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1:28: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外语课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之前,设计者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这种态度和观念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现代教学观和现代学生观。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流共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教师帮助学生发展。现代学生观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即学生的态度与观念,学生是独立的、有待于完善的,他们是发展中的“人”,在不同阶段他们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方法都不同,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2.理论准备。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一门外语类课程,首先要明确语言是什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什么,如何学习和习得一种语言,哪些语言教学方法最有效等。解决这些问题是设计课程的必要前提,问题的答案即为外语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语言学,语言学专门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通过对语言进行描写、分析、解释,解释语言的本质、特征、属性和功能。教师对语言的理解不同,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随之而改变。比如教师把语言理解为交际工具,教学目标就会设定为“学生能在一般社交场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性。“如何学习和习得一种语言,哪些语言教学方法最有效”这些问题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相关理论。其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课程设计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通过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因素,了解第二语言的定义及目标、学习者语言的本质、中介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第二语言教学等。
3.技术准备。课程设计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做指导,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教育技术是指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比如教师经常用到的黑板、粉笔、幻灯片、投影仪、网络系统等属于教育技术的硬件部分;教育技术的软件部分是指经过对比分析、精心选择、合理组织的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二、外语课程设计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那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才能够科学、高效地进行课程设计是课程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夏纪梅在《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课程整体设计一般分为八个步骤。制订计划为第一步。如果没有教师的教,那么学生只能盲目的学,就如一盘散沙,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有明确而详细的计划,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纲可循。教学计划是课程的纲领和蓝图,在设计时特别要考虑需求,因此第二步分析需求。准确分析需求才能使计划有的放矢,否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统一起来,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叉点。需求的来源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职业岗位需求。学生的需求主要指学生的一般特征、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期望、学习习惯和方法、现有语言水平以及目标水平、学习动机。问卷调查或访谈是分析需求的主要方法。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教师、社会等因素并从中找出问题,根据需求分析得出的结论,教师要设定出学生所缺乏的、需要的、必须学会的并且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即第三步设定目标。目标有大有小,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学大目标有三类(Kemp,1998:69):知识类目标、技能类目标、素质类目标。第四步根据目标和需求选择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内容确定之后,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条件进行组织,即第五步组织内容。第六步设计课程,依据计划、需求、目标和内容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是方法或模式的选择、应用或创作的过程。第七步进入到课程评估阶段,对测试的设计。课程测试是检验课程计划、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质量的步骤与手段,是教学评估手段之一。常用的外语测试类型很多,如智力测试、分级考试、诊断考试、期中考试、课堂测验、期末考试、水平考试等。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很多人会不自然地把评价与测试画上等号,然而,测试只是评价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评价是检测课程设计、课程大纲在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以便做出相应改进,是检测达标的状况。具体而言,评价内容包括对目标的评价,对内容的评价,对计划实施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有测试、课堂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
三、外语课程设计案例
《综合英语Ⅲ》课程设计
(一)课程描述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专业必修课。它以篇章讲解为主,通过传授基础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全面训练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及技能基础。综合英语Ⅲ所使用的教材为杨立民教授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第二版。它的先导课程有综合英语Ⅰ和Ⅱ,并行课程有听力、口语、旅游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后续课程为高级英语。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语音、语调自然;总词汇量再增加800词左右,能够熟练运用其中的400词;能够准确辨别各种,能够分析句子成分。
2.能力目标: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谈话;能在15分钟内听写词速为180词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1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能在一般社交场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能读懂难度相当于SonsandLovers的文学原著,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16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0%,能在5分钟内速读1000词左右、中等难度的文章,掌握文章大意;能在30分钟内写出长度为150~180个单词的短文,并能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写出长度为60个单词左右的应用文。
(三)考核方式设计
本课程为考试课,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考核采取两种形式:形成性考核和终结考试。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考试占60%。
1.形成性考核:出勤占10%:旷课一次扣2分,请假一次扣1分,病假公假除外;能力训练占20%:自学项目占15%,命题演讲占5%;作业占10%:两次写作训练分别占5%。
2.终结考试: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双流中和中学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从双流中和中学随机抽取285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通过对部分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表明,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少、规模小,运动水平不高,运动力缺乏,参加体育锻炼呈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较好的运动习惯,大多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而对这种消极锻炼的原因暂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阻碍进行了研究,分析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而探讨促进其积极参与的对策。
对待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中有两极分化的趋向:重视的学生很重视,在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他们运动的身影;不重视的学生除了上学放学时步行外,基本上都看不到他们有其他的运动方式;除了重视不够外,也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从小学开始,学生在考高分的指挥棒下一直围着课桌转,读书、读书、再读书,在休息时间忙着从一个学习班赶往另一个学习班,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去锻炼。可以说,忽略体质培养的思维模式已经控制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在这种社会普遍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背景下,中学生们更是难以对自己体质的下降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调查中,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百分比最高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占29.5%,其次是为了更好的掌握体育专项技术技能,占22.1%,调节紧张学习占15.8%,磨练意志的百分比最底,占13.7%。也就是说他们将体育锻炼作为磨练意志为载体的认可度相当低。同时,按动机内容可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直接动机
直接与体育锻炼本身相关联的外部活动称为体育锻炼的直接动机。为了掌握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持肯定的学生占22.1%,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表明当前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与掌握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有较高的认识,对学习体育专项技术和提高技能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由于这类动机比较具体,且有实际效果,学生掌握了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既能提高运动成绩,又能强身健体,这符合学生的身心要求和自身需要。
(2)间接动机
间接动机是体育运动的结果或间接兴趣所决定的动机。出于兴趣、爱好的学生占29.5%,所占的比例最高,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比例也最高。锻炼好身体、服务社会持肯定的学生占64.4%,表明多数中学生对锻炼好身体与肩负起服务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磨练意志占13.7%,这表明当前有近半数的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功能和终身为体育服务有了一定的认识。
2.3体育锻炼的兴趣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调查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有兴趣的仅占23%,有兴趣的占35%,而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体育活动的占到41%。这说明接近一半的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甚至厌恶体育活动。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不仅包括锻炼者的体能因素,也包括兴趣、动机等情感因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可以是稳定的、广泛的或专一的。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兴趣是学生正确认知体育锻炼动机的重要标志之一。33%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受到场地与设施不足的影响不能满足需求,有16%的学生受到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13%的学生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35%的学生受到与文化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影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反映出重学业轻体育的思想。以上这些因素,客观地影响了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
3提高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兴趣的具体对策
3.1改善体育硬件设施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而学校的场地没有扩大,设施没有增加,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必须扩大体育场地,增加体育设施,改变目前体育场地紧张、体育设施缺乏的局面,以满足广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3.2注重学生锻炼习惯培养
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体育锻炼的观念,逐步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这样会激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进行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
3.3加强学生课外锻炼辅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体育能力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与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课外锻炼的辅导,发挥学生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现代化体育理论和方法,建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更好的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充分体验锻炼的快乐,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2课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外贸各环节函电磋商中常用词汇和外贸英语函电的格式、专业词汇、行文方法与文体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目标: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又必须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的技能。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外贸业务活动中正确地使用英语和对外进行各项业务联系及通讯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3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能力本位教育
加拿大的CBE理论认为“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是包括完成某一特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能力本位教育是以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巧用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4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4.1设计理念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课程设置紧贴贸易流程,教学内容紧贴岗位能力,教学情景紧贴工作环境”的课程开发原则,采用“仿真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创设虚拟的外贸工作环境,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外贸函电的撰写能力和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进行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和商务谈判能力。
4.2设计思路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具体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和职业分析入手,按照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归纳核心能力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的流程来进行课程开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有机结合起来。
4.2.1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内容的遴选紧密围绕典型的外贸业务活动来选取和组织,从职业工作出发,通过解构职业工作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构课程学习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共设计了六个能力项目和相应的子项目,具体项目内容如下,项目一:开发客户;项目二:磋商交易;项目三:达成交易;项目四:支付贷款;项目五:履行合同。
4.2.2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设计学习情景
《外贸英语函电》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坚持“工作过程、校企共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仿真式项目———实务、实训、实战”教学体系,创设虚拟外贸工作环境场景,采用“任务导向”和“情景体验”教学方法。实务: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贸易理论、专业术语和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实训:课堂仿真模拟、外贸实训平台及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实战: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利用外贸实训平台,设计仿真的贸易交易过程,将平时所学到的理论转化为技能,而且通过综合实训和赴湖南HEG观摩并操作外贸平台,更加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操作规则,培养学生的外贸操作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4.2.3以教学任务来选取教学方法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英语技能训练课,每一堂课均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任务导向、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集成于学生的“能力实训过程”。
4.2.3.1任务导向教学法
任务导向教学法(Task-oriented)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一个具体任务,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再现任务情景。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活动都以教学任务为中心。
4.2.3.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去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去感受教学内容,并在最真实的模仿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
4.2.3.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关于申诉和索赔的内容时,教师先提供以下案例供学生讨论。
4.2.4以实践性为原则开拓教学资源
学院的多功能语音室配备了交互式英语平台和外贸实训平台等特色软件,有效地辅助了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开发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与大学城空间共享案例、视频、练习文件、学习资源链接等,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保证互通信息和高效交流。
4.2.5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根本上摒弃传统考试的弊端,以考核学生处理外贸业务环节的动手能力为主,综合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过程考核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与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分为知识考核(占40%)、素质技能评价(40%)和学习过程综合评价(20%)三个方面,其中根据给定的情境撰写相应函电、填写相关单证、撰写合同,采用口头和笔头上的虚拟实训来进行综合评定。
5课程设计突出的优势
5.1对准岗位设置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项目化
根据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提取岗位能力、分解实际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重构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以工作项目为引导,每个项目均设若干个子任务,分步骤地呈现在单元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各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更加明确,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5.2以“实务、实训、实战”为教学体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企业协助建设的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构建外贸业务全程实践模块的“实务、实训、实战”的教学体系,即熟悉国际贸易中所包含的每个流程、依据国际贸易流程所设计的实训项目、赴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和我院电子商务协会注册的外贸公司的运作,在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了TAPS教学理念。
5.3以实践性、开放性、先进性为原则,创建科学的学习资源平台
我院是国家信息化大学试点校园,这给《外贸函电》课程的多方位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课程充分利用了本校数字化校园的优势,运用了多媒体、电子书包、世界大学城空间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相关教学计划、课件、教案、校本教材、实训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都已上网,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还建立了商务英语院级精品课程网站,语音室配有交互式英语平台等特色软件。
上述五所学校均为泰国名校。易三仓大学创建于1969年,它是泰国最著名的私立商业大学,是泰国商业精英人才的摇篮,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6年。皇太后大学创建于1998年,它是泰国著名的学术型大学,具有较雄厚的语言、社会及文化学术研究力量。近年来致力于汉语学习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在泰国皇太后的大力扶持下,学校地位不断提升,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7年。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3年,它是泰国专门培养教师队伍的大学,以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9年。华侨崇圣大学创建于1942年,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1年,它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学推广中心,面向对汉语感兴趣的学习者开放,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汉语人才。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5年,它是泰国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2年。
泰国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起步晚。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时间普遍较晚。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学校是易三仓大学,设立于2006年。最晚的是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立于2012年。鉴于汉语在泰国的快速传播,以及对汉语教育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对外汉语硕士专业起步虽晚,但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专业。
二是应泰国“汉语热”的发展而生。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2005年7月,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契机,中国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于2006年《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由此标志着汉语开始走向世界(许琳,2007)。与此同时,中国与泰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泰国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随着汉语学习者人数的迅速增加,对汉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汉语师资缺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泰国五所大学的对外汉语硕士专业应需而生。
三是名校引领学科建设。设此专业的五所高校均为泰国名校。在这五所大学中,师范类院校有2所———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理工类院校有1所———易三仓大学;综合类文科大学有2所———皇太后大学和华侨崇圣大学。虽然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时间晚,但其优势也是明显的,比如办学起点高,学校硬件设施完善,资金雄厚,学术力量较强,学术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五所高校教学理念新,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与时俱进,管理规范,能够发挥名校效应,引领新型学科的建设。四是部分大学与中国大学合作办学。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易三仓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分别开展了合作培养汉语教育类人才的项目。通过这种中泰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了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中国合作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效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教师,联手推进汉语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这样的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中国优质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资源,加强泰国本土短缺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尝试。
二、泰国对外汉语硕士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五所高校的目标基本上一致,即致力于培养汉语教育类专门人才,某些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以下内容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培养德才兼备且擅长汉语教学的教师,以满足社会汉语人才的需求;发掘硕士的潜力,使其在掌握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二)入学条件
虽然同属一个专业,有同样的培养目标,但五所高校的招收条件不一,有的学校门槛高些,有的学校门槛较低。五所学校招生时HSK等级要求不一致,皇太后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达到HSK五级以上标准,易三仓大学则要求学生至少通过HSK五级考试。华侨崇圣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只要求学生通过HSK三、四级考试就可申请攻读研究生,入学条件要求较低。入学条件不严格,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别过大,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的难度就会加大。此外,五所高校由于招生时不限本科专业背景,有些入学者汉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在两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由于以前专业所限,学习者既要加强语言功底,又要学习专业课程,时间十分有限,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此类毕业生在未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招生定位和实际生源存在矛盾。目前泰国教育部门规定,若想担任高校汉语教师,必须持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学位。中国政府提供的丰厚奖学金,吸引着越来越多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赴华留学。一些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国人希望进入高校任教,但又达不到教育部门的要求,因此选择了攻读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五所大学的大部分生源均为这一类中国人。而该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这就说明招生定位与实际生源有矛盾。
(三)课程设置
1.本土化强调不够。从五所高校课程设置来看,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比如汉泰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文化对比、针对泰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等课程较少,仅有皇太后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重视此类课程。而恰恰是这一类课程有助于培养中泰两国语言文化差异比较的意识,能够帮助未来的汉语教师更好地了解泰国人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本土化发展。
2.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泰国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必修课设有6—7门,选修课设有7—10门。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偏低。虽然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较多,但基本上学生只要选择2—4门课程就可修满学分,课程的整体结构欠合理。在学分设置方面,各校学分不一。易三仓大学设有45学分,皇太后大学设有38学分,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34学分,华侨崇圣大学设有3分,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则设有46学分。从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42.86%,皇太后大学50%,清莱皇家师范大学47.06%,华侨崇圣大学46.15%,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4.78%。从必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汉语语法研究,其他科目不尽相同,皇太后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专题,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开设现代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发展,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高级汉语及现代中国文学。从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16.67%,清莱皇家师范大学17.65%,华侨崇圣大学23.08%,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9.13%。从选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对外汉语教学,其他科目不尽相同,易三仓大学设有汉语史专题,皇太后大学设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统计学与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设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有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从毕业论文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33.33%,清莱皇家师范大学35.29%,华侨崇圣大学30.77%,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26.09%。五所大学均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语音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汉字教学法,但在五所高校这三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大学将其设为必修课,有的大学设为选修课。汉语教育类课程,如文化类、教育类、方法类等课程缺失,培养重点不突出。
3.重知识、轻技能。五所高校的课程总体上大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技能训练。五所大学所开设的知识类课程包括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语音教学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关于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却少之又少,只有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了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教学技能。从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的汉语教师,知识类和技能类课程应该并重。
4.忽视教学实习。在五所大学中,易三仓大学、皇太后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与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均要求申请者有教学经验,华侨崇圣大学对此无特别要求,该校的课程设置中设有实习的环节,而其他学校均忽略了实习的环节。在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实习与实践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熟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所学理论与知识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转换过程。不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毕业生就不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从容应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种种挑战。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正是该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尤其重要。
三、思考与启示
在泰国“汉语热”的大环境下,泰国高校有责任培养出更多汉语教师。目前,泰国开设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高校已从最初的一所发展为现在的五所,各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毕业人数也将逐年增加。这些毕业生有望成为未来泰国汉语教学的新生力量,充实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由于对外汉语专业设立较晚,经验不足,教学资源有限,难免存在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本土化强调不够的问题,导致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而与此专业相对应的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立于2007年,培养院校已达82所。其目标是培养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和较好的中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定位准,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完备,课程方案科学合理,并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充实了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海内外汉语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值得泰国借鉴。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达成共识,通过以下途径积极推动泰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
(一)制定统一的指导性培养方案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各行其是,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划。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招生水平、课程设置及入学条件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层次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指导。泰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员会应站在政府的高度,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经过科学的论证,制定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统筹规划,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招生条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下发泰国各高校。各校参照此指导性培养方案,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可用的教学资源,制定出可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并接受高教委的定期监督和检查。自上而下的统筹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努力相结合,共同推动泰国汉语教育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修订学分,课程设置科学化
针对当前泰国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培养重点不突出、本土特征不明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修订学分,使其科学化、合理化。该专业的三个关键词是“汉语”“教育”“本土”,因此应当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的本土化特征。笔者认为,攻读对外汉语专业期间,应至少修满40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实践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中应纳入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语言要素教学(语音、语法、词汇、汉字)、汉泰语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中应包括方法类、教育类、文化类的课程,方法类应包括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教育类应包括针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泰国教育概况,文化类应包括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才艺。实践课应包括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和实习。上述三类课程构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能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开展教学。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校际交流,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鉴于泰国五所高校办学经验不丰富,学科建设可用资源有限,应当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享教学资源,让教师“走出去”,与外校教师互通有无,分享教学信息与教学经验,同时把名师“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