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13:54: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年级老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引导本年级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课程。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近“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初县进校领导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接着到寨里听了两节研讨课,平时老师们认真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理论丛书,坚持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达到了预想目标,且趋于完善,我们全体师生会让这学科逐步向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校本课程努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社会的综合性问题。当我们在活动中,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时,深深明白了“一杯水、一桶水“都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反思,不断地充实知识、研究方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
在活动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仅可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在思想上能够得到纯化,心灵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在《过年啦》这个主题活动中,达到以下几个目标:通过了解过年的来历和故事、春节的习俗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各民族的新年习俗,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习如何整理资料、利用资料;比较过去和现在的年货情况,逐渐了解和掌握访谈、比较、观察等研究的基本技能;参加除旧布新的打扫和布置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体会助人与互助的快乐,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问题和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们来说还是全新的领域,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宣传舆论工作未做好,社会氛围未能形成。社会、家长不清楚、不理解、不支持,活动初期,觉得这学科不重要,有这些观念的家长人数不少。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得到更多家长的支持,我们也会在舆论宣传方面做得更细致,更彻底。
2、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程是由数学老师兼任的,说实话,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这门学科上,只能尽力而为。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一个课题可能要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门类的知识,有许多问题教师根本无法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需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虽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诸多问题,但我们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必将驶入我校高速运行的快车道。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老师从讲台上下来了,学生头抬起来,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站起来了,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教坛枝繁叶茂,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深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绿荫满地,前程似锦!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总结2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写课题小报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它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这课程中,学生、教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我通过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对此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作了一些尝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主体教育的思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为使“学生是主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坚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放手让学生参与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行动起来。
主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我坚持先由学生自主设计主题方案的做法。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如《玩出精彩世界》,针对学生特别喜欢玩溜溜球,放手让学生自主组合小组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及时进行了交流、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结果全班自主分成了八个小组,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确立了活动的方案。各个小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个个兴致高涨,忙得不亦乐乎。
二、发扬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如《奥运——冲冲冲》《绿色食品》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交流资料,对于活动的成功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注意了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人人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这次实践活动也锻炼、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在活动中,首先增强了我们的观察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面对各小组同学搜集来的成堆成堆的资料,我们在窦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会了整理和分类,学会了更合理地安排资料的顺序,学会了科学地筛选所获取的饮食知识。其次,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让我们班同学的心拥得更紧。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彼此支持,彼此交流,为小学六年结下的深厚友谊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和窦老师一起参加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觉得我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很多,懂得了合作,明白了团结,了解了健康,也更深地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相信,所有这些一定会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饮食,健康成长。
研究活动之初,老师就曾告诉我们,食品所包含的学问很深奥。活动之后仔细一想,真的是这样,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人的健康意义重大,想要吃得健康、吃得味美,关键还要看食物的搭配是否合适。我们要杜绝身边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向家人推崇营养健康的食品科学知识和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自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尽管如此,我们自身还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不高,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稔,人际关系的处理稍显稚嫩,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经验不足,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等等。虽然问题看似很多,其实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归根究底是由于我们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涉世未深。所以,我相信,当我们牢固树立社会实践的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经历了这次饶有趣味而又意义深远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己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我们此次活动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随着活动接近尾声,我们发现还可以到省、市食品监督局做采访调查;
二是由于假期,同学们行动有所受限,尤其是过年期间大部分同学都回了老家,各小组聚在一起讨论的时间稍短一些,活动开展可能也不够充分;
三是因为这样的活动对同学们而言还比较陌生,许多同学在实地采访或调查实践的时候有些拘谨,放不开,行动上不是太主动;四是我们的实践活动或许还可以做得更充分,到各社区采访市民,了解在普通市民的眼里是怎样看待食品的安全性的,这样内容可能会更丰富。
总之,通过活动,我们明白了科学饮食搭配的学问非常之大,我希望我们可以在以后更多的时间里,借助这扇已经洞开的窗口,更多的关注这一问题,进一步地来研究这个知识面很广的主题,让人们吃得更健康,生活得更有质量。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社会交际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综合实践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实践学科的要求,但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到“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去认识多彩的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二、实验课题的实施
1、确定实验校
201x年秋,龙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把新城中学定为“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校,初定课题为“推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2、确定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效果,课题小组确定的原则是:“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态度严谨、踏实、肯干,教改意识强烈,富有创新精神业务素质好,经学校推荐,指导专家考查,确定谭宗幸、姜爱民为实验教师。几年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3、确定实验班级
实验班级在同年级中具有代表性,经研究确定初一年级42班,初二年级37班为实验班。
4、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201x年8月-----201x年9月)。
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进行理论研究,对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作出具体要求,明确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我们着重培养的目标是:A,具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B,具有初步的创新技能。二是前期的实际工作准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A,分层宣传发动,成立领导机构;B,选定项目,制定具体措施,根据本校、班级特点,围绕素质教育创新工程,素质教育进课堂这个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研究工作。C,课题组确立中心子课题。
2)实施阶段(201x年9月---201x年12月)
我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此克服了“师道唯严”、“唯师独尊”的观念,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B、研究、设计特色主题。设计好学校、班级特色的活动主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他们亲自经历、观察、讨论,较易得出他们自己对活动主题的观点。如201x年10月20日“野饮”活动中,实验班把任务交给班干部,要他们自己详细组织安排这次活动,全班57人共分11个组,组长是实自我优势演说和小组选举联合产生,负责小组的柴米、油、盐、酱、醋、及各种项具体事宜。特别是班干部自设二人“环境保护组”非常有特色,人们活动前不公开,在队伍出发前在校门口设立一个“物品登记处”(老师不知道),负责记录每组的矿水、食品袋、饮料等,返校后每组再接受复查,51%的人将废旧的瓶、纸、袋带回了学校放在垃圾堆中,有6个组被评为“优秀环境保护组”。另设几个公开评比组:团结和谐组、摄影组、“色、香、味组”、“尊师组”、“特色组”、、“迷语能手组”活动结束后,每一个不生都感触很深,均有一种要写点什么的冲动,我们在活动小结讨论中,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有更完善的整改意见,为此,我们办了一次野饮影展,由学生写每张图片的内容,出了一次“我是生活主人”的专刊。
C、走进自然、感悟自然的魅烽。如组织两个实验班利用半天时间,步行至龙山“化石山”寻化石,同学们的兴趣非常高,他们,他们“棍敲棒击”互相帮助,你一个他两个,很快有收获,互相讨论、认识、比较,然后让老师指导分析,看到一个个桑叶虫、一个个贝壳、一条条鱼......他们兴奋不已,感悟到自然的神奇回校后,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化石的形成,讨论化石对研究工作有何价值,最后师生一道制成成果展,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D、亲身参与,发挥特长
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方可发挥其特长,如201x年12月28日我校举行的“新中之春”文艺汇演中,学生经过一个月的筹备,自编自演了32个形式多样的精采节目,他们请教师观看光盘、模仿明星、自创舞姿、设计小品、编导相声,获得了社会、学校的好评。多数表演者是第一次登台,其中一个说:“上台肖我直想上厕所”。另一个说:“我们台下台词能倒背,台上紧张得要搭档提醒”。通过自身的锻炼比纸上谈兵更能培养人的能力。
E、实践活动促进的成功。根据少年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科学科学性前提下,利用实践活动配以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使教学活动动富有情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回家了解各种稻谷的成活力,了解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在教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观察电话费帐单,让学生思考、讨论其中的教学问题:李勇家九月份市话费49.6元,按规定月租费9.8元,每打一次市话费0.2元他家这个朋共打了几次市话?又如学循环小数时,利用学生已有的原型,联系实际每年总是春夏秋冬不断变换,每周总是周一至周日周而复始等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寻学生理解循环小数。再如在地理课《中国地形图时》要同学自制一个地形图,自制地球仪,对照图形识别高山、平地、盆地等。
F、关爱他人是本份
三、实验效果及分析
1、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各级性。爱因斯坦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大多数从被动的学转为主动去学,对特色活动有了特殊的兴趣,使活动参与率达100%。例如:每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均准备了漂亮的采访本,建立了一个活动档案,设计了个人活动计划、目标及整改意见等。
2、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合格人才。自开展实践活动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揭开事物之密成为他们的一种冲动,创意的源泉。
3、开启了一条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子。由于活动课的落实,学生有了一个自由飞翔的广阔天地。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仍然有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遇到阻碍活动进行的瓶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费投入跟不上;第二,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之下;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平衡;第四,评价体系还须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第五,实验教师的实验课与常规课的安排问题。第六,活动强调由学生通过体验、采访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得出错误、模糊的论断,教师是否适当引导。
201x年12月8日,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课题得到湖南师大刘要悟博导、覃兵博士的现场指导,使实验朝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结果符合预期的目标,且带有地方普遍性。
五、建议
1.“以学定教”的前提是“尊重学情”
“以学”就是主题活动的开展要基于学生真实的起点,这里的“学”是学情,但不只是学习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指学生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发展可能和发展需求;“定教”是指教师在活动中的教学和指导方式,这里的“教”更多的是指一种引导、服务和协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定和授予。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设计自己的教学和指导。“以学定教”是教学的原则,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要依据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提升学生的学。所以,以学定教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身心发展素质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兴趣、视野经验、发展阶段等为基础进行活动设计,遵循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学定教”在活动实践中要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以学定目标,关注学情差异。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行为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评估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学生存在差异是常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了解与分析尤为重要。我们依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情况,设定多层次学习任务,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和完成,也有利于部分学生更好地发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学习和收获的快乐与自信。
第二方面,以学定教法,激发学生兴趣。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该转变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结果为中心的旧思维,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规划实施、搜集资料、分析信息,注重过程实践,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第三方面,以学定导语,关注学习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是伙伴,是助手,是协调者,是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会学技术、会设计、会合作、会实践、会创新。在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导语要有留白、有启发性,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要有导向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目标性。同时,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学生应尽可能地多肯定、鼓励和赞美,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积极性和自信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特质,教师要关注学生活动中问题的生成,根据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和学习状况等适时作创意性调整,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启发学生挖掘潜能。
第四方面,以学做评价,关注学生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或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二者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应重过程、重参与,强调评价的多元化、综合性、全面性、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以学定目标”的案例——主题活动《家乡的美食》的活动目标:
(1)对家乡的美食展开调查,了解这些美食与家乡经济特点的关系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分析材料,培养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在充满个性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的提高。
(3)通过搜集、整理、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真实情感。
粗略一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面面俱到,很有条理,但仔细审视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大空泛”目标:没有确定活动主题适合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开展;囊括了所有的素养培养,却几乎没有提到本次活动可以达成的具体目标。这是个“万能目标设计器”,不用做任何学情分析,所有活动主题往上一套都可以应付,毫无个性、针对性可言。如果不“以学定目标”,我们就搞不清学生的落脚点到底在哪里,难道仅仅通过一个主题活动,学生就能够学到所有的本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以学定目标”呢?首先是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设定适合本校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然后将主题活动的总目标、课时目标和活动目标层层细化,按照年级的不同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本着长远性原则,设置连续性的活动目标,这样既有纵横联系的年级目标,又有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课时目标,保证活动目标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得到提高。
这是我们“诸暨市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的一堂常规研修课。经过工作室导师和研修员们的研讨,《家乡的美食》最终确定在五年级进行。而五年级的学生是可以进行综合性的职业体验活动的,可以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关注社会、融入社会的态度,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又因为这次主题活动开展的所在地有很多传统美食,特别是“马剑馒头”名扬诸暨,且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于是我们将主题缩小为《家乡的传统美食》,目标设定为:
(1)认知:初步了解家乡的一些常见传统美食。知道传统小吃“马剑馒头”的一般制作过程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制作“马剑馒头”的传统方法,创新设计“马剑馒头”的新颖做法。学习运用调查、观察等方法,了解周边的事物与现象,区分事物的不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制作马剑馒头的过程中,体验到参与家乡传统制作活动的乐趣,提高对家乡传统活动的关注度。
这里要特别提醒,以学定教,不要看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要太看重教师的指导作用。魏书生说:“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关键在于激发。相信学生才能激发学生,才能挣脱传统教学思维。”
二、 “先做后导”是“学生主体”理念的实践
1.“先做后导”的理论基础就是“实践出真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允许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在未知或不完全熟知的领域尝试实践,就如同国家以承包的形式将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农作物,自由耕耘,收获体验,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
漫画家李欧·李奥尼(LeoLionni)在《鱼就是鱼》(fishisfish)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那么一条鱼,非常渴望了解陆地上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成行。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条鱼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大变成青蛙后,便从水里跳上了陆地。几个星期后,青蛙回到了池塘,向鱼描述了它在陆地上看到的三样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做了想象中的表征: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则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的的鱼。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可能对我们的教学影响更大。如果把鱼看作教学对象,把青蛙看作教师,把牛作为教学内容,那么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牛,或者说它认识到的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这也在提醒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孩子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是并存的。
那怎么能让鱼能认识到真正的牛呢?简单地说,鱼需要最大可能地开展充分而真实的实践,同时青蛙的指导也要合理有效。
2.活动目标是“先做后导”的效度保证
先做,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做,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活动目标、提出活动要求、进行活动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或单个、或小组开展活动实践,完成检测性练习。所以,我们的先做,不能只是方案设计,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比如,《家乡的绿茶》不能只是网上搜索、图片展示、销售方案设计等,必须让学生实物观察、亲自品尝才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会在活动中找到乐趣。《马剑馒头》、《家乡的美食》、《家乡的特产》等都是如此。
后导,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毫无节制地导,而是在学生充分思考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和活动展开,要有限地导、巧妙地导。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以学定教,将指导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指导应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指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教师的指导应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的时候,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自己去攀登。
但先做与后导并非两个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应该是做中有导、导中有做。如活动主题的提出与确定,活动方案的设计,都需要教师适当地提前介入,提供一些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确定、设计活动方案。
“以学定教,先做后导”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使主题实践活动过程出现了喜人的“三变”: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死学为活学,变教师的单向传授式教学为互动启发式教学。唯有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先做后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理念,方可凸显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研究的作用,方可提升教师活动指导的有序与有效,“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获得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筱泉.行动与智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M].浙江:宁波出版社,2010.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注意以小见大、从实际出发、贴近社会热点三点原则。
1.选题要遵循以小见大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主要包括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然而这三大维度是比较宏观、比较抽象的,但就目前小学生的理解而言是难度较大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本着这三大维度的原则,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让学生能够把握。例如,基于社会维度,可以设计“快乐的节日”这样的选题;基于自然维度,可以设计“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这样的选题;基于自我维度,可以设计“学会自我保护”这样的选题。须注意的是,这些选题中,切入点应当是学生能够把握的,且便于操作的,但是在这样看似微观的综合活动中,却可以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2.选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贴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学习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
3.选题要贴近社会热点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应对一些热点问题。为此,在实践活动的选题时,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热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探索,联系热点问题形成认知。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科技,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太阳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太阳能的作用。
二、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1.明确实践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是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主题与进行下一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例如,基于我校小学生吃穿攀比等现象,笔者设计了一次“我为山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基于社会维度,使学生了解在山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十分贫困,切实感受贫困山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山外面世界的渴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
2.做好内容安排
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后,教师应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依然以“我为山区献爱心”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在明确的活动目的的指导下,笔者为学生制定了系统的内容安排。首先寻求援助点,在相关部门获取需要援助的山村小学名称、位置、路线,然后号召学生针对该小学学生的情况,发出倡议书,在全校进行募捐,为其捐款捐物,尤其是要募捐图书、文具、书包、衣物等山区小学生需要的东西;安排好这些之后,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活动方向而为之努力,在捐款捐物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合理开发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的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需要的资源与素材广博。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内容,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为此,在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需要合理开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活动素材。
4.做好活动总结
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很多教师忽略了活动总结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活动一结束,学生就将其抛至脑后,隔段时间想起来,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为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例如,在“学会自我保护”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里涉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将其总结记录下来,撰写一个小课题,推荐参与市里举办的小学生课题大赛。这样一来,经过总结与回顾以及课题的撰写,学生加深了印象,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虽然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大多数的学校依然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问题并没有得以明显的改善。在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初中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英语的水平,将“知”、“行”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合理利用英语教材以及教学资源,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参与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下面,笔者从选好实践主题,分好活动小组;制定实践计划,师生合力调整;正式展开实践,注重活动总结三个层面,讨论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做法。
一、选好实践主题,分好活动小组
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也是初中生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向与依据,因此,在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一起选择活动主题。在确定好实践主题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学习能力等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保证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之中。一般情况下,几乎每个英语单元的教学结束之后,我都会组织学生们以本课的知识展开实践活动,就如在“What should I do”一课中,我就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们进行了对话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就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倾诉并寻求帮助。在分组之时,我主要是让学生们进行自由组合,一般是以5个人为一组。学生们会自愿与自己的好朋友建立小组,这种良好的、和谐的小组成员关系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学生们愿意与自己的同伴与好友共同完成一项探究活动。
二、制定实践计划,师生合力调整
在确定实践主题、分好实践活动小组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制定活动计划,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也可以保证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激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水平毕竟有限,所以他们所制定的活动计划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师生的通力合作之下,纠正学生所设计的活动方案中的问题,保证实践活动切实可行。在“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这一课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用英语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于是,我将实践活动主题定为“What were you doing when...”每个小组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制定一个实践计划,可以自行确定对过去某个时间段的问题的讨论。有的小组将谈论话题放在了刚刚过去的寒假中,有的学生将话题放在了过去某个周末活动或学校活动中等等;有的小组准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本班学生在过去某个时间点内发生的事情,有的小组准备创编一个故事情节等等,大多数的小组所设计的实践活动计划都十分有趣,可行性也很高。因此,在纠正了这些活动计划中的一些小问题之后,便确定了实践计划。
三、正式展开实践,注重活动总结
在做好前期准备之后,就是正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机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懂得放手,给学生充足的自,让学生们能够遵循自己的需要与想法来实施活动计划。由于整个实践活动计划是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的,且教师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修改,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自行完成活动任务。而为了保证活动的科学性,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们总结实践活动,及时指正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肯定学生的可取之处,让学生正视自己,这不仅能够为下一轮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还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就如在上文所说的“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这一课的活动之中,确定活动方案之后,我便让学生们按照计划展开实践,设计问卷调查的小组需要设计好时间,并对全班同学展开调查;编写情景剧的学生也要在小组内部探讨剧本内容。然后,我会专门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了解活动效果,并对他们存在的实践问题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考查初中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应当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确保这个实践活动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兼顾学生的需求,保证英语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制定实践计划,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为正式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教师在正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性、能动性、创造力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查漏a缺。
本学期的教学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应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应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在在教学中着眼创新,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范文二
一学期来,我和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片快乐的绿洲上一起研究,共同感受、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着,下面也让我进行一番回顾和:
一、活动情况
(一)七年级开展了以“童年岁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查、对比、制作“童年岁月卡”、成果汇报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而这份幸福是父母等人用血汗换来的。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5月10日是母亲节,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我校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了以“母爱无疆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全校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走进父母、主题征文、致母亲一封信、我为母亲做件事、主题汇报演出等五个阶段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付出,还让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规划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创新精神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更使学生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让他们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知识的学科,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扬个性,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他们已由衷地爱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说到要上综合实践课,大家都乐了……这些都让我感到欣慰。
二、点滴经验
在专家们的多次专业引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成长着,下面是我这学期来认为比较有成效的几点做法:
1、以前在写时我只写出活动总目标,没有再细化到每节课的目标,这样导致老师上课时目标不够明确,上课内容较零散,没有突破重难点。发现这个问题后,这学期每节课上课前我都在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更具体的备课,对每节课的活动目标、学生主要活动、教师指导要点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考虑,并书写在笔记本上,也因为我这样做所以觉得现在每节课上起来更顺手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也能在每节课都能有所获。
2、以前我常常有个困惑就是如何知道学生在课外的活动情况,这学期来我认真地指导孩子们写好“活动记录”“信息卡“考察记录”等,在上课前我都先把孩子们的这些作业收上来批改,从作业中我们就可以较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那么就有利于我们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指导。
三、我的困惑
学生的作业经常要催怎么办?
虽然在课堂上自认为已经把作业布置得再清楚了,也多次强调要按时完成,可每次去收作业都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一催再催,虽然我也采用批评加激励措施,可每次仍有不少同学没完成,有时去催作业,其他老师常会说:“语数作业能保证完成就不错了!”我也无奈地笑笑,孩子们可能也是这种想法吧!可技能科的作业不完成老师就更难上课了。这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今后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合理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是搞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事实上,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的指导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课质量,以及课程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相对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阶段性的评价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实施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提供相应的指导。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班级之间,指导的力度、方向、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年级越低,学生知识能力差距越大,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相应会越大。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怎样发挥指导作用,如何进行指导,指导哪些方面,成了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指导得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得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的困惑分析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的难点主要指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的特点,其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有效地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时难以适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制订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大多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订具体的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及解决方案。
2.教师在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实现。我有意识地对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多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虽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仍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
3.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从而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
二、科学认识课程与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1.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有准确的定位。
(1)对活动性质有准确定位。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它是自主的,以学生为主体。它是开放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它是生成的,从准备阶段计划的制订到展示交流阶段成果的生成,不断地在变化,在调整。它必须学生亲身实践,这是它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实践?以马克思哲学的观点阐述“实践,就是按学习的方法去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就“做”,实践性是综合实践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分水岭。
(2)对培养学生能力要有准确的定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问题意识、规划和设计能力、总结和交流的能力、调查和访问的能力、实验和观察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们要有准确的定位。例如:我们在六年级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准备阶段让学生制订活动计划这一安排,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采访同学、最难忘的小学生活一幕”和“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交流的能力、访问的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培养学生规划能力,“小组合作制作纪念册”、“为母校做一件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培养的是学生感恩情怀,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能力的培养,使具体活动中的培养,使经验得以提升,使情感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
2.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教师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本质上是学生自主性教育行为,但活动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正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张传燧教授所说:“教师既不能‘教’活动,又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相结合起来,促进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以下方面。
(1)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即使目前开发了一些资源包,但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资源包进行综合、延伸、拓展,使其真正做到校本化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学校社区环境特点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开发。这样,就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只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就是很多的。指导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问题。教师要特别留心观察学生生活,捕捉学生生活中可挖掘的活动主题。在确定活动主题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中,指导教师要把握住主题太大,学生活动难以落实到实处;主题太小,学生活动形式容易受到限制等问题,做到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注重尊重学生兴趣。
(2)教师是方法的指导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全过程,包括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策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交流各阶段。在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常常存在许多误区,最常见的是指导教师不能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积极的援助。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它表现在帮助学生把握活动的目标,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结果,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援助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学生在“生物入侵”这一主题活动中,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开展下去。由于手头资料太多,五年级同学还不完全具备对资料的筛选、整合能力,而整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是承上启下的一环。所以在主题活动开展中,笔者要求并指导学生同时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主题活动进行的每个过程中,笔者都引导学生及时将资料进行阶段性整理。这样,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初步掌握并学会了运用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自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体验到了研究的喜悦与乐趣。教师有效地援助,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3)教师是活动的组织参与者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过程中起着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实践活动,进行很好的组织管理。而这包括保持活动进行、帮助所遇问题困难、联系活动场地和相关单位等诸多方面。而同时,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就必须对学生的活动有清晰了解,有必要时还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一般来说,体现为下列几个步骤。
①营造活动环境,激发探索欲望,这是把学生引进这门课程的第一步。
②组织合作学习,引导研究方向,这是顺利开展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③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这是这门课程深入人心的法宝。
④推动积极评价,发展学生智能,这是这门课程继续深入的前提。
教师要发挥自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扮演好角色,使这门课程开展得更顺利、更深入、更有效。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原则的定位
1.设计主题活动方案
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了分阶段的预设,明确了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教师的指导重点、实施的要点,以及评价的建议等,也可以称作教师指导方案。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呈现形式,设计与制订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可以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一般来说,一个主题设计方案中包含这样几个基本要素,即活动主题(主题名称、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活动适用对象、活动设计与指导者、活动准备、活动时长、活动实施过程(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活动实施建议、活动评价建议等。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向学生进行方法教学,如,撰写计划的基本格式要提供给学生,并且要具体细致。制订活动整体方案时,要力求具体细致,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总目标和分期目标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2)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计划是否确实可行。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方案只是为了达到活动目的,而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这样制订出来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对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各方面进行审视,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网络式的,它要求指导教师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在制订活动方案时,学生有可能会邀请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做活动的指导者来参与活动。那么,这些人士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这都需要考虑。制订活动方案时,要考虑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制订活动方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2.指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主题确立应遵循以下几个源于生活的原则:可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和立足学校特色的原则。确定主题的方法和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确定主题;
(2)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来确定主题;
(3)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活动主题;
(4)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确定主题;
(5)重组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确定主题;
(6)发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设计与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
3.指导学生制订小组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让学生学会自主制订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它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的目标。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
4.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过程性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一方面要明确活动过程中基本的规范和常规,如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内室内活动指导行为、校外活动指导行为等。另一方面,要围绕就如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5.指导学生成果展示与交流和总结
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作为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最后一个实践活动环节,成果展示起着以下重要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自信心。(4)交流有利于为评价提供依据。
指导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如课题作业、小报设计、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等;有实物类,如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广告等。在这个总结交流阶段中,教师的指导应当定位于以下方面。
(1)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以建议,让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展示方式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成果可以是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也可以是报纸、绘画、文章及演说、答辩、讨论会等形式。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展示结束后,教师应该尽量把优秀的活动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指导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袋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有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有音像制品(录音带、光盘、软盘等),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把这些平时的过程性材料都保存下来,规范、整理并保管好,这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活动的评价应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因此综合实践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富于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为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的水平。可以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撰写活动日记,记录活动的过程,包括成功时的快乐、失败时的教训等。
②指导学生收集评价资料
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视对评价资料的收集,通过收集活动中的过程性资料,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也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学生在活动前的研究计划、活动中的记录、活动日记等都属于过程性资料,不仅包括学生最后形成的满意的作品,而且包括学生修改过的、不满意的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有意识地收集这些资料,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探究过程,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③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既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又要接受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指导小组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小组进行评价活动。通过小组评价显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为小组做的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对小组评价的指导要求使评价体现良好的评价秩序、有序的评价过程和尽量客观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师必须对课程与自身角色有准确的定位,教师指导要随时随地,细致入微,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学生疑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退缩时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实践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成为关注和仰望天空的人。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3]万应发.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一、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它是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一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校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各种活动使全校师生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活动内容
1.考察探究活动
2.社会服务活动
3.设计制作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
4.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
三、活动形式
1、师生互动合作 ,主要通过双向互动、情意交流合作参与。
2、学生自主探究。
四、活动开展
1.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5.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6.各班积极开展自办手抄报宣传栏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宣传。
7.各班自选主题活动并将活动情况上报学校。
8.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方式有: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图画、摄影、活动日记、活动记录、手抄报和展板等多种形式。
五、活动安排
1、9月: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支持。
2、10月:指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3、11月: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4、12月:各年级推出一节研究课,进行交流。
5、12月:关于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研讨会。
六、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的高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扮演好支持、管理、帮助、引导、合作的角色,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给予最直接的关注,最有效的指导,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主题提炼――关注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帮助学生提炼主题就是帮助学生确立了研究内容和方向。小学生受年龄特点、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他们对事物地观察往往停留在浮浅的表面,不能深入细致地思考,即使主题在身边,也难以把握。因此,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以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为起点,结合所处的生活环境,指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事、物,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熟悉的话题入手来确立主题。
《我爱端午》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产生,我就是关注了学生课余时津津乐道的话题――吃粽子,从而引导他们确立以端午节为研究对象的主题。
二、过程实施――关注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解决问题;还应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观察、调查、制作、实验、操作等),多样化的组织方式(集体、小组、个别等),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中变得善于思考,懂得了从多角度了解问题,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说明问题。
在《我爱端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我指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探究,如上网查找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到农村寻常百姓家走访端午的食俗;在“香粽悠悠”这一环节,还让学生亲自动手包粽子。这样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整合资料――关注成果交流的个性化
成果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的成功与否跟教师对学生整合资料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在指导学生整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时,我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给予他们不同的建议和指导:对于“电脑高手”,指导他们制作幻灯片;对于画画能手,指导他们办手抄报或剪贴报;对于表演天才,则指导他们把资料改成剧本。个性化的资料处理,必将带来精彩纷呈的成果交流。
四、总结评价――关注活动评价的多元化
活动总结与评价是在活动将近结束的时候,对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后的收获进行审视、分析和提升。评价的多元化,可以从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实践活动、学习技能、成果展示等角度进行,也可将评价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设计评价方法,决定评价方式。
当《我爱端午》这一活动即将结束时,我出示了我设计的一张评价样表,告诉学生可以按我的表格填写,也可自行设计后再填写。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有的还自行设计了一些有创意的奖项,如:“最佳进步奖”“快快乐乐奖”等。我想,这样的活动带给他们的不只是对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提升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
“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挥”。总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代替的独特角色,对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我们每一位综合实践指导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综合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成长。
首先,确定探究主题。这是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选择活动内容时,也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常识和原则。一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探究。如“说说家乡”“趣谈春联”“乡俗追踪”“十二生肖”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主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还是学生的年龄角度,都是能够达到的实践领域,小学生对这类专题实践起来自然就有兴趣。二要紧扣语文教材的单元内容。比如,在语文教材中多次提到过“春联”内容,就可以在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趣谈春联”的实践活动,这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三是关注时事的主题。如“喜看祖国新变化”“新闻每一天”“家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等实践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够时刻关注身边的变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所带给的自豪感。
其次,形成探究序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该是有序的,有序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探究,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
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为“走近中华传统文化”。各年级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选择了不同的实践内容。如低年级组选择诵读《三字经》和“古诗文”,中年级组选择“中华传统节日”“风俗”等实践活动,高年级组选择“十二生肖”“名人追踪”等实践内容。像中年级组的“中华传统节日”实践内容,又可细分出“春节”“元宵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探究内容,由每一个班级任选一项;比如一班进行“清明节”的实践活动,再将“清明节”的传说、地方习俗等相关的内容等分工到小组,小组再分工到各个组员(组员可以合作)。
这种形成序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实践,效果不错。
二、保障时间,加强指导
首先,确保实践活动的时间。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环境不完全在学校里,也不完全在课堂上,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调查了解,从中发现、提出与实践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最后对实践行为进行总结体会。比如“三六五新闻”,就是让学生用一年的实践活动时间,跟踪并记录365天的重要新闻,并随时交流、整理、分类、编制、打印、装订,还要有体会、有报告、有感想,有总结与汇报,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是没有能力和精力完成的。
其次,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以学生的自主为前提,但由于学生的年龄、活动涉猎的领域等各种因素,要很好地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
比如,低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完成类似“找春天”等主题内容,的确有些困难。教师可依据教材,指导小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改编、续写教材、并对学生如何感受春天来临时,气温、环境的变化,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并记录环境中花、草、树、木等的变化,必要时可以用小手去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并利用休息时间和大人一起到郊外去寻找一番,然后交流自己的收获。
再如,中高年级可让学生进行实地采访、询问,仔细观察家乡的现状,说感受、写报告;可让学生借助现代技术,通过互联网调查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并从经济、政治、教育等发展趋势,展望家乡的未来,从而描绘出“魅力xx(地名)”,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完成这一实践主题。
三、注重过程,及时评价
首先,跟踪实践活动的过程。过程决定结果,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取决于活动是否有良好的开展过程。所以,学校、班组、小组等各个单元,要抓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好每一活动环节,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流程可用以下图表示:
如年级组确定实践活动的“子主题”后,学校要督促并检查其活动方案,要求方案明晰可行。年级组要负责各班的实践课题确定及其实践情况的跟踪。如各班的活动材料呈现形式及呈现时间、汇报的范围及活动的总结形式等都要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等及时沟通和解决。如中年级的实践活动“找春天”就可分为动员、实践、交流、总结等四个阶段。在实践中的“读春”中,读了哪些关于春天的文章,包括诗歌、图片等,对过程要有针对性地了解或检查;如实践中的“探春”“迎春”“赏春”“话春”等,都要对其进行过程记录,不能只对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其次,及时评价实践行为。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及时评价会增进学生实践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每一个班级内,教师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式,如“自评”“师评”“生评”等,重点关注与评价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表现,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践结果记录实践档案袋。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实践而言,学生普遍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感兴趣,参与活动过程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教师也感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长期以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助于自身专业发展。但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偏差,本文试图结合当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做些有益探索。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不严,体现出盲目性
由于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学校管理者缺乏对教育发展形势的总体把握,缺乏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思路,有的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上没有能够顺应课程改革的形势,没有应对发展变化的措施,导致了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致使综合实践活动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沦落为“空白”,甚至出现整个学校都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设计开发不够,表现为浅显性
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集中的课程体制,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开发课程资源的知识和技能欠缺,他们往往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缩小了课程资源的范围,进而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效能。
(三)组织实施不力,存在着随意性
相对于阅读教学、写作训练、口语训练而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操作繁琐,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环节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随意性现象。
二、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必要前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站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战略高度上认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勇于实践,积极探索。
(二)优化队伍建设,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保证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课程结构的改革,在目标指向、内容要求等方面都与学科教学本身存在明显的差别,还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可以说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人们对它的特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等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教师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劳动的艰苦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效益的潜在性和滞后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2.虽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的活动,自主性很强,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认识、知识水平等因素,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研究,而且要扮演双重角色――教师和研究者,教师要把教室变成实验室,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还要把教学作为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更是领导者、协调者、研究者。
因此,建设思想素质好、有奉献精神、有一定专长、热衷于活动课程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当务之急。
(三)优化过程管理,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关键
1.注重过程设计。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出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抓住以下环节:在活动实施前,教师要激发学生折兴趣,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活动内容,合理地制订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参与,要帮助学生协调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要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视听媒体等方式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并以适当的方式呈现、表达、交流,还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2.建立成长记录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对全班同学的活动情况作动态的了解和宏观的把握。否则,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失控的、无效的。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毕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非一次性活动,又多在课外进行,内容包罗万象,方式不拘一格,过程复杂多变,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参与,全面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指导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进行个性化设计并自行保管,学生每一次活动的全程的资料由学生自己收集,自己整理,便于记录、积累、检查、评价。
(四)建立评价体系,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