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1 19:09: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篇1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缺乏,极易在人格发展上表现出不健全的特征,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文化课,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加之学校自身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经费不够等。

(三)城乡户籍制度限制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利于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

(四)安全观念淡薄、隐患多,极易受到伤害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极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参与打架、赌博、吸烟等不良活动;或者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经常上山、下沟、游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

二、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要想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舆论宣传,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社会热心人士也可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家长要尽可能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家庭监护的作用

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巩固亲子关系,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实践表明,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如果双方实现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第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关心和爱护;第三,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手拉手”互动模式;第四,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分类教育管理。

篇2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预防教育的开展情况评价

采用χ2检验比较952名留守儿童与952名非留守儿童对预防教育开展情况评价,在禁毒知识的了解渠道及相关知识来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获取禁毒相关知识学校教育所占比例较高(59.7%),家庭教育所占比例较低(20.9%);相关知识的来源,老师所占比例较高(65.5%),父母及长辈所占比例较低(31.3%)。2.6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学校预防教育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952名留守儿童与952名非留守儿童对学校预防教育满意度,留守儿童在预防教育内容、形式、现状等方面满意度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3

1.2诚实做人,促进品质成长一是培养目标意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从不会做人到会做人是一个过程[3]。三一学校引入三一集团企业管理理念和腾讯QQ晋级机制,由学校行政、德育处、班主任、学生会、班干部由上而下对学生在出勤、纪律、学习、卫生、双语、礼仪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督评,小组每日一总,班级每周一核,学校每月一评,及时评选出品质学生和品质班级,并集会表彰,给品质学生颁发胸卡,免费为他们提供热水洗澡、自动洗衣、卡啦OK、绿色上网、商店购物等服务,让学生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二是培养自主管理意识。“十星级”寝室评比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主要形式。三一学校根据学生寝室卫生、节约、守纪、团结等十方面的情况,由学生会干部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一月之内做到零扣分的寝室被评为“十星级”寝室,学校给予该寝室适当奖励。另外,三一学校还坚持“两行纵队参加一切活动”。即进行集会、就餐、就寝时,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站成两行纵队有序进行,积极倡导行进过程中不大声喧哗、不追赶打闹、不怠慢拖拉,真正做到有序集会、无声就餐、快速就寝。三是培养感恩意识。针对当前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加”的现状,我们借助QQ、微信等现代通讯渠道,分年级、班级建立了有学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加入的家校QQ群、微信群。目前,有85%以上的家长加入了家校群。学校随时可以与家长沟通,留守儿童也可以与父母交流,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生活的状况,学生知道父母在外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三一学校每年的感恩节都会开展感恩横幅签名、感恩书画卡片创作、励志演讲、给父母洗脚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把感恩祖国、感恩老师、感恩父母的情怀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引导他们将感激之情转化为诚实做人、努力学习、品质成长的动力。

1.3卓越做事,培养一流学生一是培养有爱心的人。《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三一学校爱心接力义卖活动中,学生们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读过的书籍等物品,在学校提供的班级区域义卖,活动分工明确,场面壮观,气氛融洽,老师们也参与其中,爱心义卖活动锻炼了学生们与人相处的能力。每年3月,学校团委均组织学生开展慰问孤寡老人、义务植树、农村环保义务规劝等学雷锋活动,引导农村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把富有意义的事情做精,并克服困难完成难度较大的事情,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的品质,也教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二是培养知行合一的人。三一学校4月份的读书节重在引导学生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其中,中华经典古诗词朗诵大赛是一场有声有色、精彩纷呈的诗文朗诵盛宴,让师生们感受到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悦读•成长”知识抢答赛,则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视野。10月份的科技节,鼓励学生人人动手,学以致用,积极创新,并分班级、年级、学校三步进行评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三是培养素质高雅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三一学校提出了“让墙壁说话,让花草含情”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营造了“校园无闲处,处处都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每一堵墙、每一块专栏、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陶冶性情,得到启迪。

2品质教育实践成效

2.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模式的改变和教师们的精心辅导,让学生从厌学情绪中解脱出来,沉闷的氛围活跃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高。在2014年奥赛中,三一学校数学获市第一名、物理获市第四名、化学获市第四名、生物获市第二名,学校也被评为涟源市学科竞赛优胜单位。学生获国家级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获中南六省一等奖、二等奖各1人,三等奖2人。2014年中考,三一学校共168名学生参考,930分以上的学生有32人,其中1020分以上的学生2人。全校九科总分人均达703分,科人平分都居全市前5名。其中,政治、历史两科排名全市第一,九科综合排名全市第二。同时,八年级生、地会考也取得了喜人成绩,两科总分人均达160.3分,为2015年的中考奠定了良好基础。

篇4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这些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1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对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举措。

1.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感恩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及监管不足,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教书”轻“育人”;二是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的感恩教育工作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变成了“一阵风”工程,最终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以上原因导致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4家长方面。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往往也只是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少,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力度也不够;二是家长本身感恩意识淡薄,没能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三是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意识进行培养。以上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感恩意识淡薄。

2.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不足。

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感恩活动的形式单一。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不少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大多为文艺表演及演讲比赛,单一的形式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效果不明显。

2.2活动参与者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本人。2.3感恩对象单一。就农村留守学生而言,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应该包括党和国家、社会、父母及其他家人、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等。但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基本上只涉及老师和父母。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构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对感恩教育的成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这四个主体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1政府方面。

政府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把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对感恩教育进行引导和监管;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1.2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及监管,以确保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

1.3学校方面。

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二是把感恩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三是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及内容,扩大感恩教育的感恩对象;四是积极创设校园感恩环境和感恩文化。

1.4家庭方面。

家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2.实现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

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活动,这是目前许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惯常做法。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这种做法的有利之处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会导致儿童对感恩教育的理解表面化,更严重的,会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应引导儿童把感恩寓于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受恩与报恩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化为感恩的行动,最终使感恩变成一种习惯。

篇5

2.学校教育

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同时,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访谈与培训,注重开展心理教育,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教师要多角色的转换,由单纯的教授知识向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转变,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此外,教师还要全方位的关爱留守儿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在课堂上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思考,不断的给予肯定,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在社区成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积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全方位的关爱留守儿童。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与抵制诱惑的能力。

4.政府支持

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在当地专为留守儿童建立寄宿制学校并资助,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和城市子女的同等待遇。此外,政府也可以加大农村学校的改革力度,提升农村办学效益,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并加大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治力度,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地条件与社会环境。

篇6

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部分的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吃、穿、行、住等都能够实现,然而,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少亲情和安全感,也没有家庭归属感。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受其他同学或者是人员的嘲笑和讥讽,这使得留守儿童不被尊重,进而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感受。事实上,留守儿童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不被人尊重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缘故。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挣钱,而不重视跟孩子的交流、沟通,这样孩子就不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性格变得古怪和内向,不想跟别人交流,甚至他们的性格会变得非常暴躁。

2.缺少学校教育。

农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跟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者是设置心理课程的机会比较少,因为受限于经济条件,农村的中小学学校仅仅可以确保有关升学科目的教学,像是数学和语文等,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待遇保障比较低,甚至是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这使得不少的教师要么是到城市教学,要么是不能够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他们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再者,未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他们比较片面地认为,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最为关键的。为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3.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投入农村教育的成本远远不够,这使得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落后,缺少教师队伍,这样学校就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进而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存在的不足,由于我国实施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机制,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源头,农村留守儿童不可以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教学资源与教育权利。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务必实施有效的策略进行家庭教育。这就要求:第一,村委创建关于留守儿童的档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定期的了解,激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应当为他赠送小礼物,进而使得他们不再感觉到孤单,感受到大家庭的关怀。第二,在劳务输入大省,大力地提倡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清楚自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推动家长借助多种形式跟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从而加强父母跟子女的联系。第三,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的形式宣扬教育留守儿童的策略或者是方法,推动家长通过有效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2.学校教育的实施。

组织法制平安座谈,推动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设置一些心理教育课程,有效地借助图书室、阅览室等学校阵地,组织多彩多姿的校内活动。教师注重家访,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观察,以结对帮扶、座谈和家访的形式多多关注这些留守儿童。根据留守儿童缺少家长呵护的情况,教师应当实时地转化角色,从单纯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到关心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学习方面的转变,并且充当儿童的暂时父母。

3.有效地体现政府的作用。

第一,注重教育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农村寄宿制的学校。在改建农村落后校舍的过程中,为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初中的时候,由于留守儿童可能离家比较远,这就要求学生寄宿。这样不但能够确保留守儿童的安全,而且还能够推动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寂寞和孤独感得以缓解。第二,在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应当让农民工的孩子上学。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从而让农民工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身边上学,这样,孩子能够同时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此外,公立学校也要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并且不能够歧视他们,不能够向他们的家长收取比较高的赞助费或者是借读费,并且确保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享受到跟其他学生一样的义务与权利。

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非凡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5%。就拿我所带的现在这个初中一年级的班来说,全班41名同学,有十个是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的留守儿童。这还没有包括父母两人有一方外出的,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6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还有的一些住在叔叔伯伯家,而往往这些亲戚已经有自己的子女了,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里能得到的关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孤僻。

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2、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比如说,在我所带的班级里的罗鑫同学是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他的父母离婚了了并且都还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父母两方都给很多零用钱,他想买什么父母总是由于愧疚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导致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以他为中心,稍微不符合他的意思就采取非常极端的办法(武力、言语威胁、逃学等)来解决。每次父母打电话关心他学习,他也是极不耐烦,只是想着开口要钱。

4、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受到伤害。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平安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平安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平安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平安隐患无处不在。比如说,有的孩子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农活本来就繁忙,再加上本来也上了年纪体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时时关注孩子去哪儿呢,在做什么。在我校老师家访中,张森同学的爷爷奶奶反映,孩子很调皮,下河洗澡,爬上大树等等危险的行为经常都有,他们也管不听。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1. 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还是拿罗鑫同学来说,在有一次他犯错后,我找他谈话,说到他们家的情况,他眼圈都红了。他的有一句话我特别影响深刻,“父母给了我很多零花钱,但是我始终觉得缺少些什么东西”,他说完我就从他的表情上体会到了,他缺少的是安全感,是父母实实在在的关心。其实,无论多么独立的孩子还是很需要父母在身边关爱的,还是很依赖父母的。

2. 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物质上也满足不了多少,仅仅能保证吃穿。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而且他们有的已经有子女了,大部分的爱都倾注在亲生儿女身上,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只能说是供吃供穿,嘘寒问暖也都可能没做到,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往往只有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来想办法补救,提前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而在平时的教育中,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只要不触犯校纪校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就算了。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各个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是片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有的干脆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是尽到了监护的责任。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老师在对待留守儿童时应该更加有耐心,多与他们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把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他的父母或是监护人。

2.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中国有句古话:“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我们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如果老师再不适时进行引导,留守儿童很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在初期防微杜渐,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如我班有位留守男生常和一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他们留长头发、拉帮结派、甚至早恋。在课余时间也不会主动学习,总是和他们在一起混着玩。可见,关心留守儿童,他们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3.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比较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我班有一名留守男生平时总是一副什么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对班级也不是很关心,但是在有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同学们都选他为纪律委员。自那以后,他明显的发生了很大转变,担任纪律委员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让他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在班级各项事情上更有积极性了,有时甚至会主动提出自己对班级建设的建议。

4.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8

调查发现,部分孩子在父母离开以后,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家务活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没有营养充足、美味可口的饭菜,没有家长的辅导和管教,心理上产生畏惧感和自卑感,出现成绩下滑的迹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以下从家庭、学校、政府这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家庭

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关心有限

父母平日都会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的健康、生活、学习等基本情况,会定时向监护人寄钱,以满足子女生活学习所需。然而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而言,每周通话一次、每年同住两三个月,是不够的。

2.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农村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都是文盲,他们不太可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加上他们年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而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不少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经常成群结队的到处游荡,留恋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自己的学业。

(二)学校

学校是孩子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不过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教育的缺失不能得到有效弥补。

1.教学办学条件差,经费不足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差,很多基本设施都无法满足。教室和宿舍都十分残旧,冬天冷,夏天热。很多学校都没有足球场、排球场,没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图书馆形同虚设,书籍存量很少,仅供教师们阅览。办学条件的不足使得孩子们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其主要缘由还是经费不足,财政拨款有限,几乎每所学校都负债累累。

2.教师流动意愿强烈,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老龄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者骨干教师流向县级学校,以期望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由于代课教师的工资很低(调查数据为300元到400元),很多年轻教师选择外出打工,寻找更好的机会。唯有年纪大的教师流动性最差,占到教师总数的很大比例。教师的老龄化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3.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政策制定不合理

农村的学校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素质教育,制定了非常不合理的政策,取消音乐、体育、美术课,只剩下文化课,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为了提高升学率,有一所中学在中考报名之前,初三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考试,制定一个分数线,过线的学生继续留在学校,没有过线的学生则勒令退学,到学期末再颁发毕业证书。许多学生就此彻底离开了学校。

(三)政府

教学条件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监管的不力,对此,政府有很大责任。

1.县乡财力有限,致使学校教育经费不足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县、乡政府财权与事权之间的矛盾就突显出来。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有限,却承担着很多职责。义务教育投资成本大、见效慢,无法得到以追求政绩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的青睐。

2.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够

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游戏机厅。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加上生活费由自己支配,频繁光顾甚至痴迷于这些场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地方政府并未对此从严治理,因为他们更偏好其中的经济利益(开网吧需要向有关部门疏通关系)。地方政府为自己争取了短期利益,毁害的却是年轻一代美好的未来。

二、政策建议

1.各级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

从教育效率的角度,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研究已经显示,教育阶段越低,教育的社会效益越高。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称,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是“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占全国公共教育支出的比例偏低,同时义务教育财政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向城市倾斜严重。

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十分严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则更加严峻。农村教育经费不应该由县乡财政负责,中央、省级财政应该向农村教育进行专项拨款补贴,完善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农村中小学的经费压力。

2.学校应该努力改善教育条件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而不应该发展成为竞争升学率的赛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促进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保证教师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应该特殊关照,提供良好的宿舍和食堂,分配生活辅导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另外,开通教师——监护人、教师——家长热线,增加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教育。

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教育机会、就业机会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专门以考不上高中的广大中学生为培训对象,让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学习一技之长。这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以后进城务工会有更多机会。另外,他们也可以留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建设。

4.促进户籍制度改革,方便农民工子弟进城上学

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公平的待遇。目前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由于户籍的问题,对于大量师资完备、条件优异的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应逐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城上学。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

[3]岳元发.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4]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

篇9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北省和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81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1人,占63.0%;女生30人,占37.0%。

1.2工具

1.2.1焦虑抑郁量表。

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要求青少年对自己半年以来的情绪体验状况进行报告,采用3级计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3个项目平均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抑郁水平越高。

1.2.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汪向东等,1999),该量表分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2个维度。共12个题目,采用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越高。

1.3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得分女生高于男生

t检验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得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1)。其中男生得分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59±0.48),女生得分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96±0.62)。

2.2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显著负相关(r=-0.23,p<0.05)。即农村留守儿童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越少出现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的抑制因素。

篇10

(二)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马克思曾经指出:恩情是一种朴素的道德情愫,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2]。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非常重视,2007年,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专门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村留守儿童也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要回报社会、贡献国家。但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产生抱怨甚至不满,有时甚至觉得来自社会的关爱是社会对造成他们留守状况的一种理所应当的补偿行为。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相似信息。如当问及“你会经常想到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教育自己应做个知恩图报的人吗”,仅有5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有29%的留守儿童表示偶尔,14%的留守儿童表示从来没有。当问及“你成才以后愿意自觉奉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吗”,仅有55%的留守儿童表示会,并乐于奉献,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视情况而定,17%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成才是自己的努力,与社会无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足的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容乐观的成因错综复杂,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道德教育乏力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滞后的因素。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容乐观的现状与当前社会环境不佳是密不可分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价值观念改变、社会道德秩序的缺失有关。首先,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留守儿童有极大影响,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缺乏正确的引导。身边直接影响他们的大人们谈论的是物质,金钱;父母让他们留守的社会原因也是因为要挣钱,所以他们许多人认为钱是第一位的,钱能改变命运。加上农村的生活环境变化让留守儿童觉得有钱就能盖楼房,买小车。有的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在村里备受人羡慕,心里存在一种优越感。他们在村中居住于高楼,高高的院墙与坚固的铁门把自己与村里的其他尚处于贫困的邻居隔离开来,加剧了村民间的心理隔阂。其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大学生即使找到工作所赚的薪水也不高。使得“知识难以改变命运、教育难以成就未来”的社会现实越发凸显,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不学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等思想重新抬头,这对农村影响尤为深远。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那套认真读书、知恩图报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失去市场。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对道德教育并不重视,它们的中心工作在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有限的道德教育也严重乏力。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学校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教育评价体制”唯分数论”仍未改观,中小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的教育理念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的指标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是考试排名,教师评价学生的指标是分数,都是以考试、排名次、升学率为标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排名,学生追求高分,于是,中小学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其次,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滞后。当前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仍是以单向灌输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硬性规定、要求和限制繁多,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价值目标激励却不足。中小学虽然开设诸如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却没有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成为为考试拿高分的机械的背诵、反复的练习的主战场,而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则成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课表上的点缀,考试前几周基本都被“主课“占用。再次,感恩教育实效性差。目前中小学没有开设感恩教育专门课程,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感恩文化知识。其实,感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情感培养,北大博导毕诚早在2007年就建议学校应将感恩教育开设为一门课程[4]。感恩言行是一种道德行为,需要知行统一。而农村留守儿童连感恩之“知”也缺乏,又何来感恩之“行”呢?而且,目前中小学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基本流于形式,当得知上级领导要来检查或是重要节日的时候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诸如临时让一些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扫地、擦窗户,等感恩教育活动接近尾声时又回到原来狠抓学生学习成绩的老路上来,一年中实施的感恩教育很少。而且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与协作,感恩教育收效甚微。

(三)家庭教育理念的陈旧中国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中国父母普遍的育儿理念。父母为了子女能够过得好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在孩子面前根本不谈回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觉得让孩子生活贫困是自己对不住孩子,自己常年在外地不能照顾子女,心里更加对孩子怀有深深的内疚,所以他们想到的就是用物质对孩子给予补偿。比如给孩子买手机,或是给孩子大笔的零花钱,无形之中让孩子错误地以为父母在外能挣大笔的钱或是挣钱很容易,这样容易助长孩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陋习。在“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家长认为父母或是长辈替他们照看孩子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所以即使回家也不给父母或是长辈抚养孩子的费用,而是将打工收入用来忙着帮孩子盖楼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往家打电话,对父母或是长辈的身体不闻不问,总是强调自己在外务工很忙,抽不出时间,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十分不利。再者由于监护人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或是力不从心,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于爱的感受和认知能力特别差。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对策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感恩的大环境,这个环境是人与人相互施恩与感恩的关系氛围。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减少不道德、不感恩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感恩社会氛围。首先,在农村广泛开展感恩先进人物与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减少农村社会的不良行为和失德行为,尽量减少农村因家庭琐事而引发的家庭纠纷和家庭矛盾,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和谐农村环境。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对春节返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加强引导和教育,规范他们的不文明恶习如赌博等,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做榜样,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在农村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常规性教育活动,并密切配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感恩教育活动,使得家长与孩子同时行动,这必将促进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再次,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发挥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感恩言行的正能量功效。可以通过影视媒体播放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者公益广告等来启发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例如:央视公益广告《家》就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对孩子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还有通过村镇广播对本年度涌现的感恩典型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促进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形成人人感恩、施恩、报恩的和谐社会氛围。

篇11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69-03

作者:肖祥敏,南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海波、肖明,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科基金2006-2008年,衡阳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研究ZC-032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年龄14周岁以下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由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所致。据全国妇联今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农村老家生活学习、靠祖辈或其他亲友照顾的孩子)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要让这个特殊的群体能够健康成长,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及受教育的现状

衡阳市地处湖南省的南部,人口近730万,流动人口已近12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高于全国流动人口10%的水平,其中流出人口为105万人。由于衡阳市流动人口绝大部份是农村流出人口,规模巨大的人口外流,由于种种现实困难,大部分流动人口只能将子女留守在衡阳的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家庭严格教育的缺失,而导致成为社会中的“问题儿童”。

以衡东县、未阳市和常宁市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衡东县位于衡阳东部,县域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而耒阳和常宁是两个县级市,分别于1986年和1996年改县设市。耒阳位于衡阳东南部,面积2656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常宁位于衡阳西南部,面积2055平方公里,人口83万。经过调查分析,这些县(市)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以下特征:

(一)、分布广,村村有留守儿童。据统计,衡东县58.41万农业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约有10万余人,由此产生大量留守家园与父母分离的少年儿童。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5岁)74873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6500余人,占总数的22%,个别地方甚至高达30-40%;全县561个村每个村都有留守儿童。

(二)、比例大,超过在校学生的半数。在校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比例大,衡东县踏庄乡踏庄中学的调查显示,该校现有在校学生270人,外出打工人员子女达139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51.48%。在这139人中,父母都外出打工或由单亲家庭直接监护的有76人,占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54.68%;由外公、外婆照料的48人,占34.53%;寄养在亲戚家的13人,占9.35%;基本无人照料的有2人,占1.44%。

(三)、沟通少,留守儿童心灵扭曲。留守儿童家庭以父亲外出和父母同时外出占了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地点普遍较远,回家频率低,与子女缺少沟通。据耒阳和常宁两市统计表明,大部分(占总数的64%)留守儿童家庭是父亲在外、母亲留守,25%的家庭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而母亲一人独自外出的只占11%。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以省外、省内其他城市等的外地打工者为主,其中又以去广东居多,据统计,遥田镇和肥田乡庙下圩村两地外出务工的父母中,长期性务工的占大多数,大约77%,这77%的父母中有一半以上一年只回家一次;而此种情况在胜桥镇玉泉村尤为明显,在那绝大多数(超过95%)的农民工都是长期性务工者。而且,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联系很有限,电话是主要的联系方式。平时由于远离父母,长期得不到父母贴心关爱和心灵抚慰,很多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容易形成孤僻、敏感、不合群、寡言少语的性情,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形成。部分儿童因感情空白、精神空虚而早恋,以致耽误学业,更有损身心健康。

(四)、成绩差,留守儿童辍学的多。这与他们缺乏父母督导、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有关。有的父母在外挣了钱,为弥补孩子,大把地寄钱给孩子用,使孩子养成了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认为读书无用的心理,以致学业无成,有的甚至辍学。据衡东县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失学、辍学的留守儿童占了40%。因此,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五)、监督不力,留守儿童引发心理疾病。由于对儿童监管不力,易成为“社会问题儿童”,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父母在外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最后是价值扭曲。这就把留守儿童客观上造成了“准孤儿”、“准单亲家庭”的出现。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童容易成为犯的对象,男童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

二、制约留守儿童接受正常教育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的现状来看,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的实现。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必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状况,而社会政治经济客观环境跟不上教育的发展状况,就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方面的原因。二元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制度原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并接受当地的教育。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繁杂的收费,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

2、经济方面的原因。贫富差距悬殊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经济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经济欠发 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3、主观方面的原因。政府重视不够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主观原因。当前,尽管有些地方为农民工子女上学开了方便之门,但从总体看,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关注不够,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因此,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4、物质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短缺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物质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和措施。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二)、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漠。外出父母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从学校来看,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教育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为此,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进行伦理思考,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从制度看。首先,户籍制度阻碍了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接受平等教育。因此,要尽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定居和公平的儿童教育体制。要逐步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消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尽量减少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保障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这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以及入学升学指导制度等。最后,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总之,要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从学校看。一方面,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多建立寄宿制学校或类似托管中心的机构,由在校班主任、老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从生活上关心、从心理上帮助,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情感的补偿。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应尽快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二是开设生活指导课,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政府看。首先,地方政府要坚决取消学校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在学校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家庭经济条件好和学习品德好的学生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其次,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农民工子女不再“留守”,而是随父母共同进城。使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再次,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篇12

二、荆州区九店小学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建议

(一)加强农村音乐师资建设,大力招进专职音乐老师

在荆州区农村的小学里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很多的音乐老师是身兼数职。这些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学校有必要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来对该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改革,以便使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其作用。

(二)改变音乐教育观念,全面重视素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喜欢上音乐课,都不希望被其它课程占去。要改变当前的九店小学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首先要改变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的的教育理念,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的重要性。特别是九店小学这种寄宿制而且留守儿童很多的农村小学,更需要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留守儿童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大农村音乐设施投资力度,改善音乐教学的相关设备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一堂正规的音乐课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政府及学校应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入,最基本的音乐教室和必要的乐器及教具要配备,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提供一些音乐方面的图书、杂志以及音响资料给学生查阅,充实留守儿童音乐知识。

(四)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留守儿童的积极主动性较差,不是很喜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音乐教师要积极的引导留守儿童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把音乐课堂与艺术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设计音乐游戏课,在留守儿童走进音乐的同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让留守儿童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通过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

(五)以情育人,强化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喜欢抒情性的音乐,音乐教育应该适当的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相结合,关注留守儿童兴趣,提高留守儿童情感外化的能力,使留守儿童善于用音乐来调节和表达内心情感。例如《父亲》让学生的情感与歌曲情感达到共鸣,让他们理解父母,也能让其心中的的感情得到释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