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年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3-26 16:24: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养老院年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养老院年中总结

篇1

本着中华民族的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精神为中心,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有:打扫家庭卫生、买菜做饭、精神慰藉、读书看报、量血压、测血糖、陪医送药、购物理发、洗衣服等,接受了领导委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我们深感荣幸,同时责任感重大,牵挂更多!在50位服务对象中女性26人,男性24人,最大年龄86岁,最小57岁,其中服务人群里有轻度老年痴呆,半身瘫痪,就这样的一群弱势群体让我们放不下心,牵肠挂肚,尤其是刮起风下雨,有的老人房屋漏水,积水,我们都要及时把老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雨停了后清理房屋里的污水。我们的工作长年的为老人有所为的工作着,发挥了雪中送炭的服务精神,一年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达90%以上,有的老人还把我们当闺女一样看待。

2017年全年中我们总服务时间4546个小时,比计划时间多出82个小时,总次数1932次,在20xx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认真深入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持续增加并向整个美兰区扩展。

2017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虽然尝尽了工作上的酸甜苦辣,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尽职尽责,工作上领导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使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个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20xx年我们将不负大家的重望,加强业务上的知识,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完善自身素质,力争20xx年工作中再上新台阶!

养老护理员年终总结二: 2017年本院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五保供养方针、政策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上级部门对本院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创建省一级敬老院为动力,以服务五保老人为重点,以服务优质化、管理制度化、生活规律化、设施齐全化、环境花园化为标准,全院上下,团结一心,扎实做好了2017年的各项工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了制度,实行了规范化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完善制度入手,努力实现以制管院。先后制定了院长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卫生检查制度,五好院民评比制度、文明院民小组评比制度、卫生房间评比制度、院民内务整理十项规范、院民外出请销假制度、安全值班制度、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登记建档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管理人员例会制度等。通过抓制度落实,有效提高了院民的综合素质,理顺了院务管理秩序。

二、认真开展了三项评比活动

在全院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五好院民评比、文明院民小组评比和卫生房间评比活动,每半年评比一次。年终将评出的五好院民、文明院民小组和卫生房间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五好院民配戴大红花和五好院民胸牌,每人发放50元奖金,向文明院民小组颁发了大型奖牌和30元奖金,向卫生房间得主发放了卫生房间锦旗和30元奖金。通过经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激发了广大院民的争先意识,增强了院民的集体荣誉感。

三、进一步规范了院民请销假制度的落实

院民外出需向院务管理人员请假并准许后,领取院民标识牌后方可放人出行,院民回院向院务管理人员交回标识牌并消假,这样做的效果是直观、明确、严密、有效地杜绝了院民私自外出的混乱现象,也为防止院民外出走失和院民在外出期间出现不测,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及时有效救助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严格执行了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健全档案制度工作中,坚持做到把好两关,一是经医院健康检查确诊有精神病的不准入院;二是经医院健康检查确诊有传染病的不准入院。对具备入院条件的我们做到了愿进全进,并为他们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实行一人一档、一档一盒。档内存有院民个人加入五保申请表,入住敬老院审批表、医院健康查体资料,入住敬老院协议书等。为我们全面掌握院民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方便,也为因人服务管理确定了目标。

五、建立了自我管理机制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院理念,注重发挥老人的作用,一是推选出由院民参与的院务管理委员会,负责讨论制定敬老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本年度工作计划。二是院务管理委员会下设了伙食管理领导小组,广泛征求和听取院民在生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制定每周饭、菜谱,具体掌握伙食标准,定期结算伙食帐目、重大节日调剂好饭菜花样,保证饭菜供应。三是成立了安全卫生后勤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轮流值班,并负责院内线路检修,严格卫生制度,防止食物中毒,严格落实锅炉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由于我们健全了院民自治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了各小组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全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

六、实行了分级护理,为老人提供了人性化,亲情式服务

一是亲情护理从点滴做起。

二是开展了谈心活动。

三是分级护理,对一般院民实行常规护理,对半自理院民实行二级护理,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院民实行了一级护理,让五保老人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使他们坚定对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篇2

为了弘扬“传承星火,服务你我。”精神,加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我校财会系“星火”服务队于10月10日8:30—12:00到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能给老人带来些许温暖,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人伦道德、崇尚和睦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必将会留为我们成长路上不可省略的一页华章。

一、活动过程

上午8:30服务队报名的志愿者在老食堂门口集合,大家列前往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约9点多抵达的我们在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开始热火朝天的清理起养老院道路两旁绿化带内的落叶和杂草,虽然有女生对爬虫比较敏感,但大家都很认真完成任务,无人抱怨。大概在10点我们结束第一项工作,分小组到老人的居所同老人谈心,倾听他们留在心里的话,并热情的邀请老人们到中央场地观看节目。10:30时我们在老人面前表演了乐器、唱歌等节目。11点多时我们的节目都结束了,大家虽然不舍,但是时间不允许,只能和老人道别。

二、活动评估

参加者很多是刚加入青协的新成员,有些还是第一次和老人们近距离接触,但是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热情高涨的完成任务。不足之处在于:

1、上午集合所花费时间过长。

2、离开时队伍散漫,没有保持绝对安静。

三、活动结果和意义

1、活动的时间虽短,但意义深远,大学的生活需要一种去做点什么的激情,就像一阵风,吹落倦怠的尘,露出它内部的光。

2、这次的活动有利于发扬炎黄子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们见到的一张张褐的、黑的、满是岁月刀刻的面容,悲伤、欢乐深埋其中。我们想给他们的不止是这一点的时间,但对这些年逾古稀的人,心得体会或许没有什么比爱和关怀更重要,更直接。

3、这次活动有利于新加入青协的同学更好的了解志愿者的工作。锻炼和教育了我队志愿者。让我们在成长为一颗树时吸收必要的养分。

养老院工作总结2

在总寨敬老院工作一年多了,回想刚来报到时的自己,同现在的我比起来判若两人。一样的是我的满怀激情,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成熟;一样的是规划整洁的院舍,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熟悉;一样的是勤劳朴实奋发向上的院民,不一样的是认可了我的存在。但是那为建设模范敬老院奉献自已的心未变,那全身心的投身于敬老事业工作当中的心不移。 这一年中,我在领导的关心、培养下,静下心思工作,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努力开展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并且坚持不断的去学习、锻炼、充实、提升。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基层工作中了解民情,从优秀干部身上学习领导艺术。不断摸索敬老院工作的特点,不断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全身心的投身于敬老院工作当中。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请组织和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院务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完善制度入手,努力实现以制管院。先后参与制定了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卫生检查制度,“五好院民评比制度”、“文明院民小组”评比制度、卫生房间评比制度、院民内务整理十项规范、院民外出请销假制度、安全值班制度、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登记建档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管理人员例会制度等。协助院领导通过抓制度落实,有效提高了院民的综合素质,理顺了院务管理秩序。

二、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组织安排医务人员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甲肝、乙肝和心脏病等),专门为老人购置了一台电子血压脉搏测量计,每天对老人的血压、脉搏进行日查,对预防各类疾病复发,及各类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

二是定期为老人配发相应的生活用品,如袜子、裤头、背心、内外单、棉衣裤以及牙膏、牙刷、毛巾、卫生纸等。 三是及时督促老人刷牙、洗脸、洗手、洗脚、梳头、整理床单、床铺,保证了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清洁。

四是组织其他人员帮助残疾老人打扫、清理桌面、窗台、地面等卫生,为老人清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洗涮碗筷。

五是为老人订置文化娱乐用品,如书籍、报刊、笔墨纸砚、象棋、麻将、扑克牌等,丰富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同时积极组织老人参加义务劳动,整理花园、清除杂草、修剪花草树木等,通过劳动教育增加了老人间的凝聚力。

六是手把手教老人正确使用配置用品,如彩电、水冲蹲、坐式卫生间等生活用品设施。

七是为老人提供可口便于消化的饭、菜、点心、茶水,营养合理搭配,饭菜力争天天不重。

八是积极开展卫生先进评选活动,并组织了一系列全员参与的卫生活动,打扫卫生不留死角,保证了单位办公场所、老人寝室、环境卫生的清洁,开展了灭“四害”活动、“戒烟从我做起”活动等,现有7个老人成功戒烟。

三、生产经营工作

在全力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敬老院拥有耕地18余亩,蔬菜大棚2座,牛羊猪舍三栋的实际状况,我们积极探索适合项目,并组织全体具有劳动力的院民大力开展种养殖业生产活动。坚持走不等不靠、积极创收、以副养院的发展经营路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院已发展种植各类农作物十余种,茄子、辣椒、土豆等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盈余出来向市场出售,给敬老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抓种植的同时,也着手开发养殖项目。通过自繁自养、逐年扩大猪、羊等家畜养殖。目前生猪存栏可达8头,羊可达23只,每月和逢年过节杀猪宰羊,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同种植业一样不仅能自给自足,年底还有多余的向外出售。就种养殖项目年收入可达万元。 有效地资补院内老人的生活,使老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四、思想教育工作

1、定期组织工勤人员学习报刊杂志,推崇敬业、奉献、孝亲敬老精神。工勤人员实行倒班制,保证一天24小时不离人,没有完整的过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以肃州区民政大局为重任劳任怨的工作。

2、组织老人召开一、三、五学习例会,学文件,学报刊杂志里的文章,充分发挥老年自治委员会的作用,总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端正了个别老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为了使老人在敬老院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我们敬老院购置了丰富的年货,给每人发了50元压岁钱,评选表彰了摸范老人、劳动先进个人、卫生先进个人、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在敬老院老人间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的局面。

4、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20xx年元旦春节,从元旦到十五,在“文体小组”的倡议下,老人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和管理人员一起共歌共舞,室内充满融融暖意,通过开展活动拉近了管理人员和老人间的距离,使老人有了子女陪伴过年的喜悦。

五、其他工作

在全面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级领导及其它部门安排的各项其它工作,加深了与其它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今后的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今年10月份就曾参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历时2个多月,顺利完成了分配的人口普查任务。得到了相关部门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六、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1)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本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不论大小,认真对待,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每一项任务;(2)工作中,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3)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知识;(4)注重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交流,同大家一起创造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养老院工作总结3

为了从多方面考核学生党员、重点积极分子,以及关爱孤寡老人,临床医学院“红炉园地”于20xx年11月2日组织了部分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去同心养老院进行重阳节慰问老人活动,给老人们送去冬日的温暖。现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时间:20xx年11月2日

二、活动地点:长春市二道区同心养老院

三、参与对象:10级中医学专业党员、预备党员以及重点积极分子

四、活动形式:陪老人聊天五、活动流程:

(一)分组和老人聊天、谈心

(二)各学生党员和老人们合影留念,全体参与对象合影留念。

五、活动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养老院“公私合营”运营模式的可行性探究――以上海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5月6日

我国现在正面临“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社会养老形势十分紧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8亿。民办机构目前在获得少量资助的情况下自主运行、自负盈亏,即使是政府的补贴也不易拿到。还有在上海,养老机构几乎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所谓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创办的从事非盈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非盈利性决定了养老院是个“不挣钱的行当”,而社会资本是以盈利为导向的,这就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的养老事业。

我国敬老院的运行现状矛盾突出,亟待积极探索出新型的敬老院运行模式。公办难进门槛高,民办太贵养老负担重,这让社会养老的刚需群体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养老资源。公办敬老院虽然是福利性机构,但他的运转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维持,在护理人员配备和硬件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将给国家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而且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民办敬老院更是问题重重,虽然它有着活跃广泛的资金来源,但国家在资金、政策上对民办养老院的扶持有所欠缺,这使得民办敬老院的养老条件参差不齐。

一、敬老院“公私合营”理论构想解释与条件分析

(一)“公私合营”的理论构想分析。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性质主要是以公办、私办和私办公助为主,但这远远不能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公私合营”的设想是基于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整合,增加国家的养老专项投入,更多的让利给私有资本成分,让更多的社会私有资本进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养老容量,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同时提高社会的养老质量。形成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私有资本增加投入,个人适量负担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公私合营”的目的也就是在于国家让利,平衡私办敬老院的利益格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扩大社会养老容量,以达到国家减轻财政养老负担,私有资本合理盈利,养老人群享受更多更好养老资源的三赢格局。

“公私合营”就是在国家养老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将养老事业推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让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有效调节资源的配置,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肩负沉重的财政负担。“公私合营”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在政策设计上,法律保障方面以及税负上合理规划,平衡好各方利益。

(二)上海市实现“公私合营”的条件分析

1、上海市老龄化现状。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早和最严重的地区,在197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10.2%,65岁以上人口占7.15%,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在上海显得尤为突出。人口老龄化将对劳动力供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负担等诸方面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就目前上海养老模式而言是无法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的,上海地方财政也负担不起这样沉重的养老压力。扩大上海的社会养老容量,改革社会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2、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发展活跃。上海同时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社会资本流通快速,有较好的融资环境。上海每10元GDP中,有6元是服务业创造的。上海市统计局将正式对外宣布,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线,由此看出上海市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可以有力地支撑养老事业的发展。

上海市有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压力,但同时有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优势,基于这两个主要的因素为上海的养老体制改革和养老模式选择提供了基础。

二、上海市敬老机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老年人口规模。截至2012年,上海市户籍人口1,426.9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占总人口的2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9.13万人,占总人口的11.9%。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7.0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总人口的4.7%,100岁及以上老人1,251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969人。

(二)上海市养老机构的社会容量。全市的养老机构共计631家(据2012年统计数据),其中政府办301家,社会办330家。床位数共计105,215张(其中2012年新增5,891张),比上年增加3.3%,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9%。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全市共计313家,服务人数共计1.10万人,比上年增加22.2%。社区助老服务社全市共计231个,服务人数共计27.20万人,比上年增加3.8%;其中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人数为12.60万人,比上年减少5.3%。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全市共计492个,比上年增加42个,受益人数5.4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老年活动室全市共计6,093家,使用面积达171.89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028家。据数据来看,从绝对量上来说并不少,但相对于上海市人口基数以及有养老需求的老龄人口基数来说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三)上海市养老机构发展状况分析。在全市的养老机构当中据2012年统计数据来看,社办养老机构超过了公办机构,但这两类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甚至同类型的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到硬件设施、服务标准、资金配套、政策配套以及区域分布和区域整体差异等诸多方面。

就公办养老机构而言,整体水平相对较好,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服务标准还是资金、政策配套上,但公办的养老机构进入门槛较高,数量极其有限,同时政府负担较重。社办养老机构这几年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但社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差异却很大,特别是在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上,同时在规模和区域分布及区域水平方面也极不均衡。据笔者在曹路镇政华敬老院(社办)、高行老年中心(公办)等5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抽样调查以后,发现社办和公办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上,服务水平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振华敬老院负责人进行采访时,负责人说敬老院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有一定的风险,在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务上有很多现实的困难,据该负责人说,公办养老院和社办养老院收养的老人在自身身体状况,家庭背景和个人社会阶层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社办收养的多是一些条件较弱的。这个敬老院主要靠投资人的附属产业支撑,国家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也不够,这就让大量的社会资本不愿进入这个行当。然而,对于公办的养老院来说情况就要好很多,在设施、服务和国家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都明显好于社办养老机构。

三、上海市养老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一)目前的养老模式结构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作为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社会伦理和老人意愿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特别是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是最优的选择,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能得到子女的及时照料,稳定的人际关系拓宽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内容。在传统意义上来讲,家庭养老无疑是老人们的第一选择。

2、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一种老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主要靠社会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靠社会支持,例如老人的退休金,国家的社会保障,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等;生活护理主要依靠社会的养老机构,例如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是一种集中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许多传统的养老客观因素在发生着改变,社会养老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3、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老人通常在家中居住,由社区或者国家组织服务机构包括生活、医疗、娱乐场所等方面为老人提供特定时间或者短期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有效整合。

(二)三类主要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是一种最优的养老方式,老人在经济和生活以及精神慰藉上都能得到良好的保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还有中国人口的代际更替等问题,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421”家庭模式已成为普遍现象;再加之中国的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问题,在东部地区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较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东迁,无论是在东西部这些因素的出现,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老人得不到及时的照料,出现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家庭养老的客观保障条件在渐渐缺失。

2、社会养老作为目前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在促进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有很多的不足。以上海市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资金投入不足,社会需求覆盖面较小;(2)养老机构养老成本较高,大部分老年人负担不起;(3)行业标准不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4)缺少归属感和精神慰藉。

社会养老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状况而言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对个人、家庭和国家而言,这种养老方式要不断地发展,扩宽它的发展渠道。

3、居家养老是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折中,是平衡各方利弊的一种养老方式。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理想的养老方式,但其中也有一些不现实的因素,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养老成本大大增加,特别是在人力成本上。一方面居家养老并没有减轻赡养老人者的负担,也没有减轻老人的养老支出;另一方面却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就目前上海的人力成本而言一老一小的抚养成本是最高的,保姆的工资居高不下,养老护工特别是居家养老工资也较高。居家养老是一种双重成本的养老方式,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三种主要的养老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但就国情和上海市的市情来看,家庭养老由于“421”的家庭现状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居家养老虽然能多方面照顾到,但大大增加了养老成本,对于个人、社区和政府而言都是一个较大的负担。所以,社会养老是一个结合国情和个体实际情况而言都要大力发展的养老模式,但扩充社会养老的社会容量,提高社会养老的服务水平,改革养老体制是一个不得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养老院“公私合营”体制可行性分析

(一)进一步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对于像上海这样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来说,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的选择就好比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关系;相对来说公交运输条件较差,但却是成本较低,容量最大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对解决一个城市的公共运输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社会养老对于上海市来说就好比公交车运输,需要大力的发展。上海市的家庭结构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结构多是“421”,子女在资金、时间上来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具有现实的困难,不可能大面积的普及,甚至以后还会出现一定量的丁克家庭;居家养老的成本较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因此社会养老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目前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的有效方式。

(二)上海市发展社会养老需要解决的问题

1、扩充社会养老机构的容量。

2、平衡好公办和私办养老机构的关系,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养老院的等级划分。

3、协调国家财政和社会私有资本在养老机构中的配比问题,增加社会私有资本在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比例。

4、以政府为主导,配套好私有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软件;从制度、政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减免以及法律保障等,让私有资本进入养老事业有一个完善的投资环境。

(三)养老院“公私合营”可行性总结。针对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在结合市情、本市老龄现状和养老现状,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投资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上海市在进行养老机构“公私合营”的探索上,有现实需要,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养老机构“公私合营”的探索即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承受较大的社会养老压力和财政压力,让利给社会资本,从财政税收上,财政专项支付上,养老制度和企业准入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养老事业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机构,最终形成国家减轻养老压力、个人适当承担、社会资本有利可图的三赢局面。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政府释放政策红利,只有政策才能办到,例如进行“公私合营”的有益政策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20xx年龙山镇敬老院本着“推进规范服务,创建文明”的服务宗旨,维护好老人权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五保工作健康发展,使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正常化。使敬老院老人的衣、食、住、医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以彻底解决了老人们的后顾之忧。20xx年敬老院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巩固完善敬老院环境硬件和安全设施

办好敬老院是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核心内容,把敬老院改造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社会福利中心,同时加强对院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不断完善和改造敬老院环境硬件建设。从而使院内安全设施建设得到有力保障,更使院内环境得到优化、美化、净化。

二、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促进五保供养工作健康发展 龙山敬老院目前住院老人有32人,平均年龄已达到68岁,最大年纪有87岁,院内已建立五保老人资料档案和健康档案。做好五保老人跟踪服务。全院共有工作人员3人,我们坚持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作队伍进行业务考核,每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交叉检查年中总结评比,使工作责任明晰,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三、拓宽老人的联宣活动,保障老人物质文化生活

(一)邀请镇卫生院医生、护士前来敬老院开展老人常见病理知识讲座。通过开展活动,使老人更加懂得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二)为了保障老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拓宽老人的视野,多与兄弟镇区单位借鉴工作经验,从而找出自身工作不足之处。

(三)在“九月初九”老人节当天,组织镇年轻干部及邀请镇领导进行节日慰问,举办相关的文艺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老人对文体活动兴趣,还增进老人之间友谊。

(四)经常组织老人学习读报纸、讲时事,使老人了解国内外时政大事,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每月对老人进行争先进评比,年终对评比“三好老人”进行比彰。

四、充分利用院内资源,加强发展院内经济,提高老人生活水平 进一步抓好庭院经济,组织有劳动能力的院民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一)把院内的小菜园3亩地压茬科学种植。并利用院内有利地势,建设生猪养殖和鸡禽养殖,增加院内的经济收入,以提高老人零用钱和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院民的生活水平,并培养了他们了的成就感和荣荣誉感。

(二)强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在饭菜质量、医保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标准,细化服务内容,争取做到让老人们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更开心,顺利地渡过晚年。

(三)努力提高院内老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水平,达到以副养院的能力。定期或不定期,或在各种节日组织举办一些娱乐联欢活动,组织喜爱文娱活动的老人积极参与,节目形式多样,包括唱歌、舞蹈等歌舞类节目,创造其乐融融的氛围。

养老院的工作计划【二】

大竹镇中心敬老院在市民政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敬老院管理办公室业务指导下,紧紧围绕大竹镇的“十二五”规划建设,围绕五大工作任务,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工程,结合我院本着“推进规范服务,创建文明”的服务宗旨,维护好老人权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五保工作健康发展,使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正常化。使全院五保老人的衣、食、住、医、葬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我院五保老人的后顾之忧彻底解决,孤儿的抚养工作得到妥善安置。20XX年大竹中心敬老院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巩固敬老院硬件环境,切实加强安全设施完善

明年将争取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做好敬老院附属设施的建设,计划修建猪圈3间,鸡圈1间,加工坊1间,让敬老院自己养殖生猪,实现猪肉自给自足。为了更好落实“党的十”的重要思想,把敬老院改造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养老中心,同时加强对院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不断完善和改造敬老院环境硬件设施。从而使院内安全设施建设得到有力保障,使院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美化、净化。

二、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促进集中供养健康发展

全院共有工作人员4人。根据市民政局要求,我院结合实际在2013年建立和完善工作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表卡登记制度,认真抓好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考评,加强对临聘人员业务考核,每月组织交叉检查,全年进行终评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努力做好具体的供养服务。

(一)财会工作方面。要做到“记帐要及时、准确、不出差错”,每月交市局敬老院办公室核准后,每月公布一次帐目。

(二)医疗服务方面。每月组织院民到大竹中心卫生院进行一次体检,并对行动不便、重病人送医送药到床前,对危险病人及时送医院住院,更好的治疗抢救,使之得以早日康复。

(三)膳食管理方面。热心为病号老人办好病号餐、营养餐、煲中药等优质服务,安排好星期菜谱,做到讲究营养、饭热菜香,搞好伙房卫生,妥善保管食物。厨具要每餐膳后消毒,防止病从口入。

(四)卫生管理方面。保持老人房内清洁,定期为老人换蚊帐、床被单,房内摆设整齐,对残疾老人倒茶倒水、端饭菜,要经常给他们洗头、擦身,要求做到老人房内无异味。

(五)保卫管理方面。对老人的亲属、来访人员、老人出入进行登记制度,同时协助护理人员帮助残疾老人。

三、拓宽老人的活动方式,丰富老人物质文化生活

目前,大竹敬老院住院老人47人,孤儿4人。20xx年,我们将明晰工作责任,形成互相支持的合力,扎实开展好各类联谊活动,切实保障院民物质文化生活。

(一)举办卫生讲座。邀请镇内医院医生、护士前来敬老院开展老人常见病理知识讲座。通过开展活动,使老人更加懂得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二)强化政策学习。每周组织老人学习一次(读报纸、讲时事),使老人了解国内外时政大事,掌握相关政策法规。

(三)创建文明院落。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每月对老人进行争先进评比,年终对评比“三好老人”进行表彰。

为了保障老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拓宽老人的视野,多与其他优秀养老机构借鉴工作经验,从而找出自身工作不足之处。

四、抓好孤儿的管护工作,切实保障孤儿健康成长

目前,全院供养事实孤儿4名,其中:初中生2名,小学生2名。为了使孤儿更好的生活成长,我们将对敬老院孤儿实行结对管护,即每名临聘人员负责一名孤儿,专门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并督促其认真学习,在心灵上加以关心,努力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20XX年,我镇将严格按照“有章可循、程序明确、运转灵活、工作高效”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全院职工职责分工,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扎实抓好敬老院工作,全面提高敬老院整体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院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养老院的工作计划【三】

寮步镇敬老院在市民政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巩固和完善五保工作健康发展,保证五保老人在政治上得到关怀,在生活上得到关心,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使老人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使五保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一、规范管理,巩固完善院内安全设施,确保院民安全

今年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类功能设施,强化管理和服务,使入住老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我院在镇财政支持下,投资20多万元,改善院内设施,因我院一直以来地下水管老化,不断漏水,资源浪费很大,三月份将所有地下水管全部更换,保障老人正常使用,节约能源;四月份,安装了呼叫系统,呼叫系统24小时直连保安室,五保老人呼叫时支持对讲,保障老人遇紧急情况时,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有力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建院以来老人一直使用铁床,因使用已久,而生绣,使用时还发生声音,使老人能安全、舒适的睡眠,全部更换为木床;还更换厨房的天燃气炉具设备,厨房的天燃气炉具设备已使用十多年了,更换保障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以及居住老人的人身安全;十月份,因我院围栏扶手使用年限已有十多年,以致老化,严重腐烂,将院内所有围栏扶手更换,更换成不锈钢,增加卫生间和过道安全扶手,保障院内居住老人和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厨房增加配餐间,确保老人的膳食健康安全;老人房间安装空气能热水处理设备,为确保老人入住管理和安全得到保障。为我院力争将敬老院改造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敬老院。

二、丰富精神生活,创造文化氛围,让老人老有所乐

1、四月份,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院联合寮步居民区社区卫生站,院内100%老人已社保关系转到寮步居民区社区卫生站,详细为每位老人建立详细健康档案,使老人清晰自身存在病因,看病易,用药明确,每个星期五下午为老人详细检查,保障老人身体健康,我院医务人员定时到社区卫生站为五保老人领取药品,不用老人亲自到所在卫生站领取药品,使老人更方便用药。社区医生不定时到我院开展见病理知识讲座,通过开展活动,使长者更加懂得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2、20xx年我院与社会各团体共同开展了50多次活动:一年来,每逢节日,镇政府、学校、爱心单位、爱心人士等单位都送来了关爱之心。

三、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1、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以制管中心。2014年我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老人和工作人员意见,制定了院长责任制、食堂,财务,卫生,门卫、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和措施等管理制度,并在老人之间建立互帮互助小组,相互之间开展帮助活动。

2、抓工作管理,我院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是为民服务的窗口,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使事事有人负责,人人都把活干好。

3、加强工作人员素质教育,坚持把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服务能力放在首位,树立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思想,为老人办实事,办好事,对待老人做到热心、耐心、诚心,办事做到老人满意,主管部门满意。

20xx年,我院将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老人”的理念,用心、用情服务好老人的生活起居,塑造我院良好形象。

1、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和服务技能,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护理养老员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篇5

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谈到,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席卷中国。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养老社区的水平参差不齐,私立养老社区价格昂贵,公立养老社区又严重不足,即使是一些高档的养老社区也只注重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及娱乐消遣等方面。现如今,大多数养老社区更多关注于卧室的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设计缺乏思考。钢筋水泥的堆砌隔离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外空间基本上由停车场和服务设施等功能要素构成,这样的设计忽略了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疗养功效,以及老年人实际而多样的功能需求。老年人是人文关怀的关注主体,本文从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出发,研究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探索中国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户外景观空间上的要求及其发展方向,总结出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细节,从而日益完善社区室外环境体系。最终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无障碍、可识别、可到达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期望能引起业内人士对养老户外环境的更广泛关注。

120世纪初开始的各国养老体系本土化探索

自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后,西方很多经济强国也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西方国家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20世纪初英国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居住区环境的标准;1948年开始,瑞士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退休老人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在1965年制订了《美国老年人法》,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将养老居住设施形态分为:独立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社区,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了全方位的保障[1];1963年日本实施了《老人福利法》,为迎接日本老龄化而做好准备工作。随后又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养老机制还不健全,中国的相关专家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也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老年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研究的不够透彻。

2养老社区的本质是让老人安居

人的需求被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分成了四个层次:“生存、安全、交往、价值实现。”公共空间中的人同样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是生存,即人体机能的起码需求,要求公共空间方便、舒适;二是安全,即人心里安全保证,满足人自我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需求;三是交往,每个人都有交往的欲望,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快乐时可以与人分享,悲伤时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温暖;四是实现自我价值。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需要进一步满足该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室内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而老年居住户外环境的塑造却很少从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其重要问题之一,养老社区环境的优化设计一方面是推动中国老年人群居住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老年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养老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不仅仅是为老年人建造一个绿色空间,更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一定的遮阴效果为老年人带来舒适感。因此,养老社区户外环境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该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设计、气候、水体等)、收集周边物理资料(地形、建筑、水体)、了解当地的一些人文历史和民间风俗,营造出适合老年群体居住的户外空间。该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归纳出养老社区空间景观需要重点设计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景观和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外环境。

4以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例,为我国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该场地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貌为其户外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养老院空间格局,为老年人营造“村庄”式的生活化居住氛围,力求为老人们打造愉悦、舒适的公共景观空间。日本“太阳城”是对安心、丰富的老年生活的一种发掘和追求。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考虑到无障碍设计,较好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阳城社区有着茂密的树林、大面积的山地景观,设计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地保留住更多天然林地、绿化植被等环境资源。在道路的设计上巧妙的利用山地和树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赏景步道,建筑围合与道路之间形成的小空间人造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呼应,为老年人营造健康的外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养老环境大都是厚实的围墙形成的封闭性空间,绿化程度也名不副实,极大地放大了老人的孤独感。养老社区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实用性出发,精细植物景观设计,满足老人们种花、养鸟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具备社会交往、观赏景观、锻炼、休息等空间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研究养老社区居住环境的发展,而日本与中国在地域、文化和养老政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借鉴其优秀的养老社区建设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出有利于中国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

5结语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旦应对策略赶不上老龄化速度,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需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作为设计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考虑,争取为老年人设计功能齐全、宜居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金梅.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0-25.

篇6

一、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养老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然而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我们自己,善待老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一个文明的国家应该给予老年人一个温馨舒适的晚年生活,让每一个老年人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总结起来,当前农村养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伴随着农业文明的消退,老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下降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农耕文明,长期以来农业在社会生活当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而传统农业作业主要靠的是经验,老年人作为经验的持有者,会对家庭耕作及收入带来重要影响,自然在家庭中掌握着话语权,也自然会得到后辈们的尊重。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展开,农业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几个月的收入可能就能抵得上在家种一年的地,同时,传统农业也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这就使得经验不再是影响农业种植的主要因素,老年人好像也显得无用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下降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影响到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与赡养。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观念受到冲击

我国自古是一个讲求孝道的国家,有着很多关于“以孝感天”的故事,《二十四孝》就是其中的代表,不仅如此,古人还由对父母的孝延伸出对国家的忠,这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历朝历代中普遍存在着“举孝廉”,如汉惠帝的“孝悌力田科”,清雍正的“孝廉方正科”等等,《陈情表》这篇佳作也是反映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当中,“孝”不仅是每个人应进的义务,而且会给他带来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丰厚的经济回报,这种外在的以及内在的因素共同起作用,就使得传统孝文化得以发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年轻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喜欢追求个性,这就导致老年人的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孝道观念也越来越淡化,年轻人转而将更多的物力、财力、精力转移到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上,从而疏忽了老年人的生活,似乎面临着普遍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危机”。

(三)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展开,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逐渐显现

一方面,近几年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转移让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工作和生活,而作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则被留在老家独自生活,他们有的是子女没有能力带到城市一起生活,有的是因为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愿意随子女到城市一起生活,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总之被留在老家成了留守老人,有的甚至还得替子女看护孩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精力越来越有限,有的甚至疾病缠身,在缺失照料的情况下,近几年在自己家中猝死的老人屡见不鲜,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人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少会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问题,这也让老年人面对老年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四)农村养老保障不足,养老模式单一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依然是“父老子养”的家庭养老模式,除非谁家没有孩子,会得到政府的救助,住进养老院。而养老院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体,在老人的生活照料上也不乏社会诟病,谁住进了养老院似乎都有种凄凉的感觉,在农村,除了这两种方式外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选择。没有专门的养老机构愿意进驻,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毕竟很低,子女不会愿意专门出钱让养老机构来照顾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农村这一块很低,只有几十块钱不等,如果是在城市,至少夫妻双方每个人有一两千块钱的退休金,这样就完全有决定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如果农村老人也能够享受这样的养老待遇,或许他们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养老产业自然就会得到发展。

(五)精神生活贫乏,生活孤独寂寞

上面我们提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移到城里生活,剩下了老年人留守在家,这些老人大多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除了看看电视,不会读书、看报、玩电脑。而农村也不像城市中的小区,有专门的娱乐配套设施,可供老人健身、下棋、跳舞等精神娱乐。因此,据我所知,在农村人们很重要的娱乐方式就是打麻将,但打麻将时人长期保持一种姿势,且精神基本上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对人的健康是不利的,因此如何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二、破解农村养老困境之策

针对农村养老当前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增加政府投入

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了养老全覆盖,在农村每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能够领到几十块钱的养老金,但是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几十块钱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这跟城市居民的养老金相差甚远。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自身应该是养老保险的主要承担者,但政府也应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因为在城市养老的问题上,政府也有很大的投入。而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而且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政府理应在这一块做出更大的投入,让农村老年人最起码在物质生活上能够安度晚年,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二)创新养老模式,使养老主体多元化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农村主要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家庭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模式逐渐难以维持,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其他养老方式。首先,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养老机构,引入市场化竞争,因为一方面我们的养老保险完善以后,农村老人自己有能力承担这个费用,另外一方面国家可以出台政策扶持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比如减免税收、低价提供土地、减免水电费等等。这样就可以发展形式多样的养老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比如午托、周托、长期居住、上门服务等等,满足不同人的养老需求。其次,除了市场,我们还可以鼓励发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把自己的一部分义务转移到社会组织身上,这样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满意度,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方式养老。再次,我们还可以探索邻里互助养老。在农村都是几十年生活在一起的老邻居,大家之间都是有感情的,如果让居家的邻居照料老人,而让老人的子女承担一定的费用,这将会是两全其美,既为在家无事可做的人提供了获得收入的机会,又解决了子女在外老人的养老之忧。上面的几种方式适合不同的地区,比如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农村,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组织也有所发展,老人的经济支撑能力比较强,就可以采用前两种方式,而对于中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可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更加适合邻里互助养老,因此这个要因地制宜。

(三)重树孝道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篇7

Abstract:The change in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has an effect on the demand of the housing market. Under the backdrop of an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feren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using demand of the elderl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real estate marke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advice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real estate market.

Key Words:aging population,housing demand,pension real estat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1-0028-05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杨巧,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房地产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金融。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则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公共政策设计、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不亚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红利与人口红利的释放使得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而随着人口结构拐点的到来,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住房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的住房市场调控政策大多从需求角度出发,人口结构变化会对住房市场需求产生系列冲击。本文拟从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分析这一趋势对住房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为养老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龄化程度指标

按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标准,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重达到7%;同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33%,两项指标均意味着从2000年开始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当年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189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8.9%。

我国老龄化程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从全国水平看,这一指标远低于其他国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美、英、法、德、日5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13.3%、16.84%、17.07%、20.59%和23.39%,金砖四国中巴西、俄罗斯和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7.19%、12.76%和4.99%,考虑到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从当前数据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老龄化程度均相对较轻。

虽然从整体水平上看尚可,但国内个别城市老龄化问题已较突出。以一线城市中的北京和上海为例,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沪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增至367.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截至2011 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 万人,京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 万人,占总人口的13.9%。此外,从65岁及以上人口的区域分布来看,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6%、18%和56%,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却最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尚不算太高,但一方面存在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差异,结构性特点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比例虽不高,但老龄人口的总数量较多。

(二)老龄化速度指标

国际上通常以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增加到14%所需要的时间来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历史看,日、美、英、德、法这5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增加到14%分别经历了24、69、46、42、114年。由于1949—1957年是我国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期间出生的人口从2014年开始将依次达到65岁,即仅保持当前速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远快于美、英、德、法4国。从联合国2010年的估计和预测看,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提高到13.6%,2030年达到18.7%,2040年达到26.8%,2050年则会高达30.8%。此外,如表1数据所示,截至2012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9.4%,2000—2012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年均增长3.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加速度。和目前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快、来势猛的特点。

(三)社会经济影响指标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口呈现总数量高、区域分布不均衡、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这为社会养老事业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用来测度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指标包括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表1数据中显示,2000年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呈不断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底,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12.7%,与老年抚养比的增长相对应,近年来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远快于老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这也使得总抚养比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从今后趋势来看,计划生育的执行、人口寿命的增加以及第一次、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人群逐步迈入老年,将进一步带来少儿人口的减少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这也是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再进一步向高龄化发展的根源。

从其他国家发展历史看,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基本同步,对老龄化产生的影响能从经济上负担。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在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数据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而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为840美元。同时,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水平远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也低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相当的新加坡和斯里兰卡。未富先老的格局对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对劳动力供给质量、居民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水平造成一定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住房市场需求的影响分析

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决定了其对经济系统各环节各部门的影响会持续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领域。

(一)家庭养老模式下住房市场需求

比较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这10年间城市家庭户数增加迅速,2000年城市一代户家庭占家庭总户数的比例为28.4%,2010年这一比例增加到41.2%,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1.2倍,而同期二代户家庭、三代户家庭数量的增加倍数分别为0.23和0.32。一代户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加有婴儿潮一代成家后独立成户的因素,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与城镇化进程也使得大量二代户家庭在子女异地求学或者工作后形成空巢家庭。从全国数据来看,2010年一代户中65岁以上的一个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妻的家庭户数量相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北京市和上海市这一数据分别增长了1.21倍和0.69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也显示,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年人①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城镇空巢老年人的比例由42.0%上升到54.0%,农村由37.9%上升到45.6%,增幅均较为显著,其中城镇独居老年人比例由7.4%上升到8.6%,农村从8.3%上升到10.6%;城镇仅夫妻同住老年人的比例由34.6%上升到45.4%,农村从29.6%上升到3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分裂速度的加快使得开发商进行住房市场需求研究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北京润土咨询公司《2012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报告》显示,在来自于上海、北京、石家庄、济南的1000个样本中,平均的养老金金额为2600多元, 60%的老人希望与自己的子女居住在同一小区或邻近。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群体仍倾向于和子女距离较近的家庭养老模式。对于城市空巢家庭老人来说,虽然大多拥有自己的房产②,但是房屋建成年代较早,房屋质量和功能已经老化,也没有老年人生活所需的电梯、健身等设施,单独居住并不方便,且当前人口流动的状况使得很多空巢老人与子女并不在同一城市,在大多数老人和子女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的模式下③,将原有房屋在二手市场上变现,而在与子女生活较近、环境熟悉的城市和区域购置房产是其较优选择,此类住房需求的特点在于需求区域集中在大中城市、需求产品类型上偏好中小户型,此外对居住环境和房屋设施有一定要求。而对二代和三代户家庭,子女与老人共同居住,除了房屋功能分区、户型设计减少互相干扰的要求外,在小区设施和物业管理上也需要提供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服务。

表2:全国不同规模的家庭户类别(城市)(户)

[\&一代户\&二代户\&三代户\&四代户\&2000年\&24089165\&49344394\&11168865\&286614\&2010年\&52968879\&60675840\&14703720\&312275\&]

(二)社会养老模式下住房市场需求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迅速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发展。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中国将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即3%的老年人要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养老。这一比例意味着到2015年,中国需要近700万张养老床位,而截至2010年底,中国只有314万张养老床位。养老床位供给稀缺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老龄人口年龄不断增长,家庭的421结构使得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大,老人年纪越大,对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也越高。根据社会化养老需要提供的护理水平的难易程度由高向低排列,社会需要的养老地产项目包括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托老所几类。老年康复中心服务对象是由于疾病失去了部分自理能力的老人,养老服务中心针对要求较高水平的生活照料和全面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养老院和托老所的服务对象为生活基本自理、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从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可以看到,未来我国社会化养老不仅面临需求总量快速上升的特点,还有着各类不同层次的需求,需求结构在不断细化中。当前社会养老在我国主要依赖政府出资建设的养老院与福利院,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需要改变当前供给主体单一的格局,鼓励企业进入,保障养老床位的供给并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综合起来,无论是在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住房功能上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居住功能,还包括医疗护理、生活休闲、文化沟通、精神与价值诉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从需求特点出发进行的养老地产开发,除了从设计上要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较为丰富的运动娱乐配套和方便学习交流的场所环境等。

三、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一)养老地产产品类型与运营模式单一

从目前养老地产业的项目定位和运作情况来看,主要产品类型包括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养老公寓是在住宅小区内,专门规划出几栋楼,按照老年人居住的要求来设计并建造,将居家养老和小区针对老人的物业服务相结合,如北京万科“幸福汇”下的活跃长者住宅,专为老年人设计,并在小区内有配套“活跃老人之家”,由专业养老团队上海亲和源运营管理,为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提供服务;老年社区与老年公寓类似,但老年社区项目出售后并不对居住者有年龄等限制,建筑设计上也兼顾了老年人和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需要,如北京太阳城,项目设在北京顺义,户型设计考虑共同居住需要,多为大户型,针对老年人的项目配套包括大型康体中心、社区农庄、老年大学等。从养老地产业项目运营模式看,有全销售模式、销售+持有模式、会员制管理模式和只租不售模式。全销售模式下,一次性收回投资资金并实现利润;销售+持有模式下,部分项目完全出售回笼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后,部分项目和配套对外出租获取长期经营收益;会员制管理模式通过会员卡的销售,使购买者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居住权;租赁模式下根据租住者承租时间、租住者的生活自理状况和健康状况分级别收取租金。

从国内养老地产项目类型和运营模式看,目前养老地产业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定位主要针对高收入老年群体;由于缺乏成熟的开发经验和盈利模式,养老地产项目大多采取全销售或者销售+持有模式以期快速收回投资实现利润,采取会员制管理的上海亲和源项目和只租不售模式的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均受制于土地使用权性质(前者为公共建筑用地,后者为医疗用地)而不能出售,亲和源通过会员卡形式一次性购买20—30年房产使用权来收回投资实现利润,燕达国际健康城从出租经营情况来看收益较差,投资回收期较长。

(二)养老地产亟待金融支持

养老地产涉及的产业链较长,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在其规划、投资、开发、持有、运营和服务环节都需要金融业提供支持。

从国际经验看,养老地产融资模式较为多样化。养老地产的开发管理主体包括三大类: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以美国为例,开发商根据投资商或运营商的要求为其定制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将项目出售给对方;投资方有私募基金、非盈利性组织和REITs几类,私募基金面向机构投资人,关注资产升值收益,非盈利性组织主要利用政府补贴并接受捐赠资金用于补贴中低收入群体,解决这一群体老年人的住房问题,REITs强调资产的长期持有,以获取持有期内的稳定租金收益和资产的长期增值为目的;运营商则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的规模效应盈利。由于资金来源多样化和长期化的特点,再加上税费减免和贷款利率优惠,国外养老地产业的发展有着足够的金融基础。

当前参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主体主要是房地产公司,此外还有部分保险公司也在进行养老社区的开发与建设④。养老地产业具有复合性,管理组织也较为复杂,其产业链的各环节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从定位看,目前我国养老地产业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的角色存在重合,金融业对养老地产的支持仅在前期开发环节体现,并且金融支持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也较小。

四、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方向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需求总量、需求区域、产品结构和配套要求均产生一定影响,当前养老地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从需求角度出发来推动其发展。

(一)完善推动养老地产发展的政策和商业环境

发展养老地产是解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要思路。政府应促进和完善当前的政策体系和商业环境。如设立有效的养老地产行业进入退出机制,将老年住宅建设纳入政府居住区规划管理控制范围等,目前国家出台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这一指导性文件,但缺乏具体明确的ISO标准,实践中还需要将设计规范的实施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管制等结合起来。养老地产的发展需走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在商业环境的培育上,还可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利率优惠或贴息等方式促进金融业对该行业的支持。最后政策设计上应鼓励非盈利机构的成立,接受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以社区义工等形式提供服务,改进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从需求特点出发促进养老地产供给类型的多样化

从我国实践出发,今后需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不同的养老方式对居住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以此为前提,养老地产的供给也应分别基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角度对住房要求的特点出发。在家庭养老地产产品上,向日本学习,推进大型社区的“住宅适老化”,除了在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的户型设计上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如卫生间扶手杆的设计、厨房与餐桌的距离较近、楼房通道的无障碍通道设计等),还要在社区和物业服务中提供必要有效的医疗设施、活动设施、老人看护及餐饮服务等,让独居老人和几代户家庭都有较好的居住体验。在社会化养老地产项目供给上,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托老所分别针对有着不同要求和支付能力的养老群体,政府福利型的社会养老模式主要应集中力量针对中低收入和积累少的老年人群体,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中端市场提供社会养老地产产品。

(三)促进养老地产运营主体的独立化和连锁化运作

养老地产的运营需要专业的管理服务经验,目前国内养老地产业的后续运营主体和投资人、开发商的角色是重叠的,大多数项目出售后的后续管理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由于养老地产产品消费过程中不仅是房屋使用价值的维护,还需要提供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因此需要有独立专业的运营主体来完成。从规模效益角度看,连锁化的运作模式也有利于有关运营主体降低管理成本,分摊经营开支,总结提炼管理经验,进一步促进养老地产业的发展。

(四)以“反向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创新产品推动养老地产业的发展

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现实下,传统养老观念也在改变。在推动养老地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反向住房抵押贷款这一金融创新产品,老人将产权房反向抵押给金融机构,以此获得养老院的居住权益,费用由金融机构承担,金融机构委托房屋银行对房屋进行日常出租管理,获取房屋租金。该模式既可以推动社会化养老业务的发展,又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房屋中介的业务拓展,老年人也比较能够接受以个人房屋产权换取社会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模式。

注:

①该调查针对的老年人年龄为60岁及以上。

②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对城镇老年人在住房、居住意愿与环境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老年人拥有自己产权住房的为75.7%,属于子女的为14.8%,租公房为4.9%,租私房为1.6%,其他占3.0%。

③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2000—2010年10年间从18.6%下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

④中国人寿在河北廊坊投资1000亿元在建设中的养老社区,合众人寿投资100亿建设的合众健康社区等项目。

参考文献:

[1]裘旭波.中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及突破途径[J].中国房地产[J].2013,(5).

[2]陆秋虹,邓用林.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建筑经济,2012,(12).

[3]罗福周,韩言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2,(10).

[4]蔡昉.未富先老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1).

篇8

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谈到,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席卷中国。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养老社区的水平参差不齐,私立养老社区价格昂贵,公立养老社区又严重不足,即使是一些高档的养老社区也只注重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及娱乐消遣等方面。现如今,大多数养老社区更多关注于卧室的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设计缺乏思考。钢筋水泥的堆砌隔离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外空间基本上由停车场和服务设施等功能要素构成,这样的设计忽略了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疗养功效,以及老年人实际而多样的功能需求。老年人是人文关怀的关注主体,本文从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出发,研究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探索中国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户外景观空间上的要求及其发展方向,总结出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细节,从而日益完善社区室外环境体系。最终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无障碍、可识别、可到达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期望能引起业内人士对养老户外环境的更广泛关注。

120世纪初开始的各国养老体系

本土化探索自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后,西方很多经济强国也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西方国家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20世纪初英国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居住区环境的标准;1948年开始,瑞士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退休老人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在1965年制订了《美国老年人法》,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将养老居住设施形态分为:独立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社区,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了全方位的保障[1];1963年日本实施了《老人福利法》,为迎接日本老龄化而做好准备工作。随后又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养老机制还不健全,中国的相关专家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也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老年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研究的不够透彻。

2养老社区的本质是让老人安居

人的需求被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分成了四个层次:“生存、安全、交往、价值实现。”公共空间中的人同样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是生存,即人体机能的起码需求,要求公共空间方便、舒适;二是安全,即人心里安全保证,满足人自我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需求;三是交往,每个人都有交往的欲望,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快乐时可以与人分享,悲伤时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温暖;四是实现自我价值。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需要进一步满足该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室内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而老年居住户外环境的塑造却很少从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其重要问题之一,养老社区环境的优化设计一方面是推动中国老年人群居住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老年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养老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不仅仅是为老年人建造一个绿色空间,更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一定的遮阴效果为老年人带来舒适感。因此,养老社区户外环境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该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设计、气候、水体等)、收集周边物理资料(地形、建筑、水体)、了解当地的一些人文历史和民间风俗,营造出适合老年群体居住的户外空间。该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归纳出养老社区空间景观需要重点设计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景观和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外环境。

4以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例,为我国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该场地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貌为其户外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养老院空间格局,为老年人营造“村庄”式的生活化居住氛围,力求为老人们打造愉悦、舒适的公共景观空间。日本“太阳城”是对安心、丰富的老年生活的一种发掘和追求。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考虑到无障碍设计,较好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阳城社区有着茂密的树林、大面积的山地景观,设计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地保留住更多天然林地、绿化植被等环境资源。在道路的设计上巧妙的利用山地和树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赏景步道,建筑围合与道路之间形成的小空间人造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呼应,为老年人营造健康的外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养老环境大都是厚实的围墙形成的封闭性空间,绿化程度也名不副实,极大地放大了老人的孤独感。养老社区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实用性出发,精细植物景观设计,满足老人们种花、养鸟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具备社会交往、观赏景观、锻炼、休息等空间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研究养老社区居住环境的发展,而日本与中国在地域、文化和养老政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借鉴其优秀的养老社区建设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出有利于中国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

5结语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旦应对策略赶不上老龄化速度,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需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作为设计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考虑,争取为老年人设计功能齐全、宜居的居住空间。

作者:黄 俊 赵慧宁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金梅.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篇9

除了父母。研究人员也对情感缺乏信心。1938年,一组研究人员在哈佛大学开始了对268名学生的深入研究。他们计划追踪这些学生的生活轨迹,每隔几年对他们进行测试和访问,来判断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研究人员并没有注意到男人之间的关系。相反,按照当年流行的科研方法。他们更多地关注男人的外貌。比如,他们有阳刚的身材吗?他们表现出精力充沛的遗传禀赋吗?

但是随着这项名为“格兰特研究”的项目进行下去,男人间关系的作用逐渐显现。在温暖家庭中长大的男人更有可能在二战中成为中尉和少校:而在冷漠的家庭中长大的男人更可能仅仅以士兵的身份结束战争。

身材不能用于预测男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出生年月和政治派别也不行,甚至社会阶层的影响也很有限。但是,拥有一个温暖的童年的作用却很强大。正如课题负责人乔治・维兰特(CeorgeVaillant)在其研究小结《经历的胜利》中所总结的那样:“亲密的关系预示着这些人能够在各个方面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中有31人缺乏能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现在他们中只有4人还活着。而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研究对象中,超过1/3的人仍然健在。

这也并不是说发展得好的男人一定拥有完美的童年。相反,维兰特认为,“正面影响比负面影响更重要。”一个爱你的亲人、导师或挚友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能够消除负面事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个个案例表明,亲密关系加上坚持、纪律、秩序和可靠性构成了幸福生活的神奇公式。能够对人充满深情、对事物有效组织的人将会过上愉快的生活。

但童年的经历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正如维兰特所强调的那样,格兰特研究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要追踪研究对象长达90年。所以研究最大的发现在于可以看到人的变化。人一辈子都在变化,即便是到了八九十岁的时候。

有这样一位研究对象,他在学生时代做过精神病护理员。毕业后,他尝试从事演艺方面的工作,但没有成功。他的中年无论从职业上还是婚姻上都不顺利。但随着他步入老年,他变得不那么压抑。他在晚年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演员,并在78岁结了婚,最终活到了96岁。

另一位对象在整个成长历程中觉得“跟父母的关系都不怎么亲密”。他在19岁时写道:“我觉得交朋友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在39岁时写道:“我觉得自己孤独。没有归属感,也很迷茫。”到了50岁,他基本放弃了与他人社交的努力,并在一桩不幸的婚姻中挣扎。

篇10

待老如亲善心人

2013年,始料不及的雅安“4.20”地震汹汹来袭,当所有人都往震源外撤退时,奉孝仪却第一时间来到了老人身边,奋不顾身地疏散和照顾晚霞中心里的数百位老人。确保了所有老人安全后,奉孝仪又迅速组织了一批心理指导师,一同安抚宽慰受到惊吓的老人。

2013年7月上旬,成都连降大暴雨,水草、垃圾、淤泥随着都江堰泄洪一次又一次地冲进了晚霞中心,晚霞中心成为了一片触目惊心的。为了及时将400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安全转移,奉孝仪连续三次动用车辆将老人送到安全地,其中最远的一次转移到了约50公里外的金堂。在晚霞中心的这三次安全大转移里,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了的奉孝仪却未听医嘱,依旧在成都、金堂两地来回奔波,坚持不懈地忙碌着转移后的工作。这三次暴雨洪灾使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遭受高达100多万元的损失,奉孝仪忙着灾后清理、重建工作的同时,依旧不忘贴心关怀这些刚经历洪灾的老人。她不仅积极联系医院为老人开展义诊检查身体,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来院义演、捐赠物资、安慰老人,还组织老人和护理人员外出旅游,用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从而消除老人的恐惧和不安。她把安康与快乐留给了这些孤苦无依的老人,却自己默默扛起了灾后重建的重任。

奉孝仪收留的老人大都是特困、高龄和失能的老人。对于患有疾病的老人,奉孝仪要求护理团队坚持做到全天24小时家庭化子女式服务,凡行动必有人陪护,凡行走必有人搀扶,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包括老人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尿液、粪便观察;食物要烂、软、碎,易于消化吸收;进食应缓慢,注意防噎食、呛食;衣着宽松柔软,保证穿脱方便;及时增减衣服,且要做到勤洗勤换;定时帮助大小便等,让老人感受到安全和温暖。在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奉孝仪已然成为了所有老人的女儿,她的责任心与赤诚孝心,让每一个老人都把晚霞中心当成了家,有了安享晚年的归属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奉孝仪也把每一位老人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去呵护与照顾。

爱兵如子领航人

只有善待员工,才能更好的善待老人。除了像亲人一样照顾晚霞中心的老人,奉孝仪对晚霞中心的员工也是一样的呵护备至,爱惜有加。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同时提高护理质量,奉孝仪除了组织员工培训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还对家庭困难的员工给予经济补助、对生病的员工减免医疗费,与达到退休年龄的护工签订返聘协议,使他们感受到晚霞养老中心的关怀,从而以更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爱老、护老的服务工作中。在奉孝仪坚持“五心”服务的带领下,晚霞中心的护理团队在工作中踏踏实实,热情服务,业务熟练,爱岗敬业,不怕脏不怕累,让老人与家属安心、放心。在奉孝仪的这些鼓励和表彰举措下,护理人员当中尊老、爱老、护老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目前奉孝仪培育了一批技能精湛、责任心强、爱心突出的护理队伍,他们不仅像奉孝仪一样,把晚霞中心当成家,把中心里的老人当成家人,也在养老健康事业中发挥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仁爱天下无私人

除了大量特困、高龄和失能老人,奉孝仪带领的晚霞中心还收留了一名名叫郑芳的女孩。郑芳从小患有癫痫病,一次癫痫治疗手术的失败导致她全身瘫痪,大脑除了意识还在,什么也表达不了。最终,奉孝仪的晚霞中心收留了她,还特意安排了一位护工阿姨寸步不离的照顾,一有空闲,奉孝仪便会亲自去探望照顾郑芳。“每次去看这孩子,都会忍不住流泪,会心疼得难受,只能给她更好的照顾嘛,更多的爱。”一旦提起郑芳,奉孝仪总是红着眼,时不时抹去眼角的泪。

此外,2013年10月,奉孝仪倡议入院老人为居住在四川洪雅县更加贫困的老人募集善款3000元。乘车颠簸了四个小时山路,奉孝仪把善款送到老人手中,让他们改善生活,过好晚年;2014年1月,奉孝仪带领团队加入“关爱老人的暖冬行动”,到新津县慰问高龄、贫困老人,把晚霞中心受到的关爱回报给社会上的老人。奉孝仪倡议的“老人关爱老人”的爱心行动得到成都电视3台跟踪报道。“孝行天下,温暖更多社会老人”,奉孝仪的仁爱精神得到老人、家属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015年9月是胜利70周年,成都晚霞成为四川省首个抗战老兵照护中心,奉孝仪专门作出调整,一栋楼专为抗战老兵们入住,让老兵安度晚年,并亲自布置房间,她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教导年轻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上善若水功德人

篇11

一、研究背景

1、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

1999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负担,使我国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精神慰藉等社会保障服务系统面临困境, 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2、老年地产发展状况

根据民政部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全国城乡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是39904个,床位数量超过300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240多万。但床位大多分布在规模少于100张床位且设施简陋的福利性老人院中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4000美元)养老机构的床位比例一般为老年人口的4-6%,我国目前不到2%。

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调查显示,中国城市老人中,选择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占6%-8%,且中高收入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只占很少的比例。 到2015年底,预计老年公寓等老年地产项目需求将十分强劲,市场总额将达2.8万亿元,新增床位需求将超过1000万张。

二、老年地产会员制商业模式的研究

1、老年地产会员制商业模式实例分析

1.1 会员制简介

会员制是一种人与人或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沟通的媒介,它是由某个组织发起并在该组织的管理运作下,吸引客户自愿加入,目的是定期与会员联系,为他们提供具有较高感知价值的利益包。

将会员制引入养老社区可增加用户黏性,固定人群,也可以实现资金快速回笼、吸纳再投资资金 ,所以会员制在我国养老社区中受到广泛欢迎。上海亲和源会员制社区、北京太申祥和、杭州金色年华均采取收取会员费的形式吸收客户,北京太阳城的银龄国际公寓在收取租金的同时也收取一定数量的会员费。

1.2 我国采用会员制的老年地产案例分析

1.2.1上海亲和源会员制社区

1)项目概况

亲和源位于上海南汇区康桥镇,是专门针对高端老年群体打造的会员制俱乐部社区。 社区包括12栋养老年公寓、颐养院、老年度假酒店,健康会所、配餐中心、老年护理医院、管理及活动中心和商业街。

亲和源运营模式为会员制+房屋销售,2007年试营业,会员办理率50%,入住率35%,60-70%为健康老人,有部分公寓采用销售方式,销售类大套户型最受欢迎,开盘两年内收回成本,其产权房每平方米售价2万元 。

其居家养老公寓会员卡使用权房价格表如下:

2)项目总结

亲和源依托于专业的运营团队,致力于打造高端服务,其服务模式为:24小时秘书+智能化设备+ERP管理软件+整合服务商+会员个性化生活模型+承诺终生养老。服务质量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吸引了一大批优质客源。确立了在上海养老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带来巨大的利益 。

1.2.2北京太申祥和山庄

1)项目概况

太申祥和山庄位于北京龙泽区北清路,占地150亩,是一座集综合养生/会议/餐饮等业态为一体的中式度假村 。山庄2002年10月正式开业,现会员1000余名,常住会员500多名。

运营方式:会员制。50岁以上老人可以申请入住并取得会籍,缴纳入院押金,金额从20万元至80万元不等。会费分配: 敬老院基本建设(50%),留存账户( 50% )。 会员一个月的住宿费及相关费用均由其押金利息及院内多种经营收入的补贴支付,会员平均每月自己负担的吃住费用约550元。如老人退籍,该院7日内全额退还押金本金。

会员权益: 专属客房居住权;免费使用康乐场所;根据押金数额确定会员级别并挑选房间;祥和会籍和太申养老会籍会员在山庄居住,可享受会员房价; 太申尊老会籍会员可享受免费专属标准房间的居住权; 申至尊尊老会籍会员可享受我院提供的免费专属一居室套房的居住权。

2)项目总结

太申祥和山庄是我国首家推行会员制的养老公寓,创立中医药健康养生新模式 ,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环境及文化氛围。是早期“养生度假概念”为题材的综合运营养生度假项目,以太医馆为闻名京城。 养老公寓不是主营业务,依靠会员制进行整体设施建设的融资。

2、会员制具体实行模式

会员制具体实行模式有以下两种:

1)会员权利是房屋使用权(例如亲和源),客户支付会费可以获得一套公寓的居住权,社区内大部分的服务均要另外付费。

2)会员权利为服务享受权(例如太申祥和),客户支付的会费相当于押金,支付会费后客户可享受社区提供的基本服务,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餐饮费用和特殊医疗的费用。

3、美国会员制商业模式实施现状

美国老年地产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发展成熟,在美国,盈利性养老社区中,会费收入的占比很低,收取会费的单元数通常不到养老单元总数的10%,租金和附加服务才是营运商收益的主要来源。

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客户在支付了高额会费后,获取的只是房屋的使用权,所以,除非养老社区的运营商能够长期提供品质有保障的看护和医疗服务,否则客户宁可按月租房。为了体现服务的长期性,收取会费的养老社区通常是一个混合型的社区,不仅有面向“活跃长者”的生活自理型单元,还有面向更高龄阶层的生活协助型单元,以及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特殊护理的单元。这样,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他们逐步从生活自理型单元过渡到生活协助型单元,再过渡到特殊护理型单元,从而真正实现在一个社区内安度余生。由此可见,社区养老的重点在于服务,而不在于房子;会费的支付是为了获取长期服务,而不是长期居住权。

由以上分析可知,会员制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优质的长期服务的支持。然而,即使是在美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养老社区的服务品质仍受到质疑,也因此,会费模式的接受度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高。

4、会员制模式潜在问题

在中国,会费模式的潜在问题更多。

首先,人们习惯了拥有资产获取升值收益,即使是老年人,也希望把这部分升值收益留给子女,因此,对放弃升值收益而换取服务品质的要求更高。

其次,今天在建和运营中的多数养老社区都是以生活自理型老人为目标客户,社区仅能提供基础的养老服务,这就意味着,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养老社区的意义也在下降,所谓的长期合同也就失去了意义。

再次,由于我国的会员制政策不成熟,可能会使收取会费的企业未来面临困境,具体阐述如下:

1)会员卡收入能否计作你这个企业当期的营业收入,能否作为销售业绩,法律上尚无明确规定。

2)将来国家对这类押金性的会员卡收入是否有资金监管的要求你必须专款专用,会员卡收费额度是不是今后国家会有限制 ,例如不能超过几个月的租金。

5、总结及建议

成熟的老年社区养老的重点在于服务,客户支付会费是为了获取长期服务,而不是长期居住权。因此,会费模式的背后需要完整的看护和医疗服务支撑,使老年人真正实现居家养老, 老年退休社区的背后是真正的持续护理能力和高质量的服务,而不是持续居住权,换句话说,会费模式的背后需要完整的看护和医疗服务支撑,使老年人真正实现居家养老。

尽管会员制存在一些问题和未知性,但是依然是目前老年地产项目最有效的聚拢客户以及回收资金的方法之一。若项目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可以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可持续的服务,通过合理设置会员合同,明确会员费的利用,合理规避法律缺失的问题,此模式也可以采用。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篇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三十余年,取得的成果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计划生育政策也产生了独生子女家庭和失独家庭。目前我国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关怀不足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低下,导致失独家庭生活贫困、精神痛苦等问题突出。2001年以来,专家学者们围绕“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展开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们分别从法律援助、经济困境、精神保障等多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存在对“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关怀度不够、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专门针对失独群体的法律缺乏、农村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因此建议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完善“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来帮助“失独家庭”成员走出困境,让失独者能够幸福生活。

一、研究文献样本分析

笔者以2001-2015年为时间段,在中国知网(CNKI)分别以“独生子女死亡家庭”“计划生育无后家庭”“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农村失独家庭社会保障”五个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别检索出种18774、3647、2899、2283、1554种结果。可以推测2012年以前关于“失独家庭”的研究都是围绕“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和“计划生育无后家庭”开展的。具体统计分析见表1。根据表1和图1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失独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12年以来,关于失独家庭的研究数量成倍增长。通过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01-2015年这个时间段内,关于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研究数量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折线图中2008年是一个研究数量的峰值,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认为该峰值的产生可能是由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导致独生子女意外死亡数量增加,产生了更多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形成了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更多的关注。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出,2012-2014年间关于失独家庭方面的研究也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失独家庭问题仍然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在2012-2014年间关于农村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研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农村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

二、研究成果述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对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的述评主要从失独家庭内涵及规模、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的政策依据、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五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关于失独家庭内涵及规模的研究

关于“失独家庭”的内涵,学者们已形成基本的共识。谢勇才、黄万丁、王茂福(2013)[1]等认为,“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基本已经失去再生育能力。穆光宗(2011)[2]等人曾经提出“计划生育无后家庭”的概念,是指按照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但孩子夭亡的家庭,一般是指母亲超过49周岁,退出了生育期的家庭。关于失独家庭规模的研究,首先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平均每10万人中有40人死亡,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3]。因此,每年增加约7.6万个失独家庭[4]。另外,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2008)[5]测算指出,2010年中国失独家庭达100万,如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到2050年中国累计死亡独生子女超过1100万人。易富贤(2012)[6]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对失独老人的规模进行了推算,2.18亿独生子女在1975-2010年期间诞生,这就意味着将有1009万独生子女会在这期间死亡,会产生至少1000万的失独家庭。这么庞大的失独群体,给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难题。

(二)失独家庭社会保障政策依据研究

2007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对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扶助对象做了明确规定[7],政府将向他们发放扶助金并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2008年11月28日,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正式更名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国家计生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该项扶助制度[8]。从2009年1月1日起,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奖励扶助标准。扶助标准从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720元。这是最早关于扶助金标准的国家政策[9]。经国务院同意,根据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将符合规定的“半边户”农村居民一方纳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通知》(人口政法﹝2011﹞53号)规定,从2011年开始,将“半边户”纳入农村奖励扶助制度。2013年12月26日,国家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从经济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关怀等多方面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给予帮扶。并自2014年起,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7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10]。

(三)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主要存在养老保障不足、精神保障缺失和医疗保障不健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养老保障不足

在社会救助方面,学者洪娜(2011)[11]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扶助制度存在严重不足。首先,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帮助。针对这个必要的帮助,许佳(2014)[12]等很多学者提出了质疑,到底什么是必要的帮助,标准是多少,“必要的帮助”这一概念过于模糊。其次,2010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对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发放每人每年不低于720元的扶助金。学者张必春、江立华(2012)[13]认为这一扶助标准甚至赶不上“低保金”。最后,2013年12月26日国家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规定自2014年起,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7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学者张艳丹(2013)[14]认为这样的补助标准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失独老人基本养老需求。学者陆杰华和冯镱峰(2014)[15]则认为,这些社会扶助制度本身就存在定位缺陷和扶助效果缺失的问题。社会保险方面,刘岚(2008)[16]认为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失独群体的专项保险制度,现有的社会保险无法满足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周璇、吴翠萍(2015)[17]认为我国城乡社会保险“碎片化”,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养老金不统筹的问题。城镇失独老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险,而农村失独老人没有社会保险,只有年满60周岁才会有“新农保”,农村失独老人仅仅依靠“新农保”的补助金是无法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的。对于“新农保”,学者邓大松、刘远风(2011)[18]指出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远远低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过低的替代率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养老金偏低的问题。养老机构方面,学者金珑嘉(2013)[19]提出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机构,同时存在养老机构服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学者张祺乐(2013)[20]指出我国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入院门槛过高的问题,同时目前我国缺少对失独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相关优惠政策。学者张艳丹(2013)[14]认为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

2.精神保障不完善

关于精神保障,学者张艳丹(2013)[14]、李永兰、王秀银(2008)[21]认为目前我国存在尚未建立关于失独家庭的情感关怀机制的问题,缺乏针对失独群体的情感支持网络。同时,学者李晓兰、巩文彧(2014)[22]认为目前我国存在对失独家庭的社区关爱网络建设缺乏的问题,并且指出失独家庭精神关爱机制不健全。江雅琴、刘雪兰(2013)[23]两位学者认为政府现有的失独群体社会保障体系中缺乏对失独老人的社会关怀,很少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来满足失独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广大农村地区关于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几乎一片空白。

3.医疗保障不健全

对于医疗保障方面,学者秦秋红(2014)[24]认为当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在进行手术和特殊检查时,必须有直系家属签字。中国计生协会党组副书记杨玉学(2015)[25]提出我国缺乏针对失独家庭的国家政策性保险,没有专门针对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学者王文华、周丽英、陈秀玲、王建国认为目前“新农合”的患者受益水平不高,与城镇医疗保险相比,在住院时农民需要先垫付全部医药费,这是“新农合”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所以,农村失独家庭的医疗保障状况更加严峻。

(四)农村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农村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的产生,学者们认为是国家政策、经济原因和社区功能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将对以上三方面原因进行宏观分析。

1.国家政策原因

国家政策层面,郑功成(2007)[26]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养老制度的不健全都对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造成了影响。首先,桑宗艳(2013)[27]、周沛、周进萍(2012)[28]等人都认为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才产生了失独家庭。其次,学者张必春、江立华(2012)[13]都认为国家针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过低。所以国家的补助标准低是社会救济不足的原因之一。再次,李贞怡(2014)[29]认为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新农保”无法保障农村失独老人的医疗需要。最后,陈鑫婕(2014)[30]认为国家没有关于失独老人的特殊养老保障制度,而且我国现行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农村失独老人的生活更为贫困。

2.经济原因

吉林大学李世佳(2014)[31]认为目前虽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措施,但是各地的补助标准高低不统一,政策的范围参差不齐。王国军(2009)[32]认为在计生家庭扶助的标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特别是城乡差异。通过学者罗丹(2013)[33]整理的我国各省市对失独家庭的补助标准来看,各地区因为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补助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北京市对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5000元,而山西省则是每月200元。穆光宗(2011)[34]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家庭,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张怡静(2014)[35]认为失独老人的自我保障不足,失去了独生子女之后,缺少了来自子女的经济供给。学者王辉(2014)[36]指出农村失独老人没有退休金,大部分经济来源于自己年轻时的储蓄,失去了子女的经济供给,很容易导致生活贫困。钟宇菲和张莹(2013)[37]认为我国养老金的替代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农村失独老人,在没有退休金的情况下又失去子女的经济供给,仅仅靠“新农保”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3.社区功能原因

胡亚光(2015)[38]认为目前我国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社区养老的经验,但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中也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顾立(2010)[39]指出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汤雯雯(2014)[40]指出社区缺乏针对失独老人的帮扶机制,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必要的娱乐设施,这些都导致了社区的服务功能缺失。

(五)关于解决农村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1.国家政策方面

第一,失独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所以,穆光宗认为国家要适时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减少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这是从根源上解决失独家庭产生的途径。第二,王国军(2009)[33]认为国家要设立独生子女死亡、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的政策性保险,来抵御养老风险。第三,赵新军、吴晓静、周玮玮(2014)[41]等学者认为要加快完善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机制,并加强立法工作,为养老服务提供法律依据。第四,机构养老方面,孙炜红(2012)[42]等学者认为应建立单独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机构,同时王海涛(2015)[43]认为还要通过修正现有的养老院入住制度,建立失独老人优先入住养老院的机制,让老年人老有所依。

2.经济保障方面

王秀银、穆光宗、周沛、周进萍等多位学者都普遍认为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要提高社会保障救济金的水平,并建议建立养老金动态增长机制,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来获得更多的救济金以帮助失独家庭。学者高(2013)[44]建议国家应设立失独家庭专项扶助金来应对失独老人的养老和医疗方面的问题。学者周伟和米红(2013)[45]建议国家设定统一的失独家庭扶助标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本地区的保障水平。孙炜红(2012)[42]认为,要通过建立对农村失独家庭的帮扶机制,来提高农村失独家庭的自我保障能力。

3.社区功能方面

社区要构建完善的关怀和精神干预机制,对失独老人进行心理疏导(金燕燕,2012)[46]。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人才,建立心理辅导站、爱心服务站,通过心理疏导改变传统观念对农村失独老人的束缚(赵新军等,2014)[41]。各地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大部分体现在经济救助方面,所以,韦艳、姜全保(2014)[47]建议在社区工作中,在加强对失独老人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慰藉的同时更要考虑不同家庭的特殊性。同时,要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农村社区的独特作用,对失独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生活照料(张艳丹)[14]。赵仲杰(2009)[48]强调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构建农村失独家庭社区自助体系。

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与展望

纵观2001-2015年的文献,从研究数量上看,关于该主题的总量约有29157篇,但是关于农村失独家庭社会保障这一主题的仅有1554篇,约占文献总量的5.33%,所以,关于农村失独家庭社会保障这一主题的研究数量还相对较少;从研究视角上看,由单一的人口学逐渐转向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在精读的50篇文献中,定量分析的仅有8篇,约占16%,定性分析的为42篇,约占84%,所以,目前该主题定性研究的数量偏多,定量研究的数量较少;从论文的水平与档次来看,作者精读的50篇文献中,其中CSSCI论文有10篇,约占总量的20%,所以,目前关于该主题研究的高水平论文的数量还不多。虽然研究失独家庭的文献总量较多,但是研究农村失独家庭的数量较少,仅占文献总量的5.33%;在研究对象中,研究失独家庭生活困境的多,综合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少,特别是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更少。所以,在未来的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可以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更多地关注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0:4-28.

[2]谢勇才,黄万丁,王茂福.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基于可持续生计角度[J].社会保障研究,2013(1):72-79.

[3]北京大学人口所课题组.计划生育无后家庭民生关怀体系研究——以辽宁省辽阳市调研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9).

[4]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78号)[Z].2007-08-31.

[5]王广州.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的初步测算[J].中国人口科学,2008:42.

[6]易富贤.大国空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7]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人口政法〔2007〕78号)[Z].2007.

[8]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实施“三项制度”工作的通知(第2条)[Z].2008.

[9]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将符合规定的“半边户”农村居民一方纳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通知(人口政法〔2011〕53号)[Z].2011.

[10]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13〕41号)[Z].2013-12-18.

[11]洪娜.独生子女不幸死亡家庭特征对完善计生工作的启示——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J]南方人口,2011(1).

[12]许佳.失独家庭帮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D]苏州大学,2014(3).

[13]张必春,江立华.丧失独生子女父母的三重困境及其辅助机制[J].人口与经济,2012.

[14]张艳丹.构建失独老人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3(9).

[15]陆杰华,卢镱逢.失独家庭扶助制度的当下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16]刘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与社会保障[J].人口与发展,2008(6).

[17]周璇,吴翠萍.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问题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2).

[18]邓大松,刘远风.社会保障制度风险: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11(4).

[19]金龙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20]张祺乐.论“失独者”国家的权利保护[J].现代法学,2013(3).

[21]李永兰,王秀银.重视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精神慰藉需求[J].人口与发展,2008(6).

[22]李晓兰,巩文.失独家庭精神关爱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

[23]江雅琴,刘学兰.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政,2013(6).[24]秦秋红.“银潮”下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兼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北京社会科学,2014(7).

[25]杨玉学.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J].中国人口报,20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