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20:5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会计专业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的基本任务在于掌握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利用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立志——博学——应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必须帮助学生订立志向。“志者,心之所之”,立志是学习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学习才有目标可望、方向可循。同时立志要远大,信念要笃实,大而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小而为自己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才会刻苦勤奋、持之以恒、淬励奋进、取得成功。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他就会孜孜以求、持之以恒,千方百计地探求学习的方法以及成功的途径。学生的学习具有模仿的特点,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亲力亲为,会计专业教师更应如此,让学生模仿自己处理各类经济业务的方法,善加引导,让学生能灵活地掌握并运用模仿得来的知识。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学与思相结合,应当提倡质疑问题,所谓“学起于思,源于难”,进而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学习不仅要在可疑处求疑,还必须在看似无疑处求疑,这是消化知识的必然,也能够使学生做到深思明辩、以求真知,是可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再次鼓励学生时习致用。对学生的既得知识,要及时、经常、不断地复习和巩固,以避免知识的遗忘。我们知道知识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能量,为了让学生把这种潜在的能量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必须做到使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对知识进行经常的不断的练习和运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因势利导、标本立新,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提高创新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过去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要求学生亦步亦趋、顺从附和,而不太喜欢那些别出心裁、独避蹊径的学生。但知识如果仅仅停留在接受的阶段,一个人学得再多也只是知识的保管者,因为他无法超越前人的水平,也不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有益的东西。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创新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消除学生的盲从心理,满怀热情地支持学生、鼓励学生抛除陈说、锐意求新,这在会计教学中也是如此,因为许多会计理论问题,原本在会计学界就存在很大争议。譬如财务会计中讲解到有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内容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到了资产更新时,由于价格上涨等原因而不能进行资产的重置”。这个学生认为应当以预期固定资产的重置价格为基础来计提折旧,这虽然有悖于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但符合了通货膨胀会计的基本理论思想。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们应对其独特的思维加以赞赏和表扬,另一方面应帮助其明确现行准则的要求。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知识。
1、教学实践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这些只是单纯的教学内容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思路产生了闭塞,学生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培养社会性的人才相悖。审计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模式使得学生获取基本技能和更好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和实践,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不断改变传统的观念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职教育体系也有待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观念对会计专业的偏见。
2、就业发展导向的要求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形势较为严峻,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距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程度上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提升和发展,并且能够很好的参加工作。
二、审核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会计专业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审计教学应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还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兼顾审计实务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要进行引导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相结合,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模式,教师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好的促进教学内容的进行。
(三)尝试审计模式训练的方法
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审计相关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审计技能的灵活的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的动手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就需要实施对学生开展审计模式的训练。
三、审核课程教学在会计专业中的实践总结与改进方法
(一)教师对教学前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助学导学的角色,并对教学内容做好前期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内容,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得专业知识。
二、会计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问题
笔者作为专职老师长期活动在教学第一线,为我校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笔者曾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教授过经济法,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所有的课堂设置都应当围绕着专业本身来建设。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专业设置了什么课程,课程在不同学期具体安排,所设课程对这个专业有什么意义,这门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教学效果,都应当是学校预设好的。所以,在讲授前首先应当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授课内容。而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并不明确,笔者在受到一次民营学院的教学邀请时,为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向其教务部门详细询问授课专业、授课学时、相关课程,而其教务部门觉得奇怪,他们认为只要是同一课程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2.法律基础欠缺
笔者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会计专业教授经济法时发现,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十分陌生。过去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是分别设置的,《法律基础》在高等院校中的时间安排一般是30-40学时,而2006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大高等院校将这两门课合二为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据统计授课时间还是30-40学时,以我校为例,总学时48学时,但理论课时仅有32学时,而法律基础部分一般是8-10学时,类似基本的普法教育,所以学生大都只了解一些皮毛,对专业法律知识所知甚少,没有积累法律语言,更没有形成法律思维。笔者在讲授经济法时发现,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所提到的法律名词十分陌生,光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名词就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十分紧张。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安排
笔者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于专业的特殊性,在经济法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
1.确定教学内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法是工具,学生应当灵活掌握未来职业过程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了解基本的规范,处理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经济法是开启未来职业资格的“敲门砖”。我国对会计职业资格有一定的要求,无论是初级会计职称还是中级会计职称,甚至高级会计职称、高标准的注册会计师等,经济法都是其中必考科目之一,不容回避。比如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需要考两门,其中一门就是经济法基础。由于学时有限,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安排较为紧张,整个课程围绕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以在章节中介绍重要知识点的形式进行,通过真题和练习题的辅助加深记忆。在教授中按照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大纲安排章节内容,今天包括总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金融法、税法、反垄断等内容。
(一)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校内实训条件稍显落后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对与学生的要求更高,现在以已经十分注重对学生岗位认知的教育,然而很多课程都是在普通教室内完成的,虽然一直都强调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十分的重视,但是要明白的是这些对于实训场地的要求也更高,而现在学校所能够用来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较为有限,同时有部分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的重要性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导致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
(二)计算机机房很多,但是却很少有能够体现出专业特点的实训场所
计算机机房基本是现在使用的最多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场地,在计算机机房中能够借助一些教学软件来满足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训要求,有很多实训室都是采用的机房形式,只是标注出了相应的所谓的岗位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技能特殊性与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的要求都没有能够在现有的实训基地中体现出来。
(三)实训教材不能够满足实训要求
在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时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实训教材,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使用了与所授课程想配套的实训教材,但是很多使用的都是软件开发商所编写的相关培训用书或者是教师们所自编的各种练习题。相对而言这些教材都难以满足实训要求。开发商所编写的培训用书通常都只适用于企业,而教师们自己所编写的练习题虽然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但是却多少会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
学生如果能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训,那么所能够取得的实训效果将更好,但是我国的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都并不愿意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校外实训基地过少,学生缺少足够的顶岗实训机会,同时再加上对校外实训学生的管理不够到位,使得很多学生都是利用这个时机在寻找工作,没有能真正的利用好这些不多的顶岗实训时间,甚至还有的学生都没有参与会计顶岗实训,只是弄了一些虚假的实习资料。
二、对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各种设备方面的建设,保障基地建设的先进性
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力争能够紧跟企业的步伐,尽量的保障学校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能与社会的需求想接轨,并要在条件的允许的情况下保证一定的超前性。在硬件设备方面不仅仅需要传统的各种多媒体设施还需要配置平板打印机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在软件方面还需要跟上企业的发展。当前的情况时软件开发上并不会免费的提供最新版本的软件,这就使得学校中所能使用的软件相对于企业而言都显得较为落后。因此,学校应该要尽可能的获取最新的各种正版的财务管理软件,以此来让校内的实训条件能够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二)加强多功能实训场地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设计时应该多考虑场地的所用行,争取能够做到一室几功能地使用,例如现在很多学校中所使用的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就能够与ERP沙盘实训室以及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室来进行融合,从而提高实训场地的利用率,又如可以将低年级学生的教室与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进行融合,只需要对一些设施的改造就能够在满足学生的平时上课所需与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手工操作的训练,进而达到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功能。
(三)加强实训教材的编制
实训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技能进行培训的重要依据,因此实训教材不仅仅需要体现出相关的知识技能体系,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仿真性,能够与企业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与此同时还需要与手工会计模拟进行配套,让学生能置身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进行对比学习,进而体现出电算化准确、高效的优点为提高实训的仿真性,并解决真实票据难以获得的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设想,就是利用司法部门查获的假票据作废(剪去监制章)用于教学中,以此来解决教学用具难以获得的难题。
(四)发挥出学校的技术优势,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来打造出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同时鼓励本校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并且成立起本校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学生与社会人员提供相关的会计职业资格鉴定场所。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纽带作用,建立起一套公司化的教育体系,促进公司——基地——学院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同时实现企业集团、总公司、分公司与学院、各系、各专业的对接,实现双向链接。学校教师要积极与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起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帮助企业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难题,并提高会计专业相关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