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委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1-01 17:2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两委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都认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大班化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关注,导致灵敏度不是很高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激励肯定,从而陷入一个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中。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是区别于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隐藏在其后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变革,它能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使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空话,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小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程度。

一、刨根问底――揪“病因”

基于对小班化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在学期初,我采用了问卷法对六年级三、四、五班学生共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也是对教师的反馈调查,看看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适应学生,能否适应教材,学生是否喜欢,这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反馈意见大致如下:

(一)45%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也喜欢英语教师。

(二)上课时教师更关注的是那些发言踊跃的优秀生,对于不举手的学生关注甚少。

(三)优秀生发言积极,成绩优异,得到的表扬与鼓励更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偶尔得到老师的鼓励。

(四)教师上课的手段不够丰富,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某部分可上可下的学生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同学看不起他们,家长不看好他们,而教师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不能时时刻刻关注他们,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于是到了高年级之后,英语学习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对症入药――“剂”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它以“个性化教育”为根本,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特征的“适应性”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的社会性素质相统一。

(一)小班化教学,师生间距

小班化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教师空间增大,使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讲台上,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穿行于学生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和每个学生接触,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力量,进而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和谐。

(二)小班化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多数学生学英语一开始由于新鲜好奇,积极性都很高,但随着词汇量和语法点的增加,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思想。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能关注到的面相对就较广。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学困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欣赏,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喜欢老师,爱学英语。

(三)小班化教学,个性差异

21世纪的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是其必然选择。现在的老师一个人带四五个班,每班人数五六十人,老师对每班所授内容都很难分清,当老师对学生不了解,老师很难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句空话。

整体班级授课制已有三百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防止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小班化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小班化教学必将更现实、更普遍。

篇2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度地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果。学生学习行为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初中生物课堂为例,对不良学习行为从定义、特征、原因及转化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及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 主要概念定义

学者们对学习行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包括:有的学者认为,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另外一种观点则将学习行为定义为,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的结果,它的产生与持续首先基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价值判断及对学习结果的估计,学生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获取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而存在差异。本文中的学习行为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是可以被观察的。学习行为有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同时按照学生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其引起的后果,将其也可分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不良学习行为,积极配合课堂教学的行为是良好的,而不能遵守课堂纪律,甚至破坏秩序的行为则是不良学习行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不良学习行为。

2 不良学习行为现象

课堂学习习惯和方法差。学生上课前不会主动预习课堂内容,上课铃声响后,没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时被老师或者同学提醒,才会在书上记几个字,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主动思考,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能和老师进行互动,消极接受知识;对于老师要求完成的课堂作业,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常常发呆、走神,精力不集中,睡觉或做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如听mp3、看其他书籍、玩手机等一些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不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或者生物实验,即使参加的话经常和其他成员聊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

课堂纪律差。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经常在课堂上打闹,故意干扰课堂纪律,严重时还发生与教师顶撞的现象。在生物实验课上,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3 不良学习行为原因分析

3.1 学生个体因素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从而产生厌学;有的初中生会因为不喜欢生物老师,或者这个老师的对其的不当批评,从而产生不当学习行为;另外,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压力和责备,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获得习得无助感,消极对待学习。

3.2 教师因素

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设计单一、呆板,只是单调地讲教材,不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有的老师受职业倦怠的影响,工作热情不够,对学生冷淡,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这种不和谐、不民主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对立与冲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其他因素

在初中,中考的考试项目里没有生物,因此,在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眼里,生物是相对于数学语文等科目的副科,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而且,有些学校在排课表的时候,经常将生物课排在下午,这样,学生上课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觉。

4 不良学习行为转化策略

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和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等,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不应该只是单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或者考试而学习,而是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从而可以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

4.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新课程提出初中生物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即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自主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是关于一个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是关于一个现象的探究,通过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促进自身发展,轻松愉快地学习。

4.3 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家长应该与教师形成积极的互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3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070-01

引言

微生物采油技术经过近50年的研究和现场试验,已获得较大的进展,在油田开发后期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应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的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微生物采油技术适合一定范围的油藏类型,与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具有较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费用低、操作简便、不污染地层和环境,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 影响微生物采油的化学剂

油田开发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要使用化学剂,只是目的不同,使用的化学剂种类不同,如钻井、修井、完井,压裂、堵水、调剖、固砂过程使用的化学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缓蚀、防垢、除垢、杀菌剂等油田注入水常用处理剂,油田开发后期化学法提高采收率技术使用的大量驱油剂。这些化学剂视浓度的不同对微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对而言,用量较大的化学剂如注入水处理剂和三次采油驱油剂的影响更大。

2 油田化学药剂中氯含量的测定方法

2.1 卤代烃消去法

在Na OH醇溶液中通过消去反应将碳骨架上相邻两个碳原子上的HCl脱去一个或若干个,再与Na OH反应,生成Na Cl,使有机氯转换为无机氯,形成不饱和键,产生炔烃或烯烃,再以萃取法将水和油两相分离,测定出总的氯含量。该方法实验步骤较为复杂,对卤代烃位置的选择性较强,并非全部卤代烃都会发生消去反应,试验中进行两次萃取,水油两相分离不完全,存在较大误差,有机氯的转化率和实验回收率也较低。

2.2 氧燃烧法

将样品经给氧瓶直接燃烧,分解后使有机氯转变为无机氯,再以Na OH溶液吸收,测定出总氯含量。氧燃烧法样品回收率可达90%以上,且实验步骤简单易操作,还可多组实验同时进行,结果重现性也较好。

2.3 微库仑直接燃烧法

以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注入到微库仑仪的石英管中燃烧,在高温作用下,掺烧产物通过O2与N2混合气体进入滴定池中,从而测定出总氯含量。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样品回收率较低,只有60%左右,有机氯含量较高时,回收率偏低,因此,该方式更加适合测定油溶性油田化学剂,难以测量水溶性油田化学剂。

3 化学剂中的氯对微生物采油的影响

3.1 直接作用

3.1.1 影响微生物蛋白质、核算及结构大分子的合成

氨基酸分子可通过肽键缩合为肽链,成为生命的基础,若进入微生物的化学剂中的氯阻碍了某肽键的合成,则会破坏蛋白质的合成,或破坏其中的水膜、电荷,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甚至致死。核酸是生物遗传的基础,如果侵入生物体的化学剂中的氯破坏了核酸分子,改变其特异结构,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中的结构大分子有很多,如细菌中的磷壁酸、肽聚糖、脂多糖等,化学剂中的氯能够影响其在合成中的酶,从而抑制结构大分子的合成。

3.1.2 影响微生物的呼吸系统

微生物呼吸时需要消耗碳水化合物来生成体内的各种成分,在此过程中,对酶的代谢分解十分重要,如果化学剂中的氯影响了酶的活性,则微生物的生长会受到影响。

3.2 间接影响

3.2.1 pH值

pH值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细胞质膜上的电荷,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酶只有在一定的pH值下才能发挥最大效果,pH值改变后,部分酶的作用会减弱甚至消失。碱驱、碱强化聚合物驱等化学剂中的氯会使p H值升高,而盐酸等会降低pH值,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3.2.2 渗透压

微生物细胞的半透性膜能够通过对细胞内外压力的调节使压力趋于平衡,维持微生物的正常代谢。如果微生物的渗透压超出细胞内的渗透压,则细胞外的水分会渗入细胞内,使细胞膨胀、破裂,若细胞内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外的渗透压,则会使细胞内的液体渗出,细胞萎缩,抑制微生物生长,致其死亡。钻井、完井、油水井防砂作业时使用的多种离子型化学剂如油酸钠、KCl等都会改变微生物所在环境的渗透压,影响其生长。

4 化学剂的影响作用原理

化学剂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化学剂对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影响,一些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使微生物死亡。二是化学剂与微生物细胞中某些生化物质结合,使其丧失原有的生化性能,不能正常生长代谢,最终导致死亡。无论是哪一种影响,都与化学剂浓度密切相关。只有化学剂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才能对微生物产生影响。如目前油田注入污水处理多用阳离子季铵盐类以及其与氧化剂的复配物,一般加药量在9~10mg/L,当细菌数高于102个/mL时,药剂加量须加大2~3倍才能控制细菌的生长。在实施聚合物驱的区块常出现高细菌腐蚀速率现象,也是注入的驱油剂中聚丙烯酰胺和甲醛共同影响地层中细菌生长造成的。

5 如何消除化学剂中的氯对微生物的不利影响

要从根本上消除油井化学剂中的氯对微生物的影响,必须从微生物的筛选和育种上着手。首先,在含有油井化学剂的地层水中,通常存在已自发突变,能够抵抗化学剂中的氯影响的微生物,从产出液中筛选出这些微生物,再进行二次筛选即可得到满足微生物采油所需的微生物。其次,利用基因重组或右边对微生物菌株进行改造,增加其性状,能够获得在不利化学剂影响下仍能良好存活的菌种,从而消除油井化学剂中的氯对微生物的不利影响。

总结

在油田开发的各个阶段都会使用不同性质的化学药剂,这些化学剂多数对微生物有直接的影响,但由于地层环境的作用,实际的影响大大下降,因此在微生物采油中只要精心设计,同时结合微生物筛选及驯育工作,完全可能避免化学剂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脊椎;化学位移成像;同相位;反相位;磁共振成像;信号强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retrospectively a range of values for signal intensity change in normal centrum by using chemical shift magnetic resonance (MR)imaging.Methods A total of 238 normal vertebrae in 35 patients were studied by using 1.5-T chemical shift MR imaging. The proportional change in signal intensity on in-phase compared with out-of-phase images was calculated.This change in signal intensity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was compared.Results All vertebral levels exhibited a decrease in signal intensity on out-of phase images compared with in-phase images; no increases in signal intensity were noted. The mean decrease in signal intensity(expressed as a percent) for all vertebral levels was 71.1%±10.2%. According to vertebral level, the mean decrease in signal intensity was 78.2% for cervical vertebrae, 72.3% for thoracic vertebrae, and 68.8% for lumbosacral vertebra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among the three main(cervical, thoracic, or lumbosacral) spinal segments.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decreases in signal intensity and age.Conclusion There was some variability in the loss of signal intensity according to location(spinal segment), and there were associations between decreases in signal intensity and age.

【Key words】 vertebrae;chemical shift; in phase ; opposed phase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ignal intensity

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也称同相位(in phase)/反相位(out of phase)成像,能检测出组织内的微量脂肪,有望成为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1~3]。因此,研究的目的是使用磁共振化学成像技术,研究正常椎体骨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范围,以期为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在椎体病变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值范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正常志愿者,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27~85岁,平均52.9岁。其中颈椎11例,胸椎6例,腰椎18例。

1.2 磁共振检查方法

所有检查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及16通道相控阵脊柱线圈。所有病例全部采用SE序列矢状位T1WI(TR/TE 550/10 msec)、FSE序列矢状位T2WI (TR/TE 4000/110 msec)、矢状位STIR(TR/TE 3500/65)。矩阵256×256,层厚为5mm。in-phase (90/4.4;flip angle, 30°),out-of-phase (90/2.2;flip angle,30°),FOV(颈椎20cm,胸椎34cm,腰椎24cm)。

1.3 化学位移图像信号分析

将获得化学位移图像传输至PACS工作站,由2名有经验的MR诊断医师分别在磁共振同相位及反相位图像上,在每一椎体的相同位置设置面积约1cm2的感兴趣区(ROI),测量其信号强度平均值。所有的ROI设置及信号强度测量均在椎体正中矢状位的图像上进行。将脑脊液作为参考标准,在脑脊液设置感兴趣区,在同相位与反相位图像上其信号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其差别接近零。

1.4 统计学分析

将反相位与同相位图像上的椎体骨髓信号强度进行比较,计算出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SI下降指数=[(SI同相位-SI反相位)/(SI同相位)]×100%。信号强度指数按照椎体类型进行分类。并将颈椎、胸椎与腰椎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将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 P

2 结果

与同相位图像相比较,所有的椎体在反相位图像上均显示出信号强度不同程度下降;椎体的平均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为71.1%±10.2%,其中颈椎78.2%、胸椎72.3%、腰椎68.8%;颈、胸、腰椎间信号强度下降指数间差异无显著性;信号强度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图1)。图1 女性,32岁,正常颈椎。(a) out-of-phase,(b) n-phase。同相位上转移灶信号强度是253,反相位64,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为74%,与同相位相比,颈椎椎体在反相位图像上信号程度明显下降

3 讨论

正常椎体骨髓内含有脂肪和水(红骨髓含大约40%脂肪成分,黄骨髓含80%的脂肪成分),而骨髓病变,包括一些肿瘤性病变如各种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瘤等,肿瘤组织可以破坏正常骨髓结构,并易于完全取代其脂肪成分,而一些外伤性及炎症性病变,虽可以造成骨髓结构的破坏及骨髓水肿,但仍存在一定量的脂肪组织;而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能检测出组织内的微量脂肪,由此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有望成为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使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确定正常椎体的信号强度变化的范围值,以期为这种技术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建立基础。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正常椎体骨髓在化学位移成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与同相位图像相比较,所有椎体在反相位图像上均显示出不同程度信号强度的下降,椎体信号强度指数根据椎置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椎体信号强度指数与年龄间存在正相关性,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椎体信号强度下降越来越明显。化学位移成像技术是根据水和脂肪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共振频率不一样,质子间的相位不一致,在不同的回波时间可获得不同相位差的影像这一基本原理而开发的序列。当水质子和脂肪质子处于同相位时, 两者磁化矢量相加, 信号强度增加;反相位时两者磁化矢量相减,信号强度减低[4]。当组织内含有等量的脂肪和水时,在反相像位图像上,信号强度的下降程度是最明显的,而在以脂肪或水为主要成分的组织中,信号强度下降程度最小[5]。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椎体骨髓内含有40%的脂肪、40%的水分及20%的蛋白质,因此在反相位图像上椎体信号强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椎体信号强度指数与年龄的相关性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骨内红骨髓及黄骨髓的分布随年龄而不同,由婴儿至成人进行着生理性转换。胎儿期骨髓全部为红骨髓,出生后不久逐渐从外周骨向中轴骨以基本对称的形式向黄骨髓转换,约25岁时达到成人型骨髓,这时红骨髓主要分布于中轴骨(颅骨、脊柱、肋骨、骨盆及胸骨等)及四肢长骨(肱骨、股骨)近端,其余部位骨髓主要为黄骨髓。黄骨髓由于含有较多的脂肪成分,在反相位图像上应产生更高信号强度的图像。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与年龄间存在正相关性,即椎体在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下降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本研究没有将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排除在外,如贫血、吸烟史、骨质疏松等,这些均与红骨髓逆转换有关。当人体需要的血量超过现有红骨髓的造血能力时,黄骨髓即向红骨髓转换,其转换过程与生理性转换恰恰相反,由中轴骨向外周骨转换,称为骨髓逆转换。很多疾病可引起骨髓逆转换,例如慢性贫血、全身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骨髓瘤等[6~8]。另外化学位移成像能够证实位于同一个像素里的脂肪与水含量的比例关系,骨髓的主要成分包括血管、神经、造血细胞、脂肪组织、骨性成分和结缔组织,因此骨髓的基本成分也会影响到这种关系[9]。总之,化学位移成像技术简单、成像时间短,另外,该成像技术由于只与脂肪和水质子进动频率有关,与进动频率的绝对值无关,受静磁场非均匀性影响较小,可用于定量分析椎体骨髓。

参考文献

1 姚伟武,沈艳,李明华,等.MR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对脊柱压缩骨折病因的研究.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3):194-197.

2 WK Erlya, ES Oha, EK Outwatera. The utility of in-phase/opposed-phase imaging in differentiating malignancy from acute benign compression fractures of the spine.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2006, 27:1183-1188.

3 Eito K, Waka S, Naoko N, et al. Vertebral neoplas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assessment by dual-phase chemical shift imaging. Magn Reson Imaging,2004,20:1020-1024.

4 孙娟,孙浩然,白旭,等.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的体外实验模型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 22 (8):712-715.

5 孙浩然.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的原理和应用.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 24 (6):350-353.

6 武刚, 张蕾, 丁小龙,等.MR化学位移成像对血液病骨髓监测的初步研究.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 14 (4):337-34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