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学习小结范文

时间:2022-03-29 09:21: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课学习小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课学习小结

篇1

众所周知,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受这段历史时期的影响,我国计算机科学的起步情况比西方国家晚,当西方国家进入到工业革命的阶段,我国还处于自然经济的体制之下,当西方国家经过科技革命之后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我国才刚刚步入工业发展的阶段,因为这一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使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技术情况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范围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扶持的作用。从工作效率方面来说,在计算机科学背景下诞生的计算机在日常工作的应用中能够快速处理一些办公事务,在极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给企业造成重大的影响;从生活方面来说,计算机通过网络能够搜索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丰富了人们业余生活。从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来看,两者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7个亿,也就是说我国计算机科学使用的最少人数为 7 个亿,使用的人口数量非常多。怎样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科学,对其进行改革,从一点一点量的积累中获得质的飞跃成为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另外,从核心技术方面来看,我国自主研发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较少,大多靠国外的技术作为支撑,这一情况对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十分不利。虽然我国计算机科学起步较晚,对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研究不如国外充分,但是我国拥有着广大的市场,人才众多,在近几年的研究中也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因此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想要将计算机科学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则需要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将其进行解决。

2 计算机科学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我国计算机科学的水平不但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水平的限制,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进程。例如,计算机性能较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如果想达到效果最大化的目标就需要采用性能较为优越的计算机,这样的计算机成本也比较高,因此人们往往选择一些自认为性价比比较高的计算机,这一做法严重影响了实际应用过程中计算的速度,降低了效率。计算机仅仅是一台机器,自己并不会启动运作,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因而,计算机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情况则会对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我国目前发展的水平上来看,由于发展的历史较短,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会产生对计算机科学中软件系统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刻的情况发生,再加上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因此在使用计算机科学进行工作处理时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

计算机科学在实际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硬件和软件,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你问题的部分主要是软件。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软件方面出现了 VF、VB 两种可视化编程软件,这两种软件的出现打破了编程需要专业化人员进行操作的弊端,及时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人也能够完成简单的编写工作。此外,从我国软件的水平上来看,与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这种差距通过相关技术工作人员的努力在不断缩小,但是这种差距还是不能够忽视,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效果,所以我国还需要在软件水平方面继续发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3 提高应用效果的策略

3.1 使用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软件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软件的使用情况能够对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效果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计算机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不同的领域所使用的软件程序也大为不同,因此需要对重要的领域采用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软件。最需要提高软件水平的领域就是机械设计,计算机科学中有一中软件叫做 CAD,用这种软件可以在计算机进行画图,这种画图的方式与传统的画图方式相比具有效率高的特点。另外,根据相关报道显示,软件公司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人们应用的不同用途具有针对性地退出相关的软件,每个被推出的软件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情况进行选择。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选择计算机科学软件时,不能只注重成本,还需要深入了解其先进性和与企业的切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基础。

3.2 提高相关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影响计算机科学效用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计算机自身性能的原因,二是操作人员基础素质。计算机科学相关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但是上文中也说到,我国相关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还处于令人担忧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育水平的限制;(2)自身能力不足,相关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因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员工招聘时提高相关的标准,为企业计算机科学操作人员注入新鲜的血液。对于在企业中年资较老的员工,可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其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本素质,在不断地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另外,聘请具有经验的、操作基本素质较高的人员进行讲解,演示软件操作的具体过程也能够对提高相关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起到重要的帮助。

篇2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学科教学及其检测教学效果等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指导自己教学,笔者作如下几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前苏联“编程”教学学习模式,也称程序教学

计算机硬件投资价位过高,有的地方根本没条件配备,应用软件也不多、不普遍、软件技术也不成熟,虽然win3.1/3.2等窗口操作、鼠标操作有所涉及,但大多数软件操作界面还是主要以DOS命令方式为主,一般要求正统、系统的学习一个软件,才能驾驭,所以使用面不广,但利用仅有的一点硬软件资源,结合当时用好电脑就要结合编程的思想,在学习命令或学习代码前题下,学电脑,又用电脑,同时还能开发一些程序代码软件为学习、为工作所用,形成为用好电脑又在学命令、学编程的机制,在当时少有电脑的前题下,曾起到了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主要是面向正统而系统的计算机软件编程或相关的。

而到了后期,随着电脑逐步推向大众,特别是电脑应用软件(不要求掌握电脑原理,了解软件内在的运行机制,就能使用),就自然出现了教学或培训过于注重编程,有了电脑、有了应用软件,最基本的还是不会使用、电脑不能“派用场”的现象,这似乎是一个“死结”,这也是“使用软件”教学学习模式酝酝而生的理由。

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所谓大众化“应用软件如何使用”教学学习模式,也称工具教学

主要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导致计算机微机、家用机等价位也下来了,逐步走向普通学校、普通百姓家庭,此时“没有电脑、没有可用的应用软件”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恰恰相反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有了电脑或应用软件,不会使用”,所以那时到处出现“什么电脑使用傻瓜书、某某软件应用傻瓜书”等满天飞。

而学校、中小学当然脱离不了这个大环境、离不开大形势,所以教材改版为,目标主要瞄准“应用软件如何使用”。

当然,这一期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它的优势、吸引度、资源共享度,相比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是毋庸置疑。

这一阶段的“使用软件”教学模式、学习电脑模式,确实为能简单驾驭电脑,用好应用软件,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工作,起到了更现实的积极意义。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更为不学编程(或不设置)提供了借口,大大消弱了计算机正统编程学习的力度。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信息人才错综复杂,甚至不学编程的也有。他们且不知,要真正用好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要做到优化配置,不知编程是万万不行的。例如随之流行且又实质使用的例子:多媒体中视频采编编程、Flash动画内在的脚本代码、网页网站动态服务页面、网络硬件源码配置等。

既然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就普及大众化,那么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本身而言,理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还是一味的教学生如何使用,那与社会成员、一般教师、学习使用应用软件的电脑爱好者就没有本质区别,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或学习也必将淘汰,这似乎又是个“死结”。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一般教师、一般电脑爱好者,网络爱好者等,是不是真的驾驭了电脑、真的驾驭了软件、真的驾驭了网络,电脑出些问题、软件出些问题、网络出些问题、或者要增加些功能,他们又能如何应对?相比他们,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要教给学生,我们应该想的,要做的,更应该恰恰是这些,更应该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科学)来教来学,而不在是单纯的“使用软件”教学,因为时情已经改变,学生需要的远不止这些。

三、2005年开始酝酿并实施的又一轮新课程标准,必修+选修教学学习模式

工具型教学,过于偏重古板的机械操作与训练,太侧重实用,太过于表面,教学的形式似乎成了完成外国软件的中文使用说明,教学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业余的电脑爱好者,课的知识不成体系。所以,这就需要改革与发展,目前“必修+选修”的模式也就推出了。

笔者经过二轮的新课程亲身经营与实践,可以客观的说,新课程新课本粗看,好像变成了纯理论的内容,其实不然,好多操作、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实践、探究与应用、甚至道德价值等的学习都隐身其中。本次课改,虽说课程体系还不够合理、完善,但在知识、内容上等都基本形成了体系,不但讲究操作实践、实用,更强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意识),强调技术的思想、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当然,目前新课程的实施,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可能还会增加)诸多如“初高中学生的‘零起点问题’”、正因为存在“零起点”“目前的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相矛盾问题”、课程要真正落实“信息技术学科师资队伍还有待提升”等新情况,甚至还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或问题。这似乎是新的“死结”。

诸如,虽说形式上,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说,照大纲、照课程标准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但目前小学初中的现状是:有开设、有不开设,有教全部、有教部分、有到最后教一点应付的,我们口头上虽然总是不愿承认,但现实就是这样在不断发生。

诸如,关于“信息技术学业考试要不要考”,有人说不应当考,各学校按照标准自己把握。笔者甚有同感,考试达不到预期结果还不如不考,因为考好与其说是为了真正做好这门课程,还不如是为了学生发展,在实施考之前,还必须“先后”考虑三个度: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有没有人真正核量过)再加上信息技术考试他能负担到什么度(即理应的接受度),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有教到什么程度,学业考试也才能考到怎么样的程度。倘若三个度颠倒了,那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们目前活生生所面临的:学校、老师仅仅考虑要考什么,出现高一减课,高二加课,突击考完,高二的信息技术反而没课等怪现象、怪圈。

诸如,有学校、有考点、有老师提出的“新课程教学内容比以往多的多,但考试过于简单,只需考前应付一阵子就能过关。要考就要考出水平。这样才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可,才是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认可,才是对全体学生负责。”笔者认为:考出水平应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但鉴于学生高考的压力、学生负担的压力,信息技术考试应紧扣新课程要求,即信息技术最基本的知识素养与操作素养,对照目前考试的方法、形式、内容,重要应考虑是“全”,而不应是“难”,而目前似乎有点“偏”、或“缺”,过于注重“合格过关”。有提出的“让那些课时安排不足的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考不好,让那些平日里不学习的学生考不过。”笔者认为:应该是平时学校或学生本身努力不够导致考不好,而不是有意设置他们考不好。倘若只知道考前应付,平时的课怎么上,怎么上好,学生又能学到什么……不敢想象……倒不如平时学习严格要求一点,基本内容学的扎实一点,有实际联系、有实际应用,这样的课,师生也感觉融洽,也都教得(或学得)有意义好多……要不然,对不起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不起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称号,更对不起学生。

篇3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且技工学校计算机类课程大多是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实践性非常强。所以,技工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我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以来,深感计算机教学和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所有方面,这赋予了计算机教育以极为广泛的社会性。计算机课程具有一系列特点,诸如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应用面广、更新速度快等。其次,正是由于“计算机”的特殊性,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很多文化课教师都认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很简单,学生在电脑上点一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这是大家对计算机教学的“误解”。大家平时应用计算机处理的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与平时大家所接触到的计算机应用内容有很大区别,致使学生感觉计算机课程很难,会失去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计算机教育对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促进应用、推广普及等具有特殊重要性。所以作为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学情,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从以下三方面对如何提高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摸清对象、激发兴趣

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自身特点与定位来确定,技工学校的教学对象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青少年,将他们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技工学校在课程的开发、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上都要围绕此目标进行。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更不可忽略“人”的主体性,千万不要“见物不见人”。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循序渐进。

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兴趣,才会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这是教师们早已熟知的,但怎样实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两点:(1)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协调。计算机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使计算机知识更形象、生动,而且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进行。我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大多数都在机房和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通过电脑展现给学生,而且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指导、答疑。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会使师生关系更协调,并产生共鸣。教师适时地进行提问,并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既使学生快速掌握了知识点,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解决单调的课堂教学环境。(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化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在科学计算、过程检测与监控、信息管理、数据处理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条件下,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特别是家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计算机在共享信息资源、互相传递信息进行通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帮助,让学生完成一些项目任务,使学生懂得真正富于挑战的创造来自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运用更科学的头脑、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发明创造。

二、改进方法,提高质量

目前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多数采用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教材中内容多偏深偏难,部分内容应用性已经不大。这些都与当前技工学校的现状不相适应。因此,要有效地实施计算机教学,首先就得根据专业需要修订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内容和方法适宜于学生的学习。

对于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在课堂教学时间里,要选择实用性强的知识进行讲授和学习。我还是提倡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然后自己设计如何完成任务,并上交作业。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和作业认真进行分析和评价,选择最优的设计,在班级中进行介绍。同时也要对其他的作业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来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报喜不报忧”,忽略学生的感受。在课余时间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维修小组,对微机室的机器进行维护和修理,做到“活学活用”。

三、做好教后记,自检自评

通过做教学后记,可以将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小结。例如,在讲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时,学生对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不太了解,但是掌握较好,讲解时应结合十进制进行比较。讲系统组成时,虽然从网上找了一些硬件的图片,但总没有看实物效果好,如果有一些部件的实物,教学效果会更好。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过程中发现,在介绍简单网络应用时,由于信息量大,在课堂上应注意互动;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差距很大,应该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网络的应用学生很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有点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多补充一些网络应用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后记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诊断。做好教后记,非常有利于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这样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教学中,摸清对象,激发兴趣,改进教法,做好教后记,是搞活课堂教学、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计算机教师应不断探索,对于求新求变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充分显露才华。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院校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计算机水平的人才,是我们计算机课教师应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讨论一下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具体地讲,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计算机学习的“任务”就是有目标的操作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操作过程,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操作实践。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差距性和拓展性等。具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一般都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任务前:教师引入任务,学生分析实施任务的步骤;任务中:以各种形式执行各项任务,并报告任务完成情况;任务后:学生分析执行任务的情况,并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操作难点。

二、计算机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到计算机运用的发展,是计算机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任务型教学法反映出计算机教学从重视基础知识转向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计算机教学从重视教师的作用转向了重视学生的作用。而计算机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更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机。

由以上分析可知,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满足真实生活中的工作需要,而任务型教学法正符合计算机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机课程教学,易于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以计算机课程中“在Word中制作学生考试成绩表”的教学为例,介绍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情况。

(一)任务前阶段

教师首先要明确任务,任务的设计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现状和需要,确定本课的教学任务为“在Word中制作学生考试成绩表”,并把这个任务分解为如下几个具体而简单的小任务:明确在Word中制作表格通常包括哪几个步骤;明确每个步骤具体应该如何实现;从各方面分析总结在Word中制作表格的特点。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通过小任务的解决来完成大任务。

(二)任务中阶段

这是一个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学生主动探索分析,独立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这一阶段是整个任务的执行阶段,教师可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以具体任务的形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活动,如设计小组讨论等。从讨论的结果看,学生会讨论出制作表格的比较显而易见的操作步骤,比如,首先要制作出几行几列的空表格,然后输入内容,格式设置等。结果可能不完整,不过教师以鼓励为主,不要急于补充内容。

(三)任务后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对其进行评价、补充和完善,并对学生的任务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求学生反复实践练习。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任务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时,指导学生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要与学生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

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法反映出了计算机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计算机教学从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知识本身转变为注重知识习得与运用的变革趋势。它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挑战与创新,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给予学生新的感受和成就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以计算机的功能和实际运用为出发点,将任务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结合起来,探索计算机教学新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基于网络教育的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软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6(8).

篇5

从计算机课程逐步转向信息技术课程,实际上就是把计算机作为授课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出发点是运用信息技术课程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运用它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用作为教育工具。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多这是肯定的,并且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然而成效却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又偏离了开设信息课程的宗旨。

二、教材编排的错误

1.迄今为止,我国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间不长,在教材的编排问题与课程的设置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每个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大体上一样的,其核心就是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水平。因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是大致相同的,编写教材时运用的是“一纲多本”的形式,所以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些条件差的地区没办法进行信息教育。这就导致了有些地区课本与实际没有结合,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2.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定下的课时不吻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学校都选择最少的30至40节课时,这样只能刚好达到教学目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创新,效果不佳。教育界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让它为其他学科服务,并且在实践中得以应用,然而如今的教材编写没把这一点作为重点。3.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法太过简单。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按部就班地解决任务,在解决任务的时候引出课本中的知识点,其中是存在较多弊端的。

篇6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迅速普及、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了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的课程已经成为各所学校学生必修课程。高职职业教育更应贴近用人企业的需求,一个优秀的高职生除了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

由于高职毕业生直接在生产、技术、服务及管理岗位第一线工作,要有超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改革浪潮所淹没。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十几年,谈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一些看法。

1 从教学形式上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程,由于计算机机器少,学生多,一般教学基本上沿用文化课授课模式,“板书+讲解”,现在有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室进行“投影+板书+讲解”,然后,下节课再去计算机房进行操作来后成计算机课程。学生隔了一两天在上机操作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即便有上机指导书也只能帮助学生解决一时问题,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确没法得到提高。

根据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形式应人而异,不同对象或不同层次采用的教学形式也不同,而针对高职学生,我建议采用把课堂直接搬到计算机房进行,利用多媒体教室远程播放系统,使教师机与学生机同屏,教师现场演示操作讲解然后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答疑)再点评(针对混淆易错)然后操作演示……最后小结。

在每次课结束前一定要把学生容易混淆易错、存在问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授点评。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互动,明显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再强调一点,一定还要让每位学生明白,今天的任务是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2 从教育方式上

2.1 摆正学习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这一点我深深感觉,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会启到事到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习进度和难困的为断深入,有的还需要记忆和理解,而且枯燥玩味,这样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这时一位优秀计算机教师应善于引导。我在上课时会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知道,电脑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将一些很烦琐的数据让电脑瞬间完成,有时现场演示大量事例操作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到电脑功能的强大,设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摆正学习态度。这一点在我计算机教学生涯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 采用互动教学

在这里要说明,教师除了认真备好课外,还要根据教材案例或一些典型的题目,做好相应的课件。本人在教学中运用WinCam屏幕捕捉的强大功能做成了相配套的录像,放在每个学生机中供学生进行调用。教师在讲授时难免有部分学生由于步骤太长或一时难以理解,这时通过该课件和学生自动演示操作,同时加上教师巡视答疑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

2.2.2 一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就是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此时是关键,因将在平时收集整理若干个日常生活工作中操作技巧及小巧门。既能让学生直接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具体来解决问题,同是提高了学生主动性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

如Excel中合并计算机、分类汇总、打印标题、条件格式、有效性及Word中的邮件合并的强大功能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精理论、多实践”,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2.2.3 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

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了课程,实践性较强,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如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再练。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展示,并且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不能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对一些简单或与例题类同的题目,自我尝试去解决问题,对一些难题,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在必要时加以占拨、引导,余下来过程结果由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从中感受在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被动接受学习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2.3 加强课内外实践环节的教学

课内外实践环节不能少,它是教学的重要补分一部分。我校组织学生DIY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电脑、装系统、装应用软件。将调试好电脑配发到学校各教研室和学校计算机房使用。这样除了大大降低了购买机器的成本,关键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另外,我校针对不同的高职专业特点,开设了若干计算机课程的选修课,如三维曲面与实体造型Pro/E及UG NX、二维和三维编辑造型加工的MastCAM还有对复杂模具的检测的三坐标测量等一系列课程安排,来满足用人企业及学生的需要。

还进行计算机操作创新大赛,从“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构思、自己解决)和“三性”(科学生、先进性、实用性)出发,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而培养广大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来更好适应用人企业的挑选。

还有除了正常高职毕业的大专毕业证书外,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技能考核,使高职毕业生获得同家权威部门颁发计算机等级操作证书,更好服务于社会。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培养、知识积累及技能训练上下功夫,走“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新型发展模式。

篇7

一、从教学形式上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程,由于计算机机器少,学生多,一般教学基本上沿用文化课授课模式,“板书+讲解”,现在有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室进行“投影+板书+讲解”,然后,下节课再去计算机房进行操作来后成计算机课程。学生隔了一两天在上机操作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即便有上机指导书也只能帮助学生解决一时问题,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确没法得到提高。

根据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形式应人而异,不同对象或不同层次采用的教学形式也不同,而针对高职学生,我建议采用把课堂直接搬到计算机房进行,利用多媒体教室远程播放系统,使教师机与学生机同屏,教师现场演示操作讲解然后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答疑)再点评(针对混淆易错)然后操作演示……最后小结。

在每次课结束前一定要把学生容易混淆易错、存在问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授点评。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互动,明显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再强调一点,一定还要让每位学生明白,今天的任务是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二、从教育方式上

1. 摆正学习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这一点我深深感觉,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会启到事到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习进度和难困的为断深入,有的还需要记忆和理解,而且枯燥玩味,这样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这时一位优秀计算机教师应善于引导。我在上课时会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知道,电脑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将一些很烦琐的数据让电脑瞬间完成,有时现场演示大量事例操作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到电脑功能的强大,设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摆正学习态度。这一点在我计算机教学生涯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采用互动教学

在这里要说明,教师除了认真备好课外,还要根据教材案例或一些典型的题目,做好相应的课件。本人在教学中运用WinCam屏幕捕捉的强大功能做成了相配套的录像,放在每个学生机中供学生进行调用。教师在讲授时难免有部分学生由于步骤太长或一时难以理解,这时通过该课件和学生自动演示操作,同时加上教师巡视答疑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

四、一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就是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此时是关键,因将在平时收集整理若干个日常生活工作中操作技巧及小巧门。既能让学生直接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具体来解决问题,同是提高了学生主动性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

如Excel中合并计算机、分类汇总、打印标题、条件格式、有效性及Word中的邮件合并的强大功能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精理论、多实践”,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五、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

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了课程,实践性较强,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如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再练。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展示,并且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不能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对一些简单或与例题类同的题目,自我尝试去解决问题,对一些难题,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在必要时加以占拨、引导,余下来过程结果由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从中感受在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被动接受学习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六、加强课内外实践环节的教学

课内外实践环节不能少,它是教学的重要补分一部分。我校组织学生DIY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电脑、装系统、装应用软件。将调试好电脑配发到学校各教研室和学校计算机房使用。这样除了大大降低了购买机器的成本,关键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另外,我校针对不同的高职专业特点,开设了若干计算机课程的选修课,如三维曲面与实体造型Pro/E及UG NX、二维和三维编辑造型加工的MastCAM还有对复杂模具的检测的三坐标测量等一系列课程安排,来满足用人企业及学生的需要。

篇8

(1)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因而要求在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化。

(3)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

二、 对课件选择和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理解教学手段与整合理论是科学选择课件的基本前提(见[2])

计算机课件集文本、图形、图象、动画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并能完成一系列随机互操作的信息。但计算机课件必须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它只能起辅助作用。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关系,做到凡是黑板教学效果更好的,决不滥用CAI课件,使计算机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使用课件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我们很常看到或是整节课内容自始至终都使用同一个类型的课件的;或是用的课件界面很美,色彩十分艳丽的;或是课件中无关的插图(漫画)、动画或音乐过多,有点喧宾夺主的等等,这都是不利于教学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好放映时间,研究在哪个教学环节切入并放映课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3)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课件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通过CAI课件的整合,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是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课件,使学生将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学习,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学生通过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例如,如在进行“分期付款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部门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分期付款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分期付款政策。

(4)适时使用课件。

计算机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是教师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寻找整合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课件的作用。

在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知识的归纳的教学过程中,切入以图文效果为主课件,教学目的明确,直观明,缩小了学生视觉与听觉间的差距,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上去。例如,在的教学中,用PowerPoint课件直接提出问题: 的反函数是什么?你能否象研究 的性质一样研究它的反函数的性质?后面,也用PowerPoint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归纳知识,展示 与 的性质、图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显得严谨、科学、有条理。

(5)适度使用课件。

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者从旧知识的复习、问题的引入、问题的探究、知识的归纳、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小结等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使用课件。从教学的结构形式上看,不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从学生的生理特点上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例如,在的教学中,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并不大。

三、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几大误区

(1)恰当地追求它的“外在美”,忽视它的“内在美”。忽视对教学的干扰。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课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讲究华丽的外表。

篇9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迅速普及、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了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的课程已经成为各所学校学生必修课程。高职职业教育更应贴近用人企业的需求,一个优秀的高职生除了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由于高职毕业生直接在生产、技术、服务及管理岗位第一线工作,要有超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改革浪潮所淹没。

一、教学形式上的改革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程,由于计算机机器少,学生多,一般教学基本上沿用文化课授课模式,“板书+讲解”,现在有许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室进行“投影+板书+讲解”,然后,下节课再去计算机房进行操作来后成计算机课程。学生隔了一两天在上机操作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即便有上机指导书也只能帮助学生解决一时问题,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确没法得到提高。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形式应人而异,不同对象或不同层次采用的教学形式也不同,而针对高职学生,我建议采用把课堂直接搬到计算机房进行,利用多媒体教室远程播放系统,使教师机与学生机同屏,教师现场演示操作讲解然后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答疑)再点评(针对混淆易错)然后操作演示……最后小结。

在每次课结束前一定要把学生容易混淆易错、存在问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授点评。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互动,明显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再强调一点,一定还要让每位学生明白,今天的任务是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二、教育方式上的改革

1.摆正学习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这一点我深深感觉,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会启到事到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习进度和难困的为断深入,有的还需要记忆和理解,而且枯燥乏味,这样学习兴趣就会下降。这时,我在上课时会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知道,电脑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将一些很烦琐的数据让电脑瞬间完成,有时现场演示大量事例操作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到电脑功能的强大,设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摆正学习态度。

2.教学方法的改革

(1)情景设计——让学生角色扮演,趣味学习。情景设计,设置情景,模拟角色,带着特殊身份去做,更加有兴趣,这是情景教学的宗旨。例如在学习Excel公式计算时,老师可选取某公司的人员工资情况表作为素材,让学生充当“会计”的角色,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一角色的扮演,相互讨论,将有一定难度的公式,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消化吸收,教学效果明显,同时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轻松掌握了公式使用的场合,为今后灵活地使用公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任务驱动法——带着任务学习实践,学生有事可做。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适用性。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例如网络部分拓扑结构的讲解,可省去冗长的讲解过程,直接布置任务,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找回答问题,知识掌握更加深刻、扎实。

(3)趣味设计——给学习加上“创造”的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自由飞翔。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的培养,借鉴网络流传的一句话“中国人先成人,后成才;美国人先成才,后成人”。这句话给笔者深深启示,通过自己对课程设计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实现“亡羊补牢”。在教授PowerPoint部分的一次课上进行了改革,效果不错,以此来说明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例如在PowerPoint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可能融入实际操作中,用印象深刻的例子和任务,让学生得到扎实的掌握。笔者借鉴了网络名词“90后”,又借鉴明星“韩庚”来阐述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既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综合所学知识的设计:从网络下载“芙蓉姐姐”“玉树地震”“南方干旱”等一些比较热门或有争议的话题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由选择素材、自定主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没有标准答案,只看最后作品,再一一进行展示。

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通过不断地努力,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心理健康、富有创造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适应计算机的发展,最终走出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

3.加强课内外实践环节的教学

篇10

1.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与普通学校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学生素质差异性较大。加上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质就相差较多,因此在基础掌握上有着不同层次。然而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系统性教学的课程,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层面不同。有的学生有着计算机基础,但是理论基础较差,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旦接触到机子就会很茫然,因此一直学习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能力较差,这样的情况都造成了学生们的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状况。

2.教学模式陈旧,学生个性无法发挥

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课堂黑板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传统课程的讲授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遗憾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学生没兴趣,说明现行的教学模式已经极大地阻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缺乏考核机制,学生迷恋游戏和聊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在电化教室里进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对于计算机的重视不够,往往使每次课成了学生的“参与课”。而且对教学缺乏科学、严格的管理,学生在频繁地接触网络中,被千姿百态的信息所吸引,无心学习课堂内容,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甚至有的学生上课时连教材也不带,在机房随意走动,交头接耳,把计算机课当成了“放松课”,严重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

二、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策略

1.分层教学,差别对待

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可采取分组、分级教学。每学期前以教学内容进行模拟考试,根据学生的学分分为提高组和正常组。对于进入提高组的学生,缩短理论学习时间,提供更多的上机、上网环境,学生主要通过自己学习和网络学习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本门课程。对于正常组的学生,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尽可能根据现有教学资源,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只要通过了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测试,则可以进入到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学习。

2.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要设法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在课前提前到达教室,可以讲一些课外笑话,用幽默而充满哲理的语言烘托出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们都能喜爱计算机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缩短心灵距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自身人格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认同与满意度,提高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共鸣与学生听课的热情度,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突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将中职学校培养人才定位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减少理论部分的学习。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有的理论基础都是为实践操作做准备的,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是一种反馈,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坚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保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合理比例。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提高效率利用好每一堂实践课,明确每次课程的目的与安排,在下课后让学生自己记录学习状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有着针对性的操作训练,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进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4.借鉴游戏,任务驱动

为何网络游戏能让人废寝忘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运用了“目标驱动”的原理,目标设计有层次、阶梯式,能不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我们也可以借鉴游戏规则,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从而在任务完成时,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将每次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小实验,并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先让学生练习,然后再做小结。比如学生学习Word时,学到“文字的格式化”,教师事先给出排版效果,让学生模仿排版,在遇到不会的知识时,学生会主动翻书或问老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的最主要的特点。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不断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取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的内驱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一、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做:

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3、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操作的改革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五、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篇1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2.3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2.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5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