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6 09:30: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厂学习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以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前题开展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企业文化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的差距,增强学习教育的实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与供销业务建设相结合,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构建生产单位满意的物资供应体系,向客户提供优质、方便、高效、规范、真诚的服务,引导职工深刻认识和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与精神实质。牢记树立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推动职工队伍爱岗敬业,更好地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向。为企业完成年生产任务做出更大的贡献。此阶段结束后各工段自行安排考试。
二、围绕活动要求组织员工提建议
一、研究先进经验未推广的原因,掌握青年均思想动态
全厂订完计划之后,领导上检查了各车间第一周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全厂平均完成个人计划只占百分之六十三,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个人计划完不成。团委也参与这工作,深人二、五车间抽查了几个小组,了解个人计划不能完成的原因。发现先进经验在多数团员和青年群众中并未得到重视和推广,先进人物也未受到尊重和拥护,二车间第九小组二十四名工友中,有两名团员、十八名青年工人,却只有两人学习团员张喜贺的先进经验,个别团员竟公开表示不服气,这说明团员和青年群众在推广和学习先进经验上存在着思想问题,阻得了个人计划的完成。另外也发现有功先进经验总结得不好,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团委将这些情况及时反映给党委。
党委掌握了全面情况,决定肯先解决思想问题,但必须进一步切实掌握住思想情况,才能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于是,在党委领导下,全厂进行了群众性的思想调查,团组织一方面参加了总的调查工作,另一方面还专门调查了团员的情况。二车间团干部先协助党、行政、工会在一百零九人中作了调查,接着又调查、分析了全支部团员的思想动态。调查方法是通过个别谈话,小组座谈,研究生产情况,检查“个人积累手册”和组织汇报等。据分析结果,团员思想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对推广和学习先进经验有一定认识,肯努力学习,有些还能带动别人学的占百分之三十八。(二)学习不经常、明学暗不学、口服心不服,对学习先进经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的占百分之五十六。(三)不肯学习,甚至公开抗拒,思想问题较严重的占百分之六。
团内思想和一般工友比,虽然先进的较多,固执的较少(一百零九名工友中第一类占百分之三十四,第三类占百分之十七点五),但思想没通的仍占多数。阻碍推广与学习先进经验的思想可归纳为四种:(一)自满,不服气,处处和别人比高低(比工龄、工薪、技术等),总不肯承认别人先进,主观地认为先进经验和自己的操作法差不多,不值一学。并且觉得学习别人太“低气”,不光荣,特别是觉得向比自己差的人学习更可取。(二)不了解先进经验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认识到先进经验是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的革新,推广先进经验是实现增产节约计划的基木方法,认为“学它又能省多少粮食”,把学习先进经验和完成任务对立起来,“任务还完不成,学什么窍门”;有些人则认为先进经验是靠机器好使,或是增加劳动强度,不是靠先进技术,所以不愿学。而且“机器不一样,一个人一个手法”,也没法学。(三)认为学不学也是八个点(干八小时工作),也照样挣二百多分。而且“人吃饭还掉饭粒呢,在机器上干活还能不出废品”,”老师傅都出废品,徒弟更不能行了”。(四)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坚持性。初学先进经验,在没有掌握纯熟以前,常感别手,有时还会影响产品数量。各人就认为“看花容易绣花难”,灰心泄气,不能坚持到底。此外,也有个别青年工人因家庭、婚姻恋爱等问题,影响学习情绪的。
产生这些不正确思想的原因,主要是认不清推广先进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巩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利益,认不清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而粉缠于个人打算。这些都是缺乏国家主人翁责任感,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感觉的表现。这正反映了青年的特点,青年上进心强,阅历少,很容易自满,加上好“面子”追求个人光荣,所以不服气的思想很普遍。又由于青年劳动锻炼的差,因此,坚持克服困难的精神不够。保守思想在青年中虽不似老工友严重,但新事物出现时,一般也不易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不免仍有保守思想。
厂领导方面根据各方面调查,掌握了全面情况,决定展开思想教育工作,使工友自觉自愿地推广和学习先进经验。教育方针是巩固、提高第一类工人,影响和带起第二类工人,教育和批判第三类工人。教育方式是启发、诱导、典型示范。步骤是先党员、团员、干部,后群众。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对教学学时作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加之,期间实习教学的挤压,课时量就更显得不够,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作为专业基础课,很多内容无法随便删减,因为,很多专业课的内容是以此教学知识为基础的。而且学生将来进入工厂工作或者在生活之中,其中很多知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笔者通过多年课内、课外教学实践,对该课程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与浅见,就教育该课程教学的同仁们。
一、所处的教学环境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和综合性都非常强的实践性,其课程内容比较零碎,名词概念术语较多,定性描述经验总结多,记忆性的内容规律多。该课程一般情况开设的时间都在新生刚入学的这个学期,对于学生来说,此阶段学生还属于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一个认知阶段,必须强力给学生建立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个认知平台。因此,不能像以前教学理论课一样,只是就书本学习与考试的关系,而应该定位在学习、使用与生活的关系上实施教学计划。
二、实际教学
1、兴趣教学
从历史常识导入教学,如从秦始皇时代一米长的大铁剑、兵士所用的驽,当时的历史背景故事讲起,进而简述金属货币的发展史,到电影西游记中唐僧的紫金钵盂等。或设立一个“悬念猜想”的学习环境,例如:泰坦尼克号邮轮的沉船迷,有了这样在教学情境,由于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驱动,学生自然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这一原本枯燥的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再为学生揭开悬念的谜底:原来,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钢板,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经不起冲击和震动;另外,钢板中含硫量高,韧性很差,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
2、实践教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虽然大的实验无法在学校里完成,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道具,或者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利用现场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检验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
例如:讲材料的硬度时可以准备一柄小刀、一支铅笔和一枚铁钉,铅笔可以轻易的切削,而铁钉却很难切削,从而体现它们硬度的不同,还可以在学校实习间,见证没见过淬火的钢和经过淬火的钢的力学性能的不同。联系就近的工厂去参观热处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实践报告,对看见的现象进行强化分析,加快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程。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具有说服力。
3、有机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时间有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生需要接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有机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把静止的平面知识,动态的立体的连贯的演示出来,使得学生能够轻易的接受老师的教学意图。例如:材料的韧性定义的实验,材料结晶的过程,以及铁碳合金形成过程中,在形成间隙固溶体奥氏体、铁素体的晶胞形成的间隙的不同,溶入碳原子的量也不同。还有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在高倍晶像镜下的直观图片,从而了解了不同的结构形成不同的性能。
通过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一方面使得教学目标更直观,学生更易接受。
4、在日常教学中要熟透该课程的知识内容,贯穿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融会贯通。
(1)抓住本课程的主旨——材料的力学性能
每一本教材内容不论怎么零碎,但总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那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主旨也是很明确的——即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疲劳强度)。这一知识点,从第一章开始提出力学性能的概念,然后从宏观让讨论材料受力的表象,接着从微观上论证这些表象的存在。着重从铁碳合金这一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讲起,铁自身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晶格形式,碳原子在其晶格形式中溶解度不同构成不同间隙固溶体,其力学性能也不同,还有铁原子与碳原子化合成金属化合物渗碳体,其力学性能又硬又脆,故铁碳合金在室温之下,不同的含碳量,其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就不同。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工程,机器所选用钢材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改善钢的力学性能,引入了钢的热处理。为了提高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也就是降低硬度,要用退火、正火工艺处理。为了提高硬度,用淬火工艺。为了进一步改善综合力学性能,再次用回火工艺处理。为了得到特殊力学性能,可以多次回火。例如:为保证车刀的红硬性,采用淬火后三到六次的高温回火。后面的合金、有色金属、非金属也是围绕这一主旨进行讨论教学。
(2)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树立一个零件也具有生命性的理念
从零件的制造开始到零件的失效这是一个生命的循环,仔细琢磨一下,材料与我们的人体有很多类似的东西,例如:人体是由细胞构成,而金属材料是由晶胞构成,人体从外到内的细胞形态不同,铸件也是表面为细晶粒层,很薄,像我们的皮肤表皮;中间为柱状粒层主要受力层;最中心为等轴晶粗粒层。不同的粒层形状不同,功能也不同。还有如果皮肤划破了,该处会形成肌肉结结,如果晶格有了畸变,材料该处会变的硬度升高,强度升高。将冰冷的金属性能注入人文关怀的情感,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从教学理念的改变,让我们的学习灵动起来,而不是面对枯燥的死物接受知识。
“教学工厂”( Teaching Factory)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 这种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非独立法人,承担的项目经费由学院支出,盈利归学院所有。学院的设施设备布局合理,便于教学,便于生产,便于设施更新,便于校企衔接。“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既不象学校的实验室,也不象企业的工厂,是企业的真实设备、场景在学校的再现。
“教学工厂”的特性:“教学工厂”的环境与企业环境一样。南洋理工学院的使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来支持企业之发展需求,以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学院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把工厂目前使用的先进的机器设备装进实验室,让学生去学习,去操作,并能生产出合格产品。“教学工厂”的设施设备非常先进,主要靠学院购买,也有企业免费赠送,而且随市场的变化,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也快,需要学院大量的投入。“教学工厂”、项目部(中心)办公室、经理办公室、学生课堂等连在一起,便于项目设计开发。“教学工厂”的教师是教师也是工程师。学院招聘的教师不仅要有大学以上学历,而且要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项目开发能力。这些教师不仅带来了他们的学识,带来了他们的工作经验,而且带来了企业的人事关系,带来了企业项目。正是有了这些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才保证了“教学工厂”企业项目教学的实施。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提出了“终身学习、无货架寿命”的组织(企业)文化,使教师能力多元化,以适应新领域及多岗位的工作需求,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工厂”根据企业用人岗位需要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并随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修正。南洋理工学院采用“教学工厂”的理念来编制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第一学年为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加学期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课加学期项目(企业实习+毕业项目),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实践的要求,第三学年分为两组交叉进行。学生在这些学期项目中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磨炼的机会,学院的老师也能从中获得企业界科技需求动向。
“教学工厂”对IT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是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训为出发点,不但担负职业教育,而且肩负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任。我国各地区基本都建立了公共实训基地,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是和技师学院融合在一起。IT公共实训基地是公共实训基地中的一部分,主要培养IT行业的高技能人才。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基地可以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员开发不同的课程,课程体系要与企业的实际接轨,所以课程开发,一是要满足当地IT行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信息科技发展需求,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开发专业、设置培训课程。二是要满足IT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开发课程时第一件事就是做市场调研,了解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然后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实施专业课程开发。三是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要提请有IT企业资深人士参与的课程指导委员会论证、报请上级部门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培训课程内容能够满足IT企业岗位需求,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还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修正。
其次是通过项目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企业和科学界,项目指的是一种针对特定目标,不同的人或部门因需要紧密合作,依照慎密的计划,从事研究或设计,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作为IT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应该是实际的产品。项目可以分为毕业项目和学期项目、短期培训项目;而毕业项目可以分为企业创新项目和科研创新项目,科研创新项目又可以分为专利项目,竞赛项目,专能开发项目;学期项目可以是模拟企业项目。IT公共实训基地的项目开发顺序应该是先进行学期项目,开始可以先模拟企业项目进行开发,然后是技能竞赛,专能项目;毕业的时候完成企业项目。
教学模式可以借鉴“教学工厂”信息系的教学模式,即第一年学习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宽口径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二年学习专业课并配合适量的模拟企业项目;第三年采用双行模式,即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三年第一学期第一组进行专项培训,第二组再分成两个小组,第一小组前半学期进行企业项目,第二小组前半学期去企业实习,到第二学期再将第一组和第二组调换,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保证教学资源的均衡配备,其二配合企业项目的开发,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建立IT公共实训基地信息科技创新中心,管理项目开发,部门项目协调和师资的引进和培训,由专人负责,类似南洋理工学院的项目经理。实训基地结合学院实情,可以抽调全系20%的信息系教师从事项目开发,项目开发必须要有学生参加,项目可以是学院项目,模拟企业项目,企业项目,企业项目经费由学院承担,研发的成果和收入归学院所有,定期输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到IT企业的一线去工作学习,锻炼企业项目开发的能力,教师的薪酬由学院承担,不低于在学院工作标准。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包括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包括世界先进的计算机资讯等。教师的引进可以参考南洋理工学院教师引进制度,学历不要太高,本科及以上就可以,但必须在IT企业工作4年以上,有一定的企业项目开发能力。
建立IT公共实训基地经验积累与分享系统,将IT工业案例,项目的知识产权,开发的过程,项目开发的经验总结,项目开发的源代码,教师外出学习的内容,资料,教学中的讲义,课件,教师下企业实习的工作经历等保存到经验积累与分享数据库中, 供教职员工和学生学习,同时也保证项目开发过程中资源的重复利用。
建立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的项目引入IT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提供免费的实施设备让IT企业的工程师进入校园研发自己的产品,但研发的过程中必须有学生和计算机专业老师参加,学生可以观摩或者但任项目工程师的助手,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学生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小 结
“教学工厂”理念在IT公共实训基地中的应用研究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期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我院IT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的前任院长林靖东先生创立的,今天已经成为南洋理工学院最大的财富,也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者文采有限,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式的壮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的学生是输出技术工人的主要生力军,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高技能、高素质,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是关键一环。
一、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中职院校多数是由师徒传习制度基础上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故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含有工厂化工人师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理论教学水平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现代的职业教育发展;而新来的职业教师多数学层次较高,甚至达到研究生层次,教学理论方法丰富,教学进取心强,但教学实践接触时间短。总览这支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新老更替,危机隐患普遍存在,从调研反映情况看,科研问题成为突出问题之一。
(一)年长教师思想守旧,经验保守,对科研不屑一顾
年长教师大多数有丰富的工厂经历,具有丰富的动手经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实习设备、实习手段已经跟不上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跟不上技术发展对技工技能的要求。他们对现代的科研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科研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重要性,科研意识不够,科研能力欠缺。现代工业已经向着智能化、模块化、集约化发展,而现在的中职院校的教师已经逐渐跟不上现代工业的发展步伐。
(二)年轻教师科研意识不够,教学工作任务重,缺乏主动性
科研意识是指科研主体对科研的重要性内涵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科研意识即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包括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协作意识等。年轻实习教师大多数经过多年的理论性学习,知识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科研意识不够。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岗位不太重要,不能起到科研带头的作用;或者认为学院领导支持不够,科研设备不够完备,科研手段比较落后;或者认为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较低,中职院校不适合做科研。很多年轻教师认为科研对自身素养培养风牛马不相及,科研态度不够端正,认为中职院校学生素质整体很差,不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只要会操作、会动手即可。同时随着中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年轻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学生任务,没有精力去搞科研。学校对年轻教师的考核标准也是对教师教学业绩、学生管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在这种环境下,导致年轻教师没有科研的动力和心劲。
二、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提高对策
造成中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动力不足是学院教师自身、学校教学思路、社会对学院影响多方面综合作用、相互交缠一起造成的结果,是多种消极方面对学院科研造成的总体体现。因此完善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的科研管理方法,促进和提高中职教师的科研水平是重中之重。同时对教师的科研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对实现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强化提高科研意识,加强“内功”
科研意识是指人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一种心理过程,他讲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这是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科研是创造性的活动,是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体现,同时科研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科研意识的培养,来自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来自于平时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加强“内功”,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必修之路。科研是一项需要付出许多精力、脑力的创新性活动,这就要求从事科研的教师具有拥有科学性的思维力、直达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科研动力。科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能忍受寂寞的忍耐力、面对挫折的坚韧力、归纳演绎的思维力,加强教师“内功”是必修之路。
(二)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加强科研能力
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枪实干”,只有不断通过科研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提高科研能力。现在的中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缺乏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对科研往往力不从心,有心要搞科研项目,却缺乏科研实践,造成科研活动不了了之。科研实践活动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院校每个教师的特点及优势,针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科研课题选择上切记要务实、高效,不能贪大求高,课题要找到突破点、关键点。比如机电专业的机器人项目、农业机械的全自动割草机项目等等。这些项目要立足中职院校自身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参与项目教师的能动性和自身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科研实践活动要有科研素材积累和正确的科研方法。科研素材积累来自于平时的实践,来自于收集的科研信息资料。图书馆、网络是科研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资料的收集、整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科研活动成果的保障。科研方法多种多样,中职院校比较常用的有实证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实证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用的最多,但比较偏重经验总结,年长教师过分依赖经验和思辨,对教育统计学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所收集的科研信息资料的可信度差,影响了对科学研究的洞察和分析,在研究结果的表述上不能以科学和规范的文本表述形式呈现,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实践。现在中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处于边缘化、薄弱化,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已经刻不容缓。学院应加强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采用多种鼓励和激励办法,培养学科带头人,使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上一个台阶,更能促进学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张晓红.论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与功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样适用。与语文、英语类学科一样,数学即存在一定量需背诵的知识点,同时又要求学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所以学生学习难度更高,教师教学难度更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增加做题量,对不同类型习题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其实不然。从以往的教学工作看许多教师甚至大量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解题、讲题,完全丧失了“40分钟”的宝贵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点就要使学习找到疑点、发现疑点。如教学《函数》一课,如何将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并且计算是教学重点。如例题:某化肥厂现在每年化肥生产量可达到人均生产12吨,此时恰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工厂拟定扩大规模,每年增加2.3%的工作人员,而化肥厂每年总化肥生产量需满足年增产5%。那么若以y表示工厂员工人均生产量,x表示年数,求y与x存在何种函数关系。若要保证化肥厂盈利,第二年需增产10%,人均年产量至少应为多少吨才能满足要求。
这是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以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形式,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构建函数解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适合在课堂上做引领式教学。教学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并且自行定函数式,解题。像这种基础例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二、抓住课堂重点,构建数学思想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复习中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将数学的教学任务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考试训练。其中课堂教学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做题”,而应该在于交给学生如何“做题”。如例题:求解5f(x)+2f(-x)=x+8中f(x)的表达式,这是高一函数的基础题之一,课堂中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总结。
学生第一次看见这道题目时一定不懂如何做,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先给f(x)附上一个解析式,如f(x)=x+1,之后寻找规律。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发现,题中我们不知道的变量为f(x)和f(-x),若将x=-x带入,我们就得到这样的式子:5f(x)+2f(-x)=x+8和5f(-x)+2f(x)=-x+8,如果学生仍然对f(x)感到陌生,我们就可以将f(x)换成常见的y,进一步解题。即得到5y-2y=x+8和-5y+2y=-x+8,从而解得y的关于x的表达式。该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解题,而是利用换元法、替代法将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问题合理转化为常见、熟悉的问题,从而实现解题。
除了课堂教学这部分外,习题训练主要以大量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思路的灵活性、解题的准确性、解题方法的灵活快速运用等。但习题练习不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应于自习、晚自习时间进行讲解,讲解方式也不应是亦步亦趋式的,而应该找准重点题,归纳不同题型,从一、两道习题例子构建解题思路,进而再由学生自行做其他习题,自己去改正错误习题。考试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考试态度、考试灵活运用能力为主。
三、培养学生兴趣,建立讨论环境
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以及找出排除解题过程中的“硬石头”的办法,若单单将难题、例题以“流水账”的形式进行讲解,一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使数学走不进学生的心理,那么数学思维和解题思想从何而来?
另外合理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机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讨论中听取来自不同学生的想法,并分析其对错,最后将其总结用于解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而且亲力亲为,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体验更深刻。在初次学习以及深度练习中分组讨论带来的效果最好。
一、设计课堂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样适用。与语文、英语类学科一样,数学即存在一定量需背诵的知识点,同时又要求学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所以学生学习难度更高,教师教学难度更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增加做题量,对不同类型习题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其实不然。从以往的教学工作看许多教师甚至大量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解题、讲题,完全丧失了“40分钟”的宝贵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点就要使学习找到疑点、发现疑点。如教学《函数》一课,如何将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并且计算是教学重点。如例题:某化肥厂现在每年化肥生产量可达到人均生产12吨,此时恰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工厂拟定扩大规模,每年增加2.3%的工作人员,而化肥厂每年总化肥生产量需满足年增产5%。那么若以y表示工厂员工人均生产量,x表示年数,求y与x存在何种函数关系。若要保证化肥厂盈利,第二年需增产10%,人均年产量至少应为多少吨才能满足要求。
这是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以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形式,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构建函数解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适合在课堂上做引领式教学。教学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并且自行定函数式,解题。像这种基础例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二、抓住课堂重点,构建数学思想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复习中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将数学的教学任务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考试训练。其中课堂教学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做题”,而应该在于交给学生如何“做题”。如例题:求解5f(x)+2f(-x)=x+8中f(x)的表达式,这是高一函数的基础题之一,课堂中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总结。
学生第一次看见这道题目时一定不懂如何做,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先给f(x)附上一个解析式,如f(x)=x+1,之后寻找规律。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发现,题中我们不知道的变量为f(x)和f(-x),若将x=-x带入,我们就得到这样的式子:5f(x)+2f(-x)=x+8和5f(-x)+2f(x)=-x+8,如果学生仍然对f(x)感到陌生,我们就可以将f(x)换成常见的y,进一步解题。即得到5y-2y=x+8和-5y+2y=-x+8,从而解得y的关于x的表达式。该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解题,而是利用换元法、替代法将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问题合理转化为常见、熟悉的问题,从而实现解题。
除了课堂教学这部分外,习题训练主要以大量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思路的灵活性、解题的准确性、解题方法的灵活快速运用等。但习题练习不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应于自习、晚自习时间进行讲解,讲解方式也不应是亦步亦趋式的,而应该找准重点题,归纳不同题型,从一、两道习题例子构建解题思路,进而再由学生自行做其他习题,自己去改正错误习题。考试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考试态度、考试灵活运用能力为主。
三、培养学生兴趣,建立讨论环境
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以及找出排除解题过程中的“硬石头”的办法,若单单将难题、例题以“流水账”的形式进行讲解,一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使数学走不进学生的心理,那么数学思维和解题思想从何而来?
另外合理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机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讨论中听取来自不同学生的想法,并分析其对错,最后将其总结用于解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而且亲力亲为,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体验更深刻。在初次学习以及深度练习中分组讨论带来的效果最好。
2海尔集团物资管理模式———“一流三网”,为订单消灭库存在新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市场竞争将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的供应链总成本最低,反应速度最快,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海尔的物流改革是一种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通过对观念的再造与机制的再造,构筑起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海尔物流管理的“一流三网”(见图)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的特征:“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配送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三网”同步流动,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在海尔,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采购来生产必需的物资,也就是按订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这样,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消灭了库存。佛吉亚的卓越采购与供应链绩效系统佛吉亚是法国的一家世界500强汽车装备制造企业,其整个采购系统称之为卓越采购与供应链绩效系统。所谓卓越是指充分利用系统资源,优化并改善业务流程,以在关键绩效指标上的表现纵向超越历史,横向超越竞争对手。该系统包括三个层面,绩效、流程与资源。绩效包括3个关键绩效指标:质量、成本和交期。流程将采购活动分为三个大方面,包括战略采购、项目采购与工厂采购。战略采购与物料品类项目有关,制定每个品项供应战略,并负责供应商资格认证;项目采购负责询价与招标;工厂采购负责订单及后续跟踪。三者相互协调,相互控制。资源指系统人力资源配置,包括战略采购员、项目采购员、工厂采购员,SQC、SQA以及ASQ等。
二、经验总结与启示
1.收集重点实验,只要在此实验中能够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都让同学们认真收集第一手材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污染的根源,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去共同探究对污染处理的方法。初中化学实验所涉及的污染种类繁多,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污染类型,但主要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就拿大气污染来说,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要在实验课中涉及到所有的污染物,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应以重点实验为突破口,辅以必要的多媒体帮助,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初中化学试验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有害气体为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此外,煤的燃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CO、SO2和其他有害气体;水体富营养化会带来赤潮和水华现象;CO还原CuO实验中对尾气的处理;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对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导致周围土壤的酸化;吸烟产生的有毒气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大量使用塑料袋所带来的白色污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重点环保实验,让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空间去探究产生污染的原因及如何去处理污染物,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化工安全学习心得体会一
安全生产工作是公司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对于我们公司这样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在于安全意识的塑造与培养,回顾半年来,我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与公司一贯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持续改进"的方针,坚持强化安全责任,深化隐患排查,严格监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全员参与,覆盖面广
公司一直坚持落实全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的目标,要求每个员工都能够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在上半年,我们举办了全员参加的消防安全培训活动,从2月份的消防逃生演练,6月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此外,每个新员工入公司前都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做好安全生产的岗前培训,车间和班组的安全教育,同时对员工进行以班会、早会的形式宣讲安全生产知识,形成不仅一线员工,对班组长、管理人员也进行了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等等,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涉及公司每一位员工,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员接受教育的目标。
安全教育,形式丰富
公司的安全生产教育,我们的培训方式既包括传统的学习培训方法,又辅以图片宣传、视频观看、现场操作等。我们在工厂进行了安全资料宣传片的播放,在员工餐厅举办了消防安全宣传图片展,在厂区内进行了消防演练,并且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与现场操作,参观消防应急救援设施,在工厂内安排消防逃生演练等等,我们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项目,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巩固知识,既能轻松的完成培训,又能最大实效的掌握知识,最大量的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起到作用。
安全责任,逐级落实
安全生产教育不仅是在知识层面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责任上的落实。公司从年初就签订了各部门安全责任书,并逐级落实签订安全责任书,各部门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同时也保证了安全教育日常化、细致化的开展。
安全意识,自我升华
安全生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安全意识植根于每个职工心中,是要提升职工的素养,并培养处处留心安全的习惯。众所周知,习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转变职工们的安全意识,并朝着"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提升,只有长期的坚持,不断的教育才能实现。公司安全生产教育从一开始员工们的不自愿与不自觉,到后来的积极配合参加,这让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看到了希望,安全意识的自我升华,前提是安全教育的不断坚持,后续便是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公司上半年度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在取得丰收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下半年度安全生产管理充满了信心。
化工安全学习心得体会二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化工厂安全的总方针,它时刻提醒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可忽视安全隐患的存在。要想把方针落实,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操作,把操作工六严格熟记于心:
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严格进行巡回检查
3、严格控制工艺操作
4、严格执行操作法
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6、严格执行安全规定
这不仅是遵守公司的安全规定条文,同时是对自身安全防护的提高。
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安全教育,车间安全教育,班级安全教育。熟练掌握,牢记于心,这是进入工厂的前提!安全教育不能存在半点马虎,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四知:
1、知岗位操作法与工艺条件
2、知设备结构与规格性能和各种物.管.线的来龙去脉
3、知责任制具体内容
4、知投产标准和开工措施
四会:
1、会在正常和不正常情况下进行独立操作
2、会熟练稳妥处理不正常现象与事故
3、会熟练操作开停工
4、会一般设备维护保养
经过半个多月的培训,使我增强了安全教育意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工厂中我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职责,同时我所享受的权力和义务。以及一些安全消防知识,例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还有一些遇到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和逃生方法。这些东西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因为他贴近我们的生活,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保护我们生命的安全,也是验证我们作为一名合格化工人员进厂的前提条件。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几位培训老师,是你们的付出,换来了我们的收获!你们是公司最可爱的人,因为有你们在公司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你们解决了公司的后顾之忧,也为我们今后在工作中的安全,谱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让我们牢记于心,安全第一!
化工安全学习心得体会三
对于“安全”二字,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化工厂的一名工人,我也相信大多数人对安全的认识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情。那么我就结合安全与生产简单发表一下感受。
要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是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也是长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而且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上升到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抓稳定,并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经营、效益的关系。在正常生产中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对于大多数而言应该是一种首创精神的培养。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通过企业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直接实现创业行动,利用自已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经济实体,为他人、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阶段,中国虽然是个经济大国却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国际知名的中国大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近乎缺席。更有一些学者尖锐地指出:虽然中国的出口贸易非常发达,但人们却很难举出一些有知名度的品牌或企业,这是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品牌或企业。
作为学校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即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都去自主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管理社交及开创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理解老板的辛苦,提高对工作的忠诚度。职业道德素养及职业忠诚度的培养这才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
要真正全面把握“创业教育”的内涵,首先就应该对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有一种新的认识。教育,是作为一种引导人的力量。所以“创业教育”,首先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理念,亦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培养学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的新的价值取向。因此,本研究从教育的终极关怀和国际视角来洞察“创业教育”的真正本质。
“创业教育”新解
有了对“创业”的新解,我们不难理解,“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创业”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因此,本研究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素质的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程。其中,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指学生更好的就业与择业的意识、更好的成才模式的意识和更好的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意识;学生的“创业”精神是指学生的创意性,主动性,开拓性,挑战性,艰苦性和风险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素质是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和适应与求变素质。
党建工作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现实的困境是:许多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北。除了经验匮乏、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等之外, 需要通过实际调研,究其失败的原因,探究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所在。
以阿里巴巴商学院大学生为例,探讨党建教育对创业教育指导的探索与构建。需要通过两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证调查研究,经验总结与启示;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的实证调查研究,对于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启示。探究创业教育认知和教育现实操作存在的严重的脱节,提出一整套科学,高效的适合浙江省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我们通过阿里巴巴商学院现有教学、实习、实践、党支部等平台资源,进行党建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新职能的研究。有如下几个平台:
1 阿里网络创业工厂
作为互联网特色明显的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孵化基地,阿里网络创业工厂成立于2009年9月,致力于成为明日互联网创业精英培养的摇篮。目前工厂已形成由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网易、中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中国包装网、衣服网、康电子商务、易购网等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或高层管理人员20余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工厂现有“无限有乐”移动娱乐社区、“Bidati”网络调查服务系统、“E-Publishing”个性化网络出版服务、“Unihui”SaaS与网络社区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交易平台等一大批在孵项目。各创业项目孵化成熟后将逐步独立并采用公司化运营,根据需要吸收风险投资。其中“Bidati”网络调查服务系统()目前已在线试运营,并将注册成立公司。该创业项目在“易梦想 易成就”2010年中国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阿里网络创业工厂经过2年的建设后,每年为杭州市培育高水平大学生创业项目5-10项,并成为国内知名的创业孵化机构。
2 淘宝创业实验室
作为杭州师范大学与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在创业、教育、培训、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平台,淘宝创业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10月,主要承担《淘宝网店运营基础》课程、网店创业项目孵化、“淘宝网”网络零售实务认证课程培训、淘宝讲师培训等职能。
在阿里巴巴商学院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专业学生中,开设《淘宝网店运营基础》课程,进行电子商务启蒙教育,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淘宝大学资深讲师和皇冠级卖家讲师共同讲授,深受学生欢迎。在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已选拔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孵化,现有一大批团队的淘宝网店运营进入良性状态,承接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项目一项。淘宝网与商学院共同参与对实验室创业团队的指导,提供学生参与淘宝网各类培训活动的机会,拓展学生视野。淘宝网提供专业的皇冠卖家与创业团队进行结对指导,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为了有效促进网络创业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研究人员对网络创业理论的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网络创业研究中心2010年启动了“网络创业研究学者资助计划”,以资助一批有志于网络创业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学者。
网络创业研究中心,现已形成较稳固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专家、学者队伍,持续深入开展网络创业理论和网络创业教改研究。研究中心承担的“基于创业教育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阿里巴巴商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路径探索和“网络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项目先后获得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3 网络创业支持服务工作
逐年加大网络创业资金的资助力度;在2008年设立的“阿里巴巴商学院创业园”基础上,争取在2013年完成“网络创业科技园”和“网络创业孵化器”的建设;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网络创业服务信息平台()”打造成国内最专业的网络创业资讯、教育、研究的信息资源平台,网络创业者、研究者、服务机构的网络交流社区,如图1所示。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12-05
出口加工区起源于欧洲,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是爱尔兰的香农自由贸易区,但出口加工区真正发展起来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技术进一步发展,引发了产业结构的变革,这些国家急于将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转移到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正好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增加就业,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工业,改变单纯输出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状况。
1 加工贸易的国际与地区实践经验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是亚洲最早承接国际分工的国家,开始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装配业务,通过不断调整产业规划、转型升级,在产业部门内部逐步向产业链的中上游延展,产业部门间逐渐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跨越和发展的国家,其中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1 台湾地区:清晰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不断进行经济活动升级和产业的转型。这主要依靠其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以及产业链条的中低端向中国大陆、东南亚地区转移的成功。
1.1.1 台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背景
(1)设立出口加工区推动劳动密集型代工产业发展。台湾加工贸易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台湾当时采取了“进口—加工—出口”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以进养出,以出促工,通过对外贸易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965 年,台湾设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加工出口区。1971 年,又增设了楠梓和台中两个加工出口区。主要业务是重点从日本(部分从美国)进口电子零部件和化学原材料,从美国引进机器设备加工生产成套家用电器、化学纤维和纺织品,再向美国出口。
(2)因应全球经济形势转变及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伴随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及东南亚国家相继设立加工出口区或类似经济特区,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此时,台湾即开始调整加工贸易发展战略,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1985年以后,又向大型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以IC加工产品、光学产品、电脑及其周边设备及精密机械等取代之。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继续推行“知识导向”发展战略,推动创新研发和产品高附加值化,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目前,台湾已进入以IT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1.1.2 具体做法和对策分析
(1)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化和明确化。台湾自加工贸易区成立伊始,即出台《出口加工区设置管理条例》、《投资申请资格审查》和《出口加工区内准许设立外销企业的种类》等多项政策规定,这些规定虽伴随工业区发展重点和园区规划的改变做出过一些调整,但其从开始即形成的明确和系统化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规范条例给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及企业提供法律上的保证,可以说它是台湾出口加工区发展到今天的直接有力保证。
(2)制定产业敏感性强的政策,适时进行导向性政策调整。台湾加工贸易的几次产业转型升级,均把握良好时机、取得较好成效,这与台湾当局敏感而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性调整密不可分。如建立出口加工区初期,台湾适应国外加工需要及解决内需和劳动力过剩问题,准许设立17类外销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国际经济形势转变及普遍低迷条件下,台湾积极主动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1986年开始放宽出口加工区产品的区域内征税后的内销尺度,增补贸易、金融、保险、咨询运输等服务型行业。1994年,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被正式删除,加工贸易区的准许设立外销企业缩减为13种,包括精密机械、精密仪器、电子、光学等。
1997年,为强化在亚太经济中的地位,台湾当局规划将出口加工区转型为支持转运中心的制造中心。增加了仓储、转运、货物组装等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准许设立行业再一次增加至18种。
这些政策条件的改变,引导了出口加工区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转移,尤其是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竞争力、涵盖产业链中上游的产业。
(3)由OEM向ODM和OBM转变,通过岛内采购设计提升产业层次。简单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仅是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简单路径,但这建立在劳动力供给充足且外销形势好的前提下。台湾出口加工区发展初期,所需机器、原料、零部件几乎全依赖进口。但伴随经济形势转变,当局意识到提升产业层次及加工区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因此,台湾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区内厂商在岛内采购,积极吸引外资企业与岛内中间产品供应商合作,同时技术人员通过举办管理技术观摩或改进其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和设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岛内工业的发展与技术层次的提升,并向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等中上游环节延展,从而为台湾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在保证产业链支配力的前提下,推动产业部门及产业链条的优化和转移。在自身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得到优化和延展的同时,台湾将产业部门和产业链条中的加工制造业和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低廉、政策优惠的国家和地区,而把研发、设计、销售、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台湾。中国台湾通过外包形式单独转移加工制造部分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其他国家或地区,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进一步为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例如台湾的主要网络通信代工厂商为降低成本,先后在大陆设厂,把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制造业将产业价值链中的设计和测试环节仍保留在台湾本土,而加工组装和部分元器件生产则通过FDI形式进入大陆,在不失去对原有供应链的支配力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
1.2 新加坡:配套服务完善和“专区式”发展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中转港口,地理位置优越,凭借高效优质的基础设施服务和舒适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世界众多跨国公司的进入。
1.2.1 从加工贸易逐步向服务贸易转型
新加坡在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职能定位为“招商引资”,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提供银行贷款等服务,设立裕廊镇把相关企业集中在一起进行出口加工贸易。1967年,新加坡进一步颁布“经济扩展奖励(豁免所得税)法案”,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吸收国外资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总体经济开始转型,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得到优先发展,裕廊工业区设立专门的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商务区,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加管理中心从对业务的管理转变到服务上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并通过降低土地租金等与投资者共同应对经济不景气。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服务一直在世界排名前列,成为吸引外来投资、产业集聚的有力保证。
1.2.2 成功经验总结
(1)“专区式”发展和“化学群”战略。1961年开始建立的裕廊工业岛目前是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从开始的化学出口加工区转变为集自由贸易区、一般工业区和新兴、高科技工业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推动了新加坡进入新兴工业国家。
首先,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服务是“专区式”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裕廊岛开始即凭借完善的水电、便利的交通运输、高效的服务以及低的初期投资成本吸引厂商进驻,同时不断加强道路设施、陆运交通运输、便利港口海运、污水处理、防洪潮、消防、绿化等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完善。
其次,“化学群”发展战略即是推动其成功的主体动力。这一战略将化学工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大而全”的产品供应基地,既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又同时完善产业链条,获得多种衍生产品,扩大了石化区的经济效益。已形成完整的上下游化工产业,包括上游的炼油、乙烯(埃克森美孚、壳牌等),下游的石油化学工业(伊斯曼公司、帝人、塞拉尼斯、三井化学等大型石化企业)和服务业—物流仓储业(孚宝、欧德油储)等。
(2)合理部门分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在新加坡,招商引资由裕廊岛管理局和经济发展局两个不同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其中裕廊岛管理局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
经济发展局负责将投资商引入工业园区。它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其业务,经济发展局不仅主动帮助投资者解决用地和投资纳税等一系列问题,还为投资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职能分工使两者均能集中精力搞好各自份内事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政策法令统一透明,也有效遏制了腐败的滋生。虽然采取个案处理原则,视投资项目大小裁定优惠政策,但每次谈判结果都是同类企业投资优惠的依据。
(3)产业个案处理原则,注重大企业的跟随效应。新加坡为吸引投资商,采取个案处理原则。政府设立许多优惠政策,如化学品零关税,外资企业对本地工厂拥有100%所有权等。但这些政策并不完全公开,视投资项目大小而定,并单独与其谈判,每次谈判的结果都是相同类型企业投资优惠的依据。尤其大型跨国企业,作为新加坡招商引资的突破口,如美国的壳牌、埃里克森美孚等,都是新加坡积极争取的结果。这也得益于新加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单一层次体制,园区的高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与政府间的交易成本。大企业的入驻是相关产业链条完善和其他企业跟进的保证,这样一是形成产业集聚,二是扩大技术外溢和学习。
(4)注重岛内人才培养开发与技术创新。新加坡一直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基础上,积极培养各层次专门人才,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庞大的技工培训体系,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工人。同时,近十几年来,新加坡科学和技术委员局为科学和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超过几十亿美元,以吸引领先的私营研究开发公司落户,促进岛内技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加坡在积累大量资本和技术能力之后,重点利用其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生产能力强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广泛研发合作,数据显示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达70%以上,从而使其在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层面的加工贸易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1.3 日本:“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建立亚洲加工组装网络 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发展代工业务的国家,可以说是日本带动了整个东亚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风潮。
1.3.1 日本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背景
(1)日元升值前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日本由于冷战期间作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战略伙伴,获得美国大力扶植,并成为东亚最早承接美欧代工业务的国家,大量资本和技术涌入为早期跨国企业进入日本提供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政府鼓励和产业政策支持下,日本即进行技术引进、吸收、消化、模仿并实施国产化试验,从纺织工业,到机械工业,又带动钢铁、机电等产业发展。通过进口先进技术并为己所用,日本逐渐建立起自主技术基础和研发体系,由此带动经济快速的增长。
(2)日元升值后鼓励产业走出去。1985年日元异常升值,使国内产品外销价格上升,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国内产品市场受冲击,迫使日本将工厂向海外转移。日本政府调整外贸政策,将过去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政策改为实行扩大内需放宽进口的政策,积极引导其加工贸易步入“向国际发展的时代”,构筑亚洲加工网络,形成了“日本的电子厂家,以新加坡组装工厂为核心,采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加工企业提供的零部件”的新型加工贸易方式。
1.3.2 日本相关经验总结
(1)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从比较优势来看,日本的核心技术和信息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大差距,劳动力成本和汇率劣势使其在代工成本上高于中国、马来西亚等其他东亚国家。
由此日本采取“扩大内需放宽进口”政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其一贯的质量和服务优势吸引先进企业委托其生产,另一方面又将生产过程肢解转包给其他国家代工生产。这表现为两种加工贸易形式。一是顺委托加工,即日本企业作为受托者,接受委托者—国外企业提供的原料、辅料或元器件、零配件及包装材料等物资,加工组装为成品后,交付给国外企业并收取商定的加工费。二是逆委托加工贸易,即日本企业作为委托者向受托者—国外企业提供原材料等物资,待其加工出产品后再进口,并向其支付加工费。
(2)与国内外情况相结合,合理有序的进行产业转移。日本企业转移工厂与国内外情况相结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分步进行。20世纪60年代,日本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工业发展后,开始将如纺织工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三地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安排小型设备密集型产业,加入到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已有的纺织服装工业的行列。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三国市场条件的变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招商引资政策,日本工厂的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代工转向泰国和印尼,小型设备密集型工业设立于泰国和马来西亚,在中国台湾和韩国开始设立中型设备密集型工业。到20世纪90年代,受廉价劳动力和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到中国、印尼和越南,小型设备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印尼和中国南方,中型设备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马来西亚,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已开始设立大型设备密集型产业。
这种产业的分步转移充分考虑了国内外的有利条件,既实现了日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带动了转入地经济的发展和起飞。
(3)重点扶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日本通过重点扶持信息技术产业,吸收、消化、模仿国外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培育和引进国内外信息技术人才,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有效转型升级,带动了整个产业经济的复苏和进步。
自1988年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政府即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针,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消耗型的低附加值产业。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则有力地配合了日本政府的政策方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1995—2005年,在大多数产业发展停滞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信息产业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2002年以来的经济景气和经济复苏。
(4)明确产业集群政策,构建创新网络。日本加工贸易的不断转型升级可以说一直走在亚洲地区的前端,带动着其他国家加工贸易业的发展和转型。但这一过程并不简单,首先战后日本存在严重的国内产业内竞争,每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几乎都有几家甚至数十家的企业相互竞争。由于激烈的竞争,产业内企业很少能分清领导者和跟随者。即便有领导者也很难长期保持下去,更不用说形成稳定的市场垄断力量。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逼迫下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
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后,大量制造型企业移至海外,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心”,经历了十年多的经济衰退。可以说,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对日本经济复苏和新型加工贸易模式的形成再一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韩国: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韩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其对自身优劣势的充分分析和认识密不可分,同时政府对整个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路径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设计。
1.4.1 韩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
韩国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根据产品层次可以沿经济开发五年计划进行划分。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20世纪70年代,重点转到了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工、金属加工和橡胶行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开展委托加工,再将成品或半成品返销国内或出口到第三国。
1.4.2 主要经验总结
(1)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巩固本国加工品比较优势。传统上,韩国进出口市场比较集中,进口过多依赖日本市场,出口上过多依赖美国市场。为保证海外市场稳定,扭转对日进口和对美出口的严重依赖,韩国通过放松海外投资限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增加贸易贷款等方式,扩大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份额。20世纪90年代韩国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1995年韩国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首次超过向发达国家的出口。由于韩国同类产品价格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含量低于发达国家,通过比较优势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对韩国加工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2)提升本国企业加工技术水平,扩大技术外溢。加工技术水平决定着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品的竞争力,没有自主研发的成果更新就不会有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韩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来料加工业的同时就制订了技术振兴五年计划,集中若干重点产业引进重点技术消化吸收,并且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税收、金融上的支援制度,设立各领域的专门研究机构,推进阶段性的技术引进自由化。
(3)出口加工区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等。韩国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比较典型,包括减免税收、免税期、进出口免税和简化行政程序等。韩国早在经济发展之初就十分重视原材料及加工技术、加工设备等相关中间品的进口,实行生产出口的进口原材料税收减免政策,保证了用于制造出口产品的原材料进口。韩国进口关税中,原材料进口税最低,其次为生产资料及中间品,消费品的关税最高。
1970年《出口自由区设置法》建立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马山出口自由区,对进口商品中一年以内复出口的货物和原材料免税或退税,同时海关有权要求减免税货物的担保。对于部分关键设备和基础原材料甚至实行零关税。
2 各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总结
各国国情不同,但均克服瓶颈制约,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加工贸易的成功转型升级。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政策主导,且通常对未来有明确的产业规划
由日韩、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经验可以看出,在加工贸易的每一个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政府的政策均具有强有力的导向性。如台湾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1994年将17类劳动密集型外销企业删除,这给资本和企业明确信号,主动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和发展。各国在出口退税、出口加工区优惠政策、鼓励区外合作、产业集聚等均体现了政策的指向性作用。
另外,从几个国家加工贸易发展来看,通常都具有明确的产业规划,带动政策出台、落实及产业的发展。
2.2 建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
几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环境一方面可以吸引外来资本进入,另一方面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无后顾之忧。如对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日、韩、台、新均具有严格明确的管理制度,台湾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高雄出口加工区建立之初颁布三部法令对能来出口加工区投资的企业条件、规模和类型做出详细规定;新加坡裕廊岛管理局和经济发展局分工合作,且政策法令统一透明;既给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法律保障,也减少不符合条件企业的滥竽充数,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提高办事和服务效率,吸引外资和企业入驻。
2.3 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比较优势
各国国情不同,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减小不利因素影响。如新加坡作为港口中转城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其国土面积小,可以用资源少。其吸引大量外资和大规模企业入驻,甚至很多企业将分支或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主要原因是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后勤服务以及干净优美的城市环境。
台湾背靠内地强大宽阔的腹地,一脉相承,内地为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进行产业转移和代工贸易。如富士康等台湾的主要网络通信代工厂商先后在内地设厂,把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内地。韩国实行多元化发展,在进出口方面摆脱过度依赖美国日本,出口转向发展中国家。
2.4 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合理有序的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需要宏观规划以及市场需求、产业链条延展和自主技术培养等多方因素配合。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业转移是根据产品市场的巨大需求和要求而进行的,并且根据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条件开始在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如果产业转移的同时并没有销售的市场和技术的进步,而仅仅基于低成本劳动力和环境污染的压力,那产业转移的结果可能是恶性竞争,受到排斥,也是给自己培养简单加工的竞争者。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产业转移并不仅仅是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需要一国整体性的合理宏观规划。如日本在日元贬值产业环境变差后,大量制造型工厂争相转移到海外,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引发十余年经济衰退。
2.5 重视产业集聚和技术外溢
根据各国经验显示,创造条件使产业集聚具有实现规模效益、模仿带动效应、节约成本和加速技术扩散研发等多重好处。如新加坡通过“化学群”发展战略,将化学工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集中起来,既降低运输成本,又可以完善产业链条,获得多种衍生品,扩大经济效益。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及之后,鼓励区内外企业分包活动,加强出口加工区的后向联系。如韩国采取“区外加工项目”,允许出口区企业使用区外企业为其生产一定份额的出口商品,并给与本地获得分包的企业补贴,积极帮助他们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轨和学习,促进出口加工区的技术外溢。
2.6 注重吸引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科技的创新离不开人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过程更离不开宝贵的人力资源。无论是产业链向上游延展,还是产业部门间的跨越,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和工作。以上四国在人才培养和自主研发方面做出巨大努力,财物力投入十几亿到几十亿不等,同时韩国大幅扩大对技术开发的金融支持规模,日本鼓励并参与建立创新网络,新加坡着力吸引领先的私营研究开发公司等。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甚至将未来10年的新技术都保存起来,一旦原有技术被模仿,新技术立刻进入市场,以始终保持技术竞争力和对产业高端价值链的控制。
3 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3.1 政府主导,明确目标,进行提前设计和顶层规划
无论是向产业链的中上游延展、向高层次产业部门跨越还是产业转移,政府均应给出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并像裕廊岛以及其他出口加工区一样做出提前规划和设计。有选择的重点扶持战略性企业,制定相关税收、金融以及人才政策,有意识的提高重点加工品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可以集中本国经济能量提升专业化水平,主动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水平演变,进而逐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群。
3.2 建立出口加工示范区,实现产业集聚和技术外溢
建立出口加工示范区非常重要,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集聚、获得规模效应、节约成本和相关配套研发机构的设立、共同推动自主和核心技术提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我国其他地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而且在多个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出口加工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通过学习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
3.3 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争取继续保留住原有优势
虽然2009年因金融危机首次出现负增长,但目前加工贸易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不能完全否定和放弃发展现有的加工贸易。通过更加激烈的竞争,缓和的路径是淘汰、兼并或重组简单落后的企业,促进技术研发和学习,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以战养战”,利用原有优势的资金和技术积累,继续进行出口创汇,同时利用创造的利润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以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成功转型。
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的同时,我国的产业层次已经得到提高。可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利用价格优势向不发达国家出口产品,提高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份额。避免我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上价格不占优势的短处,同时利用欧美产品的价格对于发展中国家过高的不足。
利用大国优势,扩大内需,允许加工贸易产品内销也是保护加工贸易产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方式。
3.4 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技术和高层次创新人才 目前来看,我国人才智库依然紧缺,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极其缺乏。技术人才是我国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重要保证,目前缺口极大。这与我国的人才教育体制轻专重本有很大关系。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在战略高度上给予重视。应多吸取成熟经验,鼓励和补贴企业对员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帮助企业已有员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利用好人力资源职业生涯的的前、中、后期,匹配并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3.5 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扶持力度,提升技术竞争力
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促进产业集聚、人才培养等的重要落脚点都是尽一切办法提升技术竞争力。这些努力并不是一句空话,需通过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所的联合推动将其切实落实。以上几个国家有很多先进经验,包括引进先进设备或技术,进行吸收、模仿和试验;企业内部或几个相同领域企业共同建立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所;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
应大力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使人们逐步从理念上重视研究和创新,有力的财政保障支持,举全国之力,储存研发成果,提高技术竞争力。
3.6 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合理有序的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伴随,但并不一定带来产业升级。我国产业转移应充分考虑条件是否成熟,如转出地和转入地间是否存在产业链条或利益链条的延续性,如果没有质的提升,仅是量的扩张,从事相同层次的产业劳动,那产业转移只不过是给自己增加市场的竞争者;产业转移过程中或之后是否能有自主技术的不断突破;产品销售渠道及相关服务是否受到影响;转入地的市场状况等。
产业的转移距离和方向也很重要。是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还是向本地区的周边城市抑或国外转移,决定距离和方向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整体的设计安排和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冰.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及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1(5).
[2]封兆良.台湾出口加工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J].国际科技交流,1987(9).
[3]王建,陈宁宁.韩国加工贸易政策及对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J].山东经济,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