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11:5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记者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刊全文刊发倡议书,引导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产业发展建立在新领域、新空间、新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形成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共识。
全国建材行业的同志们:
当前我国建材工业已经进入“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关键时期,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迈向更加宏伟的目标,是我们这一代建材人不懈的追求。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坚决遏制行业产能过剩、遏制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推进行业各个领域里的节能减排,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为推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我们参加首届中国建材业年度经济论坛的全体与会代表,共同发出如下倡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也将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而制定。全行业要落实全会的精神,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建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去认识建材行业面临的形势;要以发展的理念,去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发展方式的转变去推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的调整和升级向纵深转折。做到进一步凝聚共识,坚决遏制新增、新建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水泥和玻璃“两个二代”创新研发为契机,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延伸产业链,努力推进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为促进结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拉动绿色消费、引导绿色发展,全行业要认真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全力推进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全行业要找准定位,把节能减排作为行业工作的基本责任和行业发展进步的衡量标尺,作为企业生存与立足的依据,作为有无竞争力和评价企业的先决条件。在把建材行业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原材料工业的同时,使建材工业成为一个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置城乡垃圾、净化美化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的产业。
三、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针对经济效益下滑等实际问题,全行业要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要聚集行业力量,突破瓶颈问题的解决。加快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全力推进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要率先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全行业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积极行动,形成共谋行业发展、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扭转经济效益下滑,全力推动建材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快“走出去”步伐,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为行业先进技术装备和高效产能“走出去”带来了机遇和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和国外的市场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建材工业的技术、装备、科技等优势,毫不犹豫地“走出去”,并作为调整结构、改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支撑。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五、全行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全力推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全行业共同行动,全力推进。我们呼吁,全行业本着共同发展的目标、本着共同的利益,把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携手前进。尤其是大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更多地肩负起引领行业遏制新增产能、遏制经济效益下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社会责任。全力推动建材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0.98,让记者探析一下这历史性突破的背后……
严格规范执法促整改
福建煤监局安全监察处处长朱石福用一句话总结了该处工作:“人手少、任务重,工作有成效,去年罚没款缴交率100%,没有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保证了行政执法的及时性和威慑力。”安全监察处编制为6人,现有干部6名。全省合法煤矿达335个,可谓点多、面广、线长。“监察员一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在基层跑。我们经常一下矿井,就顾不上吃饭,更谈不上休息。”朱石福说,前几天,他们去永定县一煤矿监察,监察员早上7点多从福州市出发,下午3点多才到煤矿,从井下取证出来已是晚上7点多,再制作现场执法文书、整理现场反馈意见,到晚上10点才完成工作。这种情况对于福建煤监局的监察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发现有不同的看法,包括对事故性质的认定、证据材料分析等,对含糊不清的地方,我们都要拿出原先收集到的证据进行验证,并及时与事故调查组沟通、协调,直到达成共识。”事故调查处处长丁实江介绍,对于每一起事故,监察员都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取证,拍照存档,建立动态数据库。待事故调查报告出来后,监察员再对其进行严格审核。
为确保委托调查的每起事故调查处理客观公正,并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实效,该局建立了事故调查跟踪指导责任人制度,对每一起事故都确定一名跟踪指导责任人,全程跟踪事故调查进展情况,对事故调查进度、质量进行跟踪指导,对不同看法之处及时加强沟通协助分析,确保事故按期结案,做到责任追究依法依规,处罚裁量平衡适度,避免了不同地方处罚裁量轻重悬殊现象。
不仅在事故查处方面,福建煤监局还制定了严密的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丁实江告诉记者,他们还建立事故矿井监察和现场处理责任落实制度,对事故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解剖式的安全监察,及时采取措施,要求基层监管部门落实监管职责,督促整改,避免在事故调查期间矿井仍“带病运转”或简单停产一段时间就恢复生产。
2008年,福建煤监局还健全规范和完善接待、登记、审批、核查、处理、反馈等制度,对群众来信来访实行专人负责,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严格保密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举报案件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反馈。
数字看似枯燥,却着实意义重大。今年1~4月份,福建煤监局累计对33个煤矿进行监察执法,共发现各类事故隐患239条,下发各类执法文书108份,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煤矿予以行政处罚11件。2008年,福建煤监局累计监察执法煤矿115矿次,发现各类安全隐患987条;下达(制作)各类执法文书304份;及时对19家煤矿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实施行政处罚19起,分别作出警告、停产整顿、罚款和暂扣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其中暂扣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7本,累计实施经济处罚193.458万元。
严标准重服务上水平
“被县里确定为示范矿井后,我们就对照标准化建设标准,共投入资金3700万元,改造井下各系统设施和地面生产、生活设施。现在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工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看到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自己也觉得很踏实,值得!”永定县鑫源五矿矿长陈志强对记者说。
陈志强告诉记者,该矿在县里列入示范井时,他不太情愿,一是觉得标准有点“苛刻”,二是认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投资太多。“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福建煤监局、县、镇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常到矿上指导工作,他们推着我们向前走,现在准备从三级提升到二级标准。”
其实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永定县鑫源五矿。从2006年开始,福建煤监局就开始全面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并陆续到永安、永定和龙岩新罗区召开标准化现场会,使福建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有效提升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008年4月份,福建煤监局组织全省各产煤市(县、区)和福煤集团原煤生产单位的1 60多名代表,深入福煤集团所属4个示范矿井,现场参观煤矿综合安全监控系统、职工人井智能考勤系统、井下瓦斯监测、采煤面单体液压支柱、以钢代木支护以及煤矿“三条线”建设、“三推行”工作等开展情况。,
据悉,在去年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今年福建省又有111个矿井列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计划,占全省煤矿总数的33.17%。目前,各产煤设区市正结合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工作进行验收,到年底全省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以上的达标矿井可达171个,占全省煤矿总数的51.04%。
在煤矿延期换证工作中,福建煤监局监管人员主动靠前做好服务。他们将办证换证的法律法规、审批标准、审批流程、注意事项及具体要求全部制版上墙,在本局网站公布,编印1000份《延期换证工作材料汇编》,免费发放基层和企业参照执行:同时,派出由业务骨干、专家组成员组成的宣讲团,深入龙岩、三明、泉州三个重点产煤市,举办8场专题讲座,专门就延期换证工作的方案、标准及法律法规进行讲解、指导和宣传,有1000多名基层煤行办工作人员和煤矿业主、管理人员参加了讲座。
针对延期换证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福建煤监局先后4次召开由省经贸委能源处、福煤集团、市(县、区)煤行办、中介机构及煤矿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认真做好解说工作,及时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积极化解工作困难和问题;专门设立办证服务大厅,克服人手紧任务重的困难,主动加压,增加工作量,热心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确保企业少走弯路,节约工作成本。
福建煤监局综合处处长戴文鹏告诉记者,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广开民意、广纳民言的基础上,立足省情矿情,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将煤监局法定审查时间由3个月缩短为1个月,腾出2个月的时间让企业做更充分的准备工作,加快审批进度,确保在本
局的工作环节不拖延,为煤矿企业节省时间和办证成本,减少对全省煤矿正常生产的影响。
在强化监察执法的同时,福建煤监局还专门聘请煤矿安全专家,组织技术骨干和专家深入矿区进行现场复查,免费为企业“会诊”,协助企业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福建煤监局还定期将全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暂扣等管理事项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纪检监察室主任张江辉告诉记者,他们纪检监察部门主动介入,并深入基层主动向基层管理人员和煤矿企业负责人宣传、介绍福建煤监局的纪律要求和廉洁承诺,还加强与特邀廉政监督员、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代表的联系,通过多种渠道全面跟踪掌握本局人员在办证过程中的廉洁行为。同时,主动参与办证审查和现场核查工作,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科技人才助力发展
“今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全省网络集成联网之后,借助网络系统还可实现视频会议功能、远程监察功能、办理日常事务功能以及信息上传下达功能等。”戴文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这样一个系统,就等于为瓦斯防治和煤矿安全工作配备了“千里眼”,设置了“电子警察”。
据悉,至今年底,福建省所有矿井都将安装好安全监控系统并实现省、市、县、煤矿四级联网运行。福建省政府在“十一五”安全专项规划中专门安排了1000万元用于各级分控中心平台建设,并结合福建煤矿实际,提出在全省煤矿安装监控系统并实现联网的要求。各级政府也加大对煤矿安装监控系统资金扶持力度,如新罗区政府制定了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激励和奖罚制度,给予9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奖励5万元,4-9万吨/年矿井奖励4万元等;永定县政府投入620万元扶持全县54家煤矿62个独立生产系统安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截至4月15日,福建省已有137个矿井安装了监控系统,85个矿井实现了与省级监控中心模拟环境的联网,其中有72个矿井进行了网络链路测试,实现正常运行的矿井有42个。
戴文鹏认为,这些矿井的监控系统不仅发挥着安全保障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已经开始显现。如福建煤电公司翠屏山煤矿摸索出利用监控数据避开用电高峰抽水来节约电费的做法,使企业节约了经营成本;龙岩市北山煤矿摸索出利用监控数据指挥现场作业人员在放炮期间安全进出作业面,为一线矿工提供安全保障。
福建煤监局要求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监控系统建设的日常监管,督促各分控中心、各煤矿企业加强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人员管理和维护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运行管理制度、应急处置预案,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和值班值守人员,保证24小时不间断监控,确保监控数据和图像实时传输,确保监控系统有效运行。
目前,福建省正组织有关人员制订《福建省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对监控系统的装备技术、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等提出具体要求。
目前,福建煤监局还加快推进矿山实验室建设工作,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和《矿山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实施细则》,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盐碱地”无法孕育“桃李”
创新是在一个领域、一项事业中独领的创造,不创新何谈发展,不发展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就需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因为,新闻从业人员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的责任,自然要站在信息时代的巅峰潮头,如果知识贫瘠怎能孕育出色彩斑斓的新闻之花,怎能结下评奖创优的“蟠桃圣果”呢?眼下,电子技术的应用,政治、经济政策的推陈出新,客观上无时不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适应时代的发展。据调查,在我国有90%以上的现职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60%以上。应该说,相对于社会其他层面而言,文化背景较为理想。然而,从专业训练上看,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有社会、人文学科的背景,有本专业技术学科背景的从业人员不到百分之九。在我们的周围,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水平和文化功底参差不齐,不管是新近招聘的节目主持人,还是新分配来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文化水平和适应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需要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在新闻岗位要有深厚的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方面的知识,要当行家、杂家。在业务上要勤学苦练,消息、通讯、评论和报告文学等体裁要交差进行。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我们新闻工作者队伍中,随着一些新的人才的不断输入,给党的新闻事业输入了新鲜血液。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新闻工作者逐渐变“老”,这些人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主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把书本学来的知识尽快变成指导实践的指南,然后,再由实践到认识,形成一种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有的地方出台给“盐碱地”施肥,用新知识武装“老”脑筋,增加增强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要把记者“逼进”课堂
创新发展是当今重要主题,也是“盘活”新闻人才资源的有效方法。伴随社会信息多元化,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信息对公众的影响愈来愈深刻。由于人们在地域、职业、文化、视野和情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而,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多元化起来。这种多元化需求迫使对新闻工作者进行再教育,给记者“充电”、“补养”。只有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以“多一点”专业知识,去满足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后,受众对专业领域的信息需求。牡丹江电台建立编采学习长效机制,人人想学习,人人是老师,学习过关才能去采访,再忙也得先学习,许多编采人员不得不“开夜车”加班学习“充电”。编采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上升。象《干部走读,人心走远》等一大批全省好新闻应运而生。
形势的发展不容“等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例下,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一次再教育。如今,电子技术进入媒体,加剧了新闻传播业的竞争,当各种传媒在新闻时效的竞争已经达到极限时,竞争的焦点发生了战略转移,即从新闻的报道时间、速度转向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变新闻的“速度战”为“质量战”,这就引起新闻报道的数量、品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由过去反映事态为主的单层次报道结构,变为事前预测,事中反映和事后反馈的多层次报道结构;由过去单纯报道事件的模式,转向提出问题、增加解释,具有深度的模式。比如,2006年初,双鸭山矿业集团公司卸下包袱闯市场,将所属34所中小学校纳入政府管理,从而结束了50多年企业办学的历史。客观上要求新闻媒体进行多层面的报道。双鸭山市的新闻媒体对这一改革措施全都进行了报道。双鸭山电台在播发这个动态消息的同时,还抓住时机,提出了实行改革新措施后,贫困矿工子女上学问题,采写了言论《想想 “包袱”里的贫困生》,稿件播出以后,市里相关部门组织党员干部同贫困生进行了“手拉手”对接。及时舆论引导,给予多层面的报道。赢得改革中的双鸭山矿业集团公司的好评。与此同时,双鸭山电台将这篇言论报道当成学习材料,让记者谈工作体会,讲学习经验,效果很好。
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子媒体的主力军——电视以图像取胜,将报道深度、生动画面两大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电视在竞争中的新优势,给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经得起电视的挑战?实现选择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人才,改善学习环境,提高节目质量,让“快”与“响”与“深”的有机结合,在更高的“水面”上,成为永不消沉的“航空母舰”。互联网的出现也给“娇子”——电视带来危机,电视应该如何面对呢?无外乎是学习和创新发展。
“盘活”人才与因“市”利导
2014年6月27日上午,刚刚成立的新平台恒金贷正式上线,下午老板就已失联,刷新了网贷跑路的雷人历史。平台上午的秒标标的总金额为20万元,年利率为8.8%,最低投资额为50元,因条件优惠,不少投资人试水“打新”,谁也想不到下午公司官网就全面瘫痪,任何渠道都无法联系客服。
因为根本不可能产生真实的价值和效益,所以秒标现象风险大增。更早些时候的“淘金贷”也曾在注册日推出秒标活动吸引投资人。然而几天后,淘金贷网站就已无法打开,案件嫌疑人终在甘肃落网。
据记者了解,秒标往往造成饥饿营销的假象,骗子“装修”完一个网贷平台后,制作一套假公司证件或套用其他公司证件,再凭此注册一个域名并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接着就给网友秒标的利诱,待投资者上钩后将资金打入网站在第三方平台的个人账户中,最后将资金提取出来直接跑路。
此外,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总结了多条过滤P2P平台道德风险的经验,比如在P2P平台成交量的月度数据上,如果连续多个月份出现周期性波动,每个月同一天出现相同的成交量,极有可能是以新账补旧账的原因。
迎接虚拟化时代
数周前,英特尔宣布其“虚拟技术”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数月后将正式推出。随后,AMD宣布,全面开放其x86处理器I/O(输入/输出)虚拟技术规范。x86技术是世界上几乎所有个人电脑中央处理器的应用平台,堪称微处理器领域的“世界语”,英特尔、AMD两公司占据着全球绝大部分市场。
据了解,AMD这项虚拟技术能够解决x86服务器、台式机和笔记本设备中,虚拟I/O设备所遇到的性能瓶颈和安全问题。该公司希望通过免费授权,鼓励更多的软硬件商加入自己的阵营。“我们的I/O技术开启了台式机和笔记本上使用虚拟技术的大门。”AMD商业与高性能计算部门高级副总裁马蒂•塞耶尔说。据了解,2006年中期以后,AMD推出的处理器全部支持虚拟化技术。
正是在得出虚拟技术和多内核处理器将蚕食采购量的结论后,IDC公司3月20日对21世纪前十年后半期服务器销售量的预期减少了450万台。这450万台销售量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相当于IDC曾经预期的2006~2010年间服务器销售量的10%。另外,IDC还将服务器销售收入预期降低了24亿美元。IDC相关分析师说,x86服务器销售量曾被预期到2010年时将增长61%,现在,我们将这一数字下调到了39%。
IDC表示,下调服务器销售量预期的原因是,用户将采购较少的、处理能力更强大的系统。虚拟化技术使得一台服务器系统能够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通过使用单台服务器就能够完成更多的负荷。正是多内核处理器推动了这一服务器融合的潮流。
用户应警惕虚拟化风险
在IDC今年2月份举办的虚拟化用户大会上,记者对相关用户做了调查,接受调查的与会者中有一半认为自己正在测试或者将来会使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与此同时,一家主要的虚拟化技术厂商估计,虚拟化、合并后的IT基础设施有90%以上是用在生产环境,而有些企业则将多台服务器合并成了一台服务器。
虚拟化技术的潜在好处正在促使许多人纷纷合并整个数据中心。不过记者与用户交流后发现,实施虚拟化还存在一些风险。
总结这些风险,可以分为四类:
服务器故障。大规模合并可能会把许多关键的流程、应用和服务放在同一只篮子里面。因而,承担工作负载的物理服务器数量较少,而一次物理故障造成的后果会很严重。
资源过量提供。如果不清楚了解各应用的功能、工作负载或者概况,就开始合并,这可能会导致基础设施失去平衡、功耗过大。
缺乏好的操作流程。许多企业实施了积极主动的监管系统,有些用户还正式改变了控制流程,但很少有用户拥有先进的操作流程来管理运行顺畅的虚拟化环境的重要方面。
服务级别受影响。虚拟化技术需要新的技能来支持。比如说,确认某问题是来自物理环境还是来自虚拟环境的能力。要是员工缺少解决问题的技能,服务级别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一位从事虚拟化技术的资深专家给用户做出了这样的建议: “虚拟化技术强调的是用数字说话。首先,一个企业是不是需要虚拟化技术要做好前期的详细规划,要拿出数字来说明是不是当前的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比如说,在一个服装生产厂家,春夏装的上市势必增大企业的数据量,因为此时的生产线可能会达到超负荷,如果当前的系统不能简单地、自动化地管理各个系统,那么就会降低企业的产量,也会让这个企业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而这样的情况就比较适合实施虚拟化的技术,因为虚拟化技术能帮用户完成这一点; 其次就是用数据说话,用户在测试虚拟化技术的同时,应看看是不是较之以前,生产速度有所上升,上升多少,成本是不是有所下降,下降多少等等。这些数据都能说明实施虚拟化技术对企业来说值与不值。”
企业管理操作流程涵盖从应用可用性到服务级别和问题解决的各个方面。用户们应该密切关注配置及容量管理,因为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确保企业效益。
配置管理必不可少
合并后的基础设施需要更严格的控制和操作实践来防止非预期停运现象。配置管理包括: 确认系统、硬件或者软件的配置,管理配置变化,以及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记录配置。
该专家说,x86服务器种类很多,一个基本上是针对一个应用,而即便是这样应用的弊端也会存在。比如说,在管理效率上,对单台服务器的效率能不能再次挖掘,能不能再次提升。除了硬件之外,在软件架构上能够针对用户本身进行一个重新的规划和部署,这是前提。
如果合并后的服务器出现未授权、未记录以及未测试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公司的许多方面出现停运,这是无法用重新启动解决的。对虚拟化环境来说,配置管理流程对保留合并带来的好处及成本节省而言必不可少。记者还采访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建议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要反复重申遵守现有变更控制流程; 记录服务器和相关应用的配置; 确定服务器、应用、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好给企业安装配置变化时可以发出警报的工具。
当心单机容量过大
因为各应用都有不同的负载特点,而合并后的物理服务器所支持的软件会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些资源。容量管理涵盖了系统的规划、论证及管理。如果方法使用得当,它有助于确定现有资源能否支持更多的合并、哪些地方可能需要添加硬件。
许多用户在合并应用时并不完全了解各应用带来的工作负载,也不完全了解何时出现峰值负载。因此,这些负载可能在许多物理服务器之间没有得到平衡,IT人员可能会提供过多的服务,以适应资源使用不均的情况。专业人员建议应当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来确保性能级别、降低总体拥有成本。这些措施包括: 了解每个关键应用的工作负载/概况,并使用合适工具来分析它们的概况; 合并之前确立现有服务器和应用的性能基准; 使用管理工具,为工作负载和虚拟化基础设施建立模型。
链接:增加人员的技能
由于额外的硬件、软件、集群及其他故障恢复特性,加上更加依赖网络和存储服务,虚拟化技术可能会大大增加复杂性。因而,技术人员必须更清楚地了解服务器硬件和性能特点、如何让性能和容量监控得到有力保障,以及虚拟化软件如何充分利用服务器资源。用户可以采取这些步骤来提高这方面的水平:
■ 了解本组织的服务器架构;
■ 尽快熟悉使用的虚拟化技术;
记者商家共商营销新路
2013年,《现代营销》杂志记者在广州秋季国际广告展考察项目时,被一种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炫耀夺目的灯光动态效果吸引住了,渐变、跳变、流水、追逐、扫描、写字、图案等效果让人目不暇接。经了解,原来这是一家LED厂家展示的全彩魔术招牌灯。展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到,这是他们公司自主开发的专利产品全彩魔术招牌灯,主要用在商铺门头,大型招牌上的装饰照明灯,是政府重点支持的产品。这种LED灯耗电量仅相当于霓虹灯的10%,亮度高、寿命长,可达三万小时以上。目前这款产品在同行业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由于成本低廉,效果迷人,非常受到广告市场及现代商户的青睐。
记者凭多年的职业经验敏锐感觉到,全彩魔术招牌灯必将是提升商铺形象的新宠,很可能是一个新的财富商机!能否联合厂家把全彩魔灯打造成一个适合小本创业者投资并迅速引爆财富的项目就成为记者心中最关注的问题。于是立即与鼎原公司在营销模式上进行了深入沟通,公司听了记者的想法表示,LED全彩魔术招牌灯市场需求巨大,是如今商铺门面形象必不可缺的的必需品。并且近年以来我国LED照明产品发展势头增长强劲,提速非常明显。LED作为替代光源的需求拉动效果已在13年下半年开始突显,在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政策补贴以及大厂推动等合力作用下,业内判断2014年LED照明渗透率有望超预期提升。
目前此款全彩灯在国内属于向成熟发展快速阶段,是广告制作公司、字牌招牌制公司、工程商每月的必购产品,而且客户数量众多,每个城市当地都有好几百家广告公司,招牌制作中心,这些都全彩魔术招牌灯的目标客户群体,采购数量巨大。目前公司产品的销售模式基本还都是通过省级材料商再销售到二三线城市,而在二三线城市派驻业务员推广LED产品的厂家更是少之又少。不仅价格高,而且服务也不专业完善。如果能够抛开传统的渠道销售模式,建立城市加盟制度,给予加盟商最系统专业的培训,砍掉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渗透到二三线城市,把产品的利润空间留给加盟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仅能为当地广告招牌制作商、工程商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还能将完善专业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技术服务带给客户。
加盟保障三剑合璧
零风险创新模式月入过万
展会结束后,《现代营销》杂志又与全彩魔术灯的厂家―东莞鼎原光源有限公在如何减少加盟商风险,确保加盟商百分百投资创业成功进行了多次的沟通。时至2014,鼎原公司传来喜讯,公司作出一个让投资者兴奋的决定―零风险的加盟模式。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并愿意为未来理想付诸行动与努力的加盟者,公司愿意降低行业门槛标准,无需加盟者首批进货即可享受到厂家全国最低价格。真正做到没有产品积压的压力、资金压力、销售压力。并为加盟者提供三大支持保证措施,确保加盟商100%创业成功。
1.免费为加盟商行业最尖端的LED灯光动画效果培训,按中国2000城市计算,95%的城市都没有专职的LED灯光动画效果图人员。在国内为数不多的LED灯光效果图培训中心,仅这一项培训就需要几千元。加盟者通过学习灯光动画效果培训能独立设计灯光效果图后,可以通过为客户设计灯光效果盈利,目前市场上一张简单的灯光效果图收费50-200元,复杂的更是上千元以上,几分钟完成。仅为客户进行灯光设计月入五六千月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因此,这个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另外学习技术后,能更好的服务当地广告工程商,推广全彩魔术灯及相关LED产品。广告工程商洽谈工程时,由加盟商协助提供专业的设计灯光方案,大大促进了产品的销售。鼎原公司开发的灯光动画制作软件,是目前国内最尖端的一款软件,解决了目前市场上个别培训机构的软件操作复杂,动画变化效果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并且学习简单方便,即使没有任何一点基础都能在一星期左右熟练掌握设计出完美的灯光动态效果图。实实在在的学习一门专业技术。可以说,学会这门技术,走遍中国都不怕。
2.保证产品结构多元化及利润最大化,鼎原公司具有多年LED生产经验与技术人员,拥有强大的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公司除全彩魔术灯外,还开发了多款备受广告工程商青睐的产品,能全方位的满足广告工程商需求均可享受全国最低价,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只要做好当地客户的客情关系,就能月月轻松赚钱。以全彩魔术灯为例,只要严格照公司多年在广告市场探索总结出来的推广方案执行,一个月至少能销售10万颗以上,加盟商即可盈利2万元以上。且客户均每月重复消费。结合其他系列产品及配套产品,加盟商只要用心开拓市场,月收入五万元以上并非难事。
3.免费赠送永久版灯光设计软件、LED系列产品及配套产品样品(如程序控制器、开关电源、全彩灯、单色灯、成品招牌样式),仅成本都数千元以上,为加盟商拓展本地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鼎原公司同意,记者拨打了新疆喀什的褚志广、邯郸孙平川、辽宁璀璨光电(承接沈阳朝鲜一条街所有LED灯光,均鼎原公司出品)等几个商几个商了解产品销售情况,反馈的结果是销售状况一片大好。鼎原公司表示,愿意携手并扶持有创业梦想的投资共同发展。前期只需交纳少量市场保证金即可申请成为公司的加盟商,保证金在达到公司的产品销售业绩时退回。本项目全程接受杂志社和广大读者的监督跟踪。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村头工业区崇德学校旁
也就两三年光景,佳力科技一跃而成为国内防爆叉车的领航者。这样的发展速度已引起行业的强烈关注。为此,记者专门拜访了正在北京开会的浙江佳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政尧。龚先生谦虚地对记者说:“与其他大型叉车企业相比,佳力科技还是一个新兵。”他的这些话语更是平添了记者想深入了解“佳力”的兴趣。我们的交流就此展开。
记者
据了解,很多防爆叉车企业经营冷清。生意惨淡。贵公司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进入这个领域?龚政尧:佳力科技具有22年的历史。过去我们一直从事石油化工设备的制造和销售。在此业务往来中,我们发现防爆叉车是个有潜力的市场。在2000年,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三条有价值的信息:1.没有令客户满意并可取代进口的防爆叉车,值得开发。2.防爆叉车多用在石油、化工系统。3.石化系统跟我们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基于此,我们决定进入当时竞争不甚激烈的防爆叉车制造行业。
记者
前几年还名不见经传的佳力科技近两年骤然发力。销售业绩一路攀升。尤其是在2007年。佳力科技几乎囊括了国内防爆叉车领域的大订单。请问。贵公司获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龚政尧:你说的基本属实。不过。佳力科技今天的业绩也是来之不易。一方面,它凝聚了我们全体员工多年的辛勤劳动。另一方面,佳力科技在下面四点做得非常出色。首先,我们自2000年以来一直坚持不断地进行自主研发。使防爆叉车不断升级,满足客户需要。为此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也相应不断投入巨额资金,近8年共投入2800万人民币(含国家给予的专项支持资金)。第二,打造质量高、价格低的产品。“佳力”防爆叉车销售价格只有进口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第三,“不拘一格招人才”,重金从国外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我们的普通员工工资比外企平均工资高约10%。第四,防爆叉车行业因技术相对复杂。进入企业不多,佳力科技走差异化道路,专业生产防爆叉车。
不过我还是要强调,关键是技术研发和创新帮佳力科技打开了市场大门。“佳力”防爆叉车不仅进入了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国外。
记者
通过技术创新,佳力科技生产了哪些叉车产品,分别有哪些优势?
龚政尧:佳力科技自主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PDY系列防爆全液压电动叉车,该型叉车具有国内同行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世界首创单电机驱动技术,具备更加简单的电路结构,使叉车在作业中的引燃点达到最低值,整机防爆性能达dIIBT4;运用世界先进的静液压传动技术,使该类叉车具有微动性能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另外,它还具有细节设计严谨周密、结构设计精良、监控技术先进等优点。
2007年开发的防爆全液压交流电动叉车引用了德国交流逆变技术,填补了国内不能生产防爆交流电动叉车的空白。
另外,佳力防爆叉车通过技术创新使叉车在强化试验中连续运行突破6个小时,而国内产品一般是4个小时,进口产品为5个小时。
记者
佳力科技为中国防爆叉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叉车市场风云变幻,贵公司如何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呢?
龚政尧:我们不怕竞争,也不怕后面的追兵。因为佳力科技有自己的发展战略。
第一。佳力科技继续走科技创新、生产高端产品和技术资源国际化路线。继续扩大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密切的合作关系,使产品的开发、技术和质量一直位居国内外同类产品前沿。第二,继续培养吸收国际化人才。近两年我们派往德国进修的员工就有9人,同时从德国、英国等招聘国际性人才。第三,将高端产品中端价格进行到底,打造我们的价格优势。
通过上述策略,我们计划在3年内做到销售6亿元人民币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记者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很重要。拥有良好的销售服务体系也很关键。结合佳力科技实际情况,请您谈谈防爆叉车企业应该如何打造销售服务体系。
龚政尧:就销售而言,我们主要采用直销形式来发展市场。另外通过在国内发展27家商,佳力科技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销售网络。不过。在国内通过销售防爆叉车存在一定难度。在国外。我们主要是通过选择商来迅速拓展国外市场。
从整个行业来看,防爆叉车企业的售后体系还不完善。目前要做好售后服务。关键是在产品出厂前认真把关,严格检测;售后一定要进行回访。另外,佳力科技对客户有承诺,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驾驶技能培训,以此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当然客户购买的叉车必需进行保养。随着叉车行业的发展,对售后服务的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
记者
您认为,防爆叉车企业应该如何加强品牌建设?
龚政尧:佳力科技创造名牌的主要举措是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目前,佳力科技已拥有四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专利。总之,佳力科技以“科技铸造永恒,创新成就未来”为宗旨,追求“开发一代储存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开发一代应用一代”。最终把它打造成中国的“百年老店”。
在叉车配套件领域,一方面通过国际化采购产品配套件,另一方面,也自己生产。将来防爆叉车核心配套件将完全自己生产,并通过走系统集成之路,牢牢控制主机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
另外,作为一种特殊的叉车,防爆叉车市场规模比普通叉车市场小得多。但国家针对所有叉车推出的名牌评价体系标准只有一个(根据销售额)。这对防爆叉车行业非常不公平。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制定防爆叉车的名牌标准。
记者
实施全媒体人才战略的动因
包括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内的党报集团,之所以积极探索实施全媒体人才战略,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纸媒要应对新媒体的巨大挑战。新媒体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能够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实现新闻的实时滚动,这对报纸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金融危机的推波助澜,报纸读者被分流,市场萎缩,前景不容乐观。虽然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纸媒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但网站的盈利模式还处于探索之中。
第二,党报集团内部普通员工的才智与激情大量“闲置”。一部分员工进入集团工作约3年以后就缺少了激情和创新的动力。调查显示,一些工作人员对岗位满意度较低,大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的精力与激情处于半休眠状态①。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党报集团的全媒体化要以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全媒体人才包括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全媒体经营管理者以及全媒体专业技术人员等,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支全面的全媒体队伍恐怕难以实现。根据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在报网合一的基础上,以全媒体采编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是一种理想的战略选择。
第四,党报集团实施全媒体人才战略可以降低成本。美国学者布雷德利经过测算认为,对于同一个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②。如果同一个报业集团内的不同媒体能够实现互动和整合,把同样的信息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就可以节省成本。而如果在记者手里就能完成这个任务,一物多用,“一鱼多吃”,将会给报业集团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建设全媒体采编队伍的策略与方法
从调研中总结出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1.重视转变员工的观念
2008年10月13日,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调研时提出,要尽快推出全媒体,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座全媒体城市。随后,集团各级人员都投入到全媒体筹备工作中。一时间,“迎接全媒体,你准备好了吗”成为员工之间交流的必谈话题。转变观念,主动转型,努力避免被全媒体时代淘汰,成为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员工的普遍心态。2008年底,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经过选拔,组建了由10个人组成的“全媒体记者”队伍,这一举措为整个集团的观念转型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2009年3月7日,杭州日报网正式上线,“报网合一”的全媒体运作模式正式开始。集团总编辑赵晴提出,所有部门都是全媒体部门,所有记者都是全媒体记者,在所有的采访中,记者都要有全媒体的概念。采编人员要学会熟练使用各种数字设备、电脑软件,甚至还要学会播音主持。
2.坚持“培训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策略
全媒体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招聘新人和培训“老人”。报纸兴建网站的一般做法是另行组建一个网络中心,新招一批员工,将所有网络采编经营的功能都由这个部门承担。但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却另辟蹊径:传统采编人员的全员转型。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网络总监陈禹安做了一个比较:根据目前杭州日报网的体量来看,如果全部靠招聘新人来运营,至少需要60―70人。就杭州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看,每个员工的成本大约是20万元/年,那么,引进新人的总成本就将超过1000万元/年;如果实现全员转型,能够节省很多成本③。
3.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制度
集团党委根据实际,制订了全员教育培训计划。其培训方式可以分为自主进修型和集团组织集训两种:
第一,自主进修。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了鼓励员工培养自己的第二、第三专业,打造专家型记者,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员工学习培训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对不脱产学习培训及继续教育给予政策鼓励:凡是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及职称晋升的,集团予以报销一次培训费和报名费;对于经过培训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集团还一次性给予2000元的奖励。目前,集团旗下的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等媒体的不少记者、编辑都具有心理咨询师、理财规划师等专业资格证书,有的政法记者还在积极参加司法资格考试④。
第二,集团组织集训。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集训有多种形式:一是组织部分中层干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为期一年半的传媒MBA高级研修班函授学习,研修媒介经营管理知识;二是开设“月月大讲堂”,定期请专家学者为员工讲课;三是建立了针对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制度;四是每年都派出一名采编业务骨干脱产到国外名校进修MPA(公共管理硕士)。
4.加大硬件设备投入
党报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还要注重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只有具备了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和一定数量高质量的录音笔、摄影机、摄像机、智能手机等装备,全媒体记者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背包记者”。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每年投入大约1000万元到150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升级⑤。由于实现了资源共享,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内的杭州网、杭州日报、都市快报、都市快报在线在设备、人力、版面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杭州日报网和都市快报在线这两个网站的建设成本因此大大降低,估计减少了大约数千万元的成本。
5.配套机制改革
在“报网合一,报即是网,网即是报”的全媒体模式下,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采编人员既要为报纸写稿,又要为网站提供内容。那么,在一套人马、两个终端乃至三个终端(手机报)的情况下,就必须推出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来协助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配套机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转岗、轮岗机制。二是再造新闻流程,在延续纸媒采编流程的同时,重新制订网络采编流程,并把两个流程有机结合起来。杭州日报网建立了“记者编辑发稿――首编首记审稿――编委签发”的“三级审稿签发制”。三是改革考评体系,对采编人员既考核纸媒发稿量,也考核网站发稿量,对部门不仅考核报纸版面的质量,而且还要考核对应网站频道的页面点击量以及独立IP地址流量。⑥
全媒体人才战略的成效与不足
通过分批次的、大量的业务培训,目前,杭州日报已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编辑记者成为了具备集文字、摄影、摄像、主持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人才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看到杭报集团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全媒体人才战略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第一,全媒体记者面临深度报道的困惑。全媒体时代要求记者成为“一专多能型”记者,他们不仅要擅长某一个领域,还要兼备其他领域的操作技能。从理论上来讲,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只需要派出一名全媒体记者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这名记者既要做采访记录,又要摄影摄像,甚至还要当主持人。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记者可能无暇对报道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了追求新闻滚动跟进的效果,记者不得不用图片和视频来代替纸媒所擅长的深度解读,这种从“脑”到“眼”的转变必然会损伤报道的深度。
第二,培养全媒体人才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衡。培养全媒体采编人员,不仅要在培训费用上投入,还要为其配备多种价值不菲的高端设备。此外,集团还要为全媒体记者支付额外的网络奖金。普通记者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后,月工资涨幅在1000―2000元左右,如果200多个记者全部成为全媒体记者,集团要多支出几百万元的费用。在尚未找到明显盈利模式的情况下,杭州日报不得不用纸媒的盈利去填补这个差额。至于杭州日报网反哺杭州日报的设想,近两年尚难实现。
第三,全媒体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随着全媒体人才数量的增多,薪酬稿酬问题、装备配置问题、绩效考核问题、个人权限问题等都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能否留住全媒体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对党报集团是一个新的考验。
加强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结合本文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分析,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党报集团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全媒体人才培养重心前移
首先,要重视从集团外部引进人才。目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培训为主”的人才策略主要是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全媒体人才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应适时调整策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或兼职新闻人才。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会产生“鲶鱼效应”,有利于在集团内形成有序竞争、任人唯贤的氛围,也有利于传媒人才资源在整个社会的优化配置。
其次,集团培训与高校教育齐头并进。尝试党报集团与高校合办记者学校;或党报集团作为多个高校的实习基地。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且大幅降低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成本。
2.完善全媒体人才激励制度
完善党报集团的激励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全媒体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当前党报集团的实际情况,应该把晋升激励和薪酬激励结合起来使用。对于有领导才能的全媒体人才,要适当提高其职位;对于有创新能力的全媒体人才,要用创造性岗位来发挥其积极性;对于踏实能干的全媒体人才,要采用计件的绩效考评方式来鼓励其多做贡献;对于不思进取的,则要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来改变其工作态度。只有赏罚适度、奖惩分明、人尽其用、公开公正,才能保证全媒体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在全媒体人才激励制度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能把晋升作为激励人才的最终归宿,阻碍全媒体人才的自由发展。二是在实行量化考评的同时,要重视新闻作品的质量,鼓励全媒体记者多写有思想、有深度的稿件。三是要保证人才激励的相对公平,防止集团内的恶性竞争。四是要从关注短期激励效果转向侧重长期激励效果,引导全媒体人才实现个人目标与集团目标的有效结合。
3.建立健全媒体人才保健机制
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保健因素则能消除员工的不满。建立保健机制是党报集团人性化关怀的体现,是人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把人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将全媒体人才管理的关注范围从基本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效果扩大到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情感,尊重他们的行为方式、个人爱好,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营造党报集团内部的和谐气氛,才会使更多的全媒体人才脱颖而出。
具体来讲:在选人时,要对其进行个性分析,运用恰当的面试技巧来选拔符合党报集团未来发展要求的人才;在用人时,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不屈才、不妒才;在育人时,要根据员工的自身特点,帮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中,要及时舒缓全媒体人才由于经常性高强度工作导致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中,要给予人文关怀,培养其归属感和对党报集团的忠诚感。
注释:
①许根宏:《我国党报“人才问题”实证分析》,《中国报业》2009年第8期第71页。
②程忠良:《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变化》,《青年记者》2010年第18期第21页。
③陈禹安:在全国都市报发展趋势总编辑论坛上的发言,金报网,http://nb.dsqq.cn/dsqqcn/article/2010/0408/article_61359.html。
④陈培新、贺颖舫:《领军人物也是媒体品牌――从荷赛获奖看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人才战略》,《新闻实践》2009年第4期第6页。
包括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国有企业并不是新法案管制的重点,但正如业内专家所言,电信运营商也面临一场人事困局,即如何在形成长期稳定劳动关系的同时,缓解人力资源经营中出现的惰性,适应电信业的转型需求和高度竞争。
固网运营商应对积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同运营商的反应各不相同,其中固网运营商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的行动比较积极。
据广东、江苏电信的基层员工透露,目前省公司方面已成立了专门针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小组。广西电信一位员工告诉记者,目前,其所在人力资源部重点关注劳动合同订立、修改、解除、终止等的法定条件和程序。其次专门就派遣制用工的管理、派遣机构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等进行专题研究。
中国网通贯彻《劳动合同法》的步伐走得更快。浙江网通人力资源副总经理金慧宁也透露,网通正在集团层面对内部规章制度做统一修订,诸如“严重违纪”、“营私舞弊”等涉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的条款都在重新界定中。
相比之下,移动运营商的动作稍显迟滞。记者电话连线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时了解到,公司人力资源方面暂时没有针对新《劳动合同法》有所动作。
不过,中国移动的一些省级公司已经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记者获悉,北京移动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于11月初,在内部ERP系统上为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提供了两个选项:一是同意续签合同期为1年至10年;二是同意续签合同期为无固定期限。但没有提供新法中对“违约金”、“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修改的条款。
人才结构性矛盾凸现
同样面对新《劳动合同法》,为何固网运营商的应对更积极?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力资源专家告诉记者:“这些运营数十年的老企业,在过去的时间里积累了很多问题,需要时间去处理,从而有一个逐步消化的过程。”
事实上,作为历次电信改革的母体,固网运营商承担了几次分营中大量退休、附属企业员工的负担,冗员问题也更为深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平曾透露,中国电信的员工数大于其他五家基础运营商员工数之总和,内退、离退休员工高达18万人。一位运营商人力资源管理人士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在职冗员以及离退休养老费用等社会性负担正如高利贷一般,吞噬着固网运营商的盈利。
除去冗员繁多的问题,固网运营商还存在中高端人才匮乏的难题。某地方运营商人力资源经理将这种结构性矛盾生动地总结为“三多三少”,即员工队伍整体规模较大与高素质人才相对较少的矛盾;生产、操作型人才较多与创新、复合型人才较少的矛盾;从事传统CT专业人才较多与从事ICT人才较少的矛盾。
同固网运营商相比,移动运营商可谓轻装上阵。目前中国移动员工数量为11万,联通为4万,而且基本没有退休员工。但在采访中,移动运营商的一位基层技术人员坦言,“温水煮青蛙”的现象在自己和周围的同事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薪酬之下,“更倾向于图个安稳”。然而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三网融合趋势的到来,电信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移动运营商人力资源与业务发展上的不匹配也有逐渐凸显的趋势。
此外,固网运营商面临的派遣用工问题也更加严重。目前,电信企业中存在大量派遣用工,他们被称为劳务工,人事关系一般挂靠在邮电人才中心。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外,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显然,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面对可能大量增加的“永久员工”,运营商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和成本压力有加剧的危险。如何保持员工的责任感、提高工作热情、促进能力转型,是广大电信企业管理者必须解开的困局。
人力资源的“萨班斯法案”
金慧宁在采访中强调:“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操作的制度性、流程性与合法性具有更强的约束。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就是人力资源上的‘萨班斯法案’。”而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向来以严格的法律约束和较强惩戒力闻名。
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光华教授看来,新《劳动合同法》是为了帮助企业培养人才,而不是损害企业的利益。“人才的形成是靠一种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竞争得来的,而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长期稳定劳动关系唯一形成途径。”因此,《劳动合同法》对电信运营商最大的挑战在于内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而电信企业破解人事困局的关键是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体系。
实际上,电信运营商早已开始关注企业竞争机制的建立。在各电信运营企业,竞聘上岗制度早已开始实施。只要满足工作年限、学历、专业技术等条件的要求,十几个员工可以同时竞聘一个岗位。但这一制度的应用仅限于中层干部和技术岗位。赛迪顾问人力资源资讯中心副总经理封殿胜认为,竞聘上岗的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与竞争机制相比,内部待岗与离岗退养机制却尚未在运营企业中扎根。金慧宁告诉记者,在新《劳动合同法》规范下,员工如果岗位测评不合格,进一步培训后仍不能适应岗位,企业也可以采用待岗与离岗退养机制鼓励员工退出。“这对适应今后的市场竞争很有必要。”
在转型人才的引进上,封殿胜主张运营商改变现有单一的人才招聘渠道。“在接受应届毕业生和转业军人之外,应更多面向全社会招聘急需人才,从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进行全方位筛选。在3G牌照未定、各家不敢立即大规模建设网络和规划技术的当下,这种灵活多样的招聘方式,有利于运营商对3G人才资源的储备。”
链接法条解读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劳动者已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在没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的。劳动者可以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裁员
第十一条规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一)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的。
一场大刀阔斧的人才培养改革之路就此拉开序幕——
以“实践育人”为核心,按照本科生理论教学进程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点,建立起了分层次、多模块的综合工程训练体系
“改革的关键是解决学用脱节问题”。西安理工大学主管教学与实验室工作副校长刘军说,“作为校级工程实践平台,工训中心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上具有先天优势,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优势,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
为此,学校成立了由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工训中心专家指导组,为工训中心的改革发展“把脉”,“如今,专家组已经成为工训中心独具特色的一种指导模式。”专家组组长、工训中心主任李言教授说,“在最初讨论工训中心改革方案时,专家们常常是从早上8点一直争论到深夜。”经历过这场头脑风暴后,专家们逐渐达成共识,工训中心具体的改革思路逐渐明晰,“作为工科大学生理论学习、工程素质培养之间的纽带,工程训练中心也是大学生大学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之间的桥梁,因此,营造一个真实的工程背景,建立先进的现代大工程训练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工程训练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成为了工训中心改革最初的构想。”李言说。
按照这一思路,学校建立起了庞大而丰富的工程认知区,其中包括有西北最大的科学原理演示区;工程机械模型、电力生产模型,展示祖国地理形貌和重大工程的沙盘模型区;180余幅反映主要工程领域发展历史和科技成果的认知展示区,和大量可查阅各种工程原理的导学和自主学习系统。
建立初步的工程意识、感受工程环境只是工训中心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作为校级实践平台,工训中心还必须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军这样告诉记者。
在随后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工训中心紧紧抓住“实践育人”这一核心理念,按照本科生理论教学进程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点,一步步建立起了一个分层次、多模块的综合工程训练体系。
教学体系的第一层次是基础工程训练课程群,这是在传统金工实习所包含的机加工、热加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上又融入了数控加工、特种加工、PLC等现代工程技术,面向全校学生,无论文、理、工、管、艺等各学科,按照专业所属不同,在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上加以区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拓宽工程视野。“许多学生也正是在这一层次的基础训练中逐渐认识了解了工训中心,进而喜欢上这里。”工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晖教授告诉记者。
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构成了工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层次。“这是工训中心全新独立设置的一门综合实践课,也是工训中心教学体系的核心,它以工程项目实施为教学内容,倡导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张晓晖告诉记者,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采取项目式教学,以项目实施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真实的工程实践,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基础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电气专业大二学生郝旭伟正在上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上课之初,老师将全班30个同学分成了10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都从老师那里领到了一个不同的题目,超声波测距仪、湿度监测器、数字语音温度计、简易机器人等等,各不相同。“这每一个题目就代表一个项目,每一组同学要通过设计、画电路图、购买元器件、安装、集成、调试等一系列程序,将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变成实物,而这整个过程就是我们这门课的学习过程。”授课教师黄军勤告诉记者,通过这样一门实践课,不仅能够帮助同学们把之前学过的知识串起来,让同学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对于之后即将深入学习的专业课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已经上过这门课的电气专业学生刘璞告诉记者,虽然这门课和以往的其他课程学习方式都不一样,过程更复杂、更麻烦、也更辛苦,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他不仅看到了课本里不曾有的鲜活的结构,课堂上不曾听过的工程用语,更让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一位两年前上过综合实践课的学生在撰写的课程总结上这样写道:过去的十几周时间将是我在西安理工大学最美好的回忆,留给我的也将是四年中最有价值的财富!
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和传统课程的另一个不同在授课教师上。张晓晖告诉记者,因为综合实践课采取的项目式教学是让同学全程参与到一件产品的全部制作流程中,期间包含的所有技术内容是一个专业老师所无法完成的。因此,综合实践课的老师是一个教师指导组,由机、电两个专业方向的老师和两到三名一线技术工人组成,两个专业老师负责课程前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产品的方案设计等工作,技术工人则负责项目完成阶段产品的加工和装配程序。“通过这一门课的学习,学生体验的是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当工程师,又当工人,既学习本专业知识,又涉猎其他专业领域,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在这门课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可以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对企业生产的流程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张晓晖说。从2006年开始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的试点取得良好反响后,工训中心于2008年将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作为校级选修课面向全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全面开放,每年上课学生近1200人。
在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工训中心于2011年开始试点专业技术特色课程,形成了工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三层次,特色课是在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先进工程应用技术的某一方向,融入教师最新的科研及教学改革成果,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相结合的互动式实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目前,工训中心已先后试点开出了10门面向本科生的专业技术特色课程群,一些已经上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生感到意犹未尽,对特色课程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基于Wince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特色课试点时,主讲教师刘青原计划招收20人而且课程没有学分,但却报名了100多人,最后只选了30人,但上课时来了40多人,因为教室里实验装置有限,有的学生宁可站着也要旁听。
“如果说,综合实践课针对的还是比例较大的一部分学生群体的话,那么特色课面向的就是学生中对某一专业技术感兴趣的专门人才。”张晓晖告诉记者,从覆盖全体学生的基础工程训练,到对机电类学生开设综合工程实践课,再到对学有余力的拔尖学生开展特色课程教学,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恰好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成了工训中心颇具特色的综合工程训练体系。
“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考虑到工训中心教学的特殊性,学校实事求是,力排众议,从企业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为工训中心乃至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梁茂2008年从西北工业大学集成电路专业硕士毕业后,先后在中兴、华为等国内大型通讯企业工作四年多,去年底在一家知名职业网站上看到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招聘信息,“我在职业网站上看到高校的招聘信息,这还是第一次。”梁茂告诉记者,因为知道高校门槛很高,起初他以为是学校下属的校办企业在招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递交了简历,却没想到在400多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圆了自己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梦。
西安理工大学工训中心从2010年开始在职业网站上招聘信息,它有一套完整的人才招聘考核程序,除了审查应聘者的简历、进行面试之外,还要对应聘者进行笔试,笔试内容则是让应聘者对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考查结果往往是博士考不过硕士,应届生考不过有工作经验的。”张晓晖说。
“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培养合格的工程师,首先必须把培养工程师的人建设好。”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告诉记者,考虑到工训中心教学的特殊性,学校在人员编制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实事求是,从生产一线大胆引进了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充实到工训中心教学一线,建成了一支“特殊”的实践教学队伍,为工训中心乃至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据了解,近年来,工训中心先后引进教师15人,其中90%都具有企业工作背景。
“从企业引进的教师都曾经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工作过,他们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张晓晖告诉记者,工训中心的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不同,“老师不再是来了上课,上完课就走的模式,老师也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转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张晓晖说,工训中心的教学无论是基础工程训练还是综合实践课、特色课程,每一层次的课程都始终强调一种互动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就是发挥一种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为他们答疑解惑。“特别是在综合实践课和特色课中,因为采取的是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汇集到老师这里,就有可能是几十上百个问题。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很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无法胜任工作。”张晓晖说。
苏岩2007年从一家大型国企高级工程师岗位上进入工训中心做起了一名普通教师。因为在企业工作多年,当她再回来给学生上课时,用她的话说,“讲课更直接,能明确地告诉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她说,工作以后才发现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包打天下,很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都用不上,她认为大学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基础性学习,应该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带着这样的想法,她在给学生上综合实践课时,能够非常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时该如何设计,如何实现,引导他们边做边学,边学边问,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挖掘他们的潜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1年,她在综合实践课上指导学生制作“搜救机器人”,课程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增加功能,并参加学校科技竞赛,最终获得了特等奖。
在工训中心,教师、工程师并不能涵盖这里的所有工作,一线技术工人也是这个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张晓晖告诉记者,工训中心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环境,这里和企业一样,既要有研究人员设计、画图,也需要有一线技术工人把设计变为现实。为此,近年来,工训中心先后从法士特等国内大型企业中引进了十余名一线技术工人,他们技术全面,技艺精湛,在指导学生进行基础工程训练和综合实践课程时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厚平2006年大专毕业,上学期间他曾获得全国数控比赛优秀奖,毕业后即被一家新加坡企业招至麾下,因为不习惯国外的环境,2007年,他又来到法士特公司做技术工人,月薪3000多。但不满足企业技术工人单一的工作内容,三个月后他跳槽进入到了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这里,第一个月发给我的工资只有300。”沈厚平面对记者坦言巨大的收入落差让他刚到工训中心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他也表示经过了不同的工作单位后,他更喜欢这里的工作环境。从小喜欢机械的他在工训中心里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很快他便成为了一个技术全面的一线工人,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加工设备目前没有我不会用的。”好学的他不仅在自己擅长的机械加工上成为了一名技术能手,而且因为和中心里不同的老师接触,使他在电子设计、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软件设计与分析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在他参加的学生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教师指导组中,他已经不只承担指导学生项目产品的加工流程,而且参与到了项目产品的设计流程。2009年,他和其他几位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得二等奖,2012 年,沈厚平拿到了全组最高的课时津贴。
“客观地讲,学校收入不高,中心里也依然存在着事业编制、人事、流动编制等多种身份管理,但我们在课时津贴的发放上,始终坚持一视同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张晓晖告诉记者。事实上,学校给予工训中心的政策倾斜不只在人才引进上,在职称评聘中,学校也充分考虑到了工训中心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对于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取得成果也给予认可。“这对于中心人员在职称晋升上是非常有利的。”张晓晖说。
“应该说,在现有的事业单位人事政策下,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就位的情况下,学校给予了工训中心最大的政策空间,目的就是希望真正发挥工训中心的作用,使这里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说,“尽管工训中心的老师在申请自然基金、SCI等方面,与其他院系教师相比不具有优势,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应该说,他们在实践教学一线为学校人才培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学生为主,把舞台交给学生,在这里,师生关系“无缝对接”,教与学实现了真正的良性互动
刘康乐是西安理工大学电子专业的大二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吃饭、睡觉之外,其余的时间他都喜欢待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按他的话说,在工训中心里,有项目的时候就做项目,没项目的时候就“瞎捣鼓”。
和刘康乐一个项目组的刘倩是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她比刘康乐接触工训中心的时间更早。刚上大一时间不长,她就迷上了这里。对她而言,工训中心是一个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地方,这里资源丰富,神奇而充满乐趣。那些只在课本上见过的专业仪器设备,她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并逐渐熟练掌握;也是在这里,她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信心被大大地激发了。
和刘康乐、刘倩一样把工训中心当作“家”的还有很多。梅屹峰是物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大一时学习不好、学习兴趣不高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工训中心的科学原理演示实验室后,便被这里先进的实验仪器演示出的神奇的物理现象深深吸引,从此,他成了工训中心里的“常客”,“就像被磁场吸引了一样,每天一下课就到工训中心里来了。”在梅屹峰看来,在工训中心的几年里,他清楚地感觉到了一个自己能力爬升的过程,如今的他,不仅获得了学校科技节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而且已经在准备考研究生了。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重要性堪比一所高校的图书馆。”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这样说,“工训中心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地,更要成为让学生施展才华、发挥创造力的大舞台。”
张晓晖告诉记者,作为校级实践平台,工训中心对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放。首先是建成了近5000平方米的学生自主工作区,为学生提供各类机械、电子类工具、仪器等,并实行学生助管员制度,从研究生和本科生中聘请了一批学生助管员,进行培训后参与这一区域的管理,保证了工训中心对学生的全时段开放。其次,对于中心其他实验室,“考虑到有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安全性和操作规范性,由老师负责管理,学生如果有使用需要,可向中心申请,由老师指导使用。”张晓晖说,在西安理工大学工训中心里,不存在一台设备买回来闲置的情况,无论是再昂贵的设备,都会鼓励学生使用,利用率均能达到100%。刘倩告诉记者,工训中心新近购置的快速成型机和3D打印机都是价值上百万的设备,而她和项目组的其他同学已经都用了好多次了。
以学生为主,把舞台交给学生,在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里还体现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上。张晓晖告诉记者,工训中心的教学体系特别是第二层次的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实践,老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因此,这里的教室没有了讲台,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上课也不再是老师和学生唯一联系的纽带,周末、晚上,学生随时有问题,随时找老师,有时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不分白天黑夜,有时在工训中心,有时就在自己的宿舍。张晓晖笑称工训中心里的师生关系是真正的“无缝对接”,他说,“在工训中心里,学生喜欢学,老师愿意教,教与学实现了真正良性的互动。”
在采访中,说起工训中心里的老师,学生的感激与尊敬之情溢于言表。刘倩说,她在这里遇到了最值得自己尊敬的老师。梅屹峰更是用“纯粹”来形容他在工训中心里感受的一切,他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最纯粹的教育、最纯粹的爱的奉献。”
学生们在收获巨大的同时,老师们却承受着不同于以往的压力。徐瑾2009年从武汉一所理工科院校调入西安理工大学工训中心工作,承担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和特色课的教学,之前从事理论课教学的她明显地感受到了在工训中心上课的不容易。她说,“在这里当老师,你不能只是一本书,得是辞海,不能捧着几十年不变的讲义,不顾学生感受地照本宣科。你得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才能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对他们有所帮助,也才能真正胜任这份工作。”
据统计,近年来,学校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80%都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完成,由工程训练中心老师直接指导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学生超过6000人次,获奖近千人次。
在西安理工大学工训中心有一个面积约2000平米的成果展示区,这里展示了近600件学生作品。有深井取物机、自动送餐车、灭火小车,还有智能坐姿提醒器、声光水位报警器、有害气体泄漏报警器、双线多路病房呼叫器等等,看着眼前各种各样新颖独特的学生作品,记者也忍不住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赞叹不已。“这些都是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结束后的项目成果。”张晓晖欣喜地告诉记者,“这里也是工训中心接待参观来访时最受关注的地方。”
据了解,西安理工大学工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日本大学等在内的国内外150余所高校前来参观交流;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改革成果被中国计量学院等7所高校借鉴与推广;自行开发的工程技术认知训练素材被西南石油大学等4所高校使用;参与了西安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划与评审;为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培训师资27人;还受邀在教育部金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专题报告。
该院现有干部职工120余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55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业务用房5000平方米,开放床位96张;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独具特色,拥有一支以王进宝、韩云清、荣佐民、张世恒、王欣昌等为领军人物的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一流专家队伍。
南阳市第八人民医院以“视患者如亲人、待居民如朋友”为服务理念,以“以人为本、病人至上”为办院宗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标准,落实“廉医、诚信、为民”服务和收费“一日清单制”,实行单病种限价治疗和药品、服务项目明码标价制度。以先进的设备、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优惠的价格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为南阳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南阳市第八人民医院疝手术外科是该市疝手术重点特色专科,院长王进宝技术独到,是国内疝病领域著名的疝外科专家。在疝病治疗领域,王进宝不仅技术领先,还多年义务普及疝病防治知识。在首届疝与腹壁外科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就疝病的防治采访了南阳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王进宝。
不可轻视的疝病
记者:在普通百姓的观念里,疝病是小事,很容易治,或者认为没必要治疗。这种认知正确吗?
王进宝:疝病虽然是外科疾病,症状只表现在体表,但如果病情加重,有发生嵌顿的可能。在临床工作中,我看到了太多病人都在忍受着这个疝气所带来的痛苦,有一位疝病患者双侧的阴囊似篮球,弄一个吊带子把自己五花大绑,梆在肩膀上,靠到后面去,然后中间再勒上带子,还要做建筑工,一使劲疝气就出来了,带子勒的阴囊都破了,让人看着很震惊。一位75岁的老人,患疝病5年了,连楼都没有下去过,吃喝全由两个女儿轮流照管。
有一位92岁的老太太患上了钳顿疝,肠梗阻3天,肠子都黑了,病人腹膜炎,感染中毒休克,呼吸衰竭,已经奄奄一息,虽然做了手术最后还是去世了。老太太平时身体很好,在家里买菜做饭做家务还都行,就是因为患了疝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被耽误了,儿女们一直很内疚。所以,疝病治疗一定要及时,不然会给患者带来很深的痛苦。
记者:疝病患者早期一般没有疼痛现象,出现疼痛症状就比较严重了,需要进行手术,那么,今天疝病治疗手段有哪些重大改进呢?
王进宝:医学的进步已经让疝病治疗越来越简单、安全和快捷。过去成年人普通的腹股沟疝气手术需要半身麻醉下尿管,打点滴,住院十多天,需要陪床,需要在医院卧床三天不让下地,三周不能活动,三个月都不能上班。现在我们选用无张力疝修补,可以局麻,不用陪住,甚至不用拆线换药,当天即可出院。但是很多的病人不知道有这样好的治疗方式,很多老百姓一提起手术就害怕。
另外,有一种新的腹腔微创手术,对患病的儿童非常好,手术大概5分钟就结束了,就在肚脐眼的下面,很小的一个孔,2.5毫米,最大也就半公分,用特殊的针一缝就可以了,手术后不疼,所以说孩子手术后不哭也不闹,当天就回家了,没有伤痕,价格也不高,比较受到认可。
轻信虚假广告害处多
记者:多年来,你一直义务普及疝病防治知识。你认为这是一件需要也很值得去做的事,那么,你是怎么认识疝病的?
王进宝:现在,百姓对疝病了解普遍不多,很多人根本不把它当成病。不少人在我们宣传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病。关于疝病的防治,我曾总结了几句话,即疝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百姓不当病的病;同时,它又是大医院大夫不屑看、小大夫看不上的病;在治疗上,传统疗法有缺陷,复发率高;新疗法又尚未规范。
拿食道裂孔疝来说,很多病人就是表现为胸部的疼痛泛酸、恶心,表现为心脏不适或呼吸不顺畅。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病,不知道看哪个科。还有盆底疝,45岁以上的女性下腰痛,25%的是疝气引起的,但是这一类的病人往往是在吃止痛药,没有经验的医生会给他诊断为妇科病,或者是坐骨神经痛、骨质疏松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等,就是没有去疝气科,包括一些便秘的病人,实际上是疝气引起的,就是其他的肠子掉到盆腔压在了直肠上,一使劲,大肠受压大便出不来了,越使劲越出不来。但是这些病人并不知道是疝引起的,甚至是医生也不知道。所以说这一类的病人在全国也非常的多。
“那一年,红枣市场好,这名内地老板拿着现金在大街上收购红枣,很多那一年种植红枣的人在那个上午陡然而富。”陈刚回忆道。
而让陈刚吃惊的是,第二年,五团不少职工群众自发调整了种植结构,团场多年推广不开的经济作物――红枣,风靡一时。
“正是那次经历,让我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了崭新的认识。”陈刚说。也正是那次经历,让陈刚改变了以后扶贫工作的思路。2011年,陈刚调入五十三团担任团长,后又担任政委,而这几年,正是五十三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十三团的扶贫开发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到今年,终于即将实现“脱贫摘帽”。陈刚告诉记者:“扶贫的首要工作是要挖到‘贫根’,找到原因,才能制定对策实现脱贫。”
主观原因:思想不解放、融合不彻底、政策不完善
五十三团所在地“皮恰克松地”,维吾尔语意为“刀把子折断的地方”。有人说,当年拓荒者在这里劈砍拦路植物,当坚硬的刀把被折断时,便停止了前行,渐渐才有了这片绿洲。
五十三团始建于1969年10月,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叶尔羌河下游的小海子垦区,全团现有总人口约2.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4%以上,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多年来,五十三团都是南疆兵团的扶贫开发重点团场。”五十三团政研室主任杜风雪告诉记者,“2012年,五十三团被兵团确定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团场,沉重的扶贫攻坚任务是五十三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从2014年起,五十三团开始加大力度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挖“穷根”、找原因。
杜风雪为记者打开五十三团的行政区域图,用手围着团部周边画了一个圈。
“团部周边的一连至八连,是我们团场的集体所有制连队,也是团场的主要贫困区域。2014年7月,经过团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达到438户、1394人,占全团总人口的6.63%,贫困发生率为6.63%。”杜风雪说。
贫困发生的区域全部集中在集体所有制连队,由于这些连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3.5亩,再加上长期从事传统种植业等因素影响,脱贫难度极大。
“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因病、因残、因学、因灾……我们总结了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发现除了一些不可逆转的客观因素外,大部分可归结到群众自身思想原因上。”杜风雪对记者说。
在五十三团精准扶贫的总结中,分析群众自身思想原因一栏中这样写道:贫困户中通过粮食补贴、大病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助学救助、社会帮扶等转移性收入比重高达55%以上;45岁以上的贫困群众中有82.9%不懂双语,加上生活习惯差异、留恋家庭等原因的局限,对外出务工排斥心理大;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家庭负担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自身积累薄弱,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曾经的扶贫政策不完善。”陈刚坦言,以往,团场扶贫倾向于政策、资金、结构调整,却没有将重点放在解放群众思想上,致使他们的“等靠要”思想普遍,没有变“输血”为“造血”。
走访了五十三团多个集体所有制连队之后,从至今未能脱贫的群众身上,记者证实着团场的判断,但是记者也惊喜地发现,在近年来已脱贫的群众中,“等靠要”思想正在消退。贫困群众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思想转变,从“伸手要”到“动手干”的行动转变,正是五十三团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中,重视扭转贫困职工思想的成效所在。
客观原因:经济增长能力弱、群众持续增收难、公共事业发展慢
在五十三团政研室,记者得到了一张表格,是五十三团“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团场的指标构成。
表格显示,五十三团经过三年的脱贫攻坚,在经济发展、贫困发生率、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指标中均已达到脱贫标准,仅基本医疗指标中的“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师数”一项尚未达标。
“如果就此表格看,五十三团‘脱贫摘帽’近在咫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在数据上脱贫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巩固‘战果’,不出现返贫现象,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杜风雪说。
从2012年到2015年,五十三团实现连续盈利,农牧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增高,达到了2.16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由6212元提高到了7512元,贫困人口也下降到2015年的3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
不论是团场还是贫困群众,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明显,但是从五十三团的历史、地理、社情、产业结构等多方面考虑,五十三团依然存在着返贫隐患。
杜风雪向记者介绍,从产业结构看,五十三团三次产业比例依然不协调,第一产业依然是团场的经济支柱,种植业“一枝独秀”,职工增收模式单一。
从增收条件看,五十三团职工群众,尤其是集体所有制连队的群众,人多地少的格局依然难破,基本养老无保障的情况依然存在,市场意识淡薄、小农意识强烈,生产经营盲目跟风造成的种植结构单一、产量过剩的问题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