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19:53: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钢琴奏鸣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K・279――K・284六首
这六首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最早用笔写下的钢琴奏鸣曲,可称为“故乡奏鸣曲”,大多系1774年作于他的故乡萨尔茨堡。在此之前,他所有的钢琴奏鸣曲都是凭记忆或即兴发挥弹奏的。这时的作者还未满20岁。六首虽有新颖之处,并充满乐观的朝气,但整个说来尚未成熟,缺乏思想感情的深度,不少地方还显示出受其父和海顿以及意大利作曲家的影响:在风格统一上也有明显缺陷。
(二)K・309――K・333七首
莫扎特在1774-1775年之间完成了第一组六首钢琴奏鸣曲后,相隔两年半左右,他又在1777年11月-1778年秋天写下了第二组的七首钢琴奏鸣曲作品。除了K・309、K・311外,全部是在巴黎所创作,这也正是他陪伴母亲赴德国曼海姆与法国巴黎旅行的时期。这些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当时在曼海姆和巴黎所受到的深刻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表达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K・309、K・311两首《曼海姆奏鸣曲》,1777年作于曼海姆。这时的莫扎特正踏上了他广阔的旅程,视野进一步扩大,对生活的体验逐渐深化,这使他以后的奏鸣曲和在故乡时所写的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K・309和K・31 1两首奏鸣曲正如它们的快板乐章所标明,是“带有活力的”,精神面貌更为振奋,在艺术手法上也趋向精炼和成熟。同时,这两首奏鸣曲均显示了曼海姆乐团对莫扎特的深刻影响。因为曼氏乐团以渐增音量和明显力度变化驰名,而莫扎特就是在这两首奏鸣曲中套用了这两种技巧。
K・310,330至333的五首《巴黎奏鸣曲》,1778年作。莫扎特写K・330这首C大调奏鸣曲时,尚未意识到这次旅行将给他带来的不幸,全曲轻松、欢快而绮丽。K・310a小调奏鸣曲作于其母亲客死巴黎以后。莫扎特在巴黎谋职未遂,经济窘困,故乡的政局又不稳,苦恼、悲伤以及渴望从中获得解脱,所有这些在乐曲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K・331A大调奏鸣曲异乎寻常地以变奏曲乐章开始。整个音乐形象纯朴、柔美、内敛,仍有悲切的音调。K・332(F大调)、K・333(降B大调)这两首奏鸣曲显得平易近人。这时的莫扎特更倾心于如歌的旋律,常写作“歌唱性的快板”。K・332主题流畅、动人,但也有平静、柔美与热情、激动两种不同的情绪交替出现,特别在末乐章中综合了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的成就,并发挥了大、小调式交替的对比效果,整个音乐一气呵成。K・333也以长呼吸的歌唱性旋律为主。
(三)K・475幻想曲,奏鸣曲K・457、K-533/494、K・545、K・570、K・576五首
据考证,在莫扎特于1778年夏完成K・333后,1781年毅然与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他不顾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折磨,迁居维也纳,力图独立地从事自由创作,摆脱封建桎梏。莫扎特在维也纳期间的音乐成果令人惊叹,其最重要的钢琴独奏作品就是c小调幻想曲K・475和c小调奏鸣曲K・457。这两首还由莫扎特特别指明出版次序。两首乐曲结构严谨而充实,具有管弦乐的气氛,内容深刻而戏剧化。两首乐曲既能各自独立,又能连在一起,通常是一起演奏的,沿袭至今。后者系先作,完成于1784年,前者作于1785年。这两首介乎旅行过程中所作与晚期在维也纳所作的钢琴奏鸣曲之间,标志着作者风格的一种演变。在这期间,莫扎特受家庭和自身疾病带来的痛苦折磨,写下了不少具有悲剧性的小调作品。这在他毕生中是少见的。
c小调奏鸣曲K・457,第一乐章坚强有力、气势庞大,表现有绝望而悲愤的情绪:第二乐章宛如一首宁静的满怀期望的悲歌,有时也含有激动的因素:第三乐章充满不安的忧思和果敢的力量。全曲在风格上近于a小调奏鸣曲,在精神上甚至和贝多芬的某些奏鸣曲相通,所以有人称之为莫扎特的“悲怆”奏鸣曲。
c小调幻想曲K・475虽系后作,却显然与c小调奏鸣曲有内在联系。全曲由连贯一气的四段构成(慢-快-慢-快)。全曲充满宁静而深沉的幻想性以及奔放的激情,尤其是两段快速乐段犹如热情突然爆发似的进入。和声色彩非常丰富,调性应用相当大胆。并充分发挥了钢琴各音区的性能,这些在莫扎特作品中都是少见的。
K・533/494、K・545、K・570、K・576四首晚期奏鸣曲,均是1788-1789年作于维也纳。这四首中,大型的两首:K・533/494F大调奏鸣曲和K・576D大调奏鸣曲均具有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并运用了复调和主调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莫扎特晚期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
K・533/494F大调奏鸣曲,按他自编的索引:前二乐章与末乐章分别完成于1788、1786年。1790年,大约是莫扎特将它们合在一起出版。第一乐章情绪欢快,主题宛如赋格式地相继进入,全乐章贯穿着复调的因素。第二乐章亲切、宁静,其中也出现较阴暗的乐思,富于半音阶性以及三、六、八度双音的连续,但当主题旋律再现时,忧虑的阴影便都消失殆尽。第三乐章欢快、活泼,中间有一段小调的对比乐段,应用了对位手法。
如果说K・533/494F大调奏鸣曲以乐观的情绪为基调,那么,K・576D大调奏鸣曲更具有坚定的自信和力量的表现,特别是第一乐章,这正是莫扎特晚期敢于向封建贵族叛逆的一种表现。它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在写法上和演奏技术的发挥上都很成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第一乐章含有丰富的复调因素,第二乐章歌唱性主题的出现与密集型快速音群的对比,运用了令人雀跃的和声调动。营造出一种细致、伤感的格调。第三乐章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莫扎特把最细腻的情感倾注于这部作品,带给我们是一种维也纳风格的温暖与恬静。
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可以立刻体会到与莫扎特、海顿完全不同的突出的特点。贝多芬的音乐里充满朝气和永不停止的脉动,而他发展主题的创作手法,总是体现在他对节奏的独特把握之中,与节奏的关系很密切,他的展开部是那么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充满感情,他的和声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迅速让人们体会到欢乐、忧伤、欢喜、焦急。
贝多芬创作的早期,被认为是模仿或是博采众长的时期,他曾是海顿的学生,时间是从年轻时的作品直到1802年,中期是1802年到1816年,晚期从1816年到1827年,在早期贝多芬写了15首奏鸣曲,中期写了12首奏鸣曲,晚期写了5首奏鸣曲,再加上早期在波恩写了3首,一共35首奏鸣曲。
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在他31岁以前写的,钢琴奏鸣曲常常是遵循海顿和莫扎特遗留下来的古典形式,在他早期作品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无疑是早期中的精华,全部三个乐章统一贯穿一个主题,这是最早的奏鸣曲式范例在演奏技术上,贝多芬也大大发挥了当时钢琴所能发出的极限音量,运用了极限的音区,达到了极限的速度,在早期作品中就显示了与莫扎特与海顿的明显的不同,从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钢琴制造业,因为贝多芬总能把钢琴的音域的极限体现到他的作品中。
中图分类号:J62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32-01
展开部作为钢琴鸣奏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整个曲谱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和声部分和调性动力是展开部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和声的写作手法代表了贝多芬本人创作的思想以及手法,给古典时期和声词汇的曲库增添了绚烂的一笔,推动了和声形态的发展。调性动力对音乐的整体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贝多芬钢琴鸣奏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
1.使用了不协和和弦
在贝多芬的钢琴鸣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不稳定的属功能和下属功能中,属功能的应用范围要更广一些。在乐曲中,有大量的属七和弦的原位和各种转位的使用,为的是加强音乐紧张的力度和支撑主功能的稳定感。例如在钢琴鸣奏曲第一章,整个展开部都在属七和弦、导七和弦,转位和弦上进行,还有很多的导五六和弦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让整个音乐的氛围更加紧张,但是也衬托了再现部的稳定。[1]另外在钢琴鸣奏曲中,只要有降二级音的出现,自然调式音阶上的各个音调之间的关系、整个乐曲调式和弦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而不协和和弦的增多就会增加音乐的紧张感,丰富了音乐进行中的和声内容,加深了整个音乐的色彩感和情绪感。
2.使用转调的手法
同主音转调一般都是用在大调结构和小调结构之间的,转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音调的调式色彩。随着同主音转调,音乐前后的色彩就发生了变化,也让大小调的内容更加丰富。这些手法虽然在其他音乐中有所体现,但是在贝多芬钢琴鸣奏曲中的运用更加明显和合理。例如在第九首钢琴鸣奏曲中的第一章展开部贝多芬利用相同的主音转调,e小调和e大调之间的转调。在贝多芬钢琴鸣奏曲展开部的结束常常出现四度和五度的转调,然后通过同主音转调进入到主调和属和弦,为再现部的演奏做好准备。
二、贝多芬钢琴鸣奏曲展开部调性动力分析
1.调性布局规律
音乐的调性对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贝多芬钢琴鸣奏曲的展开部中,调性的布局有着明显的规律。第一点就是集中对称的特点,例如在第一首钢琴鸣奏曲的一个章节中,整个调性的布局是以c小调为中心的,对称分布的特点是bA,bB,C,bB,bA.这样对称分布体现出了橄榄型调性的张力。第二种特征是功能性,例如说在第十六首第一个章节中,展开部调性布局是G e F bB e d g G。四度和五度关系强调功能性,一般是用在展开部的结尾和再现部的开头。
2.转调手法多样化
奏鸣曲式是由音乐内容发展而来,展开部是矛盾冲突和激烈的地方,所以常常会采用转调的手法,并且在演奏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突然转调的方法,并且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转调。最为常见的是同主音上的转调,同主音转调能够获得调性色彩上的对比,展现出音乐色彩上的明亮和柔和,也避免了音乐调性色彩上过于单调的局面。[2]另外一个就是等音和等和弦的转调,这种方式能够避免过多的调号发生改变,更加有利于后调的连接。在贝多芬钢琴鸣奏曲中,减七和弦转调最常用的手段,目的是赋予展开部音乐更强的动力,能够展现音乐更加丰富的情感。[3]
3.独特的转调方式
大三度向下转调是浪漫派音乐的基础,也是浪漫派音乐常用的转调方式。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用bb小调的V,和弦直接转到G大调主和弦,这期间没有过渡的和弦,音乐色彩的变化随着转调方式的独特也更加丰富。贝多芬转调手法新颖独特,并且简单明了,获得了和声的音响色彩,更给浪漫派音乐和声做了重要的贡献,让和声从传统的功能性过渡转向强调色彩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为贝多芬本人性格上的独特决定了他就该是创新的音乐家,在音乐的创作中,大胆的采用一些创新的手法,使他的音乐有着更多的张力和创新的色彩[4]。
三、总结
作为钢琴音乐的引领者,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确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作品,他对古典音乐的总结,对浪漫派音乐的指导都注定了贝多芬在音乐界的地位,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不断的开发和研究。不断寻找其中的内涵,为音乐创作做出正确有意义的指导。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我们依然还有广阔的分析空间,还能够从中发掘出更多有意义的内容为音乐的创作做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序超,杜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展开部分析[J].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5).
[2] 金丹,王月.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J].音乐论
坛,2011(09).
[3] 梁超,徐佳.古典音乐和浪漫派音乐的发展[J].上海音乐学
2钢琴奏鸣曲K331的曲式分析
这首奏鸣曲的结构很具特色,它脱离了莫扎特以往所创作的奏鸣曲模式,即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变奏曲的形式而创作,使其更富于诗意和幻想的色彩。与奏鸣曲的快板乐章所不同的是,变奏曲不是两个旋律,而是一个旋律,所以也可称作主题变奏曲。因此,乐曲的发展不是在旋律与旋律之间进行反衬和对比,而是在极有表现力的变奏与变奏的描述之中进行的,所以整个作品更富于戏剧性与多变性。
2.1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轻快的舞曲般的乐句开始,八六拍的节奏型既奠定了这个变奏乐章的稳定性,同时,又赋予其特有的动感,而且6个变奏又各具特色。第一乐章开头十分神奇,整个主题的旋律线条让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22~34小节是副主题,它和主题一样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左手多用八度和三度音程使乐曲充满了气势。
第一变奏,旋律以问答形式出现,音乐形象晶莹剔透。主要以旋律装饰与节奏变奏为主,织体变奏为辅,强调舞蹈性。旋律从一开始就用倚音、上下助音、经过音、颤音进行装饰,而十六分休止符串插其中,增加了变奏灵动诙谐的特点,并让旋律时断时续,使其带有诙谐性。
第二变奏,音乐略显得轻快,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渴望和追求。第一乐句先铺平节奏用颤音装饰,后切断旋律音,用休止符和附加下行音阶式音型加以填充,间隔以跳音,使乐曲轻松活泼并有歌唱性,左手以快速的三连音分解和弦织体衬托。
第三变奏,与变奏二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对比,十六分音符的时起时落显得格外优美。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其转入同主音小调――a小调。同时采用了双层同步节奏,旋律呈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律动并出现八度重叠,使音乐情绪较为激动。由于调式的更换,旋律节奏音型的变化以及各种和声外音的华彩性处理,使原主题轮廓的清晰度大为降低。
第四变奏,与变奏三形成了对峙,旋律重新回到了A 大调。这首变奏曲目以和声为中心,双手交错前,和弦式音型化占主要地位(旋律华彩装饰只有中部四小节)。左手不但以同奏八度勾勒出和声轮廓,还以交叉的方式在相距八度音程上重复,并加上三度旋律平稳柔和的咏唱而出。乐曲中部以歌唱性造成对比,保持骨干音在小节的两端,中间用音阶快速下行填充,第三小节骨干音保持在原位置,用经过音填充空隙,造成音阶下行有花腔女高音常用的唱法特征,同时音区向高低声部均有所扩展。
第五变奏,以慢板形式出现,以较慢的节奏和较快的节拍取代了前面变奏的轻巧节奏,连续不断的变化极富特色。这个变奏是整个变奏曲中最具歌唱性和抒情性的段落,无论是旋律,还是伴奏织体的处理方面,都与变奏二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第六变奏,第一乐章的结尾,换用快板,节拍由流畅的舞曲性质的三拍子变成了强弱鲜明的四拍子,使音乐具有更为轻巧、明快和热情的气质。
2.2钢琴奏鸣曲K331第二乐章
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是由两部分前后并列而成,而这两部分又分别为带再现的三段式,因此在结构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对比的复二部曲式。乐曲首先由双手齐奏开始,在A大调上进行。接着在属调上出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阶进行,左手以分解和弦加以伴奏,整个旋律流畅优美,简洁明快。A部的中段由两个模进关系的乐句组成,第一句b小调上陈述,而第二句则在a小调上加以模进,旋律更为柔和、抒情,这也充分体现了莫扎特器乐作品抒情性与歌唱性相结合的特点。
2.3钢琴奏鸣曲K331第三乐章
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a小调回旋曲式,莫扎特注明的“A LLa turca”意思是本乐章是土耳其风格。所以,有的版本把第三乐章冠以“土耳其进行曲”的标题。在这个乐章里,主部首次陈述以后,副部的调性到了主部的关系大调,带给人们的是乐观、明朗的情绪。第二次的副部调性则回到了主部调性的同名大调上(即A 大调)乐句行进不缓不急,但依然是贯穿着舞蹈性我们依稀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军鼓声。
3演奏风格
莫扎特奏鸣曲以其特有的晶莹剔透、色彩明亮和天真烂漫的情绪著称于世,在弹奏上也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不同。因此,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无论是力度的变化,传情的歌唱性,还是演奏的技巧,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3.1触键方法
在这首奏鸣曲中,首先要提到的是触键方法,莫扎特的音乐非常细腻,因而对他的连音、跳音、半跳音、经过音等的触键方法及声音的要求,需有明确的触键点,落点并非只在琴键的底部,各个深度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力度层次。在演奏时连音、跳音要弹得明确,连的奏法要弹得非常流畅连贯,衬托出歌唱性的旋律,断的奏法是用来衬托活跃旋律的,要弹得有动力,声音每个都断开。在奏音阶时,应使手指干净、利落地完成各音,做到穿指不露痕迹,手腕手臂协调运动,不能“拖泥带水”。
3.2音乐的歌唱性
旋律的突出,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旋律色彩极为丰富,是其精髓,它的主调旋律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常常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演奏中要正确理解和表现莫扎特音乐的“歌唱性”,使演奏既充满歌唱性的丰富表情,又保持质朴的奥地利民族、民间音乐风格。
3.3速度的掌握
弹奏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时必须注意:速度避免过激,应严格保持节拍、节奏要求,整个演奏也不应由此而缺乏生气和动人的表现。演奏他的奏鸣曲快板不宜太快,如第六变奏,通常介于120~126之间,即一拍四音一般不超过126;慢板也不宜太慢,如第五变奏,一般在48~50之间。演奏这首莫扎特的作品在整体上要贯穿相同的、稳定的均匀速度,不能忽快忽慢,这也是古典主义严谨音乐风格所提倡的。
4总结
这首奏鸣曲不仅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也是莫扎特音乐所透露出来的最主要的东西――人性中的童心。在伟大作曲家莫扎特所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都可以令欣赏者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我想这恰恰是莫扎特有别于其他作曲家的地方,也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吧!
参考文献:
[1] 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 C.A.马廷森和W.魏斯曼.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