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2-10-21 15:21: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个性化阅读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个性化阅读教学

篇1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要宽广一点。但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涉猎更广,理解更深。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我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思考,以引发独特性感受。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对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具体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又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我在课前不对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课文的任何评论,而是首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文本。由于个体经验和体会的不同,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有的认为美在轻灵的语言,有的认为美在浪与海岸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美在抒情的笔调……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指导学生“变式”解读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一种介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来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来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

以“变式”解读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阅读文本――寻找介质――变式阅读。当学生有效运用“变式”解读文本的方法时,他们的创意就会不断地出现。巴金的名篇《月》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篇2

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 “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背影》)“美国伞兵是一个怕死鬼,因为他的自私害死了法国一对善良无辜的农村夫妇。”(《勇气》)等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一堂课只要有这么一个问题,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算玩完了。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

教师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骑墙者,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

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

篇3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的求知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制造悬念,激发阅读期待,提高学生专注力,从而萌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例如,在教学《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课文,并在课堂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得是什么?(出示“书”、“信”)生:一本书和一封信。师:这里面都写满了什么?生:字、汉字、文字……(学生回答意思一致)师: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可在汉字还没出现时,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甲: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交往的?学生乙: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学生丙:他们可以送东西。……师:你们知道那时候人们也有自己的书信,却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们信吗?(学生半信半疑)师:不信的话我们就一起乘坐时光隧道车去看看吧!这样的悬念,容易勾起学生好奇心理,甚至有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在求知欲强烈时,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自然就会有种亢奋,阅读效果自然也不错。

二、营造活泼向上的课堂阅读氛围

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情境,充分利用这样的情景来积极导引,使语文教学课堂在教学内容,师生的态度与心境、教与学的体验,师生互动等课堂教学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偶发短时存在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有效的阅读教学环境。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穷人》课时,通过构建与学生平等对话情境,让学生亲近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阅读,并借助平等对话、彼此接纳、相互造就,演绎出一种熠熠生辉的课堂教学情境。师: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后,在你的心目中,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我们可以和身边的同学相互交流,也可以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老师希望能够分享大家的阅读收获,大家尽情交流吧!学生甲:我认为桑娜有着温和的眼睛。学生乙:我认为桑娜看起来很和蔼。学生丙:我认为桑娜看起来很善良。学生丁:我觉得桑娜的手是粗糙的!师:哦,你的观点与众不同,请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丁:因为桑娜每天要干很多活,她还要补帆,她有一双勤劳的粗糙的手。(课堂上掌声响起)学生丙:我认为桑娜的皮肤不会白!师:为什么呢?学生丙:因为桑娜家在海边,她很勤劳,每天要干很多活,要抚养五个孩子,她还会帮助丈夫补帆,甚至出去干很多活,她的皮肤不会白。(掌声再次响起!)……师: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大家透过这些无声的文字,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质朴、美丽、善良的桑娜。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还知道你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运用积累的知识来进行合理的表达、表述完整而有条理,说的理由很充分,我真为你们今天的进步感到高兴!教学实践表明,积极的即时情境会有可能将阅读教学环境导向师生所期望的理想状态,而消极则会破坏已形成的良好阅读教学氛围。

三、留有一定的阅读空白

阅读教学要走向个性化,不但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学生在阅读后,沉淀在个人头脑中的疑问思考,以期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课文写到“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节,笔者给予学生这样一个阅读空白:大禹经过家门时,看到妻子抱着儿子却不进家门,他的心里是如何想的?他会有哪些心理活动?(学生会结合对课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揣摩,开启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甲:他很想抱抱儿子。学生乙:他很内疚,不敢回家!……师:他多想进去看一看: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阅读教学中精确恰当的留白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空白情境创设中采用“三让”原则:学生会读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说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篇4

在阅读教学中,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二是说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说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同样也需要“石子”。

1.排除心理障碍。面对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却不敢交流,怕人嘲笑,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个体的顿悟在再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失殆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都会导致对作品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教科书的结论并非绝对权威。

2.倡导教学民主。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师生的地位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的火花自成燎原之势;教师要求学生奴役般地绝对接受,学生的个性压抑在劫难逃。

3.提供交流平台。试问,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课文,学生步入社会后还能记得老师的哪些讲解的呢?如果还有印象的话,也只是朦胧地记得某篇文章“我”曾经读过。唯有交流,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碰撞,学生才会刻骨铭心。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让学生有交流的场所、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开展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

1.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释放生命活力。阅读时学生应该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体会题目的含义,并将自己置于“我”的位置上,思考“我”将怎么办。这样,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体验,同时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取得了共鸣,培养了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2.发展学生阅读教学的个性,符合其规律、特点

(1)引导学生批注阅读。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具有了很大的自,想怎么批注都由自己做出决定。学生通过有疑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2)强化学生阅读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有三个途径可以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一是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见解?从而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互动、交流,发现他人的长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三、多元化评价标准——个性化阅读的评价

篇5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应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的独特解读(赞同、反对)。它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求同――求异――再求同。

1、求同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首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或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其次,在理解到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的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例如:《藏羚羊跪拜》一文的阅读中,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初步感悟到文章所要赞颂的一种世间伟大的情感――母爱,并为文中的母藏羚羊的行动所感动产生的敬仰之情。而此时教师应深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体会感悟: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藏羚羊跪拜、落泪)、心理描写(老猎人在扳动扳机之前的心理活动)、老猎人在剖开藏羚羊腹部发现其腹中已成型的小藏羚羊时的神情及动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文章又一次作了深入的解读,并且做出了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

2、求异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形式后,对文本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心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建构。例如:《草船借箭》一文,老师在求同阶段引导学生已经总结出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人物性格特点。而在求异阶段,由于有了和文本充分的交流,有的学生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老实。他既没有向周瑜说实话,也没有向诸葛亮说实话,这难道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那么,赤壁之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试想,如果没有对文章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已经摸到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了分析人物的辩证法。

3、再求同是个性化阅读的归宿

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后,不但意在追求文本最终价值,更意在要实现文本的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爱国热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例如:《三峡》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思想后,教师及时的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人文性:我们伟大的祖国像三峡这样的美丽壮观的秀美风景还有许许多多,对此你作何感悟,引导学生去从多角度发表见解;作者笔下的三峡描写的为何如此淋漓尽致呢?正是因为作者有了这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这份美景才溢于笔下。同学们能否把你的这份感情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呢?或者用行动表现呢?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这份文章情感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并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篇6

生涩的大道理咱讲不出什么新鲜的来,还是看具体的事例吧――

例一:沈复的《幼时记趣》最末一段――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此处的“鞭打虾蟆之趣”,所有的教参都毫无例外地注上:课文中“鞭打虾蟆”是为了惩治。体现了幼年沈复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的朴素情感。对此说,学生基本都能“被动地”,无例外选择地接受。假如将答案变化为“为了惩治,体现了幼年沈复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这种明显带有阶级色彩的概念,学生也能回过神来,知道言之过头了。但是,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难道就真的“标准”吗?就无可挑剔吗?明眼人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个被拔高了的、很难站得住脚的、成人化了的、意识形态的东西,硬被强扣在年幼的沈复头上,再强加给同样意识形态尚很幼稚、不成熟的七年级学生身上。真是可怜了300年前的沈复,也可怜了21世纪的学生娃!从下面的例二中更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

例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中的节选――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这里为何写蜈蚣只用了七个字,却用二十几个字来较为详细地写斑蝥呢?因为,俗称“放屁虫”的斑蝥,在小孩子眼里,是奇妙有趣的玩具,而作为毒物的蜈蚣,肯定是万万不敢“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它也不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倒有可能“啪的一声”咬你一口。所以,在这个看似毫不起眼之处。不仅有详略之分,而且完全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我”在百草园玩耍的愉悦心情。

两例对照,可以给我们如下启发:

那“斗草间”的二虫,其实是深深吸引幼年沈复聚精会神地、心无旁骛地注目的聚焦点、兴奋点。可猛然间,撞来一“坏人多事”的法海般的“庞然大物”――癞虾蟆,只是将那条灵活的舌头轻轻一吐,就将孩子的两只“奇妙玩具”给吞没了,把花钱也看不到的好戏给搅黄了!你说,他能不急吗?就是在生活中,谁把孩子非常看重的玩具给夺了,毁了,他能不跟你着急吗?因此,假如给“鞭打虾蟆”配上画外音的话,“该死的臭虾蟆。叫你吃我的玩具啊!叫你吃!打死你,打死你!”于是,“鞭数十,驱之别院”也就能极其自然顺畅地理解了。

哦,说这么多。我们不难发现,孩提时代的沈复看重的只是两个玩具、一场好戏,而和“朴素的”什么意识那种“形而上”的东西距离远着哪!这才是最适合作者写《幼时记趣》初衷的基调,才是最具儿童心态的本真。才是记的幼时之“趣”,也才是最能成立的个性化的解读。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上述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崭新的阅读理念,改变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有其科学的教育理念基础。

对话说:认为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实际上是潜在的作者)之间主体间性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学生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

平等对话教学,就是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和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是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语文课如何“生成平等对话,实现高效课堂”?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走向理性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关键是要走向理性。教师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有思路,尊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如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以今人今日身份以此时此地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被称为“燃烧的玫瑰”的窦桂梅老师无论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的热点话题,还是从《再见了亲人》中引进“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无不从文本出发,突破了文本,超越了文本。象她这样处理教材,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挖掘了课堂教学的深度。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走向平等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阅读的新课堂,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的对话才能以石击石,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学生质疑:“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居地险要,人走在桥面也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况且对岸还有两个团的敌人严密把守,但文章只写了红四团怎样冲过桥,而没有写到战士的伤亡,这有可能吗?如果加进一些战士伤亡的内容,不是更真实而且更加能突出战士的英勇无畏吗?”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没有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乱发问,而是进行了平等的对话——那文章该怎么样写才恰当呢?于是师生间进行讨论式的对话,最后找出了师生都认为比较恰当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走向个性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由此想到虞大明老师讲的《庐山云雾》,用了大量的时间用不同的形式读课文,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深切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如此“潜心会文”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享受文本带来的美感。

1.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走进文本。为了让学生对教材有新鲜感,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课堂上,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使他们在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再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上同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效果。例如采取讲故事,多媒体展示画面,猜谜,做游戏等方式引入课文。

2.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文本。对孩子而言,学习语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朗读。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的不同,体会也就千差万别,读起来会各不相同,千万不可统一标准,强加于人,扼杀个性。我们必须尊重个人理解,尊重差异,通过引导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例如古诗《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带着各种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可以是激动的,伤心的,兴奋的。

3.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内化文本。学习语言就是为了积累内化和运用。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内化过程中的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只要是学生独特的感受,都要给予肯定。内化的方式可以是学生复述、背诵,也可以是让他们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以《劳动的开端》为例,读完最后一句话“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一说在这艰难的生活道路中“我”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鼓励学生写下来,内化文本,再通过复述课文,进一步掌握文本。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应张扬个性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可以采用以下交流互动方式。

篇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在阅读教学加大“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也就是对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能从整体感知文本。

个性化阅读是相对于共性化阅读而言的,所谓个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有独特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的个人特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说明了阅读活动个性化的基本特点。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 语文个性化阅,,要避免原来的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我们要认识到,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等,不同于作者创作的“二次创造”活动,因此其认识和感受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个性得以释放和发展。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首先要选取合适的阅读文本,除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可以选用适合本阶段学生阅读水平的书刊,如选取《读者》《意林》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教学过程可以采用“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局部突破-训练语言-认知提升”的教学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通览全文: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或者默读,熟悉相关文本,获取初步印象,即文章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认知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初步了解作者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发现文本的内在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一环节,学生会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教师要提倡和鼓励阅读理解的多元化,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解读结果。为保证学生对文本自由、个性的解读,教师应该多导引,不急于下结论,不必对学生作过多或过细的规定要求。

初步感知: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的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和作品进行交流、对话。这一环节,我们要让学生把第一环节已经形成的阅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不同的阅读感悟,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常理,老师都应该应给予热情的肯定或鼓励,消除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紧张心理,推高阅读兴趣和感知能力。

篇9

阅读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沟通和交往的前提,同样也是决定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因素。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可以进一步升华人类对于语言的使用能力,由此可知,语言能力的好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的进步。小学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教师需要有效帮助学生奠定自身的知识基础和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目前小学阶段的阅读现状在于教师过于重视阅读教学的目标性,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另外,现如今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度出现教学形式单一的情况,局限于对段落之间的解析,缺乏一定的随机应变性。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现状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新鲜感。

一、发掘语言现象,强化语言基础

教师如果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通过解析语言现象去实现。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现象有效地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并喜欢上阅读学习。阅读环境作为阅读教学中最为基础且最为重要的要素,教师需要巧妙加以运用,有效提升学生对阅读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促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充分融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通过融入多元化的案例促使学生通过学习应用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并且,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现象,并加以分析熟知其中存在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程《桂林山水》写景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经典句子,通过分析句子的表现形式,强调了漓江水的特点。其中通过结构相同的句子突出了景物特征,句子结构分为两段,前半段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后半段进行细化描述和分析,从不同的感官体验突出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感知语言现象,结合自身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精神和学习方式,并在后期的写作教学中结合个性化阅读经验进行高效创作。

二、激发学生发言勇气,形成成熟社会价值观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没有特别成熟,没有形成成熟的社会价值观念,判断能力稍弱,往往容易跟随别人的说法去表达,并不会自主表示独到见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去认知和分析世界,由此达到高效的阅读效果。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基础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开始阅读,并结合内容趣味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基于兴趣的趋势将会大大抓住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其他段落的分析和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自由思考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发展自身的个性化特点。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设计相应的游戏环节———“游戏解说员”。即把学生塑造成导游的身份,学生通过自身对教材的了解对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讲解,即完善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产生个性感悟

经过分析学生学习现状,得知教师常常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因此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同理心,通过深入感知文章情感,通过情感碰撞提升学生对语言表现的敏感程度,并经过层层沉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鸟的天堂》时,结合教材中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首先,教师可以先通过朗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再通过细细品读感受应该用怎么样的节奏开展朗读,最终选择合适的朗读节奏再去诠释这句话中的情感。综上所述,教师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情感启迪。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和作用,教师不仅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规律,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篇10

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角色错位

我们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充当了几种不恰当的角色: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三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自读自悟不交流

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有位老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让学生朗读,先是学生一个一个地读,然后读给同桌听,再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而对文本的感悟却只字不提。

3、“谈谈体会”不深刻

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教师也只好跟着学生天马行空。

4、个性化变成了自由化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学生越自由、气氛越活跃、观点越离奇就越“个性化”。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背)哪一段就读(背)哪一段”,因此,课堂上异彩分呈;有的当表演家、有的当播音员、有的当画家、还有的是观众,似乎这就是个性化阅读了。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对策

1、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促使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如有一位老师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一个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教师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与众不同!”在精心呵护下,我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2、搭建民主自由的阅读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因此,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赠汪伦》时,有学生提问:“我觉得汪伦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李白很爱喝酒,那汪伦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教师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等送别诗,通过讨论发现,虽然李白、高适、王维等送别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以情相送。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感悟,也拓展了知识视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3、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

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文本意义的模糊与蕴藏之深莫如朦胧诗,读者也是把读懂其文本意义视为阅读目标和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阅读朦胧诗,不管融入多少个人的经验,还是要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通过对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义的。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个体的特点。老师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文本意义在于揭示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读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来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圆明园的辉煌感悟有多深,对毁灭的惨痛的理解就有多深。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圆明园的几个“有”去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如:对圆明园的建筑宏伟,你还了解多少,是怎么了解的?你到过平湖秋月等风景名胜吗?身临其境,你有过什么感受?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能使学生更加深刻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再次,播放有关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圆明园图片的欣赏和由此引发想象,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是非常有效的帮助。

篇1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片段一: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石榴。

师:石榴是什么样儿的?谁来说一说?

生1:石榴的皮有点儿黄,有点儿红。

生2:石榴红红的,像小朋友可爱的笑脸。

生3:剥开石榴,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子儿,吃起来可甜啦!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石榴》。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在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出现一个个小问号呀?

生1:石榴小时候是什么样儿的?

生2:石榴为什么会驰名中外?

生3:石榴花到底有多美?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个个小问号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2.自主学习,初读课文

师: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来,告诉大家你想怎么读?

生1:我喜欢大声读课文。

生2: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默读。

生3:我想和好朋友一起读书。

二、提问个性化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性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就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你在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呢?

生1:我不明白“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这句话,石榴花怎么会吹喇叭呢?

生2:“顿时感到清爽无比”我不懂。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还挺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经过讨论之后,学生知道石榴花的样子像一个个小喇叭,很逗人喜爱。作者把它当做人来写,表达了对石榴花的喜爱之情。在学生亲自品尝了石榴后,有的说“甜甜的,酸酸的”,有的说“先有点酸,后来就很甜很甜了”,有的说“一下子就感觉到冰冰的,凉凉的”。我适时点拨,那感觉就是课文中说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想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们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个性化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便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教师应倍加珍视孩子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片段三:

师:小朋友都说石榴美,那它到底美在哪儿呢?自由读读2、3、4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石榴美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一画,然后再多读几遍。

生认认真真地画着、读着,不一会儿便举起了小手。

师:我为你们这么认真的学习态度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先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第一时间与好朋友一起分享,赶快找到你的好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我们就有了双份的收获。

每个小朋友都高高兴兴地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读课文说见解,无拘无束地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起来。

师:和朋友一起学是最快乐的,愿意把你的快乐与我们一起分享吗?

生1:我觉得石榴花最美,我最喜欢这一句“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了火红的石榴花”,我觉得火红的石榴花颜色很鲜艳,很美。

生2:我也觉得石榴的花最美,我最喜欢这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我觉得石榴花像小喇叭,样子很可爱,所以我很喜欢。

生3:我觉得石榴的叶子最美,因为叶子是我最喜欢的绿色。“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来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我觉得石榴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多讨人喜欢呀!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好朋友之间的交流,小组学习使一些不敢发言的孩子消除了恐惧心理。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我往往采取先小组讨论的方法,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识,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表达的舞台,让他们活跃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篇12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感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理解,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

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已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对话。如在学习《细柳营》一课时,有学生认为周亚夫治军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不准皇上入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这是目无君主的表现;也有学生认为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其敬业精神值得敬佩。对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我都给予尊重,给予鼓励。这对张扬学生个性、发展求异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二、多元解读,交流提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是现代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统一在这个核心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是对话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话的过程,是渗透了个性化阅读理念的阅读教学。没有学生主体的自主参与,不论是文本还是他人的语言思想,都是外在于他的心灵的,都不会转化为他自己的思想。只有当学生走进文本为墨韵书香所浸染,将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阅读教学课堂还给学生,还他们真正的“读者”地位,给他们阅读、思考的时间,为他们创设与作者、文本对话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实现自主阅读。其次,教师要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指路径,排障碍,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激励”,引导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搭建起学生通向作者、文本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个性心理特质充分绽放,从而实现内容解读的多元性。

友情链接