病情,了解其所需所想,自如开展和终止谈话[18]。而目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技巧,因此其医患沟通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以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1 医患沟通课程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入医患沟通课程,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教育[19]。通过医患沟通课程教育,使学生们掌握语言、心理、行为沟通技巧[20],同时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即高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伴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更加规范化,所以有研究者建议将医患沟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考核系统,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纳入规范化培训考核内容[21],增强住院医师综合素质。

3.2 模拟训练

针对临床中常见的医患问题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22-23]。标准化患者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的模拟训练方法[24]。所谓标准化患者即经过专业训练,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训练的正常人。通过与标准化患者反复演练,既不干扰临床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场景,因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沟通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我院目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模拟训练,即学生分别扮演某种疾病的“患者”或“医生”进行问诊及交待病情等沟通交流,并予以录像。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医患沟通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3.3 实战训练

篇4

合理的制度是搞好后勤工作人员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应积极构建后勤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组,通过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思想、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总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以强制性的方式保证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详细的观察,才能根据每位员工的具体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方法。例如,针对年轻人的心里不平衡,教育中在结合相关心理疏导基础上列举出在后勤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业绩的模范实例,以为其提供效仿的对象,从而促使年轻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后勤工作中去。

二、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强调活动中的心理素质教育作用

高校的素质拓展活动是与相关培训机构联合开展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被培训者的相关能力与素质,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拓展训练,可以结合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拓展活动,在拓展培训过程中尽量实行小组活动,培养工作人员的合作精神,因后勤工作是为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人员要设身处地的处理好其与教育一线员工的工作协调关系,以确保高校整个工作顺利开展。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进行小组式的素质拓展是建立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观点的基础上的,通过锻炼,工作人员会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处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换位思考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困难和需求,从而使其逐渐喜欢上自己的后勤工作并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素质拓展活动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培训活动,在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坛等活动,消除自身不健康的思想或心理。

三、坚持人本教育,使后勤人员消除亚健康心理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各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更应强化人本观念的实际实施贯彻落实程度,要充分尊重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平等的身份与其进行交流与工作合作,只有后勤工作人员充分感觉到自己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是尊重,其才会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工作中去。很多后勤工作人员产生“伺候人”、“不平等”等亚健康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于其不是一线教师,很多时候会受到一线教师的冷淡所致,因而高校要积极动员所有的工作人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高校教职员工必须遵守的工作理念,促其尊重不同岗位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以人本理念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后勤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是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篇5

1 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概念

男幼儿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要从心理学和职业素质两个角度出发,它是男性个体从事幼儿教育教学职业时根据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共同的心理品质,表现为男幼师在完成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和职业素质。男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由职业特征、人格特征和适应性特征几个维度组成,要求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兴趣广泛、知识结构合理、人格健全、道德品质高尚、适应能力和意志坚强勇敢等特征,同时还要有积极的创新精神、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等素质。

2 男幼师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因素主要受到幼儿园的办学质量、自身教龄以及自身学历的影响。首先,由于办学质量较高的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对其素质的要求较高,劳动报酬相对较高,因此,在一般教学效能感、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等方面,办学质量较高的幼儿园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一般幼儿园男幼儿教师。其次,教龄是影响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另一因素。刚工作的男幼儿教师其教师职业心理素质较差,表现不稳定,经过2-5年的职业倦怠心理素质转折期,男幼儿教师职?K倦怠也理呈现出逐步缓解趋势。这种教师职业的倦怠情绪属于正常现象。同时,很多幼儿园甚至只有一名男幼儿教师,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也是造成其职业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学历是影响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另一个因素。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男幼儿教师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职业心理素质。

3 提升对策研究

为了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力,优化个体心理品质,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改善社会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建立男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系统

首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职业认同与职业承诺。如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幼儿园大胆引用男幼儿教师,支持男生留在幼儿园内工作;同时加大宣传,树立典型,扩大男幼儿教师的社会影响。这不仅能逐步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而且能提高男幼儿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其次是用人单位应做好培训与教育,预防职业倦怠,提?{其教学效能。切实提高男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努力争取待遇留人。最后努力创造适宜男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积极调动男幼儿教师的生活和成长,充分发挥男幼儿教师的男性特质。幼儿园应建立针对男幼儿教师的培训制度,积极完善园内的教学管理,尽量让男幼儿教师在园内开展男性特质的体育等专项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尽可能为他们开设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保持他们的男性阳刚之气。

3.2男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调适,合理构建完善自我期望

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达到符合实际的状况,积极推动自身成长,满足幼儿园对自己的期望。摆正自己的位置,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认真扮演好男性角色,把握住机会,不断创新,积极发挥个人特长,努力展示自己魅力和精彩;逐渐树立敬业乐业的观念,热爱幼儿,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合理构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逐步完善自我期望。

3.3构建男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新模式

篇6

1 交通管制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负责航空运输中飞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调配,以解决飞行空间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航空运输的安全、顺利发展。由于其工作的复杂性、时效性等特点,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

1)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航空运输中的飞行安全。由于空管人员需要通过对航空运输中的空间情况、航线情况、机场情况以及天气情况等信息,进行不断地收集、更新和判断,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科学决策。其心理素质对决策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航空运输中飞行安全的前提和保障。

2)航空空管人员的心理素质,将关系到整个团队的团结和稳定。由于航空空中交通管制通常是团队协作进行。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时成员之间的情绪也会互相感染。交通管制人员的个人心理素质对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工作团队的团结和稳定,在问题的处理和决策中能够理性分析,提高决策的正确率。反之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团队成员之间互相猜测、推诿,导致整个团队建设松散,协调和应变能力差,在问题的处理中加大失误率。

2 空管人员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评价

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复杂性等特征,工作压力往往高于其他岗位,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也较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工作环境的高压性,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的航空运输行业蓬勃发展,空中领域的空间调度复杂性日益增高。且随着航空服务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其服务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身心长时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神经时刻紧绷,容易造成精神紧张和神经疲劳,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2)工作环境的恶劣性,受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我国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需要在管制室内完成。民航航空空中交通管制的管制室分为塔台管制室、进近管制室和区域管制室等。以塔台管制室为例,其工作区域内长时间受噪音、灯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长时间遭受声音污染和光源污染的困扰,极易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消极影响。

3)工作的复杂性及作息的不规律性等,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与一般的工作有所不同,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管制过程中遇到的情况通常较为复杂,需要对航运的空中空间、雷达信号、天气、航班的飞行情况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更新和判断,其工作的复杂性较强,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使其极易产生身心的疲劳。由于此工作一般采用的是轮班制度,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作息时间不规律,常常白天和黑夜的休息和工作时间颠倒,长期的生活作息紊乱,容易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产生消极影响。

3 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针对上述分析研究中,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和提高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

1)增加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数量,缓解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众所周知,由于此行业对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选的优秀人才较为稀缺,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事业的发展,航空运输量的迅猛增加,使得我国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数量与其工作量相比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其工作量过大,面临较高的工作压力。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选拔提高其数量,以此缓解其工作压力,顺利完成工作。

2)增加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较为复杂,其技术、信息等不断更新,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其工作技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在培训中可以适当侧重对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观,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相关的工作场景模拟训练、意外事件的演练训练等,增加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能力,从而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轻松自如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和处理。

篇7

这个实验的总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学会高效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使学生能够以自尊为本,以自爱为荣,以自强为律,以自信为勇,以自主为舵,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

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素质的认识。

2.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情商水平,逐渐使学生具有合理的需要,广泛的兴趣,积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及完善和谐的人格。

4.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妥善地接纳和正视自己,从而提高心理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

5.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自觉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6.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学会与异往,追求美好的人生。

7.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审美心理,努力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 抓好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的具体措施

1.抓好典型,改变观念

我县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从抓好一所典型学校,找出基本规律,利用生动事实改变人们观念起步的。我县黄村第五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过去这所学校出现了许多老大难问题,1990年张文学同志接任五中校长,他以校为家,带领全体教师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比较彻底地改变了五中的面貌,使五中跨入了我县中学教育的先进行列。但是五中并未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仍是积极进取、开拓前进。1996年他们根据学校生源的情况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敏锐地抓住“心理问题”这一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果断地提出在学生中进行心理教育实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他们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们对此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也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教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采访和报道了五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况,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我们及时抓住这个好的典型,并由县教育局中教科科长挂帅,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宣传这个典型,改变了众多领导干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2.小范围实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新事物,怎样运作,有什么规律,五中的经验是否完全可行,这些都必须通过实践。为此我们决定进行小范围的实验,以便找出规律性的东西。1997年暑假,我们选派了十五所学校的代表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加“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学习班。经过比较系统地学习,全县1/3的学校有了开展心理教育实验的教师,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他们经过考试均获得了授课与咨询的结业证书,这为我县较大规模、较大范围地开展这一教育奠定了师资基础。

这十五所学校,由中教科牵头,以五中为龙头组成全县协作组,以五中原有教材为基础,开始了有组织的实验工作。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相互听课,交流经验。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中学开展心理教育的四点经验:

(1)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各校把心理课排入课表。课堂教学不以传授心理知识为主,要以心理训练为主。突出心灵的感悟,要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重点放在“怎么办”上,确实为学生解决实实在在的心理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方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仅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辅助方法。我们把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定位为: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为疏导个别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服务。实践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心态是正常的,障碍严重的只是极少数,因此在中学不宜提倡所谓的“心理治疗”。

(2)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实施心理训练

我们利用《心理自测与训练》这本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的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利用军训、春游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利用公益服务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创造性教育”;利用各种竞赛活动开展“竞争”、“思维方式优化”、“胆量”、“应变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课堂上的每一讲都要求教师要有训练词,以积极、健康的语言给学生以成功的暗示。例如“我能行,你能行,只要努力都能行”,再如“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不怕困难,轻松自在”等。这些暗示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和训练效果。

(3)启发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必须在受教育人“感悟”的基础上才可以被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周围的同学,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学生中成立“心理素质互助组”、“心理素质教育研习小组”等,开展学用心理方法演讲比赛,在高年级开展有关心理问题的“研讨会”和“辩论会”,让学生在互助中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4)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心理教育光靠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全面提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我们的口号是“要先成为心理教师,再成为学科教师”。为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我们在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中加了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使全体教师都能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自觉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总之,我们通过第二阶段小范围的实验,基本摸清了适合我县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即:

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就是要走一条正规课堂教学与心理训练相结合,专门心理教育与学科渗透相

结合,全面心理教育与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3.培训师资,大规模开展实验

在做好实验教材的编写,小范围摸出经验的基础上,局党委认为在全县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于1998年元月举办了我县第一届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班。全县43所中学的100余名干部教师参加了学习,为我县大规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实验活动准备了强大的师资队伍。1998年秋季开学,教育局中教科正式下达在全县中学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的通知,心理教育课正式排入中学生的课表,正式成为我县政府督学室督导的内容。成立实验教学班400余个,上课学生达2万余名,从此心理科学真正走进了我县中学生的课堂,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心理教育――这甜甜的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

4.成立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使我县心理教育进入有序的管理状态

我县于1998年成立了“中学心理教育研究会”。在研究会的主持下,我县不间断地组织心理教师通读实验教材,设计实验,学习有关材料,征集有关论文,组织多次研究、观摩课,召开现场会,使我县的心理教育生动活泼。这些活动较全面地提高了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水平和自身素质,为我县心理素质教育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奠定了基础。

5.创办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报》

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讨论,我们于1998年6月创办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报》,设立的栏目有:心理知识、青春絮语、心理医生、心理信箱、校长随笔、悄悄话、名家经验、开心果、心理咨询、校园专访、青春调查等。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读物,《中学生心理素质报》极大地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6.开展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大赛活动

为展示学生学心理用心理的成果,黄村第五中学率先开展了“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比赛”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一成功经验,在中教科和教研会的领导下举办了我县首届中学生“学心理用心理演讲大赛”,各校学生踊跃报名参赛,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一个个亲身经历过的动人故事,令参加评判的教授为之感动。看到心理教育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巨大影响,看着收获后的成果,我们笑在脸上,甜在心头。为将学生的真情实感告诉给众多的青年朋友,我们出版了一本学生学心理用心理的专辑――《穿过迷雾把生命看清楚――中学生学用心理范例集萃》。

三 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这一实验成功的关键

我县的经验说明,领导重视是本项实验成功的关键。我县教育局党委十分重视,把心理教育实验摆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在大家的努力下,才使得我们的实验工作顺利进行。事实也告诉我们,哪所学校的领导重视,哪所学校就搞得好。

2.必须有一批热心于此项事业的教师

篇8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升为实践教学,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并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保持乐观,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孤僻、自闭、自卑等负面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素质较弱的有力表现。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释放压力,让学生在积极的交流互动中获得友谊,逐步解决上述心理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学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拓展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不俗的功效。同时,在拓展训练中,学生就需要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训练,这就使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友谊,并在充分交流中逐步克服自卑、自闭等负面的心理问题。换言之,教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际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使学生能够逐步走出自卑、自闭的阴影,使学生可以变得更加积极、乐趣,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05-03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的核心衡量标准之一,是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学生来说,能使学生通过大赛培养实践技能,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感受其付出汗水、承受压力、收获荣誉的同时, 提高综合职业素养,从而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学习能力的合格技能人才。

决定大赛成绩的因素有很多,而不可否认的一条一定是跟参赛选手有关。本校每年都会参加由各类机构举办的各种类型技能大赛,从选手的选拔方式、方法,到培训的方式、方法等,可以说费尽心思,虽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在某些项上有所突破,但有些项成绩并不是很稳定,甚至有些竞赛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本人虽说比赛带的不是很多,但也指导过学生参与了不同的技能竞赛,并取得一定成绩。在赛后的几次总结经验会议上,就比赛的得失做细致探讨,得出待提高、改进原因一定也是有很多,虽说赛场上知识和技能影响结果,但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竞赛成绩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就谈谈如何培养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素质。

对一位优秀的选手来说,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成功必备的条件之一。随着竞赛制度、选拔制度、培训制度的日益完善,选手在训练过程中通过逐级淘汰,最后能代表团队参赛的选手一定都具备过硬的知识和实践技能,那么在最后的赛场上胜负往往就取决于关键的一、两分。在2016年的“清华-行云杯”新能源汽车知识与技能大赛中,裁判在总结会上也明确提到了,前十名的参赛队伍比分差距细小,在三分之内。由于大赛所带来的无形压力,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决定成绩的因素往往不是所掌握的技能,更大程度是心理素质和意志,发挥的好,就会带来更大的成功,反之,细小的失误,带来的则是失败。在大赛中,往往有选手出现东西掉落,工具选择失误,操作步骤失误,所学知识遗忘,时间不够等等,这些失误明显很多都是可以通过提高心理素质来避免的。对选手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在今后的练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它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从以上可以得知,心理素质做包含的品质都是选手所必须的,而且也是通过训练可以改善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在训练中培养选手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第一,注重平时的点滴细节。训练中,有很多内容是无限反复的,除要求十分娴熟外,也要求精益求精。大量的重复动作,这难免造成某些选手的厌烦心理,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学生,很难得在一件重复的事件上专注的投入较大热情,他们较多喜欢追求新鲜的、有变化的内容,针对这点,就要有意识的不断灌输学生以实战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次的日常训练中,除思想上强化外,可在训练中除指导教师有意制造困难外,也要求自己或队友间经常制造困难,并辅助写阶段总结,通过进行自我反思,与队友交流,与指导教师交流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记录过程,持续进步。使其能在日常中得到意志、品质的强化、锻炼。

第二,注重培养选手学习能力的提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学习型人才,现在的各类大赛除更注重专业性知识及技能外,也注重知识的更新。本校在2015年的一次商务大赛中,裁判就提出了较专业的相关知识,而恰巧这内容是选手准备不足之处,这引起的不仅是此问题失分,同时也导致由于心理素质不足,给后续的比赛带来一定失误。这一现象,再一次给我们的训练敲响警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日常训练中这就要求选手除完成布置的任务外,要自觉的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信息,丰富自己,多读书,多问问题,开拓眼界,跟上技术的进步,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而不是较多依赖指导教师。为此可在训练中有意识的设置一定环节,让选手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点评、指导,达到培养思考能力,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也可不定期设置一些困难,让其发现不足。除锻炼应变能力外,问题的出现也会促使不断学习。总之,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在日常训练中帮助、培养提高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带着较强的信心去在赛场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较好应对赛场上随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状况。

第三,注重掌握先进技术。心理素质的提高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技术水平是指知识、技能之外的先进技术。随着汽车产品的发展,除车型更新外,相应的检修工具,检修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学校不可能完全备齐所有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学生除熟练掌握已有条件外,还要拓展视野,了解有哪些新车型、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更新,虽不能实物认知,但至少能从资料上了解、认知、使用,尽可能多做准备,努力跟上市场的发展,在大赛中才能胸有成竹,有备无患。

第四,掌握正确的心理定向,这包括控制对象、控制时间、控制比赛结果等。在控制对象上,首先控制的是自己,要有必胜的信心,要靠自己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知识去赢得比赛,而不要存在靠对方失误而获得胜利的侥幸心理,赢就赢得理所应当。在控制时间上,要时刻注重自我完美的发挥,以自我为中心,控制比赛各环节进度,做到各环节时间心中有数,哪怕出现某环节有意外,队友失误等,也要控制好时间节奏,避重就轻的完成比赛,尽最大能力获得能得到的分数。训练中,可加强时间观念训练,做到每个环节都有精准时间,也要不定期在各环节上设置不确定困难,锻炼选手对整个比赛进程掌控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纠结在刚过去的小失误上,比赛要有全局概念,从长远和整体出发,追求最终的全面结果。控制比赛结果,其实控制的就是比赛过程,只要各个环节都无失误的完美完成,结果一定是满意的,哪怕过程中有小失误,但也要少担无用之心,多想未来,而不是患得患失,影响后面比赛的进程,大多比赛也需要同队友配合,不要纠结自己的过失,更不应责怪队友的失误,出现问题想的是弥补,互相鼓励,而不是未知结果。

第五,充分认识对手。竞赛中能取得好成绩固然可喜,但竞赛也是学习的机会,明白这一点,参赛时心态放的就不一样,做好充分的了解,明白参赛的意义,才能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从而使得取得意外收获变成一种可能。碰到参赛对手水平高于自己情况,那就应该带着学习的态度参赛,更多的是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样就不会把对手想的过于强大,把自己定位于弱者,也不会带着失败的心理参赛,要明白输是正常的,自己要做的就是发挥完美,做到问心无愧,比赛机会很多,这次不行,还有下次,毕竟这次有学到经验,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提高。赛场上随时会有意外发生,你的完美发挥,也许就是一个机会。碰到跟自己水平相当的情况,心理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的好,两强相争勇者胜。水平差不多,那胜负就在细微的差距,很多时候比的就是心理承受能力,要明白自己的一点小失误就是对方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选手赛前做更细致的准备,也不能带着太想赢的心理参赛,不要给自己心理负担,要带着轻松、坦然的心理参赛,要用自己的自信和霸气给对手施加心理压力,要带着心理优势参赛。碰到水平不如自己的队情况,赛前不能掉以轻心,给自己定位过高,这样容易造成对对手估计不足,这样就有可能准备不充分的参赛,而赛场上一但出现一点小意外,心理上就可能负担过重,造成发挥失误,给对手以机会,打乱自己的步骤,造成心理混乱,以致越赛越乱,有成语说的好:“骄兵必败”,就算对手弱,也一定不能带着一定赢,怕输的心理参赛,这样无形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带着包袱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所以碰到弱的对手,也不能轻视,要勇于展现自己风采,做充足准备,不给对手机会。对对手的认识、了解,是与提供的交流机会有很大关系的,学校要创造条件给选手外出学习、见识的机会,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第六,避免环境对心理的压力。在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都会莫名出现不适或者恐慌。大赛更是如此,选手到了陌生的环境中,会对原来熟悉的工具、设备等产生陌生感,虽说可能训练中已尽量模拟比赛场景,但对比赛经验少的、年纪又轻的选手来说,一点细微的差异都可能造成心理压力,这就要求训练中能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比赛机会,外出学习机会,能尽早熟悉大赛环境等机会,帮助尽快适应,在比赛中能正常发挥。比赛中,周围的声音、陌生的人、人数多少也会对选手造成压力,训练中,可增加模拟比赛环境,叫不熟悉的老师模拟裁判等训练,培养对比赛各种环境、因素的心理适应增强能力。达到大赛中适应能力强,能向平常训练一样对待大赛,赛中感受不到这是在竞赛中。

总而言之,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如果没有过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应变的能力,那么很可能与奖项失之交臂。异的成绩和意外的失误都与心理素质有关。也许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但是,心理素质始终还是可以靠后天锻炼的。“艺高人胆大”,是说给心理素质过硬的选手的。本文希望能在今后的选手训练中锦上添花,使本校的技能大赛能取得更加优秀成绩,提升本校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 重调查,才可能获得应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只有重视调查,才可能在充分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和现实基础的前提下,获得提出“积极推进、稳步发展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发言权,掌握做出“全面实施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决定”的决策权。

我区小学心理素质教育,首先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研究作为小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工作基础。

我们的调查研究涉及到“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理论研究的现实情况和应用价值”、“目前西城区小学的学校教育计划和校领导、教师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真实情况及各种认识或想法”、“学校针对学生进行的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各种调查”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通过调查获取的大量可靠、可信、可用的信息,对我区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 重研究,才可能做出果断的决策和自主的行动

只有在深入调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准确分析实际需要和问题所在的情况下,确定“全面实施、探索创新”的决策方略,确实把握住当前小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针,从而掌握科学决策、实施、调控与评估这一工程实效的主动权和自。

调查是为了研究,调查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深入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可行的计划,我们专门成立了由教育局小教科负责组织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专题研究小组”,就如何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那些困扰和阻碍这项工作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研究告诉我们:“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依靠与学生密切接触、对学生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教师,发挥其‘教书育人’和‘助人自助’的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然,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其教育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培训和强化过程。

为此,我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不同层次、不同专题的培训。如:我们连续多年每学期组织2~3次专题讲座,请专家就“班主任工作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教师心理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好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等问题发表演讲,深受欢迎。仅近3年的粗略统计,至少有1500名骨干班主任参加培训,参加讲座培训的约5600人次。

我们针对调查所显示的结果着力研究,并拟出了《西城区小学各年级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及实施提要》。以“协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规律性特点,从整体上构建出小学各年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发展的教育目标。它强调在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其各个不同的最佳发展期内,施以最适合学生现实发展需要的充分、有效的帮助,促进其健康、良好地发展,并为其今后继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研究组适时将拟好的《西城区小学各年级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于1998年发至各小学征询实施或修改意见,作为《西城区小学德育整体化实施细则》的心理部分,于1999年发至各小学试行并征求意见。这一目标体系的研究与确定,为我区小学全面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整体构建、分步实施、引导推进,提供了指导性的、可借鉴的决策和实践的参考依据。1998年草拟的《小学生学习、生活辅导纲要》,目前正在计划与有关学校联合进行可行性实践研究。

我们“立足实践、勇于实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并无可借鉴经验或范本的情况下,独立创编可使用的教育活动资料。此后,我们在局主管领导的决策指导下,在开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和我区心理素质教育专题研究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陆续完成了小学三至六年级《心理素质》(试用本),以及修订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及教师指导用书。

2000年,我们物色并选调了得力的人员做专职教研员,还在众多骨干教师中物色和选聘了五名兼职教研员,以增强区心理教研室小学心理素质教育与科研的力量,并由此构成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发挥和扩大科学研究在实践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 重实践,才能有效地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的关键性作用,只有在实践中,决策者、研究者与实践者才能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密切配合、协同合作的有效运作方式。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实践为重”。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校一线干部和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参与心理素质教育实践的所有人员,既是教育科研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实践探索的研究者、实践者。

我区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的学校心理教育(1999年底以前)开展情况统计显示:已有60所学校的25896名学生参加了心理教育活动;有46所学校为8087名学生进行了咨询或辅导;有32所学校的心理信箱收到了3660封学生来信;有50所学校出了354期心理板报;有21所学校自编了398期心理教育资料;有24所学校为2838名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有23所学校的心理热线接待了6967名学生的咨询。

2000年5月,西城区教育局与西城区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评选出5所“心理教育先进学校”、5所“心理教育科研”特色学校、12所“心灵教育活动”特色学校、3所“心灵之友”特色学校,同时评选出“心理教育先进个人”37人。

在西城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征文中,小学总共有46人获奖,其中有8人获一等奖、15人获二等奖、23人获三等奖。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有不少学校都从各自具体实践中提炼和分析出具有理性和研究借鉴价值的经验总结,这些不同主题和各具特色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西城区小学目前全面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总体面貌和实际水平。

例如:实验二小“发挥‘双主体育人’的优势,用‘以爱育爱,以会教会,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本”,在“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中体现为:以教师为主体,重在提高自身素质并为学生提供全面而优质的教育服务;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求知学识,体验成功、积累生活经验,发现自我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这种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是十分可取的。

“继续推广可行性高的成功经验和切实有效的做法,完善和健全小学心理素质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准备适时进行全面论证和评估”已经纳入2001年度的工作计划之中。

四 重发展、重创新,实践终将发展,发展必须创新

尽管全面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已在西城区诸小学中被公认为是“一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必由之路”,但是,就其目前的发展进程看,我区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还处在“长路漫漫”的“求索”阶段,最需要的、也是最为宝贵的,是实践与创新。

篇11

一、警察心理危机

警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一方面他们的工作代表了政府和人民的形象,这要求他们的言谈举止必须得体,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又是与社会上的反面势力打交道,这又使得他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暴力性和强制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警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矛盾远远高于常人,而由于担负着社会治安的重任,他们的心理状况若出现问题,将对整个社会治安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美国《新闻周刊》和日本《读卖新闻》于2009年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10年里,全世界警察因心理原因发生的暴力执法、恶性斗殴和自杀事件几乎翻了4倍,这些数据时刻在提醒我们,警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若再不加强警察心理素质的建设,警察队伍将很难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二、我国警察心理现状

我国向来比较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我国的警察心理素质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大量的新型犯罪、高科技犯罪都呈上升趋势,而犯罪分子犯罪手法的隐蔽性、残忍性、反侦察性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情况都对我国警察的综合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警察的心理素质建设状况并不乐观,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心理教育系统性不强

虽然各大警察机关都不同程度地对警察进行心理培训,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科学的体系对这些培训进行引导,这使得培训显得“盲目而杂乱”。

2.心理教育持续性不足

由于警察系统工作繁忙且有大量突发应急性事务,因此在警察系统内进行的心理教育在持久性方面很难得到保证,而心理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若断断续续地进行,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3.心理教育专业性不精

心理教育外延和内涵都十分广阔,其包括的相关课程和知识面也非常多。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使得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心理教育课程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针对警察的心理教育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大量大众化的课程并没有针对警察的行业特点制定,这使得我们的心理教育目的性大打折扣,从而浪费了不少对警察而言本就弥足可贵的时间。

三、提升警察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警察的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由于内外的原因难度又较大,这些情况决定了找准警察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对推动警察心理教育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切入点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要充分结合警察的职业特征;二是要切实可行。这些切入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包容的心理

这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对犯罪分子的包容,包容不是放纵或包庇,而是要“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对于犯罪分子决不能抱有“犯罪分子所有的行为都是犯罪”[1]的心理,对于犯罪行为要细致侦查,直至证据确凿,不能先入为主认定“罪犯必有罪”。其次,包容的心理还包括对同事的包容,因为在同一个团队中,各人的处事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都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的意见,我们必须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冷静分析不同意见并进行扬弃,而对于和同事在生活、工作中的误会或过节,决不能带到工作中,一个警察团队带有情绪执行任务,后果将不堪设想。

2.克制的心理

法制社会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必须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所有的犯罪,“即使我们明知他罪有应得,也必须依靠相关的证据通过法律途径将其绳之于法”[2]。在面对罪大恶极且毫无悔改之意的犯罪分子时,克制心理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警察和罪犯之间天生水火不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犯罪分子犯罪手法越发高明,反侦察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有时明知此人就是罪犯,但就是苦于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此时警察若缺乏克制,轻者违反规定遭受处罚,重者将打乱上级对整个案件的部署,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3.协作的心理

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实现的,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协作。对于警察行业,我们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深入虎穴大战群匪只是电影中的场面。对于协作心理,我们一方面应该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多走访,多排查,对群众的意见虚心听取,对群众的信息合理判断。另一方面必须从根本上消灭“抢功,夺功”等类似心理对整个警察群体的恶劣影响,对所有有利的信息必须及时有效地与协作人员进行分享和商议,“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不考虑个人任务的轻重和是否凸显出了自己”[3],只考虑自己如何协作,让整个团队能快速及时地完成任务。

4.感恩的心理

感恩的心理在警察行业内部是缺乏的,而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有一颗无私无畏的奉献之心,这恰恰是警察特别需要的。首先应该对自己的领导和同事感恩,没有他们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任何一桩案件都是难以侦破的。同时更要感恩自己的亲人和社会,没有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亲属对自己的包容谅解,自己的工作就很难开展。

警察的心理素质应该也必须得到加强,这已经是时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警察的职业特点找准提升心理素质的切入点将事半功倍、有的放矢。只要我们多分析、多总结,我国警察这一特殊工作群体的心理素质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伍源德,王崇举.迈向21世纪警察队伍[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篇12

一、提高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事故。由此可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是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安全态度就是安全心理素质。在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改进安全行为,让事业单位职工从被动服从安全管理转变为自觉采取安全措施,是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指导安全生产。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认知过程,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还能够帮助员工认知安全规律,了解和掌握复杂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效的进行危险辨识。一个员工只有清楚了解到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存在的隐患、危险产生的征兆等知识,才能够有效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原则,并用以指导和实践安全生产。

(二)情绪会影响安全生产。情绪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确保事业单位职工的情绪的稳定,能够帮助职工更好的完成工作。不正当的情绪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强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提高。

(三)更新安全理念。增强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更新事业单位职工的安全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技术和安全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旧的安全理念已无法完全适应和满足现代安全生产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安全生产理念,才能够跟上时展,才能更好的指导和实践安全生产活动。

二、事业单位职工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职工安全教育的时间不能少于45个学时,但事实上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无法保证教育的时间。在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中随意缩短学时,裁剪安全教育的内容,导致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偏低。

(二)安全心理素质内容过时。部分事业单位安全教育的教材已使用多年,内容过时,无法体现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对新装置和新设备的性能了解不全面。而且教材中的安全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三)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流于表面。部分事业单位对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不重视,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流于表面。安全素质教育的内容没有充分联系实际,甚至将一个安全事故当做故事讲,这种将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挂在嘴上的方式,无法起到任何实际的教育效果。

(四)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无法落实。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让安全考试和安全教育成为了一种形式,甚至有的事业单位自行编造安全教育考试的分数,欺骗领导和员工,随意编造安全教育培训考试成绩,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导致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提高职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因此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是提升员工安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职工开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员工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的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增强职工的安全素质。培养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岗位操作规范、事故处理的能力等,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安全心理素质,促进单位安全生产发展。

(二)重视警示性的教育。重视警示性的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安全思想和安全法规的教育,对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宣传。在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中,可以将企业内部以及相关单位发生的案例作为安全教育的教材。对相关事故进行剖析,消除员工麻痹大意的心理,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改进自身工作,不断增强自身安全心理素质。

(三)创新管理理念。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教育就必须要从基层管理人员入手,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创新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着眼于广大职工的切实利益,调整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更好的促进员工安全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改变安全教育方式。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是你讲我听的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实际的教育效果不佳。必须要将安全教育的方式从说教式、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提高职工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安全心理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职工的不同岗位需求进行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意识。

(五)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安全教育月时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但是却忽视了日常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必须要贯穿职工日常工作的始终,要不定期的组织员工开展安全会议、安全讲座、观看安全生产录像等活动。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必须要体现出强制性、灵活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深入到广大基层事业单位职工中去,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观念。

(六)强化安全生产考核。事业单位为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必须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比如实施安全生产考核,将安全生产和员工的全面考核考评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制度的落实,切实执行安全考核中的每一项内容,切实兑现奖惩内容。

四、结语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安全生产教育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安全心理素质教育是事业单位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事业单位职工安全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是一个老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出现许多新问题,需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更新安全教育的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教育,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俐敏.电网调度系统职工心理素质与电网安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